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春半踏青时,古诗中的春半,是农历二月十五还是春分?

南园春半踏青时,古诗中的春半,是农历二月十五还是春分?,第1张

春半美诗词六首:春半芳菲月,南园春半踏青时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唐朝冯延巳《醉桃源》

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读过,是写踏青的名诗词,轻快流利,尤其是写梅花落尽初结子,绿叶初荫子满枝的时候,白天太阳和暖,日头渐渐比往常更长,蝴蝶儿翻飞。此时有各种繁花在梅花谢后开放,绿草如烟。此时户外比室内温度高,所以很多人家的窗帘还没有像夏天一样高卷。

女孩子在秋天上玩耍,被太阳曛着,燥热得解开外面的衣裳,而桃花树上,画梁边上,燕子也飞回来。

这首词最俏皮的一句,就是“春半”,春天过了一半。那春半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在这首词里,有一句“日长蝴蝶飞”,这个“日长”就很有意思。因为在古代节气里,春分节气,是昼夜平分,且白天渐渐比晚上长。而且春分节气的物候,是燕子归来,这里也巧妙地点到。

所以这首词里的春半,是写的“春分”左右的景致。

春半从字面上来讲,是春天的一半,是春季的一半,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在古代,春天和春季是重叠相近又不相同的概念。

农历的一月到三月可以说是春天。中间值是农历二月十五。

但春季则是立春开始到立夏结束。中间值是节气春分交节。

虽然都是春半,但是两个不同但接近的时间段。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是唐朝张若虚最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我们通常都记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壮丽雄奇美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写春天什么时候的圆月。是二月还是三月?

张若虚的诗在最后写了答案。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二月十五的月亮,是仲春之月。

这首诗里的春半,明显是指的二月十五,春三月最美的月圆之日夜。

所以春半,既可以指春分,也可以指二月十五 ,但是要联系上下文。因为中国古代的农历是阴阳历,在时段上是有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差别的。

“三月洛城春半时,秋千未拆杨花飞。

小车不出闲春泥,乱红翻处流莺啼。” 宋朝邵雍《花时阻雨不出》

这首诗很有意思,通常春分在农历的2月,由于农历阴阳历调整的原因也会靠后。那么在邵雍的这首诗里,显然他的春半是指的春分节气,而不是指的农历二月十五。此时柳花飘绵,风雨缭乱,已经是深春的落花天气。

“ 雨多风伯漫不省,春半花神小有才。

谁为痴儿无乐事,眼中秀句绝纤埃。” 宋朝 李弥逊《和刘待制》

宋朝流行花朝节。通常在农历的二月十五。二月十五是花神生日,通常会赏花宴游,这首诗的春半显然是指的花神花朝节,他是夸这天虽然有风有雨,却有最美丽的花和最出尘的诗句。

“常年春半花事竟,今年春半花始盛。

衰翁不减少年狂,走马直与飞蝶竞。

妍华有露洗愈明,纤弱无风摇不定。

莫放飘零作红雨,剩看倩笑临妆镜。” 宋朝陆游《二月十六日赏海棠》

陆游也将春半定位二月十五花朝节左右,往常海棠花此时都开谢了,难得今年海棠正是盛花期,他走马如奔兴致盎然。看着海棠花朝露里开放,摇曳生姿,担心盛花期后的风雨吹落了它。海棠惊蛰时节盛放,通常春分时节就已经开谢。

春半是美丽的诗词语境,比“春盛”美,因为盛极而衰,这“半”,是一种仿佛有生命力的词,春天才到了一半,正是春好的时节,等待人们去发掘春天的美丽。

春半的时段可从农历二月十五延伸至节气春分,比如邵雍的春分在三月,简直春半要多留一个月。这美丽的词,包含了人们对春天无穷的热爱吧。

“海边寂寞村,春半芳菲月。

东风所至处,陋境亦佳绝。

垅麦已翻芒,山花自成列。

愁肠不堪断,预畏柳飞雪。

更忧鶗决鸣,坐使众芳歇。

白日不可留,请试餐玉诀。” 宋王之望《书怀》

实际春半在表达中还涵盖了整个仲春和农历二月三月。

因为这期间芳菲满目,草长莺飞,都是最美的春景。春半芳菲月,可以指二月,同样可以是春分延续到的三月。那麦田已经抽蕙,那山花烂漫,春天走在最热情的一半之时。又何必细问是哪一天呢?

