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的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以上内容参考 -元宵节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的寓意有很多,以下分享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1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另外,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有哪些
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3、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6、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7、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2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古人3元宵节的传说与由来
唐宋清明,元宵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名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耍,出游嬉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相约元宵节
如果我是一个男子,我会在烟花异彩的元宵节,牵着所爱的女人,陪着她看花灯。会给她买精致的红灯笼,映红她孩子气开心的笑脸。然后给她买冰糖葫芦,看着她吃到酸的冰糖葫芦那种瞬息万变的表情,我会心疼的拥她入怀。
我这样笑意盈盈地在想象中渴望,自己也感觉出自己又在耍小女人的脾气。老公虽不至于如此温柔体贴,关键时刻,还是很解风情的。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必定引起别人的嘲笑。笑就笑罢。经历生活艰辛与不易,终于明白人的一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读过辛弃疾的诗,每年的元宵节必定想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是一种涌动千年的暗想情节,是心中暗涌长久的隐痛。这样的隐痛是幸福的,是喜悦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此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可是有几人可以演绎这诗的真谛呢?童话之所以是美丽的,就因为永远是童话。
今生今世,也会有男人对自己这样“众里寻他千百度”吗?这样的情节永远在一种虚幻里,因为不能得到才更美丽。等有一天得到了,拥有了,这样浪漫的心情也会被现实的琐碎所淹没。
江北的冬天是空旷辽远的,没有山的阻拦,冬天在这里有点放荡不羁。虽是粗狂、豪迈,也有他自己优雅的一面,比如有了白雪飘飞。那种淡远的意境,也一样让人沉迷。今天元宵节之夜,五彩缤纷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片片雪花,飘落在红灯笼上时,被灯光映红江北大地的脸,也自有他的另一种意味。
《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一首小诗,生动了多少年,读到今天,男人们仍是拍膝感叹。女人呢,手托香腮在窗前凝眸时,诗的忧伤就像心底开花,蔓延的眉梢。这样的诗,就是让人进入一个想入非非的境界。无论是北宋欧阳修所写,还是南宋朱淑真所为,他们也是在诗里追寻一种逃离现实的慰籍,更是在追求一种触动灵魂的美丽爱情吧。
想着在古代那样封建的社会,女人是来不得半点浪漫的。没有女人的浪漫,对于多情的文人墨客来说,就像没有源泉的水,是一潭死水。所以,男人在诗词中,在文字中描写闺情,刻画充满人性的渴望。若是现实中真有如此浪漫的人,必定是红楼里的妓女。古代男人能接受妓女的放荡,却无法容忍良家女子对真正爱情的追求。那是怎样一个畸形的时代啊。
古代女人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而每年的去元灯节看花灯,就成了最开心、最销魂的时刻。心有灵犀的一对情人,积攒了多少刻骨铭心的思念,终于可以在这个时刻有机会倾诉。柔和的灯光,像一层通明的薄纱,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朦胧。害羞的女子,纤细的手指揉搓着绣着鸳鸯的手帕。含情脉脉地望着心上人欲言又止,或羞涩的扭过头去。所有的语言在这里都是多余的,只要这样静静地看上一眼。一生的守候,就这样注定了。
慢慢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走着,想象别人的故事,心中有一点凄凉。“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极力想摆脱这首诗的纠缠,伤感已经毫无阻拦地涌在我的眼角。我看到束发飘逸的欧阳修老先生,在静静地看着我,我心中的思念在这首诗里被剥离的淋漓尽致。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所有的心情都升华在这区区几十个字中。无言地看着面前的转动花灯,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欲言而止悲伤的古代女子,在喧哗的人群里,对着虚无中的爱人,倾诉着自己的思念。
比起古代女子,我还是幸运的罢,我这样孤独地在人流中行走的时候,心中想着从前和老公相处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一种甜蜜。此时此刻呢,老公打来了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看花灯。老公说:“外面冷,别冻着,早点回家。”然后问我还有事吗?我顿了一会说:“我想吃你给我买的冰糖葫芦,你说过每年元宵节都给我买冰糖葫芦吃。”我觉得渐渐有点呜咽,不敢再多说。然后用很开心的声调告诉他,我忽然想起那年你答应我的这件事,我逗你玩呢。我听到老公轻轻的叹了口气说,老婆,我快回家了,我们以后不再分开了。下次的元宵节,我一定陪着你赏花灯。
五彩缤纷的烟火像天女散花一样在天空徐徐开放,在迷漫的火药味里,我感受到一种心情的喜悦,在细细地延伸。这个时候,我看到月亮像玉盘一样挂在天空,我一下子站住了。什么时候雪停了,什么时候月亮出来了,我都不知道。看着月亮,我只是想着,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故事在今晚发生呢
元宵节到了,每到这个时候都要一早吃元宵,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习俗有放灯、拜帖、猜灯谜、偷菜等。元宵节的各地不同习俗,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划旱船等是元宵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但在封建社会那就不同了,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踏街观灯彻夜,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
发源在汉代长安的上元节,时光走过了近千年后,还是那座城,还是那些灯。十五岁的太平公主在上元夜带着侍女偷溜出宫赏灯。惊鸿一瞥中,是一张剑眉朗目,鼻直口方的年轻男子的脸,男子的俊朗与儒雅瞬间唤醒了十五岁的深宫少女沉睡的情感,太平一时竟忘了玩伴而破啼为笑。上元夜的顽皮,让她记住了一个名字:薛绍,并从此开始了一段曲折婉转的恩怨情仇。这真是一个男女相遇的最佳时机,名曰赏灯,实为看人。为了一个幻想中的意中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上元夜的爱情故事一直在西安和中华大地流传。这条小街伴随着天马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阴。每到正月,元宵燃灯的风俗一直延续不断。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元宵之夜,“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这样的场面从古人的诗文中窥得了许多的传说与美丽。相传西汉文帝时期,为了庆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特设此节,以后的每一年,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也叫元夕、元夜,这一节日中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为灯节。
流传在西安的元宵节赏灯习俗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而每年西安的古城墙“上元灯会”更是成为中华大地正月期间最靓丽的风景线。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的夜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