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推荐几首欧美 好听的歌曲吧 我喜欢以下风格的歌曲!!!谢谢你们

给我推荐几首欧美 好听的歌曲吧 我喜欢以下风格的歌曲!!!谢谢你们,第1张

48 stay--williams(野蛮师姐主题曲)特别特别特别的欢快,每次不知道为了什么一心烦就不由自主想听这首歌,连我们宿舍一个平时不怎么愿意听歌的哥们也喜欢上了这首

49 live forever--Oasis 是近十年来英国最受欢迎和最受评论家承认的乐队之一;live forever是我朋友推荐给我的,听过后感觉真的很不错呢

50 life for rent--dido清爽的时节,清爽的女孩儿,清爽的音乐。Life for rent,把整个生命都出租出去,不属于任何人,无根地飘荡,听起来有一些伤感。

51 promise don't come easy跟着CD慢慢的哼着,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了,若有若无的思绪缠绕着自己,象梦一样。

52 lonely--nana是一首黑人说唱歌曲,同时加入了R&B和Blues的曲风,歌曲的当中还有女声的伴唱,旋律非常优美。不会再有第二首歌可以超越歧视,家庭的破碎

53 dilemma--kellyrowland与饶舌巨星nelly搭档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曲虽然风格老套,但仍然在全美电台创下近两个月蝉联冠军宝座的纪录。

54 you took my heart away舒缓的节奏,简洁的编曲,十足的优美旋律,都展现了mltr最擅长的迷人功力。

55 helene segara-encore une fois一首经典法语歌,同样将法国浓郁的浪漫气息,法国当红歌手helene segara 专辑,她的音乐和她的人一样别有风情。她的嗓音并不是十分突出,但声音中有一种魅惑迷离的特质。

56 sealed with a kiss 以吻封缄,经典美国乡村音乐,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老歌,叙离别情,但不伤感;道分手苦,但不低沉。饱尝相思之苦的恋人们听来,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57 only time--enya无由的哀愁随着Only Time的歌声涌上心头。而当爱情灭绝、心泣莫名、欲盖弥彰的绝望凄清,却只有时间为唯一的目击者

58 i will be missing you记得第一次听它的时候,只记得旋律很HIP-POP,直到后来无意中才知道了它的来历。于是找来下载,听,一遍又一遍。

59 civil war--guns n' roses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一支摇滚乐队创作出这样一首忧国忧民(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激愤)的歌曲,这不是对摇滚乐的反判,恰恰是对摇滚更好的诠释。我想,摇滚乐在国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正是由于国外的很多摇滚乐队有着对社会、对国家的主人精神以及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精彩绝伦的演绎。国内呢?只有流行乐泛滥罢了,摇滚不光是非主流,几乎成末流了悲哀啊

60 sunny came home1998年葛莱美大奖获奖作品,现在已很难找得到这样动听的旋律了

61 the one--Mr big每首歌曲中都有一段经典耐听的吉他SOLO。我想有这一首歌就足以流芳百世了,即使多少年以后,这首歌也会引起人们无限的共鸣。

62 to be with you--Mr big几乎所有的吉他教材都可以看到这首《与你同在》,这首歌用木吉他超越了轰鸣,用随便超越了夸张,用一群拍着首合唱的小伙子超越了舞台上的超级巨星时间总会流逝,浪漫和现实,究竟哪一个会与你同在呢?

63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oasis称不上经典,但是也总能给人一种疲倦到不想说什么的地步,如过明天我死了

64 cinderella太鄙视SHE的媚日情节,所以只好听英文版的这首半糖主义,不过发现比她们唱的好听一百倍!!!

65 the sound of silence是奥斯卡最佳**《毕业生》的主题歌,是美国流行音乐大师保罗西蒙的代表我相信,一百个人当中会有一百个人喜欢听这歌的。

66 should it matter--sissel kyrkjeb我喜欢这个低调又华美的女子,淡淡的感觉,仔细听可以听出性感哦!

