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名有哪些的诗人

唐代有名有哪些的诗人,第1张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最高峰,那么大家了解的诗人有哪些呢?接下来我搜集了唐代有名有哪些的诗人,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人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人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品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人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品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人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品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品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品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品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

 10、张说(667~730),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封燕国公,与苏頲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誉为开元名相,一代文宗。代表作品蜀道后期。

 11、苏頲(670~727),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说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代表作品汾上惊秋。

 12、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咏柳、回乡偶书。

 13、张九龄(673~740),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代表作品照镜见白发、感遇、望月怀远。

 14、王湾(?~750),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作品次北固山下(江南意)。

 15、王翰(687?~735),晋阳(太原)人。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诗多古体,苍凉奔放。代表作品凉州词。

 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17、王昌龄(698~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世人称王江宁,绝句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擅长七言绝句,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妇女心理。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绝句驰名,为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代表作品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

 18、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世人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颇受世人推崇。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19、王维(701~761),原籍祁(山西祁县),后迁蒲州(山西永济)。名字合之为维摩诘,世人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诗歌古、律、绝众体兼长,古诗从大处着墨,近体诗则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却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刻画细致,变化多彩。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为盛唐山水隐逸诗派代表。通音律、工书画,亦官亦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突出贡献。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代表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汉江临眺、终南别业。

 20、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各种题材和主题的抒写,各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都能随心速所欲,挥洒自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品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杜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河南巩县)。人称诗圣,世人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以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富丽,有时平易质朴。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把重大事件和抒情写景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白居易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运动开了先河,他的`五七言律诗注重声律对仗,着力锤炼,更臻成熟,视为典范。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被称为“诗史”,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天宝末怀李白、咏怀古迹。

 22、崔颢(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善诗,与王维齐名。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格调高雅。《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文华空阔,潇洒清丽,诗句高响入云,文气一贯到底,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赞不绝口。代表作品黄鹤楼。

 23、高适(702~765),河北沧州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气势雄浑,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尤擅七言歌行。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别董大。

 24、岑参(715~770),祖籍南阳,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世人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代表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张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代表作品枫桥夜泊。

 26、常建(708~765),长安(西安)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7、刘长卿(709~790?),河间(河北河间)人。擅长写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以山水诗见称,含蓄温和,清雅洗练,自成一家。代表作品逢雪宿芙蓉山。

 28、韦应物(737~792),长安(西安)人。人称韦苏州或韦左司。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歌咏隐逸,有渊明风度,并称陶韦,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长于描写自然风景,善用白描手法。“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高雅闲淡,自成一家。”白居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东坡: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代表作品滁州西涧、西塞山、寄李儋元锡、送汾城王主簿。

 29、张志和(730?~810?),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五首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代表作品渔歌子。

 30、卢纶(748~800),河中蒲(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首。诗风雄壮,以军旅诗雄放豪迈著称。代表作品塞下曲。

 31、耿湋(734?~787后),河东(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清淡质朴见长,朴素无华而风格自然,对人民深表同情,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颇有名气。代表作品太原送许侍御出幕归东都。

 32、孟郊(751~814),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人称寒酸孟夫子、诗囚,与韩愈并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代表作品游子吟。

 33、贾岛(779~819),范阳(河北涿县)人。人称苦吟诗人、诗奴,与孟郊齐名。郊寒岛瘦,注重雕琢,刻意求工。代表作品寻隐者不遇。

 34、韩愈(768~824),河阳(河南孟县)人。世人称韩文公、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齐名、与孟郊并称。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有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代表作品早春呈水部员外郎。

 35、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世人称柳河东、柳柳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幽峭明净,风骨凛然。代表作品江雪。

 36、王建(767~830),颍川(河南许昌)人。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和元稹、白居易等相呼应。擅长乐府、歌行宫词。代表作品新嫁娘、早发汾南。

 37、张籍(768~830?),原籍吴郡(苏州),少时侨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乌江镇)。世人称“张水郎”或“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其诗现实性强,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作品野老歌。

 38、李绅(772~846),润州无锡(江苏无锡)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劳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悯农。

 39、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童年在宿州符离度过。号香山居士,又号嗫嚅翁、醉吟先生,世人称诗魔、诗王、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白晓畅,摇曳多姿,通俗易懂,以俗为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以讽喻诗为主调,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时政得失为其长。晚年闲适诗,潇洒旷达。

