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季承写道。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二人恢复了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署名,李前杨后,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政道在他的文章《破缺的宇称》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他们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
1956年大约是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李政道,在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讨论。不久,杨振宁要移动他停在街上的汽车,他们就走到街上。把车停好后,由于饭馆都还没开门,他们就近在125街和百老汇大街路口的白玫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讨论。李政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激烈地反对李政道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政道的办公室,杨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李不要急忙发表上述那篇论文。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突破,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
李政道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觉得如有杨振宁的参加,会使整个事情做的更好。
两人开始了友好的竞赛。他们在大约两周内完成了全部的β衰变分析。这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两人在计算能力上不相上下,都做出了贡献。
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当然这只是李政道一方的表述,在《李政道传》中,作者季承也尽量引入杨振宁的表述,以求平衡。
杨振宁写于1982年,于1983年出版的《文集》里,在《初识李政道》一文里写道:“他才华出众,刻苦用功。我们相处得颇投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费米做了他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在《和李政道的最后的合作》一文的后记里,杨振宁对两人的合作做了总结:“我对他就像一位兄长。在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领域里,我在1950年代初就已经成了名。我们的合作关系中,我是资深的一方。敏锐地警觉到不应该挡住他的道,我便有意识地往后靠,尽量在事业上扶持他,同时,在公开场合对我们合作关系的实质严格地保持缄默⋯⋯”
在写于1982年的《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后记里,杨振宁的版本与李政道截然不同:“我们的讨论集中在θ-τ之谜上面。在一个节骨眼上,我想到了,应该把产生过程的对称性同衰变过程分离开来。于是,如果人们假设宇称只在强作用中守恒,在弱作用中则不然,那么θ和τ是同一个粒子且自旋、宇称为0-(这一点是由强作用推断出的)的结论就不会遇到困难⋯⋯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观点。我力图说服他,⋯⋯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 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197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回国访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季承写道, 围绕着高能物理的发展,过去在中国素来就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自从李杨这两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自天外归来、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成了李杨不和的易地之战。
例子很多: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
“他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甚至主张冻结基础研究的经费,说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主张科学院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从而‘生产第一,生产第一,生产第一’。”书中这样对杨振宁的态度作总结。
季承写道:“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季承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他们之间的分歧,已经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至于结论,这恐怕是没有人,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做出的。”季承说。
有时候,继承是表述好的继续发扬,但许多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继承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继承的作文1
我们似乎都在认为继承是在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想要创新,所以去继承;想要继承,所以去创新。继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只有这样,人类的 文化 生活世界才会更加灿烂与精彩。
掀开历史的篇章,我们随处可见继承与创新相互影响的身影。稷下学宫在继承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上,又在当时的国家形式上发展出一些新的内容,为先秦的 教育 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儒学复兴运动孕育了理学,谭维维与华阴老腔在舞台上的创新使最老摇滚乐得以延续。可见,创新需要从继承中来,继承需要从创新中过。只有使传统变成现在人能够接受的东西,传统才能继承,继承才能创新,只有这样,人类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反之,如果只是继承,而不去创新的,必定会被社会所排挤。文艺片《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老艺人艰难苦寻徒弟去继承自己的唢呐绝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试问一下,若是老艺人能够主动去创新,如同华阴老腔一样去创新一种被社会所接纳的东西,使唢呐与时代相结合,何尝不怕没有继承呢所以由此可见,继承不是你希望怎样就能达到多么好的效果,而是与创新共同发展,共同影响的。
近段时间爆红与网络的二十四节气美食图,以手绘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的 传统文化 ,使人们重新感受到这一文化,继承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用新的方式去表达旧的内容,都不是创新吗可见,继承与创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精彩。
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继承,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新生事物,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关于继承的作文2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对于传统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纵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不得不引发对于传统文化“复活”的思考。
央视猴年春晚使华阴老腔意外火了,这种将原生态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摇滚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了人们一个启示: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才不会让传统文化在当今“失活”。
传统优秀文化是本源,是灵魂内核。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人民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惟有继承中华文化,国人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
但是,继承并不代表全盘接受,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继承。对于腐朽、落后的一些封建思想,我们应该悉数舍去;而对于优秀文化,则应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 文章 的气质,在继承传统上,做出了良好典范。
文化是活水,文化永远以鲜活灵动的生命姿态而生长;没有溪流注入的湖泊,即使宽如海洋,也不过是死水一片。而创新,便是给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溪流。
可是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就像冯巩和赵丽蓉的那个小品《如此包装》一样。评戏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却非要将评戏与流行音乐结合,最后只会导致传统艺术变得面目全非。虽说传统文化处在尴尬的局面中需要自救,但是,传统文化的自救不应以破坏文化的本身为代价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只会使传统文化落入俗套,终会失其精髓。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收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而屠呦呦,就与他不谋而合。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当屠呦呦站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世人除了惊叹她的功绩,也为她身后东方中医和西方科学实验 方法 的有机结合鼓掌;汲取灵感于古径,行方法在科技,屠呦呦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证明了传统与现代结合所带来的惊人力量。
那些汲取一方土地精髓的丰厚遗产,抵得过四海潮生,敌得过兵荒马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输给了时间,无处安放它们古老的形式。
