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芭蕾的悲剧代表作是

浪漫芭蕾的悲剧代表作是,第1张

《吉赛尔》。浪漫芭蕾的悲剧代表作是法国作曲家阿达姆的舞剧《吉赛尔》(Giselle)。这部舞剧于1841年在法国首演,被认为是浪漫芭蕾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吉赛尔》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元素,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吉赛尔爱上了一个陌生男子,但后来发现他原来是个贵族,已经有婚约。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中古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范,浪漫主义则要求在被视为野蛮的中世纪的荒诞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代表作品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中世纪传奇大多与骑士游侠有关,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正向海外扩张势力。在“本土”,过去宁静的生活已被机器生产所破坏,因而浪漫主义在向往中世纪的同时,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自然

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 的语言。浪漫主义者则重视自然,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矫饰、改造过的大自然中去。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锁,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锁才能得到自由。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感情

古典主义讲求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地对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浪漫主义认为应该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形式

浪漫主义的形式在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内容。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系。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对比

重对比是浪漫主义重要的美学原则。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真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

传说有个囚犯在这座桥上,在窗前停下,看见下面船上有着一男一女,其中那个女的是这个囚犯的爱人,囚犯就疯狂的撞向窗子,窗子是由大理石造成的,并没有撞坏,反而是个囚犯失去了生命,留下了一滩血和一个尸体。他真是一个绝美凄凉的爱情,自己将真心交给一个心爱的人,但是那个喜爱的人却背叛了你,这个人真的非常可悲。威尼斯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它没有汽车,只能靠船行驶在各个河道之中,当然有河那必定有桥,所以威尼斯也有很多的桥,桥不仅将这座城市联系起来,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也因为有桥威尼斯才有这样令人叹息感慨的故事。不过这样的传说虽然令人感觉非常的惋惜,但是这个囚犯真的没有必要为一个女人做到这种地步,他可能会在监狱中失去一段自由的日子,但是人生很长,他会有很多的日子生活在这广袤的世界之中,所以也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因为一个挫折而就失去自己美丽的生命。在这座城市中,我们也可以体验慢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非常的快,我们有非常多的压力,无法释放。我们可以选择去这座城市,去感受慢生活,看着静静的河水,船快速的在你面前飞过,坐在船上,感受着速度与激情,当然这也是释放压力的一种。威尼斯也是一座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我们都知道威尼斯**节,在世界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威尼斯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狂欢节,是世界四大狂欢节之一。人们带上了面具,没有了身份,获得了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到了这座城市,我相信我们会释放压力,重新得到欢乐。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

主人公夏尔·包法利的妻子艾玛,由一个浪漫少女慢慢变成了婚内接二连三出轨的浪荡**的心理路程,最后她服毒自尽。在妻子死后,夏尔才发现了妻子出轨的事实,夏尔的郁郁而亡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故事一开始,作者站在同学的角度描述了夏尔这个人物。

没有穿学生装,年龄比同学稍大的插班生。穿着土气的乡巴佬,言语木纳,行为死板,总是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和老师的嘲弄。

父亲的好吃懒做,母亲的纵容和整日的埋怨无疑是造成夏尔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夏尔母亲把自己人生中的缺憾和未曾满足的操控欲实施在了自己儿子身上,夏尔的从医事业,首次婚姻都是由他母亲一手操控的。

夏尔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四十五岁有钱的寡妇,那寡妇骨瘦如柴面貌丑陋。

她管起夏尔来毫不逊色于夏尔的母亲,夏尔吃什么穿什么,每日的行动,跟什么人接触,她都管的死死的。

母亲之所以安排了这么一桩婚姻给夏尔,是自以为这个寡妇有钱,以至于到了后来发现寡妇的所有财产其实早被人卷跑了,夏尔的父母便去夏尔家大闹了一场,这场闹剧导致了夏尔首任妻子的生病去世。

夏尔对寡妇的死并没有多伤心 ,早在寡妇生前,夏尔曾为一个农庄主医好了断腿,在频繁的接触下他对农庄主的女儿艾玛产生了稍许好感。

夏尔性子懦弱,就连表白求婚都是在老丈人半鼓励半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

农家女艾玛从小接受了贵族化的教育,刺绣,音乐,绘画女工无所不通,可以说是当地乡镇中的才女。

加之艾玛经常读一些浪漫爱情小说,经常听一些爱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前人事迹,所以艾玛向往传奇式的爱情。

