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和雨果作品有哪些被拍成电影?

巴尔扎克和雨果作品有哪些被拍成电影?,第1张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也,但最终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他的各个方面都有局限性,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过他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还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一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将教育好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武装了法国人民的头脑。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有些人被关进监狱,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国外。百科全书被禁止发行,或被烧毁。当时检察官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进行公诉中提出的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理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

  戛纳国际**节是世界五大**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

  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

  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du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举行。

  法国主要是以艺术和文化出名,在法国,有许多**节、展览会、音乐会等供人欣赏。在法国的中央种植许多农作物,例如小麦、向日葵等。

  历史名人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维克多·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维克多·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维克多·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维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维克多·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维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维克多·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维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著名艺术家,画家。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童年在阿弗尔度过,1859年他来到巴黎,见识到了当时几位著名的印象派早期画家的作品。他鉴赏他们的作品,但莫奈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对造型并不关心,他关心是层次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莫奈之所以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

  马赛曲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马赛曲,一首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昂乐曲,传唱于法国南部抗击奥地利入侵的救国义勇军中。1792年的那个漆黑的夜晚,莱茵营的工兵中尉德·李尔通宵达旦,用满腔激昂与丰沛才情谱写了这段永恒的乐章。

  后来,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普、奥、俄、英、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量法国青年正是在马赛曲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不到一年的时间,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马赛曲国歌的崇高地位。

  通过“雾月政变”而执掌政权的拿破仑,没有停止征讨的号角。在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后,拿破仑不仅率领法国军队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欧洲大部分领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马赛曲的强悍音符响彻寰宇,震撼人心。

  为了迎接拿破仑胜利归来的军队,1806年,伟大的凯旋门破土动工。但随着欧陆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凯旋门建设一度停滞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从圣赫拿勒岛运回巴黎,悲壮地从凯旋门下通过。

  凯旋门右侧门柱的浮雕也被命名为马赛曲。其中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她神圣宽广的羽翼下,一群志愿军战士,或高歌猛进,或负重前行,马赛曲的雄壮号角再次响起,映衬着香榭丽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阳万丈和落日余辉。

  弗朗索瓦·吕德完成凯旋门的雕塑任务时,已经52岁了。这位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雕塑大师,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为那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刻下了与音乐同名的经典。

路易十五时代的路易十四在1715年,他的重孙子路易十五(1715年至1774年)的死亡,登基,当时年仅5岁,由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路易十五的法国专制政治危机公开暴露出来。路易十四去世,留下24十亿锂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国家财政1715纯收入只有69万只锂财政支出达到1447亿锂,国家财政是很大的困难。 1716国家预算的赤字近100万只锂。政府试图打击投机和高利贷的名义收取罚款,但只拿到10多万只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奥尔良公爵,聘请了约翰·劳埃德财政改革。约翰·劳埃德是苏格兰银行家。 1716年,他创办了一家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票据,银行票据现金支付国家税收作为有效的。在1718年,约翰·劳埃德的银行,被宣布为国家银行的信誉大大提高了。政府和贵族的银行票据,以偿还其债务。约翰·劳埃德是西印度公司股票的问题,该公司享有的权利,贸易,殖民主义,种植烟草的销售到美洲。这在法国引起投机狂潮,成为暴发户了。约翰·劳埃德从那时起水泥,并于1720年晋升为财政大臣。然而,这种改革,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果,法国的财政状况陷入更大的混乱。到1720年年底,银行约翰·劳3000000000锂资源储量的银行发行的钞票是只有700万锂。消息传出后,引起狂热的黄金和白银交易所,约翰·劳埃德逃离国家和银行倒闭。许多银行票据持有人的贵族,富商破产了。尽管使用银行票据,以偿还大部分债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恢复旧的金融体系,使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723年路易十五亲政,但国家财政没有改善。路易十五奢侈,法院支出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的贵族集团仿效奢侈的宫廷生活。首相后继的一次改革融资,但最终未能挽救危机。下层民众生活在贫困之中,社会的阶级矛盾。