 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3000多首,首屈一指。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声名远播朝鲜和日本。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

 40、刘禹锡(772~842),洛阳人。被誉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风格清新,语言生动,笔锋犀利,自然沉稳,格律精确,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为时人推崇。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风格刚健爽朗,讽刺辛辣有力。《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品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竹枝词。

 41、元稹(779~831),洛阳(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世人称“元白”。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在诗歌形式上,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代表作品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42、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河南中牟)。人称“胡钉铰”。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为仙家所赠之诗。代表作品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

 43、李贺(790~816),洛州福昌(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诗三李,人称诗鬼。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南园诗。

 44、杜牧(803~约852),京兆万年(西安)人。人称杜紫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绝。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的贡献。代表作品清明、山行、泊秦淮、赤壁、赠别、江南春。

 45、李商隐(813~858),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后迁居山西永济。号玉溪生、樊南生,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擅长律、绝,想象丰富,富于文采,构思精密,形象优美,情致婉曲,多有清词丽句,具有独特风格。常用含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又曲折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不少联想,感悟力强。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的贡献。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作品夜雨寄北、无题、锦瑟、乐游原。

 46、温庭筠(812~870),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人称温八叉,与李商隐并称温李、长于乐府,辞藻华丽。多恻艳之词,温柔含蕴,写情委婉,读之令人感伤。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的开创者。代表作品侠客行、西洲曲。

沧州人还是好的,还有就是去沧州上学接触的沧州人不算太多,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的,沧州学生素质还可以的,至少都是学生了,接触的外地学生多。沧州伙食不贵,一般的一天十五块钱就够了,还有不是太难吃的。

沧州地理位置特殊,受河北菜系影响,但有地方特色,美食很多。沧州人早餐一般吃火烧驴肉、驴杂汤、羊肠汤。名菜有沧州火锅鸡、红烧铁狮子头、炖牛肉,还有窝窝头、韭菜炒烧饼等优秀面食。

沧州人早上都吃什么

河间驴肉火烧

蔡澜曾经说过,“饮食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当你和宁波人说起蟹膏、黄螺、臭冬瓜,他们都很兴奋。你跟香港人聊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家最好吃。没有蚝油面、卤肉饭、肉丸,你是无法和台湾省人交谈的。”自然,和河北人交朋友,能聊到最好的“饮食文化”一定是烧驴肉。

火烧驴肉是河北省的传统名吃,分为保定漕河派和沧州河间派。如今,主要的区别在于地壳的形状。前者为圆形,厚约15mm,后者为方形,厚约10mm。所以,漕河派皮厚,能装更多馅;河间派比其他的好吃,吃起来脆而薄,脆多韧少。双方支持者互不相让,都开玩笑地称对方为“邪教”。但据搜索大数据显示,现在京津遍地开花的河北驴肉正在燃烧,一大半是沧州河的味道。

驴汤

也许是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上,河北的驿站上倒下了太多负责运输的毛驴。沧州河间人不仅有火烧驴肉,还有驴肝、驴心、驴筋、驴肚几十种花哨的吃法,让驴子排列得清清楚楚。

如果难以选择,不妨来一碗简单的驴肉汤。什么都有一点点,杂而不乱。把味道集中在这汤里。这碗我也给你讲过你河北的味蕾。

沧州羊肠子汤

每一个在沧州的游子,出门在外,一定要趁着机会多吃多喝羊肉汤。沧州随处可见的摊位有吉星羊肠、盐羊肠、孟村羊肠等。都是祖传老手艺,沧州人不分家都爱这一口。

硬核好菜

沧州火锅鸡

沧州火锅鸡是一道著名的传统菜肴,属于河北菜系。它是由蔬菜鸡肉、西红柿、豆瓣酱、大蒜、茴香和胡椒制成的。鸡翅、鸡肘、鸡腿,每一块火锅鸡都在沸腾中吸收了满满的辣味。味道麻辣鲜香,配以陈醋、蒜泥、芝麻酱等辅料。味道浓郁,回味无穷。而且可以一锅两吃,同时以鸡肉为锅底,吃完肉再涮菜!