所以,我们也正好,走在春半之时,看不尽百花盛放,唱不完春歌春曲,美丽的春半时节!有心的诗友,写一首春半,准没错!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词和美。。

 “阳气初 惊蛰 ,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中的诗句,描绘了惊蛰时节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风景。2018年的惊蛰节气今日到来,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惊蛰节气风物。

  惊蛰二月节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东风来、冻冰解化雨水,每年在公历3月5日前后到下个节气“ 春分 ”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古代对“雨水”和“惊蛰”的顺序曾有说法,有的以“雨水”为二月节。

 汉代之后“惊蛰”在“雨水”之后就确立了。西汉京房著《京氏易传·归妹》说:“惊蛰二月节”;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之一《惊蛰二月节》吟:“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都是以惊蛰为黄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这里的二月节是以中国的黄历来看的。

 从入春到“惊蛰”其实是渐次而进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物候,就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也就是说,立春时,冬天蛰藏的虫子们就有感应了。到了惊蛰节气,就是蛰虫出洞户了。

 惊蛰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宋代·陈允平《山房》)、“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宋末元初·仇远《惊蛰日雷》)描写了这种节气现像,轰然的雷声震地,惊动地里的蛰虫出了冬眠的蛰洞。

  惊蛰节气古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惊蛰节气物候,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一、惊蛰初候桃花开。入了黄历二月桃花盛开。宋代曹勋有诗吟:“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可见桃花在二月节绽放盛景。明末屠本畯的《瓶史月表》说,二月的花盟主之一就是绯桃。绯桃就是绯红色的桃花。明曹大章的诗句:“武陵溪水深几许,笑逐桃花欲问津。”描写二月桃花开一片好春景。

 二、惊蛰次候仓庚叫。仓庚也叫仓鹒,是黄莺的别名。《诗经·七月》就有诗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禽经》说:“仓鹒,黧黄,黄鸟也。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野民曰黄栗留。语声转耳”。

 三、惊蛰末候“鹰化为鸠”。古人的观点,鹰化为鸠是怎回事?《禽经》解说:“羽物变化转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仲秋之节,鸠复化鹰。”

  节气与俗谚

农业社会时人们将“惊蛰”的天候,对应收获、下雨等等。以下就是其中几则预测的俗谚,今人不妨作为参考: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这二句谚语指出,惊蛰打雷、闪电,来的正是时候,预告风调雨顺禾谷大丰收,粒粒饱满堆积成谷。

 “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

如果打雷发生在惊蛰前后都是过犹不及,雷来早,往后霪雨连月,雷来得晚,将会干旱过春天。

 “惊蛰不藏牛”、“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这二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出耕作要依天时,到了惊蛰还不犁田耕地就太晚了。莫怪元稹的惊蛰节气诗说:“时候争催迫,萌芽?(音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一到,就是提醒人们最重要的莫过于耕田种地,供应广天下所有人的生命粮食。

  花朝节与花草有约

中国历朝历代各地多有在二月惊蛰时节去踏草、赏花、扑蝶的赏春游憩之事,多叫做“花朝节”,也有称“踏草节”、“挑菜节”或“花神节”。各地风俗小异大同,都是与花草、蝶鸟有约,落在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五日最多。二月仲春的“花朝”与八月 中秋 “月夕”相对,是年中春秋两季良时的佳景。

 唐朝很重视二月节,人谐天地而中和,表现天地人一体的精神。《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有感于入了仲春,天地和同,而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助畅茂,内外官司都休假一日。唐朝将中和节与上巳节、 重阳节 并称“三令节”,贞元六年二月中和节,皇上赐宴群臣,百官会宴于曲江亭。

  二月惊蛰春不老,赏花扑蝶,踏草挑菜

“花朝节”在仲春,此时经过了孟春的“立春”和“雨水”,阳气刚刚满盈,天地向荣一片欣欣。《说文》说:“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花儿对节气敏感,向春入二月,已经是花影重重。

 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有当时仕女们的青春记事,活泼有趣,比现代人对节气更敏感,而且不乏时髦:“(二月)二日,士女皆带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

