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和女演员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和女演员朱丽叶的爱情故事,第1张

雨果朱丽叶有一次美丽的邂逅。朱丽叶是一名演员。她在表演一出戏时遇到了雨果。他们俩一见钟情。很快他们相爱了,雨果的爱情终于在这一刻开花了。

雨果的情人朱丽叶

虽然雨果当时已经是名人了,也认识了很多知名女性,但是雨果一直没有遇到真爱。直到遇见朱丽叶,雨果的爱情之路才正式起航。朱丽叶不仅长得很漂亮,而且对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兴趣,这让她和雨果有了更多的交流,两人有了共同的兴趣,对维系感情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雨果的创作中,朱丽叶也会给雨果带来灵感。即使雨果遇到一些困难,她也每天鼓励雨果。这样的精神支持对雨果来说尤为重要。朱丽叶和雨果确立关系后,朱丽叶很少出门参加节目,她在家里全身心投入帮助雨果打理生活。

雨果与朱丽叶得到爱情后,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朱丽叶五十多年来每天都给雨果写情书,足以表达朱丽叶对雨果的爱。情书近两万封,其中一万八千多封保存在法国图书馆。朱丽叶退出公众视线后,一直跟着雨果。只要他们一直在一起,朱丽叶就会有记录。雨果也写信,但是他没有把信寄给对方,而是把信放在家里。雨果的爱情让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更好的印象。

雨果的妻子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雨果的作品一直被奉为经典。至于这位伟大的文学作家的情史,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那么世界著名作家雨果的妻子是谁呢?

雨果**公司

雨果的妻子全名叫阿黛尔富歇,和雨果是青梅竹马。雨果和他的妻子年轻时在一所修道院相遇,之后,他们成了恋人。其实在此之前,双方父母都认识,甚至有过口头约定。从小到大,两人相恋已久,少年时代的雨果在文坛崭露头角。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婚姻遭到了雨果母亲的反对。直到母亲去世,雨果才在经历了种种之后,终于和妻子和睦相处。经过多年的磨合,雨果和阿黛尔于1822年10月12日结婚了。

在《秋叶集》中,雨果也多次描述了自己与妻子疯狂恋爱时的情景,用来回忆当时与妻子疯狂恋爱的情感。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结婚八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妻子阿黛尔爱上了圣博夫雨果的闺蜜。

但雨果同时被妻子和朋友背叛,但最终雨果选择了原谅妻子。也正是因为雨果的大度原谅,阿黛尔从此一直忠实地追随雨果。甚至在雨果被迫害和流放后,他一直跟随雨果直到去世。

雨果的女儿

阿黛尔雨果雨果的二女儿。虽然阿黛尔雨果的父亲是一位万人敬仰的大作家,但女儿阿黛尔雨果的一生却并不幸运。

阿黛尔雨果,生于1830年,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钢琴弹得很好,还自己作曲。因为父亲雨果鼓励他写日记,阿黛尔雨果的文笔也很好。看来阿黛尔雨果应该是个很有才华很幸福的女人。但从阿黛尔雨果的日记来看,情况并非如此。阿黛尔雨果有一些精神问题。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她的姐姐,雨果的大女儿利奥淹死了。当时人们都为狮子座的爱情感到惋惜。而阿黛尔雨果却在父亲雨果和妹妹利奥忠贞爱情的光辉下淹没在黑暗中,这也让阿黛尔雨果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

阿黛尔雨果三十一岁时,遇到了一个士兵,——皮山。阿黛尔雨果疯狂地爱上了皮山,皮山却在此时消失在阿黛尔雨果的生活中。于是两年后,为了寻找皮山,阿黛尔雨果只身来到加拿大。疯狂寻找皮山并深爱皮山的阿黛尔雨果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皮山不爱她。她坚持说,只要皮山认识她,她就会深深地爱上她。即使在皮尚结婚后,他依然锲而不舍地追随皮尚。直到1872年,这一天终于结束的阿黛尔雨果精神濒临崩溃。

后来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在精神病院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雨果的情书

雨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国人。他从事写作60多年,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和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部分作品被选入教学教材,因此他在世界文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情书》是他的作品之一,那么雨果《情书》是什么呢?

