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特点

意大利歌剧特点,第1张

了解意大利歌剧特点要从歌剧的发展史开始了解: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

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

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 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

17 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

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

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

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

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18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

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

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

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

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由于最初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由佛罗伦萨流传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以及意大利各地并逐渐流入到欧洲各国。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很快得到了发展,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歌剧创作。

处于黎明时期的歌剧,大多为单旋律说白式的歌剧,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成了王公贵族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种特权。

罗马歌剧: 在《达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后的30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

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

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奥·德·卡瓦里埃利,作品为《灵魂与肉体的表现》(1600年),此剧篇幅长,配乐完整,适合歌唱特点的朗诵式音调,这种介于说白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曲调显示出罗马早期新型单声音乐的特有风格。

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并以此来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题材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

歌剧的成熟: 17世纪在歌剧史上,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奥菲欧》(1607)与《阿丽安娜》(1608),堪称早期歌剧的典范之作。

尤其是《奥菲欧》,他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剧中还有大量的合唱。

还有《尤里西斯回乡记》(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圣·卡西亚诺剧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他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

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

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总的来说,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剧艺术风格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

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仍被沿用。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剧艺术风格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仍被沿用。

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由于最初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由佛罗伦萨流传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及意大利各地并逐渐流入到欧洲各国。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很快得到了发展,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歌剧创作。处于黎明时期的歌剧,大多为单旋律说白式的歌剧,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成了王公贵族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种特权。

罗马歌剧:

在《达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后的30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奥·德·卡瓦里埃利(1550-1602)

他本是卡梅拉塔会社成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舞蹈设计师、外交家、也执着于歌剧创作,在1600年,他创作了歌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并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道德剧,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扬了宗教的理念。以抽象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斗争,用寓言宣传宗教道德观,此剧篇幅最长,配乐最完整,是适合歌唱特点的朗诵式音调,这种介于说白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曲调显示出罗马早期新型单声音乐的特有风格。

1623年,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即位,他的上台对奠定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领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乌尔班家族支持歌剧发展。乌尔班八世的侄子巴贝里尼王子于1633年前后在王宫修建了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歌剧院,研制了供歌剧舞台使用的机关布景等。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并以此来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一时期的歌剧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 1634年,由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奥·罗斯皮里奥西(后来的罗马教皇)创作剧本,斯特凡诺·兰迪谱曲的《圣·阿莱西奥》,在新落成的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剧中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主题有是宗教道德的说教。

1662年,由多梅尼科·马佐基创作的《阿多内的锁链》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不仅弃了宣叙调中过于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剧前奏曲成为后来普遍采用的歌剧序曲的早期形式。这样既迎合了教会,又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豪华富丽。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罗西, 1647年他把古老的题材《奥菲欧》装满时髦、怪诞的流行素材。引起罗马歌剧舞台的轰动。但是,由于罗马歌剧思想主题上的局限性和贵族化倾向,使它逐渐切断了与广大市民的联系,在竭尽奢华中榨尽了自身的活力,终于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到了教皇伊诺桑十世时期,罗马歌剧日趋败落,而威尼斯乐派却大显威风。

威尼斯歌剧热:

在1637年以前,歌剧仍然只是贵族的私有品,直到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剧院里面向公众出售余票,公开演出的形式才在历史上首次被确定了下来。随着贵族们的纷纷仿效,到十七世纪末,只有十二万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经拥有了十多个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上演歌剧近四百台,演出季也由狂欢节期间的一个演出季增加为三个。

从此,歌剧不再仅仅是属于宫廷的歌剧,而且也成为大众的歌剧。每当歌剧演出的时候,一边是剧场大厅的主人、歌剧院经理、音乐诗人、音乐大师、歌手、乐器师、舞蹈演员、布景师、服装设计师、不少的勤杂工,另一边则是观众:一些付过钱的人和要去付钱的人,热闹非凡。据说,歌剧的现代剧场就是这样诞生的。剧场成为一个公众的、企业化的场所,它不再被设想为一种罕见的、巨额的奖赏场所,而是一种商业经营或者消遣场所,一种可以获利的商业场所,一种自身乐趣可以得到满足的场所。

歌剧的成熟:

