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的演奏方法

电影配乐的演奏方法,第1张

New Age <新世纪> 又指The Aquarian Age (水瓶座时代),西方神秘学认为现在是一个转型期,正准备进入“水瓶座时代”。“水瓶座”象征人道主义;人类由追求社会的、物质的、科技层面的进步,将演进到注重“心灵”、“精神”层面的探索,找到超越人种、肤色、民族、国籍以及宗教派别的人类心灵的共通点,认知人类的“同源性”和“平等性”,从而达成四海一家与和平的远景。

New Age Music作为20世纪纯音乐的最大发现,来自于一种可以带来内在平静的审美观点。通常来说,它们是一些带着新世纪哲学理念的和谐与非破坏概念的唱片,它们可以鼓舞精神上的超脱和生理上的治疗,其中一些唱片既能给我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又能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恢复,更有一些音乐家,通过他们特别设计的音波和“无污染构思”音乐理念来使听者的精神境界升华。

新世纪音乐是新世纪哲学的对应,它包容从现代轻松音乐一直到冥想型灵魂探索音乐。

新世纪音乐采用电子乐器,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的乐器,及偶尔的歌唱,创造缓和的旋律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为寻求精神治疗和超越,新世纪音乐人时常借用非西方音乐的元素--就像新世纪哲学对非西方哲学的吸收一样。

一般认为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 于70年代兴起,至80年代中逐渐成熟。1973年,一群多半是素昧平生的音乐工作者,因在旧山举办的The San Francisco Festival in Honor of Comet Kohoutek而得以交流。这次音乐节让音乐工作者,如Joel Andres、 Steven Halpem 等人发现即使他们从前末曾交流及合作,但大家的音乐创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的音乐同时是以冥想与心灵层面为出发点而创作,由于这种音乐风格跳脱过去人类所有的音乐型态,于是人们将这种音乐定名为“新世纪”。

New Age 早期的音乐形态是以环境音乐 (Ambient Music) 为基础演变而成。也有人称环境音乐为自然音乐、绿色音乐等。New Age Music录制过程大多以自然声响及旋律构成,其音乐形态受风行于70年代后期的Fusion (融合音乐,即爵士乐和摇滚乐结合的风格) 乐风所影响,因此New Age Music会如Fusion Music一样,在音乐当中加进了电子合成音效,如使用回音、电子乐的回响(Reverb)以及其他利用空间创造出的声音技巧,营造极其优美的曲风,模拟幻化的空间质感。

80年代之后, 许多年轻乐手 (摇滚派/融合派) 放弃了电子音乐的华而不实,重投Acoustic (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人们开始放弃了物质世界的追求,投向追求理性自然的生活,追寻心灵的满足。因此80年代中期,以寻求心灵与自然满足的New Age Music发展已经逐渐成熟, 不仅延续修身的冥想,并且不断加入重视环保、阐扬人文思想、关怀世界的理念,因而奠定它自成一派的宽大视野。

1994年来自德国“谜”(Enigma)乐团推出了一张充满新世纪色彩的葛利果宗教音乐,在全球创下千万张的销售量,奠定 New Age 的地位,和古典乐、流行乐鼎足而立于吒当今乐坛。在当时,可谓音乐界最大的震撼,音乐界人士都认为新世纪音乐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以宁静、安逸、闲息为主题的New Age Music ,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New Age Music可以是纯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New Age Music 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 Music 说可以治病,也有不少与打坐冥想有关,这与New Age 思潮哲学有莫大关系。New Age Music通常被视为颇为中产阶级的音乐,Windham Hill 是最具代表性的New Age 唱片公司,New Age 代表乐手有Enya(恩雅)、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喜多郎) 等等。

New Age的特点:

合音 (Harmony):

New Age Music的基础是合音与和谐音,并非仅用大和弦而不用小和弦,但会摒弃部份爵士与摇滚的发音方式,以避免不和谐与不悦耳的乐音。New Age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不协和音在New Age中使用甚少。这也是为何New Age听起来与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旋律 (Melody):

New Age Music突破既有作曲方法,不以传统上对音阶的思考模式为限,而是组成新的、不见得能立即朗朗上口的旋律。New Age的旋律与流行乐完全不同,其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聆听者不仅很难记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终止。这也就是New Age音乐结构赋予大家极大想象空间的原因之一。

