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主要经历

理查德·瓦格纳主要经历,第1张

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188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文名: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全名)

外文名:WilhelmRichardWagn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1883年2月13日

职业: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

代表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罗恩格林》

早年经历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其父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瓦格纳是该市警察局文书,于同年11月23日去世。1814年8月28日,瓦格纳的母亲再嫁给演员、诗人路德维希·盖耶尔,并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1820年,瓦格纳在德累斯顿郊区波森多夫的一所小学读书,并在牧师克里斯蒂安·魏策尔的指导下上了几节钢琴课。1821年6月,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首演于德累斯顿,幼小的瓦格纳被该剧吸引,并通过继父结识了韦伯。

1826年秋假,他用古希腊作品《奥德赛》中的内容改编、创作了他最早的三首颂歌;年底,瓦格纳一家迁往布拉格,他本人仍留在德累斯顿,寄居在同学贝姆家中。

1827年,其全家搬至莱比锡,瓦格纳由此转到莱比锡尼古拉中学就读,在此之前,瓦格纳在学校一直用理查德·盖尔这个名字,进入尼古拉中学就读后,学名又改为理查德·瓦格纳;在此期间,他置学业于不顾,热衷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及莎士比亚、歌德和席勒的戏剧,并在叔父阿道夫的影响下,养成了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1828年,完成了第一部长达五幕的悲剧《劳伊巴德》,为了给该作谱曲,开始自学洛吉尔德《通奏低音的方法》,并私下随莱比锡交响乐团的米勒学习和声。1829年,在莱比锡听了女高音施洛德·戴夫里恩特演唱的《费德里奥》中的作品后,决定放弃其他志向,确立以音乐为奋斗目标。

1830年,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6月,为了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转入托马斯学校就读;12月24日,《降B大调序曲》成为其首演作品,此时他还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各类奏鸣曲与序曲(大多以散失)。

1831年2月23日,在莱比锡大学注册为音乐学院学生;同年秋,师从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的主唱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得到了后者的悉心指导;在此期间,瓦格纳创作了《D小调音乐会序曲》,并将自己首次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题献给韦恩利希,以谢师恩。

1832年11月,《C大调交响曲》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演,随后又在莱比锡布业音乐厅上演;在此期间,在帕施塔伯爵的女儿珍妮的恋情激励下,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歌剧脚本《婚礼》(DieHochzeit),但后因姐姐罗莎莉(一位戏剧演员)认为质量不佳被瓦格纳撕毁,该剧的音乐也大多遗失。

人物经历

生涯初期

1833年开始,正式步入职业音乐家生涯;1月,在哥哥阿尔贝特(一位歌剧演员)的引荐下,担任维尔茨堡剧院的合唱指挥,得以接触到韦伯、凯鲁比尼、罗西尼、奥柏等人的剧作;在此期间,创作了童话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

1834年1月,带着刚完成的《仙女》总谱返回莱比锡,希望在莱比锡剧院上演此剧,但计划落空;同年夏,到波西米亚短暂度假期间,开始构思、创作歌剧《爱情禁恋》,该剧根据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写成,带有喜剧色彩,音乐上则受到贝利尼、奥柏等意大利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7月底,应邀担任贝特曼巡演剧团的音乐总监,并与剧团中一位小名为明娜的女演员克里斯蒂娜·普拉内相恋;同年,撰写了论文《德国歌剧》。

1835年,创作了序曲《克里斯托弗·哥伦布》;7月至8月间,为了挑选歌唱演员,第一次到拜罗伊特。1836年3月29日,歌剧《爱情禁令》在马格德堡歌剧院首演,瓦格纳担任指挥;此后不久,剧院因财政不力解散,他和明娜来到柯尼希斯堡;11月2日,与明娜在特拉哥亥姆教堂举行婚礼。

1837年4月1日,出任柯尼斯堡剧院乐队指挥;同年,因经济等方面原因,与明娜关系恶化,致使她与一位名叫迪特里希的商人私奔,瓦格纳后来劝回明娜和好,但两人的分歧已为日后的离异埋下伏笔;7月25日,来到里加,出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在里加期间,根据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的小说《黎恩济》开始创作同名歌剧。

1838年1月,完成《黎恩济》的脚本;8月7日,开始为该剧谱曲;同年,因瓦格纳负债累累,当局没收了他和妻子的护照。

1839年7月10日,与妻子明娜为了躲债从里加秘密出逃;8月,在经历数次暴风雨的历险航行后抵达伦敦,此次海上历险是其创作《漂泊的荷兰人》重要的灵感来源;9月17日,在伦敦作短暂停留后抵达目的地巴黎,但等待瓦格纳夫妇的是贫困潦倒的日子和失意受挫的心境;在此期间,瓦格纳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四处举债,同时不情愿地从事非创造性劳作,如为家用市场改编歌剧流行唱段的钢琴谱,校对乐谱,为一般性音乐杂志撰稿。

