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世界十大飞行探险家

请告诉我世界十大飞行探险家,第1张

  航空百年的历史写满了无数次的飞行探险:第一次滑翔飞行、第一次动力飞行、第一次飞越英吉利海峡……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

  本期《科学历程》让我们一同去认识历史上最伟大的飞行探险家。

  姜勇:你好,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特别把科学历程的演播室搬到了中国航空波博物馆,您看我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飞机模型,这是就是莱特兄弟乘坐的飞行者一号的仿制品,非常难得的是这是除了美洲之外惟一的一架一比一的仿制品,可以说莱特兄弟的成功升空开创了人类的航空时代,在它的前前后后可以说有无数个人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希望突破极限,能够实现人类飞天的梦想,今天我们特别选出了10位代表,他们可以叫做飞行的探险者。

  1、飞行探险第一人——万户

  主持人:您看我们把飞行探险第一人的桂冠戴在了万户头上,合适吗?

  傅: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采用动力飞行的探险家。

  主持人:据我所知万户是坐着一个椅子,椅子上绑满了火箭,手里拎着两个风筝。

  傅:思路基本正确,因为他有动力,有升力面,它这个升力面是两个风筝,动力系统是靠火箭作为发动机,推动它前进,然后靠风筝获得升力。而利用这种动力进行飞行的,在明朝的时候无人已经实现了,当时明朝有一种武器叫神火飞鸦,就是做了一个鸟型的炸弹,底下放了几个火箭,火箭推着那个鸟飞行,然后到敌营爆炸了,又带翼,又带动力系统,几乎就可以认为它是现代的飞行器,或者现代导弹的始祖。有了这些东西,万户想到用火焰推动他上天,这个想法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把他认为是中国或者世界上动力飞行第一个探险家。

  2、第一次滑翔飞行——李林塔尔

  主持人:李林塔尔我们知道他是滑翔机之父。

  宋:他们好像也是兄弟俩,李连塔尔兄弟俩,德国人,他是研究鸟类飞行,做的滑翔机,它是没有动力的这种飞行。

  傅:他一共做了18架,试飞了2400多次,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当时是靠调整滑翔机的重心求得平衡和控制,这在当时来讲也是比较科学的。

  宋:在这方面专门有一些理论研究。

  傅:《关于鸟类飞行》这本书。后世的莱特兄弟搞飞机的时候看过这本书,而且把里面的很多东西学到手了,而且做了大量的实验。

  主持人:李林塔尔最后的结局好像也是在飞行实验中摔死的。

  宋:他已经意识到造飞机比较容易,要飞比较危险比较困难,可以做出一个飞机来,最麻烦的是你得去飞它,而飞行的规律是不知道的,会出什么情况,他的飞机就是重心大概不太合适,失速了,他弟弟在地球上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了,马上喊注意,结果已经来不及了,结果一下坠落地面,当场重伤,送到医院的途中去世了。

  李林塔尔曾说过: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出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人类早期探索飞行的过程中充满了风险,李林塔尔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试飞。尽管如此,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仍然吸引着无数的飞行探险家。

  3、莱特兄弟

  主持人:莱特兄弟可以称为飞行探险家吗?

  傅:可以,应该算是。因为他们设计的飞行者一号从它的结构、原理和飞行的情况看,确实是要冒风险的,但是它的风险是不太好飞的,但是它成功了,飞起来了,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飞机。但是现在要想把这架飞机复制了,飞上天,非常难,飞机不安定,不是不能飞,而是非常难飞,得不停的捣鼓,当时他可能没有完全掌握飞机平衡这些理论,但是让飞机升天、上天的这些东西他基本上掌握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如果驾驶莱特兄弟那架飞机上天是很危险的。

  宋:对飞行员来说是一架不好飞的飞机,是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事故的飞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准备着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试飞,32岁的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 “飞行者1号”开始了人类第一次有动力飞行,这次摇摇晃晃的飞行历时仅12秒,飞行距离36米。

  主持人:就是那一次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好像是不值得一提的飞行称为航空史上的开端。

