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有感

夜读有感,第1张

  近半年来,我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言语之间尽是对世界与自我的厌恶,对周围很多东西和人的看法十分过激。有朋友与我聊及此事,满是担忧,我的姑姑还由表姐转问我,恐我患了抑郁症。实际上,我并无大碍,若说心理问题,其实完全健康的人也并不存在。

  我想说的是,我这段时间的情绪与思想,根本是我自己造成的,环境只是一个催化我的因素。

  自从我高考失利,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失之交臂,我便过上了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若说没有努力,也并不完全,书也是要读的,只不过并不是“两情相悦”罢了。我读着自己不爱读的学业,也不爱扩拓自己小小的圈子,父母时常与我因为琐事争吵,学业与人际交往,还有我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使我常感孤独,生活了无生趣,唯一能使我慰藉的,不过几本书而已。

  这段时间,我比以往更加疯狂地去接触了一些阴暗的东西,听激烈的音乐,看刺激感官的视频与,在极度的烦闷与躁动之中也曾自我伤害,言外号称是不小心划破或者磕到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羞耻的快感,我不想暴露自己,但是也不去压抑。我拼命沉浸享受在虚妄的冷漠之中,自觉残忍暴戾,但乐在其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让我觉得痛快,才让我忘记了现实生活带给我的种种挫折失败。

  但这是不正确的。我一定要这么说。

  可能我的表述并不十分明白,但是希望诸君可以清楚的是,一个人总会有某个节点是沉重的,这份沉重,只有他自己才会懂,希望诸君不要妄加揣测,也不要就此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书归正传。

  三毛一直都是我喜爱的作家,她的文笔简单质朴,但是活泛灵动,虽有时稍显落寞,但总给人温暖和馨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

  少年时代读她的书,读的是她的那份自由放达,因为身体被苦闷的学业桎梏,所以更加渴望她流浪世间的潇洒和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

  关于她写的其他的书,我也都读过,可是那时思想还尚浅,也没那多强烈的感触,那本《亲爱的三毛》,我只草草读过,便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本书信集,里面并没有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故事情节,没有她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一封封她回答读者们的来信。

  然而时隔多年,我终于还是捡起了这本书,就在今夜。

  一封封的读者来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偶尔也有欢欣雀跃,不过大多数的读者来信都是充满了迷茫或者埋怨的,在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这些人生苦恼里,有关于性格、学业、家庭、爱情,也有关于人生、天地、社会与众生。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面对这些读者层出不穷的问题,三毛很认真、很细心地用关怀的笔触写下了一封封感情真挚的回信,大多是劝导与指引,像一盏明灯,散发着温暖人心的明亮。

  虽然我已经不能也写一封这样的信寄给三毛,让她帮忙解答我的困惑,但是隔着书本,我仿佛就是那曾经的读者,在与三毛对话,听她像一位邻家长姐一般谆谆教导,给予建议。这样静谧的夜晚里,我不再像以往一样感到孤寂。

  恐怕,这世间已经再无像三毛这样的作家。她从不把自己当作家,她的写作只是单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那些平淡的、幸福的、快乐的、悲伤的日常,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故事。

  同样,她也是一位极具观察力且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她虽然不漂亮,但是别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这是她积蓄的修养、素质、博学与阅历而散发出来的,是经历过大喜大悲、酸甜苦辣之后历练出来的,世间再不会有第二个三毛。

  读《亲爱的三毛》,使我很受感动。

  她的读者行列里,有不谙世事的学生,有已婚或者离婚的、或悲或喜的中年人,有进过监狱的劳改犯,还有虔诚慈悲的宗教信徒……这是她的个人魅力,受众层面广,并且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认可,几乎所有读过她的书、知道她平生为人的人都愿意将自己的生活与心事向她倾诉,与她交流,听她讲话,实在是一件欣慰的事。

  她会像朋友一样劝慰,也会像师长一样引导,无论什么样子的问题,她都能很好、很耐心地透彻解答,并总在信的结尾加以嘱咐或祝愿,即便我不是那书中人,也能感受到她的亲切与真诚。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见见她,或者给她寄去一封信。可惜的是,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永远也没有。