1840年1月12日,创作了《d小调浮士德序曲》;11月,完成歌剧《黎恩济》的总谱写作,几乎与此同时,又根据北欧民间传说、海涅的短篇小说以及海上航行的亲身经历,开始了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

1841年5月,完成《漂泊的荷兰人》脚本,7月至11月间开始谱曲;6月29日,在作曲家迈耶贝尔的推荐下,德累斯顿王家剧院接受了《黎恩济》上演的要求。

1842年4月7日,与明娜返回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德累斯顿;6月22日至7月8日,在波西米亚山区度假时,以格林(JGrimm)的《德国神话》为蓝本,开始酝酿歌剧《汤豪瑟》的草稿;10月20日,《黎恩济》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

德累斯顿时期

1843年1月2日,《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该剧寓意深远、音乐生动,一般认为是其真正显露水准的第一部作品,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3月,完成了《汤豪瑟》的脚本创作。1844年12月14日,作曲家韦伯的灵柩移葬回德累斯顿,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挽乐》(Trauermusik)。

1845年4月13日,完成了《汤豪瑟》的总谱创作;7月,在波西米亚度假疗养期间,写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一份草稿;8月3日,写出了《罗恩格林》的大纲,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创作;10月9日,《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该剧从1845年完稿到1875年由瓦格纳自己最后一次指挥演出前,总谱在不断修改。1846年4月5日,在茨温格尔的德累斯顿旧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1848年4月28日,完成《罗恩格林》的总谱创作,全剧通过圣杯卫士的传说故事,探索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6月,加入带有政治倾向的“祖国联合会”,发表了关于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政治言论,并以演说者的身份进行鼓动演讲,呼吁成立民主政体、推翻贵族,论文《德国和他的侯爵们》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0月,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11月,进入《齐格弗里德之死》的脚本写作,它后来演化为《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乐剧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

1849年5月,普鲁士军队开始掌控局势,瓦格纳作为一个背叛当局的社会名流被通缉,在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帮助下,途经魏玛逃到苏黎世,因不祥预感又逃亡巴黎,在一无所获后,于7月又回到苏黎世;11月,撰写了论文《艺术与革命》和《未来艺术》,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时期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瓦格纳因遭通缉不能到场;此外,在李斯特的激励下,瓦格纳重拾信心,继续写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文字脚本。

1851年,撰写了论文《歌剧与戏剧》,并在文中系统地勾勒了自己梦想中的歌剧观念,批判性地回顾了歌剧发展的历史。

1852年,在完成《歌剧与戏剧》后,依次(与故事发生的顺序刚好相反)写作了《青年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莱茵的黄金》的脚本剧词,并对《青年齐格弗里德》(后更名为《齐格弗里德》)和《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更名为《众神的黄昏》)进行修订,整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写作宣告完毕。

1853年5月18日、20日、22日,在苏黎世举行5月音乐会。1854年9月26日,完成了《莱茵的黄金》的总谱创作;6月,未等《莱茵的黄金》总谱杀青,瓦格纳又开始了《女武神》的音乐创作。1855年,于伦敦指挥演奏八场音乐会。

1856年3月20日,完成《女武神》的总谱创作;9月,进入《齐格弗里德》的音乐写作;在此期间,瓦格纳通过友人介绍,开始着迷于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学说,其论点对瓦格纳日后的艺术发展和人生观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857年4月,魏森东克特邀瓦格纳全家搬至苏黎世郊区自家别墅的小屋内居住,在与魏森东克一家的接触中,瓦格纳与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之间产生了感情,该段秘密恋情直接导致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8月,完成《齐格弗里德》前两幕的创作后,就暂时中断《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的音乐写作,转身投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1858年,为玛蒂尔德的五首诗歌谱曲,创作了《魏森东克歌曲》,这五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的预示性尝试;4月,瓦格纳与玛蒂尔德的私情被妻子明娜察觉,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情感危机;8月17日,瓦格纳听从了玛蒂尔德的劝告,离开苏黎世前往威尼斯躲避风头。

1859年3月,迁居到瑞士的琉森;8月,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总谱;9月,来到巴黎,为该剧能在当地上演作准备。1860年1月至2月,在巴黎的意大利剧院举行了三场音乐会。

1861年3月13日,《汤豪瑟》在巴黎上演,但因有人暗中破坏,加之瓦格纳拒绝在第二幕塞入巴黎观众习惯的芭蕾舞,导致演出失败;5月15日,《罗恩格林》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演出;8月11日至18日,萨克森国王大赦,瓦格纳第一次返回德国;11月,受魏森东克夫妇之邀,到威尼斯修养,并开始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

1862年,与妻子明娜的关系彻底破裂,两人自同年11月后在没有见过面;同年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带着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来到瓦格纳家中做客。

1863年3月至4月,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举行音乐会;7月,在布达佩斯举行音乐会;11月,在布拉格和卡尔斯鲁厄举行音乐会;12月,返回维也纳。