今天从历史中走来,未来始于足下。愿传统文化能通过继承与创新活在今天的生活里,文脉不断,温暖如初。
关于继承的作文3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 清明 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 除夕 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 传说 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关于继承的作文4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托尔斯泰
罗曼·罗兰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为了生存,经历各种各样的斗争;而为了不在斗争中被世界淘汰,我们开始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刚开始,创新只是为了生存。
历史的洪流不断前行,渐渐的,生存有了保障,创新成了发展的代言词。我们的每一个创新,都多少促进了世界的向前发展。但是,总是有人这样认为:我们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这个世界。但是事实上,世界就是世界,不会被任何人掌握,永远按照客观规律而发生各种变化。而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束缚住这个世界,而是为了能离世界更近一点,能够握住世界的手,这就够了。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如若固守旧物,终究自取灭亡。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王安公司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但是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销路越来越窄,许多老客户也相继离去。1992年,终究难逃破产的命运,只能沦为历史的尘埃。
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要的都让人忘记了老祖宗。我们只懂创新,却越来越忽视了继承。殊不知,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进行的。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扬弃。国家一级独唱演员李玉刚,把我国的流行音乐与国粹相结合,创新发展了民族音乐的一种表演演唱形式,他的独特艺术魅力,掀起了文艺圈热议的“李玉刚现象”。一曲《新贵妃醉酒》唱遍大江南北,让众多不了解传统艺术、不了解戏曲艺术的年轻粉丝们开始关注京剧、关注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就需要融入时代,进行创新。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就是牛顿与“巨人”的关系。没有了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黑夜,黎明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一切的变革的决心,都会沉溺在温暖的阳光里。而没有了继承,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正如没有根基,草木便没有发展的勇气,一切的枝叶扶疏,生机勃勃都成了无稽。
持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造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坚信,在历史的苍穹下,中国会始终坚持着继承和创新,始终会是那颗永恒不落的明星。
关于继承的作文5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种丰富,思想多样,信奉众多的世界上,这些东西常常会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是该继承传统呢还是该勇于创新呢
继承,从小的方面说就是继承一种信仰和信念,从大的方向说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探索与智慧而创造出来的结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科技上。
但是,无论是一味地继承陈旧文化还是创新发展都是片面的。
国内以前有一个人他叫王安,他在个人电脑领域称雄被称为美国式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是由于他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被美国的体积小且可以兼容的个人电脑取代,到后来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老客户也因此相继离去。最终王安的公司落得了一个破产的下场。用鲜活的事例阐明我们不懂创新就会导致失败。证明了发展只是继承是干不了大事的。
创新也不是一味地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随意的瞎编乱造而是要注重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正确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可是当别人问到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时,他说: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这些话语说的非常的谦虚,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天体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 总结 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同时,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在 报告 中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他说:泰勒每天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都是错的,但是他不在乎,然而他凭着这每天半个正确的新思想的积累,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勇于探索。就像杨振宁说的一样:“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继承不等于停滞不前,创新不等于盲目寻求。所以我们要在传统的继承中不断发展,在想象的创新中不断探索。
关于继承的作文高中合集5篇相关文章:
★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高中5篇
★ 有关传统的作文高一集锦5篇
★ 继承传统文化高中满分作文
★ 传承家风作文800字高中精选5篇
★ 以传承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 关于寻根高中作文集锦5篇
★ 最新2020传承五四精神高中作文精选5篇
★ 关于后悔的高中作文集锦5篇
★ 继承与创新高中作文素材
★ 关于2020五四青年节作文800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翁帆的婚礼,引发了无数人的热议,有不少网友认为,翁帆和杨振宁前妻杜致礼长得也是非常相似。杜致礼作为杨振宁的结发妻子,一生也有传奇的故事。
1927年,杜致礼出生在了陕西米脂县,而她的父亲,正是著名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是著名的抗日将领,领导的第五军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如昆仑关战役。入缅作战等经典的战役。在抗战时期,杜聿明歼灭了日军虽然是国民将领中也是最多的,也是精锐的部队。因此,杜聿明是一个地道的抗日名将。
1927年,杜致礼就出生在了陕西米脂县。由于父亲杜聿明是国民党的名将,杜致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喜欢文学和音乐,自然有着浪漫的气质。在1944年,因为抗战的关系,杜致礼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在这里,遇到自己的未来的丈夫,22岁的数学老师杨振宁。
不过当时两人交往也不深,不久,杨振宁就凭借奖学金赶去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就读。当1947年杜致礼毕业之后,被送到了美国进入著名女子学院卫斯理学院学习。
可是,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战败被俘,之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在1959年被特赦后在大陆生活。当时在美国的杜致礼由于家境的衰落,杜致礼只能到纽约圣文森学院去读书。
之后,1949年在纽约的杜致礼认识了杨振宁,然后也倾诉了自己多年的生活情况。当杨振宁看到五年不见的杜致礼,由小女孩变为大姑娘了,于是对她也有了爱慕,两人就这样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两人在1950年8月,在普林斯顿结尾夫妻,婚后生活幸福。杜致礼在生下三个孩子之后,一直做相夫教子的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也是物理学研究高峰期,在那时候杨振宁为工作繁忙时候,家庭与养育儿女的责任都是落在杜致礼一人身上,杜致礼也为丈夫付出太多了。
话说到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然后一直生活在大陆,1981年,杜聿明病重之时,他在台湾的子女却无法返回大陆照顾他,此时,远在美国的长女杜致礼数次往返大陆,一边在美国教书,一边在父亲身边照顾,直至杜聿明去世。
之后,步入晚年的杜致礼身体越来越差,但也经常陪伴丈夫杨振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厦门她和杨振宁在厦门大学演讲时,有一名与她容貌相似的年轻女人,那就是翁帆。
在2003年十月,杨政宁的结发夫妻杜致礼去世了,享年76岁,她有一段平静的婚姻,人生也不会是太遗憾。
没离婚,他前妻死了。
-----------------------------------
编者按:4年前,82岁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的硕士生翁帆结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译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叶中敏所著《人情物理杨振宁》一书,从他的父母亲说起,详述杨振宁的成长、求学、研究及得奖经过。除获诺贝尔奖外,也谈及他在科学界的其他成就,和他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及教育之发展的贡献。他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趣事也有披露,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
热恋让他把恩师忠告抛到脑后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吗?
