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贝尔 - 萨克斯协奏曲
专业萨克斯里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吹的曲目。是法国作曲家伊贝尔写给拉舍尔的,当时拉舍尔率先在萨克斯上发明了超高音的演奏,所以这首曲子里也用到了超高音,专业的都知道的。迪朗格(CDelangle)来华演出的时候也将这个曲子用来做压场大戏!
2Paule Maurice - Tableaux de Provence 普罗旺斯组画
也是各种比赛,考试,专辑里出场率很高的一首乐曲。被迪朗格收录在《Under the Sign of the Sun》这张专辑里。该曲子是作者对法国南部地区普罗旺斯的描写 这首组曲由五个多彩的乐章组成,描写的是法国东南部地区,作曲家与好友全家在那里度过的几个夏天的所见所闻。
第一乐章,法兰多拉舞曲
第二乐章,恋人之歌
第三乐章,波西米亚女人
第四乐章,罗马古墓
第五乐章, 土蜂
3克莱斯坦Creston - 奏鸣曲
这个可能是早期国内最早演奏的萨克斯大曲目,可见认可度之高!非常有名,很多学生用它作为考试曲目。也是各大专辑里出镜率最高的曲目之一!2008年全国木管比赛萨克斯管第一轮选定曲目。这首被公认为“萨克斯与钢琴合作最成熟作品”已问世很久,并受到了众多演奏家的推崇,成为人们争相演奏的不朽之作。这首题献给美国萨克斯演奏家Cecil Leeson的作品,作曲家做梦也未想到这会成为公认的萨克斯管经典之作。
4德彪西 - 狂想曲
萨克斯在乐器家族诞生较晚,所以萨克斯曲的作曲家也都是比较后来的,而这其中最先的最著名一定是德彪西了,德彪西这首狂想曲作于1901—1911年,受波士顿管弦乐俱乐部负责人霍尔(Elise Hall)夫人之嘱而作,这位霍尔夫人为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个贵族的邀请用了很多年才完成这首乐曲,直到去世后才被人发表,传奇的传世之作,印象派的代表作。
5Milhaud Scaramouche丑角
在考场出镜率很高组曲,总觉得有一些桑巴的风格,Scaramouche(国内通常译为“丑角”或“胆小鬼”)是法国作曲家达里于斯.米约(Milhaud Darius)于1939年为中音萨克斯和乐队所作的乐曲,同时也作过双钢琴组曲。Scaramouche的原意是老式意大利喜剧中懦弱而好吹牛的丑角,在此作品中展现了小丑不同的面向。
对于萨克斯爱好者来说,《Scaramouche》是一首很好的基本功提升乐曲。在练习的过程不但可以提高我们手指的灵活性(尤其加强了半音指法训练和高音区与中音区的过渡指法练习),而且训练了我们的音乐表现能力。《Scaramouche》曾被很多萨克斯名家演奏过。
6Demersseman - 主题与幻想
Fanta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原意是最初的,最开始的幻想曲,是法国作曲家德莫赛蒙于1862年为萨克斯写的一首幻想曲,也是历史上第一首幻想曲。非常非常好听,号称是古典萨克斯乐曲中最好听的一首,Delangle在他最喜欢的专辑Historic Saxophone(萨克斯的历史)中,把这首曲子放在了首位,演奏的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他本人一定非常喜欢!