慕尼黑、特里普胜与拜罗伊特

1864年初,在财政上已彻底破产,被迫于3月23日离开维也纳,以免因债务锒铛入狱;5月3日,接到了巴伐利亚刚登基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传话,要他立即前往慕尼黑听旨,路德维希二世欣赏瓦格纳的才华,答应为瓦格纳偿还债务,并奖赏瓦格纳四千古尔盾的年俸,以便让其潜心完成《指环》,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效忠进行曲》,以表谢意;10月,经路德维希允许,搬入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住房;同年,瓦格纳的感情生活出现转机,彪罗的妻子柯西玛开始与瓦格纳相爱,作为瓦格纳的崇拜者,彪罗内心虽然痛苦,但最终接受了现实。

1865年6月10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演出由彪罗指挥,并获得了成功;同年,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的宠信和过度资助引发冲突,瓦格纳与柯西玛之间的感情亦引发争议,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路德维希二世只好对瓦格纳下了逐客令;12月6日,瓦格纳离开了慕尼黑。

1866年4月,瓦格纳租下瑞士琉森湖边的特里普胜别墅。1867年10月23日,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总谱,并将其题献给路德维希二世作为圣诞礼物。

1868年6月21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剧由彪罗执棒,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1月8日,在莱比锡结识了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69年3月,中断达12年之久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重又开始;9月22日,《莱茵河的黄金》在慕尼黑首演;同年秋,完成《齐格弗里德》第三幕总谱创作;10月,开始了《众神的黄昏》的音乐创作。

1870年8月25日,与柯西玛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了婚礼;同年,为了纪念儿子齐格弗里德的出生,瓦格纳专门为柯西玛创作了《齐格弗里德牧歌》,该曲于同年圣诞节清晨(适逢柯西玛33周岁生日),由15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柯西玛卧室外的楼梯上进行了首演。

1871年之后,瓦格纳一方面谱写《指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节日剧院”的构想和建造,并最终确定在拜罗伊特小镇建造专供演出自己乐剧的理想剧院,对此瓦格纳进行了公开募捐;5月,在柏林受到俾斯麦的接见。

1872年4月22日,迁居拜罗伊特;5月22日,在瓦格纳59岁生日之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了奠基典礼。1873年,剧院的建设工程遇到困难,有人提议将其易地建设,但被瓦格纳拒绝。

1874年4月28日,迁入万弗里德别墅;11月21日,完成了《众神的黄昏》的总谱创作,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落成,建造中因路德维希二世两次拨款,才得以竣工;8月13日、14日、16日、17日,《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共演出三轮,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出席了演出,并在欧洲文化界引起了轰动;10月底,在索伦托最后一次与尼采见面。

晚年生涯

1877年2月,完成《帕西法尔》的草案;3月至4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写作;同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但财政亏损严重,关键时刻幸得路德维希二世的帮助,即先以低息借给瓦格纳一笔款项偿还债务,并约定通过作品演出版税日后逐步偿还,从而解除了瓦格纳的财务危机;5月17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温莎宫接见了瓦格纳;9月,全力投入《帕西法尔》的谱曲。

1880年,撰写了论文《宗教与艺术》,并完成了自1865年开始的传记《我的一生》。1882年,撰写了论文《英雄精神与基督教精神》。

1882年1月,完成《帕西法尔》的总谱创作;7月26日,《帕西法尔》的首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举行,共演出16次,由赫尔曼·列维指挥;在最后一次演出中,由瓦格纳执棒指挥最后一幕,并获得热烈欢迎;9月,因身体不佳,携全家到威尼斯修养。

1883年,撰写论文《关于人类中的女性》;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其遗体被葬在拜罗伊特瓦格纳住宅(即万弗里德别墅,现为瓦格纳博物馆)的花园内。

主要作品

音乐戏剧作品

管弦乐

声乐曲

钢琴曲

著述

以上主要作品来源

创作特征

基本概念

乐剧

“乐剧”(Musikdrama),在1833年由德国作家特奥多·蒙特在论文集《批评之林》中用以称呼普通歌剧,此时没有后来瓦格纳歌剧的那种意思。但瓦格纳的追随者们读到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称呼瓦格纳改革的歌剧。但瓦格纳本人并不同意,1872年他专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乐剧”的命名》,说明这个称呼容易让人误会。但瓦格纳又觉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戏剧,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戏剧。他说:“认真地说,它的名称的意义应当理解为:一种安置在音乐中的真正的戏剧。因此,重点应当落在戏剧上,这种戏剧应当跟迄今为止的歌剧剧本完全不同,尤其不同的是,在这种戏剧中,剧情绝不仅仅是根据哪种传统的歌剧音乐的需求而安排的,恰恰相反,倒是一种真正的戏剧的性格需求支配着音乐的构思。”

关于这种戏剧的名称,鉴于古希腊戏剧常在节日演出,故瓦格纳称他的歌剧为“剧场节日剧”,并将其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称作“剧场庆典节日剧”。但人们却不把瓦格纳的歌剧称作节日剧,还是叫它“乐剧”。

