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巴马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在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他的作品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司汤达像
在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处于巅峰的时期,出现了一位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超前意识使他很难为同时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甚至不承认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杰出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司汤达。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从小深受家庭的压制和束缚。而他唯一敬爱的外祖父则是一位启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响下,司汤达对启蒙思想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对卢梭尤其崇拜。
司汤达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并对其支持并向往。1796年,他到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因为学校中很多老师都是革新派,使司汤达能够受到进步的教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心学校,来到了巴黎,并在亲戚的介绍下在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征战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仑失败。在此期间,司汤达阅读了大量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逐渐形成了对社会和对人的基本哲学观点。他在文学上欣赏莎士比亚,开始有了现实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失业了。他愤然离开法国,去了意大利的米兰,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这期间,司汤达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意大利革命浪漫主义运动,并始终注视着法国的形势和变化。他还开始了写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史》和著名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同年,开始写《拿破仑传》。
司汤达回到巴黎后生活清贫,当时法国正处于复辟王朝后期,政治更趋反动,他从1822年开始发表文章对法国社会进行剖析,后来结集出版《英国通讯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后出版了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和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问世。司汤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创作经验,于1829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红与黑》。小说于1830年出版,标志着司汤达创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后,司汤达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辖的濒海小城维达-维基雅当领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1836年写作了《回忆拿破仑》,1838年出版了《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政治斗争的小说《巴马修道院》问世。还有自传性作品《自我崇拜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尔的一生》在他去世后出版。另外,他还留下了多部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
司汤达于1842年中风去世,被安葬在蒙马尔特公墓。
司汤达另一部杰出的作品《巴马修道院》和《红与黑》一样,表现了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以及它们在家庭内部的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台尔·唐戈仰慕拿破仑的伟大业绩,崇拜拿破仑,梦想参加祖国的解放斗争。然而时代变了,面对复辟时期严酷的政治现实,他只好按照本阶级的要求,走上了教会的道路。但是这与他的理想和爱好相距甚远,他用谈情说爱和游戏人间的胡闹填补内心的烦闷,最后悒悒死去。这个时代造成了他喧哗一时却毫无意义的一生。小说中精彩地再现了滑铁卢战役,表现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而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巴马修道院》1838年出版后立即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是司汤达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儿》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一方面是个道德败坏者、无赖、懒惰者,通过他的话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道德;同时又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见解表现出狄德罗自己的美学见解。他既是丑恶行径的实行者,又是丑恶行径的批评者、揭示者。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并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特征。
