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巴黎圣母院歌剧的特点?

谁知道巴黎圣母院歌剧的特点?,第1张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出改编自法文学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首演未及两年,其魅力风潮迅速袭卷欧陆,此剧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盛况空前,同时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19世纪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偶然看到了巴黎圣母院墙上深深刻下的希腊字母“ΑΝΑΓΚΗ”,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诞生了。本剧取材于这部世界名著,强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现代音乐,极具视觉效果的舞台布景,尽情投入的表演,生动的表达出了原著中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挞、对教会人士邪恶行径和贵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击、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与场面充满对立及冲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悲剧史诗,跨越时代潮流与文化藩篱,开创当代音乐剧的新纪元。[12]

  基本资料

  作曲Richard Cocciante

  法文作词Luc Plamondon

  英文作词Will Jennings

  原著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导演Gilles Maheu

  编舞Martino Muller

  布景设计Christian Ratz

  服装设计Fred Sathal

  灯光设计Alain Lortie

  英文版首演2000年元月2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13]

  创作背景

  当鲍伯利和勋伯格以《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与《西贡**》(Miss Saigon)造成轰动,来自法国的作品逐渐获得世人的喜爱。近年一部来自法国的音乐剧新作品,改编自雨果名著的《巴黎圣母院》,又在国际上引领瞩目的风潮。

  雨果这位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文豪,除了《悲惨世界》之外,还创作了《巴黎圣母院》、《克伦威尔》等文坛名著,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时法国文坛正处于古典及浪漫主义冲突之际,他力主浪漫风格,以磅礴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词藻傲视文坛,更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撼动读者心弦。《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担任全剧“主述”的游唱诗人葛林果,是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Esmeralda)有名无实的丈夫,艾斯梅拉达出于同情心,为了让他免于被族人处死才允诺和他结婚。天生畸形、被巴黎圣母院收容而担任敲钟人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以及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Frollo)与侍卫队的队长腓比斯(Phoebus),都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美丽的艾斯梅拉达。一生侍奉天主的弗侯洛,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仍然难以自拔。而腓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妻百合(Fleur-de-Lys)为伴,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达。他们三个人共同合唱的“Belle”,在法国单曲市场创下了300万张的傲人成绩。加西莫多自惭形秽,只敢把爱意深埋心中。艾斯梅拉达爱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着艾斯梅拉达与腓比斯幽会时,刺伤了腓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达,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她拒绝服从,被送上了绞刑台。加西莫多奋不顾身到法场劫人,把她藏在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达。腓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群众,克数潘被杀,葛林果取代了***的地位。自知无力对抗军队的加西莫多,让弗侯洛把艾斯梅拉达交给腓比斯,因为他以为腓比斯是来解救她的。未料及腓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达处死。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去解救艾斯梅拉达,只可惜为为时已晚。他哀求刽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达的遗体,躲藏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为艾斯梅拉达以死殉情。

  这一故事永远是值得音乐剧作家们深入挖掘的好题材。以它为基本架构所改编的音乐剧有安德鲁洛伊韦伯的《歌剧魅影》、迪斯尼的《美女与野兽》和《巴黎圣母院》等等。和迪斯尼的大团圆结局版本不同,这出剧以悲剧收场,没有作大幅的删改,比较忠实于原著。

  法国人抢先推出了法文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据说是因为看见迪斯尼版本的首演居然是在柏林,心中颇为不平。这出剧由加拿大词曲家Luc Palmondon和法裔混血儿、欧洲原创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于1998年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在伦敦上演之前,它的法语版本在1999年9月起进行了欧洲的巡回公演,其中包括法国、瑞士及比利时等法语系国家。公演十分成功,好评如潮,CD更是卖的如火如荼,一度脱销。10月起,此剧横跨大西洋,在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省开始巡回演出,又一次引起轰动。这出音乐剧的英语版从2000年元月起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演出半年,场场爆满。5月份,剧团正式移师伦敦西区,准备常驻此地,以期创造另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9htm