总体艺术作品

“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总体艺术作品”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就是把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部门融为一炉,从中不复找到单独的艺术门类的分野,它们全都交织在一起,并由此升华出一种崭新的“未来艺术”。

剧作特征

人物特征

瓦格纳的戏剧取材于古代神话传统,把英雄人物当作象征,作为哲学的体现。他用音乐来表现被文明所压制的人类本性。他不写人物性格的戏(《名歌手》除外),他试图以原始形式的观点来看待神话,把它看作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象征,这种抽象的象征是脱离人物性格的。

瓦格纳的剧中人多是与环境分离,不强调他们的个性,只满足于揭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其剧中人物虽有交往,但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物相对时,交响音乐就把他们的个性湮没在一股音乐潮流之中。他们只是一些人物,但并非戏剧中的人物。此外,他剧中的女英雄人物容易消失在奇异的气氛中,变得更加神话化而非人性化。尽管以其爱情的原始力量感动人,但她们没有温柔、优美,没有妇女的特征。

情节

情死(或殉情)早在瓦格纳的第一部歌剧《结婚》中就已出现。这种因素贯穿在之后的一些歌剧中,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森塔,《汤豪塞》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会中的爱丽莎白,《罗恩格林》中的爱尔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情死”在瓦格纳歌剧中,实际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是酒神超脱的喜悦之情的体现。

音乐特征

通谱体

瓦格纳采用逻辑严密的通谱体方式写作,每一幕由常见的AAB或ABA式乐段构成,放弃传统以歌曲为单位的编号式写法,并采用“无终旋律”技巧,造成段落之间悬而未解的过渡,强化歌剧的交响化展开,力图使作品成为一个连续而严密有序的整体。

无终旋律

“无终旋律”(UnendlicheMelodie),是由瓦格纳的追求者们使之流传开的。瓦格纳本人仅在1860年写的《未来音乐》一文中提到这个概念,之后未用过。他说:“音乐家使沉默变有声的可靠形式是‘无终旋律’,亦即‘旋律始终保持在必须不间断的潮流中”。“旋律”在此也不同于一般概念,是指交响乐队产生的“音响流”,它与剧情的进展紧密结合,不断如“潮流”样地涌出,而剧情就在“无终旋律”的潮流中推进,歌唱与交响乐、声乐与器乐形成“复调”,此起彼伏,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

可以说,“无终旋律”的特征就是不间断性,为此音乐结构要始终保持开放和展开性,避免歌曲形式的封闭结构或段落感。瓦格纳经常使用的术语“不间断的旋律”就是此意。

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Letimotif)是瓦格纳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即运用一系列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事件、物体、地方、情感等,大都短小而凝练,贯穿在作品中。它可以根据剧情变化、发展和变形,以起到提示即将出现的事情或人物、建立联想,统一全曲等作用。从《漂泊的荷兰人》开始,瓦格纳就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在“乐剧”中,主导动机是“总体艺术作品”思想的产物,并为“总体艺术作品”服务,是“总体艺术”不可分割的要素。此外,主导动机这个术语并非是瓦格纳提出的。据他的妻子柯西玛的日记记载,瓦格纳在1879年1月31日以前,从未提过这个词,而是他的追随者、《拜罗伊特报》的编辑沃尔佐根在19世纪70年代根据瓦格纳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瓦格纳认为舞台上所演的不应只是根据一个故事轮廓或一篇用诗写成的故事唱出一段一段的歌曲来,而应该是一部戏剧艺术的严肃作品。其中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均应表现处一直不停的剧情的发展。根据这种观念,他使用了一种有旋律意味的宣叙调,只有剧情进行到紧要关头(如《女武神》中的诀别、魔火,《齐格弗里德》中的相会场面等),该种宣叙调才延伸成长旋律。这种宣叙调不时地有着旋律,它们简短而富有表现力,其中巧妙地运用着主导动机。这些主导动机代表着剧中人或支配着剧情发展的重要势力。有时为了表现复杂的境遇、势力、情感或行为,这些主导动机就巧妙地在交织在一起;有时,声乐部分代表一方面,而管弦乐队则代表另一方面。例如,《莱茵的黄金》中就有代表“莱茵河”的动机、莱茵水仙的动机、雾魔的奴役动机、莱茵的黄金动机、指环的动机、弃绝爱情的动机、瓦尔哈拉动机、干戈动机、契约动机、弗莉卡的动机、奔跑动机等等。总之,乐剧中人物、地点、行动、自然事物等各有各的动机,不时地按剧情的要求而出现、变化、发展、交织。

调性

瓦格纳把大小调体系进一步发展。虽然他还未敢越界,但不断展开的漩涡般转调,常让人无法找到其基本调性,因为终止式被冲淡了,正常的调性关系被放弃了,它要求自由、脱离调性约束,脱离声部进行,脱离古典终止式及调性的决定曲式的诸要素。