67 stuck in my heart旋律很优美,中间有一段很完美的合声。

68 utopia--sweetbox下面三首歌都是出自sweetbox的,丢失了以后心疼到现在呢,哪位哥哥姐姐能知道哪里下的到一定告诉小弟哦,谢谢咯!!!他们的歌曲都巧妙地融合Pop、摇滚音乐,行云流水的律动带出女主唱Jade戏剧性的歌声,不仅开启歌迷的想像空间,而且扣人心弦,真的不动心都不行啊

69 alright--sweetbox

70 one kiss--sweetbox

71 dreams come true--ses被无数个电台做过无数次的背景电乐,旋律响起你就知道你肯定听过的

72 sweet dream很喜欢的一首歌了,张娜拉长的实在是太可爱了,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找下这个MV看下,相当不错哦~~

73 back to you--bryan adams不多说了,布莱恩亚当斯的每一首歌都那么经典

74 forever and ever-because i love you。绝对好听,因为dido就是因为这首歌红的。

75 Say It Isn't So--bon jovi硬汉唱的柔情歌曲也蛮感人的嘛~~

76 now and forever--richard max可能大家很少听他的歌吧`~`其实他的歌真的很不错!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

77 angle of mine一个很老的乐队唱的,具体名字我忘了,超好听。

78 dream cranberries就是大名鼎鼎的卡百利乐队 这首《Dream》选自他们第一张专辑 王菲曾经翻唱过,翻唱得我都听不出真假可惜每次出去唱王菲的歌都感觉在糟蹋音乐哎~~

79 faint--lincoln park林肯公园,乐队名字是因为每天乐队的例行练习结束回家时,他都会驾车路过林肯公园,重要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哦他们的音乐给人蛮另类的感觉

80 somewhere i belong--lincoln park节奏蛮快然后有点另类的歌。

81meredith brooks开朗轻快的曲风很讨人喜欢,名字(妖精)是不好听了一点点,但整首歌却是有一点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并不会为任何人改变。

82 westlife有一段时间,很喜欢Westlife的歌,每天在他们的歌声中吃饭,看书,入睡。

83 the power of love--celion dion提起席琳迪翁(Celine Dion),大家都知道她的演唱以倾情投入而闻名于世,她的音色极具表现力,声域宽广,很有张力,最喜欢的歌曲,,完美的歌曲。

84 a new day has come--celion dion她以满腔的爱与希望蕴育出另一个炽热的生命,她歌唱生涯中第八张英文专辑「a new day has come真爱来临」,在细腻悠扬、情感丰沛的歌声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能量,热烈地传送到世界每个角落。

85 more than word--treme被翻唱了无数遍的歌,只用一把木吉他伴奏,但他高贵的气质却随着真情流露,胜过了有着华丽织体的热闹声音,当然,这首歌最迷人的,还是天衣无缝的合声部分--那轻轻的,起伏的,隐现并滑翔而逝的伴唱,只有真正胸怀开阔,品位脱俗的人才能这样写情歌,也只有真正温柔可爱的人才值得被这样的歌声围绕。

86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roberta flack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留声机时代遗留下来的贵族味道,一遍遍地重复“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她已经醉了,已经无力逃脱了,她更象是自言自语,捧着胸口喃喃自语而脑子里眼睛里全是他全是他全是他啊

87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Elton joh工整清晰的吐字,彬彬有礼的抒情,不紧不慢的钢琴,只能有那些拥有严谨文化传统的中老年英国人来展现。

88 lemon tree--fool's gardon5个得国小伙子组成的“傻子花园”乐队,可根本没想过要写一首叫做《柠檬树》的英文歌,给一个台湾女孩子(苏慧伦)翻唱成中文版,在这个东方大国漂起!“ i wonder how, i wonder why, yesterday you tell me about the blue blue sky”

89 vincent--don mclean这位歌词有着诗一样已经的青年为人了精神殉道者,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伟大的疯子文森特梵高献上了感人的一曲,这首歌唱到了艺术家的孤独和世人的不义,唱到了崇高的痛苦和爱,唱到了内心矛盾,唱到了神,宁静和永远

90 one love--bob marley他用歌声带给人快乐,并为公正而斗争,这样的一生足以使任何一位歌者在死神面前保持尊严,牙买加总统参加了他的葬礼。

91 careless whisper--wham威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接受的西方流行音乐,现在听来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

92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maonna她卖弄性感,出售神圣?可是她并不比任何人虚伪,当她撕开人们的虚伪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副越唱越好的嗓子,和一种越来越真实的性格。阿根廷前总统夫人依维塔确有一生传奇的经历--寒门女子最终身居国母,用圣洁的博爱感动了整个国家,她为穷人所做的一切,她的真诚和无私,在歌声得到了永生。