  傅:莱特兄弟的飞机是成了,飞起来了,但是当时来讲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们一直在改,到1905年,他搞出第三架飞机,这个飞机成功了,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架实用的飞机。就是说它能够起飞、转弯,空中能够灵活地操作控制,就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就奇怪了,早期的这些飞行者或者是这些探索飞行的人很多是兄弟,李连塔尔兄弟、莱特兄弟。

  傅:历史上还有一些很有名的兄弟,比如搞热气球的兄弟俩,世界上第一个载人气球是他们搞的,一战期间也出现过很多兄弟俩一块办飞机厂,卖飞机的,法国的瓦赞兄弟,英国的肖特兄弟,肖特公司到现在还有。

  宋:还存在。

  主持人:为什么呢?

  宋:爱好一致,家族色彩比较浓厚。

  主持人:夫妻俩也可以一块干,为什么兄弟特别多?

  宋:兄弟多,夫妻俩少。

  傅:夫妻俩同时一块有这种爱好的不太容易,早期这是比较冒险的事业。莱特兄弟好像结婚就比较晚,他说如果他们俩都结婚了,可能这个事就黄了。

  主持人:到点就赶紧回家吃饭了,没时间干了。

  宋:夫人肯定也不让冒险了。

  主持人: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这的的确确确是一个冒风险的事情,所以彼此要有一种全心的信赖,比如说这个地方是你检查的,我有要你全心的信赖,咱们古话说上阵还得父子兵,打虎还得亲兄弟,所以面对这种风险的事情就得兄弟上,最后还是兄弟成功了。

  宋:还有铁哥们儿。

  主持人:其实在莱特兄弟之前,最早能飞起来的有好多人了,前面有李林塔尔,滑翔机起来了,还有热气球的,即便带动力的也有好多人起来了,都离开地面了。为什么人类航空非要从莱特兄弟开始算呢?

  傅:因为在1903年12月17日之前,人类的各种飞行活动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轻于空气的飞行,像热气球这样的,氢气球、热气球、飞艇就是起来了,但是他们不是飞机,飞机的定义就是载人飞机的定义就是比重大于空气。

  主持人:气球就不算了。

  宋:气球是轻于空气的飞行器。

  傅:带动力的,可操纵的,另外还要在落地点要高于或者是跟起飞点同高。

  宋:含义就是说你不能从山顶上坐着一个伞,就着山坡的冲劲,起来一下落到山沟里去了,这个严格的讲有一定的势能,借助势能往下俯冲的劲也不能算。

  傅:滑翔机是不带动力的。

  宋: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倒是升天的,但是不符合动力飞行。

  傅:莱特兄弟用的是内燃机,在当时来讲是最先进的,最新型的一种动力系统,它的功率比较高,重量轻、瓦力大,另外它的飞机是可操纵的,还有好多飞机是不可操纵的,能起来,不可操纵,飞到哪儿是哪儿,这个也不能算。

  主持人:您说的这些条条框框好像是为莱特兄弟准备的。

  宋:它确实代表了飞机的实用型,你想你做了一个动力飞机,如果这个飞机不可控这个飞机怎么实用,不实用,如果你这个动力不足以推动飞机从一个点飞到另一个点,你老借着山坡飞,往下跑的劲,说明你的动力还不够也不实用,最终的目标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实用的、载人的这样一个飞行器,这个飞行器,莱特兄弟基本实现了。

  傅:能够腾空飞行,后来欧洲国家他们搞这些飞行大赛,开始的时候就是你第一个画圆圈的就有奖,说明你这个飞机操纵能力不错,第一个画八字的,从第一个飞行点起飞以后又返回到起飞点的,这个都有奖,为什么?就是要考察你的操纵性,这样实用,飞机不实用,就是能飞出去,但是回不来。

  主持人:我想现在大伙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就是说肯定是从莱特这儿开始算,那么莱特兄弟我们也把他作为最有名的飞行探险家载入史册。

  傅:对。

  4、第一次公开飞行——桑托斯·杜蒙

  主持人:莱特兄弟很有名,万户、李连塔尔也比较有名,我们把他列入世界闻名的飞行探险家不过分。杜蒙是谁?从来没听说过。

  傅:杜蒙是欧洲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探险家。

  主持人:就是因为他是欧洲第一就把他列进来吗?

