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渡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哀歌》并非简单的对于生命即将逝去的伤感,尽管这首诗冥冥之中出现于雪莱死前的创作。当首句之中时间、世界、生命三个抽象语象并列而出的时候,这一首短诗已蕴含了巨大的时间,空间的神秘、奥妙。光阴流转,历史沧桑的融入让人一种悲凉沉郁萦回,与古老中国的另一个诗人的感叹遥相呼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人类一种共通的情绪---面对生命背景下的无奈与孤独成为诗中隐约的色彩。
雪莱的诗篇永远激荡着一种音乐的旋律。起句铿锵激越,中间对经历的辉煌和遗憾,喜悦与忧伤,像一曲变奏,优美惆怅。每一节的最末一句反复渲染,形成余音,诗人咏叹的此刻不正是如此的彷徨吗?
在整首诗中,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变幻莫测和伟大其一,时间的有限和永恒,世事的阴影风暴和绚丽美妙,奋斗的恐惧与成功的喜悦,白天和黑夜,盛夏与严冬,悲哀和欢快,交织成一首骊歌,一篇编织生命色彩的诗篇。在这里,激情不再仅仅单一的高昂,在回荡的曲调里,可以发现诗人内心对于生命思考的沉重。
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细细回味着,想象诗人书写的那一刻,生命诸多斑驳的记忆是否凝聚,从时间的灰中清晰起来。因为属于我们的世界正开始走远,而唯有那些记忆,属于今日,属于明日的故事才可以证明我们存在。
布罗茨基的《挽约翰�6�1邓恩》
赵柏田
这是一首奇异的诗歌,奇异之处不在于它是一首200多行的长诗,
也不在于诗中出现了有关“睡眠”的52个词语:沉睡、入睡、酣睡、
安眠、打盹、睡了,等等。诚如诗名告诉我们的,这是一首挽诗,是
一个诗人写给另一个去世多年的诗人的。布罗茨基写下它时还只有
24岁,还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像一个孤魂般游荡,那即将到来的还是一
个未知。一个24岁的青年诗人,对着一个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喋喋不
休地说话,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
在诗歌的第一行,布罗茨基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约翰�6�1邓恩熟
睡了……这是一个业已由时间作出的结论,也是一首有耐心的诗不露
声色的开始。布罗茨基随后向我们叙述的是数百年前一个诗人日常生
活的场景:墙,床,地毯,绘画,壁橱,窗帘,蜡烛,酒杯和面包,
餐刀和瓷具……而这一切,都已经沉睡了,不在我们经验的世界里面。
一个阅读者必须有足够的好心境,才能够去领略布罗茨基描述的“夜
色渗进”的房间、镜子后面的黑暗、窗外的雪和比桌布更白的倾斜的
屋顶。当整个世界只剩下雪花的剥啄,黎明远在天边,诗人身边的生
活世界也已经沉睡。唯一闪亮的就是像一场大雪般飞舞的语言。约翰
�6�1邓恩的第二次出现,已经在全诗的第40行,同时出现的还有沉睡的
大海。这是一幅多么安祥的图画:一切的生物都已熟睡,鸟、狐狸、
狼,甚至穴中的熊,连高高于人世之上的一切——天使、上帝、魔鬼——
也已经入睡,“黑色的地狱之火安息了,还有荣耀的天堂”。
从王希苏先生的译文来看,这首诗有着十足的俄罗斯古典式的耐
心。第72行过去了,这时已经到了整首诗的三分之一部分,这是一首
抒情诗应该明确方向的时候了,然而布罗茨基还是从容不迫地向我们
述说着约翰�6�1邓恩的死,这真让我们替他捏一把汗。诗人之死带走了
一切,诗人的名誉,一切的煎熬和痛苦都已沉睡,甚至良善也已“在
邪恶的怀抱里安卧”,甚至时间,也已因死亡的到来而中止,“忘川
河水的幻影也酣睡了”。
从容而自然的语调,就像海浪,每一次的间隙蕴含着更为巨大的
能量。诗人的去世带去了一切,生活的世界、自然,和他精神的创造。
无边的静穆中,布罗茨基的思绪返回到了自身,回到了写作这首诗时
的环境。我们知道,那是一个俄罗斯的雪夜,无边的雪,铺盖上了渐
暗的道路,整个世界,再也听不到别的声响。
终于出现了诗人布罗茨基的声音,尽管在这之前,也是他一直在
对着我们说话,但沉湎于他对“入睡”的事物的描述,我们已经忽略
这个说话人太久了。好了,现在布罗茨基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诗人
对另一个诗人开始说话:且慢,听!难道在狂风中你没有听见抽噎的
声音,恐惧的低语?——那声音很细,细得像一根针,一根没有穿上
线的针。
然后是约翰�6�1邓恩不安的声音,他在猜测,疑惑,是谁?是谁在
黑暗中抽泣?是曾经爱过的姑娘(那终究难以舍弃的尘世的欢娱啊)?