关于婚礼艾玛这样想:

“她幻想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

婚后回夫家艾玛这样做:

“她考虑如何重新布置房屋。她把烛台上的罩子拿掉,糊上了新墙纸,楼梯也油漆一新,还在花园里的日晷周围,放上了几条长凳;她甚至盘算怎样动手修一个喷水池,还可以养鱼。”

她读爱情小说,便梦到书里的情景。小小的竹房子,黑黑的多曼戈,“忠心”小狗,尤其是一个好心的、情意脉脉的小哥哥,为了给你摘红果子,可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为了给你找到鸟窝,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跑。

她去十三岁修道院接受教育,挂在修女胸前的念珠、圣坛发出的芳香、圣水吐出的芬芳、蜡烛射出的光辉,这些令人消沉的神秘力量使她沉醉在其中。

神甫布道时往往把信教比作结婚,提到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这使她在灵魂深处感到意外的甜蜜。

她爱听那些反应天长地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描写足以说明艾玛是一个多愁善感、具有浪漫情怀的怀春少女。

在蜜月期,艾玛简直不敢相信爱情竟会如此甜蜜。

可是在她奔放的热情中,却有讲究实际的精神,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她的浪漫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艾玛婚后过日子有些“小资情调”,夏尔的收入并不高,夏尔的母亲为此还和艾玛起了冲突,说她不会勤俭持家。

随着婚后日子的平淡,艾玛的心也越来越空虚。

“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她心里寻思,如果机会凑巧,她本来有办法遇到另外的男人,那个丈夫当然与众不同,他可能非常漂亮,聪明,高人一等,引人注目,就像她在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丈夫一样。她们现在干什么啦?住在城里,有热闹的街道、喧哗的剧场、灯火辉煌的舞会,她们过着喜笑颜开、心花怒放的生活。

艾玛向往上流社会贵妇的生活,机缘巧合,她跟夏尔去参加了一场舞会。

艾玛真切的体会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一些生活交际,从此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了。她把舞会中邀请自己跳舞的子爵幻想成了梦中完美的情人。

舞会后她订了一些杂志,贪婪的读着有关大城市的信息。赛场、剧院、明星、公园和流行时装等。

她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以为感官的享受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她为自己置办一些贵妇会佩戴的首饰衣饰,越来越厌倦自己的丈夫夏尔,觉得夏尔不求上进没有志气。

以至于后来连自己也不打扮了,家也不收拾了,觉得夏尔不解风情,做这些给谁看。

艾玛从思想上开始变得暴躁堕落抑郁,夏尔为了艾玛放弃了行医四年好不同意站稳脚跟的地方托特,他们搬去了荣镇。

在荣镇艾玛认识了她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莱昂·杜普伊,莱昂是学法律的,他在公证人吉约曼那里当实习生。

莱昂看起来多才多艺,会画水彩画,会读高音乐谱,晚餐后不打牌,就专心读文学作品。

艾玛和莱昂两人有共同的兴趣,谈话非常投机,他们谈到巴黎的演出,音乐,小说的名字,新式的舞蹈。

莱昂一向胆小,非常保守,一半由于腼腆,一半由于害怕出丑。即使他喜欢艾玛,也不敢有什么行动,何况那时艾玛正值孕期。

艾玛生下一个女儿,她得空仍喜欢跟莱昂待在一起聊天,镇上开始传出他们之间的闲话,夏尔却毫不知觉。

家庭生活的平凡使艾玛向往奢侈豪华,夫妇生活的恩爱却使她幻想婚外的恋情。她恨不得夏尔打她一顿,她才好理直气壮地憎恨他,报复他。

她起过同莱昂私奔的念头,随便到哪里去,也不管多么远,只要能尝尝新的生活。

艾玛爱上了莱昂,她苦苦抑制自己的感情。莱昂想得到艾玛,却因为胆小不敢出手。

艾玛的这段精神出轨随着莱昂的离开小镇无疾而终。

莱昂离去后艾玛很后悔,责怪自己没紧紧抓住幸福,而她的欲望却因为后悔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所以当艾玛遇到情场老手罗多夫·布朗瑞时,精神和身体没多久就沦陷了。