斯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高尔基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他曾这样评述:“斯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他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见”。但是,斯汤达一生却默默无闻,他的价值与才学并没有被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认可。巴尔扎克对于斯汤达平淡的一生也不可理解,他曾写道:“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学识广博,结局只是奇微塔味歧阿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为他的时代所写的,而是超前的。他曾说过:“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而写作”,“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斯汤达的预见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斯汤达的作品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他的名字在沉寂的历史中,愈来愈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斯汤达是个超越时代的文学巨匠。
斯汤达于1784年生于法国一个小城格朗诺布市,他父亲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律师。在斯汤达7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此后,斯汤达便由外祖父与姨祖照看。外祖父思想开明,从小就介绍一些启蒙作家的作品与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给斯汤达。姨祖性格正直刚强。这两个长辈的优秀品质从小就给斯汤达很大的影响。1799年,斯汤达在中学毕业后到巴黎谋职。
1800年,斯汤达在拿破仑的军队中任职,后来随军到意大利,在军队中当龙骑兵中尉。到了1802年,斯汤达辞去军职,闲居巴黎。在这段时间中,他研究了许多思想家的论著,阅读了大量古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1806年,斯汤达重回军队,这时他的眼界开阔了许多,更加崇拜拿破仑。1812年,他随军远征俄罗斯,目睹了莫斯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但法军却遭到惨败。战争结束后,斯汤达也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波旁王朝复辟后,斯汤达侨居米兰。从1814年开始,他学习写作,用各种笔名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主要有《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17年,斯汤达发表了《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正式开始使用“斯汤达”这一笔名。他态度激进,经常谈论一些关于政治、社会的问题。他批判复辟的波旁王朝,并且与意大利烧炭党人有来往。他被奥地利当局视作“危险分子”,被驱逐出境。
1821年,斯汤达回到巴黎。他依然激烈反对波旁王朝。在英国的报刊上常发表一些巴黎时评,后来结集为《英国通讯集》出版。他还发表了《论爱情》、《罗西尼的生平》、《罗马漫步》等,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在书中,他明确地反对为封建王权服务的古典主义文学,指出它已过时了,新时代需要的是浪漫主义的狂风。
1827年,斯汤达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又被称为《爱的悲剧》。小说以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故事为线索,嘲笑了复辟贵族的苍白与绝望的嘴脸。1829年,斯汤达又发表了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主要是揭露贵族阶层的自私自利的本性。
1830年,斯汤达的《红与黑》发表。这部伟大的作品奠定了斯汤达在文坛上的地位。
《红与黑》,原名《于连》,直到在印排时,才被作家改为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小说的情节取材于一桩真实的刑事案件。1827年,斯汤达在格勒诺布勒《法院公报》上看到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名叫贝尔特的青年家庭教师,与主妇私通,后来事情败露,贝尔特在绝望之际枪杀了这个主妇,被交付民事法庭审判。斯汤达以此为线索,进行了大量改造,终于使其成为广阔深入地展示历史的巨著。小说副题为《一八三○年纪事》,其用意在于描绘出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真实本质。
主人公于连生活在复辟王朝时期。他是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小锯木厂主的儿子,由于小于连生来体弱,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被父亲所嫌弃。但于连才智超群,喜欢读书,一心想出人头地。有一位拿破仑的军医非常喜爱他,教他学习了拉丁文与拿破仑的辉煌历史。于连对于拿破仑非常崇拜,但是拿破仑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寻求出路,于连到了德·瑞纳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市长是个粗鲁鄙俗、麻木不仁的贵族官僚,因为反革命有功,复辟后出任市长,他对下属与仆人蛮横粗暴,他看不起于连这样的下等平民,他明白地告诉妻子,“要保持我们的地位与权威,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于连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后来,他们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好事不常在,他们的关系败露,于连被迫离开了市长家。一直想出人头地的于连在两条路都已堵死之后,不得不进入阴森可怖的贝尚松神学院学习,想通过这条路,求得以后有个好结果。但是学院内竟然特务多如牛毛,教派斗争也非常激烈。虽然于连事事小心,依然被卷入教派的斗争。他无法再在神学院立足,于是随着被迫离职的彼拉院长去了巴黎。经人推荐当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由于他才干出众,聪明机灵,很受侯爵赏识。同时,侯爵的女儿也被于连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两人产生了爱情。但是,木尔侯爵对女儿要嫁给一个没有身份的穷小子大为光火,但禁不住女儿的逼迫,而且女儿已经怀孕,侯爵被迫答应了于连的婚事,替他弄了一个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法兰西陆军中尉的军衔以及一个年收入20600法郎收入的庄园。正在于连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迫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信,侯爵因此取消了他与自己女儿的婚约。于连一怒之下赶到维立叶尔市,将正在教堂祈祷的市长夫人用枪打伤,于连因此被处以死刑。市长夫人始终真爱着于连,最后公开到监狱探望于连,但已挽救不了于连。于连死后,她也悲伤而死,而侯爵女儿则亲手持着情人的头颅,亲吻他,并亲自把他埋葬。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而失败的故事,控诉了社会阶层的不公。统治阶级不允许那些高傲的平民敢于反抗权贵,敢于在上流社会中如贵族般生活。斯汤达以象征性的笔法揭露了法国社会的本质,富含哲理性。《红与黑》是斯汤达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同时代法国文学中屈指可数的佳作。