是上帝悲悯的叹息?——“那哀哭的声音是多么的高尚”。
可是什么都不是。在诗歌的第128行,布罗茨基说,是你,是你约
翰�6�1邓恩自己的灵魂在说话。这抽泣、低语、恐惧,都是在你的心里。
如果把诗人看作一个族群,那么一个诗人也就是所有的诗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被时间阻隔开的两个诗人灵魂的重叠。借邓恩的灵魂之口,
布罗茨基发出了自己的感慨,他的眼睛不能从人间的苦难中移开:既
然他的生命背负着如此沉重的感情和思想,他如何可能“超越那黑暗
的罪愆和热情,更高地翱翔”。他这样安慰邓恩,虽然你已经死去,
可是你创造的诗歌和精神世界却永远也不会死去。于是我们看到,年
轻的布罗茨基一边对着一个死去的300年前的诗人喋喋不休地说话,一
边也在安慰自己。因为他是孤独的,或者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没有
足够的信心。他只能自己对自己说,这一切——流浪、写作——都是
有意义的。
他是孤独的,那些启迪,养育了俄罗斯抒情诗歌的高贵女性在他
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他曾经有过女友,但他被捕后就断绝了来
往。他有一个儿子,但不知为什么没结过婚。种种迹象表明,爱情
(假如有的话)给予他的痛苦远比欢乐多。正因为如此,他才说“精
神之爱才是教士的实质”。他为什么选择了一个纵情声色后把余生献
祭上帝的300年前的诗人作自己倾诉的对象,从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这就是我在开始说到的这首诗的奇异之处,它在不动声色中重叠
了两个诗人的灵魂。它看似在两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对话,实际上是布
罗茨基自己对作为诗人的存在的一次确证。这就是布罗茨基向我们描
绘的诗人之路:他就像一只鸟,眠宿在自己的窠巢,他对更纯洁的生
活的渴求,全部托附给了“被云翳遮没的那颗不灭的星”。
这“星”,隐喻的可能的生活,使布罗茨基在长长的流亡生涯中
不至于绝望,也使他隐忍地相信,生活中的每一次变动,都是在向着
更好的方向。
如果布罗茨基不写作,那么他只是成千上万流亡者中的一个,而
不能从中获得独立。我们或许会留意一下他的身世、他流亡中的故事,
但这一切随他的去世也就烟消云散。他对邓恩的安慰事实上也成了对
他自己最好的纪念。1996年1月28日之后,布罗茨基终于回到了他的故
乡彼得堡的瓦西里岛,彼得堡不再有更伟大的游手好闲者,但他的诗
歌成了温暖我们的寒夜的烛光。
他一直没有失望。虽然不得不在罪愆中逶迤,但他没有失去过对
更纯洁的生活的渴求,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光荣的写作。写作使他明白,
人的责任就是过自己的生活。写作使他经验的传述成了可能,更重要
的是,他通过写作减轻了生命的痛苦,也减轻了他的民族的痛苦。
这就是他所取的生活的态度,在专制社会表面的沉默下,在无定
向的漂泊生涯中,内心激情的河流向着天边那颗没有隐灭的星辰奔涌。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罗伯特·舒曼。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
-罗伯特·舒曼
-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朗茨·舒伯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优美动听的纯音乐
类似《童年》、《琵琶语》、《天之痕》的纯音乐!
展开
我来答

2条回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 2017-11-26
1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
大型颁奖晚会最喜欢用的背景音乐。
《七侠荡寇志》(1960)主题曲,
著名**音乐作曲家埃尔默伯恩斯坦创作。
2故乡的原风景
《神雕侠侣》多次引用,哀伤感人。
出自日本作曲家宗次郎1991年的专辑《木道》
3雪的梦幻(Snowdreams)
这首《雪的梦幻》(Snowdreams)出自班德瑞的春野这张专辑。
相当经典的纯音乐,被电台和电视台使用的次数已经无法统计,
常在一些情感类(尤其爱情,有一点淡淡的哀伤)的播讲中充当背景音乐。
4童年(Childhood Memory)
这首《童年》(Childhood Memory)出自班德瑞的《日光海岸》这张专辑。
确实曲如其名,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听了有种想哭的冲动……
5宋家王朝(THE SOONG SISTER)
这首《宋家王朝》出自日本作曲大师喜多郎之手,
个人感觉既恢弘又凄婉,港台的电视剧多爱用此背景音乐,比如李若彤版《神雕侠侣》。
6你的笑颜(Your Smile)
这首曲子出自班德瑞的《仙境》这张专辑,
似乎常被用电台作为午夜节目的背景音乐。
相对于其它几首情感节目的背景音乐,
这首曲子并不显得特别悲伤和哀婉,但是一样会触到你的神经
7春野(ONE DAY IN SPRING)
《春野》(ONE DAY IN SPRING)出自班德瑞的专辑《春野》,
常被用作节目开头的曲子或是新闻、起床曲的开头背景音乐。是一首非常舒缓柔美的经典乐
8安妮的仙境(Annie''s Wonderland)
《安妮的仙境》(Annies Wonderland)出自班德瑞的《仙境》这张专辑,
柔美而有力度,适合朗诵配乐。
9With an orchid
这首《和兰花在一起》(With an orchid)出自Yanni(雅尼)的专辑《If I Could Tell You》,
被凤凰卫视用于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
10神秘园之歌(Song From A Secret Gar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