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有哪些风格?

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有哪些风格?,第1张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伽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 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 1885年5月22日),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和政治文章,在法国和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影响。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为什么他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我们就他的作品特色分析原因。

雨果的艺术以夸张、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为特点。他的英雄或被塑造成极其英勇的行为,或被塑造成极其残忍、卑鄙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征被夸大了。故事情节非同寻常。矛盾接踵而至,再次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雨果的创作是他的审美对比观的实践。他喜欢鲜明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述离不开这一原则。

雨果擅长描述伟大的场景和事件,如滑铁卢战役。同时,作者也喜欢在作品中突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以激情表达自己的爱与恨,从而引起读者的同情。

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积极浪漫主义使用修辞、夸张、强烈的对比来构建情节。雨果的作品以非凡的形象和实践再现了现实现象的典型人物和社会历史本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作者的现实和进步理想。雨果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在他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存在着真实的典型人物,有时会同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来塑造人物。

雨果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他的作品中描绘出迷人的画面。他严格区分艺术现实与自然现实,强调作家主观思想在创作中的作用。他提出了对比原则,主张绝对夸张。他在作品中安排紧凑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人物。他的对比原则并不等同于解释现实的矛盾。他对自然的反应也被他的浪漫主义计划所主导。

然而,他的对比原则反映了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对扩大表达范围的要求。这一要求席卷了古老的古典教条。

fig-油脂

对国内观众而言,美国社会的“油脂现象”(Grease)是很难理解的,要去观看这部过时**的最大动力,无非就是如今吨位升级成“肥尊”的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26年前的骨感以及当年他电动马达般的矫健身姿。而这部色彩鲜艳、没心没肺、片如其名显得有些甜腻的**又何以会成为一代美国人的情结?

也许《油脂》对于美国人的意义也就像是《少林寺》之于我们,**里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丹尼(Danny),他那油光锃亮的飞机头俨然就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激动人心的迪斯科舞步、花团锦簇的青春以及一代美国人在年少时迷恋过的一切事物。这样的青春虽然找不到内涵,但就像油脂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叫人忍不住会羡慕这种年少优游。**《油脂》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导演朗戴尔·克利瑟(Randal Kleiser)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针对青少年观众的青春校园歌舞片,但没想到竟然成就了几个“第一”: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第一部大制作、奥莉维亚·纽顿·强(Olivia Newton-John)(片中扮演女主角珊迪Sandy)的银幕处女作、影史上最赚钱的歌舞片之一、美国销量最高的**原声专辑……而《油脂》的音乐剧同名原型也并非泛泛之辈,它以一出实验剧的身份慢慢渗入外百老汇,最终攻克百老汇舞台,直到1980年4月下档,以3388场演出的成绩,成为当时百老汇有史以来最长寿的音乐剧,这个纪录后来被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打破。

**《油脂》的剧情很简单,高中生丹尼和珊迪两情相悦,但就像歌舞片中任何一对小儿女一样,他们在进入最终的和谐境界前总要经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波折:矜持、猜忌、患得患失……最后在高中毕业嘉年华会上,丹尼与珊迪终于重归于好,他们俩乘着一辆鲜红的跑车,竟然就像是童话结局一般飞上了天空。

《油脂》的音乐很明显是以50年代的摇滚元素为基调,而**本身则开创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迪斯科舞的新时代,相信就是这双重的怀旧色彩令国内观众在这部顶着经典光环的歌舞片面前摸不着头脑,却令一代美国人如醉如痴。但《油脂》片中蓬勃高涨的活力却是极富感染力的,这群发育成熟的高中生们,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是极为舞台化的,以致观众会认为他们根本就无忧无虑,而当他们在摇滚舞曲的伴奏下,跳起既优雅又激烈的50年代社交舞时,这种青春在手的自信又令观众忍不住赞叹连连。《油脂》不问世事的纯真也许的确是种头脑简单,但它那样放肆以致到了古怪地步的青春表白,无论何时何地对你日渐沉闷的生活都将是次刺激。

