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论述十九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风格和十九世纪比才,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等歌

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论述十九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风格和十九世纪比才,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等歌,第1张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歌曲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基本上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但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突出地显露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至今仍盛行不衰。艺术歌曲在欧洲盛行初期,作曲家们对这一初生的歌曲艺术形式,在词、曲创作内容与技法方面,很快就形成了一些相对严格、固定的艺术要求,而明显区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民间歌曲、群众歌曲· 通俗歌曲等其它种类的歌曲艺术形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歌曲的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才可称之为是纯艺术歌曲。

首先,歌曲的唱词必须是著名文学家、诗人所写的诗句。如德国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菩提树》、《听,听,云雀》均出自文学大师海涅、谬勒、莎士比亚之手。其次在音乐上,要求曲调必须与富有诗意的唱词有着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反映出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难以言表,高雅向上的艺术境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一首优秀的艺米歌曲作品应该是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与完全按照诗词内容恰当运用音乐创作技法配于曲调的一种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曲调,包括演唱声部与伴奏声部一般为钢琴伴奏,这种伴奏声部的意义并非完全只是对演唱声部荷花绿叶般的衬托,而是运用音乐艺术上的多种表现手法将伴奏与演唱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来共同塑造完整、丰富的音乐形象。德国作曲家舒柏特的《鳟鱼》、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愿望》均是在音乐中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创作意图。

除上述歌曲外,早期典型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还可列出舒伯特的《野玫瑰》《慕春》《到哪里去》《最后的愿望》,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紫罗兰》,贝多芬的《我爱你》、《思故乡》,舒曼的《致太阳》、《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春天》,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玫瑰与夜营》等一系列可供朋友们欣赏的菜单。

音乐艺术表现上,艺术歌曲也有着可调动各种音乐创作思维、创作技法、音乐语言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广阔空间。根据不同词义内容,或以丰富多变的音色来表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或用多种和弦和调式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均是其它歌曲种类无法比及的。概括而言,音乐创作技法上的浓妆淡抹与表现心理情感上的委婉含蓄是艺术歌曲艺术表现上的两大特征。

聆听艺术歌曲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和艺术鉴赏力均有着速成性的极大帮助。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具有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艺术歌曲在演唱形式上以独唱居多。但声部运用较为广泛,有女高音独唱、花腔女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甚至还有男低音独唱、女低音独唱。除此以外,另有合唱及为数不多的重唱。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从十九世纪的“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舒伯特和他的后继者如舒曼、勃拉姆斯、罗伯特·弗兰茨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有特点的表现方法之一。它的结构细致精巧,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熔为一体两者水乳交融,而诗为歌做铺垫、歌为诗增辉二者合二为一共同升华。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对其后作曲家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使许多音乐大师都曾为这种体裁谱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舒曼的《诗人之恋》、卡尔·莱韦的《爱德华》等,从而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表现力上的发展与完善,使欧洲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早在12世纪,随着游吟艺人和法国南部吟唱诗人的崛起,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发展,随之在14世纪和15世纪产生了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和名歌手(Meistersiugen)的歌曲。16世纪、17世纪出现了牧歌,这时期的创作对歌曲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德国的艺术歌曲发展是由哈斯勒和阿贝特创始,经过莫扎特、贝多芬,到使歌曲创作极为繁荣的舒伯特--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将感情及戏剧性倾注到艺术歌曲这个形式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两大流派。

这些艺术歌曲虽然风格虽不相同,但都是取材于优秀的诗歌,加上精致的音乐旋律和完美的钢琴伴奏,形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精品。到了19世纪,英国、西班牙、美国、俄国、匈牙利等国的作曲家们也创作了许多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流派特点,这与每个国家不同的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位被舒曼称作 “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4岁学琴,9岁开钢琴独奏音乐会,10岁作曲,16岁即写出《弦乐八重奏》,17岁时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使他一举成名。当然,门德尔松的成功还离不开全面的家庭教育和一流音乐教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柏林音乐学院院长策尔特对他的影响很大。以及后来的欧洲之行,为他创作《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芬格尔岩洞》等佳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大获成功,为巴赫音乐的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这一创举在欧洲音乐史上传为佳话。由于在德国频繁的音乐活动和紧张的音乐创作,他积劳成疾。尤其是他姐姐范妮的突然离世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从此,病情恶化,久治不愈,于1847年11月4日在汉堡逝世。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数量众多,体裁甚广,包括音乐会序曲、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小品等,很多作品都是西方音乐中的瑰宝。他的作品风格以精美华丽、高贵典雅而著称。作品的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情调感人,因此,门德尔松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下面就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做一简要概述。

