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学角度分析一个文艺作品,需要摘要和关键词,急用啊!谢谢~

用美学角度分析一个文艺作品,需要摘要和关键词,急用啊!谢谢~,第1张

[摘 要]长诗《荒原》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略特的代表作,在欧美现代文学史和诗歌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上看,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这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抽象的象征主义美、突出的现实主义美、独具特色的意境美和结构与神话的完美结合。本文利用《荒原》这首诗的美学特点来直观地给大家展现一个美的方向[1]。同时通过对艾略特的诗歌的分析来了解外国的文化与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荒原;美学;诗歌;艾略特

1、引言

托马斯斯托姆艾略特1888年出生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是新英格兰一个名门的后裔。父亲经商,母亲爱好写诗。少年时艾略特暑假常随父母从圣路易斯到麻省海边度假。美国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兰的大海在他童年留下深刻记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影响。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受哲学家乔治桑塔雅那和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得的影响。他兴趣广泛,学习了梵文和巴利语言,对印度宗教也很感兴趣。虽然他在哈佛大学主攻哲学,但并没有一个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修养在文学家中却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诗歌创作部分得益于他的哲学涵养,为《哈佛拥护者》编稿和写稿。艾略特文艺观的最大特点表现在他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中。他认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出一种“客观对应物”,艺术的“必然”就在于情感外形的完全恰当[2]。 如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当麦克白听到夫人的死讯时所说的话就是由某种“客观对应物”传达给读者的,而在《哈姆雷特》中,这“恰恰是欠缺的”。艾略特认为:可以充当“客观对应物”的东西包括掌故、意象、引语、事件、情境等等。这样,诗人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描写这些“客观对应物”。他完成了关于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但没能回哈佛大学接受博士学位。1909至1910哈佛杂志《哈佛倡导者》发表的他早期诗歌有着拉弗格诗歌的痕迹。1914年艾略特遇到了埃兹拉庞德,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文学和私人关系。他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柏格森哲学、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拉弗格的诗歌均对他有影响。1917年,艾略特的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从反对浪漫主义角度提出“非人格化”学说。针对浪漫主义者关于诗歌是诗人感情的表现的观点,他认为主观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进入作品,必先经过一道非人格化的、将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性、艺术性情绪的过程,将经验转化为艺术的过程。针对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认为“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情绪的途径是寻找‘客观对应物’”,即“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它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公式”;“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那种情绪也就引发了”。这正是象征主义以特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因此,诗歌就成为一种象征,人们要理解作品的寓意就不再只限于读懂单词的意义,而必须掌握事物场景的象征意义。

2、荒原的艺术特色

艾略特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大师之一。即使今天审视艾略特,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他的气质是美国人的气质,这是不可否认,难以掩盖的。他的许多作品深深地熔合了美国文化。这种双重的记忆性造成他诗歌的历史渊源;不是脱离美国的文化本土,而是不可阻挡的澎湃洗礼着诗人。他身上融注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全球意识和超前意识,凝聚着批评家的机敏睿智和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他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20世纪的“荒原”上纵情奔驰,表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反叛精神。他的诗作《荒原》以哀婉悲凉的格调,抒发了现代人的“荒原意识”,达到了现代主义诗坛的巅峰。《荒原》是一部晦涩艰深的现代经典作品文本。艾略特不爱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而是寓机智、讽刺与含蓄之中,说故道今,纵比横喻,用深化传说来投射现实。再加上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世界的枯萎[3]。所以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读懂,但大家又都被它迷住了。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荒原》时,一层意思也猜不透,不过他意识到这是一部伟大的诗篇。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认为在《荒原》的残片后面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象征构架,诗人用历史来烘托现实的感受,写出了现代人的空虚、厌倦和灵魂对解救的渴望。康德拉艾肯认为《荒原》在叙述上的不连贯性变成了一个优势,认为这首诗属于一个“象征的层次”。同样,理查兹(IA Richards)认为评论界极力重建《荒原》的“思维线索”的企图是徒劳的,因为此诗的逻辑并非理念的前后一致,而是感情上的统一。互不关联段落的效果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感情整体并导致意志的解放[4]。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

