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的处理:
本诗的布局在于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变短;空间由大景到小景,由远景到近景的焦点层递,与唐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层是广大的江南背景,江南令人兴起丰富的联想,尤其采莲歌的联想。第二层空间压缩到小城,也是女主角等在季节里的所在地。第三层镜头移转到街头,青石的街道。第四层是帷幕与窗户,这令人联想起<古诗十九首>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有限空间的无限哀愁。最后焦点投注于马蹄,而且由前面的视觉印象陡变为听觉印象。结果是一个不会驻足的过客--镜头又渐拉远,窗扉、春帷、街道、小城……。最后回到江南广袤的空间,而与首行「我打江南走过」呼应。
(二)意象的经营:
「意象」就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体,便于观照玩味。从语义的角度说,意象是诗歌抒写情志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是诗歌语法中的「词」
诗歌是诗人内在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投射,意象是诗人透过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诠释,是诗人的形象思维。是诗的主体,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的生命的活细胞,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诗。简单的说,意象是诗中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句象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
郑愁予善于转化传统诗词的意象,撷取其中最为引人的词汇,加以活用。此诗中「江南」、「莲花」、「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都是古诗旧词习见的意象,将其转而铺排出古典婉约之美。
这部分是情意教学极为重要的地方,讲授时,当与修辞技巧结合,藉由意象的安排,做诗中语感的联想,指导学生经由触发进而体悟物外之趣与情意的学习。
(一) 莲花:象征思妇貌美、圣洁、坚贞,郑愁予用莲花的绽放和凋落,来比喻思妇容貌的明亮和黯淡。「开放」比喻在期待中的喜悦,「凋落」则是等待落空时的灰心失意 。
(二) 江南:令人兴起丰富热闹的联想,杏花春雨的江南,群莺乱飞的江南,摇橹声中的江南,采莲歌声的江南,用来对比映衬思妇失望的寂寞孤冷。
(三) 东风、跫音:象征美丽希望的来源--归人。
(四) 向晚、春帷:象征思妇心境。
(五) 柳絮:象征女子芳心。比喻思妇的等待如同柳絮守候东风般,想做一季的飞扬。「东风」「柳絮」之意象虽陈腐,但藉由「不飞」「不来」,使最传统的意象拨见为最现代的敏感,而在诗意背后,隐见一段动人「本事」。
(六) 青石:象征女子坚贞,在色彩心理学上,「青色」属冷色系,给人清冷、凄凉的感觉,配合黄昏时空荡荡的石板路,其清冷、凄凉愈加强烈,为全诗伏下情感的基调。
(三)声韵的讲求:
郑愁予的诗一向声籁华美,此诗表面已多处协韵,如降低二格排列的首二句,以「过」与「落」相协;第一段第三行「向晚」与第五行「紧掩」,也有押韵效果。其次,行中的协韵与首尾的呼应,错落有致,如:第一段中的「心、城、青、因、心、紧」以ㄣ、ㄥ相间,又呼应了最后一行的「人」;如首二句「过」、「落」可以和末二句「错」、「过」摇相呼应;如首二句「季节」的一节与第一段「街道」的「街」、「不揭」的「揭」,同音重复,可以再三唤醒记忆中的旋律;首二句的「容颜」与第一段末尾的「紧掩」,第一段首行的「不飞」与诗之最后一行的「不归」,与第一段四、五行的「春帷」与「窗扉」,音韵相近,跌宕相随。[6] 讲授后宜进行诗歌朗诵教学与欣赏,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声韵之美。
(四)修辞的营造:
1、譬喻:
(1)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喻其贞定,「开落」依季节的反复及心中希望的升起、幻灭。
(2)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寂寞的城」喻女子在寂寞的守候中「以礼自防」,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
(3) (你底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喻寂寞、落寞及青春不再、无人造访。
(4)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喻自我世界的极度封闭(比小小的寂寞的城更进一层)。
