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生的作者简介

新人生的作者简介,第1张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此说备考,尚不知另外两位为谁),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获得畅销,并选入2004年的《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书”。此书成为作者四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砝码。

2005年作者凭新作《伊斯坦布尔》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据传仅以微弱劣势输给了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2006年10月12日战胜夺标呼声颇高的叙利亚诗人阿杜尼斯、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卡罗尔奥茨、以色列小说家阿莫司奥兹、韩国诗人高银以及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人,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没有作者。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

该作讲述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揭露现实黑暗

《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与不幸,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正是故事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体现。

《渔翁的故事》小渔翁泡尝辛苦却落得两手空空,于是他满腔义愤,怒斥了人间的不平:“我出来奔走营生,却发现农食的来源都己断绝。许多粗鲁愚昧之徒却飞黄腾达,直上云霄。”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中匹纪阿拉伯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写照。

只有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同他们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

在暴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方面,《一千零一夜》没有停留在仅仅描写广大人民群众疾苦或反映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统治者一一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专横跋扈和欺诈成性痛加褐露,无情鞭答。 

《一千零一夜》的引子,《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国王杀死了与人私通的王后以后,竟然荒唐到每夜让宰相捉一个少女为他寻欢作乐,天一亮便把她们处死。这个故事充分暴露了国王凶狠残暴的本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千零一夜》尽管具备了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宗教祭司和文人学士的篡改加工,混杂了不少剥削阶级意识相宗教观念。 《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时代。

因此它的伊斯兰教色彩比较浓厚,“安拉是唯一 的主宰”、“我把自己的一切托靠给安拉啦”、“毫无办法,只有靠伟大的安拉援助了”等词句充斥全书;伊斯兰教宿命论观点更为突出。还有歌颂帝王,尤其是对哈伦·拉希德的歌颂,更是俯拾皆是。

此外书中还室扬了富商巨贾的“美德“,发财致富的“奥秘”,轻视妇女,丑化奴隶等等剥削阶级的思想。

权力观念

《一千零一夜》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主要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中央集权制为特征的封建统治者,时权力的意识由程圣时代开创的“议事制”治邦,转向由帝国最高领袖哈里发“钦定”一切事物的极权专制统治,形成以权力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体制。

伊斯兰教自创立起就突出领袖的模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伊斯兰社会一宜崇尚穆圣和正统哈里发的伟大人格和历史作用,认为英明的领袖是领导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典范。

在阿拔斯王朝前期,中央大一统的帝国政权在统治国家和管理人民中,就更是强调中坚领袖具有的至高地位。因而民众对统治者如何运用权力的期待只能是被动的,即寄希望统治者“自己”能主动公正执政、执法,成为“典范”,这其实是一种乞求恩赐的无奈

《一千零一夜》的开篇以“理“劝说暴君山鲁亚尔要公正对待妇女,最终以国王的忏悔认错而结尾。如《一千零一夜》的终篇这样描述国王的仔言:山鲁佐德,早在这几个孩子出世之前,我就已赦免你了。

因为我见你贞洁纯真,情感真挚。原真主保佑你,保佑你的父亲和母亲,你的祖先和族亲。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我已赦免你,让你免受各种伤害。这番仟悔之言实质上是国王对自己滥用权力、伤害无辜的暴虐行径的反省,也反映了民众对贤明君王的期待。

总之,权力与政治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可分离,所以也有学者将权力观称之为政治观。

《一千零一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扬“劝君施仁”的权力观,通过故事的铺展,描述了以“国王们”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权力特征,以及民众对统治者“权力”行使的思辩和诉求,其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实现“公正”与“平等”。

《一千零一夜》中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围统统治者展开的,君王的称呼有国王、苏丹、哈里发和执政者四种,对君王修养及其行为推则有大量篇幅的描述。

文中所阐述的权力观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政本位文化基础之上的,限定在社会政治价值及其相关的道德伦理价值,即所谓的“明主仁政”。

:一千零一夜

 1、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乔治·戈登·拜伦。

  2、人物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人物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阿拉伯诗歌

