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樱桃沟位于西乡县城北席家沟,因盛产素有果中“玛瑙”之称的樱桃而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沟内樱桃树以天然形成,经人工种植,逐渐形成规模,面积约20多公顷。樱桃树每年3月初为开花季节,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果实成熟期。鉴于樱桃花期、挂果期较长,气候适宜,是休闲旅游的最佳时机。常言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樱桃沟的樱桃皮薄、肉厚、个大味甜,主要是由于沟内的土质是樱桃树生长的最佳土壤,坡度不大,光照均匀,雨水适中,果实成熟季节,个个晶莹剔透,犹如一串串玛瑙挂在枝头,美不胜收。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樱桃节以来,来樱桃沟旅游观光人数均突破三万人次,有力地拉动了西乡县茶叶,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2008年,政府大力扶持樱桃沟的旅游业,不仅新修了三条直通旅游区的标准公路,而且大力改善区内休憩场所,使更多的人能够来樱桃沟旅游,度假。
西乡-午子山位于汉中市东部,陕西西乡县堰口镇内,距县城12公里,地处210国道旁边,是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朝拜的圣地。被列为国家2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势险峻,壑幽林密,二水环流,奇峰独秀。保存立脚点原始生态的世界珍稀纯白皮松2500余亩,同时存有大量的古文化,文物遗产。据碑、碣、志书记载,午子观古建筑群始建于西汉,汉高祖刘邦爱姬戚姬进香焚轮之处。上、中、下三观为陕南道教中心。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大舜谋士善卷,明代建文帝均来午子山隐居,道教重要人物张道陵、张鲁、张三丰来此讲经传教。现存三国蜀将张飞书“飞凤山”等多处摩崖石刻明清碑碣及造像。“午子朝霞”、“ 龙洞飞泉” 、“圣水灵潮”、“ 飞凤展翅”等,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交相辉映。午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西乡县城东南的巴山北麓,以“三峰峭立,二水环绕”的午子山为主体,数万株挺拨苍翠的白皮松林景观为特色,包括子午山、大峡河(含飞凤山)、后山茶园、田园风光和堰口镇等景区,面积约25平方千米。午子山山势神奇,高耸入云,层峦迭嶂,壑幽林密。云雾飘绕。珍贵的白皮松林遍布全山,集秦岭的伟岸,巴山的幽雅,汉水的逸秀于一身,有“汉南胜景区”和“陕南小华山”之称,是我们早期道教活动圣地之一,也是陕南道教活动中心。自然景观主要有午子朝霞、白皮松林、飞凤山、大峡河、小峡河、热风洞、勃鸽洞、九龙飞泉、东坡红叶、千亩茶园等。人文景观有午子观、凤憩亭、禹舜庙、饮马池、圣水堰、堰上古镇。午子茶,非子午茶,缘于“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然今人多以“午子谓山名,子午系道名”而称谓。 楚汉之际,王莽沿山开路,通子午道。《汉书》云:“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从古长安南行60里至子午谷,经碾子坪越秦岭至西乡南子午镇,然后折向西达汉中,全程11站,近700华里。刘邦受封汉王,即由此道就国汉中。三国时魏、蜀多于此道交兵,争战不已。盛唐天宝年间剑南涪州贡生荔枝达长安,同途贡茶,皆子午道也。
沿子午道行至西乡南12公里子午镇,自堰口镇渡泾洋河,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其主峰午子山,处北纬33度巴山北麓,800-1200米海拔之间,层峦苍翠;大、小二峡峡水穿越谷壑,注入泾阳河,素有陕南“小华山”之誉。山上古建午子观,周围2500余亩白皮松林木,姿雄色纯、云雾飘渺;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就生栖于此。据旧县志载,此乃汉戚姬进香封轮(祁福)之处。
这里兼有南北气候的多样性和土壤矿物含量的独特性,形成了“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四季充沛,风化石质遍布,土壤酸碱适中”的独特宜茶环境。“龙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更将“龙泉溢水,随潮起伏,潮起则水浊,潮息则水清”之品茶“仙境”传说得愈加久远,而为茶之争亦在历史上频见。县志载:“南高宗(1127-1162)时,西乡茶山绵延数百里,使者韩珠欲增茶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西乡私贩茶叶者聚众起事……”可见,西乡植茶历史之悠久。
“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实情也。如今,午子山因午子茶而闻名,午子茶因子午道而流芳。它流着茶,亦流着道。
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境界。中国茶道,兴于盛唐,流芳东瀛。盛唐茶道乃溶合建筑、绘画、服饰、乐舞、音韵、哲学等艺术之精粹而呈千姿百态,它展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间浪漫和现实,茶品与人品、音韵和道场、佛性与禅机使其宏丽而典雅、清淡而纯真……,大千世界,由茶而客串,由艺而成趣,几经文人、寺院、宫廷茶道至臻成熟。若言《调琴啜茗图》、长乐坡望春楼酒器、茶釜、茶档、茶碗,反映了茶道文化的初兴,则往来于京都与茶区之官吏、商贾更促进了宫廷茶道的张扬。如王建(766-832?)《宫词百首》中一诗“延英 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便写了延英殿试时皇帝向考中者赐茶的场面。由此可见一般。
