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巨变——民族主义和新纳粹主义

乌东巨变——民族主义和新纳粹主义,第1张

《垂死挣扎的纳粹德国》

已经证实的一个新闻——乌克兰政府决定给民众发放大量枪支,而上一个这样垂死挣扎的国家,叫做纳粹德国。

乌克兰政府给民众发放枪支,不是为了让民众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以下几个目的:

1将 普通老百姓拖入俄乌战争中 ,使俄罗斯投鼠忌器。

2一旦交战地区变为城市战, 作为进攻方的俄军,根本无法有效辨别哪些是防守方的乌军,哪些是持枪自卫的民众 。

3一旦大城市被占领,乌军核心势力可以化整为零,混入携带武器的民众当中,对俄罗斯进行骚扰和游击战, 迫使俄军对普通民众采取高压措施,激化当地民众和俄军之间的紧张关系 。

4利用西方媒体, 制造出“连普通民众都在保卫乌克兰”的假象,使许多人相信乌克兰当地民众普遍倾向现任政府 。

5 制造一个烂摊子,留给俄罗斯和日后成立的当地政权 ,所以现在要尽可能留一些可以引起混乱的因素。

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 乌克兰现任政府已经放弃基本底线了 。对当前局势来说, 急于速战速决的俄罗斯,可能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来尽早取得预期的胜利 。

另一方面,乌克兰政府在战争开始的一周内就选择这样无底线的方式,也 证明乌克兰政府对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抱有非常悲观的预测 。

事实上, 给民众发枪的行为不仅不会使民众主动攻击俄罗斯军队,反而会促使许多社会不稳定分子组成不同的武装团体,并对无辜民众造成大量伤害 。 而无辜民众为了自保,就更有可能主动索取乌克兰政府发放的枪支。因此,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 乌克兰“西岸”地区和乌克兰政府的主流拥趸——“班德拉分子”(乌克兰纳粹主义分子) 来说,乌克兰政府的这一决定将使这些纳粹分子拥有更强的武器装备,也意味着俄罗斯军队在巩固占领区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 针对乌克兰“东岸”民众的小规模恐怖袭击、针对运输线的骚扰、城市交战中混入民众当中进行偷袭,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

目前有消息称,俄罗斯已经调集了专用于城市作战的重型武器,倘若这一情况属实, 那就意味着俄罗斯对于攻占城市过程中原先坚持的民众保护,也在原则上进行了大幅度放弃 , 这对于无法撤离城市的普通民众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

《 俄罗斯重拾民族主义》

简单来说,乌克兰对于东欧乃至整个欧洲的重要性,是四个方面:一、农业。二、重工业与自然资源。三、地缘格局。四、东斯拉夫民族与文化。

乌克兰在战略家眼中的意义,特别是对俄罗斯的历代决策层来说是极具潜力的。首先,乌克兰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第一名是美国)。 乌克兰的粮食生产,攸关整个欧洲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如果说美国是世界粮价的“压舱石”,那么乌克兰就是整个东欧乃至欧洲粮价的“压舱石”。

乌克兰整个国家由大面积的平原构成(同样也是乌克兰很难抵御俄罗斯进攻的原因——无险可守) ,更重要的是, 乌克兰拥有着全球40%以上的“黑土地”,自身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都是“黑土地” 。可以说,乌克兰的田野上,种什么就丰收什么。 乌克兰的粮食丰收,就意味着整个欧洲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

2020年,乌克兰的粮食自给率为498%。 这个数字意味着, 乌克兰每养活自己国家的一个老百姓,就同时养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四个老百姓。 包括法国、西班牙在内的西欧、南欧各国对乌克兰的粮食依赖尚不算严重,因为他们自身农业发达,或在海外有许多农业集团(比如非洲和南美洲),但 对于包括德国、俄罗斯在内的东欧、北欧、中欧各国来说,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对于自身国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

这还仅仅是粮食生产, 乌克兰的农副产品同样是高产量、高质量 ,毕竟他们拥有整个欧洲人人羡慕的“黑土地”。 对于俄罗斯来说,掌控乌克兰,就可以掌控整个欧洲的粮食安全。同时,常年因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而头疼的俄罗斯,也在掌控这个“欧洲粮仓”之后,获得“吃饭问题”的根本性好转。