93 two steps behind--defleppardKB海峡拥有高超的不鲁斯吉他技巧,低沉嗓音的半说半唱,成熟睿智的歌词,以及难以言表的宽厚情怀,整个八十年代,不知多少人依他们的音乐,完成了由青春向成年的过渡,不知多少人被那悠远延绵的意境带走,超脱于现实的无聊纷争

94 no more i love you--annie lennox此人于1995年推出了专辑“Medusa”(《美杜莎》)美杜莎,是希腊女神中最狰狞古怪的一个,把超人的魔力给了这个歌手,让她有力,跌宕起伏,在我们想象之上拖曳高音,延续着从唯美派文学到新古典音乐的影响,也徘徊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沟通着尘世的想象。

95 my heart will go on--celine dio我深信,这是即使小学生也听过而且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96 sing you now--meachael bolton这个男人具有轻易征服听众的才能,曾是美国电台播放给“面的”司机听的最佳人选,可以用最直接的方法来美化我们的听觉,而且,我们根本无须费心去听,只要跟着,哼着,忙自己的,快乐就产生了。

97 yesterday once more唱者卡伦卡彭特被称为美国的邓丽君,当她死于神经性厌食症时,人们突然发现,在所有那些包装精良,华美诱人的热门金曲中,可能只有卡伦卡彭特的声音值得被收藏,她把悠长的旋律唱得光芒耀眼,即使怀旧,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她的歌声始终在呼唤人们热爱的本能。

98 goodbye--air supply 80年代最受欢迎的一对组合,他们高低的配合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令人难以抗拒。喜欢这样凄美华丽的声音,唱出那句痛彻心肺的“There's no other way than to say goodbye”

99 your song--Elton john平滑流畅的钢琴和Elton john淡淡柔情的演唱,似乎就是和爱人相拥坐在黄昏中的木屋顶,看远处夕阳西下,与世上最最甜美的双眸对望,任似水年华静静流淌,这时不用很多钱,不用大房子,只要有一首由爱人所唱,但却只属于自己的歌就足够了

100 hotel california--Eagles我喜欢那充满磁性的嗓音,木吉他弹奏出简单幽怨的调子外,我想,喜欢它的另一个理由便是对回忆的孤独感受。这样的曲子,适合一个人听,一遍又一遍地重听,随乐韵飘荡到广袤却寂寥!

够你听的了 请笑纳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审美的螺旋。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

基诺 发表于 2005-12-15 0:49:00

卡农的影响

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著名作品《恶俗》把这部作品列入了恶俗音乐的行列,如果现在我在这里讨论它,想必至少说明了我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是很平庸得近乎与俗了。

但我仍想说一下,或许这是候鸟症侯病在这季节转变之时在我身上的表现之一——想切切实实将心情寄托到某样东西上呢。

帕赫贝尔卡农似乎是从被选入由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凡夫俗子》的配乐开始,始为大众惊艳,由古典落入通俗,然后各种版本相继出现,有以Sanctus《圣哉经》形式吟诵的卡农,也有被英美摇滚乐团以金属形式唱出的Glay,更被许多**争相引用。如著名的《福音EVA》里真治的提琴独奏和EVA残破的沉思两段,深田恭子在自己的专辑中也亲自演绎了亲手改变的Canon。还有**如《如果爱有天意》等等等等等一部《我的野蛮女友》使得帕赫贝尔的卡农开始让人疯狂,于是玫瑰,全智贤MM和戴鸭舌帽的傻小子和着乔治·温斯顿的《卡农变奏曲》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各种版本的下载和评论在网上如雨后春笋。

何谓卡农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canon呢,作为一种巴诺克式的古典曲格,出现于13、14世纪,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同一旋律时,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比如黄河大合唱,一及起它同主题的多声部重唱)。其主要类型有:1正格卡农,2变格卡农,3二重或多重卡农、4无终卡农、有终卡农等其他形式。著名的(我个人愿意给它加上“伟大”的)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当属于正格卡农和二重卡农两种形式。

卡农的作者

Johann Pachelbel约翰·帕赫贝尔(又译作巴海贝尔,巴切贝尔,巴黑倍尔,伯奇贝尔,帕奇贝尔,帕海贝尔等等)德国巴洛克古典时代的伟大的管风琴家,宫庭作曲家,宗教音乐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德国音乐的故乡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和哥达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帕赫尔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求学自赖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等北德大师,又钻研过弗雷斯科巴尔迪的管风琴曲集。他的圣咏众赞歌集南北之大成,寓宗教于抒情之中,自成一体,对JS巴赫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另外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圣咏前奏曲。他的作品,以对圣咏旋律的高度装饰见长。代表作除 Pachelbel卡农外还有名为[阿波尼六声音阶之六组变奏曲]