阿拉伯语是一种富有特色的语言,阿拉伯诗歌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

一、伊斯兰以前时期和早期诗歌

已知最早的阿拉伯诗歌创作于巴苏斯战争时期(约公元500)。由于这些诗歌无论在格律形式还是在主题内容方面均已臻完善,因此有理由认为阿拉伯诗歌起源于更早的时期。这些早期阿拉伯诗歌所使用的都是拉贾兹体及其派生形式巴西特体。古代阿拉伯人歌舞中所用的歌词就是采用这两种诗体创作的。这两种诗体的共同特点是其中的每个诗句分为两行,全诗各行的尾韵相同,每行(即每个半句)都自成一体。而另一类诗,颂歌的韵脚则采用aabaca的格式。在早期阿拉伯诗歌中,也有用行中韵的,这大概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种形式。总体而论,阿拉伯诗歌的韵律自然而优雅。

阿拉伯诗歌共有16种音律,每种音律又有多种形式。阿拉伯音律是一种由长、短音节相间构成的音长音律。其短音节由一个辅音和一个短元音组成;长音节则分两类:(1)由一个辅音和一个长元音组成;(2)由一个辅音、一个短元音和另一个辅音组成。虽然现代阿拉伯语中古阿拉伯语的词尾变化已经消失殆尽,但今天阿拉伯口语的音律仍然以这种长、短音节为基础。

现存的古阿拉伯诗歌主要是部落诗歌和骑士诗歌。它们都是用贝都印语写成的,其内容广泛,涉及荣誉、复仇、动物、狩猎、行侠仗义、部落之间的频繁战争等;有的夸耀高贵的出身,有的赞美英勇的行为,有的嘲讽敌人的卑劣。颂歌通常是以诗人对某一女子的回忆为开端。姑娘的美貌使得诗人夜不成寐,然而事态变幻莫测,他终于失去了姑娘。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借描写兽类的德性而使自己摆脱痛苦的回忆,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只有了解早期阿拉伯诗歌的创作过程,才能认识颂歌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初期颂歌最简单的形式是由创作者一人采用传统曲调,即席填词而成。诗人每唱一句,众人就跟着合唱一句并击掌伴和。随后他的诗兴大发,从传统故事中选取各种题材,边创作边歌唱。因此,现存的这类诗歌在形式上往往是一种由多个故事组成的长诗,在语言上兼有古曲体和口语体诗歌中常见的陈词套语。阿拉伯诗人认为,创作灵感是一种超自然的魔力,只有在灵感出现的时候,诗人才有可能创作出个性鲜明的诗歌。

古阿拉伯诗歌的语言基本上不含方言成分。当代阿拉伯诗人以英雄或爱情为主题创作的口语体诗歌,也不采用具有明显方言色彩的语言。而在《古兰经》中,表述安拉的启示的诗歌语言同阐述教规的散文语言迥然不同。后者同今天的阿拉伯口头语言差异不大。

以《阿拉伯诗歌起源》的作者D·S·马戈柳思为代表的批评家认为,即使大多数的古阿拉伯诗歌并非伪作,也是经文人之手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润色。埃及批评家塔哈·侯赛因在一定程度上也赞同这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主要适用于一些政治诗作,有关人士出于某种动机而对其加以修改。至于现存的大部分古阿拉伯诗歌均系真品。显然,早在伊斯兰纪元1世纪就可能有了部族的诗集,但早期的诗歌一般还是由专业诗歌吟诵者或一些专事诗歌创作的家庭代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

二、伍麦叶朝诗歌

部族诗歌的繁荣持续了15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诗坛出现了一位代表人物——颂歌诗人奥马尔·伊本·阿比·拉比亚。然而当时最伟大的诗人应推法拉兹达赫、贾里尔和信奉基督教的阿赫塔勒。这三位诗人曾多年论争,相互讥讽,他们皆以写政治诗、辩论诗著称。贾里尔所作的赞美伍麦叶王的颂诗,成为后世诗人赞美帝王的滥觞。伍麦叶王族深受贝都印传统的影响,一有闲暇便去叙利亚沙漠边缘逐猎。宫廷诗歌仍然以描写阿拉伯风土人情为主。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宣传穆罕默德的弟弟阿里及其家族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库迈特。

