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文~~~(HE=happy ending)(坚决抵制小白文和幼稚文)
1《云中歌》BE
--朴实的文笔、大气而不失华丽的文风。以汉朝历史为基点。就我个人而言,以真实历史为原型的文本不是我的偏好,但这篇文真真是让我领略到了桐华的文采。
2《木槿花西月锦绣》(穿越+架空)
--有名气的文,话说这文很长,而且还是个万年大坑,看得我很是纠结…
3《绾青丝》(穿越+架空)HE
--绾青丝,挽情思。
4《水潋青绡锦衣染》(穿越+架空)(大爱的一篇文)HE
--文笔超棒,构思也不错,遗憾的是结局稍显潦草,但瑕不掩瑜。胎穿
女主聪明,美丽,冷情,擅轻功和使毒 --- 男主冷情亦痴情,擅使剑
女主和男主是假“龙凤胎”,穿来的第一天女主的胞胎姐姐被掉了包,换成了男主。两人是公主和太子,在宫中相依相持,生命中的唯一和牵绊。
文中两人的感情美好而温馨,偶有小虐。
5《兰陵缭乱》HE [我要补充的是,此文涉嫌抄袭,今天我才刚知道,大家慎看]
--看完了文,唯一的感觉就是心痛。女主长恭自小女扮男装,与配角的亲情也好,爱情也罢,兜兜转转间,只唯有一人可以依靠。
6《蔓蔓青萝》(穿越+架空)HE
--是篇慢热的文,精灵古怪的青萝,逐渐成熟的刘珏,忧郁而矛盾的子离,好看的文。
7《且试天下》(架空)HE
--男、女主均有双重身份,行走江湖的侠士,风、丰两国的国主。在这乱世谱一曲传奇。
8《凤囚凰》HE
--此文虽也是历史原有其人,但故事跟历史联系不大。淡定睿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虐文一篇…
9《青山接流水》(架空)HE
--文如其名,淡而悠远。
10《潇然梦》(穿越+架空)HE
--话说这是我看的第一篇穿越,虽然是篇小白文,但是是很好看的小白文。
11《拈花一笑醉流景》(穿越+架空+玄幻)HE
--此文如同一朵妖冶的玫瑰,男女主纠纠缠缠了三世,但还是感动于他们的痴情。
12《琉璃美人煞》(玄幻)HE
--文中女主一步步成长,与男主的感情也算是慢热型。文中伏笔很多,到结尾才一一展开。
1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玄幻)HE
--唯美而浪漫的文,小虐,痴情的男主…
14《倾泠月》(架空)HE
--倾大的文,质量保证,文笔构思均一流。
15《大漠谣》HE
--应该算是《云中歌》的前篇吧,写霍去病的。唯一一篇把我整哭了的文……
九爷走的时候,“纵使情深,奈何缘浅,但,不悔相思。”
16《一片冰心在玉壶》HE
--写展昭的,刚看完的文,轻松而写意,男女主的感情慢热。
17《狂沙奇缘》(架空)HE
--大气的文笔,如同文中所描述的大漠情缘。
18《寻找前世之旅》(穿越+玄幻)HE [此文也涉嫌抄袭,慎看,与上是同一作者]
--很特别的构思,喜欢。
19《不辞冰雪为卿热》(穿越)HE
--我唯一看过的清穿文,女主淡淡的性情,男主炙热的爱,果真是“不辞冰雪为卿热”。
20《第一皇妃》(穿越+魔幻)HE
--万能的女主啊,好看的文,异国风情。
21《弦歌南望》(架空) HE
--睿智而从容的女主,妖娆而凌厉的男主,爱恨纠葛的两人。一直在追的文,现在出书了。
22《永夜》(穿越+架空)HE
--女主前世是个男的,穿越后成了女的,自小女扮男装,女主的感情转变费了不少功夫。结局不知应该说是喜是悲,没能跟月魄走到一起让我纠结很久。
23《誓不为妃》(穿越+架空)HE
--精明的女主,腹黑的男主,且看两人如何斗法。
24《兰因·璧月》(架空)HE
--又是倾大的文,不过这篇文言情的部分不多。女主“时男时女”,男主“道貌岸然”(汗,还真想不出别的词了),两人均为绝顶聪明且武艺高超。
25《玥影横斜》(穿越+架空)HE
--男女主是“兄妹”,感动于两人的默契。
26《烈火如歌》(架空)HE
--虐文一篇,不过很好看。
27《仙侠奇缘之花千骨》(玄幻)HE
--又是一篇大虐文,师徒恋。
28《红颜乱》(架空)BE
--残酷的乱世之争,男女主相互扶持,走向权力的顶峰。
29《歌尽桃花》(穿越+架空)HE
--真的是一篇温馨的暖文。
30《芊泽花》(穿越+架空)
--美好而天真的女主,残忍而妖冶的男主,文章从头至尾都处在一种迷幻的假象中,直至结局将一切美好全部撕碎。
31《凤舞战歌》(架空)HE
--乱世红颜梦,爱恨两相隔。遥望黄泉路,此情不可追。-献给爱的痛而深切的若月。
32《听雪》(穿越+架空+玄幻)HE
--此文的时间跨度很大。女主名听雪,是魅灵,不死不灭,男主是狼人,文中除了两人的爱恨纠葛,还涉及他们祖辈。
33《跨过千年来爱你》(穿越+架空)HE
--又有一篇万能女主。名字虽然没什么特别,但文还是不错的。
34《烟水遥》(穿越+架空)HE
--清新而忧伤的文字,淡雅出尘的男女主,温馨小虐文。
35好事近系列(《十里红妆》《木玉成约》《门当户对》)(架空)
--钱家三姐妹的故事,痛苦忧郁,欣喜开怀,各有不同。
36一两江湖之绝顶(《风荷曲》《发如雪》《琵琶误》) (架空)
--也是三个故事,不错的文。
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从临床上大致可分四种类型:原发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和空洞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疾病。我国有80~90%是通过呼吸道感染肺部的。原发性肺结核常无明显体征,有的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倦怠、低热、食欲减退等。原发性肺结核如能及时彻底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粟粒性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的血液散播引起的,病情严重。浸润性肺结核一般认为是原发结核的发展,多见于受过结核感染的成年人。空洞性肺结核是由于诊断延误,治疗不彻底的慢性肺结核。肺结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上述症状外,重者有高热盗汗等,最好能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结核病的预防措施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定期进行肺部健康检查,隔离结核病人,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的人应接种卡介苗。
19世纪的“白色瘟疫”——肺结核 “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在19世纪的小说和戏剧中不乏这样的描写,而造成这些人如此状况的就是当时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也即“痨病”。
