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跳肚皮舞的大多是女性??

为何跳肚皮舞的大多是女性??,第1张

肚皮舞( 语:قص شرقي 或 رقص بلدي),是一种带有 风情的舞蹈形式,起源于中东地区,并在中东和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其他受 文化影响的地区取得长足发展,19世纪末传入欧美地区,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种较为知名的国际性舞蹈。 肚皮舞是较为女性的舞蹈,其特色是舞者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臀部和腹部,舞姿优美,变化多端,而且多张显 风情,以神秘著称。近些年,肚皮舞也作为一种深受女士喜爱的减肥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 「肚皮舞」一般是美国和东亚一些国家的叫法,欧洲一般称其为「东方舞」,其较为常用的 语名称「قص شرقي」即为「东方舞」之意,另一种 语名称「رقص بلدي」意为「民族舞」。关于 语名称的起源,各种说法不一,尚未有统一的解释。 关于肚皮舞的起源,长久以来一直是舞蹈爱好者争论的话题,许多人为此做出过很多深入研究,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结论,存在许多观点,较为常见的有: 起源于古埃及; 起源于女祭司表演的宗教舞蹈; 起源于中东地区庆祝出生的一种传统舞蹈; 起源于罗姆人。 在这些观点中,第一个是最少被提及的,主要是埃及著名舞蹈家Mo Geddawi和埃及其他一些文艺届人士极力支持这种观点[1]。这种说法的主要证据是现代肚皮舞的动作和埃及的许多艺术品中描绘的人体姿势非常相似。 起源于宗教舞蹈,是最著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经常在一些主流文章中被作为确实的理论直接引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歌手、舞蹈家雅米拉(Jamila Salimpour)是这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在《地球之舞》(Earth Dancing)和《祖母的秘密》(Grandmother's Secrets)等一些作品中,这种观点也被广为人知。 起源于庆生,也是众多观点之一。这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东方舞史学家摩洛可(Morocco

Carolina Varga Dinicu)[2],她提出这种舞蹈的锻炼可以帮助孕妇减轻生产时的痛苦,这种观点在作品The Dancer of Shamaa也得到了相应的论证[3],但是对于直接的「起源论」,这种观点显然缺乏足够的证据。 也有观点指出罗姆人是肚皮舞的创作者。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为罗姆人发明了这种舞蹈,并将其散布开来,另有一种观点,以流浪民族著称的罗姆人在流浪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舞蹈,于是将其传播开来。在西方,肚皮舞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罗姆舞蹈的影响,并融合了很多罗姆舞蹈的元素,这更使这种理论在西方广为流行,但是由于很多人对罗姆人存在偏见,因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指出肚皮舞究竟起源于哪个国家。 无论以上何种观点,肚皮舞确实已经在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古代 文化中对人物描绘有一定限制,但在 世界,仍有很多关于舞者的内容流传下来。例如《公元650年至1250年 的艺术与建筑》(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 650-1250)一书中曾对 世界的舞者做了详尽的描述,并记录了多幅绘制在宫廷墙壁上的舞者和12世纪至13世纪波斯帝国关于肚皮舞的许多袖珍画。 在中东以外地区,肚皮舞也曾经广为流传,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中,肚皮舞被很多东方学者用来描述土耳其帝国一夫多妻制度的闺房生活,给肚皮舞带来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来自中东不同国家的舞者纷纷来到欧洲展示她们的舞姿,甚至经常在一些公众场合公开竞技,在一些早期的**中,也有一些关于肚皮舞的记录,例如,著名的**《法蒂玛的舞蹈》(Fatima's Dance)曾红极一时,在众多剧场公开上映,但是也有舆论指责肚皮舞不够庄重、低俗下流,最终在公众的压力下,肚皮舞被要求接受全面的审查。 随着肚皮舞的传入,一些西方女舞蹈家也开始模仿学习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例如著名的荷兰 玛塔·哈里(Mata Hari),尽管她的舞姿更接近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舞蹈风格,但其表现出的神秘性却更接近肚皮舞;法国著名的作家科莱特和许多剧场舞者,经常借鉴肚皮舞的部分艺术形式;美国芭蕾舞舞蹈家露丝·圣·丹尼斯也十分热衷于肚皮舞,经常在芭蕾舞剧的间隙进行表演,并将肚皮舞提升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19世纪早期,社会观点普遍认为跳肚皮舞的女人都是在道德放纵的人。) 历史上,传统的肚皮舞多为单一性别的舞蹈,即女士与女士合跳或极少情况下的男士与男士合跳,很少有男女混合的现象。这在 文化中主要是为了保证女性的「纯洁」,即她优美的仪态、舞姿仅是被其他女性舞伴、丈夫或亲密的家人见到。但单一性别并不是严格的规定,少数情况下,一些男女之间的亲密朋友也会在聚在一起跳舞。 历史上,与现代社会观念偏爱女性平坦的腹部不同,肚皮舞曾强调女性舞者身体的丰满。肚皮舞中的许多技巧都是身体某一部位循环往复的圆形动作,如臀部或肩部的水准转动,尤其在音符出现紧凑变化时,舞者经常会伴有高频率的晃动或大幅度的摆动,而且舞者经常要使用类似花篮、刀剑、藤条、等的各种各样的道具,这些都对舞者的腹肌和身体的灵活性有很高要求。

