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影响,今年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亲情的,也有关于友情的,在意大利也有这样一个感人的爱情,因为疫情,一个意大利老人在医院外为老伴演奏风琴,老人在医院外,用手拉奏着手风情,悠扬的旋律出来,真让人感动,人人都说老伴老伴,老来才是伴,这样浪漫又感人的爱情,让人动容,更让人心痛,这个老人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老人在医院外为老伴演奏手风琴,距离并不能阻隔两颗相爱的心
因为老伴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得不在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而这位老人见不到老伴,就拿着两人最心爱的手风琴像是年轻那样,老人在医院外,为老伴拉奏出了全世界最美好的乐章,这样的爱情让人羡慕,老人拉奏着手风琴,不仅是在给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老伴加油鼓劲,更展现了对老伴的思念。其实,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两人在一起,想要永远在一起,无论是病痛还是风雨,两人都能一起携手走过去,虽然新冠病毒将两个老人相隔,但他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
爱情最美好的地方就在于,两人白首不相离其实相恋时的海誓山盟对于婚姻来说,什么都不是,真正的爱情就是要在柴米油盐中找寻一些浪漫、找寻一丝彼此相爱的意义,多少句我爱你都不如老人之间永恒的陪伴。爱情其实就是一句话,无论刮风下雨、生老病死,我们都要在一起。
两个人相爱,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迈,在对方眼中,彼此还是最初最美的样子,就像那位老人一样,他试图用老板喜爱的手风琴拉出美妙熟悉的乐曲,用此证明,两人想要永远在一起的决心,这就是爱情的美好。
晨歌alborada
起源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的田园风味乐曲
田园曲pastorable
原为欧洲16-17世纪一种乡村题材的戏剧表演,歌剧的前身之一。近代音乐中是模仿牧人所吹肖姆管曲调和圣诞吹奏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源于意大利。
船歌barcarolle
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悲歌elegy
表现哀伤情绪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摇篮曲berceuse
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
嬉游曲divertimento
18世纪欢娱宾客的一种器乐重奏组曲
即兴曲impromptu
偶发创作的抒情特性曲,19世纪成为器乐短曲曲名,形式类似歌曲
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
从头至尾贯穿着急速节奏的乐曲
小品bagatelle
轻快,幽默的特性曲,常为钢琴小曲
幽默曲humoreske
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情致的器乐曲
新事曲novellette
始创于r舒曼的一种钢琴特性曲
演绎曲paraphrase
14--16世纪教会音乐中的演绎曲是自由加工的素歌旋律。f李斯特借用此名称称其为著名声乐曲和器乐曲,特别是为歌剧选曲所作的钢琴改编曲为演绎曲
舞曲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小步舞曲menuet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
加沃特gavotte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中速、四拍子舞曲
塔兰泰拉tarantella
起源于意大利的速度迅急、情绪热烈的舞曲
波尔卡polka
起源于捷克的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
华尔兹waltz
圆舞曲。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三拍子舞曲。
马祖卡mazurka
起源于波兰民间的情绪活泼热烈的三拍子双人舞曲
波罗乃兹polonaise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的庄重,缓慢的三拍子舞曲
哈巴涅拉habanera
阿伐奈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的中速二拍子舞曲
探戈tango
起源非洲后传入阿根廷的中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舞曲
独唱solo
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的演唱形式,有时也用人声伴唱
齐唱unison
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重唱ensemble
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领唱lead a chorus
由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
合唱chorus
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
纯粹由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
合奏ensemble
由多种乐器组成,常按乐器种类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的演奏形式
伴奏accompaniment
由一件或多件乐器奏出,用以衬托主要的歌唱或器乐演奏部分。用以烘托舞蹈的器乐配乐也常称为伴奏
独奏solo
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常用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奏unison
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室内乐chamber music
通常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重奏曲、重唱曲。
二重奏duet
由两件乐器分奏两个声部的室内乐
三重奏trio
由三件乐器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三重奏string trio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由钢琴与另两件乐器(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四重奏quartet
由四件乐器分奏四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由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最佳答案这篇文章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的,呵呵!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
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
来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
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从"# 世
纪初开始,各国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
要改进,如以铸铁张弦支架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支架,
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槌头上包裹的凫皮由绒毡所
取代,琴弦加长并交叉排列,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
度等等,致使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和加强。并
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
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
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生活
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
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
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
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
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
技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
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
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
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动荡变乱
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
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
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
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
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
性,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
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具
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
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
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
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
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
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
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
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
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
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
一。
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
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
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
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
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
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
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
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
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
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
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
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
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
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
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
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
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
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
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
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
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
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
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
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
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
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
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
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
《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
义。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
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
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
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七、减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
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
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
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
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
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
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社会环境变迁和个
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
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
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
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
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
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
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
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
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
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
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
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
外,李斯特还在《( 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
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
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
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
———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
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
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
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
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
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
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
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
之后$) 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
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
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
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
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
力。其实,早在$) 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
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
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
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
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
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
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
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
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
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
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
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
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
糙,又不是过度响亮。”# $ %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
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
“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
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
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
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
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尔
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
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 & %
’(")—’() 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
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
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
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
拉+舒曼等。
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
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
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
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
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
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
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
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
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
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
的趣味。
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
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
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
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
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
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
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
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
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
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
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
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
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
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
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
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
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
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
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
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
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
基础。
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
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
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
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
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
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
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
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参考文献:
#’ % 杨民望,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 , 音乐艺
术 ’/( 0& 1,
#$ % # 美% 彼得·库珀, 钢琴作品的黄金时代# -% , 音乐译
文 ’/() 02 1,
#" % # 美% 勋伯格, 世界著名钢琴流派的演奏风格# -% , 钢
琴艺术 ’//" 0 ’ 1,
#& % 徐元勇, 钢琴音乐简史# -%, 音乐天地 ’//" 0$ 1,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
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1967年12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老实说,我们平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E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
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
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所说)的乐段(第221-312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
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
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阿劳说:「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
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年阿劳录的F小调幻想曲并没有1977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
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晕。。。肖邦和克莱德曼相差大了去了。。。首先,我们说广义上的西方的古典音乐指得是,教会音乐----巴洛克音乐(巴赫和亨德尔时期)-------维也纳古典音乐(是狭义上的古典是从海顿到莫扎特到贝多芬的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那就多了去了,但是,肖邦就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民族乐派(这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发展的分支)---------印象乐派(没多大关系解释起来很麻烦。不解释了)---现在音乐。。。。。所以这是西方音乐的一个大致发展过程,,肖邦就是那时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什么是浪漫主义呢。追求个性解放、崇尚个人的情感、大量加入幻想的、历史的、神话的、民族的材料。感情重于理智。。就像肖邦那样的钢琴诗人。那克莱德曼就是现代音乐出现的人了,,他的轻音乐就像那个人回答的那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