2、象征 :
(1)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象征等待中的女子永只钟情于某人,只有某人的出现才使他心绪飞扬,整个人活起来。
(2) 春帷不揭--象征女子之坚贞。
(3) 窗扉紧掩--象征女子之坚贞。
(4) 寂寞的城--象征女子之空寂。
(5) 青石的街道--象征女子之坚贞。
3、映衬: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与不是,过客与归人形成对比。
(2)美丽的错误--思妇满怀欢欣,以为最「美丽」的「跫音」,没想到当雀跃迎上时,却是晴天霹雳的「错误」过客。
4、排比: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五)句法的表现
1、倒装句:
(1)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正常语序为「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
(2)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正常语序为「你底心是紧掩的小小窗扉」。
将词组从原来的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移位变形」笔法,是现代诗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如「稳稳抓住一个世界的下墬」,「下墬」经过移位变形后,我们立刻可以感受「下墬」的力量。凡是移动句首或句尾词组的变形,都可能引起主题或焦点的改变。[7]「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是时间副词移置句尾,还原为「恰若向晚(的)青石的街道」,如此只是平淡的摹状街景,失去时间的渐进性。移位后暗示「思妇」心境随着青石街道渐渐向晚,暮色渐渐四合而寂寞起来。
而在现代诗里,倒装句的功能除了可以加强节奏感外,也有加强「陌生化」(反熟悉化)的功能。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恰若向晚(的)青石的街道
未倒装前,节奏流畅,但纯粹是散文式的语言;倒装后,不但节奏跌宕,语言也因「陌生化」(反熟悉化)技巧的作用而摆脱了散文的平铺直叙,充满张力。「陌生化」(反熟悉化)是使现代诗避免散文化并增强诗语言张力的一个重要技巧,它指的是在创作中选用新鲜的、不落俗套的、甚至是不合规范的语言来取代陈腔滥调,破除形式上和语言结构上的惯性化,使语言变得陌生,或将词类作不寻常的用法,或使不相干的事物产生新的关系,使习以为常的反应萌发新意,制造距离感、新奇感与惊喜感,表现新鲜的独特性与新的美感,以建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全新感受。[8]
所以这两句倒装(一)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向晚」,暗示等待者日复一日地走向苍老、走入无边的寂寞;后者强调「紧掩」,暗示思妇此心的贞定及自我世界的封闭。一再的强调,目的是为了制造氛围,烘托主题。
(二)音乐性、节奏感的增强:「晚」与「掩」协韵;「道」与「扉」不协。
2、因果句
(1)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2)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六)、标点的妙用
诗末的删节号,在现代诗中尤其在抒情诗,有增强抒情的意味及加强情境延伸的效果;本诗句末的删节号,同时也有视觉暗示。[9]所以句末的删节号,至少有马蹄远去视觉暗示的意味,及思妇又将要再重复首二行自序中的「莲花的开落」;就这样一再重复「开落」「开落」,「怨」就出现了。这是一首「闺怨诗」,但是全首诗中并没出现半个「怨」字,向来吟咏怨情之作,贵能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错误>这首诗也就胜在一种含蓄而又浪漫的情怀!
诗无达诂说《错误》
——浅说《错误》的几种解读方式
王纬明 曹俊丽
郑愁予,一个在炮火中度过了童年,后求学于台湾中兴大学,任教于耶鲁大学的台湾诗人;一个诗风熔古典与现代于一体,最具中国古典精神的现代诗人;一个“中国的中国诗人”。
《错误》,一首流传甚广,简短可爱的诗歌;一首意象古典,意境凄美幽怨的诗歌;一首一发表,“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的诗歌。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就是这样一首诗歌。郑愁予的《错误》例来被人视为闺怨诗。那么,这首奇妙的小诗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究竟可以从哪些层面进行解读?“错误”又指的是什么?