 根据清代刘灏《广群芳谱》所录,二月惊蛰节气里的花朝节、踏草节、挑菜节,各地不少,摘记几则记载于下:

《成都志》:二月十五为花朝,为扑蝶会,蜀人又以是日鬻蚕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壶中赘录》: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蜀中以为踏草节。

《萧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秦中岁时记》: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南宋京都风物记《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了宫中“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后妃、皇子和京都首官一起从花斛中以金篦挑菜游戏,花斛中藏字有赏有罚,其实是真赏假罚,给赏的奖品,金银杯器珍珠玉翠等等人间极品,一片闹乐喜洋洋。这种风尚也传入王宫贵邸:

 “先是预偹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上赏则成号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鋜、翠花、叚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罚则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惊蛰二月节“坤宫半夜一声雷”,惊动了蛰虫,正是提醒人间“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这时节万物欣欣向荣,最重要的是及时耕种。

花朝节。古代春分前后将迎花朝节。该节日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花朝节与中秋节相对应。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中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在古代,春分前后还有花朝节这个重要的节日。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分前后更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浪漫的古人自然少不了关于花的节日,花朝节便由此而来。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相传是百花花神的生日,因此也称为“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在我国东部的许多地区都非常流行,壮族同胞也花朝节,又叫“百花仙子节”。

花朝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所以说在古代春分前后有个重要节日就是花朝节,而祭月节是秋分。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我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枚在《梦梁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引。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1有关社日的诗句

杂歌谣辞·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张籍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社日两篇杜甫

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

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

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

秋日东郊作皇甫冉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社日关路作白居易

晚景函关路,凉风社日天。

青岩新有燕,红树欲无蝉。

愁立驿楼上,厌行官堠前。

萧条秋兴苦,渐近二毛年。

嘉兴社日刘言史

消渴天涯寄病身,临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

郊行逢社日殷尧藩

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

妻孥亲稼穑,老稚效渔畋。

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

稔看风景美,宁不羡归田。

社日村居(一作王驾诗)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阱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独坐-全宋诗-范成大

海棠雨后沁胭脂,杨柳风前捻绿丝。

香篆结云深院静,去年今日燕来时。

社日风雨病酒-全宋诗-方回

匆匆社燕时,此况岂前知。

道左家书断,春蒸客舍卑。

醉成难治病,闷赋不工诗。

块卧听风雨,吾儿亦见思。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鼓-全宋诗-方岳

冬冬枌榆社,坎坎桑竹野。

初非有均度,意欲薄豳雅。

侯家按新声,视此宁勿赭。

且从群儿嬉,吾耒已可把。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酒-全宋诗-方岳

春风泼醅瓮,夜雨鸣糟床。

相呼荐蠲洁,洗盏方敢尝。

不辞酩酊红,所愿{左禾右罢}稏黄。

家家饭牛肥,岁岁浮蛆香。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日雨-全宋诗-方岳

今兹*春霖,曾不避甲子。

荷锄做秧田,岁欠三寸水。

社戊占丰登,不以此故已。

径起觳觫公,鸣蓑共于耜。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牲-全宋诗-方岳

年登敛牲钱,日吉视牢荚。

烹庖香满村,未觉膰脤窄。

馂余裹青蒻,篱落笑言哑。

咄哉陈孺子,乃有天下责。

社日-全宋诗-方岳

燕子今年掯社来,翠瓶犹有去年梅。

丁宁莫管杏花俗,付与春风一道开。

社日饮乌衣园-全宋诗-黎廷瑞

夜夜桃花雨,年年燕子春。

同倾社日酒,还忆故园人。

孤塔苍烟迥,空堂翠草新。

醉归还自笑,吾亦素衣尘。

…………

2古诗“社日”的诗句意思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3描写花朝节的诗词

描写花朝节的诗词如下:

