理查德·瓦格纳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理查德·瓦格纳的著名作品有哪些?,第1张

理查德·瓦格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不但是作曲家、指挥家,而且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但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1813年5月,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人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继父对瓦格纳很关心,培养了他对绘画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这使瓦格纳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自写剧本和歌词的原因之一。瓦格纳的艺术才能显露得很早,在上小学时,他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诗歌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天赋过人,八岁时就能熟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并能在钢琴上弹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乐片断。瓦格纳上中学后开始创作悲剧剧本。15岁时,当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并决心从事音乐事业。1830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管弦乐序曲》,可是演出却遭到了失败。从此他便决心致力音乐理论的学习。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得到了著名教师万里格的悉心指导,掌握了严格的作曲理论知识。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作品,但大都是属于学生时代的实习创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C大调交响曲》等。

瓦格纳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对当时德国歌剧舞台上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那种肤浅轻佻的内容与风格抱有反感,一方面也看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许多弱点,于是他便以大胆的手法对歌剧艺术实行改革。他以歌剧应综合戏剧、美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观点为原则,创作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新型歌剧。在这些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种整体的艺术美感。另外,他在歌剧音乐的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独创了“主导动机”的新手法,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明。瓦格纳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满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瓦格纳一生共写了十余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赛》、《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瓦格纳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作品影响巨大,许多作曲家都以他的创作为榜样。现代“十二音体系”的创建者勋伯格的许多现代音乐写作手法,就是受瓦格纳的音乐,特别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瓦格纳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着先导及重要作用,以瓦格纳为首形成了德国歌剧乐派,它的特点是:沉重、浩大、交响性、器乐化比重大,这些与以威尔第等意大利歌剧风格(注重声乐,轻视器乐)相对立,声乐部分去掉后,仍为交响乐。其作品强调戏剧冲突,突出调性游离、破碎感;和声上强调色彩性,淡化功能性。瓦格纳音乐特点是:以管弦乐队为其主要表现工具。交响乐由多次重复的主导动机组成。这些动机刻画剧中的人物、自然现象、人物情感与事件。许多短小的主导动机交替、变形、同时结合,以连续不断的交响乐形式发展,构成瓦格纳“无穷尽旋律”的特色。歌剧结构要求是:有一个交响曲乐章的统一性,一脉相连地在整个剧中贯彻,由散布于戏剧中的许多基本主题组成,这些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互相改变、互相交织,各个主题的分离和结合规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决定。

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物。瓦格纳的一生十分曲折,时而颠沛流离,时而飞黄腾达,如同他创作的歌剧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瓦格纳的创作思想十分矛盾,既有勇敢创新、批评社会的一面;又有悲观厌世、皈依宗教的一面。在欧洲音乐史上,瓦格纳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总不愧为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革新者。

写作思路:首先对瓦格纳做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他对乐剧的观点和态度,最后结合他的具体作品的论证阐述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示例如下: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意志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其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新奇跌宕的剧情编排以及沉郁昂扬的主题宣扬等形式手法来凸显呈现浪漫主义的表征内涵,继而营造了纵横雄奇、醇厚瑰丽的艺术韵致。

瓦格纳认为乐剧的内容不能是日常琐碎的生活应该表现的是“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因为这些题材中的人物更能广泛的表现生活的基本问题,诸如爱、善、恶、英雄主义、信仰、克己等等。”

标志性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尼伯龙根的指环》内容都是神话或传说故事。最能体现瓦格纳乐剧理论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本为作曲家亲自编写,题材来自中世纪凯尔特传奇。叙述骑士特里斯坦去艾尔兰岛为国王马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而伊索尔德曾是特里斯坦的恋人。

瓦格纳乐剧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艺术和标题化的音乐体现出了19世纪末的音乐潮流;他的“无终旋律”、“主导动机”给后世音乐家许多启示,丰富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的歌剧艺术;他乐剧中管弦乐色彩时而气魄宏伟时而细致精妙感染了一代又一代。

