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杜甫,除了忧国忧民还有什么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杜甫,除了忧国忧民还有什么特点?,第1张

提及中国传统诗歌,世人定是先想到唐诗,说到诗人,人们则先会想到盛唐的诗人。而说到盛唐的诗人,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浪漫与狂放这两个词。

就像酒是李白的标签,美食是苏东坡的标签。而浪漫与狂放,便是盛唐诗人的标签。但有一个人好像例外,这个人便是杜甫。杜甫给世人的印象,便是忧国忧民的模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便是杜甫给世人的印象。正因如此,杜甫有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样的一个称号。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很多人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虽与李白合称李杜,也是中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但杜甫与李白的家世完全不一样,相较于李白来说,杜甫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官二代。

杜甫的远祖,是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杜预能文能武,典型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型的栋梁,杜甫也一直以此为豪。而杜甫的祖父,则是初唐著名诗人,格律诗奠基人之一的杜审言。

虽到杜甫这一代,家道中落,但他为人处世之道,颇受其家风影响,自幼便梦想着能为国出力,为民解忧。也正因此,他被后人冠予现实主义诗人这一标签。

而在诗作风格上,杜甫继承了其祖父杜审言严谨的格律,如果说,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是格律诗的奠基者,那么杜甫才是将格律诗发扬光大的人。杜甫作诗以工整著称,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律《登高》。

说起《登高》,就不得不提崔颢的《黄鹤楼》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三首被认为是最好的七律,从格律来说,当属杜子美为首。半古半律的《黄鹤楼》则胜于意境“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立意高远。再看三首诗的对仗名句: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我看来,还是杜甫略胜一筹。格律严谨工整,诗句满怀忧国忧民之心,这便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浪漫的杜子美

盛唐的诗人,怎么可以不浪漫,怎么可能不浪漫,哪怕是杜工部,也有及其浪漫的一面。744年(天宝3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来到了东都洛阳。而时年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时便在洛阳,听说偶像来了,杜甫这个小迷弟,想尽办法跟李白见上了一面。闻一多先生,这样描写这两位最伟大诗人的这一次会面:

“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也不知这两位见面时谈了些啥,但有一点没多久之后,他们杜甫便跟着偶像李白,开启了一段非常著名而又神奇的旅行。对杜甫来说,这便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33岁,在诗坛也颇有名气的杜甫,这时候本应是全力去谋求功名之时。但他暂时抛开了这些,说走就走,他们在河北一带,疯狂了好几个月,并在途中将高适也“拉下了水”。

这样的杜子美,敢说他不浪漫?当然,几个月之后,首先受不了这种“穷游”的还是“富二代”杜甫。他写了首《赠李白》,意思是可能我受不了了,我要先回家。杜甫在《赠李白》中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狂放的杜甫

杜甫不仅像大部分的盛唐诗人一样,有浪漫的一面,他还有李白那样狂放的一面,他也有老子就是天下第一的那种狂放。从他的几首诗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必没读过千古绝唱《望岳》的很少很少吧,就算没读过这首诗,也一定听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诗句。杜甫这首诗中,那种舍我其谁的狂放、霸气,绝不输给以狂放著称李白。

其实杜甫“吹牛”的本事也不小,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这样写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说:“我小时候,就充当过参观王都的来宾。我读书破万卷,作文、作诗如有神助。任词赋天下只有杨雄能与我一较高下。而写诗方面,可能就只有曹子建能与比一比。李邕一直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也一直想跟我做邻居。

这样的杜甫,可以说是狂放的没有边际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牛皮吹大了。当然,杜甫确实有那个实力。

再来看他另外一首狂放的诗作,这一次躺枪的不是杨雄和曹植。而是著名的少年就成名的诗人骆宾王。

壮游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而名声大噪,杜甫说“我七岁便开口成诗,而我可不咏鹅那么低级的东西,我要咏就咏凤凰。”还好骆宾王看不到这首诗,他要是能看到这首诗,我估计会被气的吐血。

还有人会说杜甫不够狂放吗?还有人会说杜甫只会忧国忧民吗?

时针有话说

杜甫是忧国忧民没有错,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没有错,但杜子美也有浪漫、狂放的一面。就算说杜甫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估计除了李白,其他人基本上也是会认可的。

盛唐的文化繁荣,国力强盛,造就了那一代诗人的浪漫与狂放。诗人的诗风,很大程度上是是受社会环境、地域、文化风气所影响的。盛唐就没有不浪漫、狂放的诗人,更何况伟大的杜子美。

浪漫诗人泰戈尔经典语录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果实的事业是尊重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我们。

 死之隶属于生命,正与出生一样。举足是在走路,正如放下也是在走路

 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

 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当人是兽时,他比兽还坏。

 泰戈尔说,沉默是一种美德。但我觉得在喜欢的人面前便是懦弱。

 当人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了。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幺报酬。

 人生旅途中有很多机遇和风景,我们不必执着于一时的所得,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毅的一直走下去,因为前方的风景更美。

 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你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呀!

