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法国实力远比日本强,为何仅38天就全国沦陷?

二战初期,法国实力远比日本强,为何仅38天就全国沦陷?,第1张

法国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但我个人认为在二战时期法国的实力已经远不及日本了,毕竟日本在海军以及海军航空部队方面都比法国要强,更何况日本在二战时期曾有二十多艘航母,而且能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斗个鱼死网破,所以我个人感觉二战时期应该是日本的实力要略强于法国,下面对本话题进行详细作答。

为何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面对德国的侵袭,在坚持不到几十天的情况下就彻底投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法国人战争观念的死板,又或许是法国太过于浪漫了。浪漫的认为二战还是跟一战时期一样,只要挖好战壕架好机枪,战壕前面再铺满铁丝网,战壕的后面布上炮兵阵地。以防守取代进攻,这样就可以拖死德国以取得二战的胜利,毕竟法国人在一战时期就是这样干的。可惜,时代不同了,这老一套的办法现在已经不管用了。

其二,法国人太相信马奇诺防线了。从地图上来看,整个马奇诺防线几乎包揽了法德的所有边境地区。这条可以算作是欧洲迄今为止最庞大的防御工事了,各类厨房、医院、发电站应有尽有。不得不说,马其诺防线确实是非常合格完善的防御工事,不仅动用了最先进的防御技术,还使法国投了全年的财政预算以及耗费十年的时间来修建这个巨大的工事。

各个地堡相互连接,地堡内装备着加农炮、机关枪和迫击炮,浪漫的法国人将国家的安全完全寄托在马其诺防线不是毫无道理的。这样看起来马奇诺防线确实很强大,倘若德国人从正面进攻那是毫无胜利希望可言的。但是德国人肯定不会正面硬攻马其诺防线啊,他们肯定会绕啊!

浪漫的法国最高统帅部也想到了这一点,至于德国从哪里绕行,那便是显而易见的了。法国人认为德国会采用“施利芬计划”,意思是德军主力会从北方突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并以此为跳板横扫法国大陆,将法军主力“关”在法德边境一举歼灭。针对这种猜想法国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了法国北部海岸,只要德军突破比利时防线,等待德军便是法国最精锐的部队。

但可惜的是,浪漫的法国人又想错了,1940年5月10日,德军故伎重施决定采用“施利芬计划”,不过这次是改良过的。德军分了A、B、C三个集团军,A军主攻,通过阿登山区并越过马斯河,直抵法国。B军是意大利部队担任辅功,用闪击战的方式横扫并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阻止荷兰部队与其盟军汇合,C军佯攻,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国守军。

这是第二个原因,法国人太相信马奇诺防线了,以至于让德军冲到了马其诺防线的后方。

其三,这个原因就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在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后,英法两国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但当时的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为了想着如何稳定自己在国内的局势,还是选择了“绥靖政策”,纵容德国的所作所为。

但迫于国际的压力,英法在1939年9月3日相继向德国宣战,但这只是书面上的宣战,表面上做出了战斗的准备,实际上还是没有向德国发射一枪一弹。就这样袖手旁观了几个月后,英法两国也开始尝到了战争的痛苦。

法国被攻陷,浪漫的法国人不想香榭丽舍大道,可以享受浪漫迷人夜晚的帕特广场以及埃菲尔铁塔和一系列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变成废墟,法国人选择了投降。

此时英国新上任的首相丘吉尔,也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计划。至此,我个人认为以上三个原因应该是法国失败投降的主要原因。

拉丁美洲的国家都没受影响 亚洲的欧洲的北美的澳洲的都参加了 瑞士之所以幸存是因为德国的高官都把钱存进去了,瑞士要占领了那些钱就都会摆在国家统计局的办公桌上,还有要从这个渠道买东西,和交换情报。

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的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强见到已经无法借由凡尔赛合约压榨德意志帝国,立刻转变态度与德国合作。此时的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

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

法兰西自成立以来无数次蒙受战争的摧残,在浩如烟海的法国**中,战争片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战争片数不胜数,佳作好片更是蜂拥蝶至,但在这么多颗璀璨明星里,《沉静如海》是我最喜爱的一部。

**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法国,当时的法国正惨遭德军侵虐,残暴的法西斯纳粹将他的魔爪伸向了北部的海滨小镇,女主角雅安娜的家乡。雅安娜自幼父母双亡,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以教钢琴为生,这个年轻的少女喜欢巴赫,喜欢音乐,向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怀揣着少女对未来的憧憬。然而,这天他的家却被德军征用了,作为德军上校维尔纳的暂时行居地。这一天,伴随着少女悠扬的琴声与股股风雪,维尔纳踏进了雅安娜的家,宿命的相遇由战争开始。是巴赫,少女正在弹奏的曲目, 这首钢琴曲像是一缕清风,抚慰了维尔纳疲于征战,敏感灵秀的心,让他一下子与雅安娜感到了亲近。原来,维尔纳参军并非出于个人意志,而是迫于家族压力。真正的他其实是个热爱音乐,尤其钟爱巴赫,醉心法国文学,对于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波德莱尔,高乃依等等如数家珍地文艺青年。他热情地与爷孙俩攀谈,可是老人与少女都已沉默回应。毕竟,他是入侵到他们家里的德国侵略者,将要住进的是被德军杀害的雅安娜父母的房间。战争的鸿沟,民族的对立,将两颗心在深海里冰封沉睡,可爱情这把野蛮的烈焰一旦燃起就势必要焚尽一切阻碍它的东西。维尔纳面对少女的冷漠也毫不在意,即使她对他终日不予理睬,可他一直在用他迷人的风度,笨拙却可爱的攀谈,轻轻敲打她的心墙,搅动她的心潮。渐渐地,雅安娜的心湖也泛起了涟漪,她开始偷看他,每天坐在客厅里等他回来,甚至在圣诞节穿上妈妈的衣服,涂上口红,为他弹一曲巴赫。