17世纪在歌剧史上,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蒙特威尔第生于1567年,比莎士比亚晚三年,父亲是小提琴制造城克雷莫纳的医生。他很小就开始写牧歌,然后前往曼都瓦的贡札加宫廷,1601年成为当地的教堂乐师。蒙特威尔第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1590年至1612年,出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长,此间他分别创作了两部歌剧《奥菲欧》(1607)与《阿丽安娜》(1608),堪称早期歌剧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奥菲欧》,他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剧中还有大量的合唱,听上去十分引人入胜。而《阿丽安娜》中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也使几千名观众为之流下感动的泪珠。1612年,蒙特威尔第开始了在威尼斯的艺术生涯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年,直至以76岁高龄去世。在此期间,如《阿多涅》、《埃涅阿斯与拉维尼亚的婚姻》、《尤里西斯回乡记》、《波佩阿的加冕》等均是他创新作品,他最后的两部歌剧《尤里西斯回乡记》(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圣·卡西亚诺剧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波佩阿的加冕》是最早的历史歌剧之一,叙述一位妓女嫁给罗马皇帝尼洛的故事,剧中充满心理洞察力与讽刺的意味。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威尼斯歌剧的主要作曲家还有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彼尔·弗朗切斯科·卡瓦利(1602-1676)和安东尼奥·切斯蒂(1623-1669年)。

卡瓦利共创作了42部歌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威尼斯对歌剧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奥的婚姻》(1639年)、《迪多女皇》(1641年)、《埃吉斯托》(1643年)、《情人埃尔科蒂》(1662年)等。1649年,他创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剧是《吉阿索内》,剧中

咏叹调和宣叙调在各场交替出现,富于戏剧性感染力。

与卡瓦利的风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剧更着意追求抒情性和装饰性。他试图恢复和发展意大利原有的纯音乐因素,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对作品精雕细刻。因此,歌剧中的咏叹调得到发展。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奥隆泰阿》(1649年),曾在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等地长期公演,是17世纪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他在1667年创作了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宫廷歌剧《金苹果》,这部是为王室婚礼专门创作的,以场景豪华和抒情咏叹调、二重唱见长,精雕细琢的笔触、规模庞大的乐队和合唱队等方面也独展其貌。是切斯蒂的代表性杰作。

威尼斯歌剧后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罗·西莫内·阿戈斯蒂尼(约1635-1680年)和安东尼奥·萨尔托里奥(1630-1680年)。他们力图创立一种通俗风格的新咏叹调,并采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宾族妇女受辱记》,后者则有《阿代拉伊德》。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上述这些歌剧作品代表了威尼斯歌剧的艺术风格,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一般为3幕,每幕又分若干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仍被沿用。

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

17世纪80年代意大利歌剧的中心才从威尼斯转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叫做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他对所谓“返始咏叹调”的推广无人可比。“返始咏叹调”指的是一首歌曲唱完前面两部分后再回到开头将第一部分再唱一遍--就好象第一次没唱好又重来一遍似的。歌手们很喜欢这个套路,因为这等于是一种固定下来的返场机会。有些观众也乐于接受,以便再听一遍歌词,加深理解。

斯卡拉蒂(1660-1725)在卡瓦利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给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 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由于观众并没有把它当作严肃的东西来对待。贵族们在包厢里下棋、打扑克,或者不懂装懂地作模作样。演员们也一味通过技巧来炫耀歌喉,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因此正歌剧已经失去了作为一种艺术向前发展的价值,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他的早期作品有写于罗马的《无知的过错》(1679),为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所写《真诚的爱情》(1680)、《庞贝大将》(1683)。自1684年至1702年,斯卡拉蒂担任了那不勒斯总督卡皮奥宫廷乐长,创作了40多部歌剧,以《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和《十人团的垮台》(1697)以及后来由罗马、威尼斯返回那不勒斯后的《蒂格拉纳》(1715)等最为著名。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歌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世俗喜剧。

意大利

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批热衷于文艺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艺术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发掘和重创古希腊悲剧诗歌的古老方法上,加入创意,将诗歌、音乐和戏剧结合起来,尝试创作了一些生动的音乐戏剧艺术小品,并在一些场合进行演出《天上的玫瑰》。

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代表性作品,它和佩里创作的歌剧《尤丽迪西》取材于同一个故事,脚本由诗人斯特里乔创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世纪,在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式——喜歌剧(opera buffa)。喜歌剧的初期形式是“幕间剧”。