肚 皮 舞 在 土 耳 其 , 游 客 必 看 。 但 提 起 肚 皮 舞 , 给 人 的 感 觉 , 是 充 满 色 情 和 诱 惑 , 想 像 中 那 些 艳 丽 丰 满 的 舞 娘 , 激 情 撩 人 的 音 乐 , 闪 烁 不 定 的 灯 光 , 舞 娘 利 用 肚 皮 摆 动 、 手 指 、 手 臂 、 臀 部 、 腹 部 、 胸 部 , 并 且 装 扮 得 性 感 迷 人 , 不 是 诱 惑 是 什 么 ? 其 实 肚 皮 舞 不 只 是 跳 舞 , 而 是 生 活 , 是 艺 术 , 是 让 生 活 充 满 激 情 和 阳 光 的 运 动 , 是 充 满 文 化 特 色 的 舞 蹈 。 在 中 东 地 区 , 几 乎 男 女 老 少 在 听 到 音 乐 时 , 都 会 暂 时 抛 去 烦 恼 , 很 自 然 的 随 著 音 乐 扭 腰 摆 臀 , 快 乐 地 融 入 只 有 音 乐 和 舞 蹈 的 世 界 里 。 肚 皮 舞 是 一 种 充 满 女 性 味 道 的 舞 蹈 , 跳 舞 的 过 程 中 , 任 何 体 型 的 女 性 都 可 以 藉 著 特 有 的 舞 蹈 动 作 任 意 表 现 出 自 己 的 美 , 当 然 也 可 以 很 性 感 , 也 可 以 很 自 信 , 凡 是 女 性 都 可 以 随 著 自 己 的 美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风 情 。 肚 皮 舞 的 阿 拉 伯 原 名 为 Raks Sharki , 意 指 东 方 之 舞 。 土 耳 其 则 称 肚 皮 舞 为 郭 碧 舞 (Gobek d) 。 至 于 肚 皮 舞 何 时 开 始 , 历 史 上 已 无 可 考 , 不 同 地 区 , 不 同 国 家 , 有 不 同 的 说 法 。 其 中 一 个 说 法 是 怀 孕 待 产 的 母 亲 , 为 了 能 顺 利 分 娩 , 接 受 姊 姊 建 议 , 学 蛇 的 曲 线 摆 动 自 己 的 身 体 , 重 点 集 中 在 腹 部 , 快 速 摆 荡 整 个 身 子 , 呈 波 浪 起 伏 状 , 节 拍 音 乐 的 加 入 , 显 得 轻 松 自 然 , 果 真 顺 利 产 子 , 于 是 蔚 为 风 气 。 一 般 认 为 , 肚 皮 舞 源 自 于 埃 及 , 希 腊 人 则 相 信 , 肚 皮 舞 与 古 时 宗 教 仪 式 大 有 关 连 。 另 一 种 传 说 是 肚 皮 舞 是 身 心 合 一 的 修 身 养 性 之 舞 , 是 神 圣 , 崇 高 的 宫 廷 舞 , 一 如 西 方 的 芭 蕾 舞 。 但 肚 皮 舞 没 有 芭 蕾 舞 那 么 高 不 可 攀 , 也 没 有 的 士 哥 舞 那 么 狂 野 放 肆 , 从 舞 蹈 的 动 作 和 对 跳 舞 者 的 要 求 来 看 , 肚 皮 舞 更 加 接 近 自 然 , 因 为 肚 皮 舞 的 动 作 无 不 出 于 自 然 随 意 , 对 身 体 不 会 造 成 任 何 伤 害 。 其 他 舞 蹈 都 要 从 小 学 起 , 要 求 腿 长 , 身 材 苗 条 等 等 , 肚 皮 舞 却 完 全 不 受 年 龄 和 体 型 的 限 制 。 笔 者 在 伊 斯 坦 堡 观 赏 的 肚 皮 舞 , 先 是 舞 厅 响 起 激 烈 的 乐 曲 , 性 感 的 舞 娘 开 始 在 舞 池 起 舞 , 其 动 作 激 烈 , 全 身 扭 动 , 浑 身 上 下 的 关 节 完 全 运 用 上 , 最 难 的 是 把 肚 皮 的 动 作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 , 略 带 肥 肉 的 肚 皮 每 分 钟 可 震 动 数 百 下 , 确 是 厉 害