  傅:另外他是第一个当众试飞成功的,他在公园里试飞的。莱特兄弟当时试飞成功的时候能当场目睹的人就是5、6个人,都是他的朋友,杜蒙敢于当众在公园里试飞,而且确实起来了。

  主持人:就是说他是最早把飞机让公众知道的人物之一,就是为飞机宣传的人。

  傅:他是巴西的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家里很有钱,他18岁就孤身一人来到巴黎,当时巴黎科技很发达,热气球什么的都是从巴黎升空的,他看到那个玩意儿很感兴趣,就上去坐了一下,大开眼界,从那个时候开始狂热地爱上了航空,自己造热气球,自己后来造飞艇,但是老是失败,飞着飞着挂树上了,掉下来了,他不怕失败,有钱,又喜欢这个,接着搞,最后一直搞到飞艇6号,很成功,而且得了一次大奖,当时有一个大老板设置奖是1500法郎还是多少,从航空俱乐部飞到艾菲尔铁塔能够转回来,半小时之内就能得大奖,别人都做不到,他驾着飞艇就做到了,而且这个小子很浪漫,他经常到巴黎这些酒店,而且是驾着飞艇去,落在那儿,巴黎人一看飞艇停在哪个宾馆的前面了,说明杜蒙这个小子在这儿了。传奇人物。

  主持人:相当于我们以前骑的驴拴在门口了。

  宋:这个驴可忒大了,

  傅:后来他开始研究飞机,他搞的第一架飞机跟莱特兄弟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也是鸭式布局的,但是他是筐式结构的,前面是一个框框,他受什么启发呢,欧洲人搞飞机的筐式的比较多,两边还有两个垂直面,机翼也是这样的,而且他设置的这个飞机跟莱特兄弟不一样,莱特兄弟是趴在那儿的,他是站着飞的,结果飞起来了,1906年,比莱特兄弟晚三年,飞起来了……

  莱特兄弟的飞行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探险性质的技术实验,杜蒙的公开飞行则向人们传达了另一种信念,飞行技术并非高不可攀。

  这种思想的种子迅速飞向了全世界,人们开始对飞机以及飞行探险产生示出浓厚的兴趣,人类动力飞行即将迎来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5、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

  主持人:飞越英吉利海峡,现在不是经常有人都游过去了吗,这也算是个探险家吗?

  傅:但是当时是比较困难的,当时的飞机飞几十公里非常难做到,因为飞机非常简陋,跨过英吉利海峡是很多当时的飞行冒险家的梦想,但是在布莱里奥之前,也有人试过,结果飞机越飞越低,最后飞到海里去了,掉到海里,捞上来。结果布莱里奥是第一个成功的做到这一点的。他自己设计的这架飞机还挺有特点的,是单翼机,它的操纵复翼放在翼肩上了,对现在的飞机设计还都有参考价值,这个飞机当时搞得比较轻,功率比较大,它从早上凌晨就开始飞,飞着飞着,那天可能还有雾,他准备在英国的丹福尔落地,原计划是这样。结果过了英吉利海峡之后发现迷航了,飞错位置,赶紧找到一个点上落下来了,实现了首次的跨英吉利海峡的飞行,时间是1909年,而1909年在法国还有一场航空比赛,布莱里奥当时也是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世界各国的航空冒险家都聚集在一起,看谁飞的最高,谁飞的最快,谁飞的最远,闭幕后布莱里奥干成这么一件事,引起了世界,就是说英吉利海峡已经不是一个天堑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飞机飞起来之后,人们搞了很多这种竞赛是吧,还有奖金,不断的竞争,到底谁能飞得最远,这是一个飞行非常有趣的时代。

  傅:从1906年欧洲第一架飞机上天,到1909年就能实现跨越英吉利海峡,(声音有问题)说明当时欧洲航空技术进步非常快,在欧洲整个大陆各个国家都掀起了一股航空热潮,都在搞,当时最先进的是法国,后来是英国、德国,也都搞成了。