 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瀑布歌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我却很快活地给与了我全部的水。

 我们在热爱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世界上。

 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上帝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不要一路留恋着采集鲜花保存起来,向前走吧,因为沿着你的路,鲜花将会不断开放。

 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个人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词赋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道经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白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荷尔德林的诗风是怎样的?

荷尔德林是189世纪德国的一位诗人。他生前贫病交加,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在他去世一百年后,他的作品风靡全球。荷尔德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让人扼腕叹息。荷尔德林作品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霍尔德林的诗歌风格。

霍尔德林的照片

荷尔德林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表达他对一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如自由、友谊、博爱等。这些作品被称为“人类理想颂歌”,语言清新自然、纯净凝练;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耐人寻味。荷尔德林对未来社会的赞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不妥协的哲学思想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特征。荷尔德林的作品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他的国家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主张积极教育新一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他的诗歌充满了乌托邦的古典内涵和浪漫色彩,因此他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同时,荷尔德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表现出忧郁和孤独,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可以说,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成功地搭建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

从整体上看,荷尔德林的诗歌风格属于古典浪漫主义流派,荷尔德林因其诗歌风格被后人誉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

诗人荷尔德林简介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曾经被遗忘了一个世纪。荷尔德林,这位生于16世纪末的诗人,直到20世纪才被人们记住,最终在全世界获得了应有的赞誉。那么这位被遗忘的诗人生前会是什么样子呢?

荷尔德林的肖像

这位诗人在神学院学习。求学期间,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他们成立了一个诗社,开始写诗赞美人权。从神学院毕业后,荷尔德林没有担任神职,因为基督教与他所信仰的希腊神话格格不入。对他来说,诗人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后来,作为一名家庭教师,荷尔德林爱上了她雇主家的女主人。在三年的恋爱期间,荷尔德林为女主人写了一部小说和许多抒情诗。这样的恋情自然没有持续多久,爱情的挫败让诗人荷尔德林疲惫不堪。这时,他已经有些精神问题了。在精神错乱的岁月里,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写作,甚至翻译了两种希腊悲剧。到他三十七岁时,他已经完全失去理智,不能照顾自己,也不能继续写作。

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荷尔德林不能说是悲剧,他的诗在当时也很少有人欣赏。席勒甚至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和主观。直到19世纪,文学批评家们还把重点放在席勒对霍尔德林诗歌的看法上。但实际上,他的诗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赞美人类的理想,比如友谊、爱情、自由。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简介

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他的作品在他死后近一个世纪才为世人所知。荷尔德林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爱上雇主的妻子当家庭教师而被自己的感情折磨,几近崩溃。后来他回到家乡,不久因精神错乱而生活不能自理。先简单介绍一下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的肖像

荷尔德林于1770年3月20日出生在劳芬的内卡河畔。他的父亲是当地修道院的院长。霍德林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她于1774年再婚。荷尔德林曾经在修道院学习,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卢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和同学们写了大量革命诗歌。793年,荷尔德林从神学院毕业,但因为信仰古希腊诸神而无法成为牧师。这时,荷尔德林写了大量的诗歌,发表在席勒的刊物上。

荷尔德林于794年去了耶拿,第二年回到尼廷根。796年,荷尔德林成为法兰克福银行家龚塔德的一名教师,并爱上了他雇主的妻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798年与龚塔德吵架,离开法兰克福,制造了一场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801年,荷尔德林再次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美诗。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时,他已经疯了。他的翻译作品于1804年出版。今年,他的朋友辛克莱带他去洪堡的图书馆工作。806年,他住进了图宾根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来,他住在齐默家里,是个木匠。1826年举行;林的诗发表了。1843年6月7日,荷尔德林去世。

从对荷尔德林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在他写作的巅峰时期,他就精神错乱了,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狂的。”。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书上干巴巴的记载,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他的生平轶事,真正难的却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来分析他的性格。何况我们如今要谈论的还是一位“仙人”,他的人格意志与精神自由的矛盾更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对现实、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有屈原那种独立不迁、好修为常的人格精神,也有庄周式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旦被现实生活否定,他又企图在纵酒迷醉、隐游山水、寻仙访道的生存方式中得到无意志的解脱。因此,他又有庄周那种悲观厌世、人生若梦的消极情绪。但是无论这种矛盾深刻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李白就是李白,除去那些后天形成的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真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乃是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横溢才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之所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入骨髓,绝非是捕风捉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从来没有如李白这般,在自己所作每首诗中都浪漫得如斯自然而深刻,在自己所写的每句诗里,都能浪漫得如此信手拈来。