男性身体不够柔软﹐ 所以﹐男性跳肚皮舞不会很好看。

我以前公司有个中东客

他是贵族凶身 他对我讲肚皮舞

是古代皇室妇女学习来帮助生产 到现在才改变成表演项目 2007-02-03 08:40:53 补充: 贵族出身

不是凶身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

  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席女演员。这时的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彼季帕、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活动为标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新的变革时期。而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为在全球传播、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不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如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

  巴甫洛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舞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当时英国皇家芭蕾舞正在进行演出,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乐队指挥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 帷幕徐徐拉开,乐队奏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乌兰诺娃(1910~1998)

  Ulanova,Galina Sergeevna

  苏联女芭蕾演员。1910年1月1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身于舞蹈演员家庭。1998年3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 1919~1928年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学习,主要教师是她的母亲和 瓦加诺娃 。毕业后先后在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8~1943)和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44~1960)任主要演员。1962年退休后,从事排练工作 。她曾两次访问中国(1953、1959),志在世界各地演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乌兰诺娃的舞蹈艺术特色是:富于抒情诗意,刻画人物细腻,善于表现复杂的人物性 格。在她的表演中,使舞蹈技艺、戏剧表演、造型姿态三者水乳交融,又都服从于形象塑造的要求。她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不单纯雕琢动作,而是追求表现人物内心的激情,即使难度很大的动作也显得自然、流畅,每个日常生活的简单动作则又表演得典雅而富有音乐感。她的舞蹈艺术,从一般的抒情逐渐发展成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晚期表演的角色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复杂。她的代表剧目有:《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 乌兰诺娃表演《天鹅之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灰姑娘》、 《天鹅湖》 、 《吉赛尔》 等,吉赛尔发疯一场的舞 蹈表演,被公认为她悲剧艺术的顶峰。她的学生如 马克西莫娃 等已成为著名芭蕾演员。由于乌兰诺娃对苏联芭蕾事业的卓越贡献,曾两次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志多次获得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1951年,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她还曾担任第1~第6届瓦尔纳 国际芭蕾舞比赛 和第1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评委会主席。

法国是浪漫之都,拍出来的歌舞片也是格外的有意境。下面这几部口碑非常好的歌舞片不容错过。

瑟堡的雨伞(又名《秋水伊人》)

本片其实就是一部音乐剧了,场景唯美,尤其是开篇的俯拍视角,颜色各异的雨伞穿插,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

整部片都是一言不合就开唱,连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可能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领悟,除了音乐之外,最惊叹的就是导演对色彩的运用,以及法国时装的经典,女主每一款大衣都好看到爆,就连孕妇装都那么可爱。

