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谈恋爱不幸福,为何说古人撩妹的手段其实很浪漫?

古代谈恋爱不幸福,为何说古人撩妹的手段其实很浪漫?,第1张

要说古人的爱情,确实是不幸福的居多,但是论浪漫,古人的手段可谓是高明。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人们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的双方往往是没有经历爱情就步入了婚姻,所以当洞房花烛夜来临,很多人虽然不喜欢对方,但也是将就着活了一生,极为不幸福。但倘若对上了眼,那婚后就会幸福很多,好的爱情能成就一段浪漫的佳话。

古人撩妹的手段很浪漫,是因为古人善于写诗,往往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就能俘获一个妹子的芳心,浪漫程度跟诗词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婚后幸福的人很多,用诗词撩妹的诗人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他撩妹的手段不得不令人折服,他的一曲《凤求凰》,让卓文君为之神迷,最终选择跟他私奔,要知道那时的司马相如可谓是一贫如洗。

除此之外,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大量的爱情诗篇,其中不乏撩妹的诗,虽然作者不可考,但是诗中描写的意境可谓是浪漫。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仪已久的女子的表白,这样的诗就是搁在现在,也为很多文艺青年拿出来撩妹,古人的撩妹手段,从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在古代,婚姻制度严谨,女子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但是每个女子心中都有一个王子跟公主的美梦,而不管在哪个时代,有权有势,获得爱情总是很简单的。但是贫苦文人,要想获得爱情,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情诗写得好。比如宋代文人柳永,一生落魄潦倒,但就是因为词填的好,所以获得了众多女性的青睐,终日流连于烟花柳巷,就算是死也是红尘女子凑钱安葬的,可见他的撩妹手段之高,可谓是古代撩妹的巅峰。

虽然古人爱情不幸福的居多,但是撩妹的手段确实浪漫无疑了,毕竟情诗艳词写得好,那就是浪漫。

 虽说古代社会风气还不开放,男女之间很少有能够自由恋爱的,很多女子在出嫁之前,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另一半长什么样子。但是男情女爱是人之常情,爱情的发生是不分时候的,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两人两情相悦,惺惺相惜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现代男子会送礼物给女朋友一样,古代人也有定情信物,而且古代男子送给女子的定情信物很浪漫,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看看都有什么吧。

 古代男子送给女子的定情信物基本上都是一些珠宝首饰什么的,比如耳环、手镯、戒指、玉佩和发钗等,除此之外,同心结也是象征男女爱情的定情信物之一。

 发钗又叫搔头,是古代女子的日常用品,女子盘发都会用到发钗。但是据说发钗在古代还有一层很特别的寓意,那就是象征着男子的正室。不光男子会送女子发钗,女子也会亲手制作发钗送给心爱的男子。

 同心结一直都是古人表达爱情的信物,唐朝孟郊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同心结作为定情信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胜在意义美好,代表着爱慕和思恋之情。

 至于玉佩,在古代更是很常见的定情信物,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男子会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心爱的女子,以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

 耳环是古代女子会佩戴的饰物之一,耳环在古代还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叫做明珠;。男子送女子耳环,一来是表达爱慕之情,二来是将来男子外出不在女子身边的时候,女子可以睹物思人。古代虽然有很多约束人的教条规矩,但是古代人也有七情六欲,在男女情爱上,古人有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小浪漫和小巧思。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朔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文帕寨彝族

云南镇沅县文帕寨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互相追求相爱开幕始,以物寄颇富诗意。如无字情书即是一例。当小伙子与姑娘见面相识后,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个小把盐巴,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此盐巴,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就带上定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为,绿色的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姑娘对追求她的小伙子有缘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很喜欢。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上一只苍蝇寄给对方。

独龙族

“搭弓”是云南怒江州独龙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编织而成。约15厘米大小,扁圆形,制作精巧,美观别致。当男青年相中一姑娘后,即在夜深人静时,用“搭弓”装上食品,挂在姑娘家门口,姑娘据“搭弓”的编制风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将它挎在身上,作为已有了对象的凭证。反之,则原物挂回原处,让男方取回。

苗族

赠糯米饭,则是流行于云南苗族的传情方式。当姑娘一旦相中某一男青年时,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便主动送给意中人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禀报父母,托媒人提亲。

婚恋习俗: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的婚恋习俗世代相沿,各有特色,形成了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