笔者认为《荒原》这部长诗中,艾略特以其特有的方式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感,凝练地概括了战后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没落情绪,表达了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并号召人们迅速觉醒来“拯救这个荒原”,使现代人在感情、精神和智慧方面重获生命力。《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淡漠而导致的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充满满目的荒凉:土地开逢,贫瘠,树木枯黄,冷落。处在荒原里的人精神一片死寂,好像到处都是骸骨的堆积,是不能开启的失落。印刻的文化也是毫无出路的,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失去爱的勾连。他们是相同的个体,却有如此的陌生,感情的交流跌入谷底只有动物的原始的欲望[3]。外部荒芜,内部空虚的境地,生是如此的不易。怎样让人得救,突出静寂的氛围,这需要精神的开荒,源源不断的,才能使人得救,逃离荒原,奔向新的世界。(句子很乱,请修改)诗中,艾略特至少引用了35个不同作家的作品与流行歌曲,插入了六种外语,包括梵文。艾略特模仿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包括五乐章的奏鸣曲的形式,将长诗分成五章,即“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从表面上看,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互不相连。因此,有人说《荒原》是艾略特“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片”。实际上,一条无形的情感主线贯彻全诗的各个部分,使该诗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于全诗的主题,缺一不可。第一章“死者的葬仪”描写了荒原的荒凉和现代人虽生犹死的状态;第二章“对弈”描述了上层社会和普通平民的空虚无聊和污秽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进一步阐述了现代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第三章“火诫”以人欲摇流的画面,说明了荒原存在的原因;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探讨了现代人沉沦的物欲原因;第五章“雷霆的话”展示了诗人对拯救荒原的积极态度,探讨了拯救荒原的途径。各部分均以拯救荒原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使诗的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如果抽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破坏全诗的整体完美性。正因如此, 构成《荒原》晦涩艰深的原因部分源于艾略特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荒原》确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远的寓意,吸引每一代学人,每一流派的批评家从不同角度的诠释。这正是《荒原》作为一个文本所具有的永远的魅力和多重诠释的艺术价值[5]。

较贴切的一篇: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20956

更多相似文章:http://wwwbaiducom/swd=%C3%C0%D1%A7%D4%AD%C0%ED%C2%DB%CE%C4&pn=20&f=1

我也经常看到,我总结的原因如下:

一 特殊书名 人名 地名

二 引语(每章或每节之前概括性的引言)

三 引用的名言名句(蒙田随笔集中很多)

差不多就这些了,祝读书愉快!!

自由间接引语在《死者》中的运用探析

 自由间接引语从句法角度来看,尽管语言和思想仍然出自人物,怎样论自由间接引语在《死者》中的运用

 摘要 :乔伊斯在《死者》中大量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本文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着力通过对文本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从而论证自由间接引语在《死者》中的特殊运用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乔伊斯;《死者》;自由间接引语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the dead

 abstract: joyce used a lot of free indirect speeches in the dead through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the text carefully,the thesis is focused on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free indirect speeches to demonstrate the special application of the free indirect speeches and its realistic meaning in the dead

 key words: joyce; the dead; free indirect speech

 “自由间接引语”是用第三人称过去式代替第一人称直接引语表达内心思想和行为的写作手法。“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是叙事里叙述者再现人物的语言或思想时把人物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融合起来的一种说话方式。”[1]633在自由间接引语中,叙述者承担着人物的话语,或者说,人物通过叙述者之口讲话。这时,两个主体融为一体。这种技巧避免直接刻画,比使用第一人称能更好的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留给我们想象和评价的空间。它能围绕人物的精神状态,进行间接内心独白,为作品加入复调的音乐性,丰富作品内涵。同时,小说中的说话者不断的在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转换,由此,读者也能更好的理解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的意图。《死者》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加布里埃尔作为主要人物的塑造,同时也促成了作品主题的展现。

