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工程: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
兰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
金川公司: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安西:以“世界风库”之名著称于世
七一”冰川:距城市最近的冰川
山丹军马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场
兰州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
东汉铜奔马:绝世珍宝成为中国的旅游标志
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现身敦煌
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寺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天下雄关"---嘉峪关关城
中国最大的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甘肃天水的中国之最
公元416年,秦州地震有地声,这是史籍所载最早有地声的地震。
公元42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我国历史上的大夏国,自统万(陕西横山县)迁都上圭城。上圭两度成为大夏国都。
公元485年,秦州人北魏李冲首创中国封建基层统治方式“三长制”(邻、里、党三长)。
麦积山石窟中的北魏127窟壁画《西方净土变》,是我国最早的经变壁画。
麦积山石窟中北魏《法生造像碑》拓本为国内孤本。
北周秦州刺史尉迟迥在武山拉稍寺敬造释迦牟尼佛摩崖大浮雕,高达40余米,为世界浮雕之最。
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麦积山造修七佛阁,这是我国石窟中最大的宫殿式洞窟
秦州人创作的歌颂陇上壮士陈安的《壮士歌》与《项羽吟》一起,成为南北朝时期京师闾里相为演唱的名曲。
公元617年,隋末将军薛举再建我国历史上的西秦国,年号秦兴,并迁都上圭。
公元618年,李渊(成纪人,李虎之孙),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唐朝,都长安(今西安)。
平阳公主(成纪人,李渊第三女)在隋末战争中,组成军队达7万人,并组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成纪人,唐宗室女)至吐蕃与王子松赞干布成亲,开我国“和亲”之先。
盛唐时期,李隆基(唐玄宗)对《婆罗门曲》改编并作词,首创我国著名古乐《霓裳羽衣曲》。
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成纪人)、李昭道父子,开创以宫室、楼台建筑为题材、界笔直尺划线技法即界画的先河;又是我国工笔山水画鼻祖。
公元701年,李白(祖籍成纪人)出生,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
公元759年,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诗史)寓居秦州,写下了一百余首光辉诗篇。
唐代时开凿于甘谷大像山的大佛(高233米,肩宽95米)与同期修凿的四川乐山大佛、莫高窟北大佛等并称我国最大的大佛之一。
出土于甘谷县的唐三彩头壶,是我国出土的最精美的凤头壶之一。
出土于秦安杨家沟的唐三彩武士俑(高16米),是我国出土的最大的唐三彩人物俑。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阴阳八卦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2、大地湾原始人遗址创造的历史之最
A、世界最早的水泥地面
B、世界最早的油菜籽和黍
C、中国文明和文字的源头之一
D、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E、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F、中国最早的彩陶
G、中国雕塑的发源地之一
H、中国最早的绘画
I、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源地之一
K、中国纺织技术的发源地之一
L、中国最早的礼器
M、中国最早的度量衡
N、中国最早的暖气设备
O、中国最早的打击乐器
P、中国最早的十进制
Q、世界最早的防火涂料
3、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发祥地
4、中国最早的两个县——冀县和卦县
5、中国最早的大夫——医缓和医和
6、放马滩战国秦汉古墓创造的历史之最
A、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木板地图
B、世界上最早的纸——纸地图
C、世界最早的十二生肖
D、中国最早的历书——《日书》
E、中国最早的毛笔和木尺
F、中国最早的传奇小说——《墓主记》
G、中国乐律史上的最早文献——《律书》
H、中国最早的花鸟画——表现被缚老虎挣扎咆哮场景的木板画
7、中国最早的养蜂人——姜歧
8、中国最早的书法评论——赵壹的《非草书》
9、中国最早的沙盘
10、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璇玑图诗
11、中国最早的小说家之一——王嘉
12、麦积山石窟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A、世界上自然景色最优美的石窟
B、世界上工程量最为奇险浩大的石窟
C、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D、中国各代泥塑艺术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E、中国最早将佛教艺术世俗化民族化的地方
F、中国最早的经变画
G、中国四大石窟中唯一靠当地民间力量开凿的石窟
13、世界最大的浮雕菩萨像——水帘洞石窟浮雕
14、中国唯一具有小乘佛教特点的石窟——水帘洞石窟
15、中国最早的阳台——宋墓阳台
16、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17、世界最古老的柏树之一——南山古柏
18、世界最古老的玉兰树——甘泉寺双玉兰
19、世界上唯一按北斗七星布局的古民居——石作瑞故居
20、天下赵氏宗祠——天水堂
21、中国最早的古民居之一——李广故居
2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回族翰林公——哈锐
23、甘肃最早的现代民营企业——天水炳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24、中国回族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后街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的圣地——张家川宣化岗
25、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的圣地——张家川宣化岗
26、甘肃最早响应辛亥革命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27、甘肃最早的铁路——天宝线(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之一)
28、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机构——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
29、世界上最短的的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也是甘肃最早的高速公路)
30、丝绸之路保存最完好的路段——关山古道
31、中国最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天水雕漆和天水丝毯
32、世界生肖篆刻艺术的发源地
33、中国戏曲的发源地
34、中国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
35、中国最早的消费品安全标志——长城标志
36、中国入世后打赢的第一场反倾销案官司由天水海林轴承厂独家应诉
37、中国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之一
早春读雨
季节的轮回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告别晚冬的余韵,带着暖意的和风,伴着朦胧的细雨,乙未的早春款步走向我们生命的旅途。如果说风是拉开早春舞台的序幕,那么雨就是奏响早春的乐章。
我曾陶醉早春暖融的艳阳,我也酷爱早春和煦的惠风,但我更对早春茫茫的霏雨情有独钟。我喜欢在蒙蒙的小雨中彳亍独行,感受着细雨菲菲那醉人的意境。我惬意在细雨沾衣中仰天驻足,任凭清凉的雨滴润泽我的面颊……
早春的气息氤氲着季节初始的淡然,早春的小雨弥漫着首轮季节的清丽。徜徉在空旷的沃野,尽享着羊年第一场春雨的温馨与妙曼,仿佛蛰伏一冬的心事在清新的春雨中豁然得到释怀。
广袤的华夏在不同的经纬上,其早春的景致则缤纷出异样的风韵。塞北的早春宛如淡雅的素描,残雪消融,大地复苏,乍暖还寒,万物萌动。然而,正是无数次春雨的叠加,使轻拂的杨柳展秀,令苏醒的小草吐翠。将北国的早春尽染成清浅淡然的风采。
相比之下江南的早春恰如多彩的油画。樱花怒放,姹紫嫣红,草木葳蕤,万物争春。特别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春雨的润泽下,景色宜人,美不胜收。可见,又是春雨将南国早春的图画旖旎的如此秀丽。
雨是早春的天使,洗涤沉积一冬的浮尘与铅华,净洁了城市的原始与本真。雨是早春的风帆,承载着耕耘者驶向收获的彼岸。雨是早春的精灵,将大江南北,沃野山川梳妆的妩媚妖娆。雨是早春的灵魂,将春的魅力演绎到极致。
我爱春雨的温馨,它不像夏雨那么疯狂,也不像秋雨那么凄凉。我陶醉春雨的浪漫,它潋滟着风情万种,晶莹着红豆情思。我赞美春雨巧夺天工,将春之神韵写意的美轮美奂,惊艳绝伦。
淅淅沥沥的春雨以它独特的柔和与浪漫,在浩瀚的空宇中袅娜纷扬。飘飘洒洒的春雨舞动着它唯美的丰姿,在天地之间舒展如丝的倩影。的确,春雨婉约与清丽,春雨温柔与含蓄,春雨洒脱与奔放,春雨舒缓与惠泽。
仰高空,细雨飘逸旷心扉。俯大地,雨润万物呈春华。顷刻之间,天地合一,心雨交融。仿佛我读懂“润物细无声”所写意的深邃内涵。我感悟着“春雨贵如油”所折射的精辟寓意。是的,春雨总是高奏着“好雨知时节”的浩歌。为人间的一季耕耘,润泽千里沃野而在所不辞。
我曾静静低语,如果没有春雨的缤纷就不会有万物的勃发。我还极目凝思,如果没有春雨的惠泽更不会有丰硕的金秋。虽然,春雨默默地将自己晶莹的躯体捐献在泥土里,无憾的结束生命的脚步。但是,给世人留下的是满目的春华,生机的昂然,花卉的艳丽,丰登的秋实。
从茫茫春雨无怨无悔的生命轨迹中,我深悟春雨给人们留下了隽永的哲思。春雨总是涟漪着人们美好的憧憬,春雨每每蓄发着人们昂扬的力量,春雨时时厚重着人们辛勤的耕耘,春雨更是编织着人们多彩的梦幻。
漫步在秀丽的湖畔,在无垠的天空中看春雨婆娑,云雾缭绕,天水弥蒙乃心灵愉悦,宛如渐进一种仙境。在静谧的夜晚,悠然中倚窗听雨。那簌簌的春雨声,犹如动听的音符,仿佛共鸣着生命的心弦。而驻足阡陌的田野,身临其境读之春雨。俨然,被春雨流韵的超然与奉献的情怀所震撼。
是的,看之春雨。是物象视觉中景致的一种美丽。听之春雨,是恬静中感知春雨那灵动的一种定力。读之春雨,乃是在意境中彻悟春雨赋予人生的一种灵魂。
春雨内涵着一种哲理,它解读着“识时务者为俊杰”,掌控人生的机遇。春雨昂扬着一种精神,它演绎着润泽大地,秀染河山的无私奉献。春雨期冀着一种憧憬,它勃发生机的昂然,呼唤收获的画卷。春雨闪烁着一种魅力,它彰显着生命的辉煌与超越的永恒……
春华秋实
神话爱情下的悲哀
神话传说或许没有你想得那么美,炎黄子孙在对待事物上总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极端,但是,不论如何,事实的真相总是被人们忽略。
倩女幽魂,应采臣和聂小倩的故事让人羡慕,但是没有人注意过在这篇故事的开端,那个书生说过“我生平无二色”这句话,在故事的最后他娶了聂小倩,或许,是因为他的发妻在兰若之行后死掉了,那个值得他“生平无二色”的女人死掉了,试问,如果他真的只是一个花心之人,那为什么不在聂小倩勾引的时候就同意呢,别把古人想的太复杂,他和我们是一样的。
白蛇传,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一条蛇为了报恩,将自己的清清白白献给了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单纯医生,给他生子、给他开药铺,在他身死只是为他还阳而倍受侮辱,但她的所作所为没有感动他,因为在他看来,她的付出再多,也比不过法海的一句妖言。我曾听过另一个结局,许仙被法海带到金山寺,青白二人闻讯来救他,水漫金山,小青被一钵砸死,白娘子被镇压雷峰塔,这时,傻小子才领悟,自己失去了什么,其后,他出家为僧,在金山寺做了六十年和尚,最后,他带着对娘子的悔恨一头撞死在金山寺门前。他错了吗?她错了吗?还是说法海的不对呢?别把结局想的太完美,因为那样的迷失不过是自我欺骗。