19世纪,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这种无情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虽然20世纪多种有效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减少,但因此放松警惕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有卷土重来之势,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杆菌,并将其分为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4型,其中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肺结核就是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侵入肺脏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局部及全身症状。肺结核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等使带菌液体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的相继合成,更令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在预防方面,主要以卡介苗(BCG)接种和化学预防为主。其中1952年异烟肼的问世,使化学药物预防获得成功。异烟肼的杀菌力强,副作用少,且又经济,所以便于服用,服用6至12个月,10年内可减少发病50%至60%。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为此,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认为20世纪末即可消灭肺结核。然而,这种顽固的“痨病”又向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各地死灰复燃,1995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此病,是该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大超过了肺结核流行的1900年。在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制止结核病”世界行动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于结核病,而每年罹患结核病的人数超过800万。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近20年世界许多地区政策上的忽视,致使肺结核防治系统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艾滋病人感染肺结核的几率是常人的30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死于肺结核,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肺结核病人也在快速增加;多种抗药性结核病菌株的产生,增加了肺结核防治的难度等。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为进一步推动全球预防与控制结核病的宣传活动,该组织于1995年底决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并于1997年宣布了一项被称为“直接观察短期疗程”的行动计划,其目标是治愈95%的肺结核患者。这项计划的核心是医务工作者直接监督患者服药,以免患者延误治疗,造成疾病的大面积传播。我国卫生部最新公布的中国结核病防治社会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对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及可以治愈的认知程度低,对结核病防治机构及提供免费诊断和治疗的知晓率低,对结核病患者受社会歧视的担心程度高。
首先,虽然骨结核、脑膜结核等不具有传染性,但常见的肺结核的一些类型具有传染性。但只有痰中能够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才具有传染性,这些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唾沫喷到他人脸上就可能造成传染。
第二,除少数多药耐药性结核迁延不愈外,绝大多数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强调的是,结核病的正规彻底治疗必须有6至8个月的疗程,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彻底治愈。世界卫生组织为此提出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要求患者每次服药均要在医务人员面视下服用。很多患者轻视病情或因药物副作用私自停药,没能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第三,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城镇和城市都设有检查治疗结核病的专门机构,国家免费为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提供抗结核药品和主要检查。为加强对全国结核病疫情的管理,保证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肺结核患者及疑似患者要在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的检查、督导化疗和管理。
最后,只有结核杆菌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才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开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2至3个星期后,一般就不具有传染性,可以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社会应对结核病患者给予关怀和照顾,不应该歧视结核病人。
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4日规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纪念结核杆菌的发现者罗伯特柯霍,并进一步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与支持。2005年3月24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治结核,早诊早治,强化基层”。抗痨同时补点“D”
结核病有哪些免疫方法?