节奏 (Rhythm):

New Age Music根本不强#123;以打击乐器或休止符所建立的节奏感。New Age的节奏很多是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其实,大部分New Age之所以要屏弃传统的节奏,是因为有了鼓、贝司与打击乐器,音乐形态就会被限制死了,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着风一般的流线姿态。

因此,一方面拜电子音乐技术所赐,可以轻易制作出无停顿的乐音;另一方面,New Age Music以不强#123;节奏的作曲方式,营造特殊的空间感与意境。

音色 (Timbre):

New Age Music避免使用刺耳与急促的声音,因为那会增加音乐的压力与张力,也因此小提琴、小号、电子吉他、合成敲击乐器等较不适用于表现New Age Music。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满朦胧气氛的。老实说,听New Age到深处时,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变幻。

音质 (Texture):

空间感是New Age Music的一个重要的面向,New Age Music也曾有“空间音乐”(space music) 之称,其同时指涉音乐所表现出的质材感、与意图引发聆听者去达到的状态。

除了这音乐的五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驰骋。

New Age的分类:

1部落 (Techno Tribal)

2 精神音乐 (Spiritual)

3 太空音乐 (Space)

4 器乐独奏 (Solo Instrumental)

5 自助音乐 (Self-Help)

6 新古典 (New Classical)

7 电子新世纪 (New Age Electronic)

8 原声新世纪 (New Age Acoustic)

9 民族混合 (Ethnic Fushion)

10 现代器乐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11 气氛音乐 (Atmospheres)

New Age Music中常见的表演型态:

(一)器乐演奏:

包含器乐独奏(Solo Instrumental)、新古典乐派(Neo-classical)、新原音乐

派(New Acoustic)等。

New Age Music的知名品牌,如Windham Hill与Narada等等,大多是靠录制这类音乐专辑起家的,其后形成一股风潮,新世纪音乐家们纷纷以这种“印象派”风格进行创作,甚至从民谣中取得灵感,以钢琴、吉他、居尔特竖琴及德西马琴(hammered dulcimer)等乐器来进行表演。虽然有些作品确实是推陈出新,且往往能牵动人心,但也有多二流乐手投机地搭上这股风潮,创作出如同“装饰用壁纸”一般的作品,导致这类音乐一时声名狼藉。但还是有许多乐手仍然在此领域创作不辍。

当代许多演奏家都受过严谨的古典音乐训练,却又不愿屈从现代古典乐风对于理智的、无调性的作曲形式之强调。这些乐手尽管对音乐的诠释皆有独到之见地,但古典音乐对他们而言仍是重要的灵感来源。就当代演奏形式的音乐(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music)的脉络而言,新古典音乐是指任何受到古典音乐影响的音乐类型;或者是以重新编曲的方式演奏古典音乐(巴哈、帕海贝勒与德布西的作品似乎是最受欢迎的改编对象),或者是把巴洛克、古典的、浪漫乐派的、印象乐派的音乐因素予以重组,都可以称为新古典乐派。

新原音乐派则是混合着bluegrass乡村音乐与爵士乐,听了可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音乐类型;专辑中通常都使用曼陀铃琴、小提琴、斑鸠琴及原音吉他等民谣风乐器。这类音乐家的行家功力就展现在他们拓展音乐领域的能力之上:除了传统音乐家因循故技

的角色之外,他们的才华每每会在即兴表演与复杂的爵士合音中淋漓尽致地呈现。

(二)环境音乐:

这类音乐除了称作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也有人称它为自然音乐、绿色音乐、芬多精音乐等,现在因为盛行于仕女水疗(SPA)与渡假中心冥想室,竟也有人称它为SPA音乐。

事实上“环境音乐”这一名词是由Brian Eno所创立,使用回音、电子乐的回响(Reverb)以及其他利用空间创造出的声音技巧,把这些都当成营造气氛与声音环境的音乐要素,早期环境音乐大多属无调性实验音乐(Atonal Experimental Music),其中许多作品曲目时间很长,但这段时间内的音乐内涵与音色的变化上却是极其细微,例如单调重复而冗长的火车声与飞机起飞的声音。但现在一般所谓的环境音乐却有其更广泛的定义,包含透过环境音“取样”(Sampling)、结合音乐而创作出的优美曲风,有如在鸟叫虫鸣山风水潺中演奏。甚至有许多音乐工作者已经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够模拟大自然中的声音、企图复制听者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感觉。