 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看楼人的女儿莉莉简直是双脚离地在飞跑了”[2]204我们知道,莉莉无论如何都不能脚离地飞起来,她双脚离地飞跑只是个比喻,但形体是莉莉自己的,所以这绝非是叙事者的话,而应是莉莉自己的话语,是她自己在说:“ 我简直是双脚离地在飞跑了”。接下来一句是:“她刚刚把一位先生带进底层营业所后面的餐具间,帮他脱掉大衣,断断续续的前门门铃声可又响起来了,她只得匆匆奔过空荡荡的过道,给另一位客人开门。幸亏不要她也伺候女客人。”[2]204 “这几句把参加聚会的各种人通通称为 “女士们和绅士们”,这同样是莉莉的词语。[3]15如此看来,《死者》的开篇用的是莉莉的视角,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客观第三人称叙述,但却被莉莉所用的习语点染了她个人的色彩。”[3]16人物自身的特性在行文中凸显,引用的痕迹被抹去,这就是自由间接引语。

 如小说中“一个女人站在靠近第一段楼梯拐弯的地方,也在阴影里。……加布里埃尔见她那一动不动的样子,感到惊奇……她的姿态中有着优雅和神秘,好像她就是一个什么东西的象征似的。”[2] 246从这段自由间接引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以加布里埃尔自己的眼光对妻子的想法,绝不是叙述者的话语。

 在故事开始叙述者就用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三位莫坎**举办一年一度的圣诞舞会开始前的情景和到场的客人。当女佣莉莉帮聚焦人物脱掉大衣时,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领他走进餐具间,去帮他脱大衣。加布里埃尔听她称呼自己姓时发出的那三个音节,微微一笑,瞧了她一眼。她是个细长身材,正在抽条儿的姑娘,面色发白,头发是干草色。小房间里的煤气灯把她照得更苍白了。”[2]206

 这里,加布里埃尔注意到了“她称呼他的姓氏时说出口的那三个音节,微微一笑”。而感官动词“扫视”这一动作更表明了叙述者是以加布里埃尔的眼光来观察的。显然叙述者的视角已经转到了聚焦人物加布里埃尔的眼光,因为只有他这个有学问见识的大学教授才会对语言的正确用法关注,而随后的“微微一笑”既有嘲讽又有理解之意。显然,他年轻自负,自命不凡,洋洋得意,在莉莉面前,这突显出了他的优越地位。

 自由间接引语从句法角度来看,尽管语言和思想仍然出自人物,然而从语义角度看,却是两种声音的混合:一个声音出自人物的意识,另一个声音出自作者对人物观点的附和。

 “他还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用罗伯特勃朗宁的几行诗,因为他怕这超出了听他讲话的人们的知识水平。引几段他们能知道是莎士比亚或是歌曲集上的字句会更好些。这些人的鞋跟的粗俗的磕碰声和鞋底在地板上的拖曳声使他想起,他们的文化等级跟他的不同。他们会想,他在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教育。他跟他们打交道就会失败,就像他在楼下餐具间里跟那个姑娘打交道失败一样。他把调子定错了。”[2]208

 这一段清晰地表现了加布里埃尔对晚会上其他人和自己有差距的想法。这正是作者的观点。只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因此这段自由间接引语包含了双重的声音——人物的声音和作者的声音。“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称和时态上跟叙述描写一致,因无引导句,它容易跟叙述描写混合在一起,在客观可靠的叙述描写反衬下,自由间接引语中的荒唐成分容易显得格外不协调,从而增强讥讽的效果(在“染了色的”间接引语中,如果“染色”成分恰恰好似人物话语中的荒唐成分的话,也会因与客观叙述的明显对比讽刺的效果得到加强)。”[1]15在我看来,这里就表现了讽刺效果:尽管加布里埃尔担心那些人认为他在炫耀他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正表现出来他的想法,才使得他的优越感被读者们洞悉。而这与他后来连续三次受挫,导致他的虚荣心和自尊心一扫而光,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自高自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都是他的精神瘫痪所致,突出了小说主题。