三、阿拔斯朝诗歌

阿拔斯朝取代伍麦叶朝以后,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社会人文气氛随即发生了变化,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影响开始渗入阿拉伯文化。但对阿拉伯诗歌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还是主导诗歌的社会因素从贝都印的宫廷氛围转到了哈里发王朝的王公贵族在都市的定居生活。阿拔斯朝的诗歌和伍麦叶朝的诗歌相比较,其阿拉伯特征并未减弱。但血缘混杂的巴格达诗人对于贝都印诗歌的态度,酷似城里的饱学之士对于乡下打猎取乐的绅士的揶揄。当时的巴格达宫廷盛行一种语言机智而结构复杂的新诗,其代表人物是宫廷诗人阿布·努瓦斯。他的诗作风格简洁优美,赞美青春、美酒与爱情,主张享乐,反对禁欲。另一位诗人阿布·阿塔希叶与努瓦斯风格迥异。他出身低微,因失恋于国王的女仆奥塔便去当了苦行僧,不再写爱情诗,而改为创作有关宗教、道德、宿命论方面的思考诗,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诗人。当代的有关评论认为,导致阿塔希叶这种精神状态改变的原因其实并非失恋,而是像他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巴格达市民终身遭受挫折的苦难命运。阿塔希叶的诗歌不仅语言简洁优美,还表现了诗人致力于创造新的音律格式的尝试。他使用“拉贾兹”双行体写作的诗歌更是出类拔萃。盲人巴夏尔·伊本·布尔德等诗人的作品则表达了波斯族对阿拉伯人统治的不满。但布尔德也同历代的阿拉伯诗人一样,借写颂诗而赢得了阿拉伯宫廷的庇护,并且作诗讥讽那些蔑视他的人。

在阿拔斯朝初期,就已出现了民间诗歌,这种阿拉伯语民歌大多采用四行体和不十分严格的古典形式。

四、神秘诗、宗教诗及其他诗歌

神秘诗采用古代颂歌中的色情形象和象征手法描写神的狂热爱情。因此,读者若不了解诗人所指对象,往往不明白他所爱的究竟是人还是神。杰出的神秘诗作者有西班牙籍的阿拉伯诗人伊本·阿尔·阿拉比和伊本·阿尔·法里德(卒于1235)。神秘诗这种传统的诗歌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布西里的《布尔达赫》对预言家布尔达赫作了赞美,是典型的宗教诗。此外,上述各个时代还有从律师到水手等各行各业人士创作的、反映这些业余诗人经历的打油诗,文人创作的戏娱诗、奇想诗和技巧诗等。

五、西班牙阿拉伯诗歌

居住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在文化上与东方的阿拉伯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初期的西班牙阿拉伯诗歌是沿循阿拉伯诗歌的传统发展的。821年,行吟诗人齐里亚布从巴格达来到了西班牙,对西班牙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随着贝尔贝尔·阿尔莫拉维德诗歌的问世,用古典阿拉伯语创作的诗歌日益衰落。一些与音乐联系密切,用日常阿拉伯语创作的新诗开始流行。这些新形式的诗歌发源于公元9世纪,曾对阿奎塔尼亚的吟游诗歌,甚至对意大利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拉丁语系中的“吟游诗人”(troubadour)一词,就含有阿拉伯词根tariba。马卡里和伊本·巴萨姆编辑的两部阿拉伯诗集,都收入了有关西班牙题材的阿拉伯诗作。

六、黑暗时代

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推翻了阿拔斯朝,开始了蒙古统治时期(1258—1516);随后是土耳其占领阿拉伯时期(1516—1798),阿拉伯文学备受摧残,阿拉伯诗歌陷入了一个黑暗时代。只有埃及和叙利亚在麦马立克朝时期(1250—1517)产生了一些诗作,如埃及诗人蒲绥里(1211—1296)的著名宗教诗《斗篷颂》。此外,还有一些阿拉伯方言诗作,文人们采用一种新古典阿拉伯语创作的诗歌,农民与部族人为他们的节日、庆典活动而创作的一些诗歌。但在这个漫长的黑暗时代,阿拉伯诗苑里一片衰败景象。

七、复兴时期

19世纪的西方文化对阿拉伯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现代文学思潮通过报刊杂志蔓延世界,也波及到阿拉伯文坛,其中受西方影响最大的是黎巴嫩文学。黎巴嫩的作家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侨居美洲的叙利亚—黎巴嫩作家组织起笔会,将新的创作精神注入阿拉伯文学。埃及第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是巴鲁迪。他悉心研究了阿拔斯朝的诗作,从而在阿拉伯诗坛重新树立起古典主义的旗帜。现代埃及诗坛另一位更著名的诗人是被誉为“诗歌王子”的艾哈迈德·邵基(1868—1932)。他的血统混杂,是一位富有的贵族阶级诗人。他曾就学于巴黎,法国诗歌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虽然是一位新古典主义诗人,但其诗作却富于优美的抒 彩,经歌星乌姆·库尔图姆和阿尔德·阿尔·瓦哈布的演唱而广泛流传。他创作的一些诗剧又开拓了埃及诗歌的一个新领域。这一时期与邵基齐名的诗人是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其诗作也采用古典主义的技法。