沉静的深海表面依旧毫无动静,可海面之下却有什么东西,在慢慢滋生,暗潮涌动。

正如维尔纳说的:“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喜欢它的宁静,我说的不是海浪 ,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可总是情深似海,他们表面也是无动于衷,雅安娜从未对军官说过一句话,她的内心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忠诚在拷打着她。维尔纳对于少女也只能碰碰她的椅背i,轻到一声“圣诞快乐”,他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也不能对受侵略的法国拥有同情。他们之间隔着太多太多,以至于如此炙热的爱也迂回曲折到隐晦沉痛。少女最后一次为军官弹奏巴赫,是为了救他一命,正因为驻足欣赏少女的音乐,维尔纳才躲过了抵抗组织的炸弹,少女知道却不能告诉他,只能用琴声来提醒他。最终。军官走到少女面前与她告别,他要去俄国前线支援了,据说那里很冷。少女泪流满面地对他说出了唯一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再见。他走了,少女也加入了反抗组织,两人渐行渐远,两颗心却在午夜无人寂静回想是越靠越近。

这部片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克制,整个**节奏是克制的,慢慢流动的叙事,长镜头拉长的悠远缓慢感,隐忍不发的爱是克制的,没有激烈的情感交锋,只有传达心意的眼神,唯一一次情感的爆发就在那句道别,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最无言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所有表达都是苍白的。**叙述了这一对爱人的情感悲剧,其实还是想反应战争带给人们的摧残伤害。沉静如海,却暗潮涌动,此情再见。

除了日本之外,美英德法四国对二战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基本上是尊重历史事实的。日本到现在一直不承认其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坚持认为自己是亚洲国家的解放者,稍微客观一点的日本人也认为二战是一场谁都不代表正义的战争。

“假使战争爆发,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或许可以牵制敌方10个师,假使它投入对方,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则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这是在战前德国有一个流行的笑话。我把这个笑话写在了开头,这在当时或许正是一个笑话,可从二战的结果看来此预言真是不幸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善守中立,则对德国贡献比参战远较巨大。

当1939年5月21日德意缔结所谓“钢铁条约“时,墨索里尼由于在1936年才结束在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在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同年4月又侵入阿尔巴尼亚,连年战争需要休息,他便提出欧洲的和平应坚持到1942年,可惜他并没有坚持到底。由于眼看德国军队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如破竹,墨索里尼感到此时不参战就丧失了分享战果的机会,于是在1940年6月10日终于向法国宣战,20日发动意大利在二战中的第一次进攻。结局很悲催。。意大利军队轻松地被法国微弱的守军击退,此时法国签署了投降书,意大利的第一次进攻就不了了之。墨索里尼颜面尽失。而后其发动的两次攻势(对希腊和北非的)就简直是在拉德国的后腿。希特勒严令禁止意大利在巴尔干采取任何行动,以保证对侵俄战争计划的实行,可1940年10月28日意军入希腊把希特勒的战略计划完全打乱,于是无能的意军给了英国人暂时翻本的机会。希特勒不得不丢下“巴巴罗萨”来收拾这巴尔干的烂摊子,接着有碰上了南斯拉夫政变又增加成本,1941年4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4月17日征服南斯拉夫,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看起来是一场漂亮的胜利(尤其是对克里特的奇袭),但事实上是得不偿失,意大利造成了两个对德国不利的后果:

1)发动侵俄战争的时间受到了延缓。

2)一部分的德军(克莱斯特部)在巴尔干战役后又立即加入侵俄的南线,来不及休整,作战受到影响。

至于楼主说的,进攻苏联?意大利没去,他那阵正忙着北非的烂摊子呢,让英国人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弃甲,使得希特勒将隆美尔派到北非才扳回局面。如果在苏德战场上的隆美尔其价值应远远大于在沙漠中的作用。

反而意大利有对同盟国作了间接的贡献:

1)破坏了希特勒用间接路线孤立英国的计划。

2)使英国惨败之后获得重整士气的机会。

3)北非战役使联军有了用武之地并为未来奠定基础。

为什么意军的表现如此糟糕,甚至有令人作呕之感,凯塞林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有着详细的解释,概括如下:

1)意大利全国上下从来不对战争采取认真的态度,这与其民族性有关。

2)墨索里尼本人的政绩都是虚有其表,经不起考验。

3)意大利无意充分利用起战争潜力,造成许多浪费。

4)意大利军官缺乏职业精神,不务正业。

综上所述,意大利的参战对德国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二战中它的作用是常“帮倒忙”,孙子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敌战”墨索里尼正相反,感情用事得狠,可国家大事的决定不可意气用事,必须冷静合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意大利吧!

相信我,二战表现最差的就是意大利。

并不是因为意大利装备差,军队弱,而是因为意大利人天性浪漫过,不喜欢打仗。感觉我们有打打杀杀的时间,为什么不坐下来喝杯红酒,跳支舞呢。

这一点和侵华日军的第四师团很像,第四师团又叫大阪师团,士兵大多数是从大阪招募的商贩,打仗精打细算还不出力,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打完让我们回家做生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0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