“丢包”、“卖鸡肉”觅偶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更是一种觅偶的独特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寨“小卜哨”(姑娘)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己精心用花布拼制的一种四角菱形布包(内装棉籽,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它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汇集到约定的广场、寨边的草坪或椿树下集中。“小卜冒”(小伙子)这时也从各村寨赶来参加这一盛会。男方由未婚的男青年组织的“乃冒”带领,女方也由未婚的“乃哨”带领,男女双方各为一队,相对而立,中间相距20-30米。双方含情脉脉相互对视片刻后,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小伙子甩去,开始时只是漫无目的地乱甩。见花包飞来,小伙子便争相抢接,接住的便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献鲜花或有纪念性的礼物。小伙子得到花包后,也仿效姑娘的动作,轻甩几圈又将花包掷出,让姑娘们去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向掷包的小伙子敬献一朵鲜花。如此你丢我接我丢你接地丢到一定时候,便进入实质性的高潮,即开始相互物色对象了!于是,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便开始相互结对丢包。这时候,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姑娘若看中了某个小伙子,便将花包丢给他,小伙子若接住了,就表示他也喜欢这位姑娘,于是两人便对丢起来,两人对丢一段时间后,姑娘忽然把包丢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子就假装接不住包,然后跑到姑娘面前“认输”,并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献给姑娘,然后两人便悄然离开丢包现场,隐于树木之中或溪泉岸边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最终成为情侣。小小的花包,不知为多少的傣族青年男女牵线、搭桥,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傣族觅偶的另一种方式是“卖鸡肉”。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或其他节日来临之际,姑娘们便把自家的肥鸡杀了,把鸡肉清炖煮熟后,放上香茅草、姜、葱、蒜、青辣椒等调料,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卖鸡肉的小姑娘不称心,就会要高价,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如果是不明此中“奥秘”的外地旅客来买,往往不是遭姑娘的白眼、冷遇,就是姑娘开出“天价”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是姑娘看中的小伙子来买,情况就完全大不相同了,当两人含情脉脉的目光相触后,姑娘便会羞怯地低下头来。小伙子便用这样的“开场白”来“投石问路”:“农呃农(妹妹),你做的鸡肉怎么这样香呀?放的是凤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里的盐巴,芳香园里的香茅草吧?是不是有客人预先定做的?”姑娘便答道:“岩龙(哥哥)呃,我这盒鸡肉放的是最普通的香茅草、最普通的盐巴和青辣椒,只不过是加上了我一颗炽热的心罢了。如果岩龙不嫌弃的话,就请来尝尝吧!”姑娘说完,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藏在身后的小凳子拿出来,请小伙子坐在身旁。小伙子这时若有意于姑娘了,就会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说‘一起抬才轻,一起吃才甜’。最好我们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有味道。”为了方便说话,避开众人耳目,姑娘便会接着说:“岩龙呃!我们傣家还有句俗话说:‘放开来吃才香甜,放开来做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们抬到林子里去吃,那里又凉爽、又安静。”于是,两人就搬上凳子、端着鸡肉,走向树林深处去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

树叶情书

云南的景颇族,多居于深山之中,历史上由于文化落后,识文断字的人寥若晨星,故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用树叶作为“情书”,一封“信”里有几种,甚至十多种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有的叶子的含义,只有通信的男女双方才知道。当“写信人”要想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深情时,便把一片片树叶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把它们依先后次序排列好后,用布包好,最后用彩线捆扎,托人送给对方。对方打开布包,依次拿起这些树叶来一片片看,树叶看完,“信”也读完了。景颇族树叶的叶语为:蕨叶表示“我想念你”;拨叶表示“我真心爱你”;黄花叶表示“希望能见到你”;独芭蔗叶表示“认识你很幸福”……等等而捆扎树叶信的彩线也能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例如:白线表示“我是洁白无瑕的”;红线表示“我的心最好”;若捆扎线有两个结头在一边又结得很牢实,这是表示“我们两个永远一条心”……等等。如今,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巨变,景颇族已有了文化,甚至还产生了一些作家,已大多不用树叶当情书了。但有些青年男女在相互思慕的时候,不由想起这古老的习俗,仍喜欢用这种古老而又浪漫的“树叶情书”来传递彼此的心声,用树叶来做他们的爱情信物。

