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启蒙主义戏剧不断深入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戏剧思潮正悄然产生,这就是波及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戏剧。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开始高涨。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以德国的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814)和黑格尔(1770—1814)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还产生了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52)、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哲学、社会学思想,与这一时期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倡导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义戏剧家的艺术追求不尽相同,有人主张要恢复罗马式的宗教戏剧,而有人则主张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戏剧传统,故戏剧史上,关于浪漫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一般说来,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崇尚主观,讴歌自然天性,强调艺术家的激情、个性、想象和灵感,主张戏剧既不必拘泥于古典传统的所谓规范,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实的局限。浪漫主义戏剧家喜欢夸张地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抒发自我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浪漫主义戏剧多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从中寄托剧作家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现理想与社会、情感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矛盾。浪漫主义的戏剧舞台,往往色彩斑斓、富于变换。在表演方面,则是把演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当作塑造形象的基础,强调富有激情的艺术创造。
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歌德、席勒、莱辛,以及法国的雨果、小仲马等。
①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是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②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③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在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的时间都不长,然而,给它以影响及受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是源远流长,情况十分复杂。
猝不及防的开头
当你还在想着刚才的广告是多么无聊时,正片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黑暗的舞台上,一个身影有力地挥动双臂。节拍响起来,世界刹那间辉煌无比。
旋转着的、飞跃着的,高高低低的身影,都在翩翩起舞。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美像视觉的烟花,一波接一波,不断绽放。
a million dreams的歌声响起,你没有任何防备就被拖入一场狂欢。你的眼角发着光,嘴角上扬,你中了魔一般想随着节奏打起拍子。
而休·杰克曼饰演的马戏之王伫立在舞台中央,眼神从骄傲到迷惘,音乐从激昂到低回,于是故事在倒叙中开始了。
不是**,也不是歌舞剧,它就是个寓言
有人说这片子拍得不好,因为故事的原型、那个有着“马戏团鼻祖”之称的PT巴纳姆不只是娱乐大王,更是营销高手。可是该片却给他套上了励志热血的光环,弱化了他备受争议的广告手段,这算个什么事?
呵呵,吃瓜群众们,你们想太多了。
《马戏之王》不过是套用了PT巴纳姆的人生主线:心怀梦想、一朝功成、打落谷底、东山再起,同时插入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出轨”与“回归”桥段, 以此来精致地、浪漫地、或许也是隐晦地呈现一部人生寓言。
这部寓言的关键词是:真实。
什么才是真实?如何抵达真实?
马戏团所招收的那些奇人们,有的长着胡子、却是女儿身;有的身材过高,仿佛大铁柱;有的浑身毛发,分不清是人是猿。而 加入马戏团,让他们从黑暗之中走出,以真实的样子面对大众;让他们得以为大众制造欢乐,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笑料。
所以那首发自内心深处的Thisis me,才能如此催泪又燃情。
以当年的时代眼光来看,所谓的贵族口味,是衣着得体、去剧院听一场歌剧;而不入流的马戏,活该就是平民(贫民)们的无聊消遣。
这倒颇有些类似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和流行之争——接地气的备受追捧,动辄10万+的业绩和流量们撑起的庞大市场着实纸醉金迷;而学院派的照样对此嗤之以鼻,守着青灯黄卷,发着寂寞牢骚,依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但实际上,你看不上的东西,未必没有其存在的理由。 最真实的笑与泪,可以来自殿堂、也可以来自江湖。
一场由“羡慕嫉妒恨”引发的大火烧毁了巴纳姆的马戏团、为他赚来大笔钞票的女歌星因为得不到巴纳姆的爱而黯然退出。一度辉煌无限的马戏之王,债务缠身、妻子离去,只能独自以酒浇愁。
所幸,他为了赢利也好、为了博眼球也好所召集来的奇人们依然不离不弃。 是活在最底层的他们,告诉了从高处跌下的他:没有了楼房,还有帐篷。形式皆是虚无,快乐才是真实。
而这部寓言的最核心、宛如耀眼光环一直紧紧环绕影片的,是最浪漫、也最深刻的一对意象:
功名利禄,家庭爱情
听上去很俗?那换个说法:
万千尘世浮华,扎根内心的真爱。
所以我说《马戏之王》是寓言。寓言不就是这样?用很文艺的话,讲俗到底的道理,写俗到底的现象。
在励志和热血的外壳下面,《马戏之王》讲了一段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一个爱幻想的人经历一生的起落之后,才发现 幻想或许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但绝不是幸福本身;而幻想变现之后的那一切,更是虚妄。
戳破功名的泡沫,家人和爱情才是生命中有力的、不倒的真实。
场场歌舞皆是象征
“在这部片子里,狼叔从第一秒帅到最后一秒。”网友们如此评价。
当然。但远不止。
如果说用文字写就的寓言,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那么 这部用歌舞“讲”出的寓言,每一段旋律、每一次舞动都充满了精妙绝伦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歌与舞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如同水乳交融,又和人物的灵魂交融。 歌、舞、心、情完美契合,又燃又煽,让你的心脏和鼓点一起怦怦跳。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男二号菲利普和秋千女之间的情衷互诉。菲利普是巴纳姆的助理,出身名门,曾是知名演员;千秋女却是以卖艺为生,进入马戏团以后才绽放了光彩。
门不当户不对,趁着一股子年轻倔劲非要在一起。我承认,刚开始看这段的时候我是出戏的,抱着慈爱老年人看小孩子乱折腾的心情……
然而,当浅吟低唱的音乐渐起,千秋女的绳索从空中垂下,两人或是飞翔、或是追逐,或是执手相看泪眼,时而缠绵时而决绝的舞动直接外化为了内心的冲突,多么荡气回肠的惊艳!
菲利普在这一段唱:
What if we rewrite the stars
Say you were made to be mine
秋千女在下一段回:
No one can rewrite the stars
How can you say you'll be mine
这一唱一和,竟然有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神韵。 一边是无限热诚,一边是更深沉的忧伤;一边是莽撞勇猛的男人志向,一边是细腻多虑的女儿情怀。虽有冲突、对抗,更有体恤、理解……这全部的复杂,只在一根绳索、一段舞蹈、一曲唱和间,不能再多!
对于历史上的PT巴纳姆,你不能只用“马戏之王”、或“营销之王”来概括他;对于这部《马戏之王》,你同样不能仅仅将他看作是“狼叔的歌舞秀”、“剧情弱歌舞棒”的普通**。
在我看来,它是一部极致浪漫的寓言:
将悲凉浓重的人生底色,藏在欢腾热闹的画面之下;
将避无可避的人生困境,藏在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热血之下。
将世故藏在天真之下。
而世故了太久的我们,都需要这份天真,不是吗?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由于剧作家的社会地位以至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其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面对历史的进程,前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后者则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前者向往着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后者则幻想着倒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