什么是结核病的现代化疗?
肺结核的早期自我诊断
服用抗结核药应定期检查肝功
什么是结核病的初治和复治?
合理化疗结核病:治疗预防可“双赢”
肺结核患者饮食禁忌
结核病人亲属“十要”
控制结核病四大关键
当你身边有肺结核病人时
肺结核病人不能吃什么
肺结核活动期能否结婚?
接种卡介苗能否终生预防结核病
误区一:结核病好治
在本世纪中叶抗生素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结核杆菌也遭到了灭顶之灾。遏制了结核病残害人类的魔手,大大降价凶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使人们长舒了一口气,不再谈“痨”气变了。于是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了“结核病好治”的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治疗不规范,使大批结核病患者产生耐药现象。据统计,耐药结核病患者约占首次治疗者总数的28%—41%。这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结核病不好治了,有1/3的患者一次治不好。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忧虑的局面。
误区二:结核病仅在落后的农村容易暴发流行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是穷病,只在贫穷的农村发生。如今这种印象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结核病人数量猛增,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工业污染,人们的抵抗能力下降了,由空气传播的结核病有死灰复燃之势。
其实是因为肝炎和艾滋病的发病率、带毒者人数急剧上升,也给结核病的发病带来了可搭载之顺车,肝炎并发结核,艾滋病并发结核已成为一种新的感染方式。我国现有结核病人590万,据专家分析,590万结核病患者中,有传染性者大约占一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大城市中出现了结核病的暴发流行,发病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现在出现了城市结核传播快于农村的反常现象。
误区三:结核病死不了几个人
过去人们认为癌症最可怕,一旦得癌就等于判了死刑,所以谈癌色变。至于结核病,普遍认为不是绝症,即使一下治不好,也死不了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我国现有结核病人590万人,每年死于结核病的25万人,相当于每年发生一次唐山大地震。
误区四:难治性结核病不可治
由于耐药、过敏、严重合并症等原因形成的难治性结核病被列为世界医学的难题。由于这部分患者只占全部接受化疗患者的6%左右,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短期内由于失治而死,所以在医学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难治性结核病真的不可治吗?不是。临床研究证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难治性结核病可以治好。
肺结核护理指南
·肺结核患者饮食禁忌
·肺结核主要的常见症状
·肺结核病护理
·治疗肺结核的中医小偏方
·治疗肺结核的中医方剂
吸烟与结核病
·吸烟能促进结核病的发生和活动
·吸烟者结核病患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随着吸烟数量增多,患肺结核人数也随之增多
·吸烟常延误结核病的发现和诊断
·吸烟影响肺结核的治疗
艾滋病与结核病
·艾滋病人免疫力下降,发生结核病的机会是一般人的30倍
·艾滋病人有1/3死于结核病
·艾滋病人一旦并发结核病,互相影响,促进疾病进展、恶化,最后导致死亡
糖尿病与结核病
·糖尿病人由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结核病,是无糖尿病者的4倍左右。糖尿病患者要检查有无结核病存在
·糖尿病并发结核病时,结核病灶进展快,范围较广泛,易形成空洞。结核病也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控制两病关键。要警惕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对肺结核治疗效果欠佳时要警惕有无糖尿病存在。一旦确诊两病均应同时合理治疗
肺结核健康网。:0855-3824785 结核快讯 30天把肺结核治愈的药草被发现 神奇的烂肺草简介 温馨提醒烂肺草只有 开始治疗后病人应注意什么 肺结核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与肺结核有关的全身症状 结核病的易感易发因素 判断肺结核
如果有人把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小仲马与《红楼梦》的林黛玉扯在一起,又说20世纪初俄国末代沙皇的命蹇运衰与英国19世纪初威名赫赫的维多利亚女王有关系,你一定以为荒诞。但是,人类疾病与文学艺术之间确实有着不可思议的关联,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结核,一方面肺结核让美丽凋谢,让生命远逝;另一方面肺结核则使整个世界浪漫高雅。这就是《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带给我们的一个莫名其妙的神话。
“人类死亡的队长”
英国大诗人济慈在1819年写了一首诗:“年纪轻轻的,就长得脸色苍白,瘦骨怜晌,不久归道山……”两年后,他死于肺结核,享年才26岁,那首诗就是他自己的写照。济慈生存的年代,正是肺结核最猖獗的时代,肺结核是那时候病死原因的祸首。为此,济慈特别为结核病取了一个绰号:“人类死亡的队长。”
