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
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身高:168厘米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
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的心声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驾歼击机叱咤风云十年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杨利伟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父亲先当教师,后在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母亲在县里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直到退休。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
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对这次“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从800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人做出了极其悲壮的尝试。如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
奋力攀登“上天阶梯”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错。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十几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过去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前额高高突起。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同样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非常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好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据他说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追求,严格要求自己,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我的训练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师,后特招入伍到部队当了档案资料员。她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张玉梅承担了所有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时,也没耽误丈夫的工作。
儿子杨宁康,上小学三年级了。小宁康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就是自己的爸爸。老师让写作文,他就拿着爸爸的照片,写成一篇《爸爸的雄姿》。他写道:“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和骄傲。”这篇作文后来上了学校的《作文导报》,小宁康还得了18元稿费。
2001年7月,妻子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需要做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心如刀绞啊!”
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
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你是不是……”
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我的训练。”
这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再次取得优秀成绩。
大队领导告诉记者:“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杨利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在稳步提高,在同伴中始终名列前茅。”
被专家组投票确定为“首席人选”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光荣地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次。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身经百炼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开始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
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
人类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名航天员,乘各种航天飞行器遨游过太空。今天,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轻盈一跃,大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哦,利伟!你肩负中华民族的重托,笑迎全世界的注目。银河为你起舞,朝阳送你凯旋!
(本文由奚启新、刘程、吴川生、杨永桢本报记者王文杰、范炬炜撰写)
亲人为你壮行
●本报记者杜献洲、丁海明
清晨,零星的秋雨中,站在北京航天城,西山上第一场瑞雪清晰可见。
今天,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告别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7点半,杨利伟的妻儿早早地站在欢送的队伍中,等待出征的亲人。
7点45分,一身戎装的杨利伟走来了。没想到,他和亲人的告别竟出人意料的平静,平静得就像他平时去上班。
杨利伟来到父母身边,对老人说:“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别惦记我。”说完,他回头对妻子笑了笑,既没有泪水,也没有拥抱。周围人多,妻子一时不知该说点啥,突兀地问了一句:“带便服没有?”他笑着反问:“带便服干啥?”说得大家都笑了。杨利伟俯身亲了一下儿子,
儿子调皮地说:“爸爸你早点回来,教我打游戏。”
记者见过种种军人的告别———上战场,上抗洪大堤,上风雪边关……然而却不曾见过如此重大的、划时代的告别,竟然这般轻松。
“你真的不紧张?”记者问。“有啥紧张的?”杨利伟笑着答道。“党和国家这么重视载人航天工程,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咱们国家技术力量这么雄厚,我相信党和国家,相信科学技术,也相信我的爱人!”妻子张玉梅接茬说。
记者深深感到,杨利伟的家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69岁的父亲杨德元是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专门从老家赶来为儿子壮行,两位老人还带来了5斤儿子最爱吃的螃蟹。在某部任档案资料员的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同乡,当年是从县志上看到了杨利伟的“大名”,于是有了这段浪漫的爱情。学习出色的儿子杨宁康是三年级小学生,给爸爸的礼物早就准备好了,那是一篇发表在《作文导报》上的作文《爸爸的雄姿》:“我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丈夫就要出征了,妻子凑在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别忘了打电话……”杨利伟使劲点了点头。
9点20分,杨利伟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乘机飞向远方……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
苍穹定会报佳音
●本报记者杜献洲、丁海明
寒流给深秋的北京平添了几分冬意。杨利伟的离京给亲人留下了思念和牵挂。
12日晚8点多,家里的电话响了,张玉梅拿起听筒,丈夫熟悉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先是夫问妻答:“咱爸咱妈好吗?”“都好。”“儿子好吗?”“好。”“你呢?”“好。”“你们都要保重身体。”
接着是妻问夫答:“今天顺利吗?”“顺利。”“你现在怎么样?”“一切都好。”“你要照顾好自己。”“我会的,你们放心。”
就是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在杨利伟走后的每天晚上,给这个小小的家带来温暖和慰藉。
然而细细想来,电话里,他们有意或是无意地绕开了最敏感的话题。
“有没有说起过‘一旦’或者‘万一’?”记者请英雄亲人原谅这难以回避的冒昧。
“没有,真的没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对这次发射都有一种近乎绝对的自信。再就是我们都有一种军人的奉献观:值得付出,就不求回报;尽力而为,就没有遗憾。”张玉梅的自信和坦然令人起敬。
毋庸讳言,“神舟”飞天之际,杨利伟的亲人几乎成了媒体追踪的焦点。但他们远远地避开了镜头和闪光灯,躲开了鲜花和掌声,生活一如往常那样平淡安宁。张玉梅照常上下班,父母每天搭班车接送孙子上学放学。
1998年,杨利伟被选为航天员,为全家赢得了荣耀。但这些年的甘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几年来,他们很少能全家团圆,杨利伟夫妇就在一个大院里工作,也难得见上一面。母亲扭伤了腰,几个月没下床,根本没让杨利伟知道。张玉梅身体不好,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做检查,但她从没撂下家庭的重担。训练紧张时,杨利伟住在航天员公寓不能回家,她也是夜里和丈夫通电话。不是诉苦,更不是抱怨,而是帮丈夫复习英语。
14日的黄昏降临了。时钟嘀嗒,一分一秒地接近着“神舟”飞天的一刻。杨利伟的儿子小宁康指着夜空问妈妈:“妈妈,明天我能在天上找到爸爸吗?”(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
利伟,我为你喝彩
——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观看飞船发射侧记
●牟加金
“5、4、3、2、1,点火!”