管弦乐队

瓦格纳的歌剧通常采用庞大的三/四管编制,乐队的表现力得到提高,管弦乐织体丰富,色彩充满变化。

人物评价

瓦格纳是首屈一指的人。在他身后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其他一切都在他所具有的意义前逊色,而这个意义人们并没有立刻理解或给予应有的评价。(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或者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评)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评)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民族最令人震惊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批判,它长于表现,甚至会使一头外国驴子对德意志特性感兴趣;热心致力于这个艺术,就是热心致力于研究被艺术批判加美化地进行颂扬的德意志特性。(作家托马斯·曼评)

在戏剧方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和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只把戏剧集中在内心生活,集中在有生命的灵魂上。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的大师,尽管他有谬误,他仍不失为一个比他同时代的所有戏剧大师更诚实,更直爽,更坚定,更出色的大师。(作家罗曼·罗兰评)

后世影响

瓦格纳基金会

1973年,瓦格纳基金会正式成立,该组织专门负责管理瓦格纳的文献档案和不动产,瓦格纳家族移交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和瓦格纳全部历史文献给基金会,而万弗里德别墅则捐给了拜罗伊特市政府。

瓦格纳博物馆

1976年,为了庆祝拜罗伊特百年庆典,原联邦德国政府拨款创建瓦格纳博物馆,瓦格纳生前居住的万弗里德因此得到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一百年前的原样重建。该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理查德·瓦格纳家族文献和万弗里德文献两部分;后院还有瓦格纳与柯西玛的墓地。

瓦格纳纪念币

1983年,为纪念瓦格纳逝世100周年,原民主德国发行一枚面值10马克的纪念银币。银币正面有国徽、国名、面值以及发行年份,背面为瓦格纳

《火影忍者》忍界十大美型帅哥

一、旗木卡卡西

卡卡西不但是作者笔下的一大意外(或者是意内也没准)惊喜,也是动漫世界的一大异类。总之,偶看漫画这么多年,还未见过一个从没露出过真实面目的配角会有这么高的人气以及屡屡排进第一位,引发这么多讨论和猜度的……不过仔细想想,虽然隔着一层那种碍事的东东,但卡卡的长相基本上还是可以完全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

大概是因为发型的缘故吧,乍一看,会认为是个粗犷的男子。但细细看来,那秀气的眉,细长的眼,挺直的鼻,尖削的下巴,白皙的肤色,细致的颈项和玲珑的锁骨,纤细修长的手腕和脚踝(参见101集),高挑匀称的身材,还有那慵懒的极富挑逗意味的声音(汗……虽说这是声优的功劳)……完全具备了眼下流行的花样美男的所有特质(别打偶……偶只是实话实说……),唯一不明的大概是那张嘴了……不过据偶前后左右多方位的观察研究,应该能够排除什么龅牙大嘴之类鸣人他们让人吐血的想象画面……应该是一张大小合适轮廓分明的薄唇吧……汗……如果再取下护额放下那头嚣张的银发,真不知是该多么令人惊艳的画面……

卡卡必然是个帅哥无疑啦,但他的帅应该是那种比较清秀细致型的,不过那总是桀骜不驯的眼神和异色的瞳孔应该会抵消一部分这种显得过于清秀脆弱的感观,增添几分男子气概。而他的发和眼睛颜色都属于浅淡色系的,因此不会在视觉上给人十分强烈的冲击,应该是慢慢品味体会的类型,好象兰花,高贵而韵味十足,值得细细品味,有种出尘隔世的美。

二、宇智波鼬

<P我汗……似乎还是没什么新意……但偶也没办法,鼬绝对是一个真正的不用猜测和怀疑的帅哥。老实说,如果卡卡没有蒙着脸,从客观角度出发,偶还真不能确定到底谁才该是真正的NO1。 < P>

这个拥有火影世界里最漂亮的一双眼眸的男人,其他部分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是发型,脸型,体型(其实178工分也是很标准的,但总觉得动画里的和别人站在一起的比例不大对……)五官、肤色都没有什么瑕疵,鼬应该是最符合人们视觉审美观念的帅哥了,完全可以用英俊来形容。

喜欢他长长的发,就那样看似随意的束在脑后,很有中世纪古典贵族的韵味,如果披散下来,可以想象会有多么惊艳。鼬的相貌也很精致,但并没有十分女性化的感觉,大概除了他眼下两道伤痕状的线条增添硬朗感觉之外,和他的黑发黑瞳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深色总给人一种力量和压迫的感受。

鼬的美给人以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用花形容的花,应该是红玫瑰,艳胜桃李,香满乾坤,那饱和浓烈的色彩,让人一见惊艳,传说玫瑰是美神的象征,它那浓郁的红是爱神的鲜血所浸染,那位能令美与爱之神不顾一切踏荆棘而去的男子,应该会有一张和鼬同样俊美的容颜吧……