肺结核真的那么厉害吗?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而最新的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值得关注的是,肺结核似乎更愿意眷顾文学艺术界的人士。除了济慈外,跟他齐名的英国诗人雪莱、《金银岛》的作者斯蒂文森、钢琴家萧邦及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知名的文艺人士都得了肺结核。另外,从15世纪的模特西蒙内塔·韦斯普奇,到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30多年前的**明星费雯·丽,这些美的寄寓者和美的创造者遭到这种疾病的袭击后,像花朵一样的枯萎、凋谢,令人不胜叹息,使人无比怀念。书中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些人大多都智力聪慧,才华横溢,而且往往多情善感,尤其是感情特别强烈且纤细,甚至到了过度敏感、过度脆弱的地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肺结核才得以在他们身上更加残酷地肆虐。
美丽的神话
如果你读过18、19世纪的小说,或在**、电视上看过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往往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有一个患“痨病”的角色——生病的孩子,竭力要完成其巨作的将死的艺术家,卧床不起无法照顾家庭的母亲……他们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经常咳血,并慢慢地消瘦。这就是典型的肺结核症状描写。
那个时代的作家为何如此偏爱肺结核?答案是有趣的,而且是很有道理的。当人类还无力控制肺结核时,肺结核好像成了“艺术家之病”。这是此病的得病机制和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决定的。肺结核神话得到广泛传播时,对于俗人和暴发户来说,肺结核正是高雅、纤细、感性丰富的标志。另外,在贵族已非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象征的时候,肺结核病患者的面孔成了贵族面容的新模型。更有趣的是,用相当严谨的医学和文学眼光来评判,肺结核具有“病态美”,非常符合浪漫情调的作者激情投射和情节安排的需要。更有甚者,拜伦说:“我真期望自己死于肺病”,而健壮、充满活力的大仲马则试图假装患有肺病。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肺结核乃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可见,肺结核虽是一种不良的疾病,却又是一种悠闲逸适的疾病。由于肺结核病的这种性质,此病多数患者最终必死的归宿,以及患病期间所形成的病态美,当然都是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小仲马的《茶花女》、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属此例。以《茶花女》为例,小仲马注重对女主人公——肺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的描写,他写到她因疾病的消耗而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这是病态的红晕;还有因发烧和性欲过强使她那“细巧而挺秀”的鼻子“鼻翼微鼓,像是对性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都显示出作家本人的浪漫主义的情调。这就不难理解,在《茶花女》的创作中,这位作家宣泄了自己郁积于心的情绪,重温了一次比现实更为浓厚的爱情,且又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使小仲马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感到……似乎体验到了……画家通过描绘人物表现自己的快乐”。
疾病使人本身产生一种宣泄的需要,人的内心需要抚慰、需要克服对疾病的恐惧,从心理学上讲文学符合这些表达程序。文学、音乐等艺术不仅能表达人的正常心理、还能表达人的非正常心理,对人性的弱点、阴暗面,文学有着其他传媒不可达到的特异性。这也是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喜欢”患上肺结核“艺术病”可理解的原因。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释放他们。
书名“飘零的秋叶”就深刻蕴涵了此中的真正意义。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秋天看成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这使他们看到的是满山的红叶在金色的阳光掩映下,有着说不尽的美丽。可同样是秋天,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眼里,它的美却并不是由于这是一个成熟和丰实的季节,而是由于随这季节而来的枯萎、飘落的秋叶。难怪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说:“古人只当自然在微笑、表示友好并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才真正发现自然的美。浪漫主义者则相反:他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
这或许就是肺结核所特有的神话般的文化背景。