  再讲读者,从他们的来信中,我想到,世间的人,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哪个地区,烦恼大致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这些深有感触,因为他们所苦恼的,所向三毛求助倾诉的,也都是我曾经历的、思想的。

  人的思想是会随着年龄改变的,这话一点没错。我还是喜欢读《撒哈拉的故事》,还是向往里面的自由与潇洒,但是我也已经不再是单单只看到这些,现在的我能看到的,还有漂泊的孤独和大漠生活的艰苦,在迷人的浪漫肆意之下,还有着更深刻的痛苦,这就是现实。

  我喜欢三毛,是因为我的性格中有与她相似的部分,也是因为我渴望成为她这样的人。有的人只看到她痛失爱侣后的自我消沉与跌宕起伏后的自我放弃,但是却看不到她几十年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看不到她对自然的关怀与博学多才,这也是我为什么向来反驳那些说她文笔消极的人的佐证。她看遍了世界,也看透了人生,虽愧对父母,但是这个结局于她而言已是圆满,又何求更多?

  说了这么多,想必我的意思能传达出去了,这是我对自己这半年来状态的回首,也是对《亲爱的三毛》这本书的感悟,虽有不足之处,但真情实感无法伪装,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

  世上再不会出现第二个三毛,但是她会是我一辈子的人生榜样,在我负重前行、失望迷惘的时候,我会想起她说过的话,想起她走过的路,心里就重新燃起了希望。

  人之所以会抱怨,无非是对自己现状的无能为力,还有自我为本的个人思想,有些事,说出来旁人也不见得会理解多少,不如好好爱自己,充实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不枉人生此行。

初夏时节,我来到了群山荡漾的桑科草原。一条宽阔的谷地间,大夏河哗哗流淌,两边的山势,向外舒缓出去。更远处,起伏着的依然是山原平坦的脊背。整个地覆盖了大地的绿色,是雄性的,还是雌性的,或者兼而有之?我无法判断,但力量和柔情似乎都蕴含在这无边的绿色之中。这生殖的土地,是阴阳平衡的,这绿色,这勃发的青春,天然地生长在桑科,是胎衣,是皮肤,是和桑科一体的,是不可剥离的血肉。就在桑科草原,有一天,我八次和雨水相遇。除了黄昏的一次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一次都很短暂,雨水走了,又是蓝天白云,太阳亮晃晃地刺眼。甚至,一条牦牛的乳房般肿胀的云彩出现在头顶,雨水降落着,走出八步、十步,却是晴朗的光照。我没有躲避,草原是敞开的,我到哪里躲避呢。草原在以承受的姿势,把每一滴雨感恩地接下,吸收进泥土的动脉和静脉。原谅我的自私,我也愿意让清澈的雨滴,透析我一身的浑浊,把我半世赶路的尘土洗净。

我的确奇怪,是桑科的雨水丰沛,还是我的幸运,我竟然一次又一次得到眷顾,一次又一次,雨水在我的手上、脸上击打出水花,像是在雕刻一个新的我,浇灌另外一个我一样。我的身子潮湿了,双脚也酥软着,如一株藏地的格桑,要向下扎根,成为这片土地的常住,这全是因为桑科岁岁枯荣积累的弹性,触碰着我脚心最敏感的神经元。在宽广的草原上,突兀的我愿意矮小下去,和青草的高度一样。我知道,桑科的海拔是三千米,这里的一株青草,也高过了我的额头。每个人一生里都会经历无数次雨水,我的记忆系统里,隐约存储着一次次雨天的情景,印象深刻的没有几次。但是,一天里和八次雨水结缘,于我是从未体验过的,以后恐怕也难有这样的经历。我觉得,是上苍对桑科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像一位仁慈而勤劳的园丁,照料和体贴着桑科。用天国的乳汁,喂养着桑科。雨神也开了一扇门,让我这个外来者,得以窥见奇迹的发生。

