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第1张

梁晓声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附件:有关当前农村题材小说研析

另:以下自己整理的。可以根据如下新时期农村作品与作家展开举例来写,再结合以上理论}

知青文学: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均写于1981年,被认为是最早的知青文学。

卢新华《伤痕》;陈建功《萱草的泪》;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老鬼《血色黄昏》,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今夜有暴风雨》等

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发表,“伤痕小说”因此得名。

反思文学:

1979年,茹志鹃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剪接错了的故事》,是“反思小说”兴起的标志。

改革小说:

(1)高晓声、贾平凹等人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通过农民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说明农民在精神上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的现代化将不可能实现。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等:热情洋溢地肯定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柯云路的《新星》(李向南)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寻根文学:

寻根小说的作家们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究竟是什么?认识矛盾,大致有三种态度、意见。

(1)持肯定态度

     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在他们看来,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因此,应肯定传统文化思想。

(2)持否定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等。他们认为,我们民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因此,应否定传统文化。

(3)持辩证态度:

       冯骥才《神鞭》,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辩证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其他:

王蒙《春之声》

 刘心武《班主任》

 陆文夫 

高晓声: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蒋子龙: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机电局长的一天》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

    1980年《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

    1982年的《拜年》

1980年的《开拓者》、1981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的《燕赵悲歌》,连获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洁: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张洁集》等。

谌容: 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

   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

  邓友梅:他的小说创作浸润着时代的风雨,着力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注重风俗画的描绘,风格刚健、明朗、醇郁。他的《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为人所赞赏。

     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在悬崖上》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追赶部队的女兵》为代表。第三阶段:以《烟壶》、《那五》为代表。

林斤澜: 80年代以后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融温州方言于其中。

汪曾祺:《受戒》

《大淖纪事》

冯骥才: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张承志:代表作《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等。

韩少功

      1985年3月发表《文学的根》,提倡文学应植根

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

论。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青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

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代表作:《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后期作品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来

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先锋文学:

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的青年作家:

      他们具有新的探索、革新精神,尤其是诗歌和小说方面。代表作家有: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等。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

残雪:  短篇:《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 中篇: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余华: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知青、这里所说的知青,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样,是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的泛指,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的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年青人。这里的学校,指的是中小学,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即使被分配到边疆和农村,也以干部的身份出现,领取国家的工资。普通中小学的毕业生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在理论上,他们是被作为农民的。这正是知识青年与其他到农村、边疆工作的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以上的就是知青的意思。

知青文学,大部分说的是,知青从文明城市来到农村或偏僻地区的生活以及感想,似于记录文。

主要记录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所发生的事情,知青这个人物从刚刚来到这的心情和到最后心情的感悟的转变。

要体会其中的意境,可以从文中细腻的人物情感入手,再从后来的动作语气,劳动贡献之类的。

“知青文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描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生活经历的文学作品,诸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都归入了知青文学的范畴。

大批知识青年返城,上山下乡运动走到了尽头,知青文学却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步入了成熟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亲身经历,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亦为知青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1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