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着、跳跃着,用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抑制不住喜悦的泪水。
回首往事,申行运感慨万千。
1998年1月,杨利伟和战友们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此为标志,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为了建设好这支全军惟一的特殊部队,申行运先后到一些空军部队实地考察,深入飞行员生活一线,考察了解飞行员的生活规律。
申行运忘不了,在5年多的时间里,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付出的艰辛。基础理论功课多,他们一门一门钻研,白天上课,晚上休息,在外地休养还要背英语单词;技能训练难度大,他们迎难而上,勇于攻关,一项一项苦练。
申行运忘不了,杨利伟这个精明的小伙子,精神总是那样饱满,干劲总是那样十足,妻子做手术也不肯耽误训练。在首飞选拔的5次考核中,他获得了两个9 9分,三个100分的好成绩,以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的排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航天员”。利伟啊,我的好战友、好兄弟,我为你骄傲,为你喝彩!
(本报酒泉10月15日电)
父老乡亲眼中的杨利伟
●焦玉庆、韩军、本报记者韩国贤
今天,在中华民族第一位“太空人”的故里、素有“关外第一县”之称的辽宁省绥中县,父老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回忆和述说起英雄昨天的故事。1提起杨利伟,有着38年教龄的绥中县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王素英神采飞扬:“我教过的学生不下2000人,其中绝大部分都记不起来了,但对杨利伟却印象很深。”
那是1977年,王素英老师任绥中县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在这一届学生中,她至今还记得两个学生:一个叫顾大卫,另一个就是杨利伟。一天,贪玩的顾大卫被王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顾大卫一赌气不来上课了。看着王老师着急的样子,杨利伟主动找顾大卫做工作。一番入情入理的谈话后,顾大卫不但乐哈哈地背起了书包,还主动向老师道了歉。
那个年代,学校一度连粉笔都买不起。看到这种情况,有几位同学决定到附近的工厂偷铁块,卖钱交班费。杨利伟得知后对大家说:虽说为班里筹划班费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为此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王素英老师说:“小利伟本身学习就好,我挺喜欢。这两件事更令我记得很清楚……”
在绥中县水利局河务处上班的弟弟杨俊伟,说起哥哥更是一脸的灿烂。哥哥自小就是他心中耀眼的一颗星。
杨利伟上中学时,绥中县城还没有全部通上电。由于家里生活困难,买不起蜡烛,杨利伟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第二天早晨起来常常“灰头土脸”的。到了冬天,为了省钱,他每天都借着火炉的光,边取暖边看书。由于学习刻苦,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位于班级的前列,特别是数学,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2在杨利伟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比较大:老邻居赵忠山———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
赵忠山早已去世,但同是老军人的赵姨每次提及小伟子都是捧腹不禁:俺家那位“经历”丰富,小伟子天天跟在他大爷屁股后头听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到驻地附近的空军部队参观,杨利伟看到了飞行员的体能训练。为了能锻炼出一个合格体魄,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包括踢毽球、游泳、长跑等在内的详细健身计划。就是节假日回到家中,他也要求自己在屋前的门楼上做规定数额的引体向上。进入冬季,滑冰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没有钱买滑冰鞋,他就找来两根钢锯条,自己制作了一双“冰鞋”。随着中考的临近,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杨利伟的锻炼计划却雷打不动。3“这孩子特仁义。”这是左邻右舍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绥中镇,杨利伟是一个公认的孝子。他当兵前,很少惹父母生气。当兵后,怕父母挂念,就是学习训练任务再重,隔两天就要给家中写封信。都说男孩子心粗,可杨利伟却想得很细。父母的生日他记得清清楚楚。每逢生日,二老都会收到杨利伟寄来的礼品。
在绥中县小庄乡孤家子村,杨利伟更是一位人人称道的好女婿。1990年,回乡探亲的杨利伟与在小庄乡中学任教的孤家子村女青年张玉梅结婚了。张玉梅到部队后,二老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年看病吃药都要两三千元。每隔一段时间,杨利伟都要叮嘱张玉梅给家中寄钱。回家休假时,还特意给老人带一些营养品和药品。
杨利伟和姐姐杨利军有着特殊的感情:上幼儿园时,县里给每个教师子女一个名额,为了让弟弟接受好的教育,姐姐就把名额让给了弟弟。由于父母工作忙,小利伟每天上下学,都是由姐姐手拉手接送。如今,杨利伟对外甥女的成长特别关心,时常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而上高三的外甥女也特别相信舅舅,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都要打电话“求救”。
说起“小两口”的感情,在家乡更是传为佳话。张玉梅随军后,由于工作性质关系,两人始终是分多聚少。带孩子、做饭等家务大多是张玉梅一人承担。为此,杨利伟总感觉欠妻子太多。2001年春节休假时,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杨利伟特地高歌一曲,一首《懂你》唱得妻子泪水涟涟。
心儿与你一起飞
●吴川生、牟加金、本报记者武天敏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时此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载人航天指挥大厅里,4名特殊的“观众”面对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轻声叫出声来:“孩子!”“利伟!”“爸爸!”……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本高校,有二本专业。还有,绵阳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
以上是所有在绵的本科院校,其中西南科大几乎所有专业和绵阳师院相当部分专业需要一本以上分数。
如果要报考在绵高校,最推荐西南科技大学,因为该校已经是一本类大学了,二本成绩的话进西南科大非常不错了。西南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西部重点建设的十四所大学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高校。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聂海胜,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攻克了航天员必备的各种脑力及体力测试。以自己出色的航天资质,获得了第三次远赴太空的机会。聂海胜几次上太空。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1聂海胜第1次上太空是在2005年,搭载神舟6号完成太空探索任务。从聂海胜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聂海胜为国家和人民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而且还在航天探索任务上勇挑重担,让自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务。这一次神舟12号载人飞船聂海胜又一次出征,这也就标志着自己第3次代表人民和国家完成对太空任务的探索,因此我对聂海生非常敬佩。
从聂海生的航天探索之旅,你们可以看出中国航天技术这些年的伟大成就。从神舟1号第1次升入太空,到知道今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和航天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中国人能在这短短近20年的时间当中,完成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无论是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于技术的革新,这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国人对于航天技术的探索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根本没有任何的基础。但是就凭借着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和对于航天技术的探索,所以中国的航天技术才能一次又一次赶超世界,一直发展到今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航天空间站,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独立建造自主航天站的国家并不多,靠一个国家完成建造的更是屈指少数。
总结:中国航天精神代表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一种伟大精神,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技术缺少发展成现在的航天技术强国的转变,代表着无数国人未来改变国家命运,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在这一系列荣耀事情的背后,也要明白有无数航天人为了国家梦想,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2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出征太空,他曾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永远年轻!致敬!
