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方面来看,主流认为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
一、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三、分析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推动情节的发展。 象征暗示作用。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亲,满意的话记得给好评哦~~~
———————往昔つ惋兮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穿衣风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穿衣风格有哪几种女生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穿搭风格分类有哪些?
1、少女型风格,永远长不大的女孩
少女风格的女生,面部特征是线条比较圆润,五官的量感偏小,给人比较幼态的感觉,代表的女明星有大S、林心如、陈乔恩、赵丽颖等。
少女风格的女士最忌讳是浓妆艳抹装成熟,特别显老气和风尘;适合穿着带有蝴蝶结、小花花类衣服,款式要显得娇小可爱的才好看。
2、优雅型风格,最具有东方美的女人
优雅型风格的女士,面部特征线条感比较柔和,五官量感中间或者偏小一点,比少女风格的女生要显得成熟一点,代表的女明星有赵雅芝、刘嘉玲、林志玲。
优雅型女士在穿着服装时,最忌讳的是露肤太多,容易显得风尘;比较适合露出肩部、颈部、手腕、脚裸等纤细的部位,显得知性优雅。
3、浪漫型风格,女人中的女人
浪漫型风格的女人一般都有一双迷人的眼睛,随时都像在放电一样,身材都比较丰满有曲线感,代表的女明星有刘晓庆、蒋欣、陈好等。
浪漫型风格的女人最不适合穿着休闲类的服装,会显得很土;适合穿着可以显示女性曲线美感的服饰,显得华丽而浪漫。
4、少年型风格,女人中的假小子
少脸型风格的女士,脸型一般以方脸居多,眼神比较直白,身材多直线感,代表的女明星有李宇春、马伊_、孙俪、高圆圆、赫本很长一串,是现在审美中比较有高级感的风格。
这类女性在穿衣风格上比较忌讳的是穿着女人味很浓的服饰,会显得很滑稽;最适合穿着中性化的服装,比如西装类直线剪裁的服饰。
5、前卫型风格,越叛逆越美
前卫型风格的女士,要么是长得非常标致好看,要么是长得很有特色,总体的感觉比较冷峻,代表的女明星有张柏芝、莫文蔚、吕燕等。
前卫型风格最忌讳是穿着太普通,面料过于柔软,会显得很路人感;最适合穿着有特色的衣服,面料方面要偏硬朗才好看。
八种穿衣风格是什么?
第一种、百搭风格:
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种衣服,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第二种、瑞丽风格:
有“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看它们的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最好的诠释。
第三种、学院风格
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女生,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女生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
第四种、韩版风格
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第五种、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更趋向于中国的民族风格的服饰,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演出服饰、符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民族服装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装,服装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面料一般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细节上带有民族风格。
第六种、淑女风格
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第七种、通勤风格
通勤与OL最大的区别是通勤更具有休闲风格,是时尚白领的半休闲主义服装,休闲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主题。
它不仅是度假时的装束,而且会出现在职场和派对上,人们宽容地接纳了平底鞋、宽松长裤、针织套衫,因为这些服饰品让穿着者看上去温和,更加贴近自然,做工精致,重点在于打造干练、简洁、清爽的形象。
第八种、中性风格
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为中性服饰的流行扫清了一道路障,盛行于60-70年代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导人了流行,以至于仅以背影根本无法分辨出性别。
80年代初,留着长长的波浪形发式,穿花衬衫、紧身喇叭牛仔裤,提着进口录音机的国内青年曾被视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成为各种漫画嘲讽的题材。
