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上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是在什么时期?

音乐史上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是在什么时期?,第1张

音乐史上称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为“浪漫主义音乐”或“浪漫乐派”。实际是一个对此时期音乐艺术的总的称谓,不可说这一百年来就是浪漫主义一种风格,也不可说浪漫主义音乐就断然与古典主义音乐脱离了关系。只不过是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在音乐艺术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已。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的产物。一般说是从1820年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开始,由于《自由射手》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除韦伯外,又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及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的出现,遂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地德国形成一个流派,后又波及全欧。与此并行不悖而发展的还有民族主义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逆动。与古典主义相对而言,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转移,是从理性到感性(情感)的转移。舒曼认为的“浪漫主义不是数字和形式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是否是诗人的问题”是对浪漫主义音乐一种概括。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与人的心灵的相通,倡导音乐与其他文学艺术的结合而产生最富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因此,确立了音乐小品、交响诗和乐剧等新的音乐体裁,既有小型的曲式,又有无比硕大、无比壮观的大型曲式。这一时期,音乐的商品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是一种民主化的倾向,即为各阶级人民普遍接受,也成为作曲家、演奏家和评论家接近社会的强大动力。伯姆(1794~1881)键(管乐器的按键装置)的发明,记谱法的完善,更多的市民进入音乐厅等等,也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1、古罗马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

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2、中世纪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 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

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词多是采自圣经。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对中世纪音乐贡献最大的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

4、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

5、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

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6、浪漫音乐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7、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在此之前,现代音乐有两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8、新世纪音乐

1970年代出现的一种在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又译作新纪元音乐(英语: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帮助冥思及洁浄心灵,但许多后期的创作者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扩展资料

"Classic"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指罗马社会上等阶层,后转义为人类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价值的业绩。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时代的普遍性、永恒性的艺术价值和音乐艺术最高业绩为标准,将那些能作为同时代,后代典范的,具有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音乐统称为“古典音乐”。根据这一标准,古典音乐又被称为“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用以区分通俗音乐(流行音乐)。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的风格形成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逐渐消失之中,消融于浪漫乐派风格的逐渐形成之中,经历了巴洛克音乐向早期古典乐派的过度。众多乐派中,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中,作为启蒙运动的对立面,还有浪漫主义的思想的兴起。浪漫主义思想运动起自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但它的影响直到今日尚未消失。从历史的观点而论,浪漫主义起自对过分强调理性和普遍概念的启蒙运动的反动。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与浪漫主义之间有许多对立,同时也有许多相互间的影响。浪漫主义推祟情感,主张想象力的创造性发挥,坚持美感第一的美学标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其中,康德和黑格尔对历史演变的见地和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都在他们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带上理想化的浪漫色彩。

浪漫主义是多姿多彩的,其共同点就是用丰富的生命哲学来取代理性与概念。就此而言,不少哲学家应视为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某种形式的结合。如康德、黑格尔就是把理性在某些方面加以浪漫主义膨胀,从而使他的观点成为某种脱离现实的东西。罗素认为,浪漫主义对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东西,一种是过分强调理性以及虔诚的希望的浪漫理性主义,一种是表现为对理性的低估的非理性主义,后来的尼采就属于后者。因此,浪漫主义不是什么严格的思想体系,往往是人们用来指思想家、哲学家的某种倾向或表现。在历史哲学中我们可以见到从浪漫主义发展为历史主义的轨迹。黑格尔哲学把任何历史形式都纳入绝对观念发展过程的必然地位之中,这样历史形式就有了超时间的有效性,历史事实的独特性被取消了,历史的自由和不可归约性也被否认了,成为一种思辨的历史主义。赫尔德的历史哲学的思想则不同意许多启蒙运动思想家忽视历史特点的观点,他不把历史看作是人性的普遍特征的表现,而强调历史在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