《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 余凤高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定价:175元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去看望巴尔扎克夫人,她回来后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巴尔扎克先生一年半以来一直患心脏肥大症。二月革命之后,他去了俄国,在那里结了婚。在他去俄国之前,我在大街上遇见他,他哼哼着,喘着粗气。1850年5月,他回到法国。结婚后他有钱了,但身体异常虚弱。回到法国时,他的双腿已经浮肿,四位医生看了他的病,其中的路易医生7月6日对我说:“他最多再活6个星期。他患的是和弗雷德里克·苏利埃一样的病。”
8月18日,我的叔叔路易·雨果将军在我家吃晚饭。我匆匆吃罢,离开叔叔,乘出租马车赶往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大街14号。这是博戎先生府邸中侥幸未被拆毁的几幢房子,房子不高,巴尔扎克把它买了下来,经过豪华的装修,使它成为一座迷人的私宅,宅子的可以走马车的大门开向福蒂内大街,宅子没有花园,铺着石板的狭长的庭院点缀着几个花坛。
我按了门铃。月光被云彩遮住,街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开了,一名女仆人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事吗?”女仆问,她正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6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这时,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
“他快死了。夫人已经回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就不管他了。他左腿上的伤口已经坏死,医生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说先生的水肿像猪肉皮似的,已经浸润,这是他们的说法。他们还说先生腿上的皮和肉像猪膘,已经不可能再做穿刺术。事情是这样的: 上个月先生上床睡觉时碰在一个饰有人像的家具上,左腿上磕了一个口子,他身上的脓水都流了出来。医生们看后都惊叫起来,并开始给他做穿刺手术。他们说: 咱们顺其自然吧。但先生腿上又出现了脓肿,是卢克斯先生给他做的手术。昨天,医生把器械取走了。先生的伤口没有化脓,但颜色发红,干巴巴的,发烫。医生们说先生没有救了,都不再来看他。我们去找过四五个医生,但没有用,医生们都说他们已经无能为力。昨天晚上,先生的情况很糟,今天上午9点,他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夫人派人请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施了临终涂油礼。先生示意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一小时之后,他握住了他妹妹絮维尔夫人的手。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两眼再也看不见东西。他不会活过今天晚上的。先生,如果您愿意,我去请絮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等了一会儿。烛光暗淡,微弱的光线照着客厅富丽堂皇的陈设,照着墙上挂的波比斯和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在昏暗的烛光中,那尊大理石半身雕像显得模模糊糊,恰似这个垂死之人的幽灵。房子里充满死尸散发的气味。
絮维尔先生走进客厅,他说的和女仆说的完全一样。我要求看看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条走廊,登上一个铺着红地毯的楼梯,楼梯两旁堆满花瓶、雕像、画、上了釉的餐具橱等艺术品。在穿过另一条走廊后,我看见一扇门敞开着,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房间。
房间中央放着一张床,床是桃花心木做的,床头和床脚的横档及皮带构成一种悬挂器械,用以帮助病人活动。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斜向右侧,脸色青紫,胡子没有剃,灰白的头发剪得很短,两眼睁着,目光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床头柜上和门旁的小衣柜上各点着一支蜡烛,床头柜上还摆着一只银瓶。
男仆和老妇人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我回到家里。这是个星期天,好几个人正在家里等我,其中有土耳其代办勒扎-贝、西班牙诗人纳瓦雷特和被流放的意大利伯爵阿里瓦贝纳。我对他们说:“先生们,欧洲马上要失去一位伟人。”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他于星期三被安葬。
他先是被安放在博戎教堂,他是从廊台楼梯的那扇门被抬出去的。对他来说,那门的钥匙比从前的包税人所有的漂亮的花园更珍贵。
他去世的当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但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来的模塑工人发现他的鼻子塌陷,脸已经变形。人们把他放进一个包铅的橡木棺材里。
葬礼在圣-菲利浦-迪-鲁尔教堂举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行洗礼时也是在这个教堂,从那时起我再没有来过。在我的记忆之中,死亡和新生联系在一起。
内政部长巴罗士参加了葬礼。在教堂里的灵柩台前,他坐在我身旁,不时地和我交谈几句。
“他是个杰出人物。”他对我说。
“他是天才。”我对他说。
送葬的队伍穿过巴黎的街道,向拉雪兹神甫公墓行进。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我走在灵柩的右前方,握着枢底的一根银流苏,亚历山大·仲马走在灵柩的左前方。