1花朝

明代:吴稼竳

日气朝青池上波,交交啼鸟傍池多。三春花事终难负,二月风光半未过。

土俗岁时存旧记,闺人单夹制轻罗。正怜一树樱桃放,桃李相催奈若何。

吴稼竳

浙江孝丰人,字翁晋,吴维岳子。以父任为郎,官至云南通判。以诗见称于王世贞,与吴梦旸、臧懋循、茅维称四子。工乐府。有《元盖副草》。

2与社友定花朝之约

宋代:胡仲弓

花朝曾有约,来此定诗盟。

隐几江湖梦,闭门风雨情。

身名千载共,心事一般清。

且尽吟樽乐,徂徕不用赓。

胡仲弓

胡仲弓,宋朝诗人。公元一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希圣,清源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二年前后在世。登进士第为会稽令,老母适至,而已是黜。自后浪迹江湖以终。仲弓工诗,著有苇航漫游稿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3花朝

宋代:杨公远

花朝恰了一分春,雨雪阴霾占两旬。物态未妍寒瑟缩,人生易老事因循。

洗瓷杯酌浮蛆酒,拥地炉烧诗带薪。翻忆昔年成感慨,长官出郭劭耕民。

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

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4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如下: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译文: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译文: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唐·孟云卿《寒食》

译文: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5、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宋·苏轼《寒食雨二首》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5社日这首诗

王驾写的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五微;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阱鸡埘半掩扉。 ○○○●●○△,○●○○●●△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注释: 社日: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赏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王驾,唐代诗人,字大用,河中人。生卒年月不详。

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春晴》两首流传很广。

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补充诗集: 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春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经典唐诗欣赏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

6王驾写的社日的诗意

王驾,唐代诗人,字大用,河中人。

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补充诗集: 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经典唐诗欣赏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周啸天)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

  在我国历史上,农历二月和三月有两个重要的节日,至今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这两个节日,至今还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流行,并且十分有意义。被忘记的这两个节日就是花朝节和上巳节。

 历史上,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我国的花朝节。《朝熙乐事》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中旬为月夕也。”

 花朝节是百花的节日,他同中秋节一样,是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我国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该节早在唐代就很繁华,许多古籍都记载:“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初,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元费著《岁华纪丽谱》说花朝节:“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述说:“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花朝节风俗活动较多,如,“赏红”,家家户户剪红绸条之类的丝条挂于花木上,为花祝寿,叫做赏红,有祝花木繁盛,人寿年丰的含义;“赏花与踏青”:二月正是春江水暖,桃李争芳的时节,便于亲友聚会、饮酒赋诗、踏青赏花,非常浪漫、也很有情趣;“赶花会”:花会上有花木销售,还有娱乐演出,人们在购买花卉之时,欣赏各种杂耍演出,其乐无穷。因此花朝节相当于中国的百花节、爱树节。

 花朝节的当令小吃是“花糕”,武则天朝,每年花朝节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成糕,叫花糕赏赐群臣。由此可见,“花糕”和元宵、粽子、月饼、重阳糕等节日食品一样,是中国传统民俗节令小吃。

 花朝节还要举行祭日活动,祭日与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礼制,但是规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

1 关于武则天和牡丹的诗句有哪些

1牡丹

唐代: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2赏牡丹

唐代: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3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4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5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 武则天的催花诗有谁知道

武则天的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突然花兴大发,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百花次日一齐开放。

次日,果然各种花果都承旨遵命。武则天到御花园赏花时,气候似乎变得特别暖和,池中冰块都已融化,陡然变成初春光景。

武则天见林苑青翠,花开满园,万紫千红,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宫人给这些花木挂以红绸并悬以金牌表示奖励。在百花丛中,唯有牡丹花迟迟未曾开放。

武后震怒,命宫人燃炭火烧炙枝梗,牡丹方才怒开。然武则天气愤不息,下令将御花园中几千株牡丹逐出长安,移植东都洛阳,以示惩罚。

洛阳因此成为牡丹之乡。百花生日,春花盛开,群芳争艳,南方许多地方常于此间举办花节、花市,供人观赏。

繁花似锦的成都“蓉城”,每年二月十五日开始举行花会,届时将奇花异卉置于会场展览交流,是典型的花朝节的遗风。有的地区在花朝节尚有母亲用五彩线给女儿穿耳孔的习俗,盼女儿长大成人如花枝招展。

也有一些地方于此日成群结队去郊外春游娱乐,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浙江省湖州一带,人们在花朝节这天,在花盆中插三角小彩旗,以祝贺花的生日。