水与离情

李白好交友,自赋诗云“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古时交通不便,每次与友人相聚都只是短短数日,临别如同诀别,再相见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唯其如此,古人们总是极其珍视友谊,临别之情总是极其悲壮。对于如此感情丰富的李白,这点更是显露无遗。李白一生留下许多经典的送别诗句: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这些经典的诗句,可谓句句情深,感人肺腑。然而我们除了感动以外,更应惊叹于谪仙的敏捷才思。在李白心中,水的意象似乎与离情别恨紧紧相连,以致每每送别或留别,总是“寓情于水”。但以其惊人的才思,每次所用水之特性,竟都绝然不同:“桃”句说的是水深,“请”句用的是长度,“思”句却是借流水之动态漂泊来联系相隔两地之人彼此的思念。何等天才!何等豪情!

当然,李白对水的情感并非局限至此,《将进酒》中开篇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语出惊四座的名句,它歌颂的便是黄河水的气势磅礴,岂不知这诗句本身便与黄河水一般气势磅礴;然后笔锋一转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感情上一波三折,语句上愈显深刻,诗意却渐渐谈到了人生的大问。这些诗句,尽含庄子的乐生哲学,尽含李白的飘逸洒脱,实乃诗中的极品。

最后,谈到李白与水,自然要以《望庐山瀑布》来压轴。这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是路人皆知。对于诗句本身,各位与我实在是熟悉到无需多讲。我只想说,这首诗让我懂得什么叫诗人,这首诗让我懂得什么叫浪漫。无怪苏轼在看到徐凝与李白同样是写庐山瀑布的诗后失笑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附庸风雅,本非坏事,坏就坏在挑战的是李白,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了。

人生苦难

李白一生颇不得志,当然要说苦难自然是比不上杜甫的穷困潦倒了。李白的仕途不得志,自己却颇为富足,所以即使总不能“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没什么问题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沦落何地,李白的诗中总是豪气不减,浪漫到底的原因吧。虽然如此,李白终究是不得志,所以他自然要咏唱人生的曲折,当然其中的诗句还是一样的富于想象,夸张浪漫: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则,然而我最喜欢第一则。二、三的诗句也是绝佳,但缺少了那种英气。想是在仕途挣扎太久却无所得,即使狂如李白也会身心疲惫。 古来咏诵自己不得志的诗,不外乎那些顾影自怜,恨无明主,心灰意冷的句子,虽然不无道理,但总给人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李白的这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却很不一般,在不得志的同时还保留着一股激情,虽“心茫然”却也能“拔剑四顾”,那种跃跃欲试的激情跃然纸上。到后面就慨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即使描绘人生的曲折也十分浪漫。最后又突然转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驾驭文字的能力实在是炉火纯青,这么突然的转折,用到诗中竟然是恰如其分,可见其时李的心目中仍然是饱含希望的。当然,李白晚年修道,与那份英气可谓诀别了。普天之下似乎只留苏轼一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们的时代虽然不同,但同是仕途失利,苏轼的强韧似乎是更值得称颂的了。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

……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

再看梁甫吟,感觉报国无门的郁闷真的是如出一辙,何时都那么急切。有趣的是李白将自己与皇帝比作干将莫邪,最终会“神物相合”,未免有自作多情之感,却不知君臣始终有别,李白不愿低头的个性决定了其仕途的无所建树。

酒与人生

李白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嗜酒与做诗的名声几乎是一样响亮。更有传说贺知章拜访李白之时,看完《蜀道难》后大叹奇才,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酒与李白的生命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李白关于酒的诗,便是他写得最深刻,写得最飘逸,写得最浪漫的一首: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每次看这首诗,总会感慨万千。它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对人生的开朗与浪漫绝非无用的情感。我们何时不是孤身一人?我们何时真正有人相伴?李白却能“花间独酌”,“对影成三人”。仿佛自己从来就是孤身一人,却对这份不可抗拒的孤独从不解怀,反能自得其乐。到后面的“月徘徊,影零乱”,仿佛让人看见那人、影、月,皆在一片朦胧中飘离散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又道尽了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傅庚生有评论说:“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我则说,纵有青莲之才,若不像他这般嗜酒如命,若不像他这般及时行乐,若不像他这般豪情万丈,如何作得出此等诗句?

这便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并非单单是在诗文中的浪漫,而是在人生中的浪漫。有时候我觉得,李白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一条彻底浪漫主义的人生路,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记录的那些种种,乃是他的一切,他的灵魂。

相看两生厌xiàng kàn liǎng shēng yàn 

1、意思

指轻视,看不起 看一眼都嫌多,比喻双方互不待见,相互嫌弃。

2、出处

李白《独坐敬亭山 》

3、全诗

李白《独坐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全诗释义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5、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47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