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试题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试题,第1张

语文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6.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⑵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⑷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⑸综一苇之所知, 。(苏轼《赤壁赋)

⑹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

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

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

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16.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七、作文(70分)

18.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C

3.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4.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D 6.A 7.C

8.(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

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又重之以修能

(2)吾尝跂而望矣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5)凌万顷之茫然

(6)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 ,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B

16.(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17.(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

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乙、实用类文本

15.B

16.(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七、作文(70分)

18.略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0.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

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23.简答题(10分)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0.意气,辞句,学问。

21.刘向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A E

23.(1)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

点。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24.(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25.(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26.(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

今年的高考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江苏试卷2017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的得分差距或许有所拉大。而2017年和2016完全相同。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6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的正常发挥。

(二)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性尤其明显,比如《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一文,设置的四个题目: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生活状态。(6分)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13题是依据文本情节对人物生活状态进行分析,第14题对人物情感分析,15题是对多次出现的物象作用分析,题干特别强调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分析。这是模拟卷中时常出现的题型,且和16年的题型非常相似。

而16题,分析结尾处的表达效果,题型完全和前几年一样。如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最后一题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4年《安娜之死》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5年最后一题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6年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五年来,设置点一样,问法大同小异,难怪学生觉得熟悉,答题时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晰。

再来看论述类文本,自2010年《谈静》出到论述思路题开始,除2013年《论名声》没出思路题,2011、2012、2014、2015每年都会出到,或全文论述思路,或一段论述层次,2016年《成人不自在》也不例外,第一题就是全文论述思路题。2017年《从脸谱说起》也同样,第二题,也就18题就是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而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一句文本解析作答,和2016年题目几乎一样,非常常规。

所以说,2017的两篇现代文的出题实在是老面孔,“结尾内涵”“思路层次”似乎已经成为江苏命题者现代文的两大情结。

而文言文概括题是“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这道题和2016年“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这道题倒有些不一样,回归到传记类文本一般设题上——关于传主的治学为文方面特点,相对来说要容易许多。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对文化常识(即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题和以往是不同的。但是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学生文言文时稍微注意一下,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非常容易的。

诗歌两道题: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一题是内容概括,一题是赏析句子,两题都是常见题,特别是第一题,根据中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即使看不懂诗,结合平时了解的陆游特点也能回答出来。

(三)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变化,题目容量增大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4、2015都是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连贯、图文,2016年,在知识点的分布上明显不一样,保留了词语、修辞,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图文都去掉了,换成了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这样三道题,信息容量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尤其是第四题、第五题。而2017年,同样保留了词语、修辞,把2016年去掉的连贯和图文又拿了回来,2016年的对联仍然保留。五道题难度都不大,但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含量,对联题和图文题都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对联题难度不大,结合杜甫的生平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客至》句子“但见群殴日日来”,选出正确答案,就容易多了。这道题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时,必须紧密联系课文文本,这样的引导很有价值。

图文题要求选出诗句与漫画意境最吻合的,注意漫画的画面内容和各选项中诗句的意象来判断,就容易多了。但是学生容易忽视诗句中意象,靠纯粹去理解诗句来作答,就不是那么顺手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在整体难度上也超和去年持平。

江苏高考试卷用的什么卷介绍如下:

江苏省2023年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使用全国Ⅰ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负责命题;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江苏省负责命题。

2023年上海高考采用全国几卷

江苏高考试卷是新高考全国一卷。江苏高考总分值设置为750分。考生总分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每门150分,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考试3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其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4门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以等级分计入总分。学生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其所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

近两年,江苏高考一直采用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一卷只是语数英是一张卷,其它学科为各省自主命题,因此,试卷的难易程度上,没有对比,并不能判断江苏高考难不难。

2023新高考全国卷一使用省份:江苏、河北、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浙江(新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卷;物理、历史、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由所在省自主命题。)

从2021年开始,江苏采取3+1+2新高考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采用新高考全国卷一;1为物理/历史二选一,2为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四选二,后3门均为本省自命题。