左起:翁帆、杨振宁、杜致礼(杨振宁前妻,原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女儿)
1950年8月26日摄于纽约的婚礼
杜致礼的父亲叫杜聿明,因为父亲的关系,她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宋美龄对致礼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很喜欢。
1947年底,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她自小就喜爱音乐、艺术、文学,英文学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让致礼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卫斯理学院。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中国餐馆中看到杜致礼时,她来美已两年多了。振宁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感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早在到普林斯顿以前,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曾经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顿名副其实是一座“象牙之塔”,与世隔绝,在那里面呆得太久,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劝杨振宁在那里研究一两年后就转换到更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里去继续发展。可是,这时已陷入热恋中的杨振宁,为了方便和杜致礼见面,已经把恩师的这番“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
翌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
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就在数年之后,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
1966年杨振宁与杜致礼摄于普林斯顿住宅院中
杨、李的合作关系好得令人妒忌
1950年与杜致礼结婚后,杨振宁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1952年被所长奥本海默聘为永久研究员。当时在这个一百多人的研究所里,只有二十位永久研究员,属于物理学的仅有五位,杨振宁是其中之一。
1950年,李政道以一篇关于白矮星的天文物理论文也完成了博士课程,随即应聘去了加州柏克莱大学任教。一年后,李政道也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与杨振宁再度相聚。自此,两个人在学术上开始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多次发表联名文章,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外国同事甚至开玩笑地说,杨、李的合作关系好得令人感到妒忌�
1956年的夏天,准确地说应该是1956年的6月22日,一项石破天惊的理论被提出来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一篇联名发表的文章《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中首次提出:θ和τ在衰变过程中出现不相等的宇称,是因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左和右其实是并不对称的。整个物理学界一下子都震动了,一些人大呼了不起,但更多的反应却是怀疑以至否定。
理论的提出,需要通过实验的证明才能确认。这时,又一位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出现了。她是吴健雄女士。
吴健雄,是中国最早期的留美女学生之一。50年代起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和李政道是同事,和杨振宁也是好朋友。
吴健雄在美国和华裔学者袁家骝结了婚。袁家骝的祖父,是民国时期“大总统”袁世凯,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凯的长子。
在杨振宁、李政道文章发表的时候,吴健雄、袁家骝夫妇本已安排好一起到瑞士日内瓦度假及讲学,但看见两位好朋友提出了如此重要的理论,其他实验物理学家仍按兵不动,热情爽朗的吴健雄二话不说,马上取消外游计划,让丈夫一个人出发,自己留下来进行实验。
如此经过数月的反复验证,大量数据有力地证明: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存在。杨振宁、李政道的假设是完全正确的!
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宇称守恒这一基本定律被推翻。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这段新闻。
1973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杨振宁
获诺奖成家喻户晓科学明星
1957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共同获得。
这一公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头一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杨振宁、李政道两人的照片登在报刊的封面上。一时间,杨振宁、李政道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
颁奖典礼于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院大礼堂举行,诺贝尔奖章终于头一次落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手上。
在晚宴上,各获奖者都需要发表一篇简短的演说,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对杨振宁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场合,更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时刻,一般礼节性的致谢又怎能反映他此刻的激动心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杨振宁怀着复杂的心情,作了一篇充满历史感的、震撼人心的演说,其中他强调:“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情,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不只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一方面将奉献我的工作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杨振宁这一篇讲话,应该被形容为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良心宣言。在西方世界给予的巨大的物质奖励和荣誉成就面前,杨振宁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国,更没有忘记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受过的苦难。他毫不犹疑地说:“我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
一般来说,讲这样一番话,需要有真正的良知和很大的勇气。而以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为荣这一点,在杨振宁的一生中从没有动摇和改变过。
周总理特许约见邓稼先
1971年8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杨振宁。当负责接待他的科协负责人征询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协助的时候,杨振宁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都是他希望见到的人。
名单上的人大多数是知名的科学家、教授,要安排见面不难;惟独是排在名单第一位的名字,倒把接待人员难倒了。
这个名字是:邓稼先,中国的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度大学取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那时,新中国刚告成立,邓稼先一毕业就立即乘船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协助建立物理研究所的工作。这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失去了联络。直到有一天,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爆”出来了——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等西方大国则目瞪口呆。
仅仅事隔三年,1967年6月,中国又再试爆氢弹成功,西方大国的核威胁与核讹诈被打破。
如同美国当年试制原子弹一样,中国从事这一秘密行动的科学家和研究基地所在地都是绝密的。但过不多久,美国情报部门已经搜集到及披露一些资料,在中国制造两弹的主要负责人名单中,邓稼先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其中。美国方面相信,邓稼先是其中一个在技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物。
事实是,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5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已决定,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原子弹。那时,中国连铀原料也还未找到,更不要说其他技术条件了,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是从找铀矿开始的。