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18世纪下半叶,幕间剧逐渐脱离正歌剧,发展成为喜歌剧。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

多如牛毛啊,不知到你要抒情的,戏剧的还是花腔的就推荐一个我爱的花腔吧 加里一库契(Amelita Galli-Curci )

加利一库契原名阿梅利塔•加利,至于库奇这个姓氏实际上是她结婚后的夫姓。1882年11月18日生于米兰的加利一库契家境富裕,而且出生在米兰这样的音乐都会,每天都有大量演出可以观摩,所以加利~库奇从小就对音乐很感兴趣,后来她进入米兰音乐学院深造。但是,在音乐学院期间加利一库奇的主课是钢琴、和声与作曲,她还颇有一些作曲的天赋,据说她在作曲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得到了著名作曲家玛斯卡尼的帮助指点,有时候她会大胆地找玛斯卡尼改题。加利一库奇爱唱爱跳,没有专业课的时候常常到声乐系听课,对声乐逐渐产生了兴趣,她的主课钢琴成绩非常好,1903年以钢琴第一名成绩毕业。 加利一库契没有成为二流钢琴家可谓幸事,1906年12月26日加利一库契在特朗尼首次登台,她出演《弄臣》中的吉尔达。对于初出茅庐的歌手来说选择《弄臣》这样的曲目的确是富有挑战性的,吉尔达有不少感情激动的重唱和独唱咏叹调,要在舞台上发挥,这对于新手并非易事,加利一库契与同时代的许多花腔女高音一样,音量都很小,但是高音的弹性非常好,尤其是到了}tigh c的高音区同样保持良好的质感,每个音都十分饱满。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后来吉尔达也成了她的保留角色之一。1909年,加利一库奇得到机会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正式登台,演唱的角色还是吉尔达,然而,观众的层次提高了,评论家们也来听她的演唱,人们为舞台上这位年轻的花腔女高音灿烂辉煌的高音震慑,评论家们惊呼一位伟大的花腔女高音诞生了。 此后,加利一库契在意大利各地巡演,不仅演出歌剧还举办独唱音乐会,充分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声乐技术。1915年之后,加利一库契开始了在埃及、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的巡回演出,这些表演为加利一库奇赢得了可贵的声望。这一时期加利一库契的嗓音处于黄金时期,虽然很纤细,但非常灵活,高音时她的会厌卷曲得很紧,就像一支长笛在演奏,这样就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辉煌效果。 1916年秋天,加利一库契束了在南美的巡回演出,本来准备回转欧洲,不料却意外地接到芝加哥抒情剧院的邀请,于是,加利一库契临时决定来到芝加哥,首次成功登上美国舞台,此后,她在抒情剧院演唱长达八年,并最终为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奠定了基础。1918年,加利一库契随抒情剧院到纽约巡回演出之际演唱了梅耶贝尔的歌剧《普洛梅尔的宽恕》,这部歌剧虽然比较冷门,但是识货的纽约观众对加利一库契的花腔高音却赞赏不已,当日观众不停地鼓掌,加利一库奇前后谢幕达61次之多。1921年,加利一库契终于得到了大都会歌剧院的邀请,她演唱了《茶花女》,这是一次凯旋般的成功,观众们为加利一库契的每一首咏叹调鼓掌喝彩,甚至为她的每一个高音喝彩。 整个20年代,加利一库契都是大都会歌剧院最红的头牌女高音,她到处开音乐会并且演出歌剧,还周游列国,30年代到过上海开独唱音乐会,不过很奇怪,加利一库契从未在英国演过歌剧。1930年她在大都会歌剧院举办告别演出,剧目是《塞维利亚理发师》,加利一库奇演的罗西娜俏皮、活泼,但是花腔太炫目,那首《他的声音多温柔》后半段唱得声情并茂,没人会想到这是年近五句妇人的音色。 1934年,加利一库契患甲状腺肿大人院治疗,手术非常成功,但她打算重返舞台的梦想却破灭了,此后,虽然进行艰苦的练声,本想再在芝加哥抒情剧院唱咪咪,但是 她的嗓音已经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1937年加利一库契宣布正式退休,晚年她过着隐居生活,1963年11月26日加利一库奇在加利福尼亚州拉霍逝世,享年81岁。