7西班牙主题与变奏
并不是一个很大型的曲子,但是结构精致旋律优美,被很多人喜欢,一开始的钢琴伴奏就很好听,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刚开始进来这个谱子,居然所有萨克斯的都在吹,以至于考试的时候全体同考一个曲子,也可以说是奇迹了,汗一个
8Heiden - 萨克斯奏鸣曲
第一首写给SAX的奏鸣曲,第二乐章真的写得很精彩,很紧张
9Fuzzy Bird 绒毛小鸟
< Fuzzy bird sonata>绒毛鸟奏鸣曲,这是萨克斯当代作品中一首非常有分量的作品,是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吉松隆于1991年创作完成,献给日本著名萨克斯演奏家须川展业。之所以说这首作品很有分量,是因为它对演奏者的要求很高,这首作品的三个乐章中包含了萨克斯的很多高难度技巧,包括滑音、弹舌、超吹等等,并且在第三乐章中作者留给演奏者一大段cadenza,让演奏者通过即兴演奏来完成,其中要加入上述这些技巧进行组合。
10格拉佐诺夫 - 协奏曲
《降E萨克斯管协奏曲》是格拉祖诺夫.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Glazunov,Alexander(Kanstantinovich)(1865—1936)为德国萨克斯演奏家拉希尔(Sigard MRascher)而作。
您好~
到场嘉宾:美声天后莎拉•布莱曼、中国钢琴家郎朗、萨克斯天王肯尼•基、意大利女歌手罗拉•普西妮等。
《安德烈•波切利08意大利托斯坎尼演唱会》曲目:
01 Melodramma 真爱乐章
02 Romanza 浪漫曲
03 A TE 给你
04 Vivo Pep Lei 为她而活
05 Io Ci Saro 在此守候
06 Hungarian Del Silenaio 匈牙利狂想曲
07 La Voce Del Silenzio 寂静之声
08 Dancing 舞
09 Canto Della Terra 大地之歌
10 Bellissime Stelle 最美的星辰
11 Medley 热情相吻
12 Because We Believe 因为我们相信
13 The Prayer 祈祷者
14 Itaila 意大利之歌
15 Dare To Live 生命奇迹
16 Sogno 梦
17 Il Mare Calmo Della Sera 夜晚的宁静海洋
18 Time To Say Goodbye(Cone te partiro)告别时刻(与你同行)
感谢您对大麦网的支持!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了,巴雷奇认定在音乐上他已经没什幺可以教威尔第的了,因此鼓励他申请人米兰音乐学院。
1832年6月,威尔第来到米兰。他以极大地热忱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米兰音乐学院的教师们对威尔第的天赋印象颇深,但规矩就是规矩:他们说他超龄四岁,太大了不能接收。从此,威尔第就再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除了师从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拉维尼亚进行私人学习外,还大量抄写了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并观摩了唐尼采蒂、贝利尼歌剧的演出。
对米兰音乐学院的决定,威尔第深感羞辱,以至于一生中对此都不能原谅。当威尔第许多年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曲家时便对米兰音乐学院还以颜色,断然拒绝了他们以威尔第的名字命名这家音乐学院的请求。他说:“他们没有接受年轻的我,那么也不能要老年的我。”事情就是这样。
威尔第的初创期
1836年4月,威尔第和相爱已久的巴雷奇的女儿玛格丽塔结婚之后,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作生涯。1839年初,威尔第夫妇移居米兰。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的奥贝尔托伯爵》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非常成功观众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威尔第是一位了不起的年轻的歌剧作曲家。《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剧院经理巴尔托诺米欧·梅雷里结账后请他再写一部歌剧,这次是要一部喜剧。
但不幸的是,1840年夏,威尔第的小儿子和与威尔第患难与共的爱妻玛格丽塔,在三个月内先后被病魔夺去生命。威尔第在巨大的打击面前,坚持创作完二幕喜歌剧《假斯坦尼斯拉奥》,后更名为《一日之王》。遗憾的是,这部喜歌剧遭到了观众的冷遇,舆论对此也进行了抨击。由于《一日为王》的失败,威尔第在以后的50年里,再也没有写过喜歌剧。