  主持人:欧洲这种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跟它有益的竞赛是非常有关系的。

  傅:各个国家竞争,美国没有竞争,弄出来之后就是军方买,军方不买就拉倒了……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让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地面,当飞翔的梦想成真时,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成为探险家们新的目标,本期科学历程我们继续去认识这些追寻梦想的勇士,分享他们的探险历程。

  6、林白——孤身飞越大西洋

  主持人:如果我们前面提到的布莱里奥名声并不是太响的话,二三十公里,飞越英吉利海峡。那么林白的名声就非常响了,飞越大西洋。

  宋:那是上千公里,几千公里了。

  傅:林白是世界上第一个孤身飞越大西洋的,但是他并不是第一次飞越大西洋,在1919年的时候,有两个英国人就完成过横跨大西洋的飞行,但是他们找的是条捷径,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横跨大西洋到爱尔兰,他们落地的时候是落在爱尔兰的农村沼泽地里,没有人看到,没有轰动效应,当时他们的航程也比较短,3000多公里,林白不是,林白是从纽约起飞,一直飞到巴黎,一个人,航空行程多少呢?5000多公里,这在技术上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主持人:我看过他的纪录片,他走的时候万人空巷欢送他,那边是万人空巷地迎接她,那是很英雄的形象。

  宋:是,就跟今天神舟五号上天的那个劲头一样,因为那个时候飞5000多公里,飞越大西洋那是了不得的一件事。

  傅:在这之前都是用轮船连接这两个大洲,现在有飞机了,而且时间很短,几十个小时。

  宋:林白飞了多长时间?

  傅:飞了33个小时多。

  主持人:那么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飞机也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了,原来飞起来都费劲,飞20公里就算奇迹了,现在5000多公里过去了,真正飞机慢慢要走向实用了。

  傅:他等于是建了一条很实用的航线,而且是两个大城市之间。

  7、飞行女杰——埃尔哈特

  主持人:前面题板上提的女同志,好像也有女林白之称是吗?

  宋:对,被称为林白女士或者女林白,她叫阿米利亚,这个人也是驾机横越大西洋,她是1928年的时候和另外两个人乘飞机飞越大西洋,四年以后,她又按林白的做法孤身一人飞越大西洋,而且在这个女士飞之前,曾经有好几个飞行员飞这个航线丧过命,她也是胆非常大,这个女士的冒险精神比林白一点儿都不差。

  1932年,埃尔哈特成功地单身飞越大西洋,全世界为之瞩目。5年后,她又开始了自己的环球飞行,但是这一次她没能抵达终点……1937年7月2日,埃尔哈特和她的飞机在太平洋上失去踪迹。然而从埃尔哈特开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航空领域,飞行不再只是男性的事业……

  8、突破音障——耶格尔

  主持人:前面我们提的这些探险者应该都算探险者,因为他们争取让飞机飞得越远也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冒很大的风险,一会儿是飞越这个海峡,一会儿是飞越这个大洋,中间的事情可以说变幻莫测,应该叫做飞行探险。但是速度上突破音障能算是飞行探险吗?(那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只要速度提高到那儿就行了吧?

  宋:为了超越音障,有些飞行员机毁人亡,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空气动力学在音速这个附近,空气的特性变化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超音速飞行和亚音速飞行,空气动力有些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你想从亚音速突破到超音速,这叫突破音障,就像撞到一堵墙一样,突然产生很强大的阻力,飞机在强大的阻力面前甚至会解体,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要突破音障,很多飞行员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想要飞得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傅:音障是四十年代飞机界起了这么一个名词,就因为很多飞行员想超过音速,飞行的时候想超过音速,结果都失事了,一些飞机设计师就认为音速是超不过去的,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所以就造了音障这么一个词。

  主持人:就是说不是简单的我踩油门,我加速,我使劲飞我就能过音障。

  宋:不是不是。

  傅:当时好多是螺旋桨飞机,都想超过音障,螺旋桨上要产生机波,机翼上也要产生机波。

  宋:机波是一个专用的词,就是飞机在你突破音障之前,你飞机上的某些部位的局部地区的气流速度已经达到音速了,一达到音速,它就在那个地方形成一个密度不同的区域,那个区域一般叫做机波。那是一个专用的词。

  傅:机波很薄,但是气流通过机波以后,无论速度、密度、温度都会发生急剧变化,这样的话,对飞机的性能,对飞机的操纵特性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主持人:会出现什么效果呢?比如我加速到头了,马上就可以突破音障了,飞机会狂抖?