fig-奥莉维亚·纽顿·强

与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充满年代特色的演唱相比,奥莉维亚·纽顿·强的歌声似乎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6年过去了,珊迪那首柔肠百转的《不可救药爱上你》(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听来依然是那么动人且自然。这首女声独唱是**《油脂》为扮演女主角的澳大利亚女歌手-奥莉维亚·纽顿·强度身订做的,因为在音乐剧原型里,属于女主角的唱段并不是很多,于是在经纪人-约翰·法拉(John Farrar)的一再坚持下,制作人罗伯特·史蒂伍德(Robert Stigwood)同意由约翰·法拉亲自为奥莉维亚创作了一首抒情歌曲。随着**的热映,在无数观众的心目中,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便成了楚楚动人的女主角-珊迪的象征,歌中那种少女情窦初开的感觉,就像这一幕场景时的皎洁月光,慢慢沉入水底的粉红色信纸和浮现在珊迪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丹尼笑脸,一切让人既惆怅又依恋。

奥莉维亚·纽顿·强的名字对国内歌迷来说也许陌生,但在西方,她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殿堂级歌手。在奥莉维亚30年的歌唱岁月中,从青春偶像、性感标志直到备受尊崇的实力巨星,可谓历尽风云。奥莉维亚·纽顿·强是四座格兰美奖、九座全美音乐奖的得主,由她一人便缔造了26首英美十大金曲,而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则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不可救药爱上你》在26年间被许多女歌手翻唱过,国内音乐爱好者恐怕更多是在玛丽亚·凯瑞(Mariah Carey)的夏威夷演唱会上首次听到这首歌曲,玛丽亚·凯瑞的翻唱可谓绚丽,但却把原唱衬托得更加清新质朴,奥莉维亚那种发自天然的少女情愫在今日看来当真千金难求。奥莉维亚·纽顿·强在《不可救药爱上你》中那些绵绵不绝的叹息真是令人刻骨铭心,尽管珊迪的相思跳不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老话的概括,但她的全心全意却仍不失为一次最深情的倾诉,同时也在**《油脂》动感十足的跳跃色彩上添加了沉静的一笔,令其动中有静,音乐层次更为饱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单曲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38:54

fig-星幻

《星幻》,法语音乐剧堂堂开山鼻祖,其题材之另类不禁令她被笼罩在了一片神秘云雾之中。《星幻》的情节乍看之下就是一个科幻故事,与手冢治虫的名作《大都会》颇有几份神似:在未来一座超级都市(Monopolis)中,野心涌动。权欲熏天的大亨、恐怖分子、过气女星、咖啡馆女招待、迷惘青年与娱乐红人,各色人物的命运通过城中一档热门电视访谈节目-“Starmania”被串联起来。《星幻》的独特在于它不像一般故事那样以时间为情节推进的根据,似乎在跳进之间,剧中人物的命运便各得其所,这种平面的表达方式使整出剧情本身就犹如一个集锦,带有电视娱乐那种特有的轻浮气味。《星幻》诞生于整个法国尚不认同“音乐剧”的时代,因此被称作是“摇滚歌剧”,但以简练粗犷线条演绎无穷变相的艺术风格固然生猛,回荡于全剧之中的感情色彩却过于阴郁悲观,是摇滚所难以承受的一种隐晦,超级都市其实是对现代社会病态现象的一种妖魔化模拟,那里钢筋蔽日,以致不见阳光,人们之间的伤害更大于爱,因此在《星幻》结尾,悲剧中的每一方终于醒悟: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剧中恐怖分子之一-乔尼·奥科弗(Johnny Rockfort),既桀骜又单纯,身为他人攫取政治资本的棋子却不自知,而当真爱来临,他又自然地将自己命运的操纵权交到了爱人手中。这首《伤心之地》(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正是乔尼·奥科弗悼念爱人的哀歌,他在歌中悲叹一个男人灰色的世界刚因真爱的出现而燃起希望,却又被无情的命运再次放逐到无尽的黑暗中去。《伤心之地》旋律起伏巨大,那一声由极低至极高的哀号震撼之极,伤痛凄厉到无以复加,是《星幻》悲剧色彩的顶点。《伤心之地》的最高音对每一个男歌手来说几乎都是极端,他们只能用一种挤压式的假声来处理,此刻音质变得如钢丝一般,尖利尤甚女声,与真声的面貌大相径庭,形成极大的听觉冲击。《伤心之地》可以说是法语音乐剧中男声单曲难度的最顶点,对歌手音域及爆发力要求极高,每一个完整版本都是实力的证明,因此不容错过。1978年至今的《星幻》相关唱片中,共有四位歌手演绎过这首超高难度的歌曲,以下一一介绍。