罗多夫·布朗瑞三十四岁,脾气粗暴,眼光敏锐,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他看中了这个女人,就打她的主意,也考虑她的丈夫。

一面想着怎么把艾玛搞到手,一面考虑事成之后怎么摆脱掉她。

两人开始频频约会,第一次是在水塘的草地上。艾玛尝到了婚外情的刺激,开始主动去罗多夫住的地方寻找快活,或者在花园的长凳上。

而且她越来越感情用事。起先,她一定要交换小照,并且剪下几绺头发相送。而现在,她又要一个戒指,一个真正的结婚戒指,表示永久的结合。

艾玛还赊账买银头镀金马鞭等礼物送给罗多夫,并要求罗多夫带她私奔。

当罗多夫彻底征服了艾玛的身心后,对艾玛失去新鲜感心,他开始为自己找退路。

两人本来商量好了私奔的时辰,而罗多夫自己却偷偷提前走了,只留给艾玛一封信。

为了继续让艾玛相信自己,罗多夫在信中说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艾玛好,他还把水滴到信上几滴装作眼泪。

可见罗多夫是一个多么的虚伪无耻之徒。

艾玛经历这一变故,精神崩溃食不下咽,想通过宗教寻求精神慰籍,却因为神职人员的形式主义,艾玛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

夏尔带艾玛去城里散心,他们到剧场看戏,戏如人生,艾玛忽然心生感慨:

她现在才知道感情是多么微不足道,是艺术把感情无限夸张了。艾玛不想再受愚弄,她把她痛苦生活的翻版戏只看作是一种造型的幻想。

本来以为艾玛已彻底从自己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中解脱出来了,可是当在剧场偶遇第一个情人莱昂时,艾玛又深陷其中。

莱昂在城中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工,他一见到艾玛就想,一定要下决心把她搞到手。再说,常与轻浮子弟为伍,畏惧心理早已消尽磨光。

他们首次幽会是在宾馆,后来艾玛借口去城里学钢琴,两人开始了长时间的偷情模式。

经历了两个年轻力壮的风流男人,艾玛对于自己的丈夫夏尔越来越厌恶。她觉得他是个小人物,没本事,不中用。总而言之,在各方面都是个可怜虫。怎么摆脱他呢?跟他在一起的夜晚可真长啊!

艾玛的欲求不满和放荡渐渐令莱昂心生反感,当偷情的日子长了,激情已过,莱昂非常害怕艾玛的纠缠。

一直以来,艾玛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情欲从商人那赊欠了很多账还借了高利贷。如今利滚利已经到了还债的期限,艾玛到处找人借钱,甚至典当了自己的衣服帽子。

她找莱昂借钱,莱昂没有,她建议莱昂亏空公款为她还债。莱昂觉得这个女人疯了,两人的不正常关系也就此结束。

艾玛以前使手段,把丈夫夏尔的财产弄到了自己名下。如今他们的全部动产都遭到登记扣押准备拍卖。

她去求助公证人(类似于现在镇长局长等官员),公证人却趁机占她便宜。她跟税务员谈话,税务员远离她,怕受到勾引。她走投无路去求旧情人罗多夫,罗多夫对送上门的女人不打算拒绝。

当听说她是为钱而来的,罗多夫马上换了另一张脸孔。

艾玛曾经非常疯狂的爱着罗多夫,现在彻底看清了他,她失望崩溃神经错乱。

艾玛强行闯进药剂师那里偷了砒霜,吞了下去。

直到艾玛死了,夏尔仍然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不相信艾玛会服毒。

其实夏尔很大程度为妻子出轨提供了方便。他的神经粗条,不嫉妒。

艾玛在他眼皮底下与莱昂眉目传情,街坊都传出了闲话,他却不自知。

艾玛与罗多夫偷情,他还给艾玛买了一匹马,使得艾玛和罗多夫并列骑行游玩。

艾玛准备私奔,连行李都准备好了,事后罗多夫失信,艾玛失恋。夏尔看着艾玛为私奔准备的东西竟然毫无察觉,还不休不眠细心照顾“生病”的艾玛。

艾玛再次和莱昂相遇,也是夏尔先遇到的莱昂,并兴冲冲的告诉了艾玛。

艾玛为了方便去城里跟莱昂私会,夏尔不顾昂贵的费用给她报了钢琴课。

本该是上课期间,夏尔却遇到了艾玛的钢琴老师,艾玛的三言两语就消除了夏尔的怀疑。

夏尔觉得能娶到艾玛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他为了艾玛和母亲吵架,为了艾玛不顾虑自己是否负担的起,买艾玛喜欢的东西。