其次,乌克兰是整个欧洲都赫赫有名的重工业国家。 虽然乌克兰政府的腐败和寡头富豪对国家资产的贱卖,使乌克兰的重工业“家底”大幅度萎缩, 但乌克兰依然保留了大量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工人与工业设施 。特别是在军事装备领域和大型工业制造方面, 乌克兰有着傲视欧洲的本钱 。

除了重工业,乌克兰的矿产资源,也同样在欧洲具有着支柱性地位。 乌克兰是欧洲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的钢铁价格。 同时,作为前苏联的创始成员国, 乌克兰拥有大量世界先进的军事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重工业设施 。举个最生动鲜明的例子, 这场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用来进攻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的装甲部队,他们所使用的T-80系列坦克,正式这座城市自己在三十多年前参与研发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世界坦克生产史上的杰作 。

像这样令人感慨且充满历史性悲剧的情况,在这场俄乌战争中上演了太多次。 俄罗斯军队用来进攻乌克兰的许多主力装备,要么是当年乌克兰生产的,要么就是当年乌克兰研制的。

而人类目前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安-225运输飞机,也是属于乌克兰。 比这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 乌克兰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别尔库特(意为“金雕”)”特种部队,在为乌克兰做出了大量牺牲后,却被乌克兰政府当做“替罪羊” ,为了平息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乌克兰政府让这些自尊心极强的精锐军人集体下跪,向民众道歉。而这, 最终导致绝大部分的“金雕”特种部队成员,在2014年集体投奔俄罗斯,如今成为了俄罗斯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最精锐的力量之一 。

如今, “金雕”特种部队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这个在几年前还曾属于乌克兰,现在却被俄罗斯牢牢占领的土地 。本次俄乌战争, 有消息称“金雕”特种部队也参与了对乌克兰政府军的进攻 ,如果真是那样,显然是这片土地上, 又一次“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

第三,乌克兰在地缘政治格局中,拥有着关键性的地位。

如果东欧历史是一部《三国演义》的话,那么乌克兰堪称东欧地区的“荆州”,十足十的“四战之地”。 原因无他,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 乌克兰的南部海岸线,可以控制整个黑海,并决定黑海周边各个国家的海上安全。 乌克兰的北部,沟通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 乌克兰的西部,沟通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进而辐射东欧地区和欧洲局势最复杂的地区——巴尔干半岛。

仅从整个欧洲的能源安全来说,乌克兰就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欧盟有1/4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虽然通过乌克兰的输送量约有三分之一,但占到目前供应量的20%。换言之, 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欧盟各国老百姓,冬天的暖气费是否昂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乌克兰的能源输送 。 事实上,“北溪二号”项目的创设原因,正是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乌克兰拒绝了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欧盟输送更多天然气的愿望而导致的, 并最终迫使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经过反复商议,选择 花费数十亿美元,绕道数百公里,沿着乌克兰周边国家,向德国在内的欧盟提供更多的天然气 。

随着俄乌关系自去年开始的不断恶化, “北溪二号”项目也面临停摆,而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60% 。 对于欧盟的普通老百姓来说,2021年到2022年的这个冬天,他们为了正常取暖和生活,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表现得比美国更加急切的原因 。 特别是德国,该国民众的冬季取暖需求和国内日常能源消耗,极度依赖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输送。俄乌战争对欧盟国家来说,不吝于一次“能源危机”。

看完上述三个方面,我想各位应该能够明白, 为什么乌克兰民众对于这场战争抱有极为复杂的情绪——乌克兰的合法政府与上层精英,实在是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也许俄罗斯出兵在法理上侵犯了乌克兰的国家主权,但 对于早就受够了乌克兰政府的老百姓来说,或许俄罗斯即将到来的统治还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好一点 。

更何况,俄罗斯对于乌克兰来说,根本谈不上外人。这就是接下来,探讨的第四点——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共识的问题。

第四,乌克兰在“东斯拉夫民族与文化”领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斯拉夫民族可以简单理解为“三兄弟”,“大哥”是俄罗斯,“二哥”是白俄罗斯,“小弟”则是乌克兰。 这三个国家有着非常清晰且明确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有着非常相近的民族文化。 如果你简单了解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你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极其微小。