网友:永远年轻,越来越帅
“24年间,3次飞天,平均相隔约8年。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这份荣耀,一生自豪!”这是神舟十二号乘组指令长聂海胜的心声。
2005年10月12日到16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色完成了各项操作。此时,距他加入航天员大队,过了近8年。
1998年1月,聂海胜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那一次,杨利伟首飞成功。不久之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上日程。聂海胜以优异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13年6月,聂海胜作为指令长带领乘组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一道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轨飞行15天,圆满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医学试验等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又过了近8年。
航天员队伍里最年长的聂海胜,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各项操作技能训练和体质锻炼从未间断。他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谢、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始终在优良等级。
今年6月,聂海胜再次作为指令长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恰好又过了8年。
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每一步都倾注着航天员的心血。
对于空间站,聂海胜充满期待:“一定要把载人航天‘第三步’完成好,把空间站建好。”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3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总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原本平稳运行的社会状态,总是需要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跨越式推进,才能令其从原地踏步的情况中得到质变,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体验。
众多科技项目在无数有志青年的不懈拼搏中,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一步步走向巅峰。而他—聂海胜,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攻克了航天员必备的各种脑力及体力测试。不仅在多年前有幸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完成相关工作,而且在前几日,再次以自己出色的航天资质,获得了第三次远赴太空的机会。
家境贫寒,他却始终自强不息
聂海胜,一个在我们小时候就经常从新闻中听到的名字,那个时候,我们还小,可他却已经是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冲向太空的英雄。因为他,无数小小少年在心中默默许下心愿,发誓自己长大后,也要像聂海胜叔叔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航天员。
如今,聂海胜的脸上平添几丝沧桑,可他对宇宙太空的热血激情却丝毫不见消减,反而带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再次向着太空进发。看着如此般灿烂而耀眼的聂海胜,谁又能想到,他的童年竟是那般的贫瘠与不堪。
聂海胜出生于19 64年9月,家住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的父母就是当地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一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只求多子多孙并且将其平安养大,便觉得是天大的幸福。
聂海胜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虽然最后一个男婴的出生,令思想传统的聂海胜父母倍感欣慰,但是今后平添的生活压力,却也让聂海胜的父母倍感吃力。父母每日下田务农、或帮周边大户人家做做苦力活,虽然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赚取的钱财却始终微乎其微,只能供全家人勉强度日。
当村里体面些的人家天天吃大白馒头、偶尔还沾点儿荤腥儿的时候,聂海胜家的餐桌上,却总是千年不变的窝窝头、萝卜干、酱咸菜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在衣着方面,聂海胜作为家里的老幺儿,更是几乎没穿过专门为自己买的新衣服,总是来者不拒的穿着哥哥姐姐们穿不下的旧衣服。
不过即便如此,聂海胜却从来不会因此而埋怨父母,反而是将自己所积蓄的羡慕,都转化成努力学习、争取出人头地的动力。当家里的哥哥姐姐们都对学习无望,早早辍学打工赚钱时,聂海胜却只顾风雨兼程、始终对学习抱有无限期待。
为了不打击聂海胜学习的积极性,父母也从来不对其讲述家里的难处,只管尽力而为。有一次,学校收学费,父母实在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就让聂海胜抱着家里养的兔子交给了老师。
好在聂海胜自己十分争气,没有辜负家人多年来对自己的培育,在高考过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城里的孩子们高考过后,都拿着父母的奖励到处吃喝玩乐,可聂海胜接下来的生活,却完全被赚取学杂费的忙碌所占据。
他很清楚父母根本掏不出那么多钱供自己上学,于是他就利用自己的暑假时间,到处打零工、帮别人扛木材、装茶叶、干农活,终于在开学之前攒够了自己的学杂费。
刻苦训练,三次远赴太空
高中时光匆匆流逝,即将面临毕业的聂海胜,正迷茫在自己今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中。恰好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前来招生,聂海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不想竟一鼓作气通过了学院的各项体能及知识测试。
1983年6月,聂海胜入学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启了自己漫长而伟大的航空航天生涯。航天员不像普通大学生一般,只要完成基础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作为航天员预备队成员之一,聂海胜及其同学在完成基本的课业任务之余,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
1998年,聂海胜通过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多项科技的严格考验,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终于有机会成为真正有资格“飞天”的航天员。
但是当这一消息传到妻子耳朵里时,向来对丈夫航天梦想十分支持的妻子,却突然变了脸。很久以来,妻子都以为,虽然聂海胜经常念叨着飞上太空,但十有八九也就只能做个陆地工作者,倒也不甚担心。可当聂海胜真的通过测验获得飞天资格后,发生于1986年“挑战者”号上的航天事故,开始反复出现在妻子脑海中。加上人类因很少触及而对太空有着莫大的恐惧,妻子表示坚决不愿意让聂海胜真的飞天航行。
甚至在聂海胜偷偷办理手续、先斩后奏之后,妻子更是坦言“那就离婚好了”。面对妻子对自己的担心和对太空的恐惧,聂海胜只能苦口婆心不断为妻子解释,并且表达自己获得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经过聂海胜数日对妻子的软磨硬泡之后,妻子终于同意聂海胜前去完成航天任务,但是有一点,就是无论如何聂海胜都必须保护好自己。后来每每提到丈夫的航天经历,妻子总是一脸委屈说,自己当初就是上了聂海胜的当,才会让他屡屡抛家舍业的为太空献身,从而自己包揽家中一切事宜。
2005年,聂海胜以杰出的身心综合素质,代表国家登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
2013年,经验丰富的聂海胜再次当选航天员,作为神舟十号飞船任务组成员再次远赴太空,完成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艰巨的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当然,精彩并未结束,就在今年6月17日,聂海胜重新以航天员身份,登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开启了自己人生中第三次远赴太空的航天任务。
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按照常理而言,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一生中能够拥有一次登上太空的机会,就已经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但是出生平平、资质平平的聂海胜,却在短短数十年里三次奔赴太空。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呢?