提示:大家从《蝶变志愿》app输入成绩、地区、选考科目,一键进入蝶变志愿,查看更多大学投档线线、专业分数线及位次、大学排名等数据。

2023江苏高考试卷难度如何

2023江苏高考试卷相对较难,高考难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从试卷难度上看。近两年,江苏高考一直采用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一卷只是语数英是一张卷,其它学科为各省自主命题,因此,试卷的难易程度上,没有对比,并不能判断江苏高考难不难。

2、从江苏高考报考人数上看。2022年,江苏省共有406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相比去年的359万,增加了47万人。报考人数的大幅增加无形中也增加了高考难度,本科竞争更加激烈。

3、从江苏高考高考录取率上看。2022年江苏省高考一本控制线上人数累计113592人,上线率2798%,其中首选物理对应上线人数90982人,首选历史对应上线人数22610人,由此可见,江苏高考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和《2010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然而,也存在一些必须要克服的问题。笔者罗列出六个类型题目中出现的14个问题,希望引起行家同仁的讨论研究与批评指正。

一、文言翻译第(2)题

(1)原文断句太长;

(2)“抑”字缺译;

(3)“富贵贫贱”错译。

2010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继承了几年来的做法,在翻译中考查考生运用通假、句式、虚词等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要求翻译“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其实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原文断句太长;二是“抑”字没有译出来;三是“富贵贫贱”系偏义复词也没有译出来。

这个“画线的句子”所在的语言单位是“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这是一个52字的长句,而且含有五个分句。结构复杂,内容较多,根据文言断句宜短不宜长的原则,这个长句应该分为两个句子。“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为一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为一句。前者叙述“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表现,后者揭示“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这样,其题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之中的“画线的句子”,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就可以避免“句子不完整”之嫌了。

“抑”是文言虚词,主要有下列三种用法与意义。①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大概”;②连词,a表选择,可译为“或是”“还是”;b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③发语词,与“夫”、“维”等发语词差不多,可不译。这里是哪一种意义与用法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有明显的判断句标志“……者,……也”。“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是主语,“吾妻之助”是谓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是一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是“吾妻之助”。主语是现象,谓语是原因。它们既不是选择关系,也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抑”不是连词。那么,“抑”是不是发语词呢也不是。发语词通常在句首以引起下文议论。“抑”应该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可译为“或许”“大概”。该分句可译为“这大概(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用推测语气表达一个判断或解释一个缘由,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这既是一种行文习惯,更是一种表达艺术。

“富贵贫贱”应该是偏义复词,偏指“贫贱”。梅尧臣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但家庭贫穷,其父梅让仅是普通农民。梅尧臣虽然进士官至中央(太常博士、参详官),但那是1051之后的事。欧阳修写谢氏墓志铭是在1044年,梅尧臣“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事,又在1044年之前,大致是他“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之际。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当时西昆诗派的首要人物钱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还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可是,梅尧臣还能常与这些名人往还,很受推重,并与欧阳修成为莫逆之交。《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所指的就是这些情况。官位低为之“贱”,财富少谓之“贫”。梅说“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中的“富贵贫贱”只偏指“贫贱”,不包括“富贵”,否则,何以“累其心”乎所以,这个分句宜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少、地位低而焦虑”。

二、古诗鉴赏第(1)题第二问

造成“多考一次默写”的误解。

2010年江苏卷考查的古诗是王昌龄的《送魏二》。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第(1)题第二问比较有意思,表面上看有点2009年上海卷阅读题第12题的味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这其实是诗歌鉴赏题的一次突破。从《考试说明》的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来看,鉴赏评价固然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乃至表达应用、探究等活动。然而,鉴赏评价应该有其本质特征,那就是阅读主体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即发现与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味”。可是,各省高考试卷的一百几十首诗歌鉴赏的设题,并没有一道题能体现这样的本质特征。那些所谓诗歌鉴赏仅仅是“诗歌理解”、“诗歌分析”之类,根本不是正宗的诗歌鉴赏。有的甚至只是填充式的指明一种语文知识,如“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只是伪鉴赏而已。