这些变化说明在思想史中不同思潮的互相补充和迭起是合乎规律的。任何时候,人类的思想发展都不是铁板一块。有理性主义的发展,就有浪漫主义的补充;有浪漫主义的挥洒,就有历史主义的规范。具体思想家的思想则更复杂,更需作具体分析。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短的一个时期,时间是从一七五○年~一八二○年。 古典音乐的发展,在巴哈时代一过去,便进入了「古典乐派时期」,所以古典乐派时期就以巴哈逝世的一七五○年那一年做为起点。此外,因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显示出浪漫式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一八二○年做为终点(贝多芬逝世于一八二七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巴洛克与古典时期是以一七五○年为分界点,但是古典风格的形式,不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以一六○○年为分界点那么清楚,一般来说,从一七四○年~一七七○年左右是古典风格形成的一个过渡时期。 「古典乐派」这个名称,当然也是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后才订出来的。既然用了「古典」这两个字,那么这个时期的音乐所给予人们的感觉一定是「高尚」、「典雅」的罗!一点都没错,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与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之后的浪漫乐派时期相比较,的确予人相当明显的差异。古典乐派的音乐通常都给聆听者一种单纯、明朗、优美、均衡的印象,这和巴洛克时期音乐华丽而且乐风复杂,以及浪漫时期音乐强调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是很不一样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都不包含个人情绪,只是在程度上相较于浪漫时期是轻微多了)。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古典乐派的作曲家,受到了当时文学上古典主义精神的影响,所追求的是一种乐曲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所以古典乐派的音乐大都有着统一而且规律的性格。 归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表现,该时期的音乐有以下几项特色: 1数字低音的舍弃不用:前一节我们才提到「数字低音」的使用是巴洛克音乐的特色之一,然而巴洛克时期一结束,数字低音这个名词也跟着走入历史。到了古典时期复音音乐已经鲜少为人采用,这时几乎已是主调音乐的天下了,主调音乐的乐曲通常是由一个声部来担任主旋律,而由其他声部来担任伴奏。在古典时期,作曲家们对于和声伴奏的部份,已不再像巴洛克时期是用数字来表示,然后再由数字低音的演奏者来即兴发挥。这时期的作曲家对于曲调的和声部份皆已整写出,并且安排各种乐器来担任,以增加不同音色的变化。 2乐句「渐强」与「渐弱」表现法的使用:今天一般人可能对于乐句渐强与渐弱的表现方式已习以为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儿我们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表现方式是从古典时期才开始的。在复音音乐的时代,由于复音音乐着重的是每一个声部地位均相同,各声部必须保持均衡,所以不容易有强弱差别很大的表现。即使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虽然也强调独奏部与伴奏部之间力度上的强弱交替,以产生乐曲明暗的变化,但是巴洛克时期乐句强弱的对比,是以明晰的台阶式表现的,当时的人还没有将乐句塑造成「渐强」或「渐弱」的概念,所以说乐句渐强与渐弱的表现手法,是从古典时期才确立的。 3奏鸣曲式的确立:奏鸣曲这个名词在古典时期以前即已出现,但是最初的奏鸣曲不管在形式或含义上均模糊不清,当时这个名称主要是用在器乐曲上,目的只是要与声乐曲做个区别。但是到了古典时期,奏鸣曲经由D‧史卡接第、巴哈的儿子K‧P‧E‧巴哈以及史他密兹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渐确立成一种乐曲形式,然后再由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等人将之发扬光大。 浪漫乐派时期 (The Romantic Era):西元1820年∼1910年 在十八世纪末,发生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中产阶级抬头,贵族、教会组织的没落,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倡,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文化,浪漫主义成为新的一股潮流,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期间,音乐人才备出,创作出更多样式的曲风。 浪漫时期乐派的音乐家改变了旧有的形式与规则,为了能更加表现他们的情感。浪漫乐派有几个特点:标题音乐的确立、交响诗的开创、国民乐派兴起、再加上乐器更加精良(1830年代,由贝姆改良管乐器),管弦乐编制一步步扩编,造就这一个璀璨的浪漫乐派。 在这个年代的作曲家音乐家太多了,有: 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 德国浪漫歌剧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义大利歌剧家─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推展标题音乐的法国作曲家─白辽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最幸福的音乐家─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钢琴诗人─萧邦(Fryderyk Chopin 1810∼1849)、 夫唱妇随音乐家庭─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以及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 开创交响诗的李斯特(Ferencz Liszt 1811∼1886)、 开创乐剧的华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 义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强烈西班牙风的作曲家─拉罗(Edouard-Victor-Antoine Lalo 1823∼1892)、 上帝的作曲家─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德国的第三B─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布鲁赫(Max Bruch 1838∼1920)、 创作出最赚人眼泪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Giao Puccini 1858∼1924)、 巨大主义者─ (Gustav Mahler 1860∼1911)、 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以及浪漫乐派的最后─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在这近一百年中,有众多家的作品产生,演变到今天让您有买不完的C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2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