首先,作为航天员,优秀而健壮的身体素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硬性要求。与地球千差万别的太空环境,对于普通人而言根本无法承受,因而在成为正式航天员之前,极其严苛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则是必不可少的。而聂海胜从入学之初开始,便始终坚持着风雨无阻的相关体能及耐力训练,不仅不会偷奸耍滑,而且还经常一个人私下加练,从而令自己拥有了坚实的体能素质。
其次,在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之外,聂海胜对自己的学识水平,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从第一次登上太空之后,聂海胜已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成功归来的他可谓功成名就,完全可以找个虚职悠闲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但是聂海胜却从来不允许自己松懈,在依旧坚持部队训练的同时,还发奋学习。通过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一次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要知道,在此之前,聂海胜在部队早就已经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家庭,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每天付出比别人多出十倍的努力,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兼顾自己的学习。
据知情人士透露,聂海胜在中年时期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时,令自己分身乏术的有限时间和精力,加上中年人不断退化的大脑工作能力,让他在学习英语时十分的吃力。为了不因此而给自己拖后腿,聂海胜就把自己要背的单词都贴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每天不论是刚起床,还是睡觉之前,他都会先看一遍眼前的单词。
同时,晚上休息时间,聂海胜还不忘虚心的向自己年幼的女儿及妻子请教,让他们为自己纠正英语读音。
如此种种,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而聂海胜却从不因此而妄自菲薄,反而时刻如年少时一样热血沸腾,因而,远赴太空多达三次,是聂海胜自己不懈努力换来的结果。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任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伴随着这一时刻的来临,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名字,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安全返回。而早在2003年9月30日,就在神舟5号首飞梯队航天员即将被完全隔离之前,《面对面》栏目的记者就已经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对杨利伟进行了独家专访,当时,杨利伟还没有被确定为神舟5号飞船的航天员。不同于一般的采访,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出发之前的健康万无一失,在采访之前,节目组人员进行了仔细的身体检查和消毒防护措施。
记 者:你好,请坐,手就不握了。
杨利伟:我们非常希望跟你握握手。
记 者:等你回来以后我们就握手。
杨利伟:假如有这机会肯定是没问题。
记 者:拥抱都可以。
杨利伟:没问题。
记 者: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1965年5月生,身高1米76,体重就不说了。
杨利伟:那咱俩你比我大了一个月,身高还比我高了很多。
记 者:你身高是多少呢?
杨利伟:我1米66。
记 者:体重呢?
杨利伟:体重现在可能有63公斤左右。
记 者:你们的要求是什么?
杨利伟:我们现在要求身高一般不超过1米72,一般在一米65到一米72,体重一般在70公斤以下。
记 者:需要什么条件呢当宇航员?
杨利伟:他们来有个条件,飞行基本上要在1000小时以上,最少在800小时以上,作为咱们现在空军这种飞行的话,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在30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年龄都在,这个年龄段,你才能有这个空中经历,才会飞这么长时间。
记 者:不是你的年龄控制,而是你的飞行时间,这个就划了一道杠。
杨利伟:对,本身他招的时候,选拔的时候,也有个年龄段,从25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去招我们,但是你带有飞行的东西,你正常大家去飞行的话,基本都差不多。
今年38岁的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绥中,1983年高中毕业时,他顺利通过了空军招收飞行员的体检,进入飞行学院开始学习飞行。毕业之后,杨利伟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任飞行员,曾经成功飞行过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并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我国开始在全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这让喜欢挑战的杨利伟开始面临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记 者:怎么选出来?
杨利伟:在最少的时候,我们选拔的时候,应该说作为我们自己还是不知道的,我记得那时候还在执行任务,就是飞行还在执行任务,然后好像是从档案里面初选,选了大概一千多名,一千五六百名这样的,就是从档案里选符合条件的。
记 者:多少人里面选一千五百个?
杨利伟:这就是在全空军的飞行员里面去选,选之后,通知我们到疗养院去做外围的体检,我们团去了六、七个,一起到青岛疗养院做初步的初检,那时候是知道是干这个来的。当时感觉有这个机会,挺激动的。
记 者:激动在我们平常可能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一个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当你听说要参加这个选拔。
杨利伟:从我个人来说,应该说我对这个职业非常地崇敬,因为从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就对这一些新奇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后就是对一些幻想的一些东西科幻的一些东西会更感兴趣,然后到后来当兵之后,通过飞行,可能对航天这个角度更感兴趣一些。我比较喜欢这些新奇的、比较有创造性的或者有挑战性的工作去做。飞行这个职业,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职业,然后你更进一步地到航天的领域,本身对你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对这个职业应该说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这个东西,感觉心里边很兴奋。
记 者:当时觉得自己有把握吗?