午子茶道,由来已久,据传系由盛唐宫廷茶道演变而来。“由于子午道直通京城长安……当时宫廷内外、文武百官多嗜饮西乡等县的‘山南茶’,‘西乡月团’,名噪一时。”陕西午子绿茶公司正是在此挖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午子茶道:特制仿唐宫廷秘色瓷茶十八件套,用世界流行的高直透明水晶玻璃杯冲泡“午子仙毫”。观其形“一芽两叶,状似兰花”,赏其色“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闻其香“栗味扑鼻、醇气四溢”,品其味“一口舌尖微苦、二口有甘润喉、三口颊齿留香”。真道是:“杯拥茶而坐览千山万水,茶临杯而活观千姿百态;茶润喉品味栗香馥郁,肌骨 清两腋栩栩清风”。
愿午子茶随“午子——子午”古道而流芳
西乡茶园位于西乡县罗镇,面积达18万亩,有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旅游服务项目。西乡茶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这里出产的“午子仙毫”茶以色香味形俱佳、纯天然、无污染闻名全国,是中国八大名茶之一。
西乡-枣园湖公园正在申报国家级1A旅游景区,地处316国道汉中----西乡88 公里处,1998年王子岭电站水坝建成蓄水成湖,有水面长8公里40余万平方米。由枣园湖公园管理处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旅游、度假等配套设施,年接待能力20余万人。枣园湖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是汉中人民水上旅游的又一风景线。
西乡-柳林西乡柳林位于西乡县城东北。距离县城中心5公里。泾阳河,柳树林,互相晖映,美不盛收。是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西乡-何家湾遗址何家湾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的古城镇三合村,在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约10多米,是本县又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80年10月—12月发掘,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5平方米,发掘面积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600余件,并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的残居住址20余处、灶坑一个,储藏物品的窖穴115个及墓葬25座,是当时在陕南所发现的史前时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骨雕人头像,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工最早的一个骨雕人头像,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骨雕艺术品。
西乡-李家村遗址位于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类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亦有泥质深灰陶、夹砂红陶等,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简单,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一处,瓮罐葬两个,房屋遗址一处,柱洞数个。屋为园形,门各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室外有残陶窑坑和灰坑,并有鹿角、兽骨等。
西乡-红色旅游区 红二十九军军部 民国1932年9月,中共陕西省省委任陈浅沦为军长兼政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扩大武装,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于1933年2月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打响了陕南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西乡诞生了自己的红色部队红二十九军军,它的军部设在西乡县骆家坝乡马儿崖,红二十九军在军长陈浅伦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和叛乱,马儿崖事变在这里发生,红二十九军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数十名干部在事变中牺牲。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在磨子坪就义。后来,廷水竹园子就做为陈浅伦烈士的故居。
钟家沟会议遗址位于西乡县钟家沟乡。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西征。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的带领下,红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进入汉中,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于1933年2月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目前我县保存较好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川陕赤北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长方形木质印章、钟家沟金家岭路边墙头上红军留下的大幅标语等实物23件。
鸡公田起义位于西乡县私渡镇红安大队的鸡公田。别称“红庙子”,后为大队小学所在。1932年陈浅沦同志筹建红二十九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创造条件,在鸡公田举行武装起义,后起义失密,陈浅沦等被害,革命暂受挫折,但“鸡公田”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义地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