三、宇智波佐助

我再汗……没办法,谁让他是鼬的弟弟,根本几乎就是一个模子的翻版,那脸型,那眉眼,甚至连冷冷的气质都相仿。

问题是第一部的佐助还是个孩子,尽管一看就知道是个美人坯子,可终究还是个小孩,无论是外表还是气质,都不够成熟,这就是虽然相仿但还是无法超过鼬的原因。而且他的发型……作为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可爱,但是如果是成年男人的话,或许会显得太孩子气一些了吧……但是和他发型相仿的雏田都已然脱胎换骨蓄得一头青丝,估计佐助应该也会有点新的变化才是。

用郁金香来比喻佐助,最佳选择当然是传说中的黑郁金香,神秘而高贵,华丽而典雅,它有一个别称叫做“夜皇后”,愈是黑暗愈是魅惑,和现在的佐助有不谋而合之处——尽管身处黑暗之中,但其魅力却愈发妖娆……偶选择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常见郁金香的花形和未完全盛开的玫瑰有些相似,也预示着佐助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象鼬那样怒放在最美好的年华……

四、四代目

尽管四代的出场并不多,但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站在文太背上VS九尾的画面,在风中飞扬的金发和披风,多么威风凛凛,令人热血沸腾,心生景仰。而且他的样貌又是那么的斯文俊美(尤其对比着三代和自来也……汗……),金色的发,湛蓝色的冰晶般的眸子,典型的盎格鲁萨克森式的标准式古典相貌,冷峻却又不失柔情。

四代真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男人,不但模样好,头脑好,天分高,性格也没得挑。笑起来弯弯的眉眼,既温柔又亲切;爽朗豁达的性情,年纪轻轻就拥有了火影的胸襟和气魄,为了保护家园不惜牺牲自己……真想说一句到哪里再去找这么好的男人啊……哭……

用花来比喻的话,我选择了鸢尾花,这种被法国人视为国花的高雅而美丽的蓝紫色花朵,花瓣柔嫩如一缕轻纱,仿佛不堪一触,可是它却能在暴风雨中傲然挺立,坚韧不屈,就象四代目一样,完美的结合了刚与柔的特性。最喜欢这一句“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的写意,唉!鸢飞紫淡,终化作清魂孤影飘零……

五、赤砂之蝎

呜……蝎和宁次,偶选了好久,最后为了照顾一下后来者的情绪,所以把蝎放到了前面……真的很动心于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呢。

谁能想到那副粗砺丑陋的外壳剥落后呈现出的是那样一个绝美的少年呢?偶记得当时的心跳分明露掉了半拍,真正的是一见惊艳的感觉啊。

灰褐色的发柔顺的贴在额前,灰褐色的眼眸冰冷而清透,嘴角总是带着淡漠的略有几分残酷的笑意,梦一般不真实的存在……谁能想象那样纤细的仿佛不堪一击的身体蕴涵着如此强大到可怕的力量,操纵着百只傀儡的一幕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那双总是低垂着的眼睛,半开半阖着,可里面透漏出来的分明是只有一双历尽世事沧桑的眼睛才会有的内容,却生长在那样一个看似单纯无邪的面孔上,这就是属于他独有的矛盾气质吧……

那双眼睛,深沉冷漠之余分明还有一丝不易觉察的哀伤。就是因着这一丝哀伤,令人飞蛾扑火般不惜冒着以身试毒的危险去探究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他;也因着这难以抹去的哀伤,他最终选择走向毁灭…

这个如此复杂的人物,最能代表他的花无疑是**——在那无知无畏的怒放中,一片泣血的美丽,一季燃烧的欲望,有着美丽眩目的可以轻易虏获人类灵魂的外壳,但因着那剧毒,却无法接近,只能远远的望着他孤独寂寞的身影,暗地妖娆的盛放在黑暗之中……

六、日向 宁次

宁次和佐助应该可以算做木叶新一代的双壁吧(笑,单指容貌),很巧白眼和写轮眼也是齐名的两大瞳术。

第一次看见宁次,就觉得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少年,纤细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长而柔软的黑发,通透清澈如琉璃般的瞳仁,还有那种傲慢而冷漠的气质,一看就是典型的贵族出身(汗……古老的名门日向家应该可以算是木叶的贵族世家吧……)但也仅此而已。真正开始触动我心弦的是后来与鬼童丸的一战,战斗中的宁次真是又帅又酷,后来当他倒下去的时候,头发散开来,黑色的发丝覆盖在苍白面颊上的一幕又叫人心痛的滴血,我大概是那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他——那个冷酷面具后面的真实的他。

第二部中登场的宁次又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和少年时完全是两种气质。头发丝丝缕缕自然的垂在两颊边,既成熟又性感,那身装扮非常有东方韵味,白衣宽袍很有中国古时武者的感觉,再结合他的八卦柔拳,便不难想象作者为何要给他设计这样的衣饰。长大成人的宁次,除了俊秀之外,更多了一份内敛成熟的气度。

和宁次相近的花,选了很久,才选了水仙,其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也许不是最合适的,但宁次本身也是个自视甚高的人,水仙往往又隐喻着美少年,最后促使我做这个决定的还是因为这句诗词“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觉得和宁次的意境很相配呢。