 艾弗丝**在加布里埃尔眼里并不是个文化水平比他低的人。因此,当艾弗丝**指责说他是“西布立吞人”时,他顿时慌了神。“加布里埃尔脸上露出一种迷惑的表情。的确,他每星期三为《每日快报》文学评论栏写一篇文章,人家为此付给他十五个先令。但是这绝不会使他变成一个西布立吞人。……他不知道怎么样对付他的指责。”他想说,文学是超政治的。然而他不能冒险对她说一句大话。”[2] 135-136。在这里,读者读到这里,立刻对加布里埃尔充满了同情心,但很快读者就发现一些讽刺的事情。为了回应艾弗斯**的指责,他“笨笨地喃喃说,他认为写书评与政治不相干”[2]136。这种自由间接引语表达出加布里埃尔的优越感被减弱了。 

 在艾弗斯**那里受到挫折后,加布里埃尔与妻子又产生不和,他既气恼、窘迫又失落,一边思考着自己的演讲,一边向窗外望去。

 “外面该有多冷啊! 假如一个人出去,先沿着河岸,再穿过公园散散步,该多舒服!树枝上一定覆盖着雪花,威灵顿纪念碑上面一定堆成了一顶明亮的雪帽子。要是在那儿,要比在晚餐桌旁舒服多少啊!”[2]224

 通过自由间接引语,读者了解到,不仅是屋子,加布里埃尔的整个大脑都在这不愉快的氛围中感到窒息。他被艾弗斯**嘲笑和批评为西不列颠人。他与艾弗斯**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本土爱尔兰文化和占主导的安格鲁萨克森文化的冲突。然而他的妻子并不理解他,反而站在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边。加布里埃尔与周围的人们不管是在对社会还是对政治上的态度都截然不同。这种窘迫的处境让他想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屋外明亮轻快的色彩让他感觉舒服多了。

 当加布里埃尔意识到妻子从未爱过他,而是思念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感到寒冷而愤怒。这与之前他的满怀激情形成明显的突降,产生很强的张力:

 “屋里的空气使他两肩感到寒冷。他小心地钻进被子,躺在他妻子身边。一个接一个,他们全都将变成幽灵。顶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2]262

 这一段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使读者得以从加布里埃尔的视角对他的经历身同感受,产生共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布里埃尔感到自己的爱情以及他、他的妻子以及他周围的人们都死了——他们都面临一场可怕的精神死亡。

 自由间接引语叙事策略,不仅被乔伊斯用来叙述与作为叙事者的人物相遇的生活世界,而且,乔伊斯还把它推衍到叙事者对自身内心意识的塑造。《死者》的结尾就是后者的体现:

 “玻璃上轻轻的'敲打声使他向窗户转过身来。又开始下雪了。 他心境寥落地望着窗外的雪花,它们衬着灯光,银银暗暗,倾斜而下。 是到他起身去西部旅行的时候了。是的,报纸上讲的是对的: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每一片阴沉沉中部平原的土地上,落在光秃秃的荒山上,轻轻地落进艾伦沼泽中,再往西,又轻轻地落进香农河澎湃着黑蒙蒙的浪涛中。雪飘落着,也落在山上孤零零的每一片教堂墓地的土地上,麦克尔•富里就埋葬在那里。雪厚厚地积落在倾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像大限的降临一样,雪轻轻地在宇宙间坠落,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此刻,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2] 262-263

 这一段内容模糊了内心与外在世界、文字与形象间的区隔,主观和客观叙事揉为一体。在这段自由间接引语中,“该是他动身去西方旅行的时候了”这句话的语调暗示了加布里埃尔的一种让步和妥协。在小说的最后,随着他对自己身份和人真正价值的顿悟,就像雪公平地飘落在生者和死者身上一样,加布里埃尔通过对其优越地位的妥协成功地获得了重生。

 自由间接引语不仅能加强讽刺的效果,也能增强对人物的同情感。在自由间接引语中,读者听到的是叙述者转述人物话语的声音。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叙述者在此种情况下,声音就会充满对人物的同情,叙述者的观点态度也就容易被读者领悟和接受。

 “泪水在他眼睛里积得更满了,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形。其他一些身形也渐渐走近。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时隐时现的存在。他自己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这牢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过的世界,正在溶解和化为乌有。”[2]262

