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PERIOD)(1820-1910年)。最广义地讲,从古典主义时期
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的转移。这一时期的风格与技术的
变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面看出:一是和声,变化音迅速发展;二是乐队;三是乐器演奏技
巧。另外的一些变化如旋律风格的变化(小型曲式更为抒情, 大型曲式更为华丽);节奏
风格的变化(节奏更为夸张);以及曲式上的变化(更 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主题更
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可以说这是音乐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无数
的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
,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
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
,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
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
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
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
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推荐: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二十四首无伴奏
小提琴随想曲。
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3摩西幻想曲。
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浪漫主义最著名的两位音乐家是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身份从公务员变成了以出版作品谋生的艺术家,艺术从少数的上流贵族高门槛,走向普通民众。音乐家的成长环境不仅限于音乐世家,普通有文学修养教育的人也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舒曼是书商的儿子,开始学习法律后来放弃律师梦想,一心想当钢琴家,由于练琴急于求成,手指丧失功能,只能放弃钢琴家梦想,发挥作曲才能,在他妻子克拉拉(著名的钢琴家)协助下,创作出浪漫主义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打破传统格式,创作小品集套曲的新形式,灵感源于对克拉拉的爱情,表达具体的舒曼式的“爱但不占有”的浪漫爱情。
相比之下,勃拉姆斯的音乐就比较纠结,是“求之不得”的浪漫,他是舒曼的徒弟,但却疯狂的爱上了师母克拉拉,且终身未娶。
他和巴赫、贝多芬并称为德国3B,是古典音乐的继承者、“起点派”,是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深受贝多芬影响,有匠心精神,有多种题材的作品,其中21首“匈牙利舞曲”最耳熟能详,他的第一交响曲更是表达出了贝多芬未尽的情感,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作为一个连流行歌曲都很少听的音乐小白,本周内容相对非常深邃,对音乐各种曲式、风格、节奏等乐理知识未理解,还需继续学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舒伯特、韦伯。
中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门德尔松、李斯特、肖邦、柏辽兹、舒曼、勃拉姆斯。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
: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他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
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
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
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参考链接:浪漫主义音乐_
这篇文章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的,呵呵!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
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
来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
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从"# 世
纪初开始,各国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
要改进,如以铸铁张弦支架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支架,
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槌头上包裹的凫皮由绒毡所
取代,琴弦加长并交叉排列,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
度等等,致使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和加强。并
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
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
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生活
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
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
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
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
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
技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
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
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
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动荡变乱
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
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
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
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
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
性,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
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具
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
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
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
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
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
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
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
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
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
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
一。
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
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
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
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
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
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
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
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
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
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
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
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
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
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
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
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
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
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
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
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
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
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
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
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
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
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
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
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
《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
义。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
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
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
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七、减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
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
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
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
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
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
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社会环境变迁和个
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
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
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
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
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
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
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
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
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
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
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
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
外,李斯特还在《( 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
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
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
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
———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
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
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
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
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
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
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
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
之后$) 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
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
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
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
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
力。其实,早在$) 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
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
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
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
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
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
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
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
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
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
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
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
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
糙,又不是过度响亮。”# $ %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
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
“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
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
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
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
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尔
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
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 & %
’(")—’() 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
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
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
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
拉+舒曼等。
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
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
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
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
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
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
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
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
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
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
的趣味。
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
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
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
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
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
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
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
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
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
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
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
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
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
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
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
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
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
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
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
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
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
基础。
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
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
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
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
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
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
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
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参考文献:
#’ % 杨民望,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 , 音乐艺
术 ’/( 0& 1,
#$ % # 美% 彼得·库珀, 钢琴作品的黄金时代# -% , 音乐译
文 ’/() 02 1,
#" % # 美% 勋伯格, 世界著名钢琴流派的演奏风格# -% , 钢
琴艺术 ’//" 0 ’ 1,
#& % 徐元勇, 钢琴音乐简史# -%, 音乐天地 ’//" 0$ 1,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
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1967年12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老实说,我们平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E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
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
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所说)的乐段(第221-312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
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
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阿劳说:「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
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年阿劳录的F小调幻想曲并没有1977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
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