赫利勒·穆特朗(1872—1949)是出生于叙利亚的埃及记者兼诗人。他主张诗歌的音韵应从属于诗歌的主题,一首诗应作为一个整体,对词语要细心推敲,选择得当。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青年诗人卡德和阿布·沙迪的支持。他们两个人都通晓英语,熟悉西方文化。沙迪等现代派诗人创办了诗刊《阿波罗》(1932)。这份诗刊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埃及与黎巴嫩的现代诗歌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阿拉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比什尔·法里斯。

其他地区的现代阿拉伯诗人有叙利亚的赫利勒·马尔达姆·贝伊和《伊利亚特》的译者苏莱曼·阿尔·布斯塔尼;美洲的阿萨德·鲁斯图姆、伊利亚、阿布、马迪和贾布朗·赫利勒·贾布朗;伊拉克的著名诗人扎哈维和普萨菲。此外,在阿拉伯世界还出现了一批受存在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潮影响的青年自由诗作者。阿拉伯的自由诗完全不受音韵格律的限制,其渊源可溯至阿波罗诗派。这些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包括伊拉克的巴叶蒂·娜齐克·梅拉伊卡、黎巴嫩的尤素福·赫勒和埃及的阿尔德·萨布尔。一般而论,北非各国的阿拉伯诗歌鲜有出类拔萃之作,值得一提的诗人只有突尼斯的马哈茂德·马萨迪。他的诗剧《苏德》体现了法国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在现代阿拉伯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发源于古代传统,风行阿拉伯各国的口语体诗歌也不容忽视。埃及的电台就常常播送口语体诗作。阿拉伯各国都有一些知名的口语体诗人,如苏丹的哈达鲁赫、伊拉克的幽默诗人卡尔希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口语体诗人等。埃及从1959年起出版的杂志《民歌》专事刊载这类口语体诗作。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婚姻

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当那些富于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时期,雪莱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们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雪莱死后,玛丽为他的诗全集编注。

主要作品

诗歌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剧本

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剧)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诗剧)

希腊(Greece,1821,抒情诗剧)

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1)

自然神论之驳斥(1814)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诗的辩护(1821)

译著

柏拉图《会饮篇》

荷马《维纳斯赞》等

旦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原名: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 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 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潮起潮落的爱琴海呀,你与世界上其他海洋一样,内心汹涌澎湃的同时,也有无奈与脆弱。当窗外海上的灿烂阳光逐渐让位给柔和美丽的古伊米杜山上的月光,那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围坐聊天的人们,在他们面前酒杯里,总能找到那位埃吉纳岛上抒情浪漫的诗人品达罗斯的笑脸。

 之所以世人对你的缠绵而向往,因为在你身后是那个曾经孕育出无数哲学家和浪漫爱情故事的众神之域。希腊呀!你有着数百年反抗外族奴役的历史,在你的国旗上,以简洁的字母音节形式象征着涵义为“不自由,毋宁死”的誓言。而现在的你正处于欧亚交汇的`十字架上,生存与死亡被装饰在诗歌之国天平上的两端。

 那些人,在下面久久凝视,等待,且充满对自由的幻想而去等待着;而那些充当份量的砝码,就是他们的生命。

 人的欲望像一把匕首,其锋芒隐于华丽的鞘内时,恰如人们光纤的外壳里,包裹着一颗五味杂全的心脏。它可以用一首首抒情的诗歌来发泄心中的欲望,进而提升了对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追求;而现实中诗歌有时被当做精神消费品。就像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叙利亚的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所说的,现在在诗歌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作为消费品而写,就需要迎合多数人的胃口,惺惺作态的烹调出一些僵尸食品来;要么是作为撄犯者,当那首诗一降生便被遗弃,沦为边缘。在他早年诗集《大马士革人米赫亚尔之歌》中:

 我们曾和方舟同去,我们的棹桨

 是上帝的一个约定 且在雨水

 和污泥之下 我们活着,而人类死去。

 我们曾与波浪同去 而彼时的太空

 是一根死者缠成的绳 我们用它

 将我们的生命绑在一起 而彼时

 在天空与我们之间 有一扇用来呼告的窗。

 真主啊,所有的人所有的存在中

 为何你独独解救了我们?