这里的山川没有经过修改,生活在这里的藏人,只是给起了个名字,只是把土屋搭建在山脚下,升起一缕简单的炊烟。只有欲望简单了,才能减少对世界的索取,幸福也就在血脉里传承,对于日月的困苦,他们认命地担当,视为一生的必然。谁能把海拔改变呢,谁又能把四季改变呢?桑科的山川,是原来的,一直就这个样子的。这里的藏族人属于桑科,但不支配自然,人本身就是桑科的一部分。人和土地是融合的。惟其如此,泥土生长着加倍的青草,流淌着甘甜的河水,把最清新的空气,赐予了知足的藏族人。牛羊似乎不是被牧养的,是自动来到草原上一般,奉献着牛毛、羊毛,奉献着乳汁和肥美的身体。牛羊从草地上走过,啃食着多汁的青草,粪团落在草根,一场雨水,又是茂盛的摇曳。牛羊是桑科生长出来的移动的植物。

我活到现在,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洁净的草原,没有看见过用如同绿色的颜料整个涂抹了的大地。我的心灵受到的不仅仅是震撼,我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大自然的神性已经摄走了我的思想,我的 情感 基因里找不到和这方天地对应的条码,我就像一个痴呆儿,久久沉默,无所适从。就在我刚进入桑科,我就已经被草原的绿色同化。在一片随意落脚的地方,厚毛毯一般的青草,像是缝合到了地皮上,几乎全是蕨麻,有的开着有五个花瓣的**小花,自在地生动着。我不由坐了下来,后来我索性躺倒,空了脑子。真是放松,完全地失去意识,被蕨麻簇拥着,变成了一个幸福的植物人。就是在那时,我被唤醒了:脸上湿了一下,甚至是轻轻疼了一个:下雨了。雨滴舒缓地滴落,像一支曲子在低声回旋,我仰起脸,迎接着雨滴的弹奏。我发现,头顶的天空,漂浮着大团大团的云朵,却只有一朵云在降雨,这一朵云,颜色要比其他云朵深,是那种乳晕的深。这样,草原上有了明暗的对比,没有下雨的地方,依然晴朗着,而且,一些光线竟然向下雨的这边投射,像舞台上缭绕的光柱。于是,这边的雨滴,每一滴都染上了彩虹般的色彩。把花魂揉进去了一样,我要承认,世上的尘烟熏烤着忙碌的我,我的感官早已十分迟钝。不要说浪漫和放纵,就是轻微的抒情,我也铁一般陌生。但在桑科的土地上,我再生一般看到了人间的大美。原来还没有丢失,而且完好地保留着,在蓝天下,在藏族人的眼神里,在这缤纷的雨水中。

我只是祈愿这方也许是人类最后的净土,永远不要消失。

我往草原的深处走,一条土路,在大地的腹部延伸。桑科不是那种一望无际,平展如镜的草原,群山斗篷一样在四野张开,目光有了阻挡,反而变化出了神秘,更增添了诱惑。没有树,高的矮的树我都没有见到,所有的绿色都是青草的绿色。草原和天空挨得更近了,似乎走在草原上的羊群和牦牛把天空支撑起来了一样,似乎天空的高度,就是羊群和牦牛的高度。一条小河横在面前,河里散落着石头,河水很浅,刚能把平放的巴掌盖住。从河水里跳着过去也可以,只是鞋面会被打湿,这个季节的河水,依然冰凉。有一座小桥,刚好放上去两只脚,摇摆着过去,耳朵里还响亮着河水的哗哗声。河对面是一道漫坡,走上去,浓烈的牦牛粪的味道扩散着,就看见一群牦牛,被圈进一个栅栏里。栅栏外的地上,铺了一层牦牛粪,已经半干。心里一阵温暖,牦牛粪点着后,燃烧是相当持久的,经过一个寒冷的夜晚,还能保存沉稳的火光。闲散的牦牛,不全是黑色的,还有**的和身上带着大团大团粉白的。有一头牦牛,黑色的脸上描着横竖的白道道,眼圈是一圈白,看去像是戴着一个拜神的面具。我看牦牛的时候,牦牛也看我,我们互相不认识。是的,我是第一次看到牦牛,我惊奇牦牛的大骨架和自带的厚毛衣。天气正在转暖,牦牛在脱毛,肚子下絮絮索索吊了一绺绺长毛。牦牛在给自己的厚毛衣拆线。我盯着牦牛,牦牛看了我几眼,就不再看了,我还站着不走。牦牛歇息的旁边,搭建了一间土房子,一个穿藏袍的妇女出来,提着一只白铁桶,走到一头牦牛跟前,蹲下,手动作着,在挤奶。牦牛奶是什么味道?我没有喝过。这时,雨水无声地落下来了,抬头看,头顶没有云朵,山那边的高空,倒是簇拥着大团的云朵。雨是哪里来的呢?可能是一阵风吹过来的吧。这阵子雨,像是雾,潮湿的雾,过来增加了一下空气的湿度,见我一楞神,又离开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一天的桑科,雨是最繁忙的。