路易十五继承了路易十四的扩张主义政策的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参加了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并退出占领的比利时,荷兰等地。法国遭遇惨败在七十年战争(1756-1763),失去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州,塞内加尔。印度失去了一个大的殖民地,只留下五电子商务网站。七年战争英国建立了殖民霸权,而法国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损害。长期食用大量法国的国力,法国的对外战争陷入危机的专制。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和经济条件和阶级关系在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绝大多数集中在手中的贵族和僧侣国王为首的国家土地。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5%以上,基本上是一个佃农,耕种土地的地主。从18世纪初,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英国,深到农村地区。

18世纪,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 - 洛林,那里有很多的性质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就业一千多工人分散就业100人集中的手工工场是不罕见的。到了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国家的最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鲁昂,AIKS,亚眠,波尔多,许多城市的对外贸易的中心。法国外交部主要出口葡萄酒和奢侈品。进口商品,如棉花,香料,皮革,咖啡。法国商业的繁荣,集中一半以上的欧洲货币。

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法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许多障碍。在法国,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包的第16世纪的税务系统,和美国国债系统的实施是的主要手段原始的积累的资本在法国,通过数据包收到国家责任,到了国家的钱贷款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得到一个巨大的数额的收入为法国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但是,路易十六登基以来,以各种手段,以减轻他们的金融危机,从金融资本家手中的拿钱,使君主制和资产阶级的破坏,因为路易十一的合作关系,迫使金融资本家代表的资产类也开始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上。在工业领域,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大量的手工业作坊不能过渡到一个手工业作坊。公会系统保护的封建制度,也有严格的限制,工匠和学徒的数量,规模生产和技术。范围的工业和法规,制定了到18世纪路易十四时代,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他们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货币等的残余封建存在的,很难有不同的困难领先的商业联系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封建专制制度,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购买力非常低的水平,国内市场萎缩。 18世纪以来,法国迭戈在对外战争的失败,不仅国库,困难和损失,许多海外市场。只有在七十年的战争,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大殖民地,殖民地的印度,法国,英国占领。到法国的王室,贵族的带领下,在各级,法国贸易和工业敛财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和商业征收重税流动在他们手中,大多数工厂的老板和商人的利润,这大大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在法国的新兴资本主义与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革命前的法国,仍然保持着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所有的人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名罗马天主教神父,和第二个层次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工场的工人构成了第三级。

天主教会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尽一切努力敏感的人口封建迷信,封建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倡人们保持一天的生活态度,没有做丝毫反抗。 “异端”反天主教教会和封建制,实行的残酷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落实急需蒙昧主义。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人们的思想,你必须先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是法国最大的封建领主。教会土地占土地总,喇嘛和其他封建贵族,雇农的剥削,压榨封建租金的1/10。主教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像一个贵族过着奢侈的生活。但低阶修士在一年级主要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们收入低,生活贫困,并有敌视态度的高僧大德,同情三年级。

第二级的贵族,分为两个类,一个佩剑桂家庭“,长袍贵族。所谓的佩剑桂家庭的主要手段是世袭的封建贵族,大部分大贵族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住在凡尔赛宫,依靠养老金生活很奢侈的生活方式。由于他们拥有垄断地位,在军队,政府和教会的特权。佩剑桂家庭“中小大小贵族,多年生活在农村,虽然不是大贵族的奢华生活享受,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的封建专制的主要代表。

“袍贵族”是不是世袭贵族,贵族头衔的钱购买。因此,他们大多是从资产阶级。法官袍贵族的各级法院,并可以给儿子的父亲。包揽诉讼,他们挤在财富的人,也过着放荡的生活。的佩剑桂家庭“,歧视他们,但不允许他们进入法院。因此,他们也不满的”佩剑桂家庭。