 在这一段中,叙述者用自由间接引语来展现加布里埃尔的想法,读者对加布里埃尔的同情心也油然而生。加布里埃尔此时优越感全无,取而代之的是痛苦,心灰意冷,以及自己正走向死亡,与这个死亡的世界融为一体,由此造成的叙述距离恰好使叙述者的立场变得模糊,使读者能更清醒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自由间接引语与叙述者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让人物的声音更加真实可信。并且自由间接引语有更大的自由性,而其对于第三人称与过去时的运用,又可避免直接引语可能产生的由于引语与叙述语的人称与时态之间的切换而导致的突兀感。“乔伊斯通过自由间接引语为人物的生活世界赋予了形式,又通过对文中叙事者的模糊引用与世界发生形式关联,这些都是乔伊斯与其文本内容间的审美关系。”[4]83 在《死者》中,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使得叙述距离与同期和讽刺效果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小说的叙述效果和主题表现——这正是加布里埃尔通过对自身优越地位的妥协而达到精神顿悟的一个心灵旅程。这种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思想为现代作家们所青睐,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申丹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

 [2]joyce jamesthe deaddublinerswordsworth classics,1993

 [3]kenner,joyce’s voice

 [4]吕国庆论自由间接引语与乔伊斯的小说构造[j]外国文学评论 no3,2010

;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语文10句,难一点 5分

1 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Wo的同伴呢。”

2 老师对Wo说:“我教你怎么写。”

3 Yu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4 Li楠小声告诉我:“我家在少年宫附近。”

5 Xiao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Ming胜古迹。”

6 老师对王Fang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7 Luo蒙诺索夫摇摇头对爸爸说:“我也要一本书!”

8 Lei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9 Xiao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Yi看!”

10 有一家外国Bao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Guo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11 Lao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2 You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13 Chu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Mei有人了吗?”

14 他惊Ya地说:“原来是你!”

15 Ma妈对我说:“你今天晚上不能看电视。”

16 Ba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17 Yi个同学对我说:“借我一只笔。”

18 Wai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19 Lao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Ti呀。”

20 老汉从队伍Li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

21 Xiao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22 Wang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23 Wo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Na来给你看。”

24 大孩Zi说:“爸爸,你看那树多高。”

25 Ba爸说:“我星期天 去旅游。”

26 Wai公说:“这是向天椒,特别辣。”

27 Wo说:“我这个老班长下岗了。”

28 Ba爸感冒了,他说:“明天我要去医院看病。”

29 Ta说:“我明天去**院看**。”

30 Fang东太太说:“我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Lai,我高兴得不得了……但我的儿子一直没有Hui来。”

间接引语的句子求10句语文

小明说:“下雨了,我今天不到奶奶Jia去”改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不到奶Nai家去“下雨了,” 小明说,“我今天不Dao奶奶家去”改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Bu到奶奶家去“下雨了,我今天不到奶奶家Qu”小明说改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Bu到奶奶家去1、标点符号的转换:直接引Yu转换成间接引语,标点符号遵循“两去两改”De原则去掉冒号和引号感叹号、问号都改Cheng句号例:他笑着问小姑娘:“小朋友,拾Dao什么好东西”改为:他笑着问小姑娘拾到Shi么好东西2、人称的转换:a、直接引语Zhong出现了第三人称,改写为间接引语时,人称Dai词不用改变直接将句子整理通顺即可例:Ma妈说:“小明到外婆家去了”改为:妈妈Shuo小明到外婆家去了b、直接引语中出现了Di一人称的时候,改写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第Yi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例:小云说:“我不玩Liao”改为:小云说他不玩了C、直接引语Zhong出现的是第二人称的时候,要将句中的第二Ren称改为第一人称例:妈妈这样说:“是啊,Xian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改为:妈妈Shuo我现在是强者,是勇敢的人了d、直接引Yu中同时出现了不同人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Yi上的各项进行改写例:老师十分和蔼地对Ta说:“我们为该剧设计了一个旁白,你的口Chi清楚,音色柔美,希望你担任这个叙述者的Jiao色”改为:老师十分和蔼地对她说他们为Gai剧设计了一个旁白,她的口齿清楚,音色柔Mei,希望她担任这个叙述者的角色