(三)电子合成:

包含激进的电子乐派(Progressive Electronic)与电子─原音乐派(Electro-Acoustic)、科技─原始部落音乐(Techno-tribal)。

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出现,往往述说着科技本身的发展。这类的音乐家已经不仅仅是用取样与电子合成的方式来复制音效,他们倾向于改变声音原有的音质,有时会转换成根本无法辨认的状态。有些人会创造出特有的声音,而不使用现代合成乐家已经创造

出来的现成声音。电子乐在这类的创作中,与原音乐器扮演了相等的角色;特别是,他们通常以合音或回音等等方式来演奏原音乐器,对演奏者的技艺可是一大挑战。这种音乐在“聆听”、“思考”与“感觉”等方面为我们开启了新视野,提供一种空灵静谧的新空间感;但令人担忧的是,某些激进电子乐派的创作者对科技本身的崇拜,往往会弃绝了艺术表演中最真诚的性灵与心神,而流于技术的卖弄。

谈到科技─原始部落音乐,其实也可说是“民族风融合音乐”的变形。这种音乐理念,在那些使用电子乐器、注重音效的音乐家之间,已渐形成一股风潮。其内涵是将人类最原始的音乐表演方式与现代科技的乐器、设备予以结合。来自于非洲、澳洲与南北

美洲的原始部落旋律和乐器,配合着细致的电子音效,是这种音乐的最大特色。这种音乐创作类型的困难之处在于:创作者如何以既有的技巧与敏感度,将两者予以完美结合,否则听来既不如富有人文精神的世界音乐,又不能呈现电子乐的华丽精致,而成为只是抄袭着古老音乐文化的廉价作品。

(四)人声演唱:

人声(Vocals)一般都是结合新古典乐与电子乐做演出,也有部份全人声表演,其概念多半是将人声视为一种天然的乐器,而在New Age的领域中,担纲演唱的多半是悠扬的女声或清纯的童音,听起来有如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甜美自适。例如风靡全球的爱尔兰之星恩雅(Enya)、克兰纳德主唱莫雅(Maire)、有英国恩雅之称的妮琪贝瑞(Nic

ci Berry)等。就连唱腔如梦似幻的百老汇音乐剧高音女伶蕾贝卡(Rebecca Luker),

也出过如新古典乐风的咏叹调专辑“天籁诗篇1、2”(AriaⅠ、Ⅱ)。

代表音乐家:雅尼,久石让,班得瑞,神秘园,喜多郎,姬神,神思者,贾鹏芳,凯文科恩,马连休恩,女子十二乐坊,恩格杩,恩雅等

zhuanzi:

西方音乐简史

古希腊罗马音乐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中世纪音乐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 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

文艺复兴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

尼德兰乐派: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内容多为弥撒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班舒瓦、奥克冈等。

威尼斯乐派: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创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GM纳尼诺、F索里亚诺等。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早期代表:蒙泰威尔第 | 许茨

中期代表:A斯卡拉蒂 | 珀塞尔 | 吕利 | 帕赫贝尔

晚期代表:巴赫 | 亨德尔 | 维瓦尔第 | D·斯卡拉蒂 | 泰勒曼 | 拉莫

乐器作品的类型

组曲(Suite)

奏鸣曲(Sonata)

协奏曲(Concerto)

赋格曲(Fugue)

罗曼尼斯卡(Romanesca)

创作技法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赋格(fugual polyphony)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古典主义音乐

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时期,因而也被人称作“维也纳古典乐派”。

早期代表:海顿 | 萨马丁尼 | C·P·E·巴赫 | 格鲁克

中期代表:莫扎特 | 克雷门蒂

晚期代表:贝多芬 | 舒伯特 | 库劳 | 帕格尼尼 | 胡梅尔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早期代表:贝多芬 | 凯鲁比尼 | 韦伯 | 帕格尼尼 | 罗西尼 | 贝利尼 | 多尼采蒂 | 舒伯特