七、我爱罗

说实话,从来不觉得小时候的我爱罗长的漂亮,最多也就用可爱或者酷来形容罢了。真正令我惊艳的是在第一部后期砂忍三人去援助木叶的时候,我爱罗浦一亮相,我立刻感觉他和从前不同了,他可以算是第一部里外貌前后变化最大的人。

细细品来,首先发现的是他长开了,五官拉开了间距,看上去漂亮多了。其次是气质,这时的我爱罗因为思想的转变,少了那种凶狠阴鸷,心胸一开阔,眉头也舒展开,立刻变的大气起来。最后是服装的改变,高领的衣服总是比小圆领更凸显人的气质,整体造型就给人以高贵的感觉(汗……我这是说到哪里去了……)

等到第二部的我爱罗登场时,我真是有些转不过来脑子了……真想不到这就是当初那个小小的身躯背个大葫芦看起来好可怜的小孩……白色的披风,半长的碎发,深邃的眼神,举手投足间的王者气质……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令人心折。这个为了保护村子而战斗的我爱罗,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了。

这个沙漠里的王者,经历了凤凰涅桀般痛苦和新生的少年,我选择了菊来代表他。自古以来,菊花的品格就是傲霜独立寂寞荒篱,是自我写照的典型花卉。“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多么凌厉的气势,经历了风刀霜剑的洗礼,越是艰苦越是怒放的璀璨,“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不与群芳同列,这就是我爱罗的风骨和傲气。

八、君麻吕

君麻吕有一种很特殊的美,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才贴切。就算他扮演的是反面人物,但看起来却丝毫也不觉得有任何邪恶的感觉。

这一个很纯净的人。纯净到只有一个信念,执着到让人心痛,凭空多出了一份殉道的悲壮气息。银灰色的发,女孩子一样柔和细致的五官线条,总之是一个美丽的人吧。战斗的时候,手握骨剑,衣袂临风,仿佛舞蹈一般,再凌厉的攻势到他那里也是如此的优雅华丽。面对着对手的时候,他总是微微的昂着头,冷静而踞傲,一副君临天下的气势,夺人心魄,实在难以把他和那个愚蠢而丑陋的种族联系起来,我想应该是大蛇丸调教的功劳吧,呵呵。

唉,谁能告诉我,遇到大蛇丸,到底是他的幸还是不幸呢?

选择了樱花来代表君麻吕,是因为此花和他的意境最为相似。樱花是清高的,它的怒放是张扬的,它的清高和张扬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壮烈——生命的浪漫,最美的风姿,正是花瓣如雨般飘落的一刻,追求一刹那至真的感动。片片飞扬,满地馨香……同样是在盛放的最美丽最浓郁的时刻坠落,空留下一首华丽而颓败的挽歌。

九、大蛇丸

我相信这个选择应该会有很多人反对吧。记得有一次排行榜上把兜排在第九都遭很多人质疑,也包括我,因为我认为无论是相貌还是气质,兜都差大蛇丸太远了。

我相信年轻时的大蛇丸排进五甲都没有问题,怎么说人家现在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了,能保持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汗……记得最初看到大蛇的时候,我立刻联想到吸血鬼伯爵德古拉,同样苍白的面容,瘦削的面颊,妖异的眼神,邪恶的笑容,冰冷的身体,缓慢低沉略带沙哑的声音,傲视生死绝世孤独的气质,(还有动不动咬人脖子的习惯……大汗),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是一朵恶之奇葩,充满着蛊惑人心的魅力,这样的美是一种魔性的美,邪恶的美,可以引诱人堕入万劫不复的残酷的美。

与此相对的是少年的大蛇丸,同样苍白的肌肤,乌黑的长发,雪白的袍子,却柔美的令人心生怜惜。这也是一种矛盾吧……集恶魔与天使为一身的人物,我总在想或许还有某些善念存在于他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也许,在某个特殊的时刻会复苏……

为大蛇丸选择了曼陀罗花。这种生在异域的花,据说全株剧毒,千万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有机会看见花开,所以但凡遇见花开之人,她的最爱就会死于非命;也有传说此花为吉祥花,有幸遇见者便会一生幸运。无论如何,这种神秘矛盾的特质非常符合大蛇丸。另外,曼陀罗其实是梵语的译音,意为悦意花,因佛法修的是清心观世界,寡欲走红尘,手中无物,万相皆空,所以这无蕊的花也象征着空心,无心,安心,和他的理念思想很有相通之处。

十、奈良 鹿丸

这最后一个名额可真是有些伤脑筋了。考虑了很多人选,比如迪达拉,但发现他有点婴儿肥……鸣人,毕竟是主人公,但他怎么看也是可爱多些吧……兜,老实说戴个眼镜也看不出来什么……玄间我觉得很不错,一度想把他排上的,但是……名额实在有限啊,所以……5555……没办法那么周全(PS:白鉴于性别至今有争议所以没在考虑之内……其实是因为他太漂亮了,不知道把他放到哪里才合适……大汗……)