三年级的成分更为复杂。资产阶级,但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包税商,军火商,特许经营,银行家。这些人与封建专制的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他们还花钱买爵位的,长袍贵族。因此,他们并不想推翻独裁政府。然而,由于政治,他们不拥有任何权力,而不是封建政府,并保证资产的经济活动往往是贵族或国王的干扰,所以他们反对革命需要改善只是希望通过双方的根本利益,未触及下,限制国王权力,并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层是主要的手工业作坊业主和商人。封建专制的政府的压迫和勒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渴望被大大阻碍。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镇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这些人不仅对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他们,他们痛恨封建专制的无限利用它们。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的无产阶级摆脱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损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个层次,数量最多的农民。他们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向政府支付租金给房东,但各种苛捐杂税向地主交纳。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缴纳所得税(收入的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支付什一税的教会。经过层层盘剥,农民耗尽,这是难以维持温饱。在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封建反动”的历史时期。国王已经返回徭役农民建设道路和建筑的兵营。房东正在努力改善的封建租金,也篡夺了公共土地的农村公社,使广大农民更加贫困。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前夕在法国的23万农民,150万的乞丐竞争。因此,在小学三年级,农民是最讨厌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最富有的。在第三级在各级之间的矛盾,而且反对封建的系统是一致的。因此,国王为首的第三级,僧侣和贵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来解决。

启蒙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承诺,以满足资产阶级和广大的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这是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思想的人从拘留的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解放发动了一场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批评指责封建专制和腐朽,反动的性质,教会,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占有了所有的社会财富,而在极端贫困中的人的呻吟。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圣经”是编造的,是一个神圣的奇迹牧师任意编造的谎言。他们倡导个性解放和要求应完全自由。启蒙思想家表明破坏的封建制度,主张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了解。

开发的基础上,17世纪的理性主义的思想启蒙。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数字,尽管他的哲学是唯心论,他建议采用合理的,而不是神的启示和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神的偶像崇拜的思想,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和文化的垄断有一个显着的进步。作为一个理性的和批判性的思想家,合理的原则,而不是权威和传统的原则,提出了过去,包括旧的传统宗教和国家政体应研究。这种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是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发生的启示,同时也得到了自然的发展,18世纪的欧洲社会契约的权力,分权理论。启蒙运动的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吸引群众参加革命的推动,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同的英国革命,彻底扔掉披着宗教外衣,采取的形式公开的政治斗争。

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伏尔泰(1694-1778)和孟德斯鸠(1689年至1775年)。他们的教义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要求,的温和派属于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指导思想。

伏尔泰原名弗兰?,OIS玛丽阿鲁埃。浩丰他的书,涉及其他方面的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 “哲学大辞典”,路易十四“,在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在他的杰作。伏尔泰无情地批评天主教教会作为一个精神支柱的封建制,口号“摧毁丑闻”,公开反对教会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的无知,以及对各种社会弊病指出,所有这些弊病在于天主教会欺骗。他谴责天主教教会是一个“九头鸟”,教皇是一个“骗子”。天主教牧师“文明恶棍。他的政治倡导者按照英国的宪法君主制的例子,主张自然权利交给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所有,废除权限,限制王权。但是,因为他站立的位置中大资产阶级,思想上,经常发生矛盾,他批评天主教会的一方面,但是,社会的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现象,一方面,提倡的“自然权利”的人,但人们的回报是“暴民”没有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的需要“聪明人”的监护权。伏尔泰的二元性的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反映的模糊性的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和妥协的态度。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曾担任当地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上升和下降的原因。孟德斯鸠和伏尔泰(Voltaire) ,很坚决地反对天主教教会的思想专制。在他的书,狠狠地批评和嘲笑的天主教教会和教会的残忍和不称职的。与此同时,他强烈反对专制和残暴的特权阶层。然而,他不主张废除君主制,法国应仿效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他的政治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法的精神”。在这项工作中,因此,孟德斯鸠,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可以限制君主制,是没有必要的一场革命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样的想法,后来利用立宪党人的革命,并体现在“世界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