1、政治层面:
从政治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政治诗来解读。
做为父亲是国民党将领的郑愁予,小时候便随父亲奔走于各战区,在战火中送走了自己的童年。16岁的郑愁予,又来到了远离故土家园的台港。可以想像,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年龄,年少的郑愁予是不可能有太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将来,自己的去向,一切都必须服从父亲的安排。成人之后,诗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故国,却发现“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却发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或许是那个时代阶级意识的对立,或许是自己变得已无法接受那时的中国,或许是其它的原因,自己和故国之间发生了“美丽的错误”,故国和故国的人民对诗人紧锁心扉,不愿意接纳这个海外归来的游子。诗的最后,诗人不无感伤的自我解嘲,“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虽然这个“错误”在诗人眼中是“美丽的”,但毕竟是伤感的,诗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出身的错误,或许是悲叹这个大时代造成的错误,或许是嗟叹自己选择回乡的时间错误……
2、景色层面:
从景色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借景抒怀诗来解读。
江南美景令人向往,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文人墨客也都不遗余力的吟颂着他们眼中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就曾在《忆江南》中深情的吟唱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祖籍河北(一说河南)的郑愁予,自小便对江南美景有一种深深的向往之情。当诗人怀着寻梦的心情,“我打江南走过”时,江南的美景却冷艳的排拒了自己,“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至此,诗人才明白了,江南的美虽是独一无二的,但自己是个外乡人,“山川信美,非吾乡”。诗人才发现“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江南的美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走近了,虽有几分亲切,但又是格外的陌生,无耐之下,诗人只得选择离开,离开这一曾经令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人最后吟唱出来的诗句流露出了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洒脱。
3、爱情层面:
从爱情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A、爱上你是我的错——《廊桥遗梦》式的爱恋
一个已婚女子苦苦的等待外出的丈夫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时,“我”骑马打江南走过,在这个孤寂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虽然“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但城门已在不易察觉之中,悄无声息地微微地打开;虽然“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但窗扉已在无意识中,被女主人默默地揭开了一角。“你”和“我”一见钟情,深深地坠入了爱河,并沉溺于甜蜜的二人世界中。但甜蜜是暂时的,甜蜜过后,现实又恶兽般的扑了上来,家庭、责任、丈夫,道德、良心、舆论等等,欲摆脱而无力。诸多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我”知道不能长相厮守,不得不也只能选择离开,至此,“我”有了一层淡淡的悔意,“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只因为对“你”来说“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B、爱上我是你的错——“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打江南走过”,遇到了寂寞的“你”,“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引起了我心头的一阵悸动。也许是迷恋于“你”的美色,也许是倾心于“你”的才华,也许只是心痛于“你”的寂寞,“我”停下了继续前行的马蹄,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你”。但此时的“你”已是有夫之妇,萦绕心头的有孩子、还有丈夫,有社会舆论、还有道德评判的层层束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不可能也不会像未婚女子一样跟“我”私奔。虽“感君缠绵意”,但心扉紧掩却是“你”最好的选择。“你”能做的也仅是悲伤地对“我”吟唱“爱上我是你的错”,对“我”吟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你”的态度是如此的绝决,“我”也只能打马继续前行。这一切注定了“我”只能是过客,本来就不应该奢望发生什么,“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C、爱的飘零与悲伤——“人面不知何处去”
“你”和“我”本是青梅竹马的玩伴。随着年龄渐长,虽然“我”是如此的不情愿,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你”,为的是成就自己的事业,给你带来更多的幸福,承担一份男子汉应该承担的责任。离开时,我们二人约定互不相忘,等“我”回来后,相守到永远。若干年后,“我”怀着事业有成的喜悦,回来准备和“你”相守到永远时,却发现“你”已嫁于他人。“你”向“我”哭诉“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向“我”哭诉父兄的逼迫,她人的朝朝暮暮。“我”无言以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是的,“我”错了,“我”本不应该离开家乡,离开“你”;是的,“我”错了,“我”不应该走的那么长,那么久;是的,“我”错了,“我”不应该相信那些虚无飘渺相守到永远的诺言;是的,“我”错了,“我”不应该走了之后再回来……只因为对你来说“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D、都是马蹄惹的祸——“误几回天际识归人”