妻儿的亡故加上《一日之王》的失败使威尔第有点打不起精神来。他离家出走,闷闷不乐约有三年光景。梅雷里最终设法让他又开始了工作,他用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意大利诗人塞米斯托克利斯·索莱拉的一个新颖的歌剧脚本来吸引威尔第。 这部新的歌剧脚本是《纳布科》,讲的是一个巴比伦的疯国王皈依犹太教的故事。是一部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威尔第为这部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一首激动人心的合唱,还为第三幕作了另一首令观众喜欢的唱段--“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1842年3月9日,《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它在客观上煽起了意大利人的爱国热情,主人公在异族统治下的反抗,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罗西尼称威尔第是“我们当中惟一能写大型歌剧的人”;《米兰日报》《费加罗报》纷纷给予高度评论,说威尔第“具有极大的可以说是宏伟的创造力”,“歌剧震撼了观众,他们疯狂鼓掌,不断喝彩”。《纳布科》在几个月里连续上演,其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纳布科》的成功,使威尔第登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威尔第的探索精神
就在1842年排练《纳布科》的时候,威尔第开始对朱塞平纳·斯特雷波尼产生好感,这位女高音塑造了疯国王狡诈的女儿阿比加耶这一角色。不过一直到几年后斯特雷波尼告别舞台在巴黎教学时,他们才开始同居。最后他们还结了婚。威尔第叫她佩皮纳。
后来,威尔第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一部又一部歌剧。写完《纳布科》的歌剧脚本后,索莱拉又与威尔第合作了《伦巴第人》、《阿蒂拉》和《焦万娜·达尔科》。其中一些作品不是太好,这他也知道。但这些作品对于增加他的知名度是很有益的,并为他挣得了足够的钱,使他在过去踏足的土地--布塞托的乡间买一个农场。每当威尔第又完成一部歌剧,他就种上一棵树庆祝一下。
1844年3月,威尔第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歌剧《厄尔南尼》,再次赢得声誉。这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歌剧,被青年人竞相传唱。此后,威尔第在荣誉和观众的呼声中,无法停下创作活动。他几乎成为一个“音乐苦役犯”,连续创作了《福斯卡里父子》(1844年)、《奥里昂姑娘》(1845年)、《阿尔吉拉》(1845年)、《阿蒂娜》(1846年)、《麦克白》(1847年)、《强盗》(1847年)等水平不一的歌剧。
1848年初,在巴黎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各地也相继爆发了革命。威尔第认为,现在意大利最需要的是“大炮的音乐”,他应该用歌剧的方式“发出爱国的炮弹”。于是,威尔第创作了《莱尼亚诺之战》,剧中的主人公费鲁乔被威尔第称之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斗争的最伟大的受难者”。1849年的狂欢节期间,《莱尼亚诺之战》在罗马上演,“人们像旋风一样冲人大厅,剧院挤得水泄不通。威尔第在舞台上谢幕20次。第二天,无论是一张票,还是一份载有歌剧内容的节目单,都无法弄到--全部卖光了。当第一幕的合唱《意大利万岁》响起时,全场的观众挥舞着旗帜,起立高唱,而扮演占领者的演员差点儿遭到观众的毒打。
1849年12月,威尔第创作完成了歌剧《露易莎·米勒》。这部歌剧中的几首歌曲,如男高音咏叹调《当晚上一片寂静的时候》,是音乐会保留曲目。
威尔第震惊世界的歌剧作品
1849年底,威尔第回到故乡布塞托。以后,他接连写出了3部震惊世界的歌剧作品。威尔第在回故乡前,被雨果的剧本《国王寻乐》深深吸引,并兴奋不已。1851年初,威尔第用了40天创造完成了《利哥莱托》(又译《弄臣》)的全部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唱段之一“女人善变”就在该剧第四幕里。这是一部关于驼背弄臣、好色公爵和一个叫斯帕拉弗奇莱的职业刺客的歌剧。《利哥莱托》的歌剧脚本取材于维克多·雨果的话剧剧本,该剧几年前冒犯了巴黎观众的道德观念。起初,官方审查员不允许威尔第写这部作品,但他改了改人物的名字就蒙混过关。1852年3月3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为了在首演中给观众一个惊喜,威尔第直到演出的前一天,才把那首著名的歌曲《女人善变》的乐谱交给演员。果然,首演一再被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打断。《弄臣》和《女人善变》不胫而走,传遍了意大利各地。罗西尼在观看了演出后感慨地说:“在这部作品中,我终于看出了威尔第的天才。”而在此前,这两位歌剧大师多少有些貌合神离。
1853年,威尔第度过了他最好的一年。这年,他创作了两部最成功的歌剧《游吟诗人》和《茶花女》。 他写《游吟诗人》仅用了28天。就是在这部歌剧中,第二幕有一段“打铁”合唱,还有乱成一团的吉卜赛的咒骂声。 1853年2月19日,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杰作《游吟诗人》在罗马首演。它所取得的成果和《弄臣》相似。
在结束了《游吟武土》的创作后,威尔第立即着手《茶花女》的创作。这部作品仅花费了威尔第一个月的时间。1853年3月6日,《茶花女》在威尼斯首演。《茶花女》1853年3月在威尼斯的首演彻底砸了锅。男高音患了重感冒,一直沙哑着声音。最主要的是,观众认为威尔第的悲剧是他们多少年来听过的最滑稽可笑的东西。扮演患有肺痨的维奥莱塔的女高音萨尔维尼·多纳泰利十分粗壮健康,因此她一开口,观众就爆发出一阵阵笑声。这可不是好兆头。由于演员选择不当,观众并未认可。但威尔第是笑到最后的人,《茶花女》在一年以后重新演出时,获得巨大成功,并很快风靡全欧。在全世界(包括威尔第在一封信中写到的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演出)的演出都赢得了巨大的掌声。