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999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活动内容包括舞台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类艺术品交易等。

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剧目

1、歌剧《茶花女》——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

由著名作曲家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小说改编作曲。于1853年首演。百余年来盛演不衰,已成为意大利歌剧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保留剧目。此次在艺术节期间演出的《茶花女》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联手推出。由成功指挥上海大剧院开台歌剧《阿依达》的意大利著名指挥家保罗奥尔米担任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著名导演屈克·扬执导。

2、音乐剧《未来组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备受媒体关注的我国第一部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作为国内首批参演节目来沪献演。该剧是此次艺术节中唯一一台反映青年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

《未来组合》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塑造出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学生形象,讲述了他们关于面对生活、面对亲情、面对友情、面对选择和被选择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揭示出如何做人?做人的原则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该剧是车亭继创作《船过三峡》之后又一力作,被列为四川省庆祝建国50周年的重点剧目,由广州著名导演熊源伟执导。全剧20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则出自著名音乐人李海鹰之手,舞蹈设计是曾获文华大奖《远山的花朵》的编剧之一马东风。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这群小演员与剧中人物年龄相近,演起来自然生动,贴近生活。

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已得到广泛的好评,也定会受到上海青年学生的青睐。

3、越剧《西厢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从古典名作改编的越剧《西厢记》描写张生与莺莺突破封建社教私定终生的恩爱故事,演绎千载,至今不衰。该剧曾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一系列大奖。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于八十年代初创办以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艺风格—富青春活力于艺术创新,赋古典戏曲以现代舞台综合美感,剧团拥有茅威涛等多名国家一级演员。

4、藏剧《文成公主》——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文成公主》以西藏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公元七世纪中叶,吐番赞布松赞干布凭其超凡的智慧娶得文成公主,实现唐番联姻的动人史诗,表达了对藏汉人民团结和睦、亲密友好的美好祝愿。

该剧融合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色彩斑斓的藏族服饰和舞台美术、独具特色的藏戏表演和丰富多彩的民主民间艺术,使藏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实现了新的审美价值。

5、曲剧《烟壶》——北京曲剧团

北京曲剧是建国初期由魏喜奎等老艺术家创始,由老舍先生提议定名的新剧种,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 最擅长演现代戏、清装戏。曲剧风格新颖,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其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吸收了北方曲艺和民间曲调,通俗易懂,旋律优雅,说唱结合,韵味独特。

《烟壶》以浓郁的京腔京韵讲述了一个宁愿失去双手也决不出卖尊严的工艺师傅的故事。

6、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富户彭员外临终之时,恐其妻李氏移情再醮,密嘱其邻塾师董四畏暗为“监管”。董乃久困场屋之冬烘生也。因葬母借贷于彭,无奈应允。窥探李氏行止,遂成“每日功课”。董不禁为李氏才色所动。某夜,董登墙窥李,见其月下窗前,一改昔日缟素,元人小令,低吟浅唱,且移灯西厢,遂疑有奸情。董不忘彭之嘱托,逾墙排闼而入。谁料西厢内外,唯李氏一人。董自惊唐突,正匆惶欲退,忽遭李氏一阵“有贼心无贼胆”之嬉笑怒骂。董震聋发聩,顿悟李对己苦心。两人遂有偷期之秘。但董想及彭,是夜事竟不谐。翌曰,董又上坟向彭“述职”。自觉“书生暗室欺心”。董在彭魂威逼下,跪地受责。彭魂掷剑令董“代行家法”,戮杀李氏。董哀求未果,冲冠一怒为红颜,严词痛斥彭之不仁不智,致人不信不义。并规劝彭甘于消亡。彭慑于儒生凛然正气,含愤隐去。董生李氏,终成夫妻。

7、花灯戏《卓梅与阿罗》——云南兰溪花灯戏剧团

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

云南省玉溪地区花灯戏剧团成立于1952年,演职员除汉族外,还有回、彝、白、蒙、佤、纳西、拉祜等少数民族,《卓梅与阿罗》曾获97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 一出流传百世的经典爱情悲剧,上演在一个古远的彝族山寨……

