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商家自己的想法。紫色代表高贵,常成为贵族所爱用的颜色。 代表胆识与勇气。隐晦、忧郁、高贵、神秘、深沉、成熟、浪漫。
扩展:
雅诗兰黛紫竹水为肌肤持久保湿,提升雅诗兰黛奇迹抚痕抗皱精华露的功效。这款水晶般清透的精华水蕴含日本竹萃取精华。日本竹富含黄酮,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效,能够中和环境的刺激。神奇离子均衡水,极易吸收,迅速为肌肤注入养分。肌肤深透浸润,光彩绽放,如天鹅绒般柔滑。帮助肌肤最大程度吸收奇迹抚痕抗皱精华露的功效。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内,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处,造像约10万身。根据现存题记,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400年间。
安岳石刻造像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
佛院位于县城北25千米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盘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面约10米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
圆觉洞位于县城东1千米的云居山上,有唐宋时期造像103龛(窟),大小雕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圣雕像最为精彩,刻于元符至大观年间。
毗卢洞位于县城东南25千米的石羊镇塔子山上,有摩崖造像446身。为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佛教密宗的道场之一。造像中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观音堂内的半裸观音像,堪称精品。
此外,华严洞的华严三圣、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观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始建制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古称普州。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尤以石刻著称于世。具有一定规模的石刻点就有300余处,石刻造像达10万余尊,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绝大部分石刻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唐、五代、北宋时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且多数为摩崖造像。其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时期,以毗卢洞、园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为代表。毗卢洞所刻"柳本尊十炼图",图文并茂,保存完好。观音堂中"紫竹观音"造像闻名海内外,被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称为"东方维纳斯"。圆觉洞北崖"西方三圣"造像形体高大,造型优美。华严洞中的"华严三圣"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极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师利造像,充分运用力学原理,令人叹绝。五代摩崖威望造像以千佛寨北崖第96号窟内刻的"药师佛经变相"最具代表性。
卧佛院
卧佛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于离安岳县城北25公里的八庙乡。这尊23米长的卧佛,横卧于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它始凿于唐开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象个硕大的“一”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岩腰,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卧佛造型独特,一反《大般涅磐经》叙说的情景。卧佛的头部刻得极为精美,头戴圆圈小花螺髻,头枕凿花方形石枕,双眸微闭,俊美的脸庞慈祥而端庄,准确而自然的表现出释家牟尼灭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禅坐的弟子叫阿难,正面向卧佛的头,背微躬,成切脉姿态,表现出闻悉噩耗的悲痛之情。脚边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痛得撕天裂地的样子。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释迦牟尼与诸弟子和天龙八部传授遗嘱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观音普门行愿的33化身和32应身造像。还有维摩诘,药师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个造象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主次鲜明,完美对称,体现了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发达,使人叹为观止。
千佛寨有“雕刻艺术陈列馆”之称。造像分布在寨子的南北两岩,周长约1000米,有佛龛105处,造像3061尊,多数为佛的讲法图。寨子的南崖,是一尊高有62米的释迦牟尼佛。造像面部椭圆,重额宽广,肌肤丰润,衣纹疏而深,线而畅,不脱北魏遗风;另一尊头戴缕空花冠的观音雕像,面部丰满,胸前缀饰璎络,腹部微凸,腰肢微扭,面带微笑,象一位款款而来的丽人,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和极富动感的曲线美,特别是那一双流泻出情与爱的眼睛,充满诱人的魅力,整幅雕像极富唐代韵味。岩壁上的力士也别具一格,个个双拳紧握,脚步呈替换之状,仿佛迎面奔跑而来,极富动感。在寨子的北岩,石刻与南岩风格上完全不同。这里的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璎珞满身,表现出五代和宋代雕刻特征。95号龛是一幅我国最独特,最完整的《药师佛经变相》。此龛高约4米,宽6米,正中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其背两侧伸出亭亭紫竹,飘逸浪漫,绝妙的是华盖两侧刻有一对独特的、姿态各异的儿童飞天。药师佛两侧站立的是八大菩萨,风姿绰约,各显神采。