《弄臣》《游吟武士》和《茶花女》的问世,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成就和声望,迅速超过唐尼采蒂和贝利尼,甚至连罗西尼都屈居其后。威尔第从此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更上一层楼
1868年6月,威尔第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83岁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声望卓著的威尔第当选为意大利众议院议员,但他宁愿呆在自己的庄园里享清福,很少去罗马参加他不感兴趣的政治活动。在这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间,威尔第还创作了《梅菲斯特费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创作的《命运之力》。
1869年此时的威尔第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关注歌剧的脚本,使剧情更富于创造力,完全改变了以往歌剧家的形象。他接受了埃及的赫迪夫(1867-1914年间土耳其苏丹授予埃及执政者的称号--译注)的邀请,为庆祝苏伊士运河开通写了一部歌剧《阿依达》。苏伊士运河如期开通了,但这部歌剧却没有如期上演:由于普法战争,所有的布景和服装都压在了巴黎。这部歌剧于1871年12月24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古埃及传说为背景的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演。健壮的女主角儿们大显身手。赫迪夫对这部歌剧倍加喜爱。威尔第因为晕船没有参加首演式。
两个月后,《阿依达》又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了首演,著名女高音泰雷萨·斯托尔兹饰演阿依达。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阿依达》是一部精彩的歌剧。再一次掀起了对威尔第的狂热。观众的情绪极其亢奋,60岁的威尔第出台谢幕竟达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悲痛万分的威尔第没有勇气出席他的葬礼。他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在家中专心致志地为死者创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际,《安魂曲》在圣马尔科大教堂演奏,威尔第亲自指挥。这部杰作是威尔第除歌剧之外惟一享有盛誉的作品。
在此后大约13年的时间中,威尔第几乎没写过任何东西。他轻松度日,各处走走,看看这部歌剧或那部歌剧的演出,在首演夜总要把胡子梳理得整整齐齐。农场的事物总是让他忙活。
1887年为了证明威尔第的音乐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古稀之年的威尔第再次拿起笔,用了几年时间,构思创作了《奥赛罗》,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并亲自挑选演员、排戏、指挥合唱、审查服装、道具,检验每一个细微的环节。1887年2月5日,《奥赛罗》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首演的场面激动人心,一些国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观众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74岁的威尔第和主要演员的谢幕花费了15分钟。散场后,欢腾的人群抬着大师回到住所。威尔第几次到阳台上与人们挥手告别,直到扮演奥赛罗的演员塔马尼奥高声清唱了一曲《欢腾吧》之后,热情的观众才陆续散去。
1893年,眼见着亲朋故交相继离开人世,威尔第自感来日不多。这位高龄的老人以每天工作7、8个小时的超常效率,又完成了一部杰作--《福斯塔夫》。这既是威尔第最后一部喜歌剧,也是他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完成厚厚三大本总谱后,威尔第在最后一页写下了一个“完”字,并意味深长地写到:“去吧,去吧,往前走--往前走!别了!!!”1893年2月9日,《福斯塔夫》的首演获得了与《奥赛罗》相同的成功。
威尔第的一生,写过的成功的歌剧比我们有些人一生看过的还要多。他始终是最著名的和最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意大利举国哀痛,人们倾城出动,情不自禁地涌上街头,送别这位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
瓦格纳