为艾玛办葬礼,不顾当时自己的财政情况坚持厚葬。

“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得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

他对艾玛百依百顺,却始终注意不到艾玛真正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

艾玛死后,尽管夏尔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但要还清旧债,总是相差太远。勒合的借票不肯再延期。扣押财产迫在眼前。于是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援;母亲答应拿她的财产作抵押,但在信上尖嘴薄舌地数落了艾玛一通;作为抵押财产的回报,她只要一条费莉西劫后残存的披巾。夏尔居然不肯给她。母子又闹翻了。

后来直到夏尔收拾东西时发现了艾玛和情人私通的情书,他才了解了妻子的死因,没几天,夏尔也郁郁而终,丢下可怜的小女儿。

艾玛有夏尔这样的丈夫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可悲。

作者福楼拜用浪漫主义的语言写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小说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笔法细腻浪漫,让读者沉沦在唯美的想象中,仿佛自己本人已经进入到了故事里。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面的主人公在现实均有原型,还是作者认识的人。

作者一反常人所写的才人佳子浪漫爱情故事,他写的是庸人和佳人不般配的爱情故事,他们婚配不当引起的悲剧。

在整个小说中,作者福楼拜用了大量笔墨描述探讨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一个青春少女是如何中了“浪漫主义”的毒,追求自己想象中的传奇式爱情。

《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作者批判了浪漫主义教育,批判了大量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剧小说对现实中一些人的影响。

就如同我们现在,有些象牙塔里的少女爱读那些霸道总裁之类的小说,有些爱读穿越重生类的小说,有些爱读开了金手指随心所欲的虚幻小说,她们为此甚至着了迷。这难保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

玖玖一直认为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新生代的网络文学,它们的存在不单单只是为了消遣,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它们应该多多少少承担着教育和引导正确人生观的责任。

就像前几年穿越文盛行之时,有人甚至用跳楼来完成自己对穿越的幻想。

如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从小没有读大量的悲剧浪漫爱情小说,耳中没有听过大量才子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她就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成为可悲可怜的荡妇。

哪怕在她的一生中有那么几本正统的文学,大概也足够影响到她,使她看的清幻想和现实的差距。

毕竟海可枯,石可烂,君心永不变、天长地久、比翼双飞、至死不渝的爱情大部分只是存在于小说里。

别让小说中所谓的浪漫影响了你的人生观!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1《窦娥冤》——关汉卿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该剧讲述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汉宫秋》——马致远

《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3《赵氏孤儿》——纪君祥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该剧讲述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

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4《琵琶记》——高则诚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

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5《精忠旗》——冯梦龙

《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

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岳珂为岳飞之后,忠心爱国,并立志替先祖翻案雪耻,后取得证据可替岳飞翻案,但为顾全先皇颜面,终以鲜血毁证物。此举感动在任皇帝下旨恢复岳家名声,岳珂继祖志显孝,名留青史。

6《娇红记》——孟称舜

《娇红记》是明代孟称舜创作传奇(戏剧)。

该剧讲述书生申纯访母舅王文瑞,与文瑞之女娇娘一见钟情,诗札酬和,密约成欢。申父遣媒向王家提亲,为文瑞拒绝。

后申生科考连报佳音,文瑞乃许申生与娇娘婚事。巨宦帅节镇之子欲娶娇娘,文瑞竟将娇娘改许帅公子。申生与娇娘痛诀。娇娘不久病亡。申生自缢,被救,又绝食而死。申、王二家遂将二人合葬,二人之魂化鸳鸯双飞冢上。

7《清忠谱》——李玉

《清忠谱》是清代李玉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

该剧写明朝末年东林党反对魏忠贤等阉党残暴统治的斗争,魏忠贤把持朝政,横行独断。一方面拉拢官僚政客认作义子,使他们到处建立“生祠”和神像,树立自己的威信;一方面放纵党徒迫害人民,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怖。