兰花烟传情

在僳僳族山寨,几乎每户院中都栽有兰花烟树,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僳僳族青年男女相爱,但因双方父母反对而被活活拆散,姑娘含冤自尽。小伙子闻讯悲痛欲绝,前往姑娘墓地祭奠时,发现坟上长出一棵开着白花的小树,他采了一片树叶含在嘴中,但觉清香、甘美异常。消息传开后,人们都采下这种树的叶子晒干,卷成烟卷,点火抽烟,其味比咀嚼更香。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树移栽到家园,精心栽培,并将这种树叶做成的烟称为兰花烟,僳僳族男子和老年妇女都喜欢抽它。在僳僳山寨,青年男子在择偶求爱时,都很庄重地在腰间装上兰花烟的花烟包,若看中哪位姑娘了,便将装有兰花烟的花烟包解下来送给她;姑娘若觉得对方不中意,便会委婉拒绝;若中意了,就会接住花烟包,并将自己的花烟包回送对方,以此“定情”。花烟包,就是这样成为僳僳族青年男女之间的一种爱情的信物。

“抹锅灰”与“打媒人”

云南的布朗族男青年到20岁前便开始“串姑娘”:一声口哨,全寨的小伙子便集中起来,结队前往。姑娘们听到口哨声后,也都汇集到一户房屋宽敞的人家,把火塘烧旺,并把手伸到锅底抹一下藏在身后,小伙子一进门,就一个个都被抹上一脸黑,大家相互对望都哄笑不止。洗去锅灰后,大家便围坐在火塘边,在悠扬的三弦声中男女双方对唱,通过含蓄诙谐的对歌,男女双方进行各方面的了解,如果一对男女青年通过对歌恋爱成功了,便会回去和父母商量,男方家庭自会请媒人去说亲。说亲是隆重的,媒人要穿戴一新,挑上米、酒、肉等礼物,堂而皇之地前往。进了女方的家门,姑娘既高兴又害羞,但这时她必须装作恼怒的样子,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但这是假打,棍子只打在地上,她打一下,媒人就跳一下,惹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有如演了一场喜剧。过一会,父母就会出面假装责备女儿不懂事,姑娘也就此收棍退场。媒人则被请到火塘边,主客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酒至半酣,主客引吭高歌,欢声笑语不断。到举行婚礼这一天,全寨男女青年都要来贺喜,他们敲着象脚鼓,弹着小三弦,载歌载舞,欢笑之声不绝。新郎的父亲,便备好酒肉招待客人,特别是牵线的媒人,这时更受到新郎新娘的分外尊敬。

无言的谈情求婚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除主体是白族外,还有另一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彝族,由于两族共居一地,天长日久,乡风民俗相互影响、渗透,从而形成了两个民族相近、相似的婚恋习俗:无言的谈情和无声的求婚。

在鹤庆、剑川山区的白族人家,正屋中都设有火塘,是接待客人和全家议事的地方。每当阴雨和风雪天,热恋的青年男女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些痴情的小伙子往往就会主动到姑娘家去“访恋”。客人来了,主人家便会拿出烟,酒或瓜果招待客人,“访恋”者便会主动谢绝一切热情的招待,这是暗示:本人之意不在吃喝,在乎你家姑娘也!此举使主人家明白客人来意,便会找各种借口主动离去,把火塘让给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因为是在家里多有不便,也不能在野外相互唱山歌,亦不宜用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话语来表达情意,于是他们便用彼此都能心领神会的“物语”进行无言的感情交流。这时,姑娘会借故加柴添火,两手各持两节柴薪并排放入火塘,这个动作如果用山歌来表达的话,意即为:“盼星盼月盼哥来,好比火塘盼干柴;火塘无柴如冰坑,哥到妹家暖心怀。”小伙子自然能“读”懂这种“物语”,便把自己右手的手指伸直并为梅花形,手心面向火塘伸向对方,意即为:“山崖顶上红牡丹,花红叶绿香又香,想把牡丹移家种,只怕种花人心不甘。”这是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来了,他借“物语”来试探姑娘及家庭对此的态度。姑娘羞红了脸,便会羞答答拿起夹火的竹筷,上端并拢,下端分开,以此向对方交心,这动作意即为:“花恋蜂来蜂恋花,种花人爱蜂也爱花;只要蜂莫乱采花,牡丹随蜂移你家”。若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束用青藤缠扎的茶花,意即为:“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开在河那边;有心采朵好花戴,河又宽来水又深”。若姑娘用双手接过花束摘下一朵插于发间,并献给对方一杯装有橄榄的香茶,意即为:“蜜蜂采花飞千山,不怕艰险靠心坚;只要郎心合妹意,翅膀变作摆渡船。”若姑娘虽爱着对方但又怕遭人非议,小伙子便会从火塘中选出三根燃着的柴枝,按品字形插在火塘边上以示鼓励,意即为:“罗汉前边点对蜡,观音面前点盏灯,大风吹来火灭了,罗汉伸手摸观音,神仙也有情和爱,怕谁来嚼烂舌根?”姑娘得到鼓励,坚定了爱情的信念,忙献给情人一杯沸水泡红塘的薄荷茶以表心迹,意即为:“薄荷红糖心连心,哥妹相恋情意深;清水锅里煮白菜,不放油盐味也真;效学星月永相伴,清清白白结姻缘。”……过去白族的“物语”有近百种,但流传至今仅剩20多个“语汇”了,这些“物语词汇”经老歌手一“翻译”,就成了一组组优美的情歌。因为它们熔铸了白族人民的情和爱,同时也熔入了白族人民的灵巧和智慧,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大理州洱源县(也是白族聚居地,与鹤庆、剑川县毗邻)的彝家,求婚和白族一样使用“物语”,这样,即使求婚遭到拒绝,也不会难堪,彼此双方以后仍能和谐相处。在这里,小伙子若爱上了哪位姑娘,便会去请她做双鞋垫,姑娘都会应允,但若做的鞋垫是没绣花的,则表示拒绝,小伙子收到的会知趣地走开;如果小伙子收到的鞋垫是绣了花的,便意味着姑娘答应了他的追求,便会告之父母到女方家去送求婚酒。求婚时,由父母领着儿子,选一个双月双日的吉日,给女方家送去一坛好酒,酒坛上系一条红绸带,放在客厅的桌上,女方家庭的人自然心领神会,双方对婚姻之事只字不提,只是拉些家常话,吃完主人招待的饭菜后就告辞回家。女方的父母家人若喜欢这门婚事,便会喝了这酒表示应允;若拒绝则不动它。一个月后,小伙子又到姑娘家串门,趁主人不备就瞅空悄悄看看桌上的求婚酒是否喝了。如果没喝,从此他便会知趣地永远走开;如果喝了,就会回去告之父母,由父母来与女方家庭具体商量该如何举办儿女的婚事……