前期代表:门德尔松 | 肖邦 | 舒曼 | 李斯特

中期代表:威尔第 | 瓦格纳 | 奥芬巴赫 | 勃拉姆斯 | 小约翰·施特劳斯 | 布鲁克纳 | 弗兰克 | 古诺 | 比才 | 圣-桑

民族乐派代表:格林卡 | 强力集团 | 柴可夫斯基 | 斯美塔那 | 德沃夏克 | 西贝柳斯 | 阿尔贝尼兹

后浪漫主义代表:福莱 | 马勒 | 理查·施特劳斯 | 拉赫玛尼诺夫 | 埃尔加 | 格拉祖诺夫

现代音乐

也称20世纪古典音乐,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著名二十世纪“传统”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其中分为浪漫主义和印象/神秘主义两类,后者是前卫的现代音乐的先驱。

新浪漫乐派作曲家

理察·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

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

约翰·科利里亚诺(John Corigliano)

乔治·盖希文 (Geogre Gershwin)

亨里克·戈雷斯基(Henryk Górecki)

霍华德·汉森(Howard Hanson)

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

霍夫哈奈斯(Alan Hovhaness)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Holst)

阿拉姆·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

科林·麦菲(Colin McPhee)

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

二十世纪前期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拉威尔(Maurice Ravel)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

米约(Darius Milhaud)

莉莉·布朗热(Lili Boulanger)

普契尼(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

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雷夫·佛汉·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史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格罗菲(Ferde Grofé)

现代性的

许多种音乐都被赋予所谓现代性的名词,但即使如此它们之间常有非常大的差异。会如此的原因,在于认为二十世纪这一段时间,世界上有极大的改变,有着全新的社会和活动的意义。而所谓艺术也应该接受这样全新的基础,也就是一种新的美学。现代性撷取十九世纪的进取精神、对于严谨态度和技巧进步的慎重,然而把艺术从十九世纪的规则和形式释放出来。取一个例子来说,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工具来制图,并非他无法使用徒手制图,而是他认为“机器是未来,所以我想用机器造美”。在二十世纪流行的各式音乐运动,包括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实验主义、概念主义(Conceptualism)都可以追溯至此概念。

与现代音乐相关的音乐分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国民乐派(Neo-nationalism)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0年代前

序列音乐(Serialism)、整体序列音乐(Total serialism)

偶然音乐(Aleatory music)、随机音乐(Stochastic music)、不确定性音乐(Indeterminacy music)、无声音乐(Silence piece)、先锋派(Avant-garde)、实验派(Experimental)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录音带音乐(Tape music)、合成器音乐(Synthesizer music)、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噪音音乐(Noise music)、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

31960年代以后

第三潮流(Third stream music)

极简主义(Minimal music,Minimalism)

新浪漫主义音乐(New romanticism)

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music)

4世纪末之前

微分音音乐(Microtone music)

镶嵌音乐(Collage music)

新音色(New color)

5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

爵士乐(Jazz)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

摇滚乐(Rock & Roll)

理查德·克莱德曼

久石让

霍洛维茨,当代最负盛名不同凡响的美籍乌克兰钢琴演奏家。在技巧方面对速度、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出类拔萃,特别是在八度的弹奏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

阿图尔·鲁宾斯坦, 30 年代被公认是当时最卓越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

塞金·鲁道夫,美籍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塞金不仅是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典范,也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以及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卓越代表。虽以演奏古典见长,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李希特·斯维亚托斯拉夫,乌克兰著名钢琴家。

米克兰杰里, 30 年代被公认的钢琴家,他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很高,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的技术无懈可击,善于在音色和多声部层次上控制得恰到好处,在整体和细节上处理得有条不紊

阿尔格利希,阿根廷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

阿什肯纳基,冰岛籍俄罗斯钢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既有智慧正直的气质,又有热烈诚恳的感情,对音色非常敏感,手指技术高超,一向以完美的典范著称,堪称当代俄罗斯钢琴家的杰出代表。

布林德尔,奥地利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善于深入分析作品的内容,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有独到之处。

波利尼,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技巧完美、发音清晰爽朗,富有戏剧性,不论演奏古典作品还是“先锋派”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水平。波利尼演奏精益求精,是当代杰出的钢琴家之一。

吉尔达,奥地利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大胆热情奔放,即演奏古典音乐,又演奏现代爵士音乐,对即兴演奏尤其擅长,演奏曲目十分广泛。