在这之后的十年时间中,邓稼先担任理论部主任,在北京西郊核武器研究所和青海省罗布泊沙漠实验基地,从零开始,领导进行有关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包括力学结构、材料状态、实验装置和爆炸过程……终于,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试爆成功,紧接着就是氢弹的研制。
但是,就在氢弹设计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陷入大分化、大动乱之中。邓稼先在北京家中的夫人许鹿希被批斗,两个女儿被下放农村……这时的邓稼先,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提出了“提前完成氢弹试验,向文化大革命献礼”的口号,晓以革命大义,果然正在准备武斗的两派群众都安静下来,放下武器,回到工作岗位上去继续工作。结果,中国氢弹在“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6月试制成功�
结果,名单急呈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总理亲自指示�“安排见。”
杨振宁:怀念前妻珍惜翁帆(图)
杨振宁携手妻子翁帆
2008年4月27日,郑州书市最亮的明星杨振宁教授在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讲座。在名为“我的生平”的讲座上,杨振宁教授用大量优美的诗歌和感性的语言讲述起了自己的人生以及情感,他还首次披露了和妻子翁帆从相识到相知的细节。
惊喜:杨振宁不讲物理讲人生
昨日10点半,杨振宁准时出现,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衣,气色很好,虽然昨日的讲座是三联书店专为宣传其新书《曙光集》而做,但这本书的编译者翁帆却并未现身。既便如此,杨振宁也在讲述中不断地说出那句著名的口头禅“翁帆和我……”听众之前一直以为是一场物理学学术讲座,哪知杨振宁却自报讲座题目为“我的生平”,“我这一生参加过上千次讲座,但今天我不讲物理讲人生,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杨振宁的讲座也颇为时尚化,他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照片,以珍贵的一次次提起听众的兴趣。
浪漫:诗词歌赋频挂嘴边
在整个讲座中,穿插了许多杨振宁喜欢的中外诗歌,显示了这位科学家血液里的浪漫情怀。当谈到自己小时候在厦门度过的童年时,杨振宁称他在厦门第一次看到香蕉和菠萝,第一次知道如何使用马桶,“那段岁月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在谈到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时,杨振宁又在现场背诵了西南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我现在希望把它改成,千秋耻、既正雪、中兴业、需人杰”。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杨振宁引用了莎士比亚的《ASYOULIKEIT》,并用英文朗诵了其中的片段,赢得满堂喝彩。杨振宁讲座的语言也极其感性和诗意,回顾自己最初的物理研究,他甚至用了“当年艰苦的生活决定了我对物理学所有的爱与憎”这样文学化的语言。
沉重:对前妻充满怀念
讲座的高潮,是杨振宁主动讲述自己的情感生活。此时,他背后的荧幕上出现了一张身着旗袍的大家闺秀的照片。大家纷纷猜测,这位美女究竟是谁呢?杨振宁平静地开始讲述,“我有个学生叫杜致礼,她那一个班的学生,后来还有写《红岩》的罗广斌、作家宗璞等。1949年,我在一家酒店碰到了杜致礼。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但是在她75岁时,她得了一场很长的病,最后去世了。”虽然语言平静,但是杨振宁的表情还是出现了少有的沉重,会场里也因为他的沉重变得鸦雀无声。“我和杜致礼生了三个子女,”杨振宁继续开始讲述,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小男孩和爱因斯坦的照片。杨振宁的脸上有了光亮:“这个小男孩就是我的大儿子,我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也在那里。有一天在院子里碰到爱因斯坦,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温情:披露和翁帆交往细节
在谈到自己1982年之后在香港的人生时,杨振宁说,1999年对他的人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来给我们当向导,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当年翁帆陪同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考察后的合影,照片上的翁帆化着浓妆,一脸稚气。“回去后,我们有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主要是圣诞节大家邮寄卡片之类的。2004年初的元旦,我当时已经在香港了,我收到了翁帆寄过来的一张贺年卡。于是,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后来,她到香港来看我。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杨振宁用平静地语气叙述着,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披露和翁帆交往的细节。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翁帆站在海边的照片,杨振宁的语气里充满了温情:“这张照片是2004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翁帆时给她拍摄的。”而随后,杨振宁还在现场播放了他和翁帆的婚纱照以及两人的旅游照片。
总结: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圆
在讲座的最后,杨振宁说他很喜欢莎士比亚的《ASYOULIKEIT》的第七幕,“返回童年、返回茫然、无牙齿、无眼睛、无味觉。幸运的是,我现在还是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杨振宁幽默的谈吐引来现场一片笑声。随后,杨振宁用他最喜欢的诗人TSELIOT的一句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只见杨振宁用英文念道“Inmybegin-ningis my end,Inmy end ismybe-ginning……”杨振宁再用中文念道“我们将不断寻索,寻索会让我们回到终点,以此第一次认识我们自己的所在”。杨振宁语音刚落,他手指轻轻一点,背后的荧幕上出现了一个挥洒出来的圆圈,他指着这个圆圈说:“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走到现在,已经画了一个圆。”(胡晓)
杨振宁: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翁帆再婚
昨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携妻子翁帆出席了其文选《曙光集》的新书发布会。该书是杨振宁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也是他对新世纪曙光的展望。书中,杨振宁深情地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新作
谈科学、谈老友、谈父亲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曙光集》一书,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约一半文章未曾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
作为杨振宁的专业,物理学无疑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杨振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的美,回顾了20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念了许多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及过往,并回忆了与许多老友的交往。
除去友人,杨振宁还写到了父亲,在《父亲和我》一文中,他重温了与父亲在一起时的幸福,以及后来分离两岸的痛苦。直至今日,杨振宁还时常念起:“父亲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感情
因为编写,才更懂他
杨振宁妻子翁帆担任了该书的编译,她不仅编选了所有的文章,并翻译了一些从未曾译成中文的论文。
因为编译,也让翁帆更加懂得她的丈夫。她说:“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对爱妻的翻译,杨振宁表示十分满意,“翁帆翻译了好几篇文章,有的是与物理学史有关的,这对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她不是念物理学的,不过这些文章都不太长。最长的一篇是一九八几年一个美国电视台对我的访问,那里面牵扯的事情很多,翁帆翻译得很好。”
婚姻
“我们学会欣赏彼此”
杨振宁和翁帆之间的跨年恋让世界惊叹。在新书中,他们也坦然收录了自己对这段恋情的理解。
在《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一文中披露,两人结婚是先自己决定,再通知家人。翁帆引用了杨振宁说过的一句话,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我也这样觉得,我这样想没什么特别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好。
该文还披露了两人在讨论结婚的时候,杨振宁曾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在新书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翁帆,这几年婚姻生活对她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翁帆说,经过几年的婚姻生活,我们慢慢学会欣赏彼此。问她将来有没有可能把她和杨振宁的故事写成书时,翁帆称,现在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杨振宁:两次“闪婚”都幸福