牛郎织女,中国史第一个贫民小子与公主的故事,结局看似美满,但是那又如何呢,他即使再努力,能见到爱人的次数也不过是六十次而已,红颜不老,她只能让自己忽略自己的丈夫在衰老,只能不去想,在丈夫死后,她要一辈子在天宫独自徘徊。不平等的爱情一开始就不会有结果,结局如何,其实早已了然。
嫦娥奔月,这个让人至今都纪念的节日,可是,后羿早就化作黄土一培,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为了一时的痛快换来的可能就是一世痛苦吧,冰冷的宫殿,不死的女人,这是一个活着的美女尸。不要说真的爱过,哪怕一分钟也是天长地久,那只是对自己最糟糕的安慰。
宝莲灯,一个女人放弃了陪伴自己千年的哥哥,嫁给了一个落第书生,父母早逝,长兄如父,拜堂之时却不见兄长威仪。这不是你的错,我可以理解你在千年的变迁中淡忘了家人的感觉,但为什么不去找兄长团聚呢,你可知道兄长会因此伤心到什么地步,你的儿子的确救出了你,但他永远不可能和你的哥哥一样千年如一日的照顾你,你可知道,你自以为得到了幸福,其实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更早之前就被自己丢弃了。这种事情没什么好说的,爱情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产物,要理智面对,不要因为他而损失了更重要的东西。
人们总会在好的一面下足功夫,但是再完美的解释,也不能诉说这爱情下的悲哀。他不是气球,不是只要你吹气就可以无限膨胀,不正确的吹法只会造成对另外的人的伤害。
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自己一时的痛快伤害了自己的一生。
优美哀伤的句子 哀莫过于心不死
哀莫过于心不死。
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渐渐知道了,太在乎别人,往往会伤害自己;渐渐知道了,对自己好的人,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少;渐渐知道了,很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渐渐知道了,真心对一个人好不一定有回报,而你忽略的人往往可能最重视你;渐渐知道了,现实如此的无奈,人会变老的。
我们都太爱自己了,两个太爱自己的人,是没法长相厮守的。当我们顿悟了自己的自私,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只能够爱另一个人爱得好点。
这些日子,仰望天空,脑海中会浮现许多人的样子。一些人离开,没有归期;一些人离开,永不再会。好像只是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等待,或者怀念。怀念离开的人留在掌心的记忆,等待未来的人给我新奇。常常分不清楚,到底是物是人非了,还是人是物非了。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习惯一个人听着那忧伤的旋律,习惯一个人默默地看着那伤感的文字。夜那么静,静的让人有点想哭。生活那么苍白,苍白得让人有点无力。现实那么残酷,残酷得有点让人悲伤。感觉那么清晰,清晰得让人有点虚伪。
我如伤花,在你的视野之内娇羞绽放。然后在你七步之后始然知晓,花之盛放,原来也不过开到荼蘼。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更多优美的句子请关注:古风唯美爱情诗句 形容心情不好的诗句
你那里下雪了吗?
终于等到下雪的日子了,你那里下雪了吗?
外面是雪世界,天空中弥漫着雪的味道,丝丝的凉意仿佛要浸透你的肉体,不停地敲击着你的灵魂。地上已经有了些许的积雪,那是它用寒冷的执着与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的抗争。
我喜欢这个日子,我喜欢这个季节,不会躁动,不饰渲染。好一片静谧的空间……终于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只有过往的烟雨,残存的记忆,不时浮现在眼前。大街上人们匆匆的步履啊,你不也跟这无声无息的雪花一样,在找一个停歇的地方。
大地用它宽厚的胸怀仁慈和蔼着,接纳了它们曾经的执着或者偏执,勇敢或者懦弱,伟大或者渺小……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成为浮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每一粒雪花心里都有着心酸的往事,而你只看到彼此光鲜晶莹的外表。好美的世界啊!大家你注视着我,我审视着你,在昏黄的街灯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最后一个个很乖巧地挤在一处,不分彼此。哭了,累了,长长的夜给了你难得的时光。睡吧!
是谁在不识时务地失眠……你为谁伤神,谁又为你伤感?谁是你的世界,你又是谁的未来?人啊,总是把自己看重,所以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往往是我们自己愿意挤一起,想获得温暖,却不知道用最彻骨的寒冷伤害了彼此………悔恨,埋怨,指责,失望荡涤了曾经的誓言。自私吧?也许吧!曾经从几万米的高空一路相互陪伴,一路相互扶持的无怨无悔,相濡以沫,不惧风霜的吹袭,相跟着走过。曾经的时光和岁月给了彼此,曾经的曾经,只剩下回眸一瞥的不舍……
每一粒雪花,都是一个凄婉的故事。只因走的太近,看到了你我的本真;只因太过投入,所以伤的最深。当一切归于沉寂,化作尘泥后,哀怨的眼神再也穿不透夜的黑幕,风中传来呜咽的'呢喃,连诉说的勇气也是一种奢侈。语言苍白了不是,待雁字回时,竟是千年的轮回……
原谅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发现,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我爱上了这个飘着雪花的夜,我爱上了这个飘雪的季节,不再冲动,不再彷徨。心如雪花般透明而晶亮……感谢那十多轮潮水般的叩问,感谢那365次竭力的叩击,感谢那些逝去的年华,不知道永远的永远是时间还是空间的距离,竟要用一辈子去走。
在这个飘雪的夜里,忆起了往事,往事如烟,梦里落英缤纷,梨花满地。
你那里下雪了吗?
古来塞北说甘肃
雁来雁去空塞北,花开花落自江南;江南有桂枝,塞北无萱草;在江南妩媚袅娜的舞姿娓娓声中,塞北似乎相形见绌,显得苍白无力。成了让现代“时尚”人数落的弃儿。孰不知,塞北是有着历史印记的沧桑的老者。他执着,他大气,他谦虚,他内涵。谈笑江南客,无声塞北人。这个对联不光描写了江南人健谈,乐观。也衬托出的是塞北人的内敛与憨厚。但当人们穿梭在物欲横流繁华的都市,身在霓虹闪烁,花天酒地中,心情却被寂寞孤独占据吞噬着,想要痛快的逃离,却苦苦找不到徜徉的出口;住进了繁华,习惯不了孤独,心在浮躁的飘荡,偶尔想学行者远去西藏壮游洗涤心灵,归之。依稀孤独。实心态被金钱束缚耳。领悟不到另一种孤独凄凉的美,那就是塞北的荒芜粗犷的大气与雄浑。
融入大自然,不是心情,而是人生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此时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走进大自然,就会走出平凡的生活,才能理解:平凡的世界,就是最美丽的世界。这个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讲,我便不再赘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种孤独的美,恰似雁去留声,人去楼空,陡然让人诸多觳觫感慨。也只能冰心述托与玉壶矣!恰如我无知的落寞。蓦然回首,那种落寞成了我释然的理由。神奇的塞外飞驼,大漠神鹰,留云白驼山。只若隐若现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戚戚微微。随着岁月恣意流逝,任他去苟延残喘。
每当聆听费玉清那首魂牵梦绕的《梦驼铃》,委婉诗意饱满的天籁之音,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反正云里雾里的,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说犹如天籁,盖追庄子《齐物论》之述也。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让我们梦回秦时明月与汉时边关,塞北荒芜却让人豪情万丈。
塞北,在古代,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方地区。现代塞北大指的是今山西西北部,内蒙大部,宁夏,甘肃,陕西等部地区。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塞北非甘肃莫属,古之关山,在今天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古称陇山,又曰陇坻。也称做六盘山,甘肃号称三陇大地来源即此。为陇东,陇西,陇南耳。关山是历史上有名的难越之山,是汉唐等朝代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古人到此,多有哀叹,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叹”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乌鼠秋“。自周秦至汉唐直至明代海运未开通以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关陇古道一直是我国连接亚欧的戍关。
关山既是一座历史名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俗语说,山因人增色,人因山传名,中国最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过关山有”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的潇洒,唐代最富盛名的李太白有”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诗圣杜甫的“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诗狂魔的白居易感叹“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入愁人耳,皆为肠断声”;披肝沥胆的文人陆游有“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的寄托豪情;陈子龙有“陇坂迢遥天咫尺,陇树微茫映沙石”的描述;初唐才子王勃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意境。无数的诗情画意交织与交付,无不诉说甘肃塞北关山的沧桑与雄浑。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风景,只是我们走的太匆匆,没有来得及驻足观望而已。人世间给了我们太多快乐的理由,只是我们庸人自扰,没有体会人生本来就是酸甜苦辣咸。计较的太多,失去的就越多。气量有大小,境界有高低。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理解,实践,知行合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敢说只要我们做到万分之一,我们就会过的快乐。好多人没有理解透彻,何来实践?所以说,文明始于心,美德践于行矣。
塞北的美,是一种高风的美,雄浑的美,是豪放的美,是古典的美,诗意朦胧的美,我赞美她,我欣赏与她,感恩于她,欣赏塞北的美,需要高度的审美情趣。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边塞诗人岑参有:秋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范仲淹曾经戍守甘肃宁夏一带,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千古名句,我们不难发现,塞北的美,是秋冬的美,是大地苍凉的美,是黄云渲染的壮阔昊大之美,明朗之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在这里的人大都直来直去,明朗清晰,不拘小节。豪放大气,粗鲁有加。天之骄子也,不以小礼而自烦。
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西出阳关无故人;收取关山五十州;残星数点雁痕塞。关山阵阵苍,关山便成了最有内涵山岳,代言祖国的万水千山,诚然如是,我为我代言。我为我心中的塞北代言。千遍万遍的唐诗宋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美丽的塞北,述说着多情的甘肃。敝人也生活在塞北二十余年,对塞北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愫,家乡的白枯草,秃山,干涸的河床,蒺藜草,狼毒花都是我美好的记忆,塞北风情在这里氤氲馥郁,而不是抹不去不起眼的苦楚。因为不起眼的沙漠中,有莫高窟的惊艳,有鸣沙山月牙泉的绝伦。在干涸的记忆中黄河依旧在陇原大地奔腾,在文化瓶颈中有近有伏羲女娲咫尺鼓励。只一窟一河一始祖耳。何尝没有自豪的理由?