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斯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海滨小城奇微塔味歧阿的领事,一直到他逝世。这段时间,是斯汤达的收获季节。他创作了大量出色的作品,如《回忆拿破仑》、《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意大利遗事》以及与《红与黑》一样杰出的作品《巴马修道院》,还有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吕西安·娄凡》,也被称为《红与白》。
1842年,斯汤达因病回到巴黎,3月23日因中风不治而逝,一生寂寞的斯汤达死时仅有妹妹、堂兄与作家梅里美三人送殡,遗体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上用拉丁文刻着作家生前自己拟定的碑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内容提要
译者前言
拉辛与莎士比亚(一八二三年)
序
第一章 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
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
第二章 笑
第三章 浪漫主义
拉辛与莎士比亚(一八二五年)
说明
序言
第一封信 古典主义者致浪漫主义者
复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第三封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第四封信 古典主义者致浪漫主义者
第五封信 浪漫主义者到古典主义者
第六封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第七封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第八封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第九封信 古典主义者致浪漫主义者
第十封信 浪漫主义者致古典主义者
声明
附录
旅人札记(选)
《意大利绘画史》导言
《阿尔芒斯》前言
关于《吕西安·勒万》
致于勒·高及耶夫人
《吕西安·勒万》序言
《吕西安·勒万》第一部引言
《吕西安·勒万》第二部引言
为《吕西安·勒万》所写的遗嘱 一八二二年七、八月间,英国潘莱剧团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亚戏剧,受到巴黎一部分观众和舆论界的恶意捣乱和攻击,以致不得不停止演出。司汤达对此立即作出反应,写出文章,这就是英国侨民办的刊物《巴黎每月评论》同年十月号上发表的《拉辛与莎士比亚》,题目是用英文写的,文章是用法文写的,小题目便是本书第一章所用的那个题目。一八二三年一月,司汤达又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笑》,即本书第二章。第三章《浪漫主义》,应写于此后一八二三年年初这一段时间,但这时《巴黎每月评论》已和另一英国刊物合并,于是司汤达将这新写的一章连同前已发表的两章合在一起以《拉辛与莎士比亚》为题自费出版。这本小册子出版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浪漫主义和新的思潮日益猛烈冲击着巴黎古典主义堡垒。法兰西学院那部在当时享有极高权威的辞典也不能不对浪漫主义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浪漫主义这个新词作出自己的解释。法兰西学院院士奥瑞在一八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就此向浪漫主义发起攻击。将近一年后出版的《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二部分,便是对这位古典主义卫道士的回答。政论小册子当时十分盛行,司汤达的朋友路易一保罗·顾里埃便是著名的政论作家;司汤达已写的许多作品本身(甚至也包括他的小说)也都带有政论特色,其实司汤达本人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册子作家,他更是有意采用这种小册子形式来写他这部批判古典主义派的书。“小册子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喜剧”,司汤达这样说。反击法兰西学院古典派权威人士,自由派很感兴趣,在政治上于他们有利,与英国剧团在巴黎演出莎剧时自由派煽动什么英国人谋害拿破仑、大肆攻击莎士比亚的情景相比,是大不相同了。所以《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二部出版,有自由派报纸鼓吹,十分引人注目,影响也很不小。但是自由派作家或者当时浪漫派作家也未必真正理解司汤达的“浪漫主义”。
这是司汤达写《拉辛与莎士比亚》的直接原因。
但是,从这部书本身看,从它所涉及王政复辟时期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美学、戏剧种种极其纷纭复杂的背景看,从它的笔锋触及的人与事看,特别是从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来看,司汤达揭起“浪漫主义”这面旗帜的原因,要深刻得多,其意义更为重大。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实质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时代的重要问题,他反复强调时代的变化,总是将艺术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虑,他早已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与艺术要求。在谈到喜剧问题时,司汤达强有力地指出:“尽管证券交易所和政治赋予我一种深刻的严肃性,尽管怀有党派的仇恨,倘若是要让我笑,仍然必须在我面前以一种愉快有趣的方式使某些满怀热情的人在走向幸福的道路上失足受骗才行。”这就是司汤达所强调的资产阶级“现代人”。