草原上空,光线似乎每一秒都在调整角度,这既和云层的遮掩有关,也是太阳不断移动位置的结果。我的视网膜,也随着青草的浓淡,感光着细微的不同。我发现,每一次的变化,眼前的景象都更新幻灯片似的有了别一番模样。也许就在脚下,我不留意,会出现一个小土堆,新鲜的黄土,呈颗粒状,显然是甲壳类昆虫刚刚完成的作品。蚂蚁也走了一生中可能最长的一段路程,一截草秆,一枚蜻蜓的残骸,被运送到了家门口。牛虻、苍蝇嗡嗡嗡飞高飞低。蜜蜂也停留在一朵羊羔花的紫色的花心里,后腿上已经粘满了花粉。据说羊羔花含着轻微的毒素,但我见到一个叫娘毛才让的姑娘拿羊羔花编了一只花环,戴在头上,密密的花朵,指甲盖大,十分好看。娘毛才让说,羊羔花的花环,戴上一个早晨,就不能戴了,再戴,头就要疼。美,也有时间限制,娘毛才让知道把握。

我脚下铺展的这一片草地,一簇簇青草中间,夹杂着干枯的草茎,甚至高过了新生的草叶。干枯的草茎,原来可能是倒伏着的,向上的草芽,在拔节的过程中,把干枯的草茎也给扶直了身子,而干枯的草茎也用消失前的最后身影,给初生的鲜嫩以支撑。一眼看过去,摇曳的青草,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正把枯荣替换的必须,随着一场又一场雨水,而认命地出场和退场。我走在草地间,起伏的双脚一次次被埋没。远处,一群羊在吃草。桑科的羊,驼色的毛,高大健壮的身子,是高海拔的地域所特有的品种。我走近时,羊群收缩般往一起集中。我停下,一会儿,羊群似乎解除了对我的敌意,略略散开了一些,抬头观望的羊减少了,大多数都勾着头,嘴唇前一下,后一下,舌头和牙齿配合着,咀嚼的动作却没有停止,脸上的肌肉因为口腔的牵拉而生动。吃草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嘶嘶啦啦,像是在下雨。刺激我耳膜的,似乎只有羊吃草的声音。桑科的雨从天而降,一路没有障碍,一次就抵达草地,却像带着猫爪,进入泥土,几乎发不出声音:草地是多么的柔软和酥松!潮湿的根,也在松开,松开雨水的入口。

桑科是宽敞的,天空和草地一起提升,浮动着魔幻的云朵,有层次,有形状,也有呼吸。桑科的云朵是活的,有生命的。抬头看着云朵,就觉得心里的空间放大了,云朵也在心里飘。就愿意松弛下来,没头没脑的,又特别敏感,或者乱想着什么,或者空白了自己。这时候的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时候的我,六神归位,身子轻省。云朵有广大的领地,云朵会七十二变。云朵把世上有的变出来,把世上没有的也变出来。一朵云就在变大变小中,染了重重的墨色,下沉着来到了我的头顶。身子一阵清凉,我知道要下雨了。如果这时候我赶紧跑,就能跑到云彩的外面去,雨水就淋不到我。我没有跑。桑科的雨,金子一样,我怎么能跑呢。我就等着雨水落到身上,哪怕全身湿透,我也要把身子打开。雨水流进我的嘴里,我咂吧着,味蕾告诉我,不仅仅是甜,不仅仅是纯净。这样的雨水,不仅仅包含着营养。雨水过去,又被太阳照耀,还蒸发出了一股股热气,我的身上又干爽了。