自己慢慢看哈,呵呵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68698htmlsi=1

音乐体裁就是艺术作品的式样和类型(品种)。"曲式"是指乐曲在连贯展开

过程中的结构布局,而乐曲的体裁则是指乐曲在音乐风格和性质方面的特

征。这是一首乐曲的两个方面。

不同体裁的器乐曲的形成,都是同它们各自的应用和表演的目的、演

出的场合、乐曲内容的倾向性、音调和节奏的特色、音乐风格的特征等等

有关。

前奏曲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

型器乐曲。

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

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

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

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

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

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

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

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

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

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 812年序曲》等。

套曲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

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

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小步舞曲

(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

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

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

谑曲所代替。

谐谑曲

(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

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

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格

(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

为追逐、遁走。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

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

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

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

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卡农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

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

格的模仿对位。

练习曲

(Etude)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它通常包含一种或数种特定

技术课题。

肖邦为其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除用以练习技巧外,同时具有高度

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创作有此类练习曲。

浪漫曲

(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

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狂想曲

(Rhapsodie)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

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

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 9首《匈牙利狂想曲》

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幻想曲

(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

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

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

幻想曲。

创意曲

(Invention)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

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托卡塔

(Toccata)又称“触技曲”,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萨拉班德

(Sarabande)舞曲的一种。据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初传入西班牙

。由于情调热烈奔放而被教会禁止。十六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为

速度缓慢、音调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其结构为二部曲

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

塔兰台拉

(Tan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被

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r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

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其特点

:速度极快,6/8或3 /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

即兴曲

(Impromptu)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

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

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夜曲

(Nocturne)原指十八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

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

小夜曲

(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

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

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

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无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用音型伴奏,

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由门德尔松首创。

摇篮曲

(Lullaby)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

简短。其旋律轻柔甜差,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随想曲

(Caprice)又称奇想曲、异想曲,其性质近似幻想曲,也是结构自由、

大小不定,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体裁,有赋格式、套曲形式。

圆舞曲

(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

。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

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

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

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

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

等。

玛祖卡

(Mazurka)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

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玛祖卡的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

多,以落在第二、三拍常见,情绪活泼热烈。

波洛乃兹

(Polonaise)也称“波兰舞曲”一种庄重缓慢、具有贵族气息的三拍

子舞曲,源于波兰民间。

波尔卡

(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

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协奏曲

(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

。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

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

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

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

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

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

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

的声乐协奏曲。

组曲

(Suite)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

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

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

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

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音乐中

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

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交响诗

(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

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

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

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

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

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

类似。

奏鸣曲

(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

而与“Cant 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

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

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

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

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

。)

后来“奏鸣- -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

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

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

。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

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康塔塔

(Cantata)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最初

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十七

世纪中期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会唱的声乐套曲,

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

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清唱剧

(Oratorio)译为“神剧”、“圣剧”。它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

种。包括独唱(咏叹凋,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

源于罗马,初以《圣经》故拿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采用世俗题材。

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

交响曲

(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

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

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

体裁有直接的联系。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

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

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

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

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

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

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

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

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

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

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

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

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

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

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

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

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

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

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

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

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

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

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

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

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被人们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

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

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

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

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

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

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

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演奏家的特点及风格

-----来自《苹果树下》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艺术流派或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人们将其称为风格。世界乐坛上的钢琴演奏家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有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甚至还有不入流的。但是,同样是演奏贝多芬的 32 首奏鸣曲,施纳伯尔的演奏非常规矩,主要倾向于古典主义理性美学的特征,但也有感情色彩,朴实无华,干净严肃。李赫特的演奏特别热情,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也没有失去古典主义的严谨,宏伟泼辣又细微如发丝。以下世界十大著名钢琴家的演奏特点及其风格,是人们公认的,令人信服的。

一、霍洛维茨,当代最负盛名不同凡响的美籍乌克兰钢琴演奏家。在技巧方面对速度、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出类拔萃,特别是在八度的弹奏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既有铿锵有力的金属声,又有梦幻般的柔美声。他演奏的曲目甚广,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他演奏的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可称得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演奏不仅仅限于作曲家音乐意图的具体体现,而是加上了他的个性和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一个天才的出众的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该有创作的新鲜感。在霍洛维茨的手中,钢琴真正成了 88 个琴键的乐队。

