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习知识是为了使自己有才华,也就是能使自己有建功立业的能力,好叫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要有才能那不是很难的,只是大小而已罢了。懂的多,就才高,知道的少,才能就低一点。
人的才能是重要的,因为无才便会无所作为,怎么治国、齐家、平天下,如果没有才能就会实现不了,因为根本不知怎么来达到。
但是人光有才也是不够的,徳更是不可少的。有才无徳,那么即使能治理国家也是强权统治,或者用才能来利己,而不是为使百姓得福。百姓若都学统治者的样,简直是失丧道德的社会。好比一个家庭,为人父母的没有徳行,只会用以大欺小来压制孩子,而不能教育孩子,这个家可以存在,但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可能有善良的心。
我们信主以后也面临才与徳的问题,我们学了知识,可以得着才能,或能讲道,或能管理教会,但是这很不够,我们更要培养徳。
保罗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保罗的意思就涉及到才与徳的事了。有才能的人,若没有徳,那肯定会骄傲的。自己讲道很能,自己管理教会很有一套,而后教会在自己的想法之下蒸蒸日上了,一切都在轨道上行驶,如果自己没有徳呢?(这个徳是指灵徳)教会若只是靠自己所恃的才能在发展,实在说,那是于己无益,也于人无益。
要知道我们信主,引导信徒最终是要使信徒效法主之良善,叫众人因善而得救啊。如果引导之人自己本身毫无良善,怎么指望信徒有善呢?主耶稣既然建立教会,设立牧人,就为了叫牧人喂养好他的小羊。因为小羊本身是自己无法生存的,非要藉着牧人的引导得着食物。也就是说,信徒是要靠牧人的带领,才能懂得习学良善,而后才可以因着善得救。所以,引导者有无灵徳,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毫无灵徳的头羊,指望下面的信徒能有灵徳,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主特特拣选其中的小羊,不跟着群羊的脚踪,否则,头羊怎么带,小羊就怎么行。
为此,保罗才说惟有爱心能造就人,因为爱就是灵徳啊。牧人自己若注重灵徳的培养,必然能带动小羊在灵徳上进步,所谓上行下效,风行草偃,这样的教会就是主所设立的本意了。真教会本就是该有灵才也有灵徳的,信徒不光要学习圣经知识,更要紧的是用所学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灵徳,惟有我们拥有了诸般的良善,我们才能行出善行,有主的形像,然后因此而得与主同在。
所以,今天要求我们作有才有徳的圣徒,首先的是牧人当知道自己的肩上的重任,叫自己先修养了徳行,然后用自己的徳引导信徒效法。治理教会更重要的是用徳治,而不光停留在才能方面,这样信徒才可以因着牧人的徳而建立自己的徳。教会也可以因着众人的徳才兼备而蓬蓬勃勃,充满生机,渐达完全的地步。
德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如今,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该是已无任何疑义,关键之处在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如何切实贯彻执行。从以往的经验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重要的是深入社会实践,找准目前影响思想道德建设障碍的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求得实际的效果。
(一)
目前,影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障碍因素呢?据调查分析,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为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本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然而,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却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近些年来,虽然“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可谓不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令和号召不可谓不强,但终究未能改变教育功能的“一切围绕考试分数转”。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仍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这种现象不仅未有改变,而且还在从高考向中考延伸,初中升高中也在以中考的分数线定录取。
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却对升学无任何意义”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而徒呼奈何!家长们对这样的失衡更是常有不安之心,但又不能无视子女的前途而另觅成长之途。
德智失衡之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的首位何以彰显。
二为“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今为人父母者谁人不盼。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广东省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2002年作的一项家庭教育的调查,问及当父母者“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前三项回答依人数比例的高低为:“学到知识”占806%;“良好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又问及“您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前三项回答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368%;“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278%。这项调查表明,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这样的观念,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未成年子女只要求学好功课,千叮咛万嘱咐的是“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不让做家务劳动,不让接待亲朋。有的父母对他们的课外时间甚至做出五不准的规定: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玩棋踢球,不准私自找同学玩,不准参加跟学习无关系的活动。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家庭如此的潜移默化,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事,孤陋寡闻;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
父母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本为人间常情。然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只能考好不能考坏”,“学习成绩排名只能靠前不能靠后”,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找过错,往往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厌学、逃学、自杀甚至走向犯罪等越轨行为,则常常由此而发生。江西省赣县一位15岁少女由于中考落榜而喝农药自杀,原因就在父母“只能考好不能考坏”的过高期望。她留给父母的遗书写道:“女儿对不起您们,由于我没有能够考上中专、县中,使您们的希望落空,使村上的人都对我冷漠起来。我实在受不了,因此,我只有先去了……”四川省峨眉山市一名高二学生杀父弑母,其因也出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考试成绩下降时的过苛责怪。他在被拘押时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父母不但要在学习上关心孩子,而且应该也是最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的事例也许只是少数,但这类“望子成龙”的重心偏误于今却非个别,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
三为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未成年人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的腐蚀品。