  傅:阻力突然剧增,操纵失灵。

  主持人:操纵也失灵。

  宋:就是你本来应该拉杆飞机抬头,推杆飞机低头,你这个时候拉那么大杆,飞机不理你,不动,你怎么操纵他不动,另外会阻力突然增大很大,飞机负荷就大,就震动,(升力也受到影响),都有毛病出来。

  傅:操纵特性也变了。

  主持人:好多人在这一刻丢了性命,飞机坠落了。

  每秒340米的音速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试飞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47年,26岁的美国空军上校耶格尔开始了对音速的挑战。

  宋:耶格尔是美国空军的一个双料王牌飞行员,他在二战中击落了十几架敌机,后来回美国以后参加了贝尔公司,(当试飞员)。当时贝尔公司有一个工程师给美国政府写信,要研究突破音障的技术,而且根据科学研究是有这个可能的,希望造架试验机,当时美国政府就批准了,批准贝尔公司研制X1试验机,这架飞机专门用于突破音障。但是当时也确实很多人对突破音障没有把握。首飞这架飞机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而且本身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飞机,它没有起落架,它是挂在B29轰炸机的机翼下,从空中投放的,动力装置是什么呢,火箭发动机,机头又是尖的。但是那个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弹头体阻力比较小,它的机翼是梯形翼,就跟F104的机翼差不多,搞这样的试飞确实要冒风险,而耶格尔成功地实现了突破音障的飞行。

  1947年10月14日,耶格尔驾驶的X1实验机脱离B29轰炸机,在12800米的高空独立飞行,这一天,X-1的最大速度达到了1。015倍音速,航空飞行从此进入超音速时代。

  傅:从X1开始,美国接着搞了一系列的X系列的研究机,对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因为以前牺牲过那么多人。

  宋:没成功过,都没飞过音速。

  主持人:所以那个时候音障就像一道鬼门关一样。

  宋:想接近它的人都死掉了,所以对耶格尔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傅:从这以后音障这个词就过时了,不存在音障,对人类来说被突破了。

  主持人:就变成马赫了,几马赫,几马赫,就是几个音速。

  傅:对。因为机波最早是马赫发现的,他做了很深的研究,后来人们把音速和速度之比定为马赫数。

  9、米尔本·阿普特——突破热障

  主持人:热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傅:热障实际上就是飞行器在高速飞行的时候跟空气之间有摩擦,速度越高,摩擦产生的热量就越大。

  宋:温度增高。

  傅:一般的飞机如果是超音速两倍,机头这儿的温度大概是100多摄氏度,也很吓人了。如果到了M数25以上音速,到了3倍音速的话,表面温度就达到300多度了,这时候已经超过铝合金的极限值了。飞机就可能出问题。

  宋:结构强度丧失掉了,铝合金到300多度的时候变软了,像豆腐块一样的,受力就蠕变就软了,这个很讨厌,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主持人:一软就变形,变形就噼里啪啦掉下来了。

  宋:就解体掉了。

  主持人:这就是所谓的热障。

  傅:一般材料做的飞机就不敢飞那么高的速度,飞那么高的速度肯定要出事。当时怎么解决呢?还是用的不锈钢、钛合金这些材料。

  宋:换材料。

  1956年9月27日,阿普特·米尔本驾驶实验机X-2,由B-50轰炸机挂载投放试飞。这是X-2的第17次飞行,这一次,它的最大飞行时速达到32倍音速,突破了热障,并创造了新的飞行速度纪录。然而不幸却突然降临。

  X-2突破热障之后,系统控制突然失灵,坠毁在加州的莫哈韦沙漠上,试飞员阿普特·米尔本殉职。

  10、不间断环球飞行——鲁坦兄弟

  主持人:自从莱特兄弟上天人们就没有中断过这个梦想,就是能够实现环球飞行,最后是鲁坦兄弟实现了,他们无疑应该算是最有名的飞行探险家?