二、阿图尔·鲁宾斯坦, 30 年代被公认是当时最卓越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作为 20 世纪权威的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的演奏曲目很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19 世纪浪漫派的作品,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和西班牙、南美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都是他节目单中的曲目,至于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更是炉火纯青,他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温暖亲切的抒情性和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浓郁的诗意,使他具有世界声誉的20世纪最伟大也是艺术生命最长的钢琴家。

三、塞金·鲁道夫,美籍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塞金不仅是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典范,也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以及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卓越代表。虽以演奏古典见长,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他演奏的巴赫键盘作品线条、层次非常分明;演奏的莫扎特作品声音如珠落玉盘,闪闪发光;而演奏的舒柏特晚期带有狂想性的作品,以及贝多芬庄严、雄伟气氛的作品,和浪漫派后期如里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时,又表现得深厚、细致光彩夺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 20 世纪中叶钢琴家的佼佼者,同时又是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四、李希特·斯维亚托斯拉夫,乌克兰著名钢琴家。李希特作为前苏联一带杰出的钢琴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他的演奏技术游刃有余,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并有富于弹性和诗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内部和层次结构。他的演奏曲目很广,并是一个很内在的音乐家。在演奏 19 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舒柏特与舒曼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诗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给人以无比细致的感觉。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室内乐钢琴家,曾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与布里顿和罗斯特罗波维奇联合演出。他录制的李斯特钢琴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

五、米克兰杰里, 30 年代被公认的钢琴家,他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很高,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的技术无懈可击,善于在音色和多声部层次上控制得恰到好处,在整体和细节上处理得有条不紊。在他的演奏中即有古典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有浪漫派的热情和感染力。他的曲目不广,但他力求恢复古典演奏大师的优良传统;录制的唱片也不多,但他演奏的每一首作品的质量却十分完美,充分显示了他高深的造诣。

六、阿尔格利希,阿根廷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她的演奏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沉思的诗意以及阴沉忧郁的格调。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照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曾两次退出舞台, 1976 年又重新恢复演奏。每次复出她都用她那富有活力和动力感的演奏,带给人们更成熟的艺术表现和新的艺术成就。

七、阿什肯纳基,冰岛籍俄罗斯钢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既有智慧正直的气质,又有热烈诚恳的感情,对音色非常敏感,手指技术高超,一向以完美的典范著称,堪称当代俄罗斯钢琴家的杰出代表。阿什肯纳基曾多次来我国举行音乐会和讲学,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让我国听众大饱耳福。

八、布林德尔,奥地利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善于深入分析作品的内容,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有独到之处。

九、波利尼,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技巧完美、发音清晰爽朗,富有戏剧性,不论演奏古典作品还是“先锋派”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水平。波利尼演奏精益求精,是当代杰出的钢琴家之一。

十、吉尔达,奥地利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大胆热情奔放,即演奏古典音乐,又演奏现代爵士音乐,对即兴演奏尤其擅长,演奏曲目十分广泛。

乐器可以模仿很多声音,比如手风琴在《我为祖国守大桥》中模仿火车轰鸣、二胡在《战马奔腾》中模仿骏马嘶吼

不论是火车轰鸣还是骏马嘶吼,都是利用特定乐器本身特殊的性能来实现的:手风琴贝斯的共鸣和风箱的抖动易于模拟火车轰鸣排山倒海的气势,二胡弦音的连续和琴弓的跳跃则易于模拟战马嘶吼高亢激越的神骏。要让手风琴模仿马嘶而让二胡模仿车鸣,那只能是小孩子喝烧酒——够呛!

然而有一首模仿自然之声的乐曲,却是大部分乐器都可以做到,键盘如钢琴可以,弦乐如小提琴依然可以,因为模仿这种声音,完全依赖旋律,音与音间的高低起伏就惟妙惟肖地将这种声音演绎出来,甚至,连画面也会浮现。

