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发现有必要在逻辑和科学经验主义等启蒙主义价值观之外信仰些别的东西。于是在法国人让-雅克卢梭和德国狂飙运动的推动下,兴起了一种对个人主观情感的信仰。到了本世纪末,18世纪的强大暗流已浮现出来,成为西方的独特心理。当时的艺术家、作家、作曲家和知识分子都开始鼓吹强烈的情感、直觉和不受束缚的创造才能。通常认为这个时代本就沉溺于“个人崇拜”。在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看来,想象力的彻底解放和创造自由取代了规则、标准和逻辑。
正如法国浪漫派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的:“一切体系都是虚假的,只有天赋才是真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就是大自然的导管,是接近强大宇宙力量的唯一手段,艺术家的目标就是进入这个储存着更高现实所在的容器,并把其表现出来。所以真诚和真实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启蒙主义道德观在这里并不适用。被暴行、苦难、混乱和丑陋激发出来的强烈情感取代了正直、高尚的行为以及与理想美联系在一起的尽善尽美。浪漫主义导致了一种崇拜:不仅是对奇异体验的崇拜,而且是对恐怖、可怕和极端体验的崇拜。唯一性成为艺术中的一种权威价值;模仿他人的特色、创新或个性就是造假。因此,浪漫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抛弃逻辑、任凭天赋引领的特许。
浪漫主义既把人带回遥远的过去,这其中包括埃及、罗马、雅典、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同时也关注当下穆斯林或美洲这类由于“差异性”而被认为奇异、原始、一般来说劣等却迷人的文化。浪漫主义的思维无视启蒙主义高贵和美德的价值观,而是装满了残暴、苦难和性压抑。大自然是天才人物最喜欢的目标之一。它是真理的源泉,在一个极端,艺术家受到它令人畏惧的宇宙力量强烈吸引;而在另一个极端,又被它不可思议的美迷住了。对于体验了启蒙运动的经验主义之后仍然信仰上帝的艺术家来说,大自然是神性的显现。但对于不信上帝或至少质疑上帝存在的人来说,对死亡永恒性的恐惧则弥漫在他们的艺术中,这是一种现代特有的心理,在启蒙运动之前的基督教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强烈情感的另一来源就是吞没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在本世纪下半叶,这种民族主义将导致不同的政治实体统一成德国或意大利等国家。对国王或贵族的勉强效忠如今被一种强大的个人结合体所取代,而其正是以共同语言和集体体验作为基础,这也是另一种得到艺术家认同并成为其作品基础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族主义的推动,艺术家们将放弃意大利式古典风味的世外桃源,转而集中展现本国乡村与众不同的特点。
可能浪漫主义的因素(非理性是其中的一大特征),本身是人类思想中的一个常量。只是在某些时代和某些地方,它受到了抑制,在别的时代和别的地方,它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如在19世纪初的德国。
我觉得没什么好羡慕的,外国人虽然很浪漫,但是自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才是真的浪漫,与其羡慕别人的爱情,不如自己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多么浪漫的的爱情都不如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每个人恋爱的样子都是不相同的,所以羡慕别人的爱情,不如经营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那些你所羡慕的爱情,可能并不如你的爱情真实和踏实。一味地羡慕别人的爱情,可能会慢慢地毁掉你的爱情。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就足以让别人羡慕,所以只要我们自己真心的爱着对方,就是别人所梦寐以求的美好爱情。
很多人觉得外国人懂得浪漫,那些诱人芬芳的香水,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优雅浪漫,那些浪漫的礼仪和习俗,让人觉得西方人真的很懂得浪漫,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充满着浪漫情怀的,只是没有西方人表现的那么直白,对于中国男生中式的疼爱,还有那种含蓄的不肯说亲昵的语言的行为,反而是一种更含蓄更深沉的表达方式。爱情中的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才是爱情中最难得的,能够有一个能够和你生死相依的伴侣,那才最幸运的事。
一段爱情里,有鲜花,有各种美好浪漫当然好,但是拥有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感情也一样美好,总是羡慕别人的爱情,羡慕别人的男朋友,我觉得这种爱情是不真实的,过于虚荣的,有人说因为不被爱,所以才羡慕别人的爱情,如果自己拥有爱情了,就不会羡慕别人的浪漫,只有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最好的自己,遇见美好的他或她,就会拥有最浪漫的爱情!有时我们羡慕的那些爱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而只有自己拥有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