东林党人魏廓团、周顺昌愤慨不平,指责时政,结果被捕下狱。苏州市民颜佩韦等五人,基于义愤,聚众请愿,捣毁西察院,最后都被处死。周顺昌等东林党人也被刑而死。至崇祯当朝,重新起用东林党人,才击败魏党,使正气得以伸张。

8《长生殿》——洪升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9《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10《雷峰塔》——方成培

《雷峰塔》是清代方成培创作的传奇(戏剧),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板刊行。

《雷峰塔》共三十四出,写一个修炼千年的白蛇精因留恋尘世生活而化作美女,来到杭州与男子许宣结成夫妻。她一心追求爱情和幸福,并无半点害人之心,但却遭到一些社会力量和神权力量的迫害,最后终于被法海禅师镇压在雷峰塔下。

世界古典十大悲剧: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这位人类伟大的朋友为了帮助人类过上温暖、幸福的生活,不惜承受众神之父宙斯的残忍惩罚,将火种送给了人类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天神普罗米修斯英雄行为的赞颂、钦佩、感激之情。

故事的的重点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教会人类学会用火生活以及他忍受着宙斯的百般折磨,始终坚强不屈两个部分内容。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感人。

2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

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

3美狄亚(古希腊·欧里匹得斯)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女性,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与阿耳戈号的英雄伊阿宋一见钟情,并用魔力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双双乘船私奔。伊阿宋回国后,移情别恋,美狄亚极度悲愤,由爱生恨,杀死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毒死伊阿宋的新欢,逃往雅典。

4奥赛罗(英国·莎士比亚)

《奥赛罗(Othello)》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这出戏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 Palace首演。

作品中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5万尼亚舅舅(俄国·契诃夫)

《万尼亚舅舅》是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四幕乡村生活即景戏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农庄。

农庄主人、退休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带着年轻貌美的第二任妻子叶莲娜回到乡下居住,叶莲娜的到来也激起了农庄管理者万尼亚舅舅和乡村医生阿斯特洛夫内心的涟漪。

视教授为偶像的万尼亚舅舅二十五年来勤勤恳恳经营农庄,供养着教授妹夫,也将自己的青春与理想 都寄托于教授身上,不料到头来他发现教授不过是自私自利的一介庸才,怒火中烧的万尼亚舅舅险些开枪杀死教授。

6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雷雨》(The Thunderstorm),是俄国剧作家AN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5幕悲剧。写于1859年,正值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

故事的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婆婆整天对她进行辱骂,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杰林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

在河边,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杰林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杰林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

7阴谋和爱情(德国·席勒)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

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

8哀格蒙特(德国·歌德)

《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

该剧的主人公哀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

9安德洛玛刻(法国·拉辛)

《安德洛玛刻》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让·拉辛创作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安德洛玛的感情和理性是统一的。她怀念赫克托耳,要为亡夫守节。她爱她的儿子,要为赫克托耳保全遗孤。她的感情是强烈的,无可非议的。同时,她有高度的理性。

在她苦苦哀求感动不了皮洛斯的铁石心肠,眼看自己的儿子将要死在希腊人刀下时,她决心牺牲自己的贞操,保全儿子的生命。她答应和皮洛斯结婚,要求他宣誓后把她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帮助他重建特洛伊城。她决心在皮洛斯宣誓后自杀,从而保全儿子,也保全自己的贞操。

10熙德(法国·高乃依)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

故事中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

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

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

最后,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世界十大古典悲剧故事

克利奥帕特拉指定小恺撒和自己一同执政,事实上她在为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统治这个国家做一个铺垫。但人算终究不如天算。恺撒死后,东罗马的统治者安东尼(MarcAntony)听到传言说克利奥帕特拉帮助过他的敌人,这使他大为恼火。于是他传唤克利奥帕特拉到小亚细亚的Tarsus去,打算就此事好好地审问审问她。

女王欣然前往。结果她一去安东尼就把自己的本意忘得一干二净,不仅没能审问成,他还不由自主地跟着女王的游艇去了亚历山大。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冬天以后,安东尼回到了罗马。