它,就是著名的《野蜂飞舞》,如果你听过,那么我想现在你脑海里“嗡嗡嗡嗡”的声音已开始回旋

《野蜂飞舞》原是19世纪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作的管弦乐曲,这部乐曲是改编自普希金诗作《萨丹王的故事》的同名歌剧的配乐。歌剧大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萨旦王出征期间,王后生下了小王子,王后的姐姐们(一个是织布工,一个是厨娘)嫉妒她,写信欺骗萨旦王说王后产下了一只怪物。萨旦王听信谗言,将王子和王后装在木桶里流放大海。后来母子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在那里平安长大。一日,王子救了一只受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聪明的公主,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公主决定帮助王子蒙冤昭雪。按照公主的建议,王子化作一只野蜂,随一艘轮船飞回王国,向国王陈明了前情。萨旦王认识到错误后,派人到海岛寻找无辜的王后和王子,但是王后的姐姐们千方百计从中作梗阻挠,化作野蜂的王子痛蜇她们。最终,经过重重险阻,国王带着侍从乘船来到了孤岛,找到久别的王子和王后,全剧在欢乐团圆中落幕。

《野蜂飞舞》就是歌剧第二幕第一场中,化作野蜂的王子袭击织布工和厨娘时的配乐,活泼的快板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坏人的情景。

因为这首乐曲旋律极快,后来被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们改编,作为炫技的作品。这其中难度最大的,应算钢琴家齐夫拉改编的“八度野蜂飞舞”,我曾在某网站看到电脑模拟的弹奏视频,一度认为如此复杂的技巧、如此密集的键位、如此快速的跳跃,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弹得出来,也许就像“死亡华尔兹”,是音乐家为了形式、幽默甚或博眼球故意乱写的曲谱,压根无法弹奏。

“死亡华尔兹”曲谱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王羽佳的演奏,惊为天人:世界上竟有如此手速,如此幻影,还如此准确!这双手,不是被上帝吻了,就是被魔鬼附了!(在文末有曲谱,大家可以直观地看看有多难)

国人最熟知的钢琴家,莫过于郎朗和李云迪了,其实,还有一些卓越的钢琴家,名气不如前两位,才华却不遑多让,王羽佳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来,她还是郎朗的师妹。

王羽佳1987年出生于北京,6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作为交换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蒙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5岁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19岁时,因为一次救场,王羽佳与著名小提琴家祖克曼合奏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从此一颗钢琴新星诞生。

(题外话:郎朗也是因为一次救场崭露头角,引起了古典音乐圈的注意,从此踏上星光大道,可见,时刻准备好自己,机会降临时充分把握,对于成功来说多么重要)

相比于郎朗,王羽佳的演奏更加自然随性而充满想象,却不失精准和严谨,她有女性的灵动和柔美,也不缺男性的力量与激情。

她的钢琴技术已然炉火纯青、收放自如,她的形象气质也为她的表演增色不少,她有一种亚洲女性少见的狂野和阳光,她指臂有力,身材有致,在演奏一些炫技作品时,曼妙身姿爆发出强大的冲击力,极具魅力。

出名后,人们往往拿他和郎朗比较,并常称她是“郎朗的师妹”。她却强调自己和郎朗很不一样。“虽然我们都是亚洲人,都上同一个学校,有同一个老师,但我们的性格很不一样,是不同的艺术家。”

的确,我们习惯于将新人附于旧识上认识,其实,除了同是钢琴家,王羽佳的风格和艺术与郎朗迥异,水平与格调并不在其下,他们都是国人值得骄傲的艺术家。

再说说“八度野蜂飞舞”的改编者齐拉夫。

十多年前,有一部奥斯卡获奖**《钢琴家》,感人至深。影片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在充满仇恨和恐怖的环境中经历了无数磨难,最终回归理性和文明社会,其原型是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钢琴家齐拉夫与席皮尔曼的经历有些相似,甚或更为坎坷。

齐拉夫

齐拉夫(1921-1994)是法籍匈牙利钢琴家,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音乐天赋,5岁登台即兴演奏民歌,9岁即进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从12岁开始就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

后来二战爆发,他入伍参战,被迫中断钢琴事业,战争中不幸被俘,整整关押了7年才被释放。之后捡起了钢琴,在刻苦训练后,于1955年获李斯特比赛奖。

齐夫拉的演奏以炫技闻名,技巧的表达常令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他最出名的演奏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神乎其技的演奏为他赢得了“李斯特转世”的声誉。