与千佛寨遥遥相对的这座圆觉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时期造像,共1993尊。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这儿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圣”石像,“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萨、观音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刻的独特之处。在这里,首先映入人的眼帘的是倚斑斓佛光,足踏莲蕊,手持净瓶,仿佛正在将瓶中的甘露遍洒人间的观音。中间一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庄重,嘴带笑而不露齿,居高而立,亲切地俯视各位。右龛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密贴金花冠,冠内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别致,胸前杂饰璎珞,肘悬腰际,脚踏莲台,浅笑的面庞,俊美而显庄重;她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大有点化众生超度苦海之势。花蕾重有百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巧妙地将重力转移到袈裟上的缘故。
毗卢洞离安岳县城47公里,由观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卢道场、莲花台等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观音堂的紫竹观音和毗卢道场的石刻最为精湛。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谓北宋时期的杰作。她距今一千多年,仍然那么色彩艳丽,神态逼真。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彩带扎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犹如出水芙蓉。她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无怪人们之称“东方的阿芙洛蒂德”。紫竹观音,侧身跷角的形象,突破了千手千眼端坐莲台或持瓶渡海的观音造型定局,以富于动感的形态达到了美学与力学水乳交融的统一。
华严洞距毗卢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宽、深各11米,宽敞明亮,内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华严洞正壁凿有华严三圣坐像。中间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左为骑青狮的文殊,右为骑白象的普贤。华严三圣象高约52米,背倚车辐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缕空峨冠,冠内禅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齿微露。洞的两边凿有十位弟子,他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脚分开盘坐,或双腿曲向一方而盘坐,以次掩护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极乐世界”图案,长达20米,以“众妙香国”、“剪云补衣”等10组浮雕构成,再缀成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甘露珠河、缥缈云彩等,烘托出“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伴朝昏”的极乐景象。
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十二诸天神,上层为十弟子,造像姿态各生,栩栩如生。有意思的是在正中佛像后壁,却有两龛较小的道教始祖李耳和儒教圣人孔丘的浮雕塑像。洞顶刻有一个十径为二点二米的“-//-”字,至今尚无人认识
安岳石刻造像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岳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
清新的糖果色,可爱的手工风格,舍弃浮华和繁缛,心中一直想做这样一场主题婚礼,也许它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蓝、绿、粉、黄的四色组合为整场婚礼定下明亮、快乐的基调,缤纷的帷幔、花球、会场中心绚丽的圆形舞台将婚礼现场变身充满童话色彩的游乐园。纽扣捧花、仪式亭、椅背花、婚礼蛋糕、糖果小站……代表手工主题的玫瑰折花活跃在这大大小小的精心细节中。新人特地在草坪上设了糖果小站,为宾客们提供餐前小食,彩色糖果、Cupcake 和果酒把这里打造成了抢眼的拍照背景。 糖果主打一:多色的帷幔和花球处处营造快乐 整体设计考虑到是户外,所以一定是自然,不做作的,同时喜悦温暖的。选用明亮的小鸡黄和新娘喜欢的蓝色为主基调,迎合阳光和略带小清新的主题C’est La Vie。新娘喜欢蓝色,于是策划师尝试找来水蓝色的帷幔设计成户外的花亭装饰,分散的摆法让户外的婚礼仪式在一片绿色草地上独特而浪漫。选用紫竹草坪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为背景,让蓝色的纱幔背景在微风中迎风飘扬。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内,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处,造像约10万身。根据现存题记,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400年间。
安岳石刻造像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
佛院位于县城北25千米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盘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面约10米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
圆觉洞位于县城东1千米的云居山上,有唐宋时期造像103龛(窟),大小雕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圣雕像最为精彩,刻于元符至大观年间。
毗卢洞位于县城东南25千米的石羊镇塔子山上,有摩崖造像446身。为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佛教密宗的道场之一。造像中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观音堂内的半裸观音像,堪称精品。
此外,华严洞的华严三圣、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观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始建制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古称普州。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尤以石刻著称于世。具有一定规模的石刻点就有300余处,石刻造像达10万余尊,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绝大部分石刻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唐、五代、北宋时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且多数为摩崖造像。其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时期,以毗卢洞、园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为代表。毗卢洞所刻"柳本尊十炼图",图文并茂,保存完好。观音堂中"紫竹观音"造像闻名海内外,被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称为"东方维纳斯"。圆觉洞北崖"西方三圣"造像形体高大,造型优美。华严洞中的"华严三圣"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极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师利造像,充分运用力学原理,令人叹绝。五代摩崖威望造像以千佛寨北崖第96号窟内刻的"药师佛经变相"最具代表性。