奥芬巴赫(1819~1880)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提琴家,原籍德国。毕业于巴黎音乐院后,曾任喜歌剧院乐队大提琴手、法兰西剧院指挥。从1853年起从事轻歌剧的创作,直至逝世,共作有轻歌剧约90部之多。1858年他创作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曾连演288场而不衰,以至他的轻歌剧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巴黎风靡一时。他的轻歌剧具有轻快的风格、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和政治批判性,在描写法国当时社会风俗的同时,揭露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下的法国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反映了当时巴黎市民社会的风气。三幕带有序幕和尾声的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是作曲家的谢世之作,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作于1877~1880年(未完,后由作曲家吉罗整理完成)。该剧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所作的《瞌睡神》、《失落了的幻影的故事》和《枢密官克莱斯波尔》等三个故事编剧。情节以霍夫曼生前的三个恋爱故事为主线展开,以法国当时流行的音调为素材,并具有浪漫主义抒情歌剧的色彩,表现了对理想追求和最终理想的幻灭。其中最著名的唱段为《船歌》、《木偶之歌》等。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及音乐

勃拉姆斯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代表作: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其他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声乐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也使他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传统。

乔治·比才——法国的自然主义者: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管弦乐作品:阿莱城姑娘,组曲第一号,组曲第二号

歌剧: 《卡门》

《卡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片段1、片段2),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片段7),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片段9),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片段12)。

威尔第——意大利歌剧的辉煌(歌剧之王) 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

代表作:歌剧:阿伊达(Aida),弄臣(Rigoletto) 《茶花女》(La Traviata)

游吟诗人(Il travatore) 法斯塔夫

其他声乐作品:安魂弥撒(Requiem Mass)

《茶花女》 :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奥赛罗》:

达到威尔第一生创作的高峰,成为真正的音乐喜剧。《奥赛罗》是继《阿依达》所作的结构突破, 而且充分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没有通常的曲线直接开始于风暴场景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5小提琴与吉他的奏鸣曲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推荐曲目:1歌剧《波西米亚人 》。2歌剧《托斯卡 》。3歌剧《蝴蝶夫人 》。4歌剧《曼侬蕾丝考》。5歌剧《西方少女》。6歌剧《杜兰朵 》。7歌剧《强尼史基基》。

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 奥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南国玫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与歌》、《艺术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拨奏》、《雷鸣与闪电》、《闲聊》、《狩猎》、《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赛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轻歌剧《蝙蝠》。

通常我们讲到斯特劳斯都是说斯特劳斯家族,其成员有,老约翰-斯特劳斯,代表作《拉德斯基进行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爱德华-斯特劳斯和约瑟夫-斯特劳斯。

德彪西(1862~1918): 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二卷,共二十四曲)、《梦》、《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管弦乐)。3室内乐;《G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

瓦格纳 威尔第和比才的比较

把他们三个并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在歌剧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其次他们各自代表着一种派别。

在音乐界,风格并不是大一统的,浪漫主义中还分早期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中还分意大利浪漫主义,法兰西浪漫主义。。。。。而这三只,正好代表着德国歌剧,意大利歌剧和法兰西歌剧三种风格。

瓦格纳在作品创作中非常重视器乐伴奏的效果,这正是德意志民族特色 威尔第则突出人声演唱的地位,具有意大利民族特色 比才强调语言节奏的作用,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特色 当然,要弄清这三种风格光是几句话是无法理顺的,大家可以节选三只代表歌剧中的经典片段(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比才《卡门》爱情

瓦格纳试图通过重视管弦乐团的发展将和声的活动充分变现出来进而把她转化成多种多样的戏剧效果(长喘一口气,缩句,就是说用管弦乐团的演奏表现和声活动从而体现戏剧效果)。威尔第则直接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所以他的作品通常都是热情洋溢(虽然他基本上都是写悲剧)。而比才则是将演奏和歌唱融合,用一种明快的节奏来体现戏剧效果(话说LZ在听《爱情是一只自由鸟》的时候总是有种翩翩起舞的冲动,掩面。。。)

总结成一句话,威尔第的写实风格,瓦格纳的交响戏剧,比才的抒情色彩并不是三者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瓦格纳与勃拉姆斯

倘若把具有强烈表情效果的浪漫主义音乐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那么一派是强调表情的广度,该派代表人物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我们称之为瓦格纳派。 另一派则强调的是表情的深度,代表人物有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大师(舒曼,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我们称之为勃拉姆斯派。