回答者: 良之品 - 助理 二级 12-10 18:09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例2: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例3: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例4: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例2: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例3: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

例4:苏轼《定风波 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例5: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例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例4: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例5: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例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例7: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例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杨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例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3:宋人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例4: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例5: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例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例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例5: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例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例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例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例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例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例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例1: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例2: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例3: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考古中发现中从来不乏千年恋人,为我们演绎真正至死不渝的爱情传说!

一、外国篇

①我和你吻别,在2800年前

这是美国宾州大学在伊朗地区Hasanlu发现的一对恋人,时代在西元800年。

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性,该女子侧身而卧,用手轻轻抚摸男子的脸颊,送上自己的最后一吻,而这一吻就长达3800年!

②你我相拥5000年,永世不分离

在意大利的曼图亚,曾经上演过莎翁笔下最凄美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时光轮转,机缘巧合之下,类似的爱情故事又再次重现:

这是意大利考古学家发现的一对恋人,两人面对面,双手双腿弯曲交叠拥抱在一起!左为男性,右为女性,男性的背部脊柱处有箭伤,女子头部侧边遗留箭头。

考古证据表明,两人之所以呈现拥抱姿态,原因是男子可能被杀之后,女子毅然殉情而死,相拥而伴!

③爱情不分性别,男男亦是真爱

著名的庞贝古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灰下,成为令人动容的灾难现场,而这对恋人更是让人惊叹!

此前这一对恋人,一直未被怀疑过性别问题,直到进行DNA检测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这是两名年龄在18-20岁之间的年轻男子,他们之间也并无血缘关系。

但是,在灾难来临之际,即便这拥抱在肆虐的火山年前毫无作用,他也愿意用臂膀为他撑起爱的希望!原来,在死亡面前,是非流言终究是虚妄!

你以为只有外国人会浪漫,你错了,作为孕育了无数爱情故事的文明古国,我们自然也会有生死恋人!

二、中国篇

死了都要爱 期限1000年

2010年,在四川清白江发现的宋代古墓群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对尸骨,呈现一男一女,均为仰面朝上,而且下面的男子双手紧紧环抱着上面的女性!

是“自愿殉情”?还是“以死相逼”?谁也不知道。

② 嗅着你的发香——我睡了千年

这是2005年在新疆若羌出土的一名男子干尸,在其怀中,有一缕长发放置在其胸口而且被精心包扎!

据DNA分析,这一缕长发属于一名女子,或许正是赠与这名男子的定情信物,被男子至死也珍爱如初,放在心上!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古人表达爱意绝不止“我爱你”三个字,永远都是这么惊心动魄,至死不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9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