许嵩《断桥残雪》中唱道: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小桥不懂可以原谅,但是人们不可仿效矣。
自从王昭君出塞,琵琶千载曲中论。江南美,美就美在江南水。塞北雄,雄就雄在塞北云。塞北云,塞北秋,塞北雁,塞北草。是悲秋,不是悲伤,是凉州,但不凄凉。心境到达时,处处即是美景。让心灵去旅行,踏上征程。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习惯了孤独,便不再害怕繁华。
舞姿、曼妙、薄荷香的美
从透亮的女孩,到夜晚的露珠,我在使性子的去爱,去缠绵和呵护。就象你穿着花裙子象花蝴蝶一样的舞,你使足了性子在我的面前蹦、跳。那种美就象穿过我相思的树梢,看到蜻蜓俏丽枝头的模样,你喜欢得接近手舞足蹈,你天真得象纯情的美少女,把曼妙的舞姿,跳给我看。
我的小脾气,都被你的爱给宠坏了,你就象美丽的园林师傅在相思的梦里逗着我玩,我那棵树在你的挑逗下象随着你的身姿曼舞,蜻蜓也在展翅飞翔,就象在美丽的阳光里,你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陶醉,你象融入到那爱的境界里,爱得是那么得投入和不能自拔。
草叶上的裙摆也随着你的舞姿翩翩起舞,露珠在你的目光里闪动,象从晶莹剔透的清凉里呼吸,还象闻到一缕缕薄荷味的清凉,在我的周身跳荡。那蠢蠢欲动的美,一次次的在我梦里铺排,就象有那股子斗劲,非要得到那枚小露珠,在歇斯底里的想和要。
我很顺从你的,从你那温和,满心欢喜中感觉到你的美丽,你就象我树上挂着的一幅画,我耐心的在看,在欣赏。早晨的露珠是真的美,象模糊的神经绷紧的弦,在那美丽的树上跳动。我感觉到舌尖上甜蜜的陶醉,还象美丽短信里的阵痛,在我犹豫的手指中回忆和触摸。
我在幻想你是一朵美丽的百合,你象昏倒在我那美丽的树丛中,那香气慢慢托起你的腰,你象慢慢被我放倒在沉醉里,还象你的香气在我的树身周围飘荡。突然,一群蜜蜂飞来,就象在你的周身飞翔环绕,还不时的将它们做梦的刺,伸进你美丽的花萼中,吸收你美丽花蕊的香,在为你的爱酿蜜芬芳。
你的美丽始终是那么的动人,就象你做梦的小骨头从梦里跑出来,哗啦啦抖搂出许多香气来,在环绕着我的爱绕来绕去。你还象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我的痛处,我是那么的歇斯底里的想你和爱你。
我把你的爱提炼成火,就象你在我爱的火苗里燃烧,就让你痛苦的药丸回到火中去,让你美丽的露珠在我的火中舞,就象你水似的精灵在火里踮着脚尖扇动着翅膀,我看到你火中舞动美丽的模样,好美,好炫,好动人。
你是一个貌美的姑娘,你的美就象我梦里的杀人游戏,是那么的叫我痛彻心扉的想和爱。从你的美丽溢出镜子那一刻,我象看到爱的新生,就象美丽的你在我面前脱去纱裙,用你的体香陶醉我梦的想。
亲爱的,我美丽的姑娘,我怎能忘记你。你象我爱的小城和美丽的楼房,我在很物质的想,而你却不象我想象得那样,你说:“我们不要那么多,只要一套就够了,哪怕是最底层。”我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傻傻的看你。你又对我说:“重要的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能够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此时感动得几乎要哭了,我感到你对我的好,叫我无地自容。
我真感谢上帝,给了你这样美丽的天使,我此时怎能缺席,就象在玻璃的影剧院里,我看到你美丽的灵魂在我的爱里出出进进,我象抱着你美丽迷人的身躯,进入那美丽的房子里。
你注定成为我爱的人,就象你的爱在我的梦里凌空舞蹈,那所谓的软着陆就是你。我不想要那所谓的泡沫经济,我要的是美丽的你,就象我的美丽倒在你的花瓣中,我那酣睡般的吸收你的清香。
你是我最幸福的美丽时刻,我不能没有你,你的晶莹,你的剔透,你珍珠一样的美是那样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我是你最美丽的人,也是你爱的累赘。
蚂蚁从树干上爬下来,蜻蜓在枝叶间荡着秋千,夕阳涂抹着天空,在宽大无边的美丽中,我看到美丽的你,正象一朵虹飘在我心里,我慌不迭的把你拥入我的怀中。
你的美丽象从晨光中走来,我在美丽的黄昏里迎娶,我的爱是你的,最美丽的回忆。
你这些好像都是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至2013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
《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全本上)
作者:雪潇2号
杜甫在秦州之一:越过关山
杜甫在秦州之二:《秦州杂诗》第一首
杜甫在秦州之三:汗血马
杜甫在秦州之四:南郭寺
杜甫在秦州之五:采晒草药
杜甫在秦州之六:风疾
杜甫在秦州之七:梦李白
杜甫在秦州之八:朋友阮昉
杜甫在秦州之一:越过关山
公元759年七月,立秋后的某一天,偏僻的关山陇水蹙容满面地迎接了杜甫这位中华民族千古诗圣的到来。
杜甫于公元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五岁丧母。七岁即能作诗诗而且出口不凡:“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19岁游晋,20岁游吴越。24岁举进士不第。25岁游齐赵。4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 46岁“麻鞋见天子,涕泪授拾遗”。次年六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次年七月立秋后,作《立秋后题》一首并即弃官举家向秦州而来。杜甫在秦州生活了将近100天。
关于杜甫西向客秦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计有寻亲访友说、取道入蜀说、求食问衣说、失意归隐说、远游淹留说等数种。其中最代表性的,是因关内饥乱而西向投奔亲友的“万里饥驱”说。持此说者一般以下文为据:《唐书》载:“关辅饥,(杜甫)辄弃官去”。德国人莫芝宜佳也认为:“杜甫离开北方,携家人到了南方,不断地寻找着经济上的救助人。”(《〈管锥编〉与杜甫新解》P165,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其实杜甫《秦州杂诗》第一首第二句“因人作远游”的“游”字,表明杜甫的秦州之“游”,至少应该有三种目的:游学、游历、行吟性质的流浪。
杜甫一家离开华州之后,逶迤向西,一路上少不了沐风栉雨,餐风露宿。从“迟回度陇怯”和“昨忆逾陇坂”等诗句看,他们是越过现的在陕西省陇县和甘肃省张家川交界处的陇山(今称关山)来到秦州的。而在当时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翻越关山,就如同西出阳关一样,是充满着悲伤与无奈但也不乏冒险意味的一种行程。
初秋的关陇驿道,蜿蜒曲折,荒无人迹,时而断木横路, 时而乱石当道,时而又浊流隔阻。路两边,老树残枝,荒草萋萋,受惊而起的怪鸟不时扑楞楞地窜入阴云四布的天空。一辆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进着,咯吱咯吱的声音拖泥带水,像是历史在不安地呻吟。一路上,杜甫他们不时会遇到其他扶老携幼的难民,也时常会有唐军的小分队疾驰而过。那些嗒嗒嗒嗒嗒飞驰而来的骑兵们一脸紧张,满面风尘,只顾躬身催马,对避立一旁的老百姓好像视而不见。很快,他们就嗒嗒嗒嗒地疾然远去了,留给杜甫他们的,是一团迷茫的烟尘。
烟尘里,马车旁,杜甫骑着一匹老马,头戴斗笠,身着葛衣,肩背行囊而面容疲惫。这匹马可能就是李嗣业赠送给诗人的“追风骡”。要不,就是他刚到华州任上时,曾“拾遗”地捡到的一匹军弃病马。此马经他拉回家里精心护治,估计此时已是复得健康,这会也应该与杜甫一家负箧同行。杜甫一边在马上摇摇地摇着,一边贪婪地四顾着陇上初秋的景色。他的眼睛中分明流露出对大西北奇山异水的无限热爱,也流露出纷乱岁月里一个诗人对国家时事隐隐的忧伤——自华州至秦州,千里之遥,“朱门酒肉臭”的情景即使没有重现,但“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很可能会与他再次遭遇。
马车里坐着的是杜甫的妻子杨婉和几个孩子。杨婉是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好友弘农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比杜甫小12岁。她从小喜欢读书,且写得一手好字。相貌美丽而言行端庄,性情温和而体贴。他们于公元740年杜甫30岁时喜结良缘。多年来,她为杜甫生儿育女同时也担惊受怕,是杜甫同甘共苦的贤内助也是杜甫解语会心的知音。现在,她就和杜甫一同奔走在前途未卜的流浪之路上,目光忧虑却也坚定。她的怀里,抱着女儿杜蓉。杜甫《北征》诗云:“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但是来秦州的时候,好像只有一个女儿了。靠在她身边的是儿子宗文和宗武。依学者冯至的说法,当时宗文应该九周岁,宗武应该整6岁。一千多年以后,甘肃天水城南著名的南郭寺内,僻静的杜甫祠里,面容丰润的杜甫泥像下,那两个手捧书卷的“书僮”,其实正是杜甫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宗文,小名熊儿,一个是宗武,小名骥子。杜甫最喜欢的就是小儿子骥子。有《遣兴》一诗中句为证: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杜甫的小弟杜占,正在为他们扬鞭催马。
杜甫兄弟五人,杜甫居长,四个弟弟分别名为颍、观、丰、占。此时,只有小弟杜占和杜甫在一起,其余三人散落在河南、山东。杜占年龄当时大约是十八九岁,正当健壮小伙,所以秦陇道上,他少不了要执鞭赶车。
和杜占一起于关陇道上探路压尘的,还有杜甫的家仆杜安。杜安10岁时父母双亡,杜甫的母亲崔氏见他可怜,就把他带到家中做了仆人。杜安虽没有读过书,却生性机灵,与杜甫名为主仆实为朋友。他一生跟随杜甫直到杜甫去世于自潭州赴岳州的船上。而这会儿,杜安一定正在和谁说笑着。
他们的行程虽然是艰苦的,但也一定是快乐的。
对于杜甫来说,这次对关山的翻越,是不是会超越地理翻越的意义而意味着一种人生意义上的翻越呢?