代表的中产阶级经济学家魁奈Encyclopedists的重农学派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年至1784年),主要代表的Encyclopedists,霍尔巴赫(1723年至1789年),爱尔维修(1715年至1771年。 ),以及其他反映他们的政治思想狄德罗主编的“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因此,他们被称为“Encyclopedists,。百科全书是在16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的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时代。然而,他们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超自然的上帝的存在。通过百科全书出版的关于自然和科学文化知识,教人以公开的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谬,批评的无知和残酷的天主教教会和牧师,而宗教是用来提高价值被压迫的国王人。讨论的社会现象,他们使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即封建制是不合格的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理性的政治制度。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提出了王权应限制在最低限度,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不一定要采取的手段的革命。魁奈(1694年至1774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之一,主要作品包括“经济表”。他是一个经济学家的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他极力推崇经济自由资产阶级思想和创造性的论述了再生产理论。

启蒙思想家的小资卢梭(1712-1778),代表他们的利益。卢梭出生在日内瓦钟表匠家早年因为家境贫寒,生活的生活徘徊,有着深刻的体会下层人民的痛苦和情绪。因此,他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和革命。 “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论不平等的原因和基本人权,在他的名著“忏悔录”。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的不平等和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他的著作中,他强烈批评了现有的在社会上的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但卢梭主张消灭私有制,并通过一个小型私人所有权保留希望达到的目的,经济上的平等。政治思想,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并建立一个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原则。路易十六“我的国家”的谬论之王,而不是人的主人,但人民的仆人,不称职的公务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取代他的人。 “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卢梭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卢梭和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他极力主张推翻的专制君主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卢梭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后的雅各宾革命。

启示,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以反映较低的群众革命的要求,最有代表性的梅里叶(1664年至1729年),马正丁基锂(1700年至1785年)和:鄚来蜊(生卒年不详)等。集团与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家和乌托邦的共产主义色彩。梅花离开他的杰作,“遗书”,谴责私有财产,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是万恶之源,是祭司,投机者,官员都称为“富裕的懒虫”说,封建地主的“魔鬼”。他主张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和社会财富的应该是广大市民的共同享受。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没来由李在他的著作“自然码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建立一个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他不主张革命要实现这一目标,但他的主张就可以实现,只要消除社会偏见和谬误。马狗不理以梅里叶大致相同。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以消除暴政和邪恶在他的书“的原则,法律规则或法律的”和“的力量公民和义务,马狗不理描绘了他的理想共和国的画面:在这个共和国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所有的人兄弟,禁止拥有的财产是共和国的第一部法律。”不过,他提出了不切实际,理想国,不能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建立在一个荒岛上。这种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的现实绝望。

自启蒙运动以来,被称为18世纪的“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较高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神圣外衣 - 天主教会和天主教会,以及在神圣的外衣下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都在理性主义的平衡,让人民群众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揭露虚伪性和欺骗性。启蒙运动的哲学前提,社会应该建立上述的法律性质。启蒙思想家既然上帝不存在,授予权限,那么这个人是天生的平等和自由,追求幸福的,生存是每个人的权利,是任何人都不可分离的。有头脑的人的自然权利对抗,否定了封建特权,对人类的启蒙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还自然科学狂热的拥护者和倡导者。胜利在三年级的未来有信心的新的社会启蒙思想家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的思想反映政治和阶级的不同派别的要求,但是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整个过程,每个阶段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与此同时,法国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和美国,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伏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先躯和革命战士,国内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1、对伏尔泰的总评价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说

姜柯认为,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和领袖之一、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年轻的伏尔泰因受毕耶尔、贝尔的思想影响,表现出反叛教会的态度,并因讽刺摄政王菲力普而入巴士底狱,他在狱中却写下著作宣扬自由和人道主义。在流亡英国期间,考察了英国革命后的状况,写下了《英国通信集》等著作,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回国后,继续写作,鼓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虽然在普鲁士做食客期间完成了美化路易十四的著作《路易十四朝纪事》但他仍然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战土。

1757年后,伏尔泰又写下了《哲学辞典》等著作,并以自己巨大的威望领导启蒙运动。他憎恨教会,决不妥协。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但他的阶级局限性使其表现的不彻底和温和保守,如主张开明君主制,企图用哲学宗教——自然神论代替现存一切宗教的思想等。

姜柯《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向导》(《理论与实践》1981年3期)