卡农的演奏

帕赫贝尔卡农全称为《D大调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约作于1680-1690年,是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因怀恋家庭的温馨而作的即兴家庭小品,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也是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其正统演奏方式是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演奏,即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颇有贵族小型家庭沙龙的优雅和精妙。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动漫经典《新福音战士EVA》,其中锭真治拉低音提琴的一段,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儿,零和乐团三人组的小提琴随后加入,配和默契,充分调起了我们的情绪,由此看见日本人对艺术的严谨和细致。

帕赫贝尔卡农美到骨子里的艺术价值

卡农,特别是帕赫贝尔卡农的“顽固音型主题”长达二十八次,八分钟加长版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四十六次,主句和答句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烦腻。如此御简如繁,可见此曲的艺术价值。同时,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在编曲形式上,主句和答句相互攀援而上,交替轮错,暗合人体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如无尽的阶梯,通向感性美的殿堂,而这一美的骨子里的古典音乐形式,适合不同层面爱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形式聆听。忧郁的,你可欣赏长笛版的;平和的,你可欣赏竖琴版的;浪漫的,有乔治·温斯顿的钢琴;轻快的有尼科拉斯的吉它;自然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听海洋混音版的卡农;狂野的,有金属卡农让你嘶吼;古典的,不妨在家庭聚会上听卡农的原汁原味;通俗的,你可以将卡农痛快的唱出来;宏大的,维也纳音乐节又演奏了大指挥家卡拉扬先生的Canon版本;幽微的,全智贤MM可一随手一曲就能俘虏人心。喜欢Cannon的人知道,现在网络上有上百种卡农的版本,包含有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和各种曲风。我在博客里放的是古典版本,分别以中音提琴、小提琴演奏。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乐器演奏起来却有不同的韵味,这体现了卡农严格的曲风中蕴含的随意性,我想这也是Canon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

帕海贝尔的这首卡农由于太过著名,以代表人类文明的标志,被美国宇航署通过卫星送入太空,同时上太空的音乐还包括贝多芬、德彪西、莫扎特的作品。

其它卡农

除伟大的 帕赫贝尔卡农以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卡农,起中不乏名家,如:巴赫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叫做《戈尔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除了第3变奏是同度卡农外,其余八个变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进行模仿。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旋律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齐奏,两拍以后,大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进行模仿。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如贝多芬的歌剧《费台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对朋友连斯基和奥涅金变成了仇人,他们在决斗之前,也唱了一首卡农。在古典音乐常识中,卡农和赋格一样是一种复调形式。

帕赫贝尔卡农的恶俗意味

我承认我爱上卡农的动机很俗,既不是帕赫贝尔的原作,也不是卡拉扬的交响,全是初中迷上了哪位著名的长笛美女赖英里同志------在她的《今天,等一下》的专辑里,就有《雨和泪》这首帕赫贝尔卡农的改编曲,那时正是我欲加冠,佳人好逑的年龄,自然死去活来,后来在新华书店的CD台上才明白,心动并不是只为了青春发育的风雪幻想。只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保罗福塞尔一口咬定帕赫贝尔卡农是恶俗。直到前几个月,看《汉武大帝》时,又在他老人家的宫廷宴会上听到了这熟悉的乐声,一分多钟内,看着浓妆艳抹的汉宫仕女们翩翩起舞,我心内烦闷欲死,不由得从内心服了保罗福塞尔的论断。

总之,卡农可雅可俗,要怎么着,全看听者的你们了。但不管雅也好俗也好,我们都将迷失在螺旋的阶梯上,拥抱那渗入骨子中的美。

19世纪俄国主要作曲家主要是以“强力集团”代表的”“强力五人集团”和俄罗斯浪漫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你说的是不是他们当中的作品呢????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编辑本段]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富裕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身体脆弱,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疯狂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最爱听得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于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是: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凯撒·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182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著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凯撒·居伊,是“强力集团”的骨干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剧,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杰罗》(1875年)和4部儿童歌剧。

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其中有创作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改编的《萨朗宝》(1863—1866)和根据果戈里的喜剧改编创作了《婚事》(1847)。