到了桑科,肯定要喝酒。酒是青稞酒,虽然暴烈,却没有杀气。这是适合痛饮的酒,适合拿碗喝。没有酒量的人,只要大着胆子,就能体会到这豪放的液体,也是雨水的精灵。在桑科,即使醉倒了也不后悔。桑科同样是一个适合醉倒的地方。我到刚认识的藏族朋友多洛的泥屋里喝酒。泥屋建在大夏河边,背靠青山,面前是汹涌的草地。我们喝着酒,头上汗出来了,脸上烧起来了。我喝多了光知道傻笑,舌头大的说话不完整。多洛喝多了,把藏袍剥到腰上,唱起了我听不懂的藏歌。我就问唱的啥,唱的啥?多洛说,唱的是《求雨歌》,意思是“天空从古到今都是幸福欢乐,如果龙王能够来到天空就好了,如果能再下一点毛毛雨就更好了……”我就说,我今天遇到一场又一场雨水,你还嫌不够啊。多洛说,雨水嘛,多了更好。草原上,不嫌雨水多,草原上的男人,再放开喝酒,也喝不多。正说着,闪电像撬杠撬着云朵,紧跟着打了一个响雷,大雨哗哗啦啦就下来了。这一场雨,下得时间长。天都黑了,雨还没有停。我喃喃地说,大夏河要涨水了,就醉的不知道啥了。

文/第广龙

刊发于《青海日报》

挑灯夜读的感觉非常舒适,但也要结合自身的状态,假如今天很辛苦,回家吃完饭就很困,就不要再和身体作斗争了,早点休息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如果精神状态饱满,可以挑灯阅读,我觉得暖色的灯配上纸质书非常的温馨满足。

我曾经在高中时经常这样,晚上自己看书,整理错题,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整个世界都非常安静,我在自己的房间和台灯书籍相伴,觉得非常的浪漫,而且非常的舒适。

去年,《夜读》曾做过一期“毕业论文致谢词大赏”( 你的意中人是个大神, 有一天他会带着毕业论文来娶你 )。随着毕业季的再次临近,“毕业论文花式致谢”再次登上热搜,作为毕业论文中自由度最高、最具 情感 浓度和个人风格的部分,致谢是温柔的,也是特别的。

在经历过一个个“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深夜后,在苦行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路后,你想把谁写进致谢里?

最有才

“中文也许是先辈留下来的最浪漫的存在。字里行间,情绪流转,只要愿意动情动心,情愫是可以被传递的。 真好啊,从象牙塔出走之时,人人皆是白衣少年。

我将以何谢你? 以最动人心弦的词,以最才情四溢的句。

@仲村孝一:

离校已经两年多了,犹记得因为致谢,毕业答辩的时候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未知难解,已知难别。新知易结,旧知难见。”

“相逢有期,伯乐难遇。知性有余,知音难觅。”

@冷萃慕斯:

我好喜欢硕士时候的学校、实验室,还有那时候的好朋友们,写毕业论文时,在最后致谢里疯狂“矫情”了一把。

“谢谢陪伴我的所有人,谢谢你们赠予我的,黄金时刻。”

@唐卡:

“一程山水一年华,独愿此去经年,一生坦荡,一生纯善。”

@青檀:

“在夜雨中抱紧灯火,怀着对桃李、春风和美酒的期待,挣扎着向前走去。”

@佚名:

“时光里有年少的不羁和浪荡,有青春的颓废和迷茫,也有成熟之后的坦然和温暖。”

@传闻中的蕾拉拉:

我同学的致谢也很绝!