头上戴着庞大假发的法国侯爵对戏剧艺术绝对提不出这样的要求;即是当时浪漫派诗人如拉马丁、雨果等也未必讲得出这样锋利的语言。《拉辛与莎士比亚》另一个主调是:“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因此感动了他们同时代的人”。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来了。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由此开其端。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还有,在艺术上,一系列原则性的意见,特别是向莎士比亚学习的问题(本书第五封信关于检查制度、第八封信后两条司汤达的长注可予注意),在法国文学史上似乎可以说第一次如此鲜明地提出来并作出比较详尽的说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许多经验之谈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这是不是有助于人们理解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莎士比亚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可以加以探讨的题目。
可是,在一八三二年,雨果《克伦威尔》序言发表后五年,Ⅸ哀尔纳尼》轰动一时的首场演出已过去两年,正当浪漫主义运动盛极一时的情况下,司汤达的女友于勒高及耶夫人写信给他说:“创造浪漫主义的本来是你,你的浪漫主义是纯净的、自然的、动人的、好玩的、天真的、有趣的,但是别人却把它弄成了一个尖声嚎叫的怪物。你创造别的东西吧。”这当然是一个女人娇声娇气讲出的俏皮话,但可以反映出她的这位作家朋友和她交谈中的观点,似乎无可怀疑。正是这位高及耶夫人在一八三三年写了一部小说,要司汤达给她提意见,不料却促使司汤达沿着她那部小说稿的题材线索扩展开来竞写出一部很值得注意的小说《吕西安勒万》。其实,尖声嚎叫的浪漫主义早已被这位有独创性的作家抛在脑后,在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已经走得很远了;这就是司汤达另一类新的创造。司汤达所谈的浪漫主义,对我们研究他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是有帮助的,对于了解从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司汤达的现实主义观点,如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艺术必须具有真实性,描写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不可能是从逻辑推理中推导出来的原则,而是长期社会实践和艺术学习的结果。让。普来沃说司汤达在一八一七年写出《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是经过写了十五卷的日记、初稿、研究、文学通信、六卷艺术评论的准备才取得的。司汤达的思想和美学在《海顿生平》(一八一四)、《意大利绘画史》(一八一七)、《论爱情》(一八二二)这三部书里已经比较完整地形成;《拉辛与莎士比亚》不过是这位作家表示与封建历史时期旧文学告别,从此走上近代现实主义小说新开辟的广阔领域。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件。
译本中增补了许多注释,其中属于考订、资料性的材料,大多取自本书编者皮埃尔·马提诺的注释;我在译本注释中未一一注明,应该在这里交代一下。
王道乾
一九七八年五月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
司汤达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扩展资料:
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
——红与黑
司汤达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陆续发表了文艺论集()。
A《拉奥孔》
B《情爱论》
C《意大利遗事》
D《拉辛与莎士比亚》
正确答案:D
第十八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西方术语的引入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常用概念,一般用来概括文学思潮、划分文学史或文化史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概念去把握认识对象。概念是相对稳定的,而对象却复杂多变。在概念和对象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缝,人们不断地调整概念的内涵以适应多样多变的对象。因此、给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定义,常被视为理论的冒险。这种冒险已经产生了许多牺牲者。就连极其讲求缜密运思与实证分析的韦勒克,在界定浪漫主义上的“统一性热情”,也遭到了批评。利里安·弗斯特指责他忽略了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歪曲了欧洲浪漫主义有着不同侧面的真相。”①对浪漫主义等概念既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诸种界定,都难以令人完全信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理论无法使用确定的概念阐释对象,而只是提醒人们不要僵硬地限定并使用这些概念。古典主义等概念框住的是多样对象的某种家族相似性,从中寻绎出一些“主导性规范”。如果人们不把概念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以概念来把握对象的限度,认识到多样对象的一些异质性是概念的同一性所无法捕捉的,那么,文学理论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概念的运思又具
有实践的功能。某些关键性概念的介入有可能改写过去的文学史,或者塑造文学的未来。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件并不罕见。事实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概念是在文学史事变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在得到确认之后又进一步介入文学史的发展,它们所引发的大规模论争同时也规约了新的文学史阶段,限制了文学的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概念显示了强大的理论动力。