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错位,主要表现有四个颠倒:一是誉庸俗贬高尚,宣扬“远离崇高”,把语言粗鲁、行为粗野、玩世不恭赞为真情,把有修养、讲文明、追求高雅贬为虚伪;二是誉感觉贬理智,宣扬“跟着感觉走”,鄙薄理性思考,奚落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三是誉调侃贬拼搏,以调侃、游戏人生为新潮,将拼搏、奉献贬为不合时宜的旧传统;四是誉奢侈贬勤俭,把脱离国情和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挥霍、浪费当时尚,玩“酷”扮“帅”充“潇洒”,嘲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老土”、“寒酸”、“不会生活”。
这四个颠倒,在文化市场虽非主流,却已呈泛滥之势。诸如:文学作品中的《浪漫女神》、《支离破碎》、《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上海宝贝》,还有什么“口袋书”中的《拦截淑女》、《禁果的诱惑》、《暖床猛夫》、《老牛吃嫩草》,美女作家的性体验,网上的《×××日记》。音乐歌曲中的《男人是好骗的》、《舍不得的是你》、《舍不得的不只是你》、《自甘堕落》、《猪你生日快乐》、《吸血鬼》、《拉圾场》。甚至有出版社在图书市场公开推出《马屁技巧》,将历来为人鄙视的“拍马屁”,奉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公关艺术”,并教人以各种拍马技巧。在**电视剧中,以调侃嘲弄高尚,以粗俗取代文明,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将玩世不恭称颂为活得洒脱,这样的情景已是经常可见。
可怕的是,这些颠倒是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是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
我国自1995年开通互联网,至今不过9年,但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1995年,全国上网的计算机不过400台,上网人数仅有7000人。到2003年底,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近8000万,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上网人数的176%,达1400万。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许多中学生更是以当“小网虫”为荣,视不常上网为落伍。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因此,在鼓励、支持未成年人掌握和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它可能造成的伤害。从近年来的许多调查中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主要有三:
(1)网上暴力信息。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和行为,是如今校园暴力增多的一大诱因,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教唆。最近震惊社会的连杀四名同学的案犯马加爵,作案前就是从网上浏览了大量的暴力信息,并从中选择施暴手段、潜逃方式和路线。
(2)网上色情信息。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和性画面,在如今的网上已不罕见。在聊天室里,色情网名更是诱人心旌动摇,如女性的有:“脱吧,脱吧,愈脱愈美”,“抱抱我,我是你的一朵花”,“接我去做”,“800一晚”,“我奶大臀大”……男性的有:“性不性由你”,“让你高潮”,“每晚200”。“聊天室”里ONS(One night——“一夜情”)飞来飞去。湖南新化一中团委的调查,中学生上网最感兴趣的一栏,一是“聊天室”(占上网人数的605%,)二是“色情网”(占上网人数107%)。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身心健康。
(3)沉溺网上游戏。据民盟北京市委2003年公布的一项调查,北京市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88%。其中,经常玩和每天都玩的人数占玩游戏人数的26%;玩一次持续的时间,小于5小时的占729%,6-10小时的占133%,10-20小时的占6%,21-30小时的占37%,大于30小时的占33%,后两项数据表明,20小时以上昼夜连续玩的竟有7%。上海明略市场策划有限公司在上海11所中学344名初、高中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中学生普遍热衷上网,其中7成男生玩游戏,5成女生爱聊天。一位接受调查的中学生说,网上游戏,他和同学都是乐此不疲,每次都玩得天昏地暗,尽显“英雄本色”,才肯罢休。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其中泡吧成瘾,又会给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上述网络三害,其滋生地以网吧和电子游戏厅为烈。一些只求谋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间,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虽然政府已有明令限制,虽然对不健康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屡有整顿,但在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今牺牲的常常是社会利益。
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未成年人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我国于1998年开通的手机短信,到2002年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46亿人,平均月发短信达到500万条。由于其功能从纯文本形式向融声音、、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在乐于追逐新潮的未成年人中迅速出现了“手机一族”和“短信文化”。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行为规范且私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诸如“夜晚我拼命寻找你,脱光衣服我等着你,第二天早上我甩掉你”,“同过学、不过乡、打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脏”之类,还有更不堪入目的短信,在未成年人中毫无阻挡地传来传去。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已有媒体惊呼“谁来杀短信黄毒”,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
(二)
当今,在《若干意见》的贯彻执行中,需要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战略任务的认识,需要明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但更为迫切的是实施,龙其是要有消除各项障碍因素的有效的实施对策:
对策建议之一: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无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文件里写得清,会议上叫得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根源就在高考、中考的录取线,是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没有进入考核指标,首位也就成了缺位。升学考试如同教育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的是学习成绩,各级学校又是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教育怎能不注重学习成绩而偏废其他。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指挥棒”指向的这一弊端,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只要“指挥棒”的指向依旧,素质教育就很难贯彻落实。为此,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升学考试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两个考核都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性的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对策建议之二:匡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望子成龙”中只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都是要讲德与才兼备。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屡屡证明:“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德和才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强烈呼唤,人力资源市场对有德有才者的青睐,企业、单位招聘员工都要作才能与品德的双重考核,说明我们的社会已在逐渐远离重才轻德的误区。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情商”之说,也使我们改变了以往认为西方国家只重才不重德的误解。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已是全球育才之共识。