东斯拉夫民族之间重新融合的畅想,在东欧地区并不是罕见的观念。 从古代的俄罗斯帝国到上世纪的前苏联, 东斯拉夫民族的每一次崛起,都必然建立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三个国家的高度合作乃至融合上。 换言之, 每当俄罗斯试图崛起为世界性强国,它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纳入自身的统合范围。这在历史上,已经多次得到验证。

如今,白俄罗斯在坚持了多年的“独立自主”后,彻底倒向了俄罗斯,并确立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经济一体化”协议。发生在白俄罗斯的这一切,不过是东斯拉夫民族长达数百年的分分合合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重演罢了。 如果俄罗斯复兴的脚步继续前进的话,在不久的未来,乌克兰也将像白俄罗斯一样,与俄罗斯之间形成“经济一体化” 。而在“经济一体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一体化”、“军事一体化”,最后则是“政治一体化”。如果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打破这一过程,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一体化”,也即“超联邦国家”的形成——比如历史上的沙皇俄国与前苏联的建立。

乌克兰作为国家的形成过程,正是东斯拉夫民族与东欧其他民族之间不断争斗的结果。 当乌克兰跟随其他国家的脚步时,俄罗斯便会陷入虚弱。而当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的前进脚步时,俄罗斯便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的强国。

事实上, 乌克兰的形成过程,也为乌克兰如今的国内分裂埋下了“种子” 。 乌克兰的大部分领土,都是由周边不同国家从自身划拨或“授权管理”而得来。 靠近波兰、立陶宛等方向的“西岸”地区,是历史上立陶宛公国和波兰公国给予乌克兰管辖的土地。而靠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东岸”地区,则是沙皇俄国与前苏联从自身划拨给乌克兰的土地。 因此,这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和历史情结,分别倾向于不同的周边国家。

引起本次俄乌战争的导火索——顿巴斯地区,就是俄罗斯人占比超过70%,且历史上一直属于俄罗斯文化覆盖范围的地区。 对“东岸”的乌克兰民众来说, 他们内心的祖国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前苏联,是继承了反法西斯正统的俄罗斯联邦,而不是如今纵容“西岸”地区的“班德拉分子(乌克兰纳粹分子)”,且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反对美化纳粹主义”的提案投票时,与美国同时作为唯二的投下“反对票”的乌克兰,或者说如今的乌克兰政府。

从这一角度来说,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至少在“反法西斯”这一全人类的共识方面,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更重要的是, 由于前苏联时期在东斯拉夫民族融合方面取得的极大成功,使得乌克兰境内许多民众更擅长说俄语,而不是乌克兰语 。对他们而言, 俄语是具有文化正统性的“普通话”,而乌克兰语则更像是凸显“地区独立性”的“方言” 。

某种意义上说, 本次俄乌战争,不过是前苏联解体的又一次余波 。 三十年前,那场世纪性的地缘政治灾难,早已为这场战争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

对俄罗斯来说,放弃前苏联时期提倡的“人类大团结”的共产主义信仰,转而重新拾起沙皇俄国时期的“东斯拉夫民族认同”,作为复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共识与信仰基础,也许是一杯饮鸩止渴的毒酒。 毕竟, 在民族主义极易演变为民粹极端主义和封建复辟浪潮的这个时代 ,即使是普京这样的强者,也在培养“东斯拉夫民族主义”转变为“俄罗斯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屡屡碰到棘手的问题 (比如克里米亚问题中,试图复辟沙皇俄国的民粹主义势力) 。

乌克兰也好,俄罗斯也罢,又或者是牵扯进俄乌战争的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国家, 他们都是组成前苏联的核心国家或重要成员国 。今时今日,它们在前苏联的坟头,上演着一幕幕地悲欢离合, 仿佛在用血与泪、欢与笑,为东斯拉夫民族和东欧地区这种宿命性的轮回,增添着一笔又一笔沉重且悠长的,来自欧洲大历史的叹息 。