语文 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应该注意什么

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Yi、 什么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Zhi接引语”是指在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Er“间接引语”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意思,Huo引用自己说过的话。在语文写作中,我们经Chang会遇到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进行转换的情Kuang。

二、直接引语怎样转换为Jian接引语。

直接引语转换为间Jie引语时,不管提示语在哪里(前、后、中),Du应该将提示语写道前面来。

Li:小明说:“下雨了,我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Gai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Xia雨了,”小明说,“我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Gai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Xia雨了,我今天不到奶奶家去。”小明说。

Gai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1、Biao点符号的转换: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Biao点符号遵循“两去两改”的原则。去掉冒号He引号。感叹号、问号都改成句号。

Li:他笑着问小姑娘:“小朋友,拾到什么好Dong西?”

改为:他笑着问小姑Niang拾到什么好东西。

2、人称De转换:a、直接引语中出现了第三人称,改Xie为间接引语时,人称代词不用改变。直接将Ju子整理通顺即可。

例:妈妈Shuo:“小明到外婆家去了。”

Gai为:妈妈说小明到外婆家去了。

b、Zhi接引语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时候,改写为间Jie引语时,要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激Li:小云说:“我不玩了。”

Gai为:小云说他不玩了。

C、Zhi接引语中出现的是第二人称的时候,要将句Zhong的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Li:妈妈这样说:“是啊,现在你是强者,是Yong敢的人啦!”

改为:妈妈说Wo现在是强者,是勇敢的人了。

d、Zhi接引语中同时出现了不同人称的时候,就应Gai根据以上的各项进行改写。

Li:老师十分和蔼地对她说:“我们为该剧设Ji了一个旁白,你的口齿清楚,音色柔美,希Wang你担任这个叙述者的角色。”

Gai为:老师十分和蔼地对她说他们为该剧设计Liao一个旁白,她的口齿清楚,音色柔美,希望Ta担任这个叙述者的角色。

直接引语如果是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怎么变

1一般疑问句时变为间接引语的方Fa:

将直接引语变为由if Huo whether/ if 引导的宾语从Ju跟在引述动词之后:“Have you been there” he asked→He asked if I had been there

Zhu:(1) 改为宾语从句的间接引语要用陈Shu句词序

(2) 若直接引Yu的引述动词为say,改成间接引语应将其Gai为asksay等:“Do you like it” he said→He asked if [whether] I liked it

2Te殊疑问句时变为间接引语的方法:

Jiang直接引语变为由“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Gen在引述动词之后:He said,“Jim,when is the next train” →He asked Jim when the next train was

Zhu:改为宾语从句的间接引语要用陈述句词序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召唤吾王台词 吾王中二台词 下一篇:珊字的诗词 珊字开头的诗句

趣味语文之标点篇

标点符号我们司空见惯,它是用来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其在行文当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特定的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准确地记录口语和正确理解文意,如果错用或不用标点符号,就会影响书面语言的准确性,甚至产生歧义。

如: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这句话可以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冠军?

· 标 号 点 号 ·

标点符号可以分为标号和点号两大类共16种。

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连接号等。主要用于表示标明词语和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但其中的破折号、省略号、间隔号又见表停顿。如:今天我们观看了《慈禧太后》。书名号表示《慈禧太后》是一部影片,而不是真的慈禧太后。

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主要用以表示停顿,但其中句末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又兼表语气。如:爸爸让小明同两个姐姐一起合作,开车去拉苹果。

这句话如果没有标点就成了“爸爸让小明开车拉苹果。”有时候标点符号表停顿的作用同语言中的停顿并非完全一致,朗读中没有标点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没有停顿。

· 正 确 使 用 标 点 符 号 ·

在实际中运用标点符号,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和句子结构来决定。在此将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标号的用法

1、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或所强调的词语。

(1)用在直接引语的前后。如:

校长高兴得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2)用来强调某些词语或表示特定点称谓。如:

“朦胧诗”真的“朦胧”得不可理解吗? (强调)

大家叫他“和事佬”。 (特定称谓)