丈夫出门,一走之后就了无消息。“你”“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的三月本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一切都是如此的生机盎然。但在你眼中却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因为“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更甚者“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正当“你”苦苦的期盼丈夫的归来时,“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将“你”引到了门外,“你”大失所望,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对“我”来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马蹄声带给“你”的是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欢喜,和无限的欢喜之后无尽的失望,无尽的相思。而“你”也只能在失望、相思之中继续苦苦等待归人,吟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聊以自慰。
E、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多情却被无情恼”
三月,一个春光乍现的季节,一个春草滋长的季节;三月,一个多梦多情的季节,一个易感伤易失落的季节。在这样一个令人捉摸不定的季节,“我打江南走过”遇到了“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你”。“你”的眼中没有明媚的春光,没有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黯淡的灰色,有的只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如此的寂寞,寂寞的如此深沉,“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将自己的心扉紧掩,“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在苦苦的等待,等待心中的“他”早一刻来到。“我”的痴迷,“你”本知道,但“你”还是回绝了“我”的痴情,“我”的渴求。“你”的心头是一阵胜似一阵的恼怒,恼怒“我”大胆的,恼怒“我”的鲁莽,恼怒“我”的过分直接。“我”也知道“我达达的马蹄声”本就“是美丽的错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4、理想层面:
从理想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哲理诗来解读。
“我”很早就对“江南”(自己理想职业的象征)情有独衷。为了“你”,“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了“你”,“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苦苦的求索,充实自己,想拼命的接近“你”,讨好“你”。“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之后,“我”真正被“你”接受了,获得了“你”的芳心。原本以为掉到了蜜罐中的“我”却失落的发现:其实“你”和“我”并不合适,“你”“我”的结合是个美丽的错误。时间越长,“我”的这种感觉就越强烈。而“你”也不再是当初的“你”,“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痛定思痛之后,“我”毅然选择了离开,这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结局。走出“围城”之后,“我”才深深的懂得,当初“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才深深懂得,合适的才是最美丽的,否则,不论当初如何,那终究会成为“美丽的错误”。
5、青春层面:
从青春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哲理诗来解读。
成年后的“我”十分怀念过去的童真岁月,渴望有一天能梦回童年。终于有一天“我打江南走过”,想强行寻找回那颗失落的童心。却悲哀的发现“我”已沾染了太多的世俗,童心已永远的向“我”关上了门。“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艰难的明白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企图寻找回失落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妄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首好诗,往往能激起读者探究的阅读兴趣,带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享受,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意境的凄美,诗意的朦胧,主题的多义,这就是《错误》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阅读享受。
柳絮
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相关赏析〗
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但雍裕之的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柳絮“似花还似非花”,极为纤细、轻灵,无风时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风,那怕是和煦的微风,也会漫天飞舞起来。它的这种性状是很难描述的。薛陶说:“二月杨花轻复微”,并没说清是怎么个轻法。雍裕之从风和柳絮的关系上落笔,并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只十个字,就将柳絮的特征给具体地描绘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状物的高手。
诗的第三句写柳絮的颜色。柳絮不仅其轻飞乱舞之状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东晋谢道韫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可见要描绘柳絮的颜色,还是以白雪为喻最为恰切。但如果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复前人早就用过的比喻,显得淡而无味,所以诗人紧接着补上第四句:“莫近鬓毛生”。这一笔补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来人们多以霜雪喻白发,这里因为柳絮似雪,遂径以柳絮隐喻白发,这已不落窠臼;不仅如此,诗人又从咏物进而表现人的情思:人们总是希望青春永驻,华发迟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发,所以尽管柳絮似乎轻盈可爱,谁也不希望它飞到自己的头上来。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又一格吧。