也许是为了一种政治需要吧,一回罗马,安东尼闪电式地和屋大维的亲戚Octavia结了婚,这个时候,克利奥帕特拉和他孕育的一对孪生子也生下来了。安东尼回到东罗马以后,婚后生活并不怎么幸福,他一直在掂量着爱情和政治的重量,最终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战胜了一切。所以他在抵抗帕提亚人的远征途中,迫不及待地向克利奥帕特拉发去了信息。希望克利奥帕特拉能赶过来,并和他结婚。克利奥帕特拉接到信火速赶到了安东尼的身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屋大维看来,克利奥帕特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第三者。再加上早年和恺撒的一段前情,早使克利奥帕特拉声名狼藉。所以,屋大维认为是她勾引了安东尼,一怒之下向克利奥帕特拉正式宣战。

安东尼也是一个火爆脾气,攻打他的爱妻那还了得。于是小两口联起手来调遣了500艘战舰,准备和屋大维决一雌雄。无奈应战仓促,500艘船都被人家堵到了希腊的西海岸,船队全军覆没,两个人逃得性命之后,跑到亚历山大休养生息去了。

屋大维是那种得势不饶人的人,第二年,他就追到了亚历山大,又一次把安东尼杀得大败。克利奥帕特拉在兵败以后,躲到了为自己建造的坟墓里,希望借此避过搜捕。可是孤单的安东尼以为克利奥帕特拉已经死了,用真正的罗马方式拔剑殉情。可是临终之际,克利奥帕特拉派来的信使告诉安东尼她的藏身之处。生命垂危的安东尼坚持让人把他抬到克利奥帕特拉那里,幸福地死在了她的怀里。

克利奥帕特拉尽管藏在墓中,还是被屋大维抓了起来,他打算把这个漂亮的女人押到罗马去示众。可是克利奥帕特拉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她早已打算追随安东尼而去了。手下按她的嘱托,把一条剧毒的小蛇藏到了送给她的果篮里,她用小蛇成功地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如此浪漫的爱情悲剧,到底感动了铁石心肠的屋大维,他按照克利奥帕特拉的遗愿,把她和安东尼葬到了一块。但是他对小恺撒却有点不放心,最终杀了他才算了事。

此后埃及一直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直到公元642年,伊斯兰人占领了埃及并最终把她彻底同化。

浅谈悲剧美美文

 浅谈悲剧美美文,说到悲剧,相信许多人对之是难过和遗憾的,而悲剧除了痛苦之外,其实悲剧却能给人们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悲剧的美丽。下面分享关于浅谈悲剧美美文!

浅谈悲剧美美文1

 完美在看来是一种轮廓美,而悲剧美则就是一种结构美、细胞美、意境美。较之于喜剧,我更偏爱于悲剧。

 这大概是因为喜剧里充斥着人们一直无法逾越的完美成份在,而悲剧因为更符合于凡人的生存哲学,虽沉重,但却可以开启人的心扉。

 完美,是人的一种憧憬,更或者是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它因为过于唯美,而只能成为人的一种终极目标或者是心愿。

 悲剧,因为它往往是把虚假的表象撕碎给人看,它因为有了几分残缺美,而令人回味无穷。也许做为人,我们不愿意在已承受地悲苦面前,再去赏析一种悲伤,而愿意在童话里去寻找一种愉悦心情的完美。

 比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更或者是《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与楚雁朝的爱情。做为这两部共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做为两部我都十分喜欢的作品。

 它们或许不能诠释中国文化的精髓,但它们所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却永存世间,不可替代。孙少平,一个不屈地奋进者,他平凡而不平庸。

 他,是煤炭工人,田晓霞,一个记者。他们的爱情是纯洁、高贵的。做为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得共同为一个主题服务。而“平凡”的意义,不是一种唯美的成全,而是面对苦难人生的一种态度。

 做为两个层面的人物,或许他们的爱情可以突破职业的界线、无视社会地位的差异。

 这样的爱情,或许会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或者是可以做为一种没有厚重人生感的童话剧来处理。也许田晓霞的死,才是《平凡世界》的点睛之处。

 田晓霞死了,代表着这种唯美的爱情死了。因为对于生活而言,这样的爱情缺少滋生她们的土壤,只能在世情的扼杀中,才能揭示他们的人物内心世界,才能塑造他们的人物性格。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结婚了,这是可以满足读者追求完美的大团圆心理。而这样的作品却因为缺失了平凡生命中的厚重,而没有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学价值。