杜甫在秦州之二:《秦州杂诗》第一首
当杜甫一行终于进入秦州地界时,手摸着“秦州”的界碑,眼望着秦州的城头,杜甫也许会想到卢照邻的《入秦州界》:
陇坂长无极,苍然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露,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蘧尽,留芳故人问。
公元759年的秦州城头,戍楼森然。戍旗之上,沉云低垂,苍天高远。守城的士卒持戟默然,神情淡漠。联系当时吐蕃人对唐王朝的骚扰及四年后吐蕃进占秦州的事实,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当年秦州的城门上一定贴过这样的官府告示:
……吐蕃贼骑,前日袭我洮州、岷州二郡,伤我村民四十余口,掳我妇女百人,掠财物无数且焚烧房屋庄园……本州牧晓喻我秦州百姓,务必……
杜甫他们车辘辘马萧萧地进入了秦州城。
晚上,孩子们都已睡了。几颗小脑袋齐齐地排在寓所的炕沿边上,灯光下,他们睡得格外香甜。刚刚洗了的衣服,晾在屋子的另一边。夫人杨氏在炕沿上吊着一条腿坐着,正在微微晃动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缝补衣衫。灯光照着她美丽却又疲倦的面容。她一定太累了。而她的丈夫杜甫,这会正在一方梨木方桌前翻捡着一堆随身的诗书。
杜甫把一幅字挂在屋子的墙上,土墙顿时一亮,如一潭死水中有了龙蛇行走。这是他的好友郑虔赠的一幅字,是他多年相随的珍藏。“郑虔,大约比杜甫年长二十岁,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字、画、诗曾被唐玄宗称为‘三绝’。此外,他还通晓天文、地理、国防、药物。杜甫在长安期间常同郑虔饮酒论文,两人是最亲密的朋友。杜甫写赠、怀念郑虔的诗很多。”(李济阻《杜甫陇右诗注析》P138)
杜甫把字挂好以后,摇头扭首地看了看,又往端正里扶了一下。然后他打开了一幅画。
这是一幅朋友画的苍鹰图,上面且有杜甫的题诗《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辣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妻子睡了,杜甫开始在烛光下磨墨。他的一只手和他的一块墨开始了转圈,一圈一圈又一圈。他的思想却如一石击破的湖水,渐渐地荡出烛光,荡出屋子,荡出远远地传来的边城鼓角之声,荡出古秦州城的神秘之夜。一方墨池渐渐地被他搅成了一片混乱的世界--凄厉的鼓角声中,唐王朝的军队正在溃败。丢盔弃甲,拽旗而逃。史思明再次攻占洛阳。回纥的骑兵不顾一切地狂奔逃窜。老百姓在逃难。在铁蹄下呻呤,长号。在熊熊大火中痛失家园,而安史叛军却在哈哈大笑。关中大饥。饿脬遍地。有吏夜捉人。老翁越墙而走。老妇出门探看。自己一家也混在逃难的人群中,不知向何处去地趔趄在路上,而牲口也很快被人抢去。自己被安禄山叛军俘虏。华州州牧势利丑陋的小人嘴脸。堆积如山的案牍公文。挥汗如雨。拍案而起。愤然搁笔。仰天长叹!
这一声长叹,从华州,长长地叹到秦州。
杜甫想到了自己关陇道上的攀山涉水和高低俯仰。一家老小行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不知道前路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心里老是怯怯地觉得不踏实。山巅峰头上举目一望,流水渐枯,草木凋零,而自己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会不会有一个好的着落……这一切怎么能不让他忧从中来而愁容满面。
杜甫奋笔疾书,写下了后来在文学史上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一首:
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鸣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两句,写得苍凉悲苦。“悲”、“远”、“怯”、“愁”与“问”、“折”等语,传达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多个侧面。
当第二天微明的天色透窗而入时,杜甫一家还在酣睡,而杜甫睡得尤其酣畅深沉,经过了多日的鞍马劳顿,旅途风霜,他实在也应该好好地睡一个囫囵觉了。
杜甫在秦州之三:汗血马
杜甫初寓秦州的一段日子,主要的活动范围在城区及近郊,他看到的,除了街市里的胡马羌妇、朱门瘦民,就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秦州风光。在这期间,天晴时他和家人出去采药,阴雨天就在寓所里读书、思考、怀亲、遣兴。当时,杜佐一时未到,阮昉一时未识,赞公一时未访,佳人一时未遇,另外所带川资尚丰,天气也是凉而不寒,既无奔波之累,亦无公务之烦,远离战乱而又置身明山秀水,真是诗人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平静休闲的好日子。
这天早晨,阳光洒遍了秦州城的大街小巷,杜甫也在这明艳的阳光里手牵着女儿杜蓉走出了寓所的大门。他的身后,杜占手里拎着一条口袋,看样子要顺路买米。宗文和宗武,少不了也要跟在他的后面。他们要去好好地看一看这个陌生神奇的西部小城。
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当时归降于唐的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里帐蓬林立,膻气浮荡,怪眉怪眼的人们或在杀牛宰羊,或在燃薪煮饭,或在坐饮笑谈。这些奇异的男女老少让杜甫和孩子们大开了眼界也大为惊讶。
有人正在杀牛。那大汉把刀子咬在口里,双手抓住了牛角。可怜的牛好像预感到不祥,尽力挣扎,可是晚了,人们早已给他加上了绳圈,它的挣扎只能让自己轰然倒下。几个汉子麻利地缚住了牛腿,咬刀的汉子将牛头拧住,腾出手,握住刀,瞅准了牛昂奋的脖子猛地一刺,鲜血喷出,很快,一头黑色的老牛便死成了一堆牛肉。
公元七五九年的秦州,是熙攘热闹的秦州,是西北丝路上的重镇,是物资的聚散地,也是民族的聚散地。这一天,和往常一样,长街上又有人在比武了。有两个回纥族的少年,正在摔跤。他们两个都是身强力壮,斗志勇毅,赤膊上劲健的肌肉光耀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悍勇。一旁,七八个好事的围观者正在为他们呐喊助威:“使劲!使劲!使绊子!……”而不远处正有一个羌族骑手在表演他的马术:他时而催马疾驰,时而突然地勒马,让马腾空而长嘶。他在快速的奔驰中飞身离鞍,从地上拾起一把战刀,然后策马挥刀,刷,只见白光一闪,一根木桩就被劈成了两半。
这时另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大家看一看我的箭法。他弯弓搭箭,向天上略一搜寻,说了声好--胳膊一动,嗖,一箭便射落了一只飞鸟。众人喝采不已,杜甫也立在一边连道:“好箭法好箭法,李广莫及也!李广莫及也!”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三这首诗,显然是诗人杜甫立足于秦州城内的四望之作,其中的几个动词,如“领”、“出”、“有”、“来”,即可分明地显现出诗人的观察点与观察角度。我们顺着杜甫的目光,也就分明地看到了一些西部边城的奇异风物: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显然,杜甫在秦州城的时候,看到了中原地区很少能够看到的西域汗血马:“马骄朱汗落”这五个字,一定是杜甫对当时秦州的写实而非想象。
我们可以如此想象当时的情景:忽然,一队膘悍的胡人马队驰入帐蓬林,一部分继续驰远,一部分停下来。骑手滚鞍落马。经过了长途奔驰的马仍在喘息,喷出的白气像马脸旁的一片白云。马的四蹄仍在不停地刨动。这是一匹八尺腰身,红鬃黑鬈的西部宝马,现在它们的前肩部小孔里正流淌着红色如血的汗珠。
杜甫被这罕见的红色的汗珠惊呆了:“汗血马!这不是汗血马么?这可是产于西域大宛国的一种神马啊!”
正在卸鞍的大胡子骑手听了,对杜甫说:“老先生眼力不凡,识得千里马呀!”杜甫忙说不敢不敢,“我只是略知一二,你看这马,身上没有多余的肉,骨相英骏;你看它的耳朵,小而尖,状如削竹之筒;你再看它的蹄子和足腕,《相马经》里说:‘马腕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耐险峻。’它的蹄正高、腕正促……一看就是汗血神马!”
“先生所言极是。这就是纯种的汗血马!”骑手说:“只有一样先生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这种马呀,它过一些日子就得去一次河西,吃了那里的草,回来他才能安宁!这不,我们刚从我们的河西老家回来。”
杜甫闻言,若有所思地“噢”了一声。这匹神奇的汗血胡马给诗人留下的印象之强烈,从《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可以看出: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肃霜。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茫。
可以说,这一首诗(《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咏马诗正是“州图领同谷”那一首(《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三)中咏马之句的注脚。
当杜甫终于转身离开时,才发现孩子们正在看一个胡人少年的跳舞。“胡舞白题斜”,一个眉心里涂了白点的健美少年,正在表演充满着异族情调的西域舞。人们的喝彩声不绝于耳。小伙子舞得潇洒利落,杜甫也看得如痴如醉。他不禁想起了当年在长安舞剑的那个英姿飒爽的公孙大娘来。
杜甫以前曾见过一匹这样的胡马,并写过一首诗《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梭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城可横行。
后来,他还写过《高都护骢马行》,及《李〔雩阝〕县丈人胡马行》等。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
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驽骀辈。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凡(一作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
凤臆麟(一作龙)□(“鬈”卷改耆)未易识,
侧身注目长风生。
应该说杜甫对马是比较在行的。一千多年后,有人在想象杜甫困顿的秦州生活时,说:他“骑着黑瘦的毛驴/从尘土飘扬的大道上/穿峡越谷/翻过一片森林/远去在唐朝的背影里”,事实上杜甫在秦州出行,骑的不是驴,而是马。冯至《杜甫传》说:杜甫在华州时,“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石聿〕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奇欠〕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联系杜甫对中草药的喜爱,我们甚至也可以推想:杜甫说不定还是一位不错的马医呢!就是这匹瘦得被遗弃了的马,杜甫把它牵回后,精心照料,它就恢复了健康,后来就陪杜甫越陇坂而至秦州。杜甫秦州诗里还有一首《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匹病马,也许正是治好了的那匹爱骑老马。杜甫与此马,可谓“患难之交”。
这一天,它正在后槽里有一口没一口地吃草时,杜甫来看他了,杜甫摸着老马的嶙峋瘦骨,老马扬头昂首,抖鬃而鸣。
杜甫说:老伙计,你也老啦,可是你可要挺住啊,过几天,我老杜还要靠你远行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你我暮年,壮心莫泯,怎么样?