  傅:做环球飞行,人类很早就尝试了,1924年美国人就开了四架飞机做过环球飞行,其中在途中摔掉两架,但有两架基本上绕地球一圈回来了,但是他们的环球飞行是在多次落地加油修整的情况下做到的,其他飞机也考虑过不着陆的环球飞行,这个也是做过的,比如说你采用空中加油的方式,让它始终在空中飞,也能够做到环球飞行,但是这个不被人们现在承认,真正的环球飞行应该是不进行空中加油,不落地,环绕地球一圈。

  宋:鲁坦兄弟厉害在哪儿呢,他做的飞机完全是复合材料的飞机,非常轻,它追求飞机的空重非常轻,尽量用那个重量背油,因为你要环球飞行,这一路都得不停烧油,油如果带少了,飞机绝对飞不到一圈就要掉下来,或者必须落地,这一落地你就不是不着陆和不加油的环球飞行了,它加油加到什么程度,它的机翼里都加着油,而且机翼又非常非常长,起飞的时候机翼因为加满了油,耷拉下去了,都快蹭着跑道了,要靠着机翼产生升力以后慢慢往上抬,往上抬最厉害的时候,比座舱还高,都翘起来了,可以想象那个情况有点吓人。

  主持人:一旦蹭到地面的话就起火花。

  宋:就折断了,或者就炸了。

  傅:它已经蹭到地面了,把左翼肩的小翼给蹭掉了。当时还没掉,他为了把这个弄掉,万一你从这边掉下来砸到机器上也不好,他就把飞机倾斜,倾斜以后把这个小机翼给甩掉了,就是一边有小翼,一边没小翼,这种情况下继续飞行。这个飞机最大的特点,重量不到一吨,而载油是3吨多,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架飞机都做不到的,等于是一个飞行油箱,全是油,另外它全部采用的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非常轻。另外它的设计上有特点,保证了它的结构能够满足环球飞行的要求,虽然很软,但是整个还是比较结实的,它的机翼展悬比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就是机翼的翼展和翼悬之比达到了36。

  主持人:就是机翼非常细长。

  傅:这样升阻比很高,就是升力很大,阻力很小,这样才能满足环球飞行。

  宋:飞起来省油,一面多带油,一面还省油,这样就飞够了一圈。

  傅:他带着两台发动机,到空中飞行的时候,关掉一台发动机,用一台发动机接着飞。

  傅:旅行者号在空中一共是飞了七天,为了能够轮流休息,上去两个人,是设计师伯特·鲁坦的哥哥迪克·鲁坦和他的女朋友杰娜·耶格尔,当时他的女朋友留了一头很漂亮的披肩发,后来为了减轻重量,她剃了一个小男孩的头发,把头发全剪了,说明他们的献身精神确实是非常可贵的。

  主持人:这么一个飞机,油比本身还重,一个油库在天上飞,中间碰见风什么的,那翅膀那么细长,万一折断了怎么办,翅膀忽闪着。反正基本是碰见事就有去无回,但是他们还算比较幸运。

  傅:他们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就要找一个好天气环球飞行,但是环球飞行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好天气,好像到非洲上空的时候碰见天不好,那时候颠簸得非常厉害,当然在地面上、空中都有给他保障的,包括气象卫星什么的,有人指挥。

  1986年12月14日,旅行者号历时9天,飞行四万多公里,实现了首次不间断不空中加油的环球飞行,同时创造了留空时间的世界纪录。

  主持人:所以说从莱特他们升空一直到完成环球飞行,人类对远距离的竞逐基本告一个段落了。你下次再去,只能说环绕地球两圈或者三圈,意义就不大了。

  傅:实际上环绕地球一圈实用意义不大,半圈就够了,半圈就能到地球任何一个点,飞两万多公里就够了。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自由飞翔,一些最富探险精神的人用生命的代价让飞行梦想成真,并且不断冲击着飞行的极限。

  在人类成功实现动力飞行一百年后的今天,谨向无畏的飞行探险家们致敬!