1、 丹尼尔·巴拉瓦恩(Daniel Balavoine)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Michel Berger)

作为第一任乔尼·奥科弗,丹尼尔·巴拉瓦恩拥有两个版本的《伤心之地》:78年的概念版以及79年的现场版。尽管受《伤心之地》这首歌的难度所限,令个人发挥的空间变得异常狭窄,但每位歌手于近乎崩溃的边缘所爆发出的不同特质却极尽浓缩,因此印象强烈到惊人。丹尼尔·巴拉瓦恩的音质可谓阴柔,他在《伤心之地》中流露出的悲伤虽然柔软,但感染力却是历年版本中最强的,让人感叹在这世间竟然会有如此难以忍受的愁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丹尼尔·巴拉瓦恩每句尾音时的颤抖,似乎是哽咽一般,带着一种虚弱、疲惫以及孩子般的惶恐,栩栩如生地形容出了爱人死去这一打击对乔尼·奥科弗而言就如世界末日来临。

2、 诺曼·古乌(Norman Groulx)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88年,诺曼·古乌扮演了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时隔十年之后,他又在1998年的《星幻》二十周年纪念版再次出演同一角色,诺曼·古乌在《星幻》舞台上的活跃令我们有机会比较十年前后同一人的两版《伤心之地》。1988年版的《星幻》充满了当时的时尚元素,钉满金属扣的黑皮衣、摩托手套、破烂的牛仔裤、单只耳环、鸡冠一般的朋克发型,便是代表了80年代的叛逆精神,其中的乔尼·奥科弗以恐怖组织首领的身份,造型自然极尽桀骜,但歌手的音质却有一种稚嫩的天真,于是在几首强劲的摇滚唱段中令人隐隐感觉这名恐怖分子的强悍不过是皮囊,一首《伤心之地》证实在凶悍的外表下,乔尼·奥科弗果然便如不经世事的孩子一般脆弱。而在1998年的二十周年纪念版中,诺曼·古乌的歌喉明显成熟,1988年时那种甜腻的感觉终于淡了许多,《伤心之地》中的哀号他终于有自信处理得呼天抢地般的响亮,另外他继续发挥了在1988年《伤心之地》里打破平稳节奏的处理手法,在假声部分将乔尼·奥科弗抑制不住的强烈痛苦一泻而出,更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3、 彼德·金斯伯瑞(Peter Kingsbery)

作词:蒂姆·莱斯(Tim Rice)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92年,大名鼎鼎的词作者蒂姆·莱斯将这出吕克·普拉蒙东的原创改写成了英文剧本,命名为《大亨》(Tycoon),唱片公司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欧美歌手灌录了一张《大亨》的精选唱片,而演唱英语版《伤心之地》-《你是唯一》(Only the very best)的是著名的知更鸟乐队(Cock Robin)主唱-彼德·金斯伯瑞。

彼德·金斯伯瑞不像其他几位演绎者那样在舞台上直接扮演过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他的方式就颇为正气,自有一股冷冷的克制,尽管缺少法语版中那种悲痛欲绝的煽情力量,却又具备了一种即使不问前因后果也能单刀直入的犀利,非常适合并不了解剧情的流行音乐爱好者来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极度痛苦。彼德·金斯伯瑞的特色在于他的鼻音很重,歌曲因此便带上了一种在英语流行歌坛中颇受欢迎的蓝调特质,再加上配器的方式比较温和,蒂姆·莱斯的英文歌词中也没有提到特意的戏剧情景,这令《你是唯一》既直接又通俗,纯粹便以一首流行单曲的面貌出现。