墓穴在山丘上,我们到达那里时,已经是人山人海。道路崎岖狭窄,上坡时,拉柩车的几匹马未能拉住车子,柩车往下滑,我被夹在车轮和一个墓穴中间,险些被轧死。站在墓上的人群抓住我的肩膀,把我拉了过去。
从教堂到墓地,我们徒步走完了全程。
棺材被放到墓穴里,与夏尔·诺迪埃和卡齐米尔·德拉维涅的墓穴为邻。神父做了最后的祈祷,我讲了几句话。
在我讲话时,太阳正在西下,远处的巴黎笼罩在落日辉煌的雾霭之中。几乎在我的脚下,墓穴里的土越堆越多,而我的讲话不断被落在棺材上的土块发出的沉闷声响打断。
(张有浩 译)
注释:
二月革命: 指巴黎人民旨在推翻君主制的1848年二月革命。
弗雷德里克·苏利埃(1800—1847): 法国作家。
大卫: 皮埃-让·大卫(1788—1856),法国雕刻家。
波比斯: 16世纪佛来米画家。
霍勒拜因: 16世纪德国画家。
吉罗: 塞巴斯蒂安·夏尔·吉罗(1819—1892),法国画家。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 法国著名作家,俗称大仲马。
夏尔·诺迪埃(1780—1844): 法国作家。
卡齐米尔·德拉维涅(1793—1843): 法国诗人。
赏析
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巴尔扎克,1850年卒于51岁之盛年。作为他的好友,法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巴尔扎克葬词》。在这篇挽词中,雨果这样评价巴尔扎克:“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英灵。”
雨果和巴尔扎克不仅同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相当好的朋友,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正如今日人们在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这篇雨果其后写就的《巴尔扎克之死》。相较于葬词笔力之慷慨雄浑,《巴尔扎克之死》的文风显得沉郁含蓄,大部分是白描巴尔扎克去世之前他本人以及周围人的言行举止。最后一次探望巴尔扎克,诗人内心已有不祥预感,葬礼结束,眼见巴黎笼罩在落日余晖之下,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位伟人临终的日子,巨星陨落的悲哀油然升起。字里行间,伟大诗人的真情,深深打动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雨果详细地叙述了巴尔扎克的病情: 他的病史,直至病危时的情况。雨果提到了伤口的坏死、脓肿,也描绘了病人临终前的面容: 脸色青紫,胡子没有剃,两眼睁着,目光呆滞,喘着粗气。伟大的小说家临终时和任何普通人一样,要把这一切写出而不担心它们损害伟大者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需要一种勇气,也需要深挚的感情。雨果二者兼备。即使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雨果仍然能够“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在非常情况下保持清醒而不至于被哀伤压倒,仍然保有心智的平衡和敏锐的感受力,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在葬词中,雨果这样说:“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雨果没有回避任何细节,严格而忠实地描绘了巴尔扎克临终形象的原因。相对于死亡所带来的平等和自由,尘世间肉体的朽坏微不足道。
巴尔扎克似乎不知道女仆和医生的绝望,也忽略了朋友内心的哀痛,病势虽然沉重,但他的精神还是很好,似乎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并无任何感知——如果他没有想到自己将再也不能继续他视之如命的文学创作,也并非不可理解,因为51岁的年纪,实在不该离死亡如此之近。但正如后世读者熟知的那样,巴尔扎克激烈的写作方式——大量饮用咖啡和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逐年消耗着他的生命力,他的身体无法像他的思想一样走得那么远。弥留之际的巴尔扎克,还在和雨果谈论买的房子,要求雨果去看他的藏画。愿望与命运之间的落差由于本人的无知无觉而更令人难以承受。雨果始终没有正面描述自己的感情,而读者早已被其中的沉重压得无法喘息。
从雨果匆匆忙忙赶在最后一天去看望巴尔扎克,直到落在棺材上的土块发出的响声不断敲打在人们的心上,这是一篇伟人临终的画像。巴尔扎克的死亡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即使悲哀,也必须面对。雨果仿佛借这篇文章,再次向世人说:“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阚牧野)
惠特曼(1819-1892),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我自己的歌(七)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
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苦痛,
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增殖,后者我把它翻译成
一种新的语言。
我既是男子的诗人也是妇女的诗人,
我是说作为妇女和作为男子同样伟大,
我是说再没有比人们的母亲更加伟大的。
我歌颂“扩张”或“骄傲”,
我们已经低头求免得够了,
我是在说明体积只不过是发展的结果。
你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余的人吗?你是总统吗?