昨天在全国书市,记者第二次见到杨振宁的时候,翁帆罕见地没有陪伴在他身边。知情者说,这是因为杨振宁想结合新书《曙光集》讲一讲自己这一辈子,其中包括过去的合作密友李政道以及前妻杜致礼,而这些人决不仅仅属于他和翁帆两个人的小圈子。也许在被“杨翁恋”被关注了太久之后,杨振宁想证明,翁帆仅仅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谈李政道:友谊破裂是最大遗憾
杨振宁昨天谈李政道,比他谈其他人的篇幅都要多,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畅快地回忆过这位曾经的老朋友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又是多年的同学和密友,于是两个人后来关系突然破裂便震惊了学界。
“我和李政道的友谊是在1962年破裂的,这是我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杨振宁昨天说。两个人的决裂与宇宙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争论有关。在40多年后的今天,杨振宁当初的想法虽然没有改变,但他显然已经可以采取一种更为释然的态度来看待当年的密友。昨天杨振宁展示了一张他与李政道1947年在美国的合影,“李政道比我小3岁,他也比我晚一年到哥伦比亚大学。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单身汉。照片背景上的,是我们一起买的1941年二手福特车,我们驾驶着它去美国西部玩了7个星期。”
杨振宁谈起李政道的时候,他86岁的脸上现出了学生时代的俏皮,“我曾用苏轼给他弟弟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来比我和李政道的友谊。可是友谊没有延续。”两个人至今没有恢复友谊,也没有见面,但是杨振宁仍然关注着他的这位故交,“李政道现在也80多岁了,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杨振宁昨天在展示同李政道的合影时开玩笑说,他那个时候很瘦,大概只有100磅,体重增加是结婚以后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与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有关。
杨振宁和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
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他握着翁帆的手还是那么有力
3年多来,科学家杨振宁似乎成了一个娱乐人物,因为他娶了比他小56岁的翁帆。而杨振宁呢,也真的给了许多媒体做新闻的机会,这3年来,他在每一次公共场合现身,都会带着翁帆,两人十指紧扣,脉脉对视,媒体称之为“秀恩爱”。在长篇累牍的“秀恩爱”的报道之后,杨振宁依然显示着他对翁帆的爱,他总是很认真地谈到翁帆,谈到他们的爱情,也谈到当他“不在”后对翁帆的安排。3年了,杨振宁的认真没有丝毫改变,在全国书市上,他握住翁帆的那只手,还是那么有力,他看翁帆的眼神,还是那么含情。
于是,杨振宁的“秀恩爱”就比许多明星多了不少真性情。对于一个86岁的老人,一个将人生看得很透彻的老人来说,这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炫耀,没有任何的名利,甚至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目的。在众多“老夫少妻”的八卦调侃中,杨振宁无疑被曲解了。但是这个被曲解了的杨振宁,却执拗地要表达他的心情。在前天他牵着翁帆走进全国书市展馆的那一刻,笔者亲眼看到了他浑身散发着的真性情。他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人们,他和翁帆结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如何看待杨振宁的夫人翁帆向清华大学捐献200万美金?客观来说,杨振宁先生本来就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他的夫人会向清华大学捐出如此具额的款项并不奇怪,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的议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跨越了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年龄鸿沟。而一些不明事理、不尊重他人的键盘侠,甚至还对杨振宁先生和其夫人翁帆发起语言上的人身攻击。但事实上,翁帆女士本身也足够优秀,不仅有高学历文凭,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即便是婚后也丝毫看不出他们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不管是家里的装修,还是日常的生活细节,其实都与常人无异。但杨振宁先生和夫人的这段感情,的确也成为了一些人评头论足的依据,然而,这些人却并不了解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到底有那些影响全人类的科学贡献。
为什么说杨振宁是当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他的个人感情和国籍问题,让很多人忽略了他其实是当今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杨振宁先生的身上,有很多让人望而生畏的奖项,比如,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
在杨振宁先生的所有研究中,统计力学算得上是他毕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变理论的出现让人们消除了困惑已久的难题:为什么在同一相互作用下,竟然可以存在不同的热力学相。杨振宁于1957年发表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之后,更在之后的时间里更通过双碰撞方法,获得了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而这一点在之后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实证。
与此同时,杨振宁先生发现的杨—Baxter方程,是一个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方程。转化而来的这个矩阵方程,表明了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它与弦理论、辫子群、扭结理论、乃至Hopf代数都密切相关。而其中涉及到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更为1维Hubbard模型解出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之后的时间里,该模型更还为很多高温超导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杨振宁先生还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电荷共轭、时间反演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除此之外,他还对非对角长程序、杨—Mills规范场论、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和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做出解释。
衡量物理学家贡献的指标并不局限于诺贝尔奖
霍金的离开让所有人都缅怀哀叹,而霍金和杨振宁之间的比较,主要也是发生在霍金去世之后。而这个话题的主要内容便是:当霍金离开这个世界,所有在世的科学家中杨振宁是最伟大的吗?对于很多非科学爱好者的人来说,他们对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可能都不甚了解。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霍金很了解不起,但却并不一定知道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事实上,杨振宁的确是当今在世科学家中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而且这句话的后面一定不会有“之一”这两个字的存在。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八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人对杨振宁的了解,都主要集中在他娶了小自己太多的年轻夫人这件事上。
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牛顿和霍金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但却并不了解可以位于同级别的杨振宁在这个领域有哪些突出的造诣。虽然霍金没有拿到过诺贝尔奖,但这不过是因为没有等到理论被验证的那一天。在他在我评价中,自称是一个乐观的、浪漫的,但却顽固不化的人,没有任何梦想的人等同于死亡。
我们并不是要从杨振宁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件事来证明他比前者更伟大,因为这两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是无法分出高低的。只是霍金已然离我们而去,所以杨振宁便成为了当今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并不只有那些大家感兴趣的个人生活,让我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更近一点。
人生就是一趟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经过许多的站点,但很少会有人可以一直陪我们走到终点。当你离去之时,只愿如果我们之间转换了时间,空间以及身份,我可以认得你的眼睛。
对于杨振宁教授来说,尽管他的一生拥有过两段婚姻,但唯一让他铭记一生,唯一可以与他势均力敌的还是他的发妻杜致礼。而杜致礼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又有何魅力让杨振宁铭记一生呢?