 如果他们结婚了,两个层面、两种生活方式,这一切的不对等,他们能幸福、会幸福吗?这是一本凡人的书,它只属于生活,得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田晓霞死了,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惋惜,留给孙少平的是无比的痛。这种悲剧美,因为有了残缺美,而让人更加地难以忘怀。这种悲剧美,一点都不逊色于假设中的完美。

 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不仅存在于作品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因为有了生活的支撑,这本小说才得以于璀璨的地位。田晓霞死了,而孙少平没有颓废,他用自己最好的活着状态来回馈心爱的人。

 生活不曾因为我们的不幸而停止不前,活着就是对亡灵最大的安慰。因为生活还得继续,而我们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它的价值在于用一种不屈地奋进精神,在穿越人生的磨难,更或者说它是用一种悲剧的美在成全平民英雄。

 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我们在韩新月与楚雁朝的身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悲剧美。做为回民的韩新月,做为父亲与小姨所生的她,或许在她懂事、不懂事的时候,这种悲剧美就开始塑造她了。

 她在家的压抑中成长,她却在用自己的学业筹码来改变。楚雁朝,一个比她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的爱是一种充斥在校园里的浪漫,他们的爱是一种朦胧中的自然。

 做为小说,做为穆斯林的“葬礼”,也许凄美是构成它的元素。而人物生来就是开创悲剧美的,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

 他们的爱,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没有。也许这样点缀的主次分明的悲剧美,只是为了解密一个民族的神秘面纱,更或者是在成全一个主题。韩新月走了,与其说是得的一场病,还不如说是一个家族的病,得在她身上。

 不是自己的病葬送了她,而是家族的病葬送了她。她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她是一场是非的产物,她虽没有置身于悲剧的漩涡,但这个漩涡却在间接地吞噬着她的天伦之乐。

 她走了,走在这个已被揭秘的回民史事中,走在一个不再记恨是非的往事中,走在一个追悔莫及的思念中。也许悲剧不一定从她而来,但她却是最凄美的一朵。曾经已经尘封,唯有她才是反映、揭示这一切主线的根源。

 她或许还没有来得及唱响生命的辉煌,就走了,带着她这个民族的情结,带着这个家族原本不属于她的悲剧。

 她遇到爱情,却没有来得及厮守。她的悲剧不在于爱情的无常,而在于生活的无常,只是这样的生活既属于她,又不属于她。唯留下坟墓前一段悠长的小提琴声,在楚雁朝的手里。

 其实这《梁祝》本就是穆斯林的葬礼,或许它只属于韩新月。《穆斯林的葬礼》在我看来,它是为着笔墨最多的韩新月举行的。

 她虽只是回民的一个,但是与她有关的章节太多了。她的悲剧美,是成就小说的砝码。她的悲剧美,也使我们看清关于回民的渊源。

 以上,是我从两部小说,四个人物中浅析出来的悲剧美。是悲剧美成就这些小说,因为悲剧因为有了生活的参与,而使得这种美更深厚、更悠远。

 也许那些只是填补人内心虚荣的完美,显得是那样的浮躁和没有根基,因为在这里面少了几许读后的宁静和不舍!

浅谈悲剧美美文2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

 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而中国悲剧

 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在我国,关于“悲剧”一词,据考证直至晚清时才偶然在一些文论中出现。而古代文学往往把那些悲惨之作称为“怨谱”或“哀曲”;在民间,老百姓则称之为“苦戏”,这可以视为中国悲剧艺术的最初形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艺术是有明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对苦难命运具有大致认同的基础上,怀着悲壮的豪情践履自己使命的情操。

 那些悲剧人物往往不畏险恶,甘愿为承担时代的苦难而付出,甘愿将其牺牲纳入道德的谱系中,牺牲者并因此获得精神的永生。

 同时,由于社会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道德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而道德标准的异化也会滋生痛苦哀伤的情愫。

 因此而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道德生命同样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从而凝铸成悲剧艺术的基石。

 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

 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当然,这里说的悲剧美,不是作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不喜欢悲剧的出现,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悲剧,就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悲剧还是不断产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必然有悲剧的内容。

 因而,正确引导青少年赏析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美的描写,就有着现实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品种,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就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亦即悲剧美——因悲剧而产生的美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