 你会把我们抛向何方,是你的另一片大地,

 还是死亡的叶 生命的风中

 我们最初的家园?

 。。。。。。

 我们将远航 不因恐惧而折腰

 也不去倾听那位神灵的话语

 我们的约会是一场死亡,我们的海滨

 是一种我们已然习稔的绝望,我们

 满意于 它是一片众水如铁的冰海

 我们横渡此海 去往它的终极,

 我们离去 不再倾听那位神灵

 我们曾渴望一位 新的养主。

 是呀,那是诗歌的宿命!当那位脑瘫诗人走上北大讲台的时候,我想台下的我们已经脑残很久了。却不会穿越大半个中国去找寻一条治疗之路,然而路在脚下时,我们眼睛却离它渐渐疏远了。而这疏远又俨如当年的柏林墙一般,矗立在我们褶皱的心灵之丘上,隔离了诗歌与心的距离;

 只有那些真正的诗歌朝圣者们,在墙上用诗歌掏出一个个小洞来,虽然不是可以容身的洞穴,却可以看到那边伸过来的手指,进而彼此触摸,彼此等待着。

时间:2007年8月7日——10日。

地点:西宁市、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

规模:邀请100位左右著名诗人(国内70人左右,国外30人左右)来青参加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相关活动。 时间:2009年8月7日——10日

地点:西宁市及有关州县

规模:本届诗歌节计划邀请110位中外著名诗人(国内60人,国外30人,海外华人20人)来青参加诗歌节的相关活动。由组委会统一设计印制中、英文两种邀请函,按照组委会确定的邀请范围,分别由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国际部负责发出邀请,并将回执信息及时反馈到组委会会务组。 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于8月8日至11日在青海省举行。

据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5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二百多名中外诗人将参加本次诗歌节。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参与的国家和人员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均超过前两届。诗人们所代表的地域、种族和语言体系也更为广泛,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本届诗歌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旅游局、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承办。 2013年8月9日,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仪式青海湖诗歌广场举行。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吉狄马加在青海湖畔宣布: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两位诗人获得本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

评委会授予阿多尼斯金藏羚羊奖的理由为:他的诗作,因极富哲理和思想性而显得厚重,又借助想象和隐喻的翅膀而变得灵动,并常常呈现出剥离了神灵的神秘主义色彩,他还凭借卓越的想象力和深邃的追问意识,赋予万物以诗意,试图重建诗歌与事物的联系。他让世界领略了阿拉伯当代诗歌的魅力,以及阿拉伯文化不为人知的深度与活力;他的诗作和论著,都清晰传达着力透纸背的意志:叛逆、拒绝、变革、超越等等。

而西蒙·欧迪斯的获奖理由为:他总是注目脚下的土地是否坚实,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地球母亲;他坚信人民的力量,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他用民族赋予他的智慧,为阿科马人民歌唱,但他又以诗人的勇气,肩负起人类的使命。吉狄马加在颁奖时说,西蒙·欧迪斯是一位为捍卫人类文化尊严和多样性勇于承担责任的诗人。他在诗歌中呼唤传统的智慧、信仰的力量,讲述土地、文化和人民的故事,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饱受挤压的印第安土著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2015年8月6日至11日,第五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约在青海湖畔举行。本届诗歌节邀请50个国家和我国的150余位知名诗人参加诗歌节。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诗歌语言的不断革新与现代诗歌的结构”,以诗的浪漫和诗的情怀,展现青海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用诗意诠释青海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高举中国诗歌国度的大旗,让大众接受诗歌的陶冶和艺术的熏陶。

诗歌节期间,将分别在西宁市、青海湖、金银滩草原、湟源丹噶尔古城等地,举行包括诗歌节开幕式、高峰论坛、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创作采风、多场诗歌朗诵会以及闭幕晚会等多项活动。

本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有来自尼日利亚、法国、美国、罗马尼亚、中国等国家的8位候选诗人参加角逐,亚历山大·库什涅尔以其卓越斐然的诗歌创作成就,力压群芳,荣获“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76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