雨果传》

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亚

成书时间:1954年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动家。他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文学名著蜚声世界文坛,然而他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在法国19世纪的几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1885年,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有200万人自发参加葬礼,人们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盛况。在法国历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纪念,又得到平民最沉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一的一个。直至当代,雨果仍是人们所共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诞辰1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他为该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定该年为“雨果年”。雨果的声誉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维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经历了整个19世纪。他的一生极富浪漫色彩和战斗气息。法国当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的《雨果传》,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雨果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还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纠葛,以及他从保王派向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

者、民主主义者和共和派转变的政治历程。读者仿佛置身于19世纪法国的风云变幻之中,与雨果一道出入各阶层社会,由此体味到雨果激烈的内心情感,并对他本人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本书作者安德烈·莫洛亚是法国当代负有盛名的传记作家。他把小说和史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传记,如《雪莱传》、《夏多布里昂传》、《巴尔扎克传》等等。而《雨果传》是他自认为最难写的却又是最成功的一部传记。在当代多如牛毛的雨果传记中,莫洛亚的作品一枝独秀,最为引人注目。这部传记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刚刚问世不久、就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法兰西学院院士昂里奥读完这部《雨果传》,大为感叹:“感谢莫洛亚,我8天以来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对于雨果的研究者来讲,书本如此翔实的背景材料实不可多得;即便是一般读者,也会被它强烈的情节性所吸引。所以说,这部《雨果传》堪称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内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来到了人世。父亲莱奥波德·雨果是法国大革命当中的一个军官,母亲索菲·特雷布谢是个船长的女儿。雨果刚生下来时非常孱弱,头大身小,哭声微弱,助产士都以为他活不了。可是由于索菲的固执,小维克多·雨果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别爱

护和照顾他。

雨果的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征战,不免沾花惹草;而母亲索菲在巴黎时,又同自己年轻时的密友拉奥里产生了不一般的友情。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终于在1814年,两个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莱奥波德干脆要离婚。他利用父权,把孩子们带出家门,并以加强管教为名,把他们送进了科尔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学校。还嘱咐监护人绝对禁止孩子们与母亲见面。

维克多和哥哥们住进了阴森冰冷的学校。但他早先被母亲培养起来的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减弱,相反却变得更加强烈。他利用学习之余写了大量相当有水平的诗作。1817年元旦,15岁的维克多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歌竞赛,竟取得了第9名。这位神童开始在诗坛初崭头角,他写的诗连续3次得奖,并因此被聘为巴黎大学图卢兹学院的年轻院士。连当时颇富盛名的大诗人夏多布里昂都对维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亲患肺炎养病期间,维克多开始了对阿黛尔**的初恋。阿黛尔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谢夫妇的干金,很早就指腹为婚,许给了维克多。维克多从半囚禁性质的寄宿学校毕业后。又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两个人偷偷幽会,并且私订了终身。这件事终于被维克多的母亲知道了,她表示坚决的反对,因为她认为维克多的前程远大,不应该这么早就受到家庭的羁绊。

1821年6月,维克多的生性坚强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母亲的死使维克多伤心万分,但他并未因此就放弃对阿黛尔的追求。在最终征得富谢先生及父亲的同意之后,维克多于1822年10月与阿黛尔正式结为了夫妇。不过,新婚燕尔的雨果在文学创作上丝毫没有松懈,他先后写出诗集《颂诗及其他》和小说《冰岛魔王》。国王路易十八对雨果非常赏识,决定给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这样,雨果就不用为生计问题发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龙的常客,他经常在沙龙里给朋友朗诵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创作了正剧《克伦威尔》,写的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的事迹。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义主张,雨果又写了一篇很长的序文。《克伦威尔序》成了浪漫主义者的纲领和旗帜,它引发了当时法国浪漫派与古典派的大论战。不久,雨果著名的诗剧《艾那尼》在法兰西剧院公演。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谩骂和攻击,但浪漫派全力维护它,两派在诗剧演出开始时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惊奇的是,戏越演到后面嘈杂声越小,因为大家都被感伤的剧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演四五十场依然场场爆满。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声惊扰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却闭门不出,埋头赶写《巴黎圣母院》的初稿。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这部长篇巨著终于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将其誉为“莎士比亚式的作品”、“中世纪的史诗”,各种赞扬铺天盖地而来。