卧佛院
卧佛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于离安岳县城北25公里的八庙乡。这尊23米长的卧佛,横卧于高出地面近10米的崖壁上。它始凿于唐开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象个硕大的“一”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岩腰,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卧佛造型独特,一反《大般涅磐经》叙说的情景。卧佛的头部刻得极为精美,头戴圆圈小花螺髻,头枕凿花方形石枕,双眸微闭,俊美的脸庞慈祥而端庄,准确而自然的表现出释家牟尼灭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禅坐的弟子叫阿难,正面向卧佛的头,背微躬,成切脉姿态,表现出闻悉噩耗的悲痛之情。脚边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痛得撕天裂地的样子。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释迦牟尼与诸弟子和天龙八部传授遗嘱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观音普门行愿的33化身和32应身造像。还有维摩诘,药师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个造象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主次鲜明,完美对称,体现了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发达,使人叹为观止。
千佛寨有“雕刻艺术陈列馆”之称。造像分布在寨子的南北两岩,周长约1000米,有佛龛105处,造像3061尊,多数为佛的讲法图。寨子的南崖,是一尊高有62米的释迦牟尼佛。造像面部椭圆,重额宽广,肌肤丰润,衣纹疏而深,线而畅,不脱北魏遗风;另一尊头戴缕空花冠的观音雕像,面部丰满,胸前缀饰璎络,腹部微凸,腰肢微扭,面带微笑,象一位款款而来的丽人,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和极富动感的曲线美,特别是那一双流泻出情与爱的眼睛,充满诱人的魅力,整幅雕像极富唐代韵味。岩壁上的力士也别具一格,个个双拳紧握,脚步呈替换之状,仿佛迎面奔跑而来,极富动感。在寨子的北岩,石刻与南岩风格上完全不同。这里的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璎珞满身,表现出五代和宋代雕刻特征。95号龛是一幅我国最独特,最完整的《药师佛经变相》。此龛高约4米,宽6米,正中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其背两侧伸出亭亭紫竹,飘逸浪漫,绝妙的是华盖两侧刻有一对独特的、姿态各异的儿童飞天。药师佛两侧站立的是八大菩萨,风姿绰约,各显神采。
与千佛寨遥遥相对的这座圆觉洞,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时期造像,共1993尊。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这儿有三尊7米高的“西方三圣”石像,“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萨、观音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刻的独特之处。在这里,首先映入人的眼帘的是倚斑斓佛光,足踏莲蕊,手持净瓶,仿佛正在将瓶中的甘露遍洒人间的观音。中间一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庄重,嘴带笑而不露齿,居高而立,亲切地俯视各位。右龛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密贴金花冠,冠内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别致,胸前杂饰璎珞,肘悬腰际,脚踏莲台,浅笑的面庞,俊美而显庄重;她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大有点化众生超度苦海之势。花蕾重有百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巧妙地将重力转移到袈裟上的缘故。
毗卢洞离安岳县城47公里,由观音堂、千佛洞、幽居洞、毗卢道场、莲花台等组成,有造像465尊,尤以观音堂的紫竹观音和毗卢道场的石刻最为精湛。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谓北宋时期的杰作。她距今一千多年,仍然那么色彩艳丽,神态逼真。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彩带扎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犹如出水芙蓉。她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无怪人们之称“东方的阿芙洛蒂德”。紫竹观音,侧身跷角的形象,突破了千手千眼端坐莲台或持瓶渡海的观音造型定局,以富于动感的形态达到了美学与力学水乳交融的统一。
华严洞距毗卢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宽、深各11米,宽敞明亮,内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华严洞正壁凿有华严三圣坐像。中间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左为骑青狮的文殊,右为骑白象的普贤。华严三圣象高约52米,背倚车辐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缕空峨冠,冠内禅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齿微露。洞的两边凿有十位弟子,他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脚分开盘坐,或双腿曲向一方而盘坐,以次掩护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极乐世界”图案,长达20米,以“众妙香国”、“剪云补衣”等10组浮雕构成,再缀成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甘露珠河、缥缈云彩等,烘托出“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伴朝昏”的极乐景象。
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洞中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十二诸天神,上层为十弟子,造像姿态各生,栩栩如生。有意思的是在正中佛像后壁,却有两龛较小的道教始祖李耳和儒教圣人孔丘的浮雕塑像。洞顶刻有一个十径为二点二米的“-//-”字,至今尚无人认识
安岳石刻造像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岳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