雨果雕塑

雨果《情书》的作品,会在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那时,他认识了一位名叫朱丽叶的女演员,并很快对她产生了感情。感情逐渐加深后,雨果做了一件很感人的事,那就是不管他们是否还在一起,雨果都会每天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朱丽叶七十五岁去世。五十年来,他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书,后来雨果的作品《情书》才被整理出来。这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雨果写的218封情书,这只是他所有情书的一部分。从这些情书中可以看出他在每一个字里都用了很多心思,真的很神奇。第二部分是他特意为爱人准备的留言,最后一部分是一些附录的信件。你可以在每一封情书里看到非常诗意的场景,有些是以诗歌的形式创作的,是雨果对爱情的赞美。

早期: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

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史达尔夫人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中期: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

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

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

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

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现代文学史上那些长情的作家

 现代文学史上,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故事“渐欲迷人眼”。徐志摩与陆小曼、萧红与萧军、郁达夫与王映霞、胡兰成与张爱玲……民国时期的许多诗人作家,他们的婚姻与爱情在人生路上并非“一以贯之”,那些往事如今倒成为当代人回望那个年代的别样风景。

 而与此相得益彰的是,那些长情的诗人、作家,他们从一而终的爱情与婚姻,直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我想用四部文学作品,见证包括钱钟书杨绛在内的现代文学史上的四对夫妇的浪漫、坚贞与长情——

 《围城》: 钱钟书“哄”杨绛的道具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读者常常将“围城”解读为“婚姻”,那么,这岂不是朝秦暮楚的表现吗于是,有些人对钱钟书释放这一“观点”感到困惑,质疑钱先生的“婚姻观”。

 但,事实上,这是误读。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指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而钱钟书的“围城观点”似是“钟摆理论”的翻版,指出的是人性中的纠结。而与提出者本人的品质或“婚姻观”无关。

 为什么这么说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钱钟书与妻子杨绛相识于清华大学后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钟书对杨绛相敬如宾、和和美美守了一辈子。如此,钱钟书怎么会是“喜新厌旧”的人呢

 何况,有一种说法,钱钟书写《围城》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给杨绛解闷用的。

 《围城》写于1944年至1946年。那时候,钱钟书与杨绛受困于沦陷的上海。外面不安全,只能守在家里,难免无聊。钱钟书就写《围城》,写成一段给杨绛看一段,写成一章给杨绛看一章,以此增添生活乐趣。这就不难理解,《围城》为何写得那么幽默了。

 《围城》非但指摘不了钱钟书是一个“坏男人”,反而是钱钟书与杨绛令人艳羡的美好爱情与婚姻的见证。

 《家》: 巴金成为萧珊的偶像

 长篇小说《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因为《家》,巴金受到众多青年读者的追捧,其中不乏女粉丝。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萧珊,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籍贯是宁波鄞县的萧珊还是高中生,她热切地给巴金写信。巴金也给她回信。写了半年多,萧珊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萧珊主动给巴金寄去照片,然后约在一个咖啡馆见面,相谈甚欢。

 巴金与萧珊结识后,又经历了八年恋爱。1944年5月初,41岁的巴金与小其13岁的萧珊在贵阳旅游结婚。巴金回忆说:“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可以说,他们是“裸婚”。

 萧珊逝世于1972年,28年的婚姻生活里,遭遇过许多艰难世事,但无论如何坎坷与难捱,他们始终相亲相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始终相濡以沫,相互关怀。冰心说:“巴金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巴金一生的爱情,只和一个叫萧珊的女人有关。”

 萧珊曾对巴金说:“我的目光永远地跟随着你。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你知道我陪你走这一段路程有多么幸福吗”巴金对萧珊的回应有过之而无不及,写过《怀念萧珊》、《再忆萧珊》等如泣如诉的文章。他说:“萧珊没死,只有等我死了,她才真的也死了。”