1868年他的重要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公演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872年开始创作的《霍宛斯基之乱》于1892年公演,这部歌剧以17世纪末的俄国历史为背景,向人民展示了充满矛盾、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剧中有大量的群众场面,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此外,穆索尔斯基还作有一部喜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 (1917年首演)。穆索尔斯基不仅创作歌剧还创作了60多首题材多样、形象鲜明的歌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歌曲,是著名讽刺歌曲《跳蚤之歌》。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思想,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朗诵旋律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穆索尔斯基的这种改革和创新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进步的思想,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主要成就是歌曲、歌剧和器乐曲。鲍罗丁只写过一部歌剧《伊戈尔王子》,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的。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剧中的音乐体现了俄罗斯民歌音乐的风格,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主要成就是两部歌剧《萨特阔》(1897年)和《金鸡》(1909年)。特别是《萨特阔》中的《印度客人之歌》,富于东方色彩,旋律柔和流畅,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经常演唱的曲目,而且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和独奏曲。 在他的管弦乐曲里还有两部表现异国情调的作品十分出色,一部是《西班牙随想曲》,另一部是取材于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在80年代穆索尔斯基和包罗丁先后去世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他们的遗作进行了整理和修订,重写或续完了他们的一些未完成的作品。有些作品经过他的修改或配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二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三十多年,为20世纪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包括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

在俄国和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由于以往音乐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民族主义乐派的兴起更显得气势磅礴,民族主义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以“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歌剧和浪漫歌曲,无可置疑地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1855年在彼得堡结识格林卡、斯塔索夫,并在艺术思想上深受他们的影响。1857年起组成以他为首著名的的“强力五人集团”(又名“新俄罗斯乐派”)。1862年主办义务音乐学校,从事教学与演出活动。

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交响诗《塔玛拉》。管弦乐《三首以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序曲》,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未完成,由里亚浦诺夫续成)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组歌两套和《强盗之歌》、《塞里姆之歌》、《格鲁吉亚之歌》等独唱歌曲,并改编、整理大量民歌。

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

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进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学习。1952年进入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1852—1856年在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1856年毕业后曾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并先后结识了U.A.居伊、A.C.达尔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写配乐。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尔、L.雅那切克、C.C.普罗科菲耶夫、Ⅱ.Ⅱ.肖斯塔科维奇、r.B.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

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

在化学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类缩合反应。

他原本是高加索的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和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为此,他只能作为亲王的农奴包里斯·鲍罗廷的儿子。他从小由母亲带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能精通几国语言,并很快在科学与音乐方面显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十四岁时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1850年进入彼得堡医药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鲍罗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概。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廷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Rimsky-Korsakov,Nikolay Andreyevich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 ,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期间从 FA卡尼列学钢琴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时,因支持学生罢课一度被解职。

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 ,共作有歌剧17部,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万》)、《五月之夜》、《雪姑娘》、《圣诞之夜 》、《莫扎特与萨列里》、《萨德科》、《沙皇的新娘》、《萨尔坦沙皇的童话》、《不死的卡谢》、《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金鸡》等。在交响乐方面的作品有交响组曲《山鲁佐德》(又译《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安塔尔》,交响音画《萨德科》和管弦乐曲《特利格拉夫山之夜》、《杜比努什卡》等。此外还写有钢琴协奏曲、室内器乐重奏、康塔塔和声乐浪漫曲等。他的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东方民族音调。作品多以艳丽的旋律和配器,描绘风俗景物和神话境界而著称。80年代在MR穆索尔斯基和A鲍罗丁相继去世后,他承担了整理遗稿,续成遗作,组织曲谱的出版、演出等工作。他从事音乐教育37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著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均有中译本。

首先,戏剧和音乐是平行的两个领域,也就是说戏剧是戏剧,音乐是音乐,戏剧不属于音乐

其次,浪漫主义戏剧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浪漫主义戏剧是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反拨,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后者反映的是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感情。

1、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封建贵族的批判及新兴资产阶级的描绘。

2、描写向度上,多取材历史传说,主人公常是高大的英雄形象。

3、打破一切规范,高扬戏剧创作的个性。

4、主张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常用大段独白展现人物内心活动。

5、强调热情和性灵,张扬自我,重视灵感。

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上中叶声势最大的流派,打破统治欧洲剧坛两百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为戏剧走向现代铺平了道路。其弊端即是剧情缺乏逻辑性,随意性太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2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