当地人认为此日种花、嫁接,最容易成活。二月二日过花朝节的地方,男女青年有在此日吃露天饭的习俗。

五、幽谷清韵踏着历史的脚步,走一段长长的山路,仿佛是年代久远的古道。在溪水的流淌声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清脆的马蹄,听到李白的吟咏,陆游的唱和。

这里山更深,壑更幽,水更清澈,耳闻丁丁冬冬泉,眼观高高下下树,这就是幽谷的神韵。也是今天我们所到的第四个景点。

〈吟芳圃〉各位团友,有道是山高林密,清风萧散,幽情更多,大家正好借此以待片刻,缓一缓神,慢慢地领略山林野趣,幽谷清韵,对于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给了你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绝对浪漫,绝对OK。吟芳圃里有一些从古至今歌吟桂花的诗词。

历朝历代多少诗人骚客,为桂花倾心折服,他们徜徉花间,浅吟低唱,从而创造了桂花文化的璀璨篇章。刻在这些石碑上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请各位随意浏览,吟咏。

读诗的好处在于愉悦身心,加深修养,你不认为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吗?〈万桂园〉各位团友,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木,常见的品种有金桂、银桂和四季桂等。桂花不同于大多数花卉的一点,在于它的花不是长在枝叶的顶端,它生在叶底部,有羞于见人的意思,而或许正因为这样,它的香气远而愈溢,因此有“九里香”之称,其它的花则无法与之媲美。

据西路村民说,每年秋天到来时候,还没有看到桂花开放,早上打开窗户,就有香气扑鼻而来,人们会说,不知哪里已经有一枝开花了。因为久经人工栽培,桂花变种很多。

比如绍兴本地,有庭园里的“庭桂”,有山岩间的“岩桂”,西路桂花自然属于“岩桂”的一类。大家现在看到万桂园里的桂花,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共68个品种,现在每棵树上都有吊牌,写着它们不同的名称,其中分为五大区块,木樨珍园区有11个品种,金桂园区有8个品种,四季桂园区有17个品种。

五大区块已栽树692棵,小苗12298棵。由于栽种不久,现在还看不到林相,但三五年之后,小苗长成大树,万桂园自然将是另一番面貌。

大香林风景区的规划,是要将万桂园建成桂花大观园,南方北方形形色色朝朝晚晚的桂花共聚一园,全国独此一家,届时必令每一位游者大跌眼镜。〈鉴湖第一源〉“鉴湖第一源”位于万桂园的北面。

各位团友,眼前深藏山野的一池圣水,就是“鉴湖第一源”。绍兴鉴湖,闻名全国,尤其文人,一下笔必称“稽山鉴水”。

这“稽山鉴水”已经成了绍兴的代名词。大家知道,所谓“稽山”即会稽山,所谓“鉴水”即鉴湖。

鉴湖是东汉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时,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建造的,所谓拦堤筑湖,主体工程也就是东面从上虞蒿坝起,西面至绍兴钱清,那一条横亘东西的大堤。堤全长127里,湖周长358里,纳会稽、山阴36源之水。

有了鉴湖,绍兴才得为鱼米之乡,所以鉴湖实在是绍兴的母亲湖。那么,这里何以称“鉴湖第一源”呢?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几乎老少皆知。

他告老还乡时,请求皇上赏赐“镜湖一曲”。原来他早已向往稽山鉴水的无限美景,“还乡”住到鉴湖边上来了。

他所住地方,人称“道士庄”。贺知章好老庄之学,不是真做了道士,是做了闲人,可以很随意了。

因为贺知章,后人才称那一带为“鉴湖第一曲”。宝林山水下入型塘江,与湖塘相距最近,确是鉴湖主要的水源,因此宝林山成为鉴湖第一源头。

湖边旧有“七尺庙”,本是祀为大禹所杀的防风氏的,然又称“鉴湖第一社”,奉贺知章的长子寿圣为社主,并祀贺知章父子二人。大家由香林大道进来的途中,一处地方过去称“寿胜埠头”,原来贺知章的长子住在那里,现在大约属于友谊村的范围。

有兴趣的团友,不妨安排时间到那里去作一番考察。喜欢喝黄酒的朋友,不知您是否知道,这儿是鉴湖的源头,也是绍兴酒的源头。

据说,这里是诞生第一。

3 有关武则天的诗句

武则天仅存的诗词!!!!! 卷5_1「春游曲」长孙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卷5_2「曳鼎歌」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卷5_3「唐享昊天乐。