 拜伦诗集: 冰心引吴文藻为诤友

 人与人的相识,回忆起来都是缘,尽管形式各有不同。与钱钟书和杨绛相识于清华大学、巴金和萧珊相识于“笔谈”相比,冰心与吴文藻的相识,更具有“偶然性”。

 1923年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号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这趟船上,仅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生就有100多名。已先期自费赴美的同学吴搂梅,写信让冰心在这趟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冰心就托同学许地山去找,结果他把吴文藻带来了,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这样,两人就相识了。

 船上看着海景,吴文藻问冰心:“去美国学什么”冰心说:“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吴文藻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的书,比如拜伦的诗集,问冰心看过没有冰心却都没有看过。

 吴文藻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冰心后来表示,吴文藻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她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逆耳的忠言。当时,她的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已是有所成就的创作者了。

 许多人一经介绍,一般都是或真诚或客套地说:“久仰,久仰。”像吴文藻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将上一军”,冰心毫无防备。冰心说:“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畏友!”因拜伦诗集,冰心将吴文藻记在心头了。

 船在海上行驶两星期。临下船时,大家互留住址约着通信。冰心到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入学后,收到许多同船男女朋友的信函,她都只用威校的风景明信片写几句应酬话回复了。而只对吴文藻,冰心真正写了书信。然后,时有见面、频繁通信,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

 数年后,两人先后学成回国,就结了婚。除了生死,再没分离。

 《三三》: 沈从文苦恋张兆和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是以沈从文的苦恋开始的。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聘请到吴淞中国公学当老师。在校园里,学生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让沈从文一见倾心,悄悄给她写起了情书。张兆和只是沉默。

 后来,学校里不知怎么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那是1930年7月了,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他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适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说:“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胡适竟然支持这份“师生恋”,张兆和只好听任沈从文的“狂轰滥炸”。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开始动摇:“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1931年开始,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沈从文逐渐创作《边城》、《湘行散记》等等。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皮肤黝黑、相貌清秀。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张兆和。特别是一个名叫《三三》的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称呼张兆和的。

 没有文学,沈从文或许收获不了爱情硕果;没有爱情,沈从文可能取得不了文学成就。一个小说《三三》,凝结和昭示一生情缘。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没有举行仪式。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尤其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莫泊桑少年时代便憧憬作一名诗人。他13岁开始写诗。

在鲁昂读中学时,他又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1870年,莫泊桑参加了普法战争,退伍后,在工作之余,依然从事文学写作。

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 泉》(1886)、《 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锐的观察也是令人称道的,自从他拜师福楼拜之后,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福楼拜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他敏锐透彻的观察事物。莫泊桑遵从师教,逐渐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后来,当他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的观察事物时,说:“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为了描写烧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一次,福楼拜还建议莫泊桑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尤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

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上巡视,恰逢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随着狗主人的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最初,他故意摆出一副威严的态度,表示要惩办狗的主人,教训教 训那些不遵守法令的老爷们,并把这条狗马上弄死。可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这使奥楚蔑洛夫很尴尬,于是他装着抱怨天气太热,要叶尔德林帮着他把大衣脱下来,借这个插曲,他顺势把话题转开,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它怎么会咬着你?它那么小怎么够得着你的手指头?一定是你自己耍赖,想要一笔赔偿费!把责任完全推到了赫留金身上。然而就在这时,一直跟着他的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因为将军家全是大猎狗。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因此发生了第二次转变,这狗“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因此一定要为赫留金讨回个公道。但是巡警对自己的判断也怀疑起来,“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于是奥楚蔑洛夫第三次变色,声色俱厉地训斥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随着将军家的厨师的到来,故事也进一步达到了高潮。厨师先是直截了当地表示“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使奥楚蔑洛夫心中有了底,因此他第四次变色,断然决定“弄死它算了”。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厨师接着说道:“这不是我们的狗,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这句话最终判定了狗的身份,因此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第五次转变,脸上立即堆起笑容,对着小狗一阵猛夸。厨师把小狗带走,故事告一段落。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对此作者没有一句主观的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好恶隐含在客观的描写里,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通过他的前后矛盾、丑态百出,尖锐地讽刺了这样一种奴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3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