杨利伟: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事,但是就是随着你体检,一步一步地在往上走,一直在得到通知,感觉还是很有希望的。因为本身在部队的时候,飞了十几年,飞了1000多小时,整个十几年这个过程,从我自身感觉,连院都没有住过,好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感觉这个身体还是挺棒的。
记者:基本的条件应该是不在话下。
杨利伟:对,因为在一开始,像咱做的这些临床的和一些从飞行员这个角度来检查,我感觉肯定是没问题。
记 者:要经过几关呢,1500人里边完了以后再选,第二关是再选多少?
杨利伟:我们进京的好像是60名。
记 者:从60到12,这个经过一个什么过程?
杨利伟:这个过程主要就是一个咱在空军总院临床的一个过程,通过临床这些检查,有没有问题,这算是一关。然后又到我们单位作为航天这些特殊的行业,它有一个特应的这些检查,这又算是一关。然后又通过到你单位去政审、调查,包括家属的体检,这又算是一关过了之后,才接到命令,到这来报到了。
记 者:过程持续多长时间?
杨利伟:大概一年时间吧。
经过一年多的选拔,1998年元月,包括杨利伟在内,12名经过层层选拔的飞行员集结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加上两名教官,14人正式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3月初,他们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航天员训练。
记 者:你们怎么训练的呢?
杨利伟:我们来训练之后通过了几个阶段,初期做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就是有关航天的、医学的,包括一些知识的科目,像计算机、外语,这些相关的,包括一些大学的课程,也重新去学了一遍,主要是为了后期的专业技术打基础,大概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然后就搞的是专业技术训练,主要是进行从火箭飞船七大系统,比较系统学习它,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比较新的了。
记 者:原来没有接触过。
杨利伟:它完全不同于航空这一套东西,因为它从原理上,一个是你在空气,大气里面,一个是在高真空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就是任务训练这个阶段,针对咱们的任务,可能这里面就搀杂了好多的模拟器,跟飞船直接有关系的训练,然后包括一些心理上的,还有一些关于"沙漠"生存,失重下的飘浮、工作,包括一些吃饭、喝水这些东西,去做一些训练。
为了让航天员适应太空特殊的环境,提高对各种负荷的耐受性,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最大程度地模拟了太空舱内的各种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艰苦的训练。
记 者:遨游太空可能在常人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事,但是我做这个题目以后我也了解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一个环境。
杨利伟:对,它是这样的,一个高真空的一个失重环境,他就在震动、在噪音下去从事这个工作,肯定这个环境应该说是比较严酷的,应该是这么说。但是从你训练角度来说,尽可能地能模拟到的,你去模拟到,能训练到的去训练到,这样的话就提高你这种适应能力。
记 者:最严酷的环境是个什么环境?
杨利伟: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轨道运行这一个阶段,可能对于你考验的,可能就是一个失重,失重的话你可能整个身体的一个血液、一个体液这个重新分配问题。那么我们针对这个也做了好多训练,做一些血液重新分布的训练,做一些下体负压的训练都是针对这个去做。另外就是可能会有一些空间运动病发生,那么也针对这个去做一些秋千、转椅,去刺激你这些前庭功能,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来提高你这种应对能力,是这样的。然后你作为起飞和返回着陆,可能对我们考验的主要就是一个载荷问题,高G值的载荷。像起飞,按正常的话,最大的载荷达到5个G(5倍于自身重力)的载荷,返回的时候,一般按正常的,也在4个G左右这样的,如果应急的话,要达到85个G,甚至9个G,然后还有好多大G的冲击,这样可能对你的身体上要求就会更高。针对这个,我们也做了一些包括像离心机这样的训练,我们现在训练离心机,正常训练达到8个G值,当时你做这个东西的感受,那就是压得非常厉害,我们去看看自己一些训练录像,可能是当时把脸都已经拉变形了,有时候可能眼泪也出来了,训练,针对这种特殊环境做的一些训练。
记 者:在什么地方训练?
杨利伟:基础的一些训练,就是在航天城都具备这个能力,但你说在野外生存训练,不可能在咱们这里边去搞,它也就属于没有实际环境,像这样的可能会走出去,去做这个训练。
记 者:其余的在什么地方训练?
杨利伟:在北京周围也做了,在官厅水库这些地方也都做了好多,水上出舱,在沙漠上做的一些野外生存训练,在沙漠上去做。然后去跳伞,在咱们孝感去跳伞,去体验一个是心理训练,另外就是一些高空的一些感受,做这些训练。
记 者:为什么要训练野外生存呢?
杨利伟:它就是说,你返回来之后,现在就是说你按照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问题不是很大的,但是从训练这个角度,他可能是从难从严这方面来考虑的话,从最危险的角度,假如说你不落在着落舱,那么你存在一个你自己去生存的问题,然后你利用当时的一些条件,怎么样去生存下去。所以他有必要去做这个方面的准备。
记 者:有多少人一起参加训练?
杨利伟:整个过程我们14个人都得参加这些训练,作为最初期来说也是这种分组形式的,互相之间有个协作去训练,基本都是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做这种训练。因为作为最初的模式是按照两个人一组去飞行的。
记 者:现在又有了变化。你们怎么应对这种变化呢?对你们心理有影响吗?
杨利伟:应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本身我们都是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出身,那时候的工作就是一个人,他不像飞大飞机的,有一个机组去做这个工作,你平时执行任务养成的这种独立地完成任务这个能力,应该说通过这么多年,做的应该是培养出这种心理素质了。
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员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关键,所以,心理素质训练也是航天员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担任飞行员的时候,杨利伟就曾经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化解过一个又一个难题。
记 者:在你当飞行员的过程当中,你遇见的最危险的境况是什么样的情况?