一直以来,瓦格纳都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崇拜模仿的追随者众多,而反对厌恶他的人也不再少数,但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瓦格纳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物。瓦格纳的一生十分曲折,时而颠沛流离,时而飞黄腾达,如同他创作的歌剧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瓦格纳的创作思想十分矛盾,既有勇敢创新、批评社会的一面;又有悲观厌世、皈依宗教的一面。在欧洲音乐史上,瓦格纳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总不愧为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革新者。

歌剧《唐豪瑟》是德国音乐巨匠瓦格纳创作的第六部歌剧,讲述中世纪德国游吟诗人唐豪瑟,受到美艳的爱神维纳斯的诱惑,在维纳斯堡纵情声色不能自拔。当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又重返人间。在瓦尔特堡的赛歌会上,唐豪瑟加入罗马朝圣者的行列请求“赎罪”而不得。得知唐豪瑟没有被赦免,他尘世中的恋人伊丽莎白祈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唐豪瑟的救赎。

序曲

瓦格纳在《唐豪瑟》中仍然采用序曲这一形式开幕。在他下一部歌剧《罗恩格林》里面,序曲已为前奏曲所取代。唐豪瑟序曲常会在音乐会中被单独演奏。

第一幕

紧接着序曲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维纳斯堡内一景。只见里面妖气弥漫,充满肉欲气息。在维纳斯堡沉溺多时的唐豪瑟突然对此般生活感到厌倦,不顾维纳斯的多番劝阻挽留,决意离去。维纳斯预言,他终将归来。唐豪瑟大怒,喊了一声“我之救赎在圣母玛利亚(MeinHeil!meinHeilruhtinMaria!)。”维纳斯堡消失。

五月一天,阳光普照,牧童在一大路旁歌唱。不久,朝圣者伴着合唱声经过。唐豪瑟深受感动,也开始赞美主。正在这时,图林根庄园主赫尔曼与几位游吟诗人打猎归来,发现了久违了的唐豪瑟,又惊又喜。大家欢迎他回来,并告诉他,瓦特堡有一个歌唱比赛,并邀请唐豪瑟参加。他们还提到了唐豪瑟的恋人伊丽莎白。“回到她的身边去。”唐豪瑟于是同意并跟着大家去瓦特堡。

第二幕

第二幕开幕后即是瓦特堡内,正值歌唱比赛将要开始。这时,美丽的伊丽莎白走进会堂,并唱出一首著名的咏叹调“你,圣洁的大厅,我再次来到向你致意(Dich,teureHalle,grüß'ichwieder)。”接着,唐豪瑟在沃尔夫拉姆的引领下入场。当唐豪瑟见到伊丽莎白时,激动得跪到了地上。而伊丽莎白则衷心地欢迎他归来。跟着小号响起,骑士进场。歌唱比赛开始。

赫尔曼首先宣布比赛的主题为“爱情的力量”。首先上场的是沃尔夫拉姆。当他颂唱着爱情的时候,唐豪瑟却在一侧讥笑他,认为他少了幻想与憧憬。后来瓦尔特上场。唐豪瑟按耐不住,赞扬着爱的欢乐。众人开始有点骚动。彼特洛夫训斥他,却被唐豪瑟反唇相讥。沃尔夫拉姆为了平息大家的骚动,再献一曲。唐豪瑟这时按耐不住,竟然唱出了“维纳斯赞歌”。

众骑士大怒,拔剑要攻击唐豪瑟。就在此刻,伊丽莎白扑到唐豪瑟旁边,用自己的身躯保住唐豪瑟。赫尔曼说到,犯下如此之罪的人,必须亲到教皇处请求宽恕,众人齐声同意。唐豪瑟一脸羞惭,奔出了大厅。伊丽莎白则昏倒在地。

第三幕

在瓦尔特堡山麓大道旁,只见伊丽莎白在圣母像面前祈祷,等待唐豪瑟的归来。这时,一群朝圣者高唱着巡礼大合唱归来。伊丽莎白在它们里面找不到唐豪瑟,心情更为忧郁。沃尔弗拉姆目送伊丽莎白离去之后,仰望着满天的繁星,唱出了咏叹调“可爱的晚星”,并预感伊丽莎白不久于人世。

