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10种中国古代的名甲的名称和来历

介绍10种中国古代的名甲的名称和来历,第1张

秦将军铠甲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南北朝时期明光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辽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甲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元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扁鹊与“牛黄”

  有一天,扁鹊从药罐中取出煅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位邻居家中有一头养了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日见消瘦,不能耕作,其子就请人把牛宰掉。宰后竟在牛胆里发现一块石头。扁鹊见后颇感兴趣,要来石头随手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准备有空时研究一番。就在这时病人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一边扎针,一边叮嘱病人的儿子把桌上的青礞石取来。药拿来后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成细末给病人灌下。不一会病人便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事后,扁鹊发现青礞石仍在桌上,而牛结石却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差错启发了扁鹊。次日,他有意识地将处方里的青礞石改为牛结石。3天后,病人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病人喜得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呢!此石久浸胆汁之中,性味苦凉人心肝经,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病人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想了想说:“此结石生于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牛黄有如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华佗与“紫苏”

  华佗行医途中投宿在一家客栈,遇见一群小伙子在大吃螃蟹,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不要多吃,以免伤了胃肠,可是他们不听劝告。到了半夜果然有几个人大喊肚子痛,甚至痛得在地上打滚。华佗见状非常着急,忽然想起一次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一定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紫色的草,煎汤给那几个人服下。过了一会,他们的肚子果然不痛了。华佗心想:这种紫色的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又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为字音相近,后人把它称作紫苏。紫苏至今仍是能解鱼蟹中毒的一味妙药。

  陶弘景与“*羊藿”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著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可长时间坚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壮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人药典,并命名为“*羊藿”。

  *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羊藿、心叶*羊藿或箭叶*羊藿的茎叶,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中医学认为*羊藿性味辛甘、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孙思邈与“川芎”

  孙思邈偕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看见林中山涧边的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涉水嬉戏。没过一会儿,突然听到几只小鹤不断地惊叫。药王师徒一瞧,原来那只大雌鹤头部低垂,双脚颤抖。药王心里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药王师徒又来到青松林,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没过多久,天空里传来一阵阵鹤鸣,只见几只白鹤落下,从嘴里丢下几片叶子落入病鹤巢中。徒弟捡起落在地上的叶子,看了看,又满不在乎地丢在地上,但药王却若有所得,命徒弟把叶子捡起来保存好。又过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来到青松林,发现病鹤的身子已完全康复,又领着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峭壁的岩洞那儿长着一种野草,花、叶和根块都与从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不禁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草有关。经过尝试后发现,其根茎苦中带辛,具有特异的浓郁香气。根据多年的经验,他断定此品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携此药下山给病人治病,果然灵验。药王高兴地说道:“药草来自天穹,真是‘川西第一山,苍穹降良药’。这药就叫‘川芎’吧!” 白薇:有清热解毒之效。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之效。

雪莲花:活血通经,强筋骨,祛风湿,温肾阳之效。

佩兰:具解暑化湿之效。

藿香:主要功效同佩兰。

香橼:理气宽中,疏肝解郁之效。

紫菀:具润肺下气之效。

珍珠:镇惊安神,明目祛翳之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3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