第一」武则天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卷5_4「唐享昊天乐。

第二」武则天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卷5_5「唐享昊天乐。第三」武则天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卷5_6「唐享昊天乐。第四」武则天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卷5_7「唐享昊天乐。第五」武则天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卷5_8「唐享昊天乐。

第六」武则天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卷5_9「唐享昊天乐。第七」武则天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卷5_10「唐享昊天乐。

第八」武则天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卷5_11「唐享昊天乐。第九」武则天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卷5_12「唐享昊天乐。

第十」武则天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卷5_13「唐享昊天乐。第十一」武则天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卷5_14「唐享昊天乐。

第十二」武则天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卷5_15「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武则天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卷5_16「唐明堂乐章。

皇帝行」武则天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卷5_17「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卷5_18「唐明堂乐章。

迎送王公」武则天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卷5_19「唐明堂乐章。登歌」武则天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卷5_20「唐明堂乐章。

配飨」武则天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卷5_21「唐明堂乐章。

宫音」武则天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卷5_22「唐明堂乐章。角音」武则天 出震位,开平秩。

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

荐珪篚,陈诚实。 卷5_23「唐明堂乐章。

徵音」武则天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卷5_24「唐明堂乐章。商音」武则天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卷5_25「唐明堂乐章。

羽音」武则天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卷5_26「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武则天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卷5_27「唐大飨拜洛乐章。

致和」武则天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卷5_28「唐大飨拜洛乐章。咸和」武则天 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

灵眷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邈志逾殷。

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逸) 卷5_29「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武则天 祗荷さ拢?杖羟?椤2烟柝柚茫?司臃四?9С缋裨颍?喾钜切巍N┢菊咕矗?壹龇擒啊?/P> 卷5_30「唐大飨拜洛乐章。

拜洛」武则天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只 卷5_31「唐大飨拜洛乐章。

显和」武则天 顾德有惭虚菲,明只屡降祯符。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

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卷5_32「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舒云致养,合大资生。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升歌荐序,垂币翘诚。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卷5_33「唐大飨拜洛乐章。敬和」武则天 兰俎既升,苹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卷5_34「唐大飨拜洛乐章。

齐和」武则天 沉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

卷5_35「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武则天 夕惕同龙契,晨兢。

4 武则天的催花诗有谁知道

《催花诗》相传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所作。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突然花兴大发,写了这首《催花诗》

原文: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编辑本段诗词疑点 《催花诗》并非是武则天所作。理由有三点: 一、在相关历史记载文献未曾找到相关记载,帝王起居录是记载帝王的日记,没有找到《催花诗》的记载。野史却有相关痕迹,多用来诽谤女皇武则天,因为当时是男权社会,不允许女人强过男人。 二、《镜花缘》作者的自己极有可能在撰写文章是杜撰此诗,就像《史记》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书籍的编纂者杜撰。 三、武则天是一代女王,她的文章多少带来一些女子的“气息”,就算是霸气十足,也不会写出这类骄纵蛮横的语气。唐朝重视佛教,佛指舍利便可证明此点,不会对神灵进行命令,天子者,寿命于天,而天之骄子。不敬神灵,封建社会的皇帝将有可能失掉江山,武则天难道不懂吗? 综上所述,催花诗并非是武则天所著。

5 关于武则天和牡丹的诗句有哪些

1牡丹唐代:薛涛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2赏牡丹唐代: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3惜牡丹花二首唐代:白居易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4咏牡丹宋代: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5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6 莫待花开破晓时

催花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赏析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突然花兴大发,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百花次日一齐开放。次日,果然各种花果都承旨遵命。武则天到御花园赏花时,气候似乎变得特别暖和,池中冰块都已融化,陡然变成初春光景。武则天见林苑青翠,花开满园,万紫千红,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宫人给这些花木挂以红绸并悬以金牌表示奖励。在百花丛中,唯有牡丹花迟迟未曾开放。武后震怒,命宫人燃炭火烧炙枝梗,牡丹方才怒开。然武则天气愤不息,下令将御花园中几千株牡丹逐出长安,移植东都洛阳,以示惩罚。洛阳因此成为牡丹之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1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