4、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这个深情的版本来自于94年莫甘达剧场版,由魁北克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扮演的乔尼·奥科弗造型剽悍,外形与声线皆极尽阳刚狂野之能事,与乔尼·奥科弗“不问明天”的麻木人生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相比《星幻》的历年版本,布乌诺·佩勒提耶的表演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角色姓氏所意味着的“激烈摇滚”(Rockfort) 而在这首慢版抒情《伤心之地》中,布乌诺·佩勒提耶的嗓音表现舒展,显示出了由低至高游刃有余的超强实力,以上介绍的几个版本中,歌手们在唱到真声部分最高音时都会用一个转折来进行缓冲,但只有布乌诺·佩勒提耶一人敢于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而且他即使在那声假声的悲叹中,最末一记如嚎叫般将力量全部洒出的独特演绎办法也不失角色的狂野气质。布乌诺·佩勒提耶一贯强悍的个人风格和他那把著名的铁嗓不禁令人怀疑他这个版本的乔尼·奥科弗会不会依然外强中干?94年莫甘达剧场版的《星幻》带有极其浓烈的魁北克特色,女声苍凉男声有力,并有一种狂暴的性感盘旋其中,将《星幻》的不羁推向了光大,是历年中非常突出的一版。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c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0:32

CD推荐之《巴黎圣母院》

剧目介绍:见第五章第一节

1、 法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4:22

主要演员:诺阿(No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1

概念CD中艾丝米拉达的角色是由美裔女歌手诺阿担任,诺阿音质浑厚,由她诠释的《波希米亚女郎》、《异教徒的圣母颂》及《求存》含有一种沧桑且苦痛的内涵,但论及情感流露的自然,那概念版中的艾丝米拉达则远远比不上98全剧版中的伊莲娜·西嘎哈。除了诺阿后来由于唱片合约问题而退出《巴黎圣母院》剧组外,概念版中的其他歌手全被保留到了首演阵容中。

在这张CD销量的面前,音乐剧迷和流行音乐爱好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张概念CD在流行音乐市场上大受欢迎,令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未演即红。作为在正式公演前向大众推出的一个概念,几位主演在录音时仍没有完全地进入角色状态,但CD中收录的16首主打,其创作水准之高整齐划一,它们选择性地勾勒出音乐剧的大致轮廓,人们以小见大,情不自禁地从这张概念CD的动听出发,去揣测整出音乐剧将会是多么的不同凡响。这张概念CD的录制及发行为唱片公司、剧组及市场提供了一次热身,而后便共同期待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的石破天惊。

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Intégrale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16:33

主要演员: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被公认为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相关CD中最有收藏价值的一张。这套双CD装祯精美,并附有全部歌词及大量剧照,而最重要的是,它完整记录了1998年《巴黎圣母院》首演时震撼人心的全部过程。《巴黎圣母院》独特之一在于现场演出时音量极大,不论伴奏还是演员的歌声,在强度上首先便能对观众的感官形成冲击,在这种条件下,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的现场收音仍然没有变“混”,保持着高度的清晰,演员们的音质甚至细微到气息都纤毫毕现。

相比概念CD中兢兢业业但总感觉有些貌合神离的演绎,那六位主演在1998年9月的现场表现令所有的巴黎迷们都为之叹服:诗人葛林果的澎湃飞腾穹顶响彻云霄,圣母院副主教弗候罗于尊贵中难掩如虫蚁咬啮心灵般的痛苦,敲钟人卡西莫多撕裂般的沙哑令人感慨他的无边苦难,卫队长腓比斯光芒耀眼便如同骄阳一般,乞丐王克娄潘狂放愤慨野性难驯,千金**百合的怨毒瞬间从花朵般的甜美中裂变……而替代诺阿加盟首演阵容的伊莲娜·西嘎哈,她扮演的艾丝米拉达仪态万方,深情且温柔,以上阵容被巴黎迷们形容为“梦幻”,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魅力的一个重要源头。

这套音乐容量比起概念CD来要超出三倍都不止的全剧CD,带给听众的感动又何止要超过三十倍?限于篇幅而无法在概念中展示的《钻石般的眼眸》、《愚人教皇》、《腓比斯的意义》、《以我居处为家》、《爱之谷》等大量唱段,终于被灌录在这套双CD中,令为它们而心醉神迷的人们得以一遍遍地重复聆听。由于是演出现场收音,台上台下的互动也通过掌声、喝彩、演员谢幕并返场等形式被记录在了唱片里,从中可以发现这出音乐剧在当时确实已经深入人心,观众收放自如的掌声既烘托了现场气氛又不至于打断演出的正常进行,证明他们对《巴黎圣母院》的结构有着相当充分的了解。