当民族理想与国家信仰分崩离析,曾经的同胞便只能刀剑相向,又或者互为寇仇。

我们又应该怀揣怎样的心情与态度,来审视这场充满讽刺意味的战争。

附:俄乌战争纪实:乌克兰的纳粹分子都是什么人?-哔哩哔哩 https://b23tv/GtFtVqJ

俄罗斯的风俗、文化 礼仪习俗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148亿人口中,俄罗斯占人口的大多数。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结构为本人名父名姓。妇女婚前用父姓,婚后多改用夫姓,但本人名和父名不变。 俄罗斯人的姓名和称谓的使用非常考究,往往因交际场合性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同。在正式场合,陌生人相互介绍时,成年人一般用全名,青年人多只用名字。俄罗斯人对“你”和“您”的使用,也非常考究。称“您”表示尊敬,但也表示关系一般。称“你”则表示关系密切。 俄罗斯人一般的见面礼是握手,但要注意握手时要脱下手套。久别的亲朋好友常用亲吻拥抱礼,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应邀到俄罗斯人家做客,进屋后应脱衣帽,先向女主任问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男士吸烟,要先征得女士们的同意。 对于数字,俄罗斯人忌讳13,而喜欢7,认为7象征幸福和成功。送礼也喜爱用单数,认为双数不吉利。 俄罗斯人大多信奉东正教。主要民间节日有:圣诞节(1月6日或7日)、洗礼节(1月19日)、复活节、彼得节(7月1日)、以利亚节(8月1日)等。 节假日 元旦(1月1日) 东正教圣诞节(1月6日) 妇女节(3月8日) 胜利节(5月8日) 独立节(6月12日) 十月革命节( 11月7日) 俄罗斯的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 芭蕾舞 每年夏天,正值旅游旺季之际,俄罗斯顶尖的芭蕾舞团都倾巢外出表演。留在国内的往往只属一般水平。不过若能在古雅的剧院中欣赏 一场心爱的节目,也不失为一件人生乐事。 自苏联解体之后,票价已逐渐与消费物价挂钩。收费按表演团体的水平高低决定,再根据不同的座位来分开等级。目前一流剧团的收费每票约由5美元到20美元不等。门票通常一早售完。游客不妨到地铁站的售票亭碰碰运气,有时会买到黄牛票。表演开始前在剧院门口也可能遇到别人的退票。如果不嫌价钱贵,可向酒店的服务太或旅行社订票。收费一般包括来往接送。表演通常在晚上7点开始,门票上印有剧院的地址和附近地铁站的名字等资料。至于马戏表演,圣彼得堡的马戏团每逢夏季都休息, 但莫斯科就终年不断。 民族歌舞 俄罗斯人能歌善舞,性格有热情开朗的一面,欣赏他们的民族歌舞,定会增加对他们的了解。 在俄罗斯民族歌舞中,男子的舞姿都表现出向女子献殷勤,并流露出热情顽皮的目光,尽力突出自己的机灵、勇敢和彪悍。女子则贤德端庄、含蓄和稳重。舞者身穿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有时拿着手帕、头巾或帽子之类的东西。以手风琴或三角琴等伴奏,有时甚至不用乐器,单纯以合唱伴舞。 游览船 在莫斯科或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圣彼得堡进行水上游览是一件乐事。沿河两岸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生活体验 在俄罗斯游览期间,若能到当地人家中做客,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习惯,相信会令旅程更加难忘。。例如想吃俄罗斯大餐,外面的餐厅收费昂贵,而且菜式未必正宗。俄菜包括极其多样话的冷拼冷盘,名目繁多的沙律和味道浓郁眼的额菜汤。大盘有各种肉类、家禽和鱼,采用不同的烹调方式精心泡制。美中不足的是蔬菜不多。主量除面包外,还有马铃薯和米饭。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和民族的经典音乐。它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听不懂?好吧,Let's start from here

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要抓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什么叫一个中心呢?非常简单,就是 以德奥音乐为中心 。以德奥音乐为中心,就是德国和奥地利,我们去统计一下,最出名的这些古典音乐作曲家,大概有一半不是德国人就是奥地利人。我们都知道,维也纳是所谓的“世界音乐之都”,以维也纳为核心绕一圈的德语文化区,它是古典音乐的正宗,它的精神和魂在里面。