浪漫歌剧对于瓦格纳来说绝不是简单歌剧和音乐剧,而是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的“大歌剧”风格,“它是一种行为表现、是神圣的戏剧,或者也可以什幺都不是,”瓦格纳就这样描述自己的歌剧作品,因此也就有了背叛的理由,还没有人能够为音乐史带来如此彻底的革命,瓦格纳不仅仅是音乐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是合唱、歌唱家和乐队的指导和指挥,是艺术、习俗和人生的导师。他的歌剧作品应该是德意志民族、西方音乐,甚至整个人类文明期盼已久的成熟的硕果。他成功地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曲,那是典型希腊式的悲剧。他对韦伯略感兴趣,在审视着贝里尼同的时又欣赏着格鲁克的作品。他认为传统歌剧的最佳作品,也只是美妙的音乐。然而,新的歌剧音乐绝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美丽动听的音乐,它应该摆脱自我孤立的音乐。
过去的歌剧音乐总是考虑多样化的形式和剧本的要求,而现在,瓦格纳则把哲学、宗教和道德编织在戏剧和音乐之中。瓦格纳的新歌剧,就是神话和宗教。因为他所表现的是古代典型的事件和人物,上帝和神灵,恶毒凶残的男人们和背信弃义的女人们,伟大感人的英雄豪杰和救世主般的伟大女性。在他的作品中给观众眼前展现了生与死、好与坏、拯救与摧毁这一系列人世间最高精神境界。它是超凡人生的真正检验,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他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创作的歌剧属浪漫派大歌剧样式,后来他渐渐对这种样式的歌剧感到不满,认为歌剧这一形式,应该是各种艺术的结合,并按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理论,创立了“乐剧”的形式。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歌剧改革家,而且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思想、音乐戏剧美学上的著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起过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他是空前绝后的,是任何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无法比拟的。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后来他省去了“威廉”)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莱比锡的一个警官家庭。出生于莱比锡。他的母亲原来叫约翰娜·帕茨,是面包师的女儿,她当时的丈夫是一个警官,名叫弗里德里希·瓦格纳,他在瓦格纳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不久后,母亲再嫁给剧作家、演员盖伊,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童年的查德以盖伊为姓,直到十来岁时才又改回到瓦格纳这个姓氏。继父对幼年瓦格纳的艺术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瓦格纳从小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土比亚戏剧和德国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继父的关系,瓦格纳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出入剧院,这对他未来的乐剧创作大有裨益。瓦格纳和继父的感情甚笃,当他得知继父在临终时希望他成为音乐人才后,便发誓从此要怀有在世界上获得成就的抱负。1827年14岁的瓦格纳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一部长长的、错综复杂的歌剧剧本,他把这部叫做《洛巴尔德》的剧本看成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作品。从而显示了这位少年的戏剧创作才华。在这部歌剧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剧中的主人翁也见到了被暗杀的父亲的鬼魂。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洛巴尔德采取了更直接的复仇行动:他几乎杀死了所有有的人,最终成了疯子。在第四幕结尾时,死去的人太多,瓦格纳不得不在第五幕中让一些人作为鬼魂回来,以使剧情发展下去。
瓦格纳断断续续地听过一个叫米勒的人的音乐课,但瓦格纳主要是自学的。瓦格纳极其推崇贝多芬的音乐,他对少年瓦格纳产生决定性影响。瓦格纳曾抄录了这位大师的几乎所有的作品。特别是他在1829年观看了《菲德里奥》的演出后,对音乐和歌唱家的演唱感触极深,并称是这次演出决定了他作为职业作曲家的命运。即使在睡梦中,瓦格纳也曾为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激动地泪流满面。正是这两位伟大人物,奠定了瓦格纳以后从事乐剧创作的坚实基础。
1931年,瓦格纳进入莱比锡大学读书。此间,他用短短6个月的时间,向作曲家魏利格学习作曲理论和技法。
瓦格纳早期的歌剧作品
1833年,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小歌剧团做合唱指挥。尽管他担当此职的资格差一些,但他们还是雇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