红烧铁狮子头

铁狮子头其实就是猪肉丸,可以红烧,也可以油炸。沧州在基本做法的基础上保留了当地的咸鲜特色。吃起来又香又好吃,是一道非常好吃的家常菜。这道铁狮子头之所以能成为沧州的特色,主要是因为神医喜来乐作为沧州人,喜欢吃狮子头。但是沧州有一个重达32吨的巨瓶镇海吼,是周朝后期建造的。人们称它为铁狮子。两相结合,称之为铁狮头。

红煨牛肉

沧州当地的炖牛肉,牛肉汤,羊杂都很棒,不仅味道不逊色,分量也很厚道,满嘴都是真肉。因为河北回族居民多,尤其是沧州,当地的清真美食相当丰富。在春寒料峭中点上几份,既暖胃又实惠,绝对是值得保留的美味回忆。

面食

蒸玉米面包

河北菜的特点是简单。从星级酒店到街边餐馆,只要能在外面吃的,大部分也能在当地人家里吃。所以有人说河北菜是家常菜。在沧州,最有名的窝窝头是南皮小米面窝窝头。据说,当地最好的做法是选择50%的优质小米、40%的大豆和10%的栗子,将它们磨成粉末

吃腻了燕麦粉火烧饼?尝尝这个韭菜炒芝麻饼。烧饼在有温热的烤箱中烤熟后,与韭菜混合,在铁锅中相互混合,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新升华。在燕赵大地,你一定不会错过这种特殊的食物。

沧州人表示沧州还真没什么好玩的地方

黄骅港那边不怎么去,不过大环境是改变不了的,小港口,烂泥滩,渔船和小货船,黄的半点都看不出来是海水的海水。游船很贵,而且也就是在沿岸转一圈。顺便一提,那边海鲜便宜,不过也就皮皮虾了。你要是想看惊涛拍岸或是蔚蓝无边的那种大海还是早点打消这个念头吧……

别的就更没什么了,铁狮子,千童祠,这是我听说过的。市区有几个新弄的景点不过也是那种哪个城市都有的公园。

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沧州的,你问什么方面,沧州发展不错,楼房价格上涨,环境也控制得很好。

沧州市,河北省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位于北纬37°29′~38°57′,东经115°42′~117°50′之间。东部滨临渤海,北部与天津、廊坊接壤,西部及西南部与保定、衡水毗邻,南隔漳卫新河与山东省的滨州、德州相望。

沧州市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市中心北距天津市120千米、北京市240千米,西南距省会石家庄220千米。沧州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0个县及沧州渤海新区、沧州经济开发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43042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沧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海拔最高17米,最低2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冲积扇缘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东部为渤海潮汐堆积形成的滨海海积湖积平原。 

篇一:《沧州民间传说-沧州水月寺的由来》

水月寺是以前沧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东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

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据说,因清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当时仅是一小庙,香火不盛,寺内方丈性然,为重修并扩大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

经过五、六年时间,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和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化得一笔巨资,同时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导范天贵及梅东益等的大力支持,开始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

整个水月寺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宇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等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

前殿内两侧有泥塑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前后可观的两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再是着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即护法神、类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约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剑、有的弹琵琶。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过直通大雄宝殿。此殿高达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阶可见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约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内正中有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释迦牟尼之坐象。

高约一丈六尺,面前三张供桌有香炉、蜡千、佛罄之类,大殿两侧有降龙、伏虎、长眉、长臂、醉、睡等十八罗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东西北三面墙壁有立体悬空泥塑和壁画,据说是由两位著名民间艺人,一是沧县杜林刘环师傅,一是青县西程村马黑师傅,各自承包打对作,竟相献艺,雕塑彩绘而成。

其内容是反映西天如来佛,从诞生、成长出家,并率几百名弟子传经的过程。但见烟云缥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宛若神话仙境。

东西两侧还有香龄温席、王祥卧鱼、丁香割肉等24孝民间传说故事。并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种装饰图案,可谓是妙手奇塑,巧夺天工,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殿内有一精致铜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艺绝伦。

篇二:《沧州民间故事-仙女下凡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个叫王小大的,父母早亡,只给他留下了一间小破屋。他从小靠给人家放羊、放牛混碗饭吃。因他老实勤快,谁家都愿意叫他干活。