老马似乎是听懂了一样地引胫一声长嘶。
公元七五九年秋天杜甫的心境,也真的就是一匹老马的心境,是壮心不已的心境,也是无限悲凉的心境。
杜甫离开秦州后写的《赤谷》一诗里,有这样的一句:“我马骨正折”。也许,杜甫与他的这匹爱马,就是在赤谷而忍痛分手的。
跨汗血马而风一样奔驰,永远只是人们美丽的梦想,残酷的现实是:人们都在与自己的马,共瘦,共病,共老……
杜甫在秦州之四:南郭寺
公元759年,刚刚进入秋天的秦州。一声闷雷。大雨倾盆。秦州城里的老槐树、青瓦、戌楼、茅草屋,都沐浴在这猛烈的大雨之中。街道上很快水流纵横。雨中的河水更为汹涌,波浪翻滚,柴碴沉浮,水光闪烁。但是河堤上,却有一个羌族少年在看河。雨水浇透了他身上不多的衣服,他全然不顾,只是一个劲儿在那儿拍手欢呼:河水又涨了!河水又涨了!不远处有一壮汉,似乎是他的父亲,头戴草帽,正在用一根长杆的大罩捞取着河里漂来的浮草沉碴。一匹驿马从他们身后的路上匆匆驰过,四蹄踢起四溅的水珠,像开了一路碎玉的花。
可能是这个羌族小孩子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了,所以他头也不抬,对奔驰的驿马看也不看。然而杜甫却眼盯着奔跑的驿马若有所思地看了半天。
杜甫走下城头时,雨已经停了,秦州城一片亮丽鲜艳,四处清洁如洗。一个小孩子一边唱着一首歌,一边一棵一棵地踢踏着路边上的树。他每踢一下,树上就又有一场小雨亮晶晶地落下来。他留下了一路的孤独。还有一些小孩子,则高高地挽起着裤子,赤脚在积水里玩着。他们的大人,却正忙着用盆子往外面舀院子里的水。杜甫穿过街道,走进了一家小酒店。
杜甫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他的身上有着一生好向名山游的诗人天性。当他在秦州的生活比较稳定且天气变得睛好之后,他一定会马上就到附近的几外名胜去观光。
杜甫蹬着两只麻鞋在秦州专程去观看了的地方,从他的秦州诗里看,好像首先是隗嚣宫,然后是南山寺。南山寺,即现在的南郭寺。
多少年后,天水电视台刘晋先生的电视片解说词《风雪南郭寺》,对杜甫的南郭寺之行,有过生动的描绘:“很多年了,南郭寺静静地矗立在秦州城外的慧音山麓,忍受着时光缓慢的流逝,仿佛就只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现在,这个叫做杜甫的人来了。
他大约是黄昏时分走进了南郭寺红色的山门,来听北流泉的淙淙水声,来抚摸中庭那棵苍劲的柏树。他看到秋花紧挨危石而开,借危石之阳刚,显示着自己的柔美。危石高高耸立,其状怪异。夕阳如金,倾泼于草丛中。草丛里有一口废钟寂然倒卧。潮润的山风吹来,吹动杜甫的千思万想,于是杜甫不由得脱口而诵曰: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说到杜甫的南郭寺之诗,不得不再说一说李白的南郭寺之诗。
秦州,是当时唐人的西陲。入唐以来,秦州以其陇右要隘之地理位置,成为唐王朝长安以西的第一个重镇。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西辞京华,第一站就是秦州。仅以诗人论,高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王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等人,他们都曾留驻过秦州边城。可以说,当年的天水,正是大唐英雄们西去绝域的一个重镇,是咸阳一别后英雄泪下的第一个记忆。而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李白,由于祖籍秦州,很可能在杜甫之前也曾来过秦州。据考,李白曾在南郭寺留有一诗云:
自此风尘起,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只是,此诗毕竟平平,极有可能是后人托名之伪作。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高挂诗歌的风帆于楚汉之间云来鹤往,且大都有诗为证,但他的秦州老家之行——如果他真的来过——却实在有些悄然。李白给秦州的历史留下了好大的一片空白与遗憾。
不久,杜甫流寓天水。中国最伟大的两个大诗人,不知道为什么,竟都与秦州有着难解的奇缘。
南郭寺原建有杜甫祠堂一。祠内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杜甫像富态儒雅,颇见君子之风,这当是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供桌上也有应时果鲜,香火不断。杜甫祠堂门外有一副对联:“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它凝炼、生动地概括了杜甫在秦州的凄凉日月及奔赴成都的一路艰难。
近年来,南郭寺增建杜甫塑像一,且将宋婉以王羲之字集杜甫秦州诗之作即所谓“二妙轩”刻碑于南郭寺,成为秦州人对杜甫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宋婉有一首诗直接以《少陵》为题,现录此为念:“少陵栖隐处,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人从三峡去,地入七歌哀。欲作招魂赋,临流首重回。”
南郭寺,就是杜甫当年在秦州的一处身心的“栖隐处”。
杜甫在秦州之五:采晒草药
秦州城里逢集日的早上,一位秦州采药老人早早地就摆好了自己的摊子,正坐在半截青色的砖头上搓着一根草绳,旁边是一堆青青的冰草。已经搓好的草绳在他的身后盘成了一堆。
不儿杜甫和仆人杜安就带着自己的药来了。杜甫笑着向老头道:“老人家,你早!”老人看是杜甫,指了指旁边四块砖头圈出的一块地方。杜甫说:“老人家费心了,这两天,身体不好,起身得迟了。”杜甫摆好自己的药摊子,就和老头学着搓起了草绳,说起了闲话。
我们可以设想:杜甫的仆人杜安,在卖药这件事上,一定要比杜甫会操作,会呦喝,是个称职的伙计,而杜甫应该就是一个傻乎乎的掌柜。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据学者研究,杜甫寓居秦州时曾以挖制草药、悬壶行医为生。”(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P56)可以想象的是:“药生活”是杜甫秦州期间除了不言而喻的“诗生活”——写作秦州诗及“目生活”——游山览水——之外一个相当重要的生活内容。
所以,对公元759年秋登临秦州的杜甫,我们不能把他仅仅视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游历者或者逃难者,而应该看到,他在秦州的每一次佝偻的登临,至少显示着他的两重身份:一个辞官远游的诗人和一个头戴方巾、身着长衫、肩背药篓,手里倒提着一把药锄的采药人。
但是杜甫在秦州的“药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比如冯至先生重版的《杜甫传》结尾收录的冯先生研究杜甫的一篇另类文字——小说——《白发生黑丝》,在描写到杜甫潭州(长沙)卖药时,有意无意地绕过了对杜甫秦州卖药的“回忆”:
……
杜甫认真地听完了这段话。
在老渔夫为杜甫出主意的同时,杜甫的心里就在想,卖药,我是有经验的,在长安时,我在王公贵族的府邸里卖过药,在成都时,我在一些官吏中间卖过药,如今流落潭州,为什么不能把药卖给老百姓呢他没有等渔夫补充的那句话说完,就把渔夫前边的话重复了一遍,“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
这表示他接受了渔夫的建议。
冯至在这一段文字里提到了杜甫的长安之卖药,也提到了杜甫的成都之卖药,却偏偏没有提到杜甫的秦州之卖药——甚至连“陇右”二字都未曾提及。难道在生活困顿不堪的秦州,杜甫“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的卖药动机,竟不比在成都时更具迫切性与典型性么?
那么冯至在他的《杜甫传》之专门叙述杜甫陇右生活的部分即《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里,对杜甫在陇右的“药生活”又是如何描述并且评价的呢?
他说:“可是生活不能完全仰仗他人,他于是又重新开始他在长安时经营过的卖药生活,来维持他的衣食。我们在他秦州的诗里中常常读到关于采药和制药的诗句,并且在太平寺泉水的下流,他也梦想过,如果用这比牛乳还香美的水灌溉出一片繁荣的药圃,该有多么好呢?”