李斯特

齐夫拉对钢琴技巧有着狂热的追求,甚至在演奏意蕴深厚的肖邦练习曲时,也注入了华丽繁复的技巧,因此有人批评齐拉夫缺乏深度,卖弄技巧。

喜欢齐拉夫的人自然不会同意:有一种诠释不必深入却充满激情,这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对极致、燃烧和白热的探索,这恰恰是齐拉夫的魅力,他纯真而不因循,忧郁而不内敛,极具音乐驯服力,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浪漫形象。

曲谱:

应该就是贝多芬。古典音乐大约是在1750-1830年,浪漫主义音乐是在19世纪,中间共存的几十年恰好是贝多芬30岁到去世的那段时间。根据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分析,应该就是他。

贝多芬的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1770年生于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彻底改变了他从事写作的每种曲式。他的父系家族是弗兰德裔,祖父移民至波恩,成为该地的选帝侯的宫廷歌唱师。贝多芬的父亲也是一位宫廷歌唱师,是个粗暴的酒鬼,但希望利用他的第二个孩子路德维希的音乐天才。贝多芬的早年音乐教育得自父亲和几位平庸的教师。1779年他成为内费的学生,1784年任他的助手,宫廷副管风琴师。1786年贝多芬访问维也纳,也许曾为莫扎特即兴演奏过。回到波恩后他发现华尔斯坦伯爵是一位能理解他的监护人。他在宫廷剧院乐队任中提琴演奏员四年并兼其他职责。1792年海顿访问波恩时看到贝多芬的某些早期作品,邀请他去维也纳随自己学习。在那里,虽然贝多芬举止粗鲁,往往很唐突,但他受到贵族的资助,在利奇诺夫斯基亲王家中住了两年(1794-96)。当时他的名气只不过是个键盘乐器即兴演奏技巧大师。贝多芬对于跟海顿上课的效果并不满意,于是改从申克(Schenk)学习理论,后来又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他的Op1的3首钢琴三重奏于1795年出版,立即获得成功。 除了偶尔访问农村外,贝多芬在维也纳度过了余生。在30年中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乐曲。他在维也纳的首次公开登台是在1795年,担任他的降B大调协奏曲的独奏部分,1880年在该地指挥他的第一交响曲。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Eroica)是一首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大大地扩展了交响曲式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它的意义还在于它原先是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后,就擦去了献词。1805年他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Fidelio)(原名《莱奥诺拉》(Leonore)上演,但演出三场即撤下来修改,翌年以二幕的稿本上演。他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田园》(Pastoral)于1808年在同一场音乐会上演出,第七交响曲于1831年上演,第二年《菲岱里奥》进一步修改后的演出大受欢迎。1817和1818年他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第九交响曲和以前几首全然不同,其中包括了一个供独唱、合唱和乐队的合唱终乐章。这两首作品于1824上演。1826-26年他创作了他的17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最后5首。 贝多芬的音乐在他生前也许有时不为人理解,但从未遭到忽视。然而他个人的怪僻和想入非非却与日俱增,主要是因为他于1798年发现他将会又耳失聪,虽说一直到1819年病情才恶化到与他只能笔谈,但其间的20年中,他的苦恼却不同程度地加剧。这也许就是他从未结婚的缘故,虽然他曾热恋过几位妇女,特别是其中那位至今身份未弄清的“永恒的爱人”(关于她的身份有很多说法)。1815年维也纳授予他荣誉自由权,这说明贝多芬之受人尊敬。他去世后,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是全国的盛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 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解放了音乐艺术,使之民主化,他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创作,不是为了提供炫技的材料。他写作起来并不快速,也不是轻而易举,他的草稿本说明他如何从有时是很一般的开端辛勤地发展一个乐思直至定稿。他以精湛的结构技巧和高超的调性关系技巧为基础,在奏鸣曲式的处理上加以革新。贝多芬充分显示出交响曲是作曲家的重要乐思的宝库。他把尾声从形式上的结尾扩展成壮观的高潮;他把小步舞曲乐章改为暴风骤雨般的、兴高采烈的谐谑曲乐章;他是第一个把“前导动机--主题”用作一种贯彻始终的形式手段的人。在他的慢乐章中。音乐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升华,这种境界甚至莫扎特也从未达到。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大大地提高了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性能(虽然在钢琴曲方面他的最后几首奏鸣曲对于乐器的技巧应用才超越前人)。如果说今天他的作品比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都演奏得多的,这话可能不会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2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