一晃,王小大十八岁了,庄稼活没有拿不起来的,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

说话又过年了小大也随着大伙去赶年集了。在集市上买了一张《仙女下凡》的画。

大年三十,他把墙上的土扫了扫,削了四个竹签就把画钉在了墙上。不知怎么,他觉得画上的仙女怪面熟的,可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他痴呆呆地看了一会,哎,想不起来算了就当我王小大今年添个人口吧。按村里的习惯。三十夜里要上供。他把准备的所有的好东西都端来摆在仙女的面前,还烧上了香,斟上了三杯酒,冲着仙女就磕起头来。

突然“哗啦”一声,他以为是画从墙上掉了下来,一抬头,仙女活了。吓得他往后一挺坐在了地上。

“你看你吓的。”仙女说,“王小大,还不快起来,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从小没人疼爱过,我来陪你过年。”说罢伸手拉他。这时,小大也不怕了,和仙女又说又笑。

这一夜,甭提多好了,谁知不知不觉已经到四更天了。仙女说,“天快亮了,我得回去了。”王小大死死拉着仙女的衣裳不让她走。

仙女对他说:“快松手吧,我走后你何时想我,像今天一样摆上供品,跪在画前念着“燕飞、燕飞,下来陪杯,连念三遍我一定会来,可千万别念错了!”王小大嘴里嘟念了好几遍回答说:“我记住了。”仙女又回到了画上。

村里有个“光棍堂”,每天晚上聚集着村上的老少光棍,说笑话,唠屁坑儿,打打闹闹地消磨时光。这一天忽然有人提问:“哎,这几天怎么不见王小大,别是病了吧?”“没病,”另一个光棍插嘴说,“白天我还见他背着筐子拾粪了呢。我看兴许这小子找夜食去了吧!”

随着大伙一阵大笑。谁知道其中一个叫媳妇迷的却动了心。他偷偷溜出光礼堂直奔小大的家走去。一推王小大的门。里面关着,咱看门口堵得很严,仔细听屋里有动静。他心说:好小子,在家闹么鬼?他慢慢把窗户捅了个缝单眼吊线一看,王小大正冲着墙上的画磕头呢。

嘴里还念燕飞、燕飞,下来配怀,他刚念完,就见一道白烟,画上的仙女下来了。“啊……”他差点出了声,哈,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他这么想着就悄悄退了回来。第二天起早他就盯住了王小大,等小大刚一离开屋子,他钻进屋里就把画偷走了。

夜里,他也学着王小大的样子,上好供,点着香,冲着仙女咕咚咕咚磕了三个头,他也念了:“飞……”可坏了,他光记住一个飞字。

他跪在那憋啊,想啊……突然想起来了:“张飞,张飞,下来,下来……”下来干什么?他把后边两个字也忘了,嘴里光是“下来,下来……”

就听,“咔擦”一声,从房梁上下来一个黑脸大汉哇呀怪叫:“……叫俺老张下来作甚哪?”

媳妇迷一见吓得哪里还说得出花,张飞着急又问了一句:“俺老张下来了,你倒是说话呀!”媳妇迷吓得连滚带爬一头钻进了灶膛,磕脑袋进去了,身子还在外边撅着。

篇三:《沧州民间传说-海蜇的故事》

海蜇是渤海湾西岸常见的水生动物,身子圆圆的软软的,它没有眼睛,可它能准确的辨别方向,没有别的水族动物欺负它,而它也不去伤害别的小鱼小虾。它们相处的都十分的友好,它很快乐很自由的在海里游来游去。

在黄骅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海蜇的早先可不是这个样子,它有着一双非常非常好看的眼睛。古时候,北海的蓐收以它自己的剽悍和智慧经过几年的拼搏征服了所有的对手,一举甓上了龙王的宝座。

登基这天它大封文武百官,凡是这些年跟它征战南北有功的都要封赏,对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更是加官进爵,象丁字鲨就被封为了官鲨,并赐给它一项特制的官帽,虾孱由于头部受伤在征战中仍厮杀不止屡立战功,头伤治好后特封为龙头鱼。

尾扇虾功劳最大龙王也给了它最高的封号:龙虾,意在龙王之下万水族之上,再看龙虾一身盔甲两条银鞭可威风啦。蓐收当了龙王,可有好多的水族不服,棘皮动物的家族海星、海燕、海胆等联合起来一起和龙王做对。龙王就派了龙虾领兵出战。

龙虾居功自傲,小小的海星海燕等它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抡起长鞭“啪啪”一阵猛抽,海底立刻被抽起一道道岗子,鞭子抽在海星和海燕的身上却一点儿事没有,龙虾一看,不拿出自己的绝招儿是不行了。