“天道如弓,三许春秋,白云流水,青瓷杭州。师承姜门,鱼渔双授,幸得众师,群贤左右。立身治学,云溪以共,今我将别,尤期与同。”

@薯鱼泥酱子:

当时看到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江洋大盗:

想说的话太多,又不知道怎么说。那就少说几句。

@一瓢道人:

“我们凭借着感觉的灵光不断摸索,不断碰壁,寻找关于前世的蛛丝马迹,拼凑出前世爱人的模糊轮廓,穿越层层迷雾,终于找到命定的学科。”

@先森名叫张先生:

看论文看到的。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付梓之际,情何以堪:父母之恩,孝之;师长之谆,敬之;友人之见,纳之。既而,别之,朝花夕拾,言笑晏晏,万物皆流,唯情旦旦。”

@破晓zhw:

我师兄这篇后记是我读过最好的致谢,那些深情、恍惚、离愫都按不住又溢出来地展现出来了。

——感谢那些高明的匠师们。

——感谢世间的每一次邂逅与贝阿特丽采 (但丁在《新生》《神曲》中所写的人物,据传是但丁的女神,但丁对她有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爱)

最浪漫

许多人都会将另一半写进自己的论文致谢里,感谢陪伴、感谢支持、感谢对方给予的不竭动力……人生漫漫,无论往后是否物转星移人事两非,至少那孤灯苦雨的一程,是你陪我走过来的。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诚挚温柔的爱意,以最勇敢无惧的昭告。

@余行之:

“吾爱xx,伴我寒窗,容余任性,许吾安稳,乃吾铠甲亦吾软肋,路遥遥,愿与君偕行。”

@每三十天:

我导师论文的最后一段。

“她就是我的‘沧海’和‘巫山云’,我不吝以最美的词汇留给她。”

@zzzBUNNY:

大二一个老师的博士论文致谢写了五千字的文言文,印象最深的是感谢他太太的那句: 内人汪珊珊,慧娴且静安。

@慕风小妞:

告白与论文,一起在人类知识宝库里永垂不朽。

“你是冰镇后的可乐,入暮时的微风,漫天的星河。幸天光乍破遇,愿暮雪到白头。”

@银鱼一寸白:

“谢你的时候,所有语言都消失了。”

@佚名 :

我能跑个题吗,不是毕业论文,是期刊论文。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

“谨以此篇文章作为苏斌先生和王雯衷女士的新婚纪念礼物。”

@Kiki's cat:

从本科到博士论文的致谢,称呼从“同学”变成“男友”再变成“husband(丈夫)”。

@佚名:

直接求婚的,有!

最幽默

有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有趣的灵魂,他们在致谢里发挥“戏精”特质,或调侃,或吐槽,或放飞,可谓阅读毕业论文时的“快乐源泉”。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轻松随意的玩笑,以最灵动巧妙的心思。

@周周情绪稳定吗:

不是……

@脑壳昏:

“我要感谢自己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想给自己磕两个……”

@阴爻:

致谢第一句: “时间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没完,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就告一段落。” 被导师看了狂喷。

@Ares:

一下子就想到朋友当年的致谢,一鸣惊人。

@吨吨喝水达人:

“感谢我的猪猪猫儿子…… 你让我深信,哪怕我再无能,至少能给你铲屎。

@《留学》杂志:

这是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一名助理教授的论文致谢。

这哥们一本论文写了10年,致谢的时候心情似乎有些激动……

有的致谢写得惊心动魄,连飞贼都出现了……

在某些科研领域,论文的作者顺序反映了每个人做的贡献的多少,但有时候为避免纷争,作者们会采取一些清新脱俗的方式决定作者署名的顺序:

感谢人还不算,还要感谢下老天爷:

最戳人

毕业论文,绝不只是一道为获得证书而跨的门槛,它是数年学业之结晶,孜孜研究之成果,更是一个人对自己某个阶段的告慰:回望来路,我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坚定不移的初心,以最深沉热烈的 情感 。

@小走兽 :