 (2)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必须是社会矛盾冲突或生产斗争或由于人性的某些弱点引起的;

 (3)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即化悲痛为力量。因此,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青少年课外阅读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在赏析悲剧美时,都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三个方面去赏析。

 一般认为,悲剧有四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因而会产生四种不同形态的悲剧美效果。

  (1)悲壮的悲剧美

 这类悲剧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先进的社会力量的代表。他(她)自觉反对

 旧制度旧势力,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流血牺牲。

 悲剧冲突的性质是社会矛盾冲突,或是敌对阶级斗争的冲突,或是民族之间的冲突。

 悲剧所产生的美感是悲壮感,主要是壮,壮中带悲,虽使人泪流满襟,但壮怀激烈,气冲霄汉。

 这类悲剧美,能教育人们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如文天祥的《过零汀洋》中的诗人形象,**《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小说《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都属于悲壮的悲剧美。

 基于这种认识,要引导青少年读懂这类作品,向英雄人物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悲悯的悲剧美

 这类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善良的,但又麻木不仁、懦弱的。当遇到反动势力或落后势力的逼害,苦难深重。

 但又不知苦从何来,以为命中注定,或知苦从何来,但又不敢起来反抗,只是吞声忍气、逆来顺受,或者心中虽有不满,但又不敢大声呐喊。

 悲剧冲突的性质都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亦有少数人民内部矛盾、家庭内部新旧思想的矛盾。这类悲剧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怜悯和愤怒。

 由于这类悲剧人物不是崇高壮美的人,只是善良的人、麻木的人,凄凄苦苦地活着,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壮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悯同情之情。

 悲悯的悲剧美,尽管蒙上一层悲凉凄苦的色彩,缺少悲壮美那样的震撼力,但亦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这类悲剧人物,在旧社会具有较大普遍性,大都是社会的最底层、最无社会地位的工人、农民、下层知识分子,极为常见,更真实有力地揭示社会的本质。

 正如鲁迅指出:“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亡于极平常的,或者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

 (《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作品中《祝福》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于勒等大都属于这类悲剧人物。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也属这类人物。

 这类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启发青少年认识社会的本质、分清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弱小群体及善良人民的同情心。

  (3)悲愤的悲剧美

 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虽称不上崇高伟大的英雄,他(她)们的抗争也不全为国家、民族,但他们敢于蔑视旧社会旧势力,抗争到底,而显示其精神品格的光彩。

 这类悲剧冲突的性质,有阶级斗争的,但更多的人民内部、家庭内部两种思想、两种伦理观念的斗争,这种矛盾冲突也是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如元杂剧的《窦娥冤》中的窦娥,**《菊豆》中的菊豆,属于这类人物。

 因此,这类悲剧的审美特点,在于激起人们悲愤与赞美之情,愤恨旧社会、旧势力,赞美悲剧人物的反抗斗争精神。这与悲悯的悲剧美的审美效果是有区别的。

  (4)喜剧性的悲剧美

 这种形态的悲剧人物,总的来说是个好人,他们受苦受难,值得同情和悲痛。但这种人同时也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又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引起我们的讥笑。他们的悲剧性格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悲剧矛盾的性质,既有阶级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

 这类悲剧引起的美感很特别,既悲痛又好笑,哭中带笑,或笑中带哭,即人们常说的“含泪的笑”。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例子。他一生受苦,受压迫、受剥削,想反抗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挥舞着“精神

 胜利法”这一武器向旧势力进攻,被旧制度、旧势力打得一败涂地,却又以得胜者自居。读作品时,令人感到好笑又难过。

 有些人指出还有一类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或者成人性的悲剧。悲剧人物的苦难或死亡,不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造成,而是由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 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

 奥赛罗其实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信,但性格中存在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弱点。

 他轻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的偏见,又亲手扼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后来知道了了真相,奥赛罗悔恨万分,为了惩罚自己铸下的大错,挥剑自杀身亡,酿成悲剧结局。

 有人认为,这种揭示人性的弱点的悲剧,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惋惜、同情、反思)更巨大,更能体现悲剧美的光辉。

(1)

《薄幸·青楼春晚》吕渭老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2)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3)

《贺新郎·夏景》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4)

《春日》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0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