1、幻想和大自然主题

门德尔松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仙女、女巫和山神之类的幻想形象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17岁时写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举世公认的杰作,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巧妙地将莎士比亚剧中神话色彩、梦幻诗情、美丽仙女及奇异精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部作品是古典精神与浪漫主义幻想相结合的典范,其钢琴小品《无言歌》中也反映出这样的特点。后期作品还出现宗教内容增多的现象,如《圣保罗》、《以利亚》。“但他对幻想主题的喜爱并不是逃避现实世界,也没有任何阴晦或邪恶的成分……”(《世界名曲欣赏》(德奥部分)第238页,杨民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门德尔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他的幻想是与人民的幻想所创造的和在许多民间童话、神话中散见流传的奇异形象有联系的大自然的光明世界,或者是从幻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叙事的和历史传说中取来的形象。门德尔松的“幻想”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是诗意的情趣及对生活的热爱。门德尔松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大自然,把幻想与大自然、现实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温柔并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大自然主题贯穿于门德尔松一生的创作。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1829年,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到达苏格兰时,雄伟奇特的自然风光,热情质朴的高地人民,荒芜宽阔的田园风光深深地吸引了门德尔松,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的构思便源于此地,管弦乐序曲《芬格尔岩洞》便是这个时候的结晶。1830年10月初进入意大利,他沉醉于意大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每一处都让他欣喜若狂,著名的《威尼斯船歌》即创作于此时。意大利之行丰富了他的审美体验,激发他创作了《意大利交响曲》、《无言歌》第一集等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常到英国旅行,伦敦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听众非常喜欢门德尔松的音乐。旅行是门德尔松生活的一部分,大自然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与体验,很多作品都充满浓厚的自然气息。“……他的激情完全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大自然的描绘,这是一位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使自然的生活状态与优雅的音乐艺术浑然一体的作曲家。”(《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着一幅幅色彩鲜明、情调别致的风景画!

2、古典主义严谨性与浪漫主义幻想性相统一

门德尔松常被视作早期浪漫派中具有古典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结构工整、织体清晰、旋律流畅,较少张扬。

门德尔松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古典风格,这与他生存的环境、老师及个性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显赫保守的家庭。“从小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正确无误,要循规蹈矩,要避免得罪人……门德尔松成长为一个谨慎小心的人,对所有威胁现存秩序的东西都怀疑地嗤之以鼻……谨慎,再谨慎,这就是他的信条。”(《伟大的作曲家生活》第217页,哈罗尔德・C・勋伯格著,三联书店2007年3月第一版)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门德尔松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他那优雅、高贵、纤细、温和宁静的旋律正是作曲家思想的反映。”(《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其次,他的老师策尔特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门德尔松8岁就跟随他学习作曲。在策尔特的指引下,门德尔松积极从德奥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使他在很小即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但是,策尔特保守的艺术趣味也束缚了门德尔松的创新精神,使他的创造激情时时受到理性的控制,创作形式处处注意古典的和谐美,以致使他的音乐思想模式与美学理想,也和当时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明显的区别。”(《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9页,罗小平著,2001年台湾版)门德尔松作品的严谨、明快和理性,使人往往联想到莫扎特音乐的清新、愉悦和流畅,但门德尔松并不是刻意模仿或追寻某一位音乐大师,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门德尔松曾经说过:他从未想过创作一首三重奏应该像贝多芬或是莫扎特。而是根据自己的品味和鉴赏力,比如说他不喜欢铜号乐器,就从不会使用它,即使他知道它们对听众会有很大的影响。他喜欢精致交织的声部和对位法,单旋律的创作手法对他没有多大兴趣,所以他研究巴赫并深受其影响,努力去尝试那些能引起他兴趣、符合他本人气质的创作手法。他坚持这些创作原则,不断地创作出原创性的作品。可见,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仅继承了维也纳大师的传统,更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所以,在浩瀚的西方音乐中,门德尔松的音乐能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再者,门德尔松作品风格与他的个性及喜好是分不开的。门德尔松在富足、保守的家庭中成长,再加上他是犹太人,所以处世谨慎小心,追求完美,这势必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门德尔松成长和创作的时期,正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各民族革命意识觉醒的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欧洲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这同样触及门德尔松的心灵,和推动他音乐的发展。”(《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27页,罗小平著,2001年7月台湾版)他的作品自始至终体现出浪漫主义气质。总之,门德尔松是一位典型的用古典的结构形式表达浪漫的音乐思想的音乐大师!

3、凝练集中的创作手法和均衡协调的整体原则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通畅明朗、一气呵成,与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原则是分不开的。经典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便体现了这样的创作原则。《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最光辉的代表作之一,是门德尔松丰富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创作精华的荟萃。全曲总共三个乐章,紧凑凝练、集中流畅,通篇以完美的形式体现了诗意的情趣和人生的感受。《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全曲四个乐章,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简练集中、均衡协调,确实是一首无比欢乐的生活颂歌。《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是一部壮丽的民间史诗,全曲四个乐章构成均衡统一的整体,体现了门德尔松积极乐观的世界观。细品门德尔松的每部作品,总能看到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色。