8、川剧《金子》——重庆市川剧院

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编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99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一,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是一次面向世界、群英荟萃的国家级文化盛事.入选参加艺术节活动的剧目均是经过再三甄选,精心锤炼的艺术佳作。此次,由重庆市文化局选送的,由重庆市川剧院创作改编的近代川剧《金子》(改编自曹禺名著《原野》),就是一部忠于原著,但又经过了大胆革新,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节重点剧目之一。

川剧《金子》在遵循曹禺原著《原野》的基础上,将悲剧人物“金子”的情仇爱恨作为主线,将原先的“复仇戏”改编成一部“内心戏”,着力揭示那个年代里妇女的磨难和挣扎,反映了以“金子”为代表的妇女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女主角“金子”由曾经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著名演员沈铁梅饰演,其唱腔华丽,扮相秀丽,可谓“唱作具佳”,活脱脱把个风华正茂、善良可人又略显泼辣的青年**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剧中还运用了富于特色的帮腔及“变脸”、 “藏刀”等传统绝活表演,更令全剧增色不少,是近年戏曲舞台上又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9、黄梅戏《徽州女人》——安徽省安庆黄梅戏二、三团

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始建于1957年,该团创作首演了一大批黄梅戏精品,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黄梅戏艺术家,这年来更涌现出以韩再芬为代表的一批艺术新秀,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徽州女人》依“西递村版画”作剧,展现出一个闭塞古老的村落,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子,一段哀婉动人的故事。

10、京剧《宝莲灯》——上海京剧院

古时,三圣母与兄长二郎神在华山修炼千年。儒医刘彦昌误入仙境,与圣母邂逅,相互爱慕。为保彦昌安全下山,圣母慨然借以宝莲神灯。

二郎神指斥三圣母不该萌动凡心,并以老母当初私下凡尘,受天庭严惩的教训相告诫。三圣母为探究人间真相,以追灯为名,偕侍女灵芝下山。

圣母与刘彦昌在山村相会,同赏元宵花灯。两心相印,圣母决定长留人间。

翌年,三圣母生子沉香。二郎神率天兵问罪,击毁宝莲灯,将三圣母抓回华山,把灵芝化为青石。灵芝留下遗言:要救三圣母,必须重炼宝莲灯……

三圣母在炼狱中备受煎熬,仍念念不忘亲人。幽囚冰窟的老母以劝说女儿为由,借机把用心血炼成的通灵宝镜交付三圣母,助其魂游家园。

仙境方过几日,人间倏忽十载。刘彦昌父子苦炼宝莲未成,与三圣母魂魄相会于梦中,方知圣母被压华山。在灵芝石启示下,刘彦昌以身投炉,终于炼成宝莲灯。

沉香含悲忍泪,举起宝灯化成的如意金斧,勇登华山,力克天兵,斗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三圣母。人间真情,长存不灭。

11、越剧《红楼梦》——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于1950年建院以来,因其创作,改编的400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以及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越剧艺术家而屡获殊荣。

新创作的新版越剧《红楼梦》由上海大剧院红楼艺术有限公司制作。在大制作的舞美场景衬托下,“宝黛”的爱情悲剧,被越剧这一最善演绎细腻情感的剧种展现得淋漓尽致。

12、话剧《生死场》——中央实验话剧院

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到了五年以前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

然而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0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其内容包括:1、中国敦煌艺术展;2、西班牙“米罗艺术品展”;3、齐白石精品展;4、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5、工艺美术精品展;6、2000上海亚洲音乐节 ;7、群众文化;8、国际演出交易会

第二届艺术节的规模超过了首届,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外宾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各类活动。作为主体内容,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确定的演出剧(节)目共54台,其中正式参演40台,祝贺演出节目14台。 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3年10月18日到11月18日举行。先后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台剧(节)目参加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正式演出、18台参加祝贺演出,其中国外剧(节)目分别为28台和10台,都在半数以上。作为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的国际演出交易会,吸引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正式签约和达成合作意向的演出项目有112项。

