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手礼。
口令:敬礼、礼毕。动作要领:听到“敬礼”的口令后,上体正直,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约2厘米处,手心向下,微向外张,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略成一线,同时注视受礼者。听到“礼毕”的口令,将手放下,成立正姿势。
2、注目礼。
口令:敬礼、礼毕。动作要领:面向受礼者成立正姿势,同时注视受礼者,并目迎目送。听到“礼毕”的口令,将头转正,恢复立正姿势。
3、举枪礼。
口令:向右看——敬礼、礼毕。动作要领:听到“向右看——敬礼”的口令后,右手将枪提到胸前,枪身垂直并对正衣扣线,枪面向后,离身体约10厘米,枪口与眼同高,大臂轻贴右胁;
同时左手接握表尺上方,小臂略平,大臂轻贴左胁;同时转头向右注视受礼者,并目迎目送。听到“礼毕”的口令将头转正,右手将枪放下,使托前踵轻轻着地,同时左手放下,成持枪立正姿势。
女子与男子在古代行礼正好相反
男人作揖时的行礼标准和方式:
手掌在外
右手握拳
左掌在包盖右拳
至胸前合手立掌
抱拳轻晃动三下
古代以左为尊,左手在上,表示真诚与尊敬,这样的作揖代表吉拜,反之则是凶拜。吉拜用于拜年时等行礼,凶拜则用于丧事上。
虽然现在作揖不需要像古代那般严谨,但是正确的作揖手势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重要场合。
古代出作揖之外,行礼的方式还有很多
比如,女子的“万福”,只需将两只手叠在一起,放在右胯偏上,同时略微鞠躬即可。这种见面礼和作揖一样,都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
不过,除了万福之外,女子见面也可行作揖礼。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有记载,说古代女子见面也行作揖礼。只不过,女子行作揖礼时,是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握拳,右手竖掌,和男子的作揖礼手势正好相反。
拜师手势—叉手礼
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注释:但凡是交叉手礼的方式,用左手紧把着右手的拇指,左手小指指向右手手腕,右手四个手指头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用右手掩盖胸的位置,不可以太靠近胸,要让在胸下两三寸,才是叉手的方法。
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扩展资料
拜师步骤
一是“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白话解释: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他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
二是“拜先师”。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
学生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接着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三是“洗净手”。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四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