法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说

胡益祥认为,伏尔泰是属于启蒙运动早期阶段的代表人物,面对法国现状,一心想找出治安良方,历经曲折,追求真理和思想解放,是启蒙运动的奠基者和主帅。

伏尔泰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曛陶,他早年的诗剧中表现出反抗宗教神学的思想倾向,立志不做神学奴仆,以激起人民对教会的仇恨,先后两次被反动政府投入监狱。1726年后,伏尔泰在英国研究了洛克、牛顿的学说,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状况,形成了他的“叛逆”思想,反对宗教神学,鼓吹开明专制。回到法国后,他完成了《哲学通信》等著作,颂扬英国的各种自由,揭露法国的社会弊端,思想逐渐成熟。1734年后,伏尔泰又完成了《风俗论》等大量论著,一反基督教传统观点,推倒了《圣经》解释历史的绝对权威,打破了禁锢欧洲史学界的宗教神秘观点,批判上帝创造世界说。1750年后,他寻求开明君主制的愿望在普鲁士打得粉碎,他的思想开始转折,重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走过的道路。在佛尔纳休养时期,形成了他最后一个战斗基地或启蒙运动的大本营,并著述,整理了大批著作,特别是梅叶的《遗书》,在启发人民的思想从宗教迷梦中解放出来,打击基督教会的威信上起了巨大作用。

胡益祥《伏尔泰简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2期)

2、关于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西方理性主义史学奠基者说

张广智认为,伏尔泰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历史学家,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是时代造就的,他的史学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史》、《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俄国史》体现了作者冲破旧史学樊篱,显示了时代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这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在史学领域中的真实反映。

伏尔泰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在于他通过史学实践所揭示出的史学理论,为西方史学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次打破独霸西方二千多年的以玫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开辟了历史编纂的新天地,尤其是把文化史引入历史领域。他猛烈抨击宗教迷信,抛弃了神学史观,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反封建的有力思想武器。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研究,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探索。

伏尔泰作为理性主义史学派创始人,最大功绩在于把哲学或理性精神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广智《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历史研究》1982年5期)

具有矛盾的历史观说

陈乐民认为,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表现他历史观的是《历史哲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认识思维时时出现矛盾。

伏尔泰认为历史传说是由人编排的,诚然都是事出有因,但一旦留传下来以后,就越传越走样,甚至变得十分荒唐,与原来的历史模样相去颇远。如果把历史向前推进到人类起源问题时期,就更不可知了。伏尔泰的矛盾是既想借古史之难辨向愚昧开战,可又难以做到,只好把历史之谜交给“天君”,却又不能心安理得地用理性主义说清“天君”由何而来。因此他既承认上帝,又以嘲之为能事。伏尔泰认为古之初民东西方大体相似,蒙昧时期的迷信乃是人类一定阶段的普遍认识,由愚昧产生迷信,进而产主占星巫卜,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西方同然。迷信产主神权统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超越的,一旦同政权结合起来,就成为暴政。他赞美中国不曾有西方式的“神权统治”,制造出一个理性王国。伏尔泰讲迷信,认为迷信不应进史,应剔除古史中的这类东西,使历史真正成为历史。伏尔泰对《圣经》的剖析,显示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但他仍然不是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

陈乐民《伏尔泰的<历史哲学>》(《世界历史》1989年5期)

有独到贡献说

孙祥秀认为,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对路易十四时期的历史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与以往的西方史学专著相比有独到之处。

第一,作者注意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文化精神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把文化的发达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历史时代昌明与否的标准,开了文化史研究的先声。第二,作者能站在广阔的历史舞台鸟瞰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不仅注意法国文化思想,也注意整个欧洲甚至中国的精神风貌。第三,作者尊重历史事实,不仅注意文献档案的搜集与鉴别,而且也注意必要的社会调查,尽力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第四,通过对事物的叙述,揭示人物的品质和功过,作者没有脱离历史条件孤立空泛地去议论某人,也没有单纯地纪事,而是把主要人物的活动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对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第五,作者的《路易十四时代》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熔史学、哲学及文学于一体的历史著作。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伏尔泰的思想和世界观有其明显的弱点,如推重美化路易十四,无视东方文化的地位,表现得片面和武断。