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柳絮,但读完全诗,那又轻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们眼前飞舞,它是那样具体,那样鲜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一个精心编制的谜语。由于准确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谜底叫人一猜就着。于此可见诗人体察事物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一直为文人们所爱好,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
扩展资料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木材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
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参考资料: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杨柳,垂杨柳,我们现在说的杨树有垂的么?其实垂杨即垂柳。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其实是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压韵平仄有关。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小说家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现在所说的杨树柳树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不过从上面看,如果过去杨柳是指柳树的话,那现在的杨树在过去应该不是叫“杨树”的,那时应该叫什么呢?或者杨树是后来引进的国外树种?或者也有可能,过去虽然有杨树,但种得比较少,而且杨树是比较难看的,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故而不受诗人重视。究竟如何,还需具体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编辑本段杨花/柳絮的诗词意象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轼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不能误认为是柳花。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现代说的杨树和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但他们同属杨柳科。杨的花与柳的花很相似,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没有蜜腺,不能分泌花蜜引诱昆虫传布花粉,只能借风力传布花粉,所以它是风媒花。杨和柳都有毛毛虫样的花序(柔荑花序),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成两瓣,具有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
但现在的杨花我认为不再单单是指“柳絮”,杨花是杨树在春天发芽时长出的一种类似“穗子”的一种东西,手指般粗、10厘米左右长,这种穗子很快就会掉落,掉落以后杨树才会长出新的嫩叶来。过去诗词、剧本中多以此比喻女人性情浮躁、短暂、对爱情不专一,如说“水性杨花”等,如说杨花即为柳絮随风飘落、没有定性,单独指现代的“杨花”也未必不可,但不管怎么解释,用杨花比喻女性都不是很合理,这只是旧观念,其实“杨花”也很漂亮的:空中飘絮如飞雪,也很美哉?同一个产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及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见地,我们对一个事物不要囿于历史,而要有一个现代人的正确地评定。如“潘金莲”、“杨贵妃”、“武则天”等,也对中国的古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诠释。
杨柳
杨柳就是柳树,古人常在水边送别,水边多种植杨柳,柳又和“留”谐音,所以古人折柳送别,表达自己的离情。
相传隋炀帝杨广给大运河旁边的柳树赐国姓杨,所以有了杨柳的说法。
但早在南北朝时期,庾信就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龚春旗一色”的句子,更不要说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隋炀帝赐姓的传说,是无论如何站不住脚的。
不管什么原因,杨柳代替了柳树,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意象 。
柳絮与杨花
杨花就是柳絮,诗人选用这两个词,通常和押韵以及平仄有关系。
阳春三月,粘腻而细密的杨花随着暖风扑面而来,在带给人春的气息的同时,也提醒人春去的愁绪和离情的恼人,所以杨花(柳絮)常常是离情的象征。
今天,我们收集一些写柳絮的句子,感受一下它别样的美。
写杨花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北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写柳絮的诗句
青玉案
(北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咏絮才
咏柳才,咏的不是柳絮,而是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安和子侄们咏雪,侄子把雪比喻成盐,不如侄女谢道韫把雪比喻成轻盈的柳絮。所以后世用咏絮才写女子的才华。
所以曹雪芹写黛玉“堪怜咏絮才”。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咏絮词
临江仙 柳絮
薛宝钗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唐多令 柳絮
林黛玉词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
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
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
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尓去,
忍淹留。
其实林黛玉的葬花吟也写到了柳絮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
这几个地方可以对比着看,宝钗的咏絮词符合她一贯的特点,对于仕途经济不能放弃。宝钗说自己的作品翻出新意,而这恰恰是人们诟病她汲汲于功名的地方。
而黛玉的两首词主题有类似的地方,柳絮被风吹着,飘零,沦落,没有根,也没有家,不知何处是自己的归宿。宝玉也说,林黛玉经历了丧乱,所以才有这等好诗。
歌颂了这莲花般女子的等待吧。
也许从男性的角度来看这是多么的美丽和宽慰,然而从女子角度看这个美丽的错误却是令人扼腕的。
“铁血柔情百炼钢,不敌三寸绕指肠”引起多少似水柔情,但那又怎样,不过多个浪漫罢了,这样的等待不过是青春的虚掷与生命的消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