对于表情的广度和表情的深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亨德尔和巴赫的区别来帮助理解。 事实上,上面所讲到的各音乐家之间的风格的差异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而做出的对比,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两面,而这两只却引起了音乐爱好者甚至于媒体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真正做到了在拔高自己的同时,不忘狠狠地踩对方两脚。

  19世纪上半叶,法国风行的歌剧样式是大歌剧。法国大歌剧不仅是当时音乐生活的焦点,而且是巴黎社交活动的中心。法国大歌剧的情节一般取于历史题材,分为四或五幕,融合了音乐、舞蹈(芭蕾舞场次是必备的)、盛大的合唱场面,等等。法国大歌剧场面恢弘、富丽堂皇,具有史诗性风格。 法国作曲家奥柏(1782 -1871)是大歌剧的催生者之一,作品有《波尔蒂契的哑女》 等。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所以,史诗般的结构与超长的长度也是大歌剧的特点。写这种类型作品的高手当推迈耶贝尔,法国脚本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写了很多具有大场面的大歌剧脚本,大部分都被梅耶贝尔采用,如《恶魔罗勃》 、《法国新教徒》和《先知》。这些作品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取材于17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等历史事件。深受各地歌剧院的欢迎。

  贾科莫·梅耶贝尔(1791-1864年),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从小学习钢琴,后师从克雷门蒂学习作曲。1813年前后,梅耶贝尔开始涉足歌剧领域。他早期写作的是德国式歌剧,作品有《耶弗他的誓言》(1813年)、《阿利梅莱克》(1813年)。由于未受到欢迎和认可,梅耶贝尔曾想放弃歌剧创作,改为钢琴演奏。但在友人的鼓励下,他于1815年到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学习歌剧创作。此间,他以罗西尼为楷模,创作了一批意大利式的歌剧,主要有《罗米尔达和柯斯坦扎》 (1817年)、《名人塞米拉米德》(1819年)、《安茹的玛格丽特》 (1820年)、《十字军在埃及》(1824年)等。这些歌剧上演后,迅速流传到各国,为梅耶贝尔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虽然这些作品亦受到欢迎,但他听从韦伯的劝告放弃了这一样式。1826年来到巴黎生活后,梅耶贝尔才明白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歌剧的要求是什幺。经过苦心钻研,他把意大利的优美、德国的精巧、法国的机灵熔于一炉,创造了以宏大场面为特征的法国大歌剧形式。

  法国大歌剧盛行一度之后,观众越来越不满意它的浮华,代之而起的是优美浪漫、典雅细腻的法国抒情歌剧。法国抒情歌剧的代表人物有古诺、比才、玛斯涅,还有托玛和柏辽兹等。

一、德国歌剧风格

(一)韦伯及德国初期歌剧

韦伯是十九世纪初期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从本国音乐传统中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作的道路,吸收外国歌剧的优点,并创作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特点,在《自由射手》中有相当的体现:(1)情节取自中世纪历史、传奇或神话,《自由射手》取材于德国民间关于黑猎人的古老传说,故事中有神怪异事;(2)勾勒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以及俭朴的乡村生活和乡村风景;(3)重视物质和神灵的背景,这点与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有所不同;(4)采用德国民族情调的简单民歌曲调,在写山林和猎人时用了猎人号角的音调,写农村节日用了民间舞蹈和进行曲以及猎人合唱;(5)乐队色彩对于戏剧情节的渲染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韦伯不满足于《自由射手》那种比较靠近歌唱剧及单纯的民间风格,力图创造理想中的“综合艺术”式的德国歌剧。

《欧丽安特》是他进一步发展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尝试,不含道白,规模结构近似大歌剧,音乐贯穿全剧。音乐织体连绵不断,采用对比的和声风格来刻画戏剧中的敌对力量,主题以反复和变形出现。这种通过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

(二)瓦格纳与十九世纪中下叶的德国歌剧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出完美的德国歌剧范例,开创“乐剧”的新形式歌剧,尤其是在后期的创作中新的和声体系打破并瓦解了传统调性的创作思路,建立了一种新的歌剧审美倾向。