杨利伟:我遇到过空中发动机停车,算比较大的一项特殊情况。
记 者:当时什么情况?
杨利伟:当时是在新疆,在马兰去执行任务,飞强击机,做超低空飞行的时候,发动机涡轮叶片折断了,然后出现发动机停车。
记 者:你怎么安全回来的?
杨利伟:当时飞机属于双发,然后你利用单发,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之后,利用单发然后去上升高度,然后再做一些应急的放起落架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去着陆。处理得非常成功。
记 者:应该说你们每天都好像跟危险打交道?
杨利伟: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你飞行这个东西,本身它就是个机械的一个东西,你可能随时都在面临着危险,应该是这样的。
记 者:但是这一次跟普通的飞行是不一样的,你要去的,是你从没有去过的一个高度,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境况。
杨利伟:对。危险这个问题,应该说想得不是很多,像我飞了1300多小时,大大小小地遇到过很多的危险,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磨练了你这种心理素质,飞行本身它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那么作为载人航天来说这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但是作为我们来说,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包括我们到这儿来五年多的训练,应该说培养了这种心理素质,包括教练员可能会更多地去组织一些这些训练,来培养你应对的能力,从你个人来说,你可能去更多地去预想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你怎样去应对它,这样的话可能就从你这个知识储备上,从你对飞船的了解上,你会去想,假如出现这个情况,我去怎么应对。
记 者:刚才政委说了一句话,说你别看当航天员很光荣,但是他们是真苦。你觉得苦吗?
杨利伟:怎么说呢?你要是单单从训练和各种要求来说,确实它是很艰苦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个应该说很苦的一个工作。但是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是不感觉那种苦。因为你追求的就是一个目标,大家来了,也就是为了这件事,来在很自觉地在努力在工作这个事情,都很积极上进在热切地期待着最后的圆咱中华几千年的飞天梦,所以我感觉你从事这项工作并没有什么苦不苦的感觉,确实没感觉它苦。
记 者:除了工作以外,你个人有什么业余的爱好?
杨利伟:应该说作为我自己比较喜欢运动,比较喜欢听一些音乐,另外比较喜欢玩电脑的一些东西。
记 者:喜欢什么运动?
杨利伟:一般的像咱们打的各种球类,乒乓球、篮球,另外我以前搞短跑的,目前这个自我感觉短跑速度还比较快。
记 者:最快的时候一般你能跑多少?
杨利伟:我现在还保持在(百米)11秒多的水平,还是比较快的,我们单位这个记录我已经保持5年了。
记 者:那是挺快的,音乐呢,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呢?
杨利伟:我比较喜欢抒情一点的,因为从我自身感觉,可能你高兴的时候,或者是你有压力的时候,更喜欢这些音乐,一些抒情的,或者一些激烈的这些音乐,非常喜欢这个东西。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正常训练,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所以,航天员们只在周六和周日可以回家,从周一到周五,他们的吃住均在公寓进行。
记 者:吃呢,吃什么,训练的时候?
杨利伟:跟正常的差不是很多,但是我们有个营养医生在专门搞配餐,一个是从花样上,另外从能量和你的营养需要上,经常做一些调整。
记 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吗?比如说我喜欢吃中式的,他喜欢吃西式的?
杨利伟:这个选择不会让你做很多的去选择,因为你要是个人爱好太多了,可能会出现偏食,所以营养医生给你配餐,配餐之后基本上去吃,感觉还是不错的。
记 者:标准呢?有变化吗?
杨利伟:标准有变化,比空军那时候高。
记 者:你怎么能感觉到高?
杨利伟:一个是伙食质量上,另外从整个管理上,都体现这个东西。
记 者:我听说江主席和朱总理,到这儿参观,都自觉不进你们的食堂?说卫生控制非常严格?
杨利伟:对,是,我们一般灶上没有外面人去,公寓也都不进的一般。
记 者:外人都不能进。那你们能跟外面联系吗?
杨利伟:可以,按照平时这种工作,因为你还是要正常地一种生活,大家都是普通人,这种联系还是有,但相对来说,要少一些。
记 者:有没有限制?
杨利伟:肯定是有限制的,比如说你不能在外面就餐,这是一条纪律,肯定是有限制的,然后你肯定是在外面不就餐的。
记 者:任何地方都不行?
杨利伟:应该是这样的。
记 者:您怎么看自己的位置?在整个飞船的工程里面?
杨利伟:应该说和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一样,都在做着同一件事,也为了一个目标去在努力。当然到最后,你体现你载人上去之后,可能对你个人整个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这样的话,从你自身来说,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些,要做这种充分的,包括心理上的,技术上的,和身体上的一个储备,一个准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可能会对自己约束得更严格一些。作为我自己来说,没有耽误过一堂课,5年多,给你举点例子,我小孩到这里上幼儿园,上了三年幼儿园,一次没接送过,然后他们班主任老师只知道姓什么,回来孩子说,然后没见过,都是一个单位的。
记 者:你跟你爱人,有这方面的交流吗?
杨利伟:有,应该是有,因为我爱人也在我们单位工作,这样的话,接触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分工不一样就是了,她对我的工作,应该是非常支持的,因为她也很了解这个事情。
经过5年多的学习和训练,杨利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58个专业所有学习训练任务,顺利通过了航天专业技术综合考核,今年9月份,杨利伟被确定为3名首飞梯队航天员之一,接受飞向太空前的强化训练。
记 者:现在应该是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杨利伟:对,应该这么说。
记 者:现在是三个人,最后你们只有一个人上?