孙祥秀《伏尔泰的历史名著<路易十四时代>的特色》(《史学月刊》1986年6期)

3、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冲击宗教神学的自然神论说

杨小平认为,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的倾向是用自然神论形式来冲击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通过自然观上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来阐明唯物主义立场。伏尔泰认为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不管我下多大功夫去怀疑”,外界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他指出感觉是观点的唯一来源,感觉产生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伏尔泰认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不存在的,显然是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但伏尔泰把上帝作为世界运动的最初推动者,没有把物质作为唯一的客观存在。伏尔泰所说的上帝不是万能的,同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上帝有天壤之别,自然神论贬低了上帝的地位,他认为一切罪恶俱源于教会所散布的蒙昧主义。这一革命性和斗争情神为后来启蒙学者继承下来。

伏尔泰的历史观仍是唯心主义的,这集中在对宗教问题的自身矛盾中。

杨小平《正确评价十八世纪法国自然神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唯物主义的“灵魂论”说

陈恢钦认为,伏尔泰的思想对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灵魂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论灵魂》一文中,对灵魂理论进行了若干历史考察,发现了灵魂一词是最混乱、最模糊、最空洞的词之一,断定从历史上找不到答案。只有以理性作为基础,才能找出解决灵魂的出路。洛克提出物质可以思想的唯物主义论述给了伏尔泰以启发,构成以对宗教的反叛精神为基础的灵魂理论:灵魂的本性不是思想;人和动物都是机器;灵魂不是实体,最后得出把思想和感觉归结为实体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继承培尔的批判精神,对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展开冲击,在彻底推跨了笛卡尔为代表的一切形而上学的灵魂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唯物主义理论。从伏尔泰经拉美特利到狄德罗构成了一个唯物主义地解决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必然的逻辑链条。伏尔泰在灵魂理论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利用自然科学成就去研究哲学的风气为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恢钦《评伏尔泰的灵魂理论》(《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8〕)

4、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以理性的名义进行思想斗争说

王养冲认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学者中第一个“英国狂”。在洛克的经验论和牛顿物理学影响下,伏尔泰认为没有什么能超出经验或与经验实验无关。他否认笛卡尔的体系,却笃信其原则和方法,认为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

伏尔泰首先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的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但伏尔泰并不反对宗教,他是自然神论者,肯定神的存在是自然推理的结果。其次,伏尔泰主张建立一个英国式政府,要象英国政府那样,把王权、贵族权和以下院为代表的民权配置好、调节好,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才能使国家免受革命的考验。伏尔泰预见到了法国革命,他把避免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能够实行改革的开明君主身上,并希望所有的国家君主都能成为开明君主。其三,要求彻底改革司法,严厉抨击法庭量刑不当。自然的正义高于法律,应该拒绝服从合法权力的非正义的法令。伏尔泰称王法为罪恶,并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历史研究》1984年2期)

借鉴孔子思想作为斗争工具说

程方平认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接受了耶稣会士带来的孔子思想的启发,并以之作为反对教会的武器,最杰出的是伏尔泰。

伏尔泰给予孔子以很高的评价,对孔子的论述特别集中在《道德论》一书中,他把孔子的道德看成唯一正确的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以此讥讽基督教会的虚伪和卑陋。他赞扬孔子首先因为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的中国”是非宗教的,这使孔子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武器。伏尔泰认为孔子是提倡宗教自由的代表,用孔子和中国来炸开天主教会的森严控制,输入东方的民主自由空气。他认为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没有宗教来捣乱。欧洲社会中,封建主义和宗教的结合是最腐朽和黑暗的,应效仿中国进行改革。并认为孔子在伦理道德上是伟大的,是现实中的圣人。虽然伏尔泰对孔子的推崇有着具体的分析,但总起来说是臆测和推断的甚至是偏爱。

在十八世纪,伏尔泰等人为了打击封建主义和天主教会,把孔子和中国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又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有着良好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7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