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

永远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第1张

前段时间看完了《血色浪漫》这本书,书的最后一行字是“2002年8月31日第一稿完成”。

2002年,好熟悉但又好遥远的年份,那时候这本书应该很火吧。至少当时它的同名电视剧,因为孙俪和刘烨的传神演出,火爆大江南北。

电视剧我大概看过几眼,记忆的画面就是几个年轻人穿着绿军装,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肆意奔走的样子,还有他们成年后的一些画面。

那个时候的我,对这种题材不是太感兴趣,就没有看。一晃,20年过去了,在这本书第一稿的20年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呢?主要原因是张先生寒假里一直在看这本书,还不时地发两句感慨。

然后,寒假快结束的一个清早,我睡不着了,但也不想起床,就去书柜里找书,然后就看见了这本书,就靠在床头看了两个小时。

其实看最前面十几页的时候,我还是有点不在状态,一种想看下去但又心不在焉的矛盾感纠缠着我。我最近喜欢看的书是历史书,不太想看小说。

尽管心里矛盾着,但我就是坚持看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就看下去了。慢慢地,我发现了那个支持我选中它、坚持看完它的原因是什么了。

是因为我现在和书中各位主人公,特别是男主钟跃民,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或者准确地说,我想看看书中人物,是怎么面对时代变迁、怎么抗争命运的。

还不错,又一次站在人生选择十字路口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力量,明确了方向。这本书通过各个人物、特别是钟跃民的人生选择,为读者透彻地讲明白了人生道理。尽管我们和书中人物隔着时代,但这些关于人性的探究是共通的。

首先,积极面对时代变革。

钟跃民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一直处在蜂拥而至的历史变迁中。

十几岁的时候没学上,闹革命;

再大一点,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来参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复员后卖了一段时间煎饼果子,跑去当了国企高管;

然后是被审查关押,恢复自由后开饭店,最后跑到西北游荡。

我是80后,都说改革总是从我们这一代改起来,其实,哪一代人都会遇到变革。面对变革,害怕、恐慌、不知所措,在所难免,但最终需要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钟跃民面对时代浪潮,也曾经迷茫、痛苦,刚下乡面对饥饿,在部队想复员而不得,当了国企高管后暂时迷失,他都经历过,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在和社会各色人物游刃有余应对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本心。

时代是不会等人的,时代变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像钟跃民一样,保持善良的人生底色、努力向前冲的干劲,总会在时代大浪中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

其次,人情世故通透清醒。

钟跃民可以说是人间清醒:

他能对不属于自己一个阶层的李奎勇互相敬重,肝胆相照;

他早早就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做乖孩子;

他认同并践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他会闹情绪,但会坚持把工作做好;

他给特遣队战士做战前动员时,谈及死亡的松弛感直击人心;

这些都让他充满精神上的强悍,真真人间清醒。

再次,在路上,重体验。

钟跃民看似游戏人生,其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生命状态。

他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他渴望改变,对未知充满好奇。这样的心态使得他在任何苦难条件下,都能甘之若饴、成就不同。

别人上山下乡都悲惨欲泣,他却沉浸在信天游的悲凉中;

战场上当了英雄,本可以在部队平步青云,但他却觉得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太可怕;

别人复员争着进编制内,他却觉得被限制自己自由,跑去当了个体户……

他的人生可以说“狂放不羁爱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勃发和个性的恣意张扬”,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活出了人生的真谛:轻结果,重过程,永远在路上。

这是钟跃民最最让人羡慕的地方,他活出了他自己。

钟跃民的形象能够这么鲜明立体,这都归功于作者都梁,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刻画、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探索,让人感受美妙的阅读体验。

看完书,我还觉得不过瘾,我还准备去追剧呢,刘烨年轻时的气质和钟跃民是很契合的。

读这本书,我拿到了此刻的我想得到的。

  小说:《血色浪漫》是都梁编著的小说。

  讲述1968年,北京的钟跃民和好友袁军、郑桐等整日游荡在大街上,为单调的生活寻求着刺激。在一场钟跃民看来似乎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恶作剧中,高雅、纯情、浪漫的周晓白无意中闯进了钟跃民的生活。

  鉴赏:

  血色浪漫之友谊

  《血色浪漫》中钟跃民和袁军成了朋友,周晓白和罗芸也建立了友谊。当生命受到威胁,前者依然会选择朋友,虽然这看起来有点流里流气;当面对爱情和前途,罗芸却选择后者,更是不惜以谎言为代价用周晓白的前途换取自己的前途。