突然,有人收起话来:“我听到了竖琴声。”沃尔弗拉姆回头一看,只见是狼狈不堪的唐豪瑟。唐豪瑟告诉了沃尔弗拉姆自己的赎罪之行。教皇告诉他,教皇的手杖长出花来之时,就是唐豪瑟获释之日。唐豪瑟对此深感绝望,突然又想起了维纳斯堡。

一念之间,妖风再起,维纳斯堡又出现了。维纳斯再次向唐豪瑟展开了双臂。唐豪瑟一步步向维纳斯走去。沃尔弗拉姆怎么也拉不住他。正是危急之际,沃尔弗拉姆喊了一声“伊丽莎白!”啥时喊醒了唐豪瑟。这圣洁的名字驱散了妖气。只见教皇的手杖果真开了花。唐豪瑟终于得到宽恕。

扩展资料

唐毫瑟(Tannhauser)在历史上有迹可考,他生于大约在1200年。目前唐毫瑟的第一份歌集已知是出于1515年,后来陆续出现其他,而它们的版本因地方而异。到了1799年,浪漫派诗人重新发现这些歌集,一位叫路德维希·提克(LudwigTieck)的诗人创作的故事《一个忠实的乐于助人的人和唐毫瑟》(DergetreueEckartundderTannhäuser)问世。

1806年,唐豪瑟歌集被重新出版,并被诗人阿琛·冯·亚尼(AchimvonArnim)和克莱门斯·不塔诺(ClemensBrentano)编在一本叫《儿童魔术号角》的书里。

1841年冬,身在巴黎的瓦格纳打算回到德国发展。同时他也读到了唐豪瑟与维纳斯的故事,便将手上的一部五幕剧本《萨拉孙女子》(DieSarazenin)抛开,因为他认为唐豪瑟的故事更有潜力。1842年,他带着妻子米娜和母亲前往台伯利兹度假。

在那里,瓦格纳一人在波希米亚山区漫游了好几天,当地的田园景色激发了他的灵感,进而完成了《唐毫瑟》三幕剧的草稿大纲。1842年瓦格纳在德雷斯顿得到了宫廷乐队长一职。他正好利用该职务之便,尝试实现他自己的歌剧改革之路。随着1842年黎恩济的成功上演,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也被搬上舞台。1843年春,瓦格纳完成了剧本,但直到11月才开始谱曲。1845年4月13日完成总谱。

但瓦格纳一直坚持对歌剧进行修改,即使是到其临终之时。他曾对第二任妻子柯西玛·瓦格纳说:“我还欠世人一部《唐毫瑟》。”

-唐豪瑟(Tannhauser)

1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2自贝多芬后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的作曲家

3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 歌剧中的形象画(20张)、《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瓦格纳对歌剧作出了如下的改革,他的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一、瓦格纳对歌剧作出了改革

1、不再关注局部

他已经不像之前那么专注于局部了。他提出了“全局性”的艺术观念,在原有的歌剧基础上,提出舞台、服装、表演、色彩、音乐、剧本等都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2、发挥器乐的重要性

他把乐器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传统的歌剧中,乐器只是一种辅助乐器,但在他的手中,却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他关注所有元素的融合,他想要它们之间的火花。这些变化使歌剧更具生命力、更形象、更有戏剧性。

3、对歌剧结构的改革

瓦格纳强调有了戏曲,就有了音乐,就有了主次之分,他认为歌剧要融合、要融入,这样才能增强歌剧的戏剧效果。他又做了一项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在结构上进行了变革,他相信,传统的分曲会破坏戏剧的连续性。他许多作品的序曲由传统的序曲转变为更具感染力、富有诗意的序曲。

二、代表作品

瓦格纳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领域中演出时间最长、演绎难度和演唱难度最大的超大规模作品,这部作品从1848年开始编曲,于1874年完成的史诗级作品,一共经历了26年的时间。

这部歌剧分为四章,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每个章节的长度都超过了一般的歌剧,如果要观看一部完整的歌剧要花4个晚上,总共16个小时,这在歌坛上是前所未有的。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被誉为瓦格纳最伟大的杰作,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并称十九世纪最具影响的音乐,是音乐、诗歌、音乐、心理、哲学、感官和思想的完美融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6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