(3)用来提引某些词语,表否定、讽刺或词性活用。如:

流行感冒也是“时髦”的吗? (否定)

怎么,你这个“电脑专家”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讽刺、否定)

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次。 (词性活用)

在运用引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之分,引号内用引号,则“外双内单”。

(2)如果引文连着好几个段落,则每段开头都用前引号,最后一段末尾才用后引号。

(3)单独完整的引用别人的句子,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里。

(4)引语是一句话的组成部分,且引语恰处在句末,则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

(5)引语不是处在句末,且引语后又需要停顿,则在引号外使用句中点号。

(6)如引语后不需要停顿,引号内外都不必使用点号。

(7)直接引语要用引号,间接引语不用引号。

(8)“说”的前后有直接引语,则引语的点号放在括号内,“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2、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主要作用如下:

(1)用来表示注音释义、注明时地、出处、作者或表示存疑。

(2)用来插叙。

(3)在剧本里说明视角、地点、人物、道具、动作等。

(4)用来括住表示次序的词,如“(甲)…(乙)…”在括号后不必再用顿号。

使用括号应该注意:

(1)用在句子中间的括号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括号内的文字如果要用标点,则最后一个点号(除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外)应该省略。

(2)用在句外的括号在句末的标点之后,括号内的文字该用标点符号则照用。

(3)如果括号内的文字不是一句话,则不用句号。

(4)括号分圆括号、方括号、六角括号、方头括号等写法,一般使用圆括号。

3、破折号:主要用来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注释性的或语义的转折、跳跃,也可表示语音中断、延长等。

破折号还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起止,如:“上海-----广州”;用在副标题之前;用来表示插入语;用在同位语或歇后语中间。

4、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有以下用法:

(1)引用语的省略。如:他激动地唱起来:“婷婷白桦……”

(2)举例性的省略。如:桌子上摆着很多水果,香蕉、木瓜、桃……

(3)对话中说话中断或沉默。如:老师:你怎么偷偷吸烟?

学生:我……

(4)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如:哗啦,哗啦……

(5)表示话语的断续。如:“哥哥……一定要照顾好……父母……”

运用省略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运用,该用则用。

(2)文中用了“等等”一词或“等”时,已经表示省略。

(3)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别的点号。

5、书名号:表示书刊作品的名称。

在运用书名号是要注意,书名号内再用书名号,则外双内单;书名号旨在引用时才用,写文章时标题不用书名号。

6、着重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和句子。

用着重号的地方,往往需要重读,有时还要适当放慢朗读的速度。

7、间隔号:又称分读号或音界号,其主要作用有:

(1)表示月份和日期之间的间隔。如:“九·一八”事变

(2)表示书名和篇名的分界,一般间隔号前是书名。

如:“却之不恭”出自《孟子·万章下》。

(3)表示某些民族的姓和名的分界,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如: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8、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在横行汉字下面,竖行汉字右侧。

如:李白,陇右人氏,字太白。

9、连接号:表示前后词语意义密切相关。它们的作用是把前后相关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连接号在文中只占一个字的位置。

如:这次培训学习需要5--7天时间。

二、点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的停顿。

句号主要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也可用于祈使句,表商量的语气。如:

今天街上人很多。 我能行,让我去吧。

2、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后的停顿。主要用来表示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如:为什么)或疑问格式(如:能不能),但全句不见得有疑问语气,这种句子的句末不能用问号。如:

校委会就要不要上晚自习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2)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应该放在句末,各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非选择问句连用,则可连续使用问号。

(3)主谓倒置的变式句,问好应该放在句末,句中用逗号。如:

还不去吗,他爸?