总之,门德尔松清新流畅、高贵典雅、充满情趣的音乐风格使他在西方音乐史中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创作为西方音乐增添了绚丽色彩。正如非朗西斯科・伯格所说,只要文明在,他的名声就不会衰亡,因为像他这样集如此众多的宝贵品质于一身的音乐巨匠是极其罕见的。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聆听这位人类的艺术大师献给世人的菁华之作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音乐家刘半农作词,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中的***与先驱者,曾在国内外屡获荣誉,对于现代音乐与文学发展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刘半农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都充满了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构思上十分的精巧,既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也具有诗情画意,同时,刘半农还可以做到豪放爽朗,在用词遣句上兼顾清新与洒脱,其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教我如何不想他》作曲家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赵元任,他的风格比较新式和新颖,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语调婉转抒情,将近代欧洲的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十分注重音乐的韵律美,能够极好的调和歌词声调与音乐特点,其创作的曲调将中西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赵元任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将民族性与世界性较为和谐的糅合在一起,兼顾中西音乐的优势,例如他致力于对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等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小七和弦与调式和声的手法等。

《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于1926年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是一种先有歌词,再伴随如歌的钢琴伴奏,歌曲演绎时人声与钢琴伴奏交相融洽,意境悠远深刻。该体裁形式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等著名音乐家作为带表人物形成我国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雏形。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营造出一位远在他乡的青年对自己的故国和心爱的爱人之间的感人情境,这位青年独自吟唱,字里行间都注入了思念的情怀,这是一首优雅的诗歌,谱成歌曲之后也深受好评。在创作此诗歌的时候刘半农正处于诗词中青年的生活环境,他独自在伦敦留学,与妻子远隔重洋,也对祖国充满想念,家国情怀显得既细腻又博大。

第一部分 巴罗克时期

巴赫《法国组曲》4

巴赫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

亨德尔《水上音乐》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选曲《哈利路亚》

第二部分 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清唱剧《四季》

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

海顿《第104交响乐》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莫扎特《第41交响乐》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

第三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

舒曼钢琴曲《狂欢节》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柏辽兹《幻想交响乐》

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

柏辽兹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

肖邦《b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威柏歌剧《自由射手》序曲

威柏《邀舞》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第八交响乐《未完成》

门德尔逊序曲《芬加尔山洞》

门德尔逊无言歌《春之歌》

门德尔逊第三交响乐《苏格兰》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

李斯特交响诗《塔索》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三幕歌剧《弄臣》片断

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凯旋进行曲》

比才歌剧《卡门》序曲与《卡门组曲》

比才《哈巴涅拉舞曲》

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

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

奥芬巴赫《船歌》

古诺《圣母颂》

古诺《微风圆舞曲》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

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勃拉姆斯《摇篮曲》

马勒《第八交响乐》

马勒《大地之歌》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

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

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

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柳德米拉》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

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

奥芬巴赫《船歌》

古诺《圣母颂》

古诺《微风圆舞曲》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

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勃拉姆斯《摇篮曲》

马勒《第八交响乐》

马勒《大地之歌》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

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

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

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刘德米拉》

格林卡《卡玛斯林卡亚幻想曲》

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

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斯美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浮尔塔瓦河》

斯美塔纳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

格里格《a小调钢琴奏鸣曲》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璜》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

第四部分 印象主义及现代主义时期

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

德彪西《大海》

德彪西钢琴曲《金鱼》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拉威尔管弦乐组曲《鹅妈妈》

勋伯格配乐朗诵《月下的皮埃罗》

勋伯格《华沙幸存者》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组曲《火鸟》

斯特拉文斯基四场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片断

兴德米特交响乐《画家马蒂斯》

兴德米特钢琴曲《音的游戏》

附录

音乐用语简释

后记

欧洲单曲排行前10

1、Tripping Robbie Williams

2、Don't Cha Pussy Cat Dolls 与 Busta Rhymes 共同演绎

3、Push The Button Sugababes

4、Popcorn Crazy Frog

5、You're Beautiful James Blunt

6、Precious Depeche Mode

7、We Be Burnin Sean Paul

8、Crazy Frog Axel F

9、Petite Soeur Laam

10、Je Ne Suis Pas Un Heros Star Scademy 5

这里介绍比较详细专业

音乐空间

http://spacesmsncom/members/6200z/

http://spacesmsncom/members/beyond1978/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教材主要阐述了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流派与杰作和美国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这期间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有所不同:法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国家的统一;俄国需要消灭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而东欧地区许多弱小和落后的国家则要完成反抗外来压迫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音乐家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倾注在音乐的创作中,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

2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教材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和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2)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扬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乐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图兰朵》中就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还有《蝴蝶夫人》等。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乐派: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描写了一位俄国农民把波兰军队引入歧路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天鹅湖》《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美国音乐的发展: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促使音乐的长足发展。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苏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现了美国国力不断上升时的情怀,也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教学建议:19世纪的音乐以浪漫主义音乐为主。教材介绍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它们几乎都是世界级音乐大师和世界名曲。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播放风格不同的几个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语言并在鉴赏中比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共同特点。

第二目“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主要介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当代世界音乐的发展方向。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众多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

2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第一,流行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1)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爵士乐风格多样、节奏性强,主要乐器是小号。爵士音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2)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Rock&Roll)成为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二是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摇滚乐源于美国,是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有机结合。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装扮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英国的“甲壳虫”摇滚乐队也是风格独特的摇滚乐代表。他们的演奏对以后的摇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人们对摇滚乐的评价不一。学思之窗提供了不同的说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

http://wwwpepcomcn/200410/ca530587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0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