面对如此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家庭是未成年人品德养成的摇篮,为人父母者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就能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对策建议之三:完善网络、短信的管理机制
在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时代,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领域管理滞后于发展,也许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责怪这种滞后,积极的应是及时了解滞后之处,采取有效的管理之策。总结近年来各地的经验与教训,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在于建立和完善疏堵并举的管理机制。
一手抓疏。未成年人钟情网络,喜好收发短信,而网络、短信又是有利有弊,当然不能采取简单禁止的办法,首要的是兴利除弊的疏导。北京市教委2003年4月开通的“中小学生课堂在线”,就是一种有力的疏导,平均每天的点击率达百万次,最高日点击率达570万次,把日益增多的未成年人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有的学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的学校推出“网络视频课堂”公益性项目,供师生免费浏览。有的学校在学生中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网络游戏赛。这些疏导措施,都值得推广,它既满足了未成年人浓厚的上网乐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营造绿色网上空间。
一手抓堵。鉴于目前网络、手机这些新的通讯领域存在的无序和混乱,疏的同时还必须有堵。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不健康信息的过滤软件,将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要教给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技术和方法,发布“网上安全忠告”,提高他们抵制腐蚀和抗拒诱惑的能力。要倡导“网络文明”,严格执行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有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至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对未经登记注册的黑网吧,要坚决查封。对违背管理规定的网吧,要严加惩处乃至取缔。对环境恶劣的网吧,要责令限期改善,逾期未改应处以重罚。
对策建议之四:增强净化成长环境的社会合力
《若干意见》专有一章讲“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这是非常必要又重要的举措。多年来,应该说社会各界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成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文化市场的扫黄打非长期坚持不懈,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规范和管理不断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都有了法的依据。近日,中国记协对一些媒体娱乐报道中低俗歪风的批评驼�模�际蔷换�闯赡耆顺沙せ肪车挠幸嬷�佟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净化成长环境所做出的努力,还缺乏有组织的沟通和协调,相互还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1+1>2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国是有先例的,如国务院设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都发挥了很好的力量整合作用。当今贯彻《若干意见》,也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或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以整合中央精神文明委、教育部、团中央、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极大地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合力。
才:
市场经济下,才与德哪个更重要。(才)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论,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需要的是什么呢?它需要人才,需要规范化的市场,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首先,规范是保证市场稳固的,才华是促进市场进步的,不然市场会一直停在一个位置,这就犹如火车的车轨和动力
但是,保证规范的前提在哪里,促进进步的才华又去哪找? (这点楼主可以去思考一下)
就才能与道德的关系而言,作为正方,应该尽量把才的概念泛化,把德的概念压缩。
先来说说才吧,才的作用应该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市场扩大和发展,这就要说到科技那方面上去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是科技的载体,承载有科技的人称之为人才。(不一定只是科技,应该是专才,技能方面的,管理方面的、法律方面的等等)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是承载专业技能的人载体。这就有点呼之欲出了,市场要发展,才华是动力,市场经济的前提这是学界都承认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根本不要求人人都圣贤,但却要求人人都有可以换成价值的才能。
再来说一说德,市场是这样的,它的前提是人不断求利的本性,所以会通过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道德。在利益面前,道德虽可作为约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它只是一个辅助行为,无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在比赛中,就道德约束方面,可以给予反击。再有就是效率和公平,它也不是道德上的制约,就效率,这是生产力,也就是说它是由科技水平来决定的,是才的体现,而公平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道德来体现。总而言之,道德作为市场约束的一种手段,起的是辅助性作用,一切影响市场操作的,是市场本身它具有的客观规律。
最后再说一下标准:在市场经济下,就才与德而言,是个人在市场经济下的成功呢,还是社会在市场经济下的成功?我们在这个辩题上应该讨论人的成功,但人有特性,每个成功的人都有独特的一面,因此,我们就必须定下一个社会标准。
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成功标准,而这个标准,这上面的论述已有涉及到,
回答问题是辛苦的;
不被采纳更是辛苦!
我作出了很大努力;
希望回答能帮助你,
那就采纳吧谢谢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