他终于注意到了杜甫在秦州的“药生活”,可是,从他对杜甫卖药所谓“维持他的衣食”之动机的理解,可以看出冯至对杜甫在秦州的“药生活”,叙述仍然是简单的,思考仍然是肤浅的——他没有对杜甫的“药生活”展开深入的思考。因为杜甫在秦州的“药生活”——采药、晒药、制药甚至卖药——看似是为生活所迫的一种权宜之计与经济行为,其实这种诗人卖药——而不是一般的商人卖药或山民卖药——恰恰却给我们留下了杜甫当年更多耐人寻味的生活信息与思想信息。
从秦州诗看,杜甫的“药生活”应该是基于杜甫道家影响的对于隐逸生活——“诗意的栖居”——的一种人生向往,和中国现代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放弃对肉体生命的关注而转向关注人们的灵魂世界——正好相反的是,在中国古代,常常有些人会弃政而为医,或者弃文而从医 ——弃社会而归于自然,弃进取而转为隐逸。而且,烧药、采药、甚至晒药,是杜甫以及当时的其他文化人普遍认可的一种比较优雅浪漫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他们游历祖国山川时的一种“业余爱好”,是他们与大自然的一种对话方式。就像剑之于武林人士是一种人生标志与生命意象一样,“药”应该也是当时一般喜欢田园山水的文化人的一种人生标志与生命意象。否则贾岛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不会不胫而走地被人们传诵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杜甫的“药生活”,是源于杜甫儒家思想的仁者的选择。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包括略通医道——为其知识结构的努力模式,人们也常常把“良医”、“通儒”、“显宦”连在一起。事实上文人中喜通医道且略通医道者不乏其人,比如苏东坡
1秦安有多少人,有多少年的历史
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目前下辖:兴国镇;郑川乡、刘坪乡、陇城乡、五营乡、中山乡、莲花乡、好地乡、叶堡乡、安伏乡、郭家乡、吊湾乡、魏店乡、王甫乡、西川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古城乡和郭集乡。
其中陇城乡是中国三国时代街亭之战发生地,由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派马谡和曹魏主帅张合在街亭作战
传说伏羲和女娲也是秦安人,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呵呵
汉代的将军李广和他兄弟李蔡也是秦安人
2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辉煌历史
秦安县在历史朝代中是位处要塞。
截至2015年,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
县内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
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扩展资料:
秦安县 网-走进秦安 -秦安。
3请问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
秦安夜景
秦安夜景
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4请问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
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
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
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
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
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
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
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秦安夜景秦安夜景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
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
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
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
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
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5秦安有多少人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甫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
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兴国镇 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
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
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
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杨坪村、十里铺村,并入蔡店村;⑵撤销宋洼村、张磨村,将宋洼村和张磨村的张家磨自然村并入王新村,将张磨村的周家庄自然村并入凤山村;⑶撤销小湾村,并入贾川村;⑷撤销蔡山村,将蔡山村的蔡家山自然村并入邢泉村,将蔡山村的彭家坪自然村并入何川村。
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丰乐、南关、凤山、北大、茂林、依仁、贤门、映南、蔡店、郑川、庙嘴、王坪、邢湾、李山、康湾、枣滩、赵湾、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孙蔡、腰崖、蔚林、蔡小、贾川、李家河。 莲花镇 面积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
辖26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
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
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安台村,并入董家新庄村;⑵撤销七图村,并入高楼村。撤并后共辖26个村:莲花、上河、姜寨、仁义、桑川、郭河、袁山、冯沟、曾梁、大庄梁、槐龙、新庄湾、湫果、高楼、小户、范墩、阳湾、湾儿、董湾、曹家川、好地、双庙、董家新庄、马曲、姚屲、吴湾。
西川镇 面积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镇 所在地距县城1千米。
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全镇南北走向2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728185平方千米。
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 列为新城区。2005年,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13个村:⑴撤销曹家洼村,并入郑桥村;⑵撤销鸭儿沟村,并入张新村;⑶撤销吴洼村,并入雒川村;⑷撤销周家峡口村,并入王峡村;⑸撤销刘家沟村,并入小寨村;⑹撤销孙嘴村、郭家山村,并入姜湾村;⑺撤销梁山村、安家湾村,并入王家小庄村;⑻撤销进马山村,并入焦山村;⑼撤销黑龙洼村,并入李洼村;⑽撤销上高堡村,并入姜堡村;⑾撤销冯家山村,将冯家山村的冯家山自然村并入雒堡村,将冯家山村的歹家窑自然村并入宋峡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家小庄、下王峡、侯辛、姜堡、王堡、何湾、鸦湾、李洼、宋峡、王湾、李堡、雒堡、宋场、张坡、王峡、折桥、雒川、焦山、水沟、王家牌楼、小寨、川口、姜湾、张新、神明川、安坪、张坪、高堡、郑桥、吴川。
陇城镇 面积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千米。东连张家川 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千米。
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
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
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2005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李家庄村,并入略阳村;⑵撤销石堡村、张傅村,并入南七村;⑶撤销梨园村、常家坪村,并入常营村;⑷撤销中庄村,并入阴坡村;⑸撤销赵山村,并入崇仁村;⑹撤销王李村,并入头图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张家沟、张湾、娲皇、山王、张赵、陈村、凤尾、王家湾、常营、西关、龙泉、略阳、上袁、南七、头图、阴坡、朱魏、范吕、上魏、许墩、金泉、崇仁。
郭嘉镇 人口45784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2005年,全镇有4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
2006年撤销7个村:⑴撤销黄湾村,并入刘家上沟村;⑵撤销赵河村,并入槐庙村;⑶撤销朱沟村,并入段坡村;⑷撤销河滩村,并入胡河村;⑸撤销下庄村,并入月阳村;⑹撤销柏集村,并入高崖村;⑺撤销何湾。
6秦安县的介绍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总面积1601平方千米。县人民 驻兴国镇,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秦安县县辖17个乡镇,428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616万人(2011年),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7万亩,人均173亩。(2011年)2012年输转城乡劳务人员111万人,创劳务收入118亿元。秦安,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7秦安县有多小人口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
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开天明道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首创人类文明,被誉为“羲里娲乡”。
全县辖1镇21乡,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气候属陇中温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 秦安林果业独具特色,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48亩,年产量6万吨。
被林业部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总数达2700多户,年产值8亿元,被评为甘肃省乡镇十强县,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 商贸流通活跃。
有综合市场26处,个体工商户152万户,从业人员302万户,年成交额8亿多元。国家级文明市场——兴国小商品市场被誉为是西北的“义乌商城”。
秦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和三国街亭古战场。是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权德舆、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的故里。
8天水市秦安县有哪些遗迹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大池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五营乡,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5000年。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和壕沟,而且还有精制的地画,彩陶和面积很大,构造复杂的房屋遗迹。
可泉寺坐落于距县城15公里的南山脚下,整个建筑分为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及娲乡神母宫等3处。其建筑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汉乃至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上古时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规模,明清两代虽经战争破毁,然屡毁屡建,规模不减。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总面积28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乐器库、祭器库等。
泰山庙坐落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
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牧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当为女娲祠。
一、杜甫的家世与出身
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
父系
①杜甫远祖是晋代的杜预,京兆杜陵人,他文(左传注解)武(率军讨伐东吴)双全,无论学问还是事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 杜耽孙杜逊迁至襄阳,任魏兴太守,是襄阳杜氏始祖……)②曾祖杜依艺,曾作河南巩县县令。(杜甫在这里出生)
③祖父杜审言,一位对五言律诗体裁做有贡献的诗人。(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④父亲,杜闲,奉天县令。他的先祖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我家世代为官,信守儒家礼教,不是皇亲国戚,也是官宦之后。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官宦之家,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纳租税,男丁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很多封建特权。
据说远祖杜预“以计代战一当万”,他懂得法律、经济、天算、工程,又是《左转》的研究者,杜甫以是他的子孙而光荣。
杜审言自高自大、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书法胜过王羲之。杜甫也多少受他的影响,壮年时,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上,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都不放在眼里,不得不说有祖父的遗风。
母系
外祖母时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义阳王李琮入狱,他的女儿(外祖母)天天来往狱中送饭;李琮的儿子行远、行芳(杜甫2舅父)愿意替哥哥去死。勤孝、死悌都荟萃在李琮的子女身上。
杜甫的童年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幼时寄养在洛阳二姑母家中。年幼时,姑母的儿子和杜甫同时染上严重的瘟疫,为照顾生病的杜甫,疏忽了自己的儿子,导致儿子夭亡。
杜甫幼时多病,但他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时代。经济、交通、商业、手工业发达。国家门户户敞开,人民精神自信,接触并吸纳很多外来文化。
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里神韵以及所创造的世界,成为杜甫最早一次难以忘却的经历。
因为生活安定,国富民强,到处流传祥瑞出现的消息。如凤凰。七岁时,杜甫开始写诗,第一首就作了一首咏凤凰的诗。九岁时,他就惯于书写大字,临摹虞世南的书法。
杜甫一个病弱的儿童,他的精神和她的身体也随着他所处的时代健康起来。
小时常驻洛阳,杜甫深受洛阳文化的影响,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他的诗文就在洛阳崭露头角了。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赏,说他的出现无异于班固、杨雄再生。
724年,杜甫被当地的前辈引荐,有机会听到了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也对他影响深远。
二、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1漫游
一个读书人在他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这漫游被人渲染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正如李白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事实上,这种远游自有它物质上的原因,所谓“四方之志”不外乎给自己的生活找出路。所以有人在考试以前,就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作自我的宣传,结交有权威的人士。如果得到这类人的吹嘘,让社会上先知道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来考试,就比较容易及第了,因为一般考官判断的能力薄弱,他们的取舍往往以投考者的声名为标准。