  同样是友谊,为什么有的亘久弥香,有的却如一壶浊水。这种情况下把朋友做一个区分是有必要的,那些是绝对朋友,那些是相对朋友。爱因斯坦说,物理定律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那么绝对朋友与参考系的选择也无关。人们平常所交的朋友大多是相对朋友,在甲需要时乙能给甲以帮助,在乙需要时甲能给乙以帮助,当然前提是你的需要不要触动他的利益,对一个相对朋友来说,这就够了。

  下面谈谈绝对朋友:

  朋友其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些相处了几年的朋友有时却不如交了几个月的,这里面应该主要是个人特色的原因。向后推,可以得出交友必慎。向前推,甲和乙为什么能成为绝对朋友。我想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因:

共同的信仰。人是应当有信仰的,而且不能低俗,最好有点理想化。因为如果信仰低俗的话,比如说甲和乙因共同信仰高官厚禄成为朋友,突然有一天,甲和乙面对着同一个职位,这个时候对甲来说,乙和职位就产生了矛盾,甲只能不择手段选择职位,否则就不叫信仰了。但如果甲和乙因都信仰广义相对论而成为朋友,对甲来说,乙和广义相对论会产生矛盾吗?不会,就是因为信仰的理想性。这样的话,即使面对同一个职位,甲也不会不择手段的去陷害乙,因为职位不是他的信仰,他们都不在乎职位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起生活的经历。这的确能够建立友谊,但这种友谊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逝,只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甲和乙从出生就一块玩,这并不是说邻居就行,这需要机缘;二是共患过难,这需要机会。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建立的友谊,时间一长,必会消融。即使甲特别仗义、不吝财富,十年如一日,乙也早已不是当年甲所认为的乙,因为这种友谊的基础并不牢固。好像需要给绝对朋友下个清晰的定义了,举个例子,甲和乙一年不联系了,突然甲去乙家免费吃住了半年,甲没有任何不好意思,乙待甲始终如从前,那么他们应该就是绝对朋友了。

相互利用。这是当下普遍的一种交友观念,我结识你,因为你对我可能有用,这个既实在又实惠。这种交友观念我既不反对也不赞同。之所以不反对,是因为成为绝对朋友的前两个条件太过苛刻,只可一遇,不可强求;之所以不赞同,是因为这种利用往往只反映在利益方面,这就低俗了。如果相互利用的是对方的学识、人格等闪光的东西,我是极欣赏的,因为这有点像信仰,有点理想化。

内容如下:

童年伙伴们结婚了,张海洋、晓白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钟跃民转业回到北京,他们又相聚了并且他又遇到一个可以为钟跃民做任何事的一个女人:高玥,在钟跃民的嬉皮笑脸的调戏下他们成为了合伙人。转业后的跃民生活窘迫,在黎援朝的帮助下跃民到他的公司任职。

秦岭、跃民的爱情火速复燃,而此时的秦岭非彼时的秦岭,秦岭隐瞒着已嫁富豪的婚姻事实。冷落让何眉恼羞成怒,她举报跃民挪用巨额公款。祸不单行,跃民停职接受调查,爱情又受到重创,跃民知道了一切,他身心疲惫。

挪用公款案终于真相大白,一切都雨过天晴,结局他辜负了太多的女人,特别是高玥,只为自己的活的人永远都不会过的开心。最后的最后,跃民继续着自己肆意的生活,高玥依旧守候着他。

角色介绍:

1、钟跃民

演员 刘烨

1948年-1950年左右生人,过去时空大抵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考工作本第一集最后一场宁伟的台词,但从台词感觉上应稍微大些)。

属于这个时期里经历丰富的一群人,混过街刷过夜插过队当过兵进过炮局,人义气,有一群朋友,泰岳饭店的老板。育英学校六八的。(但是绝对不到20岁——周晓白他妈说的。)

2、周晓白

演员 孙俪

1951年左右生人,大院的孩子,气质应该比较超群,高傲。过去时空在十七岁左右。精明干练,绝对不傻,眼睛里没有一点呆气,起码看起来是这样。跟男孩说翻脸就翻脸,假装范儿特正不容易骗上床的那路姑娘,喜欢古典音乐,号称特高雅。

3、高玥

演员 林好

钟跃民的情人。聪明智慧,什么事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1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