一位师兄在致谢里写: 希望这篇论文不会是学术思考的终点,希望前面这句话不只是希望。

这是我至今读到最戳的一笔。

@安珂:

实验室老师分享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致谢,不过不是在论文后,而是一本书的扉页。

美国著名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在他的著作《自达尔文以来》的扉页上写下: “献给我的父亲,我五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

我觉得这表现了一个科研从业者的初心。

@薄荷:

读了不少论文的致谢和后记,这篇最叫我拍案叫绝: 正话反说,独具新意,别具一格。 (学校一个教得很好的老师,当年博士论文后记)

@奶糖人勇闯:

我听说过最感人的毕业论文致谢,是剑桥博士论文库里50年前的国人所写的, 只有短短一句话: To My Dear Motherland(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图文/央视新闻整编

具体出处见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其实是很苦的事,

因为真正有益的阅读,

是要在日日夜夜的枯守中,

不断打开自己,突破观念的边际,

去接触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这种开阔,是一定会叫人难受的。

但还好——

长路漫漫,幸得诸君相伴;

但还好——

“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日常,

实际上可能是连接不断的奇迹。”

又快到一年毕业时,

我们以这样一篇饱蘸豪情的《夜读》,

敬热爱,敬过往,敬明天,

敬所有即将踏上新途的学子:

愿长路浩浩荡荡,万物尽可期待。

分享你最喜欢的致谢词

监制丨马文佳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当媒体被冯唐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刷屏的时候,有人笑这个拥有肿胀青春的妇科大夫讨论这个话题,分明是“贼喊抓贼”。自然也有人站出来,为冯唐大声叫好。

在“90后养生”、联合国认定1992年出生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年人”等热点背后,且不论冯唐本身“油腻”与否,但这篇教中年男人做人的文章,精准的戳中了大众集体焦虑的神经。

11月2日,“夜读”第17期,十余名书友在空体雅集, 一起分享冯唐与他的作品,也去探讨我们对“正在到来的中年”这一时代的集体焦虑。

分享摘要

奇特的男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随着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开场,书友谈起了她心中的冯唐。

第一次见到冯唐时,他穿着一件宝蓝色西装,内衬一件黑色的T恤,上面就写着这句诗。和大兵见面会稳健有力的握手不同,冯唐是以他的言语去拥抱你,顿生亲切。

冯唐的父亲祖籍广东,出生于印尼,母亲来自于内蒙古,在北京相遇,听说父母故乡纬度跨度越远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越奇特,冯唐就成了这个奇特的孩子。

冯唐对故乡的定义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五年以上,就算自己的故乡,因此北京成为了他一生都要回去的地方, 他的作品很多故事也就和北京有关。冯唐说“北京对于我有特殊意义。今天的北京对于我是初恋、火星、根据地、精神故乡。年轻时候的经历是一辈子的养料。”

用文字打败时间

书友提到,冯唐众所周知的,喜欢收集玉石类的物件。 这些的物件有时间的厚重感,让人温润,内心倍感踏实。在他眼里,冯唐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一般,让人如沐春风。

温润之外,也有自己的锋芒个性,因此有了“冯唐金线”这词儿。他说:“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样的评价让他瞬间登上头条,成为众矢之的。

而也正是这样的字句,让你一眼就能看到冯唐骨子里的骄傲与优越感,用文字去打败时间。

独爱那份浪漫与自在

随后,书友们提到了冯唐的《三十六大》,书中是写给小师弟、90后、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等的公开信,阐述不惑之年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友说,冯唐自我评价:杂文第三,小说第二,诗歌第一。但与诗歌、小说相比,自己更喜欢冯唐的散文,谈天说地、无所不包。读上去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坐火车旅行时,身心与自我获得解放。

除此之外,冯唐身上的那份浪漫,也深植读者的心中。 书友将冯唐与中国传统作家对比,中国人不缺乏智慧、勤奋,但是其中缺少一种天生的浪漫感。而冯唐的天性从未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自我而潇洒的活着,这样的气质从人身上融入到作品中,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获得发自内心的欢喜。