3、感叹句:表示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后的停顿。用于感叹句和感情浓厚的祈使句之后;表示强烈呼语和相声词后也用感叹号,使之成为独立的句子。

应该注意的是:

(1)不可滥用感叹号。

(2)不必在句末连用两个以上的感叹号。

(3)成分倒置(倒装)的感叹句和祈使句,感叹号用在句末,中间用逗号间隔。

(4)一般问号和感叹号不连用。只有表示强烈感情兼表疑问或反问的句子才连用。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凡不宜用其他点号的地方都可用逗号。

(1)为了强调主语或主谓都较长,则主谓之间用逗号。

(2)主语后面有语气词,则适合用句号。

(3)主谓倒置的情况下,主谓间用逗号。

(4)主语是受事者,谓语是主谓短语,则主谓间用逗号。

(5)动语是一个表心理或简易的动词,宾语较长,则用逗号。

(6)用在句首的状语之后。

(7)主谓中间有独立语,在独立语前后用逗号,独立语在句首,其后用逗号;在句末则其前用逗号。

(8)用在有较长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中间。

(9)用在分句之间。

(10)还可以用在某些关联词之后。

当然,文章也并非一逗到底,要兼顾句子的结构,表达的语气等。

5、顿号:表示较短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表次序的数词后也常用顿号。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并列词语中间出现“和、与、及”等连词时,连词前面不能再用顿号。

(2)表示概数的数词之间一般不用顿号。如:“大概有七八个人吧。”

(3)语气紧凑结构清楚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如:“东南西北”

(4)并列简称,紧缩语中间不宜用顿号。如:“全国工农商联合经营”

(5)避免误用顿号而引起歧义。

6、分号:表示复杂的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1)复句中只要一部分是分句群组成,另一部分即使是单句组成也要用分号间隔。

(2)原则上,分号表示多重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3)原则上,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再单句中,但单句中包含复句或有复杂的宾语,且宾语前有冒号,也可用分号。

分号的运用应注意:

(1)只有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不必用分号。

(2)分号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句子层次不清。

7、冒号:主要表示提示或总括的停顿,表示下文有话要说或下文总结上文。

冒号也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头称谓后面,还可用在举例说明的词后面。

一般在没有较大停顿时,不宜用冒号,如果“说、问”等在直接引语的中间或后面,不能用冒号。

· 标 点 使 用 趣 味 故 事 ·

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定出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因而往往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和争拗。直至清末年间,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甚密,以标点符号断句的特性,才被国人认识。断句不当造成意思上的偏差常引来不少笑话。我们来看看几个有关“断句”的有趣故事。

一、雨果的电报

维克多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在写完伟大的名著《悲惨世界》之后,很快把稿子寄给了一家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他想知道这部书稿有没有被接受,于是就给出版社发了一份电报,内容只有一个标点符号“?”,落款为“雨果”。出版社的编辑收到后,也立即给雨果回了一份电报,内容是这样的:“!——编辑室。”

不久,这部震惊文坛的巨著就出版面世了,雨果和编辑之间的电报也被传为佳话。

二、 王勇智斗财主

王勇聪明而且勇敢。他专爱和有钱有势的人作对。一个财主为了报复他,故意雇他做长工。

一天,财主和老婆下棋,把王勇叫到跟前说:“咱们赌个输赢。你猜这盘棋谁赢?猜对了,赏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打你20皮鞭。”

王勇随即写了“你赢她输”四个字。

财主故意输给了老婆,得意洋洋地要打王勇20皮鞭。王勇念道:“你赢她?输!”财主无话可说。

第二盘,财主赢了老婆。王勇又把这4个字读了一遍:“你赢,她输。”财主也没有办法,既没有打成王勇,又赔了元宝。

三、 妙用标点保性命

清朝末年,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危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性命。

His father asked him to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Mr Wang said, “I will leave for Beijing on business next month,children”

Mr Wang said he wouldn't leave for Beijing on business until next month

He said, “Are you a student”

He asked if I am a student

Mom said to me, “Don’t tell a lie”

Mom told me not to tell a lie

“Go and post the letters, please”the manager said to him

The manager asked him to go and post the letters

完成句子

他说他很高兴见到我。

He said he was very glad to see me

妈妈叫我不要在街上玩。

Mother told me not to play in the street

那个售货员问我喜欢哪种颜色。

The shopkeeper asked me which color I liked

那个外国人问我会不会讲英语。

The foreigner asked whether I could speak English or not

老师很生气地问我此刻在干吗。

The teacher asked angrily what I was doing now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66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