1840年,雨果终于通过竞选,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是紧接着雨果就受到了创作和家庭上的双重打击:他为自己的情人——演员朱丽叶所写的《城堡卫戍官》彻底演砸了;而他的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时,不幸落水双双遇难。爱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愈合的伤口。

1844年,雨果荣任法兰西学院院长。他和一个比他小18岁的**莱奥尼关系密切,不久他们就被莱奥尼怀恨在心的丈夫双双抓获,把整个巴黎闹得沸沸扬扬。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丽叶处隐匿起来,在那里他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1848年,雨果参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并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议会议员。这时,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机参加共和国总统的竞选,他的甜言蜜语获得了包括雨果在内的大多数议员的支持,最后执掌了政权。但不久他妄想恢复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来,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转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议员们共同商讨发动巴黎群众一块反对帝制。然而,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波拿巴的军队血腥地镇压了。

雨果逃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流亡期间,他终于完成了已搁置多年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问世后,收到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谈论它。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的命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雨果也自认为这部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巅峰。

岁月无情,雨果已老态龙钟。然而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从没有枯竭过,他的笔还是日行千里。一来到书桌前,雨果就仿佛又拥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后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亚》、《海上劳工》等著作。在此期间,他始终挚爱着的妻子阿黛尔因心脏病离他而去了。雨果回忆起往日与阿黛尔的亲情,伤心得五脏俱焚。,

1870年,阔别祖国多年的雨果终于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当时巴黎的市民暴动以及政府军的镇压接连不断。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动,又无法忍受法国政府的投敌卖国和政府军对起义者的疯狂屠杀,他再一次离开了巴黎。在一个宁静的海岛上,雨果正式开始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的创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中,雨果虽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参加文学界、政界的各类活动,他的激情还是不减当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终于辞世而去,法兰西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世纪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但是他的光辉永远照亮着整个世界。

精彩篇章推荐

第二部“晨星”写少年雨果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其中对雨果与阿黛尔曲折的恋情的描绘笔法细腻,引人入胜。(80—110页)

第四部“早熟的秋天”雨果卷入了浪漫派和古典派的大论战,著名的“艾那尼”之战被叙述得非常紧张、生动。(210—252页)

第七部“抉择时刻”写雨果对路易·波拿巴从支持到反对,从右倾到左倾的转变。雨果在立法议会上做了一番精彩的演说,集中反映了他这个“爱自由的人”的政治主张。(446—453页)

第九部“流亡硕果”详尽地介绍了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背景和成书过程。(569—575页)

第十部“逝世与超凡脱俗”雨果虽然已经老迈,但是仍然保持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672—674页)

精彩语言辑录

阿黛尔的肩靠在我的肩上,我们开始念了起来,……我们的头碰在一起,两人的头发混在一活,我们的呼吸越来越靠近。突然之间,我们的嘴贴在一起了…我们想继续念下去的时侯,已经是繁星满天了。

在他(雨果)身上有多种因素在进行着斗争:一方面是雨果好色的气质,和他奇特的、常为怪诞所吸引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索菲·特雷布谢严格的禁欲主义和对古典传统的兴趣;一方面是对荣誉的爱,另一方面是对暴政的恨;一方面是总带点疯劲儿的强烈的诗情,另一方面是有产者的品德,…

他(雨果)具有火山爆发般的热情,在他最为艰辛的青年时代的骄阳的照耀下,他身上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互相混杂,并在他生命里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她(朱丽叶)有理由认为,他(雨果)无论是对人群,还是对喧嚣,都不是无动于衷的;此外,他在爱情和荣誉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在一个时期里,他要去迎合雄心了。

旅行只能在瞬息之间使人飘然若醉,幸福家里才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8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