观书鉴人

“写小说是所有题材里面最难的”,阅读完众多经典的书友感慨道。

小说是最大俗大雅的东西,人人爱看也人人可写,但值得记住回味的却寥寥无几。它要求笔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生活理解,否则轻轻松松就抖落得出浅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旨套用在小说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把故事说得圆满本就不易,而要把故事说得精彩境界又高出一层。而若要到达警世醒人、摸着时代脉搏扼住社会喉腕的境界,实在是少之又少。

因此书友在读冯唐时,见他的艺术也见他的生活,见优也见劣,最终收获一个有血有肉的冯唐。

冯唐的书中有他自己独特的烙印,其中部分违背主流思想的被迫下架、禁印,但并未影响书友对冯唐作品的观感。

她说道:一些书籍,之所以传承下来一定有他的价值和理由,有独特的内涵和精髓。 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而是应该去正视书中的内容,去反问与思考。

中年总会迎面而来,油腻与否并不是当下最重要的命题,焦虑担忧并不会将处境缓解半分。 不如勇敢得去做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在肥腻的时代活成清雅脱俗的自己。

原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翻译: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启示: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劳学习,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扩展资料:

出处: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六人为令狐德_、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囊萤夜读

享舒适于自然,在格鲁吉亚的艳阳下养成爱琴海的“休闲派”,感受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一如西班牙蔚蓝海岸线的色调,以及连续的圆形拱门都是重现地中海风格的必备元素。

无需太多矫揉造作的技法,只要挑选取材自然的藤条单人椅,和淳朴的棉柔沙发,再配以明亮跳跃的紫色花卉,仿佛沐浴在夏日凉爽海边的气息里。

银晶浴室柜多乐士(西部化工)

返璞归真的理念并不说明可以漠视细节处的精益求精,楼梯扶手的栏杆摒弃了以往笔直的线条,随着海浪的波纹而扭曲,形成一种独特的浑圆造型。

卫欲无限五金奥普厨卫吊顶

柳条编织的沙发和窗帘,低彩度色调的棉织品,都透着自然朴实的民风。充足的阳光从落地窗中渗入,所有的颜色展现出本色的自我。

宅家家居旗舰店凯图沙发

这套别墅中的大多数房间都公开在明媚的阳光下,唯独这间不是。因此设计师将自然的元素领进室内,在餐厅的墙上挂上如太阳放射状的镜面,餐桌上可爱的绿植是不可或缺的单品之一。

一统实木家具爱舍墙纸布艺

古朴的木质料理台上覆盖了一层大理石质地的台面,不同材质的组合不仅方便了使用者的清洗,同时还混搭出视觉上的舒适体验。

百诺肯净水器福佑橱柜

很多人喜欢采用哑光瓷砖的润泽来诠释心中所向往的奢华,而注重自然之风的地中海则需要运用经典的椭圆形浴缸来打造一种低调的华丽。大面积的白色让人联想到西班牙的海滩和希腊的村落,棕色的卫浴设备让浴室更加符合四季的需求。

奥普厨卫吊顶卡诺尔瓷砖卡丽卫浴

利用飘窗的转角打造出夜读的书桌,伏案看窗外的物换星移。点缀上素雅的小碎花,它是纯色世界里最好的配角。

吉斯床垫丽星床垫/软床

类似旧木条拼接的天花板营造出最原始的木结构房屋,浪漫主义的白色纱帘倒也能在朴实无华的居室里变幻出亲切的柔美气质。

豪士衣柜·移门利客迈灯饰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禹城融媒主播庞伟伟,今晚与您分享从维熙的散文《雨韵》,带您在雨中倾听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

雨韵

文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H₂O的汽态物,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成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每逢雨天,公园里少了游人,街道上少了行者,连两旁的树木花草,都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街道和公园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的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

老人又说:“天一起风,那水珠儿就看不见了。”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儿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儿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儿在雨中的动态进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的演出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作者简介:

从维熙(1933-2019),河北玉田人,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走向混沌》等。

主播简介:

禹城融媒主播 庞伟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8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