尤其是你去看所有的这种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这种正经的严肃音乐,非娱乐性质的纯音乐,绝大部分是由德国人、奥地利人,或者德国籍的奥地利人,奥地利籍的德国人,反正就是这批讲德语的人给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中心,以德奥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是什么呢? 一个意大利音乐,一个是俄罗斯音乐。

论不靠谱我只服意大利人,就是说意大利凡是在干正经事方面根本不行,但意大利人在娱乐、谈恋爱、玩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

你就记住一个,意大利的古典音乐就是歌剧。当然在早期的时候也有很多严肃音乐,不过可以不论,因为跟德国、奥地利的音乐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意大利的几大巨匠,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唐尼采蒂、贝里尼,这些人是只写歌剧,只有歌剧这一种作曲形式,就等于是他们也跟德奥这帮音乐家是非常友好的,内心互相深深鄙视的,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个体。

在19世纪早期的时候,贝多芬虽然是万世师表,所有人都尊敬的大师,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其实已经红不过罗西尼了,因为他的音乐实在是太登峰造极了,太高深了。罗西尼则是人见人爱,他的音乐特别骚气,又炫技,剧情又好,又好听。

所以说两个基本点,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他们就是专门搞歌剧。歌剧是一个娱乐性质比较强,娱乐性质大过艺术性质的这样一种体系,有非常严谨、非常完善的故事体系。

俄罗斯是怎么回事呢?俄罗斯、捷克,还有以前的南斯拉夫,他们都属于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俄罗斯的音乐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深层次的浪漫,还有一种悲凉感和悲壮感。

这么说吧。德奥音乐就像鲁迅的作品,一本正经的跟你说事儿,或者非常讽刺的跟你说,你们这帮麻木的人要觉醒,你们在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就是非常严肃的。

意大利的歌剧就像鲁迅特别看不上的一个作家,叫林语堂。鲁迅是批评过林语堂的,说你看国仇家恨,我们这个国家都要亡了,你整天写这些小资的东西有什么用?意大利人就是有一种哪怕国仇家恨,我也要谈我的恋爱的这种感觉。

然而俄罗斯人的音乐特别像徐志摩。为什么呢?就是你看徐志摩写诗,浪漫到一定程度。我觉得俄罗斯音乐听上去就是特别浪漫,特别深邃,而且它不藏着掖着,它有什么感情都会跟你说,比如说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非常直接,就有一种感觉,啊,祖国,啊,母亲,这种感觉就出来了。

所以说,敲黑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定最重要的是德奥音乐,它是摆事实,讲道理。它是正经的严肃的音乐,而且它也是最丰富的的音乐。然后意大利音乐的娱乐性质要强一点,俄罗斯的音乐就是一种深度的浪漫。

欧洲主要有四大民族,即 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凯尔特民族和斯拉夫民族 。后三个民族则一度是拉丁人心中的三大蛮族。

拉丁人 建立了古罗马帝国,现在主要分布在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西罗马灭亡于日耳曼各民族,东罗马又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不过,拉丁人在大航海时代又崛起了,大量的拉丁人迁徙至美洲,如今日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国民都是以拉丁裔为主的。相对来说,拉丁人比较懒散。

日耳曼人 起源于北欧,后逐渐迁徙到中欧。公元4世纪,各支日耳曼人因受到匈人挤压而涌入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并建立了多个封建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形成今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而在公元5世纪时,日耳曼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英伦三岛,形成今日英格兰人的主体。大航海时代后,英格兰人大规模殖民北美与大洋洲,又形成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日耳曼人是一个相对努力的民族。

凯尔特人 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广泛分布在葡萄牙到黑海间欧洲大陆上。后来罗马帝国崛起,大部分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同化,而也有不少凯尔特人集中生活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再后来,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日耳曼人征服”开始,凯尔特人被迫向法国的大山深处和大不列颠群岛迁徙,力求与世无争,现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凯尔特是一个相对佛系的民族。

斯拉夫人 主要分布于中欧、东欧和东南欧,从地理与文化差异主要分为三支。 如东斯拉夫人,即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又如西斯拉夫人,即后来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再如南斯拉夫人,即后来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保加利亚,马其顿等。 最先崛起的是西斯拉夫中的波兰人,他们离日耳曼人最近,吸收了日耳曼人的先进文化,建立起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了整个东欧草原,残酷压迫东斯拉夫人。后来,东斯拉夫人的主体国家俄国崛起了,便实施报复,致力于灭掉波兰。南斯拉夫人则更加希腊化,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上,内部也是纷争不断,使巴尔干成为世界上一个著名的火药桶。相对来说,斯拉夫是一个最不团结的民族。