2杜甫在公元731年~公元740年(20~29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吴越和齐赵。
①第一次漫游:公元731年~735年(认识中国最美丽的山川美景)
杜甫沿水路(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江南。此后他再也没有重来江南。
漫游江南的原因:
a从江南乘船可以直达洛阳,这条水路成为运粮的要道,也是唐代统治者生活上最重要的命脉。
b人事上:杜甫的叔父、姑丈在这一带地方作县尉。
②公元735年:回到巩县故乡,请求县府保送,参加进士考试(在洛阳举行),未取录。
杜甫这年二十四岁,刚从吴越归来,只是饱尝了江南的山水,还没有注意到现实的人生,自己由于勤苦好学能写一些诗文,便觉得不可一世,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这些古人都不放在眼里。进士落第,对于那时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他在洛阳住了不久,便起始了他第二次的漫游。
③第二次漫游:公元736年~740年(打猎和唱歌)
杜甫后来用两句诗形容他这次漫游的情形: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杜甫能以裘马清狂主要的条件是他的父亲当时在兖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出来他的诗集里最早的诗:《登兖洲城楼》和《望岳》。
三、与李白的会和
七四一年,杜甫结束了十年漫游,在洛阳和偃师中间偏北的首阳山下尸乡亭附近开辟了几间窑洞,作为他的住所,这就是他后来常常怀念的“尸乡土室”和土娄庄。他时而住在首阳山下的窑洞里,时而长期留在洛阳。也就是在洛阳,杜甫与李白相遇,当年李白已经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这时杜甫的诗刚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而李白已经完成了不少的名篇。这两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会和与此后结成的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唐代数十年社会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在诗歌里渐渐养成一种浪漫的风格。游侠生活就成为诗歌里的一个新的主题。求仙也成为一时的风气。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种生活是浪漫的,又是与人民隔离的、个人主义的。他的诗歌比起当时一般歌功颂德、讨得统治集团的欢心的诗是一个大进步、大解放。但这个进步和解放只停留在个人的浪漫主义的阶段上。
在杜甫的诗集里我们很少读到关于游侠与求仙的诗,这两种生活他都很隔阂;可是只有在和李白在一起的这个阶段里,他被李白的风采吸住了,他收到了他的影响,他看见了游侠,他也亲自去求仙访道。这在他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
那段时期。杜甫与李白约定一起到梁州一带采折瑶草,渡过黄河,来到王屋山参拜道士华盖君。在秋季,他们和高适遇在一起,他们一起呼鹰逐兔,在酒楼畅谈痛饮,一同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不久,三人分别,高适南游楚地,李白追求自己的求仙问道,而杜甫在这里拜访了北海太守李邕。
李邕因为自己的书法、文章和广泛的交游,在文艺界享有极大的名声。他居住的巷子也常常被来访者拥塞得水泄不通。李白曾经写诗给李邕发牢骚“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杜甫却在李邕那里感受到无上的光荣,李邕与高傲的王瀚(以《凉州词》闻名)都忘记了自己的盛名与高年。要与杜甫论文,与杜甫结邻。
杜甫与李邕度过一个快意的夏天后,到了兖州,又一次在秋日与李白重逢,他写出了这样四句诗赠给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随后又与李白一起求仙问道。友情又增进了许多。这个时候李白虽然已经有了不少代表性的作品,可是杜甫对他的认识也还不够。这是两位诗人最后的会合,不久,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准备重游江东,临别时李白送给杜甫一首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石门路上的金樽没有能够“重开”,这两个诗人就永久分手了。后来的李白在旅程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诗作中,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秦州的客舍,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他的诗只像阴铿了。
四、长安十年:
唐代的长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京城,到了天宝时期发展达到极点。
746年,杜甫来到长安,想谋得一个官职。他的眼光没有局限在这些耀眼的事物上,他还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
这时的政治日趋腐化,唐玄宗终日沉溺声色,骄奢无度,把一切政权都交给了“口有蜜腹有剑”、嫉妒贤才的中书令李林甫。
747年,唐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是李林甫摆布阴谋,应征的举人没有一人及第。
杜甫为了维持生计,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除此之外,他还找了个副业,在山野采撷或在阶前种植药物,换取“药价”。
751年,玄宗举行了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三大盛典,于是杜甫趁机写成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李林甫又从中作祟,考试后永无下文。
754年,杜甫又接连进了两篇赋,同时,还投诗给了他不尊重的权要,请他们援引。这时的杜甫,为了求得官职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755年,杜甫在长安已整整九年,他被任河西县尉,但他拒绝了这个任命,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杜甫回奉先探视妻子,但他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未满周岁的幼儿饿死了。
等他再回到长安没多久,安禄山就打到洛阳,他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五、流亡
从755年十一月到763年正月,持续了整整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使唐代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贫困一天比一天加深。面对此情此景,杜甫把自己的爱国爱民精神悉数融入了诗中。也是从此时开始,唐代的诗歌便有一部分走上了现实主义的质朴的道路。
756年5月,杜甫带领家人从奉先来到白水,借住于舅父崔顼(xū)的高斋中。此时白水以南的潼关由哥舒翰率兵扼守,杜甫对其相当信任。却不料此时的哥舒翰早已疾病缠身,身心俱疲,士兵们也是食不果腹。果不其然,6月哥舒翰出关反击溃败,潼关失守,白水沦陷,杜甫便开始了流亡生活。
这次逃亡过于仓促,杜甫一家人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到达了同家洼友人孙宰的家中。他在此地休息了几天,把家安置在了鄜(fū)州城北的羌村。由于长期的霪雨,附近三川山洪暴发,远方的兵灾,眼前的洪水,杜甫听到的是万家被难的哭声。
杜甫逃亡期间,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杜甫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8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此时,胡人势力已膨胀到北方,杜甫北上路上被俘至长安。
后来肃宗派房琯率兵收复两京,不料三路人马悉数覆灭,胡人凯旋,在长安痛饮高歌,人民失望痛苦,杜甫在长安亲眼见到此景,作诗《悲陈陶》、《悲青坂》。
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除去为国家焦愁,也时常怀念他的家属。《月夜》《春望》等诗便作于此时。
757年年初,安禄山去世,肃宗南迁凤翔,杜甫借此机会出逃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恰逢宰相房琯被贬为太子少师,杜甫看到了房琯的少年盛名,却忽视了他的崇尚虚名、好发议论、不切实际,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激怒肃宗。
杜甫受任左拾遗期间,恪尽职守,履行讽谏、举荐贤能的职责,但也因此得罪了肃宗,8月便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亲。回家路上杜甫对所见到的人民生活的凄凉感到唏嘘,写成名篇《北征》。
六、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如果说第六章流亡重点交代了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所经历的战乱流离与短期任职,那么本章则重点展现了杜甫在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杜甫被俘长安后,历尽艰辛,投奔凤翔,拜见肃宗。也正因此举,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从757年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居留。他与贾至、王维、岑参等人并肩出入,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平静的官僚生活将他的眼界限制在皇帝周围,终日伺察龙颜,留下些许唱和诗和朝谒诗。但这些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重量。此时的他,大抵正如标题所言,不过是一个侍奉皇帝的小心谨慎的官吏。
肃宗还京后,跟随在侧的房琯因崇尚虚名、好发议论、结党营私、不理政务渐渐被肃宗嫌恶,左迁太子少师。杜甫上疏援救房琯,但措辞激烈触怒肃宗,被贬华州。此后,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离开长安时,他心境凄凉,觉得自己好像被遗弃,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他从那方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他可以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他可以走向人民,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之后,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探亲。途中,他与诗人孟云卿相遇,同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他们宴饮终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唐的诗人,推动了诗歌的进步与发展。回到洛阳时,杜甫看到故园花鸟依旧,但人烟断绝,一片荒芜。触景生情,他创作出大量真情实感的五言诗。一首《洗兵车》,成为其中的“压卷”。诗中,一方面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称赞贤良之臣的不懈努力,坚信胜利终将到来,一方面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痛斥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
回到故园的第二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也在此时从洛阳返回华州。离开天子脚下,离开皇帝的“天颜”,杜甫才真正看到了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大唐”。这一路上充斥着紊乱与不安,他所接触的皆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他看到的尽是在官吏残酷驱使下无处申诉的痛苦。杜甫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人民的悲剧凝结成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此刻的他,大概也真如标题所言,真正,走向了人民。
七、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一举攻陷长安城,因战争致使人民流离失所,就连玄宗皇帝也被迫逃往四川。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肃宗皇帝。困居长安的杜甫想方设法逃出长安投奔到皇帝的行宫凤翔,被授为从八品的官员——左拾遗。杜甫在朝为官3个月,就因直言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七月他被迫辞去职位,在受到秦州友人赞公及从侄杜佐的邀请后,“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之一),携带妻子弘农杨氏、儿子宗雄、宗武,小弟杜占,跟随西去逃命的流民,离开凤翔,翻越陇山,开始了他一生中一次最艰难的陇右之行。
杜甫携家徒步翻越关山进入陇右,他路经张家川龙山镇以后就到秦安县的陇城,再经过陇城到达秦安,这才从秦安到达秦州。
历史在公元759年是个拐点,经历了社会动荡后杜甫更加贫穷潦倒,辗转在陇右投亲访友的一年时光里,生计濒临绝境,但是他手中的笔依然充满了对苍生和万物的无限深情。杜甫共创作了118首诗歌,这些作品在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中显得更加熠熠夺目,纵观诗歌内容作品更加成熟。
《秦州杂诗》和《同谷七歌》里的诗篇,一字一句汇集起来的感触和涌动,不由得让人触景生情,内心为之一撼。
这时他也写了一些怀念友人的诗。他写诗寄给薛据和毕曜、高适和岑参、孟云卿的诗友张彪、与房瑁同党的贾至和严武。其中最为杰出的当然是怀念李白的几篇。
杜甫在秦州期间因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走投无路时,人文自然景观富集的秦州最终没有留住诗圣,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大事,杜甫在收到同谷“佳主人”的书信邀请后,携家眷于10月初离开秦州南赴同谷(今成县),去追寻心中的“乐土”。
杜甫在同谷,住了一个月左右,衣食问题仍未得解决。他对同谷山川怀有好感,但是和《发秦州》时的心情有所不同。从诗人留于后世的《同谷七歌》等诗句来看,杜甫在同谷的遭遇更加凄惨,在经历了“短衣衫雪,岁拾橡栗”的饥寒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十二月初一从同谷再次出发(《发同谷》),举家慕名前往想象中“充肠多薯芋,崖蜜亦易求”(《发秦州》)的同谷县栗亭,即今徽县栗川乡一带。
杜甫在秦州生活困窘,衣食不能自给,听说同谷可居,于是离开秦州到了同谷。
杜甫在初冬十月从秦州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左右,又在十二月一日起程入蜀,年底到了成都。
这两段路程都十分艰苦,他给每一段路写了十二首纪行诗,成为两组,每组都有首有尾。
从这些纪行诗里边,我们看见诗人除去在饥寒里坚持外,还得与凶险的山川搏斗,走一步克服一步的艰难。
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了他的眼,更不只用了他的想象,最重要的是用了他的两只脚;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杜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其中没有空幻的高与奇,只有实际的惊和险。
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而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这年他四十八岁。
八、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一章描绘了杜甫在坎坷生涯中难得的安稳生活,诗风有歌咏自然的轻快,也有悲悯人民的沉重。
759年岁末到达蜀地成都,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空地,经过亲戚朋友的帮助。两三个月的修葺,浣花草堂终于落成,这个小小的简陋之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草堂岁月大概是杜甫比较愉快的一个时期了,天府之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在三月能写出“微风燕子斜”,在五月能写下“枇杷对对香”;在白天“仰面贪看鸟”,在晚上听春雨“随风潜入夜”。眼前有佳景,身边有挚友,在蜀地当官的高适和严武,常来草堂做客。之前长安十年和流亡时期的诗人,在成都终于能喘上一口气了。但杜甫没有因此而忘记了苦难,苦难也没有因此远离诗人,他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真正的高尚之士才能发出的呼喊。在自己风雨飘摇之际,愿舍身为天下求安稳,这不正是几百年后范仲淹在岳阳楼上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表述吗?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好友严武仅在成都呆了不到一年,就被召回京城,这一年,杜甫已经是51岁的白头翁了,他担心一别永别,便执意送到绵州,不想却遭遇成都叛乱,妻子分散,音讯断绝,他不得已再次流亡。安史之乱还残留一丝气息,恐怖和动乱仍在,这个五十一岁的诗人,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前往梓州,他独自一人,在东川的山中行走,一路走,一路写下这战乱,以诗的形式书写历史,反倒比史书更真实更深刻。
九、再度流亡
公元761-764年,蜀中甚至国内局面混乱,杜甫为了维持眼前的生活,再度开始了流亡。杜甫在这时期,衣食无着,生计完全依靠那些“边头公卿”。这些使君、县令只知道杜甫能诗能文,懂得一些药理,用到他时,便“肥酒大肉”相邀,让他陪宴写诗。因此他酒肉之外,并没有真挚的情谊,所以没有一个地方能允许他作久住的打算。他一方面怀念成都的草堂,一方面又做东游的计划。