杨利伟:对。
记 者: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
杨利伟:作为我们来说,可能从心理上说,应该说我们都抱着一个很热切的期盼,应该这么说。作为自己现阶段的准备,可能从技术上,主要还是从技术上程序上去做最后的准备。这样的话,可能对以后组织去决定谁去执行任务,因为这对于这个工程来说,大家都是希望能够圆满完成,所以说更多的个人这些东西,我们没去考虑这个东西。
记 者:首发应该是最重要的?
杨利伟:应该是这么说的。
记 者:如果你选上了?你觉得能做好吗?
杨利伟:没问题,因为首先应该说,通过我们5年多的学习,包括对各个大系统的了解,特别是最近一年以来,到火箭,到飞船,到一院和五院都去听专家讲课,实际去参观去了解这个东西,包括我们这次到基地做人船 的合练,模拟真实发射这一套工作,对咱们整个这套系统应该说是非常放心的。
记 者:如果你不能当首发呢?
杨利伟:这个也没什么问题,同样还得执行任务,我们在下面一样,应该说做他这个精神上的和技术上的一个后盾。特别作为我们三个人,无论是谁上去了,另外两个人肯定在发射大厅,在做这种支持准备。
记 者:但是如果说一旦上天的话,那就是万众瞩目,无上荣光。
杨利伟: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往大里说应该说是我们14个航天员的一个集体的光荣,或者说是集体的一种智慧。
记 者:最后什么时候才能确认自己是第一个上去的?
杨利伟:火箭点火了,可能你就确定了。
记 者:为什么是火箭点火呢?我们想要可能应该更早一点的吧。
杨利伟:这个属于组织考虑的事情,不是我们自己考虑的事情。
记 者:你有没有设想过未来这种太空的生活?
杨利伟:作为国内来说,没有人上去过,可能好多经验要通过第一次来去感受它。我想在正常的这些工作做过之余,可能会更多地去感受和通过你自己的感受,通过你自己的观察,来积累这些东西,会记录这些东西。然后下来之后,为后续任务提供一个依据。
记 者:会感觉到孤独吗?
杨利伟:不会孤独。因为一个是通过这么长的训练,已经培养了你这种素质,另外我们执行任务,应该是一个集体性的任务,我们下面好多战友,不论你谁在上面,我们好多战友都在底下在支持着你,从技术和心理上。我们的战友肯定有是互相之间在为你鼓劲,为你加油,这个是没问题的,而且我们的空地之间,还有这种联系,还有好多的无线电通话,地面的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首长,领导,都会跟你通话。
记 者:想好说什么了吗?
杨利伟: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准备,但是对好多程序上的一些事情,可能会规定你一些东西。然后你可能会根据当时的你的心情和你的感受,可能会说一些东西,可能会有一些感受去说。但现在,你好比说你想去说什么,可能我现在没有这种准备,没有这种现场的感受,可能你还去发挥不出这些东西来。
记 者:好,谢谢,祝你一路平安,如愿以偿。
杨利伟:谢谢,非常感谢你的祝福,我也努力去做这种准备,最后去接受组织挑选。
1、厦门赏玩好去处:厦门曾厝_是哪个区2、厦门曾厝_怎么读?3、厦门曾厝安有什么好吃好玩的?4、厦门曾厝_历史,带你了解500年的渔村厦门赏玩好去处:厦门曾厝_是哪个区
福建厦门,是那些外地的朋友都想去玩一趟的旅游胜地。比如厦门的鼓浪屿。会展中心等。厦门也分很多区,例如:湖里区。集美区。思明区等。那么曾厝_属于哪个区呢?曾厝_又有哪些好玩好吃的呢?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曾厝是厦门最美的渔村,交通便利,比较安静和悠闲,商业气氛很浓。沙滩干净,夕阳很美,可以看美丽的日出,感受浪漫的乡村氛围。小吃,水果,海鲜都相当丰富,推荐烧仙草。
走进曾厝_
位于厦门岛东南部。 曾厝_原为临海渔村,近年来随着厦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人数增加,家庭旅馆迅速兴起,年游客流量近300万人次。 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村落,包容了如此多的风俗信仰:不仅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齐全,更有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民间圣妈崇拜,实在可算得上是极具代表性的闽南原生态自然村。 随着厦门市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新建的环岛路。文曾路贯通我社区。
根据厦门市的总体规划,曾厝_社区定位为文教旅游区,辖区内有思明交警中队。思明区检察院。市文联。软件园。曾厝_边防派出所。厦大学生公寓。华厦学院。戏曲舞蹈学校。科技中学。演武二小等多家单位。学校;设有社区服务站。老人活动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爱心超市。社区劳动保障站等多种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成立了计生协会。妇联。工会。老年协会等多种组织。曾厝_社区曾荣获“厦门市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社区办公地点为曾厝_仓里17号。
必做的五件事
1先到曾青供买双夹拖短裤换上。奔去海边的沙滩上,啥都不干,只是吹着海风发发呆;
2去各文艺小店,咨询曾厝_足球队的情况,至少争取加入啦啦队;
3去晴天见,喝杯苦艾酒,或者咖啡,别错过吃当日冰激凌,坐在店门口看美女;
4如果你住在梦旅人音乐客栈,一定要去听场小演出,文艺一把;
5半夜如果饿了,就去深夜食堂吃个宵夜,让这一天就完美结束。
曾厝_美食
观海园烧烤观海园自助烧烤位于思明区曾厝_232号,是一个临近海边的烧烤园。旨在为都市繁忙,生活烦躁的人们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烧烤天堂。惬意自由的烧烤环境可以写成这样一首诗:栖息鹭江畔,沐浴清风,呼三两朋伴,相聚与此;袅袅清烟,品美酒羹肴,觥酬交错间,怡然自得。
曾记烧烤曾记烧烤,虽然只是一家普通的烧烤小店铺,装修简陋,但老板的为人热情,烧烤技术一流,价格公道,得到广大厦门吃货的认同,因此小店的生意相对其他烧烤店,显得比较红火,常常是出现供应不应求的情况,称的上是曾厝_的神店。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厦门曾厝_的吃喝玩乐的内容。不知道以上的内容有没有帮到大家呢?厦门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例如观音山。方特梦幻王国。来到厦门一定要试试这边的海蛎煎跟沙茶面哈。
厦门曾厝_怎么读?厦门曾厝_
[xià mén zēng cuò ān]