女主是法国著名的冰美人凯瑟琳德纳芙出演。此片曾获得第17届法国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主题曲被刘欢和女儿共同翻唱过。虽然是1964年的影片,如今看来一样是赏心悦目。

驴皮公主

这部片同样是凯瑟琳德纳芙主演,改编自17世纪的法国童话小说。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部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凯瑟琳简直就是天生的公主,拍摄这部片时也是她的颜值巅峰。

蒙太奇式的梦境,天马行空般的场景,还有瑰丽华美的服饰,看得眼睛会怀孕,听得耳朵会怀孕的那种。

当然了,最引人思考的其实是这部片的故事,王后去世时,给国王留下了一个难题:只有当你遇到比我还漂亮的女孩,你才能续弦。在国王心目中,比妻子更漂亮的只有唯一的女儿了。**中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只有你自己看了才明白。

八美图

这部歌舞片里又有凯瑟琳德纳芙,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冰美人呢!本片集齐了各年龄段八个风格各异的法国美人,可能有人会觉得美人们很唠叨,不过这布景、服化道全都是一流的水准。

不能用平常的逻辑去揣度影片情节,因为它极尽荒诞,幽默又讽刺,8个女人互相猜忌,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出了无限的演技,另外,法国女人的气质真是没得说的,年纪大了也依然风姿绰约啊!

巴黎小情歌

这部片的情节反转很有趣,一个帅哥失去女友后,居然被一名同样帅气的正太给掰弯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三人行”的恋情,不知道伊斯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前期是两女一男,后期是一女两男。难道是为了给彼此增添一些新鲜感?跳脱出来觉得男主感情特别混乱,但是观看的时候却觉得很浪漫,Why?

PS:男主和后来的男配角简直帅到喷鼻血啊!侧颜就像雕塑一样完美。

舞女

《舞女》属于歌舞片,同时也属于传记片,真实还原了19世纪的舞蹈艺术家家洛伊·福勒的舞蹈生涯,本片构图和光影都处理得相当唯美。

女主自卑却唯独热爱舞蹈,片中穿插的情感故事或许只是导演用来表现洛伊心路历程的一种手法。与很多励志的故事一样,洛伊从无助和卑微变得强大,终于获得了观众们的掌声,但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很有教育的意义。另外《加勒比海盗》的男主德普,他的女儿莉莉罗斯德普也在此片里扮演了一个角色。

以上推荐的5部法国歌舞片,希望对你有借鉴意义。

这种沉默是暂时的,是运动的暂停,很快就会转向下一个节奏。我们说德加的素描是生动的,人物是活的。一是因为德加对人物动态的把握能力,他总能捕捉到最生动的瞬间问题,仿佛舞者手一挥,腿一抬就会旋转。第二,德加巧妙地运用了光影的艺术技巧,在银幕上仿佛在晃动,人物的动作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人物真的动了。

在德加的画中,光不是对自然光的模拟,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铺设的。有的是物体的受光面,有的是光的反射,有的是物体固有颜色的亮色。甚至光接收表面也不一定从一个方向照射,而是根据物体性能的需要进行漫射照射。利用这些不同光源的光线,使画面充满了光点的效果。此外,德加在添加这些光点时,光线的边缘部分模糊不清,没有明显的边界,使得人物的外观不确定,就像人物在运动中的效果。

所以在我们看来,人物的动态性更强。摘要:埃德加·德加的舞蹈教室是一个个案研究。埃德加·德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画坛最重要的印象派画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其中《舞蹈教室》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本文通过分析德加的生平和欣赏《舞蹈教室》,从而分析德加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埃德加·德加;女芭蕾;舞蹈教室1。德加生平简介埃德加·德加是重要的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出生于金融资本家家庭,德加的祖父是画家,因此德加成长于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埃德加·德加申请了美术学校。他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艺术,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印象派艺术家中,德加是运用各种艺术媒介材料最广泛、技巧最全面的艺术家。他不仅在绘画、版画、布面油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雕塑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舞蹈家等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9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