762年秋成都事变,杜甫从绵州仓皇跑到梓州,晚秋时一度到成都,把妻子接单梓州并得知草堂没有遭到破坏。这年十一月杜甫还曾南游射洪通泉,怀着向往的心情去往射洪县访问陈子昂的故居。
763年晚春杜甫从梓州送朋友到绵州,又从绵州到汉州,可是房琯已经离开汉州往长安去了。房琯走到阆州,因病不能前进,死在僧舍里。杜甫又在九月从梓州赶到阆州,吊唁这位与他的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同乡知己。祭完房琯,得知女儿生病,回到梓州。
763年十一月杜甫计划到江南去,由于杜甫的小心侍奉,梓州刺史章彝替他筹划了旅费。除了为他饯行外,还把梓中的特产桃竹杖赠给他。
764年初春杜甫携带妻子到阆州,以便从阆水入西汉水至渝州东下。这时由于严武的推荐,政府召杜甫为京兆功曹,他因东游计划已定,只好拒绝。但当他向各方面寄诗辞行,正要起身时,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他听到这个消息“殊方又喜故人来”,成都草堂又在他心中增加了分量,致使他立即放弃既定的行程,走到房琯坟前和旧友诀别后。在暮春三月,他率领妻子回到成都。
十、再回草堂,开始幕府生活
严武第一次入蜀时,就邀请过杜甫入幕府,但被杜甫婉拒,“懒性从来水竹居”、“幽栖真钓锦江鱼”。第一次是杜甫先来成都,并非是来投靠严武,而再次回成都,则摆明了是由于严武归来的原因。因此,严武再入蜀后,邀请杜甫,杜甫便不好拒绝。而一旦成为严武的下属后,疏散的田园生活便结束了,杜甫又成了昔日华州任上整日迫于处理文书的小官吏。
广德二年(764)三月,杜甫入严武幕府。严武上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校检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甫由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节度使参谋归节度使管理、任命、给俸,校检工部员外郎属于荣誉官职,不是真的去工部做事,属于从六品上。唐制,五品以上赐绯衣、鱼袋。故对杜甫赐绯、鱼袋属于恩上加恩。严武为杜甫奏请官职,一方面是出于私交愿意提携杜甫,另一方面也是彼时的幕府风气——各节度使为了笼络人才,竞相为属下加官。朝廷不耗费任何资费,授予这类空职,也算顺水人情。
尽管“加官晋爵”,杜甫的幕府生活却不顺畅。当年秋天,杜甫即后悔入幕,“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与同事多有不协,“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每日上班多辛劳,“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不自在,“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感觉如鸟入樊笼,“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思念江湖山薮。
永泰元年(765)正月三日,杜甫正式辞职回浣花溪草堂,不久便获高适辞世的凶信。三年前,王维去世;两年前,房琯驾鹤;一年前,郑虔逝于台州、苏源明饿毙于长安;李白生死未卜,杳无音信,怅然回顾,真是“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杜甫自感老迈羸弱,“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故乡远在他方,“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四月,严武暴卒。成都没有什么再值得留恋的,也无人可依托,杜甫留下一直跟他“一岁四行役”从洛阳到华州、到秦州、到同谷、入成都的幼弟杜占看守草堂,带领家人准备通过水路返乡。杜甫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阆州的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十一、夔府孤城
766年-768年,夔州。
柏茂琳任夔州刺都督,给杜甫许多帮助。他在东瀼溪租的公田耕种(东屯柑林)。柏茂琳将西瀼溪的四十亩柑林赠给他(瀼溪草屋)。
杜甫用竹筒引山泉,养鸡,立鸡栅,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山城,杜甫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歌咏山川和人民,还有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
此时,他的诗也有一些变化。长安时代以来,他极力避免庸俗;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美丽的自然界信口成章,将一部分精力用在雕琢自句,音律上。
此时,耕种着公田,培植着柑林,他的生活可以维持了,但并没有忽略周围穷苦的声音。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两年内写下四百三十多篇诗,占全集的七分之二,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但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
杜甫渴望国家统一。代宗生日,节度使入朝祝寿,他一时兴奋,写诗。同闻所收礼物都是从百姓手中搜刮的,他再写诗。批评朝廷对吐蕃的政策。杜甫还不忘穷苦百姓。他写诗劝告居住在瀼溪草屋的吴某,善待草屋边无食无儿的邻居。
十二、悲剧的结局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生活虽然可以维持,也不想久住。收到弟弟杜观的来信后,更增加了他出峡的念头。行前,他将柑林赠给吴某。
原本要留居繁华的荆州数日再北归长安或沿江东下。但刚到荆州,商州兵马叛变,商於地区陷入混乱状态,加上吐蕃进攻凤翔,长安受到威胁,于是放弃北归。但江东的弟弟和姑母久无消息,只得留在荆州。本想得到朋友的帮助,实际却十分有限,生活一天比一天恶劣,身体也一天天更为衰老,在幕府中受尽冷淡。
晚秋时,迁居公安。杜甫此时已是无路可走,诗歌也到最后一个阶段。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
公安不久也发生变乱,随后他从岳州乘船到衡阳。本想投靠衡州刺史韦之晋,不料韦已改任,不久死去。
他离开衡州,来到潭州,船成了他的家。他残废多病,有时靠摆设药摊维生。苏涣拜访,诵诗。后俩人一起逃出潭州。杜甫不但钦佩他的诗,还惊叹他的为人。在杜甫晚年,与之周旋的都是一些庸俗的官吏,苏涣的出现至少可以给他一些爽朗的感觉。
潭州病变,他不得不携带妻子南下,又到了衡州,计划南下郴州,投奔舅父。遇见江水大涨,无法前进,只得北上,预备回长安。但贫穷与疾病使他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
770年,死于湘江舟中,家人无力安葬,厝在岳州。813年,孙子杜嗣业搬运到偃师,葬在杜审言墓旁。
杜甫是一个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封建体系,对皇帝的存在意义也不会有疑问。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时而讽喻,时而抱有无限希望,时而感到极大失望。怀着伤感的心情,他始终不曾逃避现实,直到死亡的前夕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不幸。
秦姓来源
秦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赢姓,始祖伯益为颛项帝的后裔,后以国名为氏。
出自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秦本纪》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 (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一说今甘肃礼县东北)。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省华山一带)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省天水西南)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犬戎(先秦时,北方一少数民族)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秦始建国于雍(今陕省西凤翔南),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平阳邑(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雍(今陕西省凤翔南)、栎阳县(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区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东北),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土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传了两代“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二、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以邑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山东省曲阜县东北)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省范县旧城南)。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
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国君嫡长子之弟辈),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出自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昊之墟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武王逝世时,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亦称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周公)虽然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省范县旧城南),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书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三、古代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后汉书》云: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书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秦姓得姓始祖
伯益。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古代联盟部落首领,治水成功,成为了舜的继承人)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给他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深得孝王欢心,就封他在陇西秦亭(今甘肃省张家川之东)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二零六年,秦朝灭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秦姓。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秦姓迁徒史
魏晋以前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秦姓从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最早的秦姓人即帝颛顼嬴姓的后代,主要生活在当时的西北一带,黄帝姬姓后代,多在东方。到了战国时代,秦姓人开始北上,其足迹到达今河北省境内。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六国旧贵族及一些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靖除各地地方势力,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把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迁徙到关中,以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迁徙人数大约有20万之多。其中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后来发展为大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秦姓或迁入甘肃、或迁入江苏、或迁入四川、或迁入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后来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晋南北朝,部分秦姓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时期,伯禽裔孙受封于鲁国秦邑,其后人便以邑为姓氏,于是产生姬姓秦氏。这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的秦姓,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迁。战国时,又北上播迁到今河北省境内。到战国末,姬姓秦氏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广为分布。总的看来,活跃在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秦姓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姓一支发源于甘肃天水的秦故地,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大多多居陕西。秦姓另一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发展成秦姓主流。这支秦姓最初播迁于陕西及湖北境勺,战国时又北上迁至今河北,至春秋战国,已遍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汉高祖为消除由方贵族和豪强势力,将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强迁至关中,其中便有秦姓一支豪强家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后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与些同时,甘肃、江苏、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姓迁入。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一支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逐渐发展形成太原郡望。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
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动荡时期,政权频繁交迭更替,战争芝绵不断,百姓往往随着战争的情势而不得不四处迁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迁到了山西,并在那里生根发展,形成后来秦姓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与此同时,甘肃省境内的诸秦氏族人,由于相对远离战火中心地带,得以较充分的发展,秦姓的另一大郡望——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国时的东吴辖区相对北方来说,战争的灾祸小一些。到了西晋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门贵族跟随晋元帝司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马睿依靠他们在南方建立政权,谓之东晋;凡是与他们一起过江者,被当地人称为“侨人”,其中不乏秦姓人。从而以江苏、浙江两地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来。就居住人口而言,无锡、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南北朝时,南方依旧相对稳定,秦姓人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且影响深远,后来的许多秦姓人杰就多出自江南。
巍晋南北朝时,北方伐乱不息,秦姓族人因避乱再度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秦姓已分布于工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无锡,浙江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唐宋时遍布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后广布全国弓地。
秦姓迁徙分布
在我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赢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8. 大雁歌十首
(十咏图)
雁,
可曾梦见你同伴?
深夜中,
遥闻你长叹。
雁,
声似心灵在呼唤。
乍闻时,
肝肠为你断。
雁,
昔日雄姿皆不见。
人烟处,
从此莫留恋。
雁,
奈何带走我思念?
留下了:
柔情千百万。
雁,
今朝又到小客栈。
寻故里,
行人驻足看。
雁,
带给诗人新祝愿。
自在飞,
诗人共企盼。
雁,
比翼依旧成一线。
寒风急,
阵容不曾乱。
雁,
生性高洁最浪漫。
白云间,
惹得嫦娥赞。
雁,
奋飞千年不厌倦。
为苍生,
驱尽苦与难。
雁,
胸怀万里在霄汉。
有了你,
天地更灿烂。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