也是龙虾太轻敌大意了,他只顾得和海星拼杀,不承想狡猾的海胆从一旁咕咕噜噜滚到了龙虾的跟前,一抖身子就见一根根的毒刺竖了起来越长越长。往上一窜把龙虾的眼睛扎瞎了。疼得龙虾滚了好几个个儿,血淋淋的被架回了龙宫。

龙王派了最好的医生,但因流血太多时间担搁的太久,眼睛到底没有治好。有道是军中不能一日无帅,龙虾受了伤外面也就挂起了免战牌,龙王一见没辄了,下令海中所有水族动物谁要有能治好龙虾的眼睛办法要什么给什么。

神仙鱼想了个办法对龙王说:“别的法儿我看全不行了,不如重新给它换上一双眼睛兴许能行。”龙王也觉得实在没好办法就想试试,可谁又能愿意把自己的眼睛献出来呢。问这个不行问那个也不答应,问来问去一个愿意的也没有,气得龙王就贴出了榜文。

这日,海蜇和一群小鱼小虾有说有笑蹦蹦跳跳在一起玩的正高兴,见龙王派来贴榜文的就全围了上去,凑近一看才明白了怎么回事。风尾鱼说:“我可不献,没了眼睛多难岩看?”斑鱼也说:“没了眼睛拿啥啥看路?黑灯瞎火的不到处碰壁?”

你一言他一语议论纷纷,可谁都不愿出眼睛。只有站在后面的海蜇不言语,它就想:海星海燕等造反闹得海中各类的水族动物不得安生慌里慌张的,一个个提着心吊着胆,只有龙虾还能打败它们,可现在龙虾已经没了眼睛再不能出战了。

海星海燕干尽坏事残杀生灵,若让它们的阴谋得逞,水族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不如自己把眼睛献出来。若能换得海中平安就是死了也值。它把这个想法就告诉了大伙,大伙一听在理,打心里疼它而又敬佩它,跟着它一齐进了龙宫去见龙王。

龙王请了最好的医生给海蜇做了手术,用了最好的药尽可能的少流血。龙虾有了眼睛比原先看得更真更远了,它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把海星和海燕打得大败,一个个伏在海底不住的求饶,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敢造反闹事了。

海蜇献出了眼睛流了好多血疼得昏死了过去,等醒来后就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吗也看不见,龙王见了也心痛得不得了,要封它大官并要把所有的珍宝分给它一半。海蜇摆摆手又摇摇头,说:“我不是为了做官才献出眼睛的,这些东西不要也罢,要了更是累赘。”

龙王知道海蜇这是说的心里话,不觉从心里生出一股赞佩之情,当下它对海蜇说:“这样吧,大海之中今后任你游荡,想上那儿就去那儿,连我龙宫也任你随意出进。”水里的动物听说海蜇献出了眼睛拯救了它们的性命,敬佩的不得了,一个个前来看望,并且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礼物。

这个说今后负责照顾海蜇,那个又说海蜇的吃住全包了。海蜇听了摆摆手笑着说,大伙的情我领了,我自己能行就不麻烦你们了。那些小鱼小虾们心里过意不去,平常在海中它们最受气,特别受海星的气更深,只有海蜇疼它们爱它们又保护它们并和它们相处的十分要好。

它们齐声说:“海蜇姐姐,以后我们还在一起,就让我们当你的眼睛给你指路吧。”从此,海蜇每游到一处前前后后就有许多小鱼小虾簇拥着。

时间久了海蜇心痛起它们来最后它就想了个法,做了一套宽大的衣服把小鱼小虾围在里面,一来防止小鱼小虾受伤害二来也可以为它们取暖又能给自己当眼睛,因此,渔人们有这么一句话:海蜇满海行,鱼虾当眼睛。

篇四:《沧州的名人故事-扁鹊》

扁鹊是今沧州市任丘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鹊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

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最后,神医扁鹊,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就是神医扁鹊提出来的哦,尤其他见蔡桓公那个病例,体现了他在望气上的卓越技巧。

篇五:《沧州的民间故事-马致远》

马致远是今沧州市东光县马祠堂村人。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人。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

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逃亡惨痛不堪。

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满目疮痍的大地。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很崇敬。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5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