杜致礼,是一位真正的名门闺秀。父亲杜聿明作为国民政府的陆军中将,杜致礼生活在一个优渥的家庭当中,自幼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子,无论男女都会对她产生怜爱。而蒋先生的夫人宋美龄就极其喜爱她,甚至将杜致礼安排到她的母校——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安学院,主要攻读英国文学。
而当时的杨振宁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还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按理说这样差巨大的两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才对,不过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的神奇。
在两人出国之前,二十岁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进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深造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在等待手办理的时候,他也没有落下学业,还时常回到母校西南联大进行授课。就这样两人在课堂之上相遇。
于杜致礼眼中,这位年轻的老师满腹才气,但碍于师生的身份且杨振宁不久便要出国,她只能够将自己的这份少女的崇敬埋藏在心底。对杨振宁而言,杜致礼一直是学院内的风云人物,有无数的崇拜者为之倾倒。两人生命中短暂的交汇并没有发生什么故事,一直到美国之后,才是这段感情的萌芽时期。
杜致礼美国学习了几年之后,因为家道中落,无力再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目前的学校与专业,来到了纽约圣文森学院。1949年的圣诞节,一双大手转动了命运的齿轮,让两人相遇在了普林斯顿的一家茶餐厅。所以说一切命运的安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再一次在异国他乡相遇,让这对互相对于对方有着好感的年轻人终于有了互诉衷肠的机会。热恋一年之后,杜致礼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举办了婚礼。即使是经过这么多的沧海桑田,当杨振宁先生已经成为功勋卓著的大家,回想起当时在茶餐厅的那场邂逅,依然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他说他当时只是无意之间走到那间餐厅的,如果当时他并没有走进去,迟到或者早到,他就遇不到杜致礼,更谈不上这一场一辈子的婚姻了。可命运安排他们相遇在那个地点,这就是一个奇迹。既成定数,岂能错失。
杨振宁还在自己的论文《海森堡表象中的S矩阵》之中向杜致礼表白,"最后我还是拿定主意在这里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谈恋爱,她在纽约读书,而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需要一个钟头。"因为杨振宁先生当时并没有打算在普林斯顿的大学研究当中待多久,这里并不是他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地方,但上苍让他在这个遇到了自己唯一相契合的灵魂。
而希望可以和妻子离得更近一些,他最终决定签下5年的合约。在我们的眼中这是一件有关一位科学家做出关于自己科学生涯的重大决定,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对小夫妻之间的配合与妥协。
从小的优渥生活让杜致礼的世界充满了浪漫与自由,而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他的大脑被理智与严谨占据。这样两个差别巨大的个体在一起生活,就意味着杜致礼必须时刻调整自己的状态,才不至于让自己成为一个被杨振宁养着的美丽花瓶。当然婚后的杜致礼并没有改变,辅佐丈夫成为了生活的重心,但依然热爱艺术,热爱整理庄园,风姿绰约。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杜致礼**一共为杨振宁先生孕育了三个孩子,两子一女。大儿子名为杨光诺,这是爷爷的拳拳之心,希望这个孩子的到来可以给杨振宁带来诺贝尔的荣誉。他长大后成为一位计算机专家,杨振宁也没有辜负儿子的这个名字,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同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他年仅三十五岁。
可以说是杨振宁先生在正值青春年华便获得了一些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获得的荣誉。二儿子名为杨光宇,虽然他对于物理方面不感兴趣,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他一路攻读化学,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化学博士,也算是没有有给父亲丢脸。
小女儿杨又礼,这个名字也让我深受感触——顾名思义就是又一个你,又一个杨又礼,这样真切又热烈的表白。杨振宁也确实做到了和杜致礼一生恩爱。
三个儿女都成长为一个个优秀的人,这些都离不开杜致礼在背后的奉献。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理学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杨振宁也在这期间迅速成长。因为杨振宁的工作关系,必须时常出发到偏远的地方,而杜致礼也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对于他们的孩子,杜致礼为了不打扰杨振宁的科研工作,同时更多的陪伴他们,孩子的一切她都是亲力亲为,亲自送孩子上学。
杜致礼与杨振宁一同生儿育女,一同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一同见证了人类的巅峰同样也是对方的巅峰。杜致礼**的一生是平淡的,同时也是极其幸运的。
穿行在红尘俗世之间,就是为我们的灵魂找寻一片名为爱情的栖息地。黄昏时偷来你的肋骨酿酒,晚风路过陶坛散发的酒香,就象我记得你所有的模样。
有关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名人事例:
一,乔治·华盛顿:乔治·华盛顿小时侯,他的爸爸在果园里种了一棵品种极佳的樱桃树。后来,华盛顿的爸爸买了一把十分锋利的斧子,华盛顿发现了就想试一试斧子有多么锋利,于是他抡起斧子砍向了樱桃树。没想到,还是小树苗的樱桃树十分弱不禁风,被砍倒了。
华盛顿的爸爸发现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被砍了,十分生气,大声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虽然很害怕,但还是坦白说是自己砍的。爸爸听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还夸华盛顿诚实。
二,袁绍(反面事例):袁绍,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终为曹操所灭。
三,杨振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一开始到美国做的是实验物理,但很快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方面能力不及自己的同学,但他有信心,相信自己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如是转而主攻理论物理,最终获得很大成就。