伴随着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的转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西方文学理论术语也取代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常用术词,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些术语的大规模引入和使用,最初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早在1908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就深入阐释了摩罗派与恶魔派的涵义;1918年,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从希腊神话一直谈到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结论”里,周作人引入了古典主义、传奇主义和写实主义等术语。他把文艺复兴和十七八世纪文学合称为古典主义,而“文艺复兴时期,以古典文学为师法,而重在情思,故又可称之日第一传奇主义(Bomanticism)时代。十七八世纪,偏主理性,则为第一古典主义( Classicism)时代。及反动起,19世纪初,乃有传奇主义之复兴。不数十年,情思亦复衰歇,继起者曰写实主义( Realism)。”①茅盾发表于1919年的《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更为集中地介绍了欧洲18至19世纪的文学思潮,清晰地表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概念。很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用新传奇主义或新浪漫主义概念指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演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关键词。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实主义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强势概念。到了1950年代,茅盾的《夜读偶记》甚至把一部文学史化约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史,而一切反现实主义的文学都是唯心的、反动的,唯有现实主义是唯物的、进步的。1980年代的现代主义论争和199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引入,这种独尊现实主义的状况才被彻底改变。
人们曾经用这些概念重新诠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少理论家认为《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楚辞开创的浪漫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传统。然而,正如钱锺书所言:“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①因此,即便人们不再简单地把中国古代文学概括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概念的适用范围也仍然十分有限二广义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我们将从文学史意义和话语成规意义上来论述这些概念。在文学史意义上,它们用以指称某一历史阶段的主流思潮;在话语成规意义上,它们用以概括某种美学倾向和艺术规范。
从歌德、布吕纳介、海涅、谢林、斯丹达尔、卢卡斯、圣茨伯里等的定义看,人们通常在二者相对之中论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涵义:古典主义是健康的、优美适度的、只描述有限的事物的、向过去学习的、过去时代的、直接陈述思想的,浪漫主义则恰恰相反。浪漫主义是病态的、破除规则的、暗示无限事物的、轻视过去的、当时的、暗示和象征地传达思想的。尽管他们对于二者的评价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些认识表明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是两个用来对比的术语。这种二分化,“同普遍存在于18世纪其他一些对比物有着明显的类似,如:古人与今人、人工造作的诗与民间流行的诗、莎士比亚不受法制限制的自然的诗与法国古典主义的悲剧等等”2。广义地看,文学史普遍存在这种美学争执:一方持古典主义理念,百科全书一般如此概括这种美学倾向:“它以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寻求形式的协调和叙述的含蓄为特征;它主张摹仿古代作家,弃绝对罕见事物的表现,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种写作体裁所特有的规则。”③另一方则持浪漫主义倾向,把创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偏向情感麦理天才想象、个人的独创性以及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和对奇呈及神秘事物的渴望的遂恨向这两种倾向体现出人类美学趣味的两种相反走向:一极趋向于稳定、和谐和理性,趋向于从古代经验史总结出恒久可靠的艺术法则;另一极趋向于自我的创造性、实验性,用强力突破历史成规,从自身创立艺术规范。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古典主义的适度、均衡、含蓄的特质,而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能量。然而,如果占典主义规范强大到有如一套权威性法典,约束并监核每个个体的文学写作,那么,从古典传统中总结出来的规范、就蜕变为不可逾越的教条。这些教条甚至享有对文学体裁、叙述方式、意指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是非裁决权。生存在古典典律巨大身影下的文学必定是平庸、僵化甚至保守的,它仅可能是某一历史阶段既定秩序的意识形态构成部分。古典主义的永久性立法封闭了文学朝向未来的发展空间它也不能表现和诠释人们当下的存在经验,因此导致求新求变的人类审美心理的厌倦与反抗。正如司汤达所说:“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的……主张今天仍然模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并且认为这种模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①规范过度的古典主义必然遇到浪漫主义强有力的挑战,因而浪漫主义运动具有美学革命的意义。反规范乃至解规范是作家个人创造力与规范约束力之间的对抗和较量。叛逆古典主义规范的角色,是由布鲁姆所说的撒旦式强力诗人扮演的。文学史热情地铭记这样一些人物:他们因为成功地反叛规范而引人注目;他们从强大的古典规范中突围而出,标新立异,自创典律。这些作家创作的作品未必都是深刻伟大的,但往往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文学史需要这些有冲创力的、拒绝墨守古典成规的作家,尤其是在旧成规、旧秩序过于强大的历史阶段。