3、 英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Anglaise

发行年份:2000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3:05

主要演员: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史蒂夫·巴尔萨莫(Steve Balsamo),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娜塔莎·圣皮埃尔(Natasha St-Pierre),

嘉宾:席琳·迪昂(Céline Dion)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张CD是在英语版《巴黎圣母院》在伦敦西区著名的多米尼奥剧场首演前推出的概念唱片,著名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昂受邀在其中翻唱了音乐剧的主题曲-《求存》,这作为该CD的一大卖点而被媒体大加渲染。

英文版的阵容比起巴黎国会大厅版来有不小变化,主要是98年阵容里的法国籍歌手都被来自英语地区的歌手所代替,人气渐旺的流行新贵-澳大利亚的蒂娜·阿瑞娜和在96年版《万世巨星》中扮演耶稣的英国歌手-史蒂夫·巴尔萨莫分别扮演艾丝米拉达和腓比斯,而早在魁北克版《巴黎圣母院》中即接替居莉·泽娜提出演百合的娜塔莎·圣皮埃尔则与剧组中其他四位同样来自加拿大的男歌手一起凭借本身的双语优势加入了《巴黎圣母院》进军伦敦西区的壮举。

但英语版的问题在于剧本的翻译令人失望,当时剧组请来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得主,《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的词作者-威尔·杰宁斯改编法语原版,但没想到威尔·杰宁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英语版的剧本颇为直白,与原来法语版的意境之间形成了差距,况且威尔·杰宁斯在改写时没有很好地衡量过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呼应,因此令原曲的优美完整也被打了折扣。

英语版概念单CD的选曲与法语版基本相同,只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用蒂娜·阿瑞娜与卡胡的对唱-《囚笼之鸟》替换掉了两位加拿大男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与丹尼尔·拉瓦尔的对唱-《佛罗伦斯》。这张CD里的歌手表现总感觉有些似是而非,蒂娜·阿瑞娜和史蒂夫·巴尔萨莫在概念中找不到角色感觉的状况还情有可源,但是从法语版移植过来的几位主演们,却在英语改编面前拘谨得放不开手脚,尤其是诗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布乌诺·佩勒提耶,他在法语版中那种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超级自信在这张英语版概念CD中却大打折扣,而且那首作为《巴黎圣母院》气度标志的《大教堂时代》令人费解的被灌录得音量很轻,震撼度大大降低。

4、 巴黎莫甘达剧场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Live Mogador 2001

发行年份:2001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09:41

主要演员:西厄勒(Shirel),杰热姆·高莱(Jérôme Collet),米歇尔·派斯卡(Michel Pascal),理查·夏厄斯(Richard Charest),奥迪·居里安内(Roddy Julienne),安·梅松(Anne Meson),苏伊勒·尼高莱(Cyril Niccolaï)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是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二代阵容的现场全剧录音,演出地点在巴黎著名的莫甘达剧场,而这一阵容基本上也就是2002年12月-2003年1月赴华演出的阵容。与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相比,莫甘达剧场版的现场录音效果依然极其完美,演员们的歌声及伴奏既有种庞大的空间感,而且质感也非常真实。

莫甘达剧场版在《腓比斯》、《身为神父恋红颜》、《坐骑》和《迷途知返》这四首唱段的顺序上发生变化,《生命摆荡》被改写成卡西莫多的唱段,另外《艾丝米拉达,你知道》、《奇迹之殿》、《诱拐》及《哨赠予你》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动。

有巴黎国会大厅版珠玉在前,莫甘达剧场版中歌手们的表现很遗憾地只能被评作“二流”,不仅是实力上的差距,歌手们的感情也不够投入,从头至尾都游离在1482年的那场爱恨纠葛以外,这对于至情至性的《巴黎圣母院》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dv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3:17

311 《巴黎圣母院》

fig-巴黎圣母院DVD

(1)简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携着新年的欢乐气息,第二代阵容的《巴黎圣母院》与北京和上海的观众见面了。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新兴的法语音乐剧毫无概念。没想到,此番演出过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巴黎热”——许多根本不懂法语,同时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也懵懂无知的人,都被它所深深打动,同时人们追根溯源,最终倾倒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国会大厅首演版的无穷魅力。