四,刘德华:著名歌星刘德华,当初发行的唱片销量奇差,几乎无人问津。他认真检查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唱出了特色,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歌手。
五,爱迪生:在一八七七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这项试验要达到满意的程度。
他昼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六千多种。他的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共计四万余页,先后经过三年的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每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就连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经炭化后做成一根灯丝,结果这一次比以前做的种种试验都优异,这便是爱迪生最早发明的白热电灯——竹丝电灯。这种竹丝电灯继续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
扩展资料
缺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认清自身不足而尽量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便于扬长避短;当我们了解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就益于友好相处本软件将对不同月份出生的朋友进行一个优点缺点的全面搜罗和系统分析,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同时认识别人。
任何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人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克服缺点才会不断进步;而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缺点则与之不同:人性的优点是使人为善的源泉,人性的缺点是使人为恶的源泉,人一定要弃恶从善让善念取代恶念才是正道。
参考资料:
什么样的爱情最美妙呢?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一片?抑或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至死不渝?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
由于大多的爱情,怕的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劫难,而是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生活。可以熬过一同熬过平凡日子,一同品味柴米油盐的爱情,或许才最美丽。
现年98岁的物理学教授杨振宁与小她54岁的妻子翁帆,似乎正是这一爱情观念的最真实写照。在他们分离之初,有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一对爷孙恋,质疑夫妻双方的人品,而翁帆却用17年的不弃守候将这份在他人看来非常“特别”的爱情,圆满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朴素的民族,也是一个开放浪漫的民族。古时分有牛郎织女“仙凡相连”的动人爱情和白蛇许仙“断桥定情”的美丽传说;民国时期也有徐志摩苦追林徽因的历史史实和赵四张学良逾越两个世纪的缠绵纠葛。
所以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对“才子佳人”坎坷相恋的执着追求,在一场巨大的爱情面前,年龄,身份,以至种族性别都能够抛却,只要一份唯有“眼前人是心上人”的孤勇。杨振宁与翁帆的分离就是如此。
在1995年,19岁的翁帆第一次以汕头大学学生代表的身份见到了已过古稀之龄的杨振宁。一个青春弥漫,不识人世悲欢的美丽姑娘,一个是经过战乱动乱,垂垂老矣的外籍科学家,他们的相见也只是相见。
只不过在杨振宁的心中记下了这个生动漂亮的年轻女学生,在翁帆的心中也觉察37岁就荣获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并没有想象中的乖僻,反而温和又平易近人。
8年之后,杨振宁的原配夫人杜致礼因病逝世,曾经耄耋之龄的老人失去了陪伴了本人53年的爱人,心中的悲伤和难过自然不用言说。这时的他决然选择归国,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
此时的翁帆也不复大学时的年轻气盛,关于生活,关于事业都有了愈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两个阔别已久的人经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再次碰撞,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与本人契合的灵魂。
于是在2004年,网上就爆出了一个惊天的音讯:“82岁的归国物理学家杨振宁迎娶28岁娇妻翁帆”。很多人将杜致礼,翁帆,杨振宁三个人的故事翻来覆去地探求揣摩,到最后曾经失去了本来的容貌。由于没有人置信,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会爱上一个鹤发鸡皮的老人,这段感情不可能地道。
面对网上的质疑,四周人的不了解,这对夫妻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去回击,去解释,只是默默地接受着一切。他们一直置信,事实胜于雄辩,时间会证明一切。
事情的开展却也是如他们所料,经过17年不离不弃,精心肠呵护与照顾,99岁的杨振宁教授照旧可以穿着整洁,肉体振作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他曾经步入中年的妻子翁帆,也由于岁月的沉淀和积聚,越发地知性诱人。
这让我们不得不置信,翁帆与杨振宁的爱或许并不如年轻人般炽烈灼热,但是互相之间的观赏与灵魂的契合却能让他们走得愈加持久稳定。“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除却年龄上的差距,他们之间就是最适宜的一对。
当然,杨振宁与翁帆能够携手17年照旧不离不弃的缘由,除了关于双方的观赏以外,也离不开两人曾经阅历的婚姻。
杨振宁的原配夫人叫杜致礼,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杜聿明的女儿,自小就遭到了良好的教育,关于文学和音乐有着深沉的酷爱。杨振宁是她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的教师,之后两人又在美国相遇,并且相恋结婚。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能够说非常地调和,一个是严谨温和的科学家,一个是浪漫又充溢热情的进步女性,他们之间,能够永远默契地互补。
能够说这段长达53年的婚姻生活给杨振宁留下了非常美妙的记忆,让杨振宁关于婚姻和爱情的运营和维系有了深入的心得。此刻的杨振宁晓得他需求的另一半不是物理天才,而是与他互补,温顺和顺的妻子。