好了,来说说鹿丸吧,老实说,他长的实在是算不上英俊,也不漂亮,但也绝不难看……汗……可是因为他聪明,而且是绝顶聪明,人们都说“聪明的男人最性感”(大汗……)不是没有道理的……鹿丸他拥有的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味道,通俗点说可以算是“第二眼美男”,耐看的那种……呵呵,而且他的性格也非常讨人喜欢,尤其讨女孩子的喜欢,这点毋庸质疑,因为他可是火影里最有桃花运的男人啊,哈哈。还有句老话是“人因为可爱而美丽”,所以把这么可爱的鹿丸算进美型里,并非是没有道理的事啊。

鹿丸除了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还有一颗豁达了然的心,看似懒散之中透露着一股浓浓的禅意,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能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另外鹿丸还相当有绅士风度,尊重礼让女性,这也是那么多女孩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就外貌来说,第一第二部的他变化并不大。私以为鹿丸最性感的时刻就是他双手合圆闭目沉思的时候,既让人期待又觉得安心。

给鹿丸选择的桃花,并非说他长的象桃花……汗……而是他最有桃花运……算一算,女性稀有的忍者世界里,和鹿丸传过诽闻的竟多达四位女性(要知道有多少兄弟在打光棍啊……哭)。桃花是传统的园林花木,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性喜阳光、耐寒、耐旱,花落后的果实是好吃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供雕刻用——看,和鹿丸何其相似,多么朴实耐用,比起以上的花样美男们,鹿丸才应该是最适合作为老公的人选吧,呵呵。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 1750年7月28日)是德国作曲家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他以器乐作品(例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和戈德堡变奏曲)以及人声音乐(例如圣马修激情和B小调弥撒)而闻名。自19世纪巴赫复兴运动以来,他通常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约翰·塞巴斯蒂安(Johann Sebastian)是艾森纳赫(Eisenach)一位城市音乐家的最后一个孩子出生时,巴赫(Bach)家族已经有了数位作曲家。在10岁成为孤儿之后,他与大哥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一起生活了五年,此后他在吕讷堡(Lüneburg)继续音乐生涯。从1703他早在图林根州,工作作为一个音乐家新教教堂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中和,更长的时间段,在法院魏玛,在那里,他扩大了他的器官剧目,克滕,在那里他主要与参与室内音乐。从1723他被聘为Thomaskantor(领唱在圣托马斯)在莱比锡。他为这座城市的主要路德教会以及其大学的学生合奏音乐学院作曲。从1726年开始,他发表了一些键盘和风琴音乐。在莱比锡,正如他在某些早期职位上所发生的那样,他与雇主之间有困难的关系,当他的君主奥古斯都(Augustus)授予法院作曲家头衔时,这种情况几乎无法得到纠正,萨克森州选举人和波兰国王,173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中,他重新设计并扩展了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他于1750年在眼科手术后因并发症去世,享年65岁

1799年5月20日,尤利乌斯·威廉·封·奥派尔,作为德累斯顿枢密财政咨询委员会负责采矿业、冶金工业和制盐业的成员,来到魏森费尔斯视察库尔萨克森的盐场。在随后的几周里,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作为记录员陪同奥派尔去了科森、杜伦贝格和阿特恩的盐场。日常工作使两人之间有了亲切的接近。对于哈登贝格来说,赢得年长自己六岁的奥派尔的好感具有特殊的意义。奥派尔离开后,哈登贝格写信给他,向他表达了希望得到其援引的愿望。奥派尔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在一份报告中称赞了哈登贝格“辅助学科理论知识的丰富”、“实践中良好的开端”以及“出色的天资和不懈的勤奋”。奥派尔建议任命他为盐场的文职人员 ,但也直到1799年12月7日才终于实现。薪水是400塔勒,比预期低100塔勒,与魏玛公爵的厨师的收入大体相当。但对诺瓦利斯而言,这仍然意义非常,因为在他与朋友们的那个圈子里面,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是唯一一个从事固定职业而其诗歌与哲学著作其实只是附属工作的产物的人。 1799年7月,诺瓦利斯在耶拿结识了路德维希·蒂克。其时,蒂克的《民间童话》正如小说《弗兰茨·施特恩巴尔德的漫游》和《关于艺术之友的艺术的幻想》一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次相识,他们便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在魏玛拜访了赫德尔,并与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一起,于1799年7月21日探望了歌德。随后,蒂克陪哈登贝格回魏森费尔斯的家里,接着哈登贝格又和他一起去萨勒河畔的吉比兴斯泰因城堡旅行,那里有蒂克的姐夫——柏林作曲家、乐队指挥和杂志出版人约翰·弗里德里希·赖夏特的庄园。在这个和美的夏天,与蒂克的友谊使诺瓦利斯非常兴奋,并再次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诗情。根据蒂克的资料,诺瓦利斯当时已经写下了几首“信仰之歌”,并为他朗诵了“赛斯艺徒”以及一些他的断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1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