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宠儿,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装、低腰裤被认为是中性服装;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发、短发是中性发式,中性在未来世纪的变化将更为活跃。
穿搭风格有哪些
穿搭风格有哪些
你知道穿搭风格有哪些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抛开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从穿衣风格开始打造自己的魅力,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穿搭风格有哪些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欢迎大家与我交流讨论。
穿搭风格有哪些1
第一种:休闲风格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选择休闲风格的穿搭,非常舒适、休闲,基本上能驾驭各种场合,各种衣服之间也非常好搭配。
第二种:运动风格
运动风格应该是女生逛街、参加户外活动时经常会选择的,一件简简单单的运动衣,加一条舒适的运动裤,再搭配一双舒适的运动鞋,轻松又舒适。
第三种:甜美风格
甜美风格的穿搭总是会给人一种温暖,粉色系列的衣服,加上可爱的小花边装饰,整个人都会温柔起来,温柔的妹子们不妨尝试一下这种风格。
搭配四:日韩风格
日韩系列的衣服一直受到女生们的喜爱,时尚、个性又洋气,比如这套灰色开衫毛衣和黑色波点连衣裙的搭配就是很韩范儿呢。
搭配五:淑女风格
淑女风格的穿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错的选择呢,优雅、大方又得体,搭配出衣服会有种大家闺秀的高贵感。
搭配六:文艺风格
文艺风格的穿搭也是时下非常受欢迎的,简洁、朴实又非常舒适,多以暗色系列为主,偶尔换一下风格也能换换心情。
穿搭风格有哪些2
1、休闲简约风
休闲简约风不挑身材、不挑人,适合各种身材的小仙女穿。这种风格全身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颜色,一般都是以黑白灰和裸色系为主。日常穿搭绝对不会出错。简单的白色T恤搭配上复古的黑白格纹长裙,一眼看上去十分的舒适,而且裙子的长度刚好能够遮住腿部的小缺点。
T恤搭配牛仔裤当然是学生穿搭必不可少的,T恤+牛仔裤=万能公式,无论怎么穿都不会出错。将T恤扎进牛仔裤里真的超级显腿长,这样的穿搭简约又好看。
充满个性的小仙女可以选择一款破洞款牛仔裤,它会让你变得更时髦哦。
白裤子搭配白色条纹衫,这种同色系的搭配,不挑人而且也不容易出错。同色系搭配起来显得干净清爽宜人。
半身裙当然也不能少呀,白色T恤搭配上黑色牛仔半身裙十分的简约,整体造型还充满了层次感。
2、清新甜美风
清新甜美风可以说是学生穿搭的重头戏了。说到清新甜美风当然少不了背带裤呀,牛仔背带裤内搭一件T恤就能让你变得青春洋溢又清新可爱。
除了牛仔面料的背带裤,棉麻面料的背带裤也是不错的选择哦。这种材质相对来说没有牛仔面料那么硬。对于微胖的小仙女来说也十分的友好。
亮色系的上衣加上荷叶边的设计,显得十分的'甜美。
想要清新甜美,当然少不了百褶裙的助阵呀。短款百褶裙充满俏皮与甜美,搭配一件简单的T恤就能让你瞬间清新可人。
听说彩色条纹针织衫与夏天更配哦,搭配上一条牛仔裤就能让你变得像彩虹一样好看。
作为一枚软萌的小可爱怎么能少得了一条连衣裙呢?这种带点泡泡袖设计的连衣裙不但能遮住你手臂上的“拜拜肉”,还自带甜美的气息。
满满少女新发粉色连衣裙也是不错的选择,搭配小白鞋或者白色中跟凉鞋都可以哦。
害怕粉色连衣裙驾驭不了?试试白色上衣搭配粉色半身裙看看,依旧能让你美得不可一世。
想做一个充满仙气的小仙女,那肯定少不了一条纯色的小白裙哇,白色充满了清纯的气息,一眼看上去充了仙气。
印花衬衫,搭配一条牛仔裤,给人一种乖乖女的感觉。
3、乖巧学院风
说到学院风,七婶就不得不跟小仙女们安利一波格纹啦。格纹真的很适合校园穿搭,黑白的格纹,给人一种乖乖女的感觉。
格纹百褶裙真的是学院风一百分的裙子,简单搭配件T恤就能青春有活力。
中长款的百褶裙,平时搭配一件T恤或者卫衣,分分钟穿出领家小女生的感觉。
格纹背带裤搭配上一件白色的卫衣,充满了浓浓的日系学院风的气息。
黑白格纹连衣裙,无论是上课还是出街,都能让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亮色系的格纹更显青春俏皮。
青春就该放肆,各种亮色的穿搭就该在上学的时候多穿穿,等你到了七婶这个年纪再穿成花花绿绿的,你就再也找不到那种满脸胶原蛋白的感觉啦。
4、街头嘻哈风
街头嘻哈风之前算是相对小众的风格,直到最近两年《这就是街舞》和《中国有嘻哈》的热播,才真正的将这种街头嘻哈风火了起来。街头嘻哈风充满了个性,很适合天生桀骜不驯的的小仙女穿搭哦。
街头嘻哈风我们最常见的就是Oversize的款式,表达了玩世不恭,带有一点叛逆的感觉,给人一种随性的感觉。
束脚裤充满个性的你一点也不能错过,说实话它真的是街头风的代表。束腿裤的长度一定要选好,脚踝漏出来出来才会更酷哦。
搭配一双球鞋就能让你十分有范。
想要穿出极具街头的嘻哈风,渔夫帽绝对是不能少的。无论是简单的纯色字母刺绣渔夫帽还是涂鸦印刷渔夫帽,甚至金属扣环渔夫帽,都能大大提升你的嘻哈指数。
街头嘻哈风当然也少不了各种金闪闪的项链或者富有设计感的手环呀,这些饰品都极具时尚感。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饿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