这也使得他在和翁帆日后的相处中,更显温和容纳,不至于像有些夫妻般吵吵闹闹,毁坏感情。
而翁帆也曾在与杨振宁相恋之前有过一段不到两年的婚姻,对方是香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在这段婚姻之前,翁帆也像无数神往美妙爱情的女孩一样,关于本人的丈夫有着各种美妙的描画,可是在真正派历婚姻之后,她才明白,以前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或许并不合适她。
年龄相当,职业相当的恋人固然在外界看来愈加相配,可是灵魂上的寂寥和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却让人无法忍耐。她的丈夫能够不俊秀潇洒,能够不年富力强,但是肉体上一定要富有,一定可以帮她点醒人生的困惑。
所以说他们之间54岁的年龄差距,是她们不契合不相配的本源,也是他们能够相知相守,无私陪伴的最大助力。或许22岁的杨振宁遇到18岁的翁帆,他们之间可能都不会成为朋友,更何况相濡以沫的夫妻。所以有些遇见不分早晚,只是在刚好该呈现的时分,那个人就呈现了。
和杨振宁结婚后的翁帆,并没有好像那些嫁入豪门的富太太一样,每天过着养尊处优,不识人世疾苦的生活,反而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积极地丰厚和完善本人,追求更高的人生追求。
2011年,曾经35岁的翁帆去了杨振宁所执教的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本人本硕博连读的心愿彻底完成。
2018年8年5月10日,翁帆还与杨振宁一同发布了他们共同出版的新书《晨曦集》,里面不只有杨振宁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还有他在物理学研讨范畴发表的权威文章和相关学术观念论述。这关于理解杨振宁,理解理论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协助。
此外,翁帆还和杨振宁参与了诸多的学术研讨会和公益慈悲晚会,将杨振宁的先进科学理论和夫妻双方收藏贡献给国度和社会。
两人在2016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熊秉明巨匠的《笔架》,《骆驼》,《马》这三部作品,就圆满地交融了中国写意与西方笼统的艺术特性,观赏研讨价值极高,为促进东西方美学更好地分离与开展作出了本人的奉献。
此外,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教学所取得的100万的年薪,他们夫妇也分毫没有动过,全部回赠给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研讨。以至,两人还在应该享用闲适生活的时分,四处奔波劳碌,应用本人的影响在海内外积极筹集物理开展专项资金和搭建学术交流机构,以此来促进中国科学事业的更好开展。
这些于社会有益,于国度有益的事情,都悄然发作在外界最质疑他们关系和人品的时分,他们却没有因而而遭到丝毫影响,反而专心做着本人以为该做的事情。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标明,翁帆和杨振宁或许真的不像外界所猜想的那样不堪,他们的分离,是爱情和生命追求的统一。由于他们不只是生活中的夫妻,更是事业和理想路上的伴侣。翁帆会用行动默默支持杨振宁的工作,杨振宁也有有限的生命给翁帆尽可能多的肉体捐赠与陪伴。
假如换个角度,换个方式,抛却有色眼镜去对待这对夫妇,就会发现,他们和普通的妻子丈夫一样,都是为了彼此能够过得更好而不懈努力。
翁帆和杨振宁曾经承受过一次媒体的采访,掌管人面对着这对备受世人注目的夫妻,特意提出了两个大家都关怀的问题,而他们答复和表现也都让人难以忘怀。
掌管人问当时时年曾经90岁高龄的杨振宁“您和翁帆相差54岁,百年之后,您允许她改嫁吗?”
当掌管人的问题一出口,翁帆的脸上顿时就流显露不悦的神色,面对一个丈夫问允不允许本人的妻子在本人死后改嫁,任谁都不会感到舒适,更何况是年龄差相差如此之大的一对夫妇。
“我心里有两个声音,年轻的本人不允许,但年老的本人允许。”这是当时杨振宁的答复,认真且坚决,没有丝毫的不悦。而翁帆听到了丈夫的答复,当即就表示本人以后不会再嫁。紧接着掌管人再次发问:“您和翁帆为什么没有要孩子呢?”
众所周知,杨振宁和原配夫人总共生了三个孩子,能够说是儿女双全,而与翁帆分离十余年,翁帆一直没有生育过本人的孩子,这是很多人无法了解的。
“这也是为了翁帆思索,假如我走了,翁帆带着孩子会过得很辛劳,所以就没有要孩子。”杨振宁的答复很质朴也很令人难过,再美妙的情感,究竟抵挡不住时间的流逝。
不过换个思想来对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既然两个人没有孩子,那么把彼此当作孩子来宠也是很令人开心的。况且照顾一个孩子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神,莫不如将这些都留给对方,让有限的时间内,具有更多的陪伴。
很多人都曾在清华园内见到进来遛弯的他们,伴着午后悠闲的光阴,两人相携在斑驳的树影之间,就如世间的其他普通夫妻一样,忘却繁华喧哗,一切显得静谧而美妙。
有人曾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说得多好,将来描画得有多美,都不如踏踏实实地陪伴在彼此身边,给对方最暖和最有力的支撑。很庆幸,这对从相恋开端争议不时的夫妻做到了,他们用17年的长情陪伴,给了世人最有力的证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是翁帆和杨振宁之间最真实的写照。初遇时的稍纵即逝是种子,在彼此心中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丧妻离婚后的再次重逢,则将双方心中的苦痛与悲伤倾吐,让他们成为彼此的独一。
有人说翁帆甘愿嫁给杨振宁是由于钱和名望,可是他们多年的生活都称得上是质朴无华,家中的积存和工资也被他们一点点地捐献进来,而她结婚后遭到的非议,更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名望。
假如是为了名利,有着211学历硕士学位的她,能够找到更好的归宿,或是在结婚之后就选择离婚分割财富,真实用不着搭上近20年的大好年华。
其实,我们能够看看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矍铄的肉体状态和洁净一丝不苟的穿着,这绝对不是在人前装出来的,而是翁帆在背后一点一滴地精心照顾所颐养出来的。
翁帆不是菜根花,杨振宁也不是苏大强,她不图他老也不图他不洗澡。她图的是两个人彼此的陪伴,图的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与人生追求。
往常社会开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关于情感的注重和付出却越来越淡薄,以致于原本是一件很单纯很简单的事情,在人们的心中总要安上各种项目各种利益纠葛才显得真实。
其实,这世界有很多的美妙,是无法用世俗的目光去权衡去定义的。与其非要为了心目中所谓的真相去不时探求,莫不如品味一下其中的仁慈与美妙,会发现生活原来还能够这般地道洁净。
所以,看待这段年龄并不相配的夫妻,我们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去承受,去学习,也会收获颇丰。
到2022年,杨振宁教授就行将迎来他的百岁生辰,我们也真心希望,他能够在百岁之后照旧安康开心肠陪伴着翁帆,走向他们下一个17年,走向他们人生最美妙的岁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