曾厝_怎么读? 很多想要来厦门或第一次来厦门的人,都会问曾厝_这三个字怎么读。 曾厝_,拼音念[zēng cuò ān]。其中曾,指曾山;厝,为闽南方言,意思是房屋;_,古同“埯”,本意为用土将小坑掩埋起来,因其村中有宗祠、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故而形成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这与“_”“庵”同音就看得出来,颇有几分禅意。 曾厝_,本是厦门的一个小渔村,现在的曾厝_虽经过了“村改居”,但因厦门属港口城市,其依托这个得天独厚的海港位置,较好地保留了其特有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真可谓是闽南原生态小渔村的典型代表。 曾厝_家庭旅馆怎么样? 除以上原因,曾厝_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极富海滨特色的家庭旅馆。有很多游客在高崎机场下飞机后打的直奔曾厝_家庭旅馆,想把海边风光一睹为快。 那么曾厝_家庭旅馆是怎么兴起并流行起来的呢?大概在十年前,家庭旅馆起初是以客栈的形式出现,但因拿不到许可证,这些客栈便以家庭旅馆的性质经营。这些店家都热情好客,且将客房布置的如自家房屋一样温馨,而且随着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客房中留下小便签,上面写满了来此旅行时的心情和感言。正是这样,曾厝_家庭旅馆被口口相传,逐渐走俏直至现在的火爆。 来手礼网,下载厦门手绘地图,方便查看曾厝_在厦门什么位置,还可以找到曾厝_阳光海岸度假屋。
厦门曾厝安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曾厝_位于厦门东南部厦门曾厝_,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曾厝_原为临海渔村,近年来随着厦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人数增加,家庭旅馆迅速兴起,年游客流量近300万人次。
周边旅游景点厦门曾厝_: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白城、环岛路、南普陀、万石植物园。
好吃的有很多:
芒果红茶
人均¥15,还可以,还不错味道。
10
吉荣鱿鱼(国办总店)
厦门曾厝_国办路257-2号、警务室正对。
人均¥45,好吃,一下子就被同事吃完了,下次继续买
龙眼树餐厅海鲜小炒
厦门曾厝_社中山街81号,人均¥48海鲜粥内容丰富,在下着小雨的晚上,喝上一口真是又暖胃又暖心。
12
佳丽海鲜酒楼
厦门环岛路曾厝_佳丽海鲜大酒楼
人均¥146,非常专业的小吃,海鲜也不错。
13
阿信厚吐司
厦门曾厝_天泉路328-15号(近曾厝_天
人均¥22
最文艺的玩法
1找家特色的民宿住上几晚,曾厝_的文艺从厦门曾厝_你踏入住处就开始弥漫。
2早上5点起床,步行到海边,在睡眼朦胧中感受一下日出。
3拿个盖章本,把小店挨个逛过去,你会发现每家店设计的章都透着淡淡的文艺范,不必担心店家有所嫌弃,厦门曾厝_他们正为你盖厦门曾厝_他们家的章而沾沾自喜呢。
厦门曾厝_历史,带你了解500年的渔村说到厦门的曾厝_,大家都会想到吃喝玩乐。曾厝_也是外地来的游客必定会去的一个地方。还有一些本地人也会常常去。那么有多少人了解过曾厝_的历史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学习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的曾厝_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_的村民“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渔村的形成,大抵是因为依山傍海的缘故吧。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渔村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自由而惬意。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_也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后,曾厝_军事要塞的区位作用渐渐失去。
九十年代初,曾厝_人还喜欢把抗战和两岸对峙时期的事情挂在嘴边。日本人从五通上岸后,对曾厝_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老人们心头的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无厘头:农民在海边劳作,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停在脚边,幸运的便逃过一劫,如果运气不好,就“壮烈牺牲”了。
虽然离奇,但从曾厝_人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千真万确的。“曾厝_的奇闻绝不都是沉重的,1929年,曾厝_飞机场曾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多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更别说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曾厝_村民。
叹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这里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曾厝_被列入城区改造范围,规划建设成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建设安置房、片区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绿化景观等。而曾厝_的自然村岁月,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民宿客栈
据不完全统计,在曾厝_“五街十八巷”的阡陌小巷李共有民宿325家。这里就像个迷宫,初来乍到的游客来到这里往往会晕头转向,电话再怎么指点,路痴们还是摸不着北,问路也讲不清楚。最后呢,店里的老板和伙计不得不出门去迎接。曾厝_客栈老板的热情可能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这里,大老远地就出门招呼客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游客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对曾厝_客栈进行追根溯源,不得不再翻阅曾厝_华侨史。行走在曾厝_,会看到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不少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情的“番仔楼”。一定规模的住宅群往往会综合两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
如今,这些华侨房屋除了一小部分由华侨的后代或亲戚居住外,大部分都被用来经营。曾经承载的华侨文化正以家庭客栈的形式获得了新生,走了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的路子。因此这些客栈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些专家们所说的没落。一个特殊的阶级--闽南华侨从这个自然村渐渐淡出了,一个新的文艺群体和游客群在这个村落里活跃非常。
结束语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内容,对曾厝_的了解更深了。曾厝_不仅美食多,景点多,美女也很多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