比如最近爆发的俄乌战争,便是东斯拉夫三兄弟——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之间的混战。

斯拉夫人最早可以从文献当中追溯到1世纪左右,古代斯拉夫人也称为维内德人,如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在1-2世纪,斯拉夫人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即后来俄罗斯人所谓的近东地区。

6-7世纪,斯拉夫人由于分布太广,在广大的东欧地区扩散开来,最终民族“分裂”为了东西南三大支。

斯拉夫人分裂后,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分别建立了不少国家。

西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有:818年大摩拉维亚(强盛时领有摩拉维亚、波希米亚、西里西亚、斯洛伐克西部和波兰南部等地)、870年波西米亚(主要领土为今天的捷克地区)、1025年波兰(后来波兰多次灭国又复国)、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主要民族为波兰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

南斯拉夫建立的国家有:681年保加利亚(1018年,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于东罗马、1397年,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灭亡于奥斯曼帝国)、1190年塞尔维亚(从东罗马统治下独立)。

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有:882年基辅罗斯(大致相当于今俄罗斯东欧部分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部分地区)、987年波洛茨克(后来的白俄罗斯)。

由此可见,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脱胎于一个国家,即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的都城在基辅,王朝奠基人是留里克,因此这个王朝又被称为留里克王朝。

很有意思的是,留里克并不是斯拉夫人,而是从事着强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的日耳曼民族北支——维京人。

维京人,又称诺斯人、罗斯人。

一伙罗斯人从北欧来到东斯拉夫的地盘上打劫,结果被东斯拉夫联合起来赶跑了。

之后,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又打起来了,彼此斗得精疲力尽,他们商议,去北欧把那伙打劫的罗斯人请回来恢复秩序与和平。

于是罗斯人留里克开始了留里克王朝对俄罗斯长达七百年的统治。而罗斯人的血液也和东斯拉夫人融合在了一起。

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陷于封建混战,分裂为十八个公国。

1240年,基辅罗斯正式宣布灭亡,被蒙古帝国征服,成为成吉思汗长子术刺之子拔都所建立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的藩属。

1480年,金帐汗国大汗阿合马进攻莫斯科公国失败身亡,这才结束了蒙古人对古罗斯各公国长达240年的统治。

古罗斯各公国在被金帐汗国统治期间,还受到一些古代欧洲国家的入侵和统治,从而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罗斯人3个支系。

例如西南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生活的斯拉夫人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而这一支古罗斯人则在17—19世纪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再如西北原属基辅罗斯的波洛茨克公国自蒙古入侵后,其又在13世纪中期-18世纪末,先后归属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一支古罗斯人形成了今天的白俄罗斯族。

而在东北的古罗斯人则形成了今天的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是这三个兄弟民族中最强大的。

俄罗斯的前身是基辅罗斯中的莫斯科公国,成立时间很晚,直到1283年,莫斯科公国才正式建立。

不过莫斯科公国的王公都是留里克王朝的后代。

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一世接受金帐汗国大汗册封,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此后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到40年代成为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

1478年,伊凡三世停止向金帐汗国缴纳贡赋。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率兵讨伐莫斯科公国失败。不久,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从此结束了蒙古人对古罗斯长达240年的统治。

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称号为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建立了俄罗斯帝国。

18世纪,俄罗斯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

白俄罗斯也在18世纪起被并入俄罗斯帝国。1919年1月,白俄罗斯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苏联成立,白俄罗斯加入联盟,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

1991年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至此,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各自的独立最终完成。

“别洛韦日协议”的第五条有如下规定: 缔约各方相互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和联合体范围内现有边界不可侵犯性。它们保证在联合体范围内开放边界、公民来往和传递信息的自由。

曾经兄弟情深,如今却兵戎相见。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却已成仇敌。愿人世间彼此多一些信任,愿人世间不再有战争。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世界歌剧史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歌剧 俄罗斯民族歌剧