本届艺术节系列展览展示活动有15项,创下了历届之最。艺术节期间还成功举办了“俄罗斯文化周”、“巴金文学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上海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魔术节五个“节中节”,使艺术节的内容更为丰满。此外,首次在艺术节上亮相的亚太艺术节联盟会议、长江三角洲文化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活动,既拓展了艺术节的内容,又增强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功能。据统计,第五届艺术节总演出场次达到165场,观众超过40万人次,参加艺术节系列活动的沪上市民则接近了100万人。 2009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出席并宣布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艺术节组委会主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了开幕仪式。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云集着一流艺术大师、荟萃着中外文艺精品,本届艺术节将献演55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形式多样,精品荟萃。艺术节期间举行的韩国文化周、重庆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钢琴比赛、魔术比赛、东方喜剧展等一批优秀剧目和祝贺演出琳琅满目,构成了本届艺术节多姿多彩的剧目演出内容。本届艺术节展会博览活动精彩纷呈。12项展览博览活动以及国际演出交易会、群众文化活动、系列研讨论坛、节中节等六大板块令人美不胜收,凸现出艺术节创新特色,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更加具有繁荣与发展的特点。 2012年10月18日,由上海大剧院联合萨尔茨堡艺术节共同制作的“原创”歌剧《波西米亚人》精彩上演,揭开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幕。剧中主要演员均由中外歌唱家混合编组,改变了中外文化合作不对等的局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有92年历史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还第一次挂起了五星红旗。

本次艺术节将有46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和14项博览活动与观众见面,汇聚众多名家名团。此外,3000多项公共文化活动以及河南文化周、“创意英国”演出系列、无锡分会场、国际青年钢琴比赛等一批“节中节”活动,预计将吸引450余万人次参与。

国外名团的纷至沓来也让“国际”两字名副其实。世界级的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将带来现代芭蕾《茶花女》,这部创意之作全剧使用肖邦钢琴曲配乐,从剧情到创作背景都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戏剧芭蕾”巅峰之作;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的《水形百态》综合运用多媒体影像与舞蹈,视觉效果出众。

此外,由吕绍嘉指挥领衔的台湾爱乐乐团,三次问鼎格莱美奖的爱尔兰国家合唱团,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瓦汀·列宾,音乐剧皇后忆莲·佩姬等也将亮相本届艺术节。

2012年11月20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落幕。中国著名编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与俄罗斯“指挥沙皇”捷杰耶夫一同获得本届艺术节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张继钢已成为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结缘最深”的艺术家,迄今他已有舞剧《野斑马》《千手观音》等6部作品登上艺术节舞台。

闭幕仪式举行之后,中国钢琴家郎朗、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联袂献演了精彩非凡的交响音乐会。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的逾一个月里,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演出团体、3300多名艺术家带来了46台演出剧目,15万观众走进剧场享受了艺术盛宴。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2015年10月16日晚,随着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和芭蕾舞剧《长恨歌》在上海文化广场和上海大剧院的同时上演,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

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的本届艺术节将献演46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推出10个大型艺术展览。据统计,今年艺术节期间剧场演出共计100余场。包括希薇纪莲全球告别演出《生命不息》、杨丽萍原创现代舞剧《十面埋伏》、陶身体剧场《8》在内的三部作品将首次亮相。音乐方面,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英国BBC爱乐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以及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列宾、齐默尔曼等将悉数登台。舞蹈方面有俄罗斯现代芭蕾代表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经典舞剧《灰姑娘》、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携手谭元元演出的芭蕾舞剧《吉赛尔》,美国玛莎格兰姆现代舞团的《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专场,展现了当代世界最顶级的现代舞团舞作。在戏剧方面也有颇多亮点,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中文版《战马》、《红色》,彼得布鲁克戏剧上海首演的《惊奇的山谷》、濮存昕主演的北京人艺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香港许鞍华导演的话剧《金锁记》等都将在艺术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在本届艺术节的十项展览项目中,将有大量难得一见的国宝级展品通过诸如湖南省博物馆的“永生之维——马王堆汉墓艺术大展”、“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美术家作品展、上海廿一世纪艺术博览会等展览让观众一饱眼福。另外,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艺术节还将举办“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艺术教育”、“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系列活动以及西藏文化周、印度文化周、无锡分会场等一批节中之节。  本届艺术节坚持国际性、经典性、创新性,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弘扬中华原创戏曲文化等主题,推出了一批紧扣时代旋律的作品。例如为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国家话剧院话剧《中华士兵》、俄罗斯国立(远东)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胜利之舞》,围绕“一带一路”推出的歌剧《大汉苏武》、“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以及专门设立的中华优秀戏曲展演板块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7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