《巴黎圣母院》DVD摄制于1999年,2001年正式发行,并没有遵循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的惯例,即演出下档前不发行该剧的录像版。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使观众们得以享受到一场音乐剧盛宴,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该剧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它的包装极富巧思,将文学气息与这部音乐剧本身的浓重特质熔于一炉。改编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同名巨著的这部音乐剧,音乐优美滂沱,七大主演声色双全,并以一种极现代的舞台表现方式继承了原著中无垠的浪漫和炽热的人文激情。作为法语音乐剧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剧目,《巴黎圣母院》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与传统英美音乐剧截然不同的视听冲击。

《巴黎圣母院》的舞台宽202米,高89米,在演出中除了有一堵石墙作为背景以外,绝大多数时候几乎都空无一物,这座舞台就像是一幅硕大的抽象画,同时又具有一种表现主义特有的浓烈色彩与强劲笔触。在雨果的原著中,巴黎圣母院这座活生生的建筑是与具体故事情节分庭抗礼的另一名绝对主角,而圣母院这种奇特的,如人一般的感情在舞台上便通过三根排水兽石柱的缓缓移动而变得生动起来。另外,音乐剧也并没有省略雨果以一名思想家身份在书中所作的抒发,在相当于原著第五卷的唱段《佛罗伦斯》中,模拟圣母院玫瑰窗的灯光效果使文艺复兴三百年过程中人类面对神圣威慑却终于昂起头颅寻到自我的画面仿佛变成永恒一般。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以这种大刀阔斧却蕴涵深意的表现手法令《巴黎圣母院》的意义被隐藏到了印象背后,一方面现代感官与这个1482年古老传奇之间再也没有距离,而另一方面,人们再也找不到有比这种前卫更好的方式用来保留原著神髓。

舞蹈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而且,与一般英美音乐剧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一种“歌舞分开”的方式。《巴黎圣母院》中的舞蹈场面全部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因此难度极高,当舞者们以激烈的肢体语言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歌手们又从另一层面用歌声来刻画人物的心灵,这样舞台就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也因此观众会觉得音乐剧中的人物要比印象中的原型来得更加血肉丰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圣母院》舞蹈中完成特技部分的是法国Yamakasi七人组,相信看过吕克·贝松名片《企业战士》的中国观众们对这七名极限好手的矫捷身姿一定印象深刻,在《巴黎圣母院》中,他们时而倒吊在100公斤的巨钟内完成种种高难动作,时而沿着石墙背景垂直下降,时而化身为卡西莫多与艾丝米拉达的灵魂盘旋升空,为音乐剧的观赏度添色不少。

《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最好听的音乐剧之一,由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谱写的旋律在两个多小时内竟然没有对白的打断,实在是惊世才华与绝对自信的展现,许多观众在第一次观看《巴黎圣母院》时即被优美的唱段所深深打动,更为其中七位主演的个人魅力而再次倾倒。当《巴黎圣母院》1998年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时,七名主演中既有歌坛老将,也有默默无闻的新人,而《巴黎圣母院》暴风雨般的惊人成功不仅打开了法语音乐剧的局面,同时也成就了一次气势凌厉的造星之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卡胡(Garou)一跃成为法国流行歌坛当年的最大一匹黑马,而如今卡胡则早已塑成法语流行第一男的金身,另外艾丝米拉达的扮演者-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也从当年的事业初有转机而一举当选为法国最受欢迎女歌手,更被媒体称作为“法语流行抒情天后”。

综此种种,相信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那座蔚蓝色舞台所秉承的写意精神自序曲伊始便能令你将不通法语无法领会剧中涵义的担忧抛向脑后。

(2)DVD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

法语片名:Notre Dame de Paris

类型:音乐剧

发行年份:2001年

发行公司:Pomme Music

视频:4:3

音频:杜比立体声

字幕: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丹麦语

容量:D91

片长:150分钟

花絮: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幕后制作花絮

剧本: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

主演:艾丝米拉达(Esmeralda) – 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西莫多(Quasimodo) – 卡胡(Garou)

弗候罗(Frollo) –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葛林果(Gringoire) –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腓比斯(Phœbus) –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克娄潘(Clopin) –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百合(Fleur-de-lys) –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有着很深的影响,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作品主要有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1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