俄罗斯民族歌剧

俄国歌剧,虽然可以回溯到18世纪,但为西方世界所熟知,则只是60年的事。他们很少有歌剧到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我们借俄国的芭蕾舞剧,因而了解斯拉夫民族的音乐、技艺和表演等。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在参考书中翻到俄国歌剧作曲家的名字。即使是第一流作曲家,也只有少数的作品曾在国外上演。我们听俄国的音乐,总有些悲怆之感,连同他们的国歌,编写得何其沉郁。由此 可推想到俄国歌剧的风格。最初,俄国的歌剧完全效法意大利的格调,因意大利也有些郁闷悲怆的韵味。

歌剧在俄国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音乐在俄国起步也较晚,至少是满篇带调号、速度记号和大量小黑点的、正式的、书本学究式的音乐起步较晚,而这种音乐导致了歌剧的产生。千百年来俄国百姓一直唱着民歌狂欢作乐,但是没有人费心记写下其中的很多歌曲。

17世纪晚期开始其统治的彼得大帝不太喜欢当时刚刚起步的歌剧。他小时候在宫廷唱诗班唱点歌,长大后却比较喜欢军乐了。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却很喜欢歌剧,因此建了一座剧院。但她很难说服那些贵族们去看演出,必须挨门挨户去请他们。

在凯特琳娜大帝统治时期,歌剧在俄国成为较为普通的事物了。凯特琳娜喜爱歌剧特别是法国喜歌剧。她邀请了诸如萨列里和佩西埃罗这样的著名作曲家访问圣彼得堡,并演出他们自己和其它人写的歌剧。音乐史学家唐纳德杰伊格劳特告诉我们:在18世纪的最后25年中,差不多有350部歌剧的首演是在俄国。然而即使是那些歌剧也不是真正的俄罗斯歌剧,因为它们不是俄罗斯作曲家写的,也不是用俄语演唱的。

格林卡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真正奠定了俄罗斯民族歌剧风格的是一个名叫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有一种特性,乃是“沉闷”二字。(他在所有其它音乐的创作中也奠定了真正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而与此同时奠定真正的俄罗斯民族歌剧风格的工作也就容易得多了)。

格林卡1804年6月1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庄园主家庭。父亲是退役将军,母亲是一位熟悉俄罗斯民间歌曲的主妇。据格林卡的回忆,格林卡小时候最喜欢听两个铜锅碰撞的声音,后来长大了不再有这种喜好,而在那之前他已把奶奶大部分最好的厨具都糟踏够了。有时他父亲会雇一个小乐队在就餐时奏乐,他特别喜欢听乐队演奏那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所以他的童年是在民歌曲调里度过的。

格林卡从10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4岁进入圣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学校,学习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和波斯语,同时向英国钢琴家菲尔德学习钢琴,跟俄国作曲家迈尔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格林卡在圣彼得堡结识了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同普希金的交往中,格林卡不仅激发出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熏陶。

1830年,格林卡赴意大利学习观摩。他一方面悉心研究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唱家的美声唱法,一方面有幸结识了柏辽兹,接触了浪漫主义音乐。他认为,在意大利式的创作中,他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格林卡决心要创作出“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1833年,格林卡在德国学习考察时,创作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特殊草稿”。

1834年,格林卡回到俄国。他立即会见了普希金、果戈里、维雅采姆斯基等人,表示出要创作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强烈愿望,并得到他们的热烈支持。诗人茹科夫斯基很快便提供了一个歌剧题材,这就是伊凡苏萨宁的英雄故事。这个俄国农民英雄反抗入侵者的故事,紧紧攫住了格林卡的心灵,与他要创作一部“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构想极其吻合,他以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歌剧创作中。

1836年11月27日,《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首演。在沙皇的授意下,改名为《为沙皇献身》,首演获得极大成功。这一天成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日。大多人对《伊凡苏萨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歌剧是真正的俄罗斯歌剧。格林卡的歌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俄罗斯音乐时期”,《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由于这部歌剧中全是普通农民的形象,因此上层社会蔑视地称它为“马车夫音乐”。对此,格林卡坦然接受,他尖锐地指出,在那场抗击入侵者的战斗中,马车夫比老爷们还顶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2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