这是微不足道的,人人会越过此点而继续前进。
我是那和温柔而渐渐昏暗的黑夜一同行走的人,
我向着那被黑夜掌握了一半的大地和海洋呼唤。
请紧紧靠拢,袒露着胸脯的夜啊——紧紧靠拢吧,富于想
力和营养的黑夜!
南风的夜——有着巨大疏星的夜!
寂静而打着瞌睡的夜———疯狂而赤身裸体的夏夜啊。
微笑吧!啊,妖娆的、气息清凉的大地!
生长着沉睡而饱含液汁的树木的大地!
夕阳已西落的大地——山巅被雾气覆盖着的大地!
满月的晶体微带蓝色的大地!
河里的潮水掩映着光照和黑暗的大地!
为了我而更加明澈的灰色云彩笼罩着的大地!
远远的高山连着平原的大地——长满苹果花的大地!
微笑吧,你的情人来了。
浪子,你给了我爱情——因此我也给你爱情!
啊,难以言传的、炽热的爱情。
你这大海啊!我也把自己交托给了你——我猜透了你的心意,
我在海滩边看到了你那曲着的、发出着邀请的手指,
我相信你没有抚摸到我是不肯回去的,
我们必须在一起周旋一回,我脱下衣服,急急远离陆地,
请用软垫托着我,请在昏昏欲睡的波浪里摇撼我,
用多情的海水泼在我身上吧,我能报答你,
有着漫无边际的巨浪的大海,
呼吸宽广而紧张吐纳的大海,
大海是生命的盐水,又是不待挖掘就随时可用的坟墓,
风暴的吹鼓手和舀取着,任性而又轻盈的大海,
我是你的组成部分,我也一样,既是一个方面又是所有方面。
我分享你潮汐的诱落,赞扬仇恨与和解,
赞扬情谊和那些睡在彼此怀抱里的人们。
我是那个同情心的见证人,
(我应否把房屋内的东西列一清单却偏去了维持这一切的房屋呢?)
我不仅是“善”的诗人,也不拒绝作“恶”的诗人。
关于美德与罪恶的这种脱口而出的空谈是怎么回事呢?
邪恶推动着我,改正邪恶也推动着我,我是不偏不倚的,
我的步法表明我既不挑剔也不否定什么,
我湿润着所有已经成长起来的根芽。
你是怕长期怀孕时得了淋巴结核症吗?
你是否在猜测神圣的法则还需要重新研究而修订?
我发现一边是某种平衡,和它对立的一边也是某种平衡,
软性的教义和稳定的教义都必然有益,
当前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使我们奋起并及早起步。
经过了过去的亿万时刻而来到我跟前的此时此刻,
没有比它、比当前更完美的了。
过去行得正或今天行得正并不是什么奇迹,
永远永远使人惊奇的是天下竟会有小人或不信仰宗教者。
很抱歉,暂时没发现英文的
美国诗人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1、《我自己的歌》原文如下: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 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 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完全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开, 退后一步,满足于现在它们所已给我的一切, 但绝不能把它们全遗忘, 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 毫无顾忌,以一种原始的活力述说自然。
2、作者介绍: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诗人。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恩的作品很感兴趣,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响。惠特曼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童年时还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在报馆工作,又成为编辑。他喜欢游荡、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他更喜欢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演讲术,喜欢阅读荷马、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1846年2月至1848年1月任《布鲁克林之鹰》的编辑。1848年去新奥尔良编辑报纸,不久回到布鲁克林。此后的五、六年中,他帮助年迈的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自由散漫,随意游荡;与少年时一样,尽情地和船夫、领航员、马车夫、机械工、渔夫、杂工等结交朋友。
惠特曼(1819-1892),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