瓦格纳歌剧的风格体现在:(1)歌剧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采用北欧(包括德国)的古代中世纪神话与传说作为题材;(2)乐队的编制扩展,重视器乐的表现力,管弦乐地位与唱词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唱词更好地表达歌剧内容;(3)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舞台与表演的融合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4)采用“无终旋律”织体,把歌唱声部融入乐队中;(5)主导动机成为瓦格纳乐剧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元素;(6)不协和音、不清晰调式已经开始出现,逐渐瓦解传统和声功能体系;(7)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瓦格纳认为神话代表永恒的真理,使他内心的崇高性、哲理性得到体现。

二、法国歌剧风格

(一)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大歌剧和喜歌剧

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成为

舞台方面:

先从舞台整体风格来说吧,法国音乐剧很现代了,融合多种现代风格,比如钟楼怪人中提取巴黎圣母院部分元素就开始舞台设计的创作是很大的创新,相比百老汇闪烁的霓虹灯舞台来说,法国音乐剧的舞台更让现代人所接受。服装而言更加现代。

音乐:

法国音乐剧的音乐很现代,也有融合摇滚风格的音乐剧产生。而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还有康康舞XD

希望楼主真的不懂可以PM我,如果是求一答案,希望楼主认真思考编写。困了~睡去了~简短写了一下

意、法、德歌剧应该说是欧洲三大主流类型的歌剧了,三者差别比较大,但其中也有不小的联系。

意大利歌剧兴起的时间是最早的,像现存最早的歌剧《尤莉迪茜》就是意大利歌剧。意大利歌剧主要特点是演唱采用美声唱法,旋律和演唱都非常优美柔和,全剧从头到尾听下来会感觉很舒服,极少有出现不和谐的情况(这一点上普契尼是例外的,因为他或多或少会受到瓦格纳不和谐半音阶和20世纪怪诞风格的影响),独唱和重唱是主要部分;早期比较好的意大利歌剧当属蒙特威尔第和亨德尔的作品,往后经过莫扎特、罗西尼,意大利歌剧一直发展到威尔第的时候达到巅峰;

法国歌剧的时间比意大利歌剧晚了很多,当时的法国人希望能像意大利那样发展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剧,以此满足大众口味;法国歌剧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的,和后者相比,它融入了更多的合唱、舞蹈(芭蕾)的大场面,显得大气一些(虽然,听起来可能没有意歌剧那么好听);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不多,比才算一个,再有就是梅耶贝尔,罗西尼也写过一部(《威廉·退尔》,非常优秀的作品);

德国歌剧兴起的时间最晚,莫扎特的《魔笛》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出名的德国歌剧;特点主要是对白不采用宣叙调的形式而直接用德语对话,旋律上比较纯朴(一定程度上采用德国民间音乐素材),没有意歌剧那么华丽,旋律往往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和谐(楼主多关注一下瓦格纳就知道了);莫扎特、韦伯都有不错的德歌剧作品,到了瓦格纳的时候德国歌剧达到全盛时期。至于瓦格纳本人,不赘言了,写下去就要比楼上那些摘抄的可能还多了。

威尔第——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26部歌剧中,两部喜歌剧,其余为正歌剧。他不进行改革,而是通过创造来发展意大利歌剧。早期创作代表作有《伦巴第人》、《欧那尼》、《麦克白》。威尔第所采用的歌剧素材,寄寓了人民要求拜托奥地利统治的愿望。他的歌剧包涵4幕,采用分曲歌剧的形式。中期代表作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题材转向现实生活,对於人物性格内心描绘更加细致,大歌剧《阿伊达》是他顶峰之作,华丽壮观,气势宏伟,创作以”场“为主,插进”分曲“结构。晚期代表作有《奥塞罗》、《法尔斯塔夫》,前者每幕音乐连续发展,剧中人声与管弦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后者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也为这一体裁划上了句号。

法语音乐剧的特点

舞台方面:

先从舞台整体风格来说吧,法国音乐剧很现代了,融合多种现代风格,比如钟楼怪人中提取巴黎圣母院部分元素就开始舞台设计的创作是很大的创新,相比百老汇闪烁的霓虹灯舞台来说,法国音乐剧的舞台更让现代人所接受。服装而言更加现代。

音乐:

法国音乐剧的音乐很现代,也有融合摇滚风格的音乐剧产生。而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还有康康舞X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7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