三文学史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然而,如此宽泛地谈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可能遭人质疑。浪漫主义之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都是通过反前者之规范而标识了文学的新趋向吗是否一切具有独创力量的伟大作家都是浪漫主义者司汤达曾经如此断言:“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2;弗斯特以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为例,证实浪漫与现之间的某种相通性①;人们还把现代主义视为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变,或找到后现代与浪漫派的一致之处:两者都激越地批判现代性。同样,(们也能找到古典主义无时不在的一些事实。当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幽灵到处得徊时,它们的实体面目可能已渐渐模糊难以分辨,只有回到文学史才能找到它们寄身的确切位置。
多米尼克·塞克里坦曾言:“古典主义代表了某种具有周期性的企图它旨在使人的情感生活井井有条。”②他细致梳理了古典主义的发展历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王政复辟前的英国、文艺复兴的法国法国古典主义、奥古斯都的古典主义与德国古典主义等阶段。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为四个时期:(一)希腊罗马时期:亚里上多德的模仿论、中庸论、净化说以及对悲剧形式的具体限定,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溢。贺拉斯的《诗艺》确立了套以“适当和教于的古式
16世纪欧洲
兴起文
运动,复兴的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艺、藉此破中世纪捆。应该分辨的是,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推崇与一般古主义不同,返古的目的是创新而非模仿。文艺创作的感性色彩、创新品格和对新事物的兴趣,与希腊前期的艺术精神相通,而与古典主义遵循规范的理念相背。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却与古典主义关系密切,大多著述是对亚里土多(诗学》的注释和发挥而且对17世纪的古典主义产明显的影响。明屠尔诺的《论诗人)、《诗的艺术》,把壁仿说和情节的整性当做诗艺的恒定真理;卡斯特尔维屈罗翻译并注释了《诗学)其注释将亚氏的时间、地
昆杂糅合,达到使观众既不落入悲剧那种过分的忧伤,也不落入喜剧那种过分的放肆的效果等。这些论述构成了对古典主义原理的阐发。(三)17至18世纪,是古典主义从高潮到衰退的时期。17世纪60至80年代,法国古典主义兴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为古典主义提供了一批经典文本,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第一次系统深入典
范在品和理论的大规模发展成一场古典主
场
的理论的传播扩展到18世纪的英国和德国。英国的德莱顿、蒲柏、约翰逊是最重要的奥古斯都古典作家,他们追寻法国古典主义的某些范例,如严谨、均衡、协调、完整与中庸。德国人则在厌倦17世纪后半期巴洛克风的感伤主义之后,转从古代典范以及法英的古典主义实践中汲取营养。高特舍特从人性历史恒定性假设出发,认为文学应模仿古典作家所创造的范例速辛推广了温克尔曼对希腊艺术精神的总结崇高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太:而后期的歌德则以“健康的古典主义”对抗“病态的浪漫主义”。他们的探索使古典主义更加完善。(四)现代古典主义,以艾略特、奥登、叶芝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渲泄,主张古典主义的严峻、准确、凝练的美学。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现代古典主义的经典文论,处理的仍是古典主义始祖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学养与天才的关系命题。浪漫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概念,它的诞生是近代以来的事件0语义史看,这个术语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土传奇。在古主义主导的时代浪漫派的”通棠是一个贬义词用以批评那种无节制的,荒谬的、与古典范相的另类文学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的语义从贬义到义的转换,是在浪漫主义运动从酝酸到兴盛的过程中发生的。利里安·弗斯特说:“浪漫主义运动的根基存在于18世纪一系列影响渐大、互相联系的潮流之中新古典主义体系的衰落引起了启蒙运动的探询,反过来,这又必然导致18世纪后半叶新思潮的出现。”①18世纪前半叶,法国古典主义向英、德等其他扩散。但是,在启蒙运动的怀疑精神的有力冲击下,其影响力逐渐衰早在1739年,休谟的《人性论》就声称理性是感性的奴隶,直接挑战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原则。1744年T华顿在《英国诗史》的“引论”中,为骑士传奇和塔索等人迥异于古典主义的“哥特式”文学辩护一1747年理查逊出版了《克拉丽莎》,这部通俗化的情感作品迅速地风靡全欧洲,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厌了理丝中转最的古典主义后斯泰恩《感伤的旅行梭《新爱
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情感伤小说
情感模式已具锥形。18世纪末,“浪漫主义”一词所指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不仅指中世纪文学阿里奥斯托和塔索,而且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加尔德隆等,那些不同于古典主义所遵循的古代传统规范的文学都置身其中9世纪初,受席勒的素扑与感伤文学类型划分的启发,施莱格尔兄弟从理论上阐释了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的类型学概念。之后,经诺瓦、带克、海涅、斯达尔夫人、司汤达、华弦华斯、柯勒律治等一大批浪漫主者的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浪漫主义新范式彻底取代了点典主义文学成星R市勒克认为,这场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存在“一个理论、哲学和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