本题要求考生联想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委实属于发现“象外之象”、“韵外之味”的创造。固然,这只是诗歌鉴赏评价的初级阶段,却也是一大进步。可是,今年语文考试一结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批评这一题:“多考了一次默写”、“与第10题重复”。其实,命题者只要交待一下“如果句子写不全,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之类的话,暗示考生这里不是考默写,而是考鉴赏即可。这次考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言”的尝试,应该在诗歌命题方面引起哄动,但由于出现了“与默写题重复”的瑕疵,掩盖了这一创举的光辉。笔者在此提出来(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赞扬),以引起人们注意。

三、小说阅读

(1)误解小说主题;

(2)淡化语文本味;

(3)异化探究本质。

文学作品阅读,江苏卷2008年考查的是小说(江苏作者汪曾祺的《侯银匠》)阅读,2009年回到传统的散文(《上善若水》)阅读,2010年再一次考查小说(《溜索》)阅读。经过三年“震荡”,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规律已经非常清楚,主要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徘徊,一般不考查戏剧阅读或现代诗歌阅读。

《溜索》是阿城初期的小说,通过一群现代马帮携牛过怒江的惊险活动,突显大地与自然的伟岸,反衬人的渺小。这与当时文革期间充斥的人定胜天、蔑视大自然的狂躁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人的本真。但命题者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把主题搞反了。在几道题的答案中充斥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勇敢无畏”之类的颂扬,仍然是人定胜天,仍然是蔑视大自然。这不符合小说创作的本意,误解了《溜索》的主题。看来命题者要弄清作品主旨也需要认真研读作品,也需要“知人论事”啊!

四道考题的设置,明显文学性大于语文性。11题“分析其表现特色”,12题回答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13题“分析领队形象”,14题探究故事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小说阅读的文学性非常明显。然而,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没有篇章分析题,没有语句解读题。文学与语文固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不等于语文;小说固然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但小说不等于语言文字。有的青年作家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小说,但常常说话不得体、语句不通顺,这是什么原因文学成就高,语文水平低嘛。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为什么文学作品阅读都设置一个语句考查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笔者想,主要是避免一味注重文学欣赏而忽略了语文本味的弊端吧。

最后一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似乎照应考试说明中第六层级“探究”。其实也有不妥之处。试把这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掉,改为“写出”“解说”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题干中写有“探究”,不代表考生会去“探究”,因为探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略与过程,而不在于简单地呈现结果。或者说,探究题一旦放到试题中,就不是探究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对话。所以,所谓探究题只是贴一个标签而已。其探究特点在这类标签式的考题中已经蒸馏殆尽,其探究本质已经异化得面目全非。

四、选考题

(1)改变“选考”初衷;

(2)重复去年湖南卷。

“选考”对应于课标、教材中的“选修”,这在课标卷中是不可或缺的。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划入必考部分,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划入选考部分。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大一些,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度小一些。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放在一块,让考生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阅读,会造成难度不对等、考查不公平的问题。

但是,实践了两年,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要比选考论述类文本的多得多,一般是4比1。原因很简单,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论述类文本阅读容易拿分。据此,2010年江苏卷又有新举措,取消选考题,只考一篇论述类文本(《谈静》)阅读。但如此因噎废食,“变选考为必考”,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选考,旨在体现新课改进一步培养有用人才的理念。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思辨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都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与考试中不应该厚此薄彼。现代文阅读题如果废止选考或选考题难度不对等,高中生容易急功近利平时只注意“选学”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放弃了应该学习的其他文本。这不就造成了畸形发展以致违反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吗所以,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深入研究两种选考题的难度,控制与缩小两者难度不等值的阈限。

2010年考查的论述类文本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论文《谈静》(节选),不仅内容为湖南卷同题文章五段文字中的前四段,而且考题也很雷同。湖南卷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与江苏卷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两者考查的都是内容层次与作者思路。再如,湖南卷19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与江苏卷17题“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两者都考查到小林一茶的俳句。试卷“撞车”影响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种“撞车”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命题者不熟悉近几年的高考卷,可以集中这些高考卷,既学习经验又避免重复。当然,更要集中各地的模拟卷,避免所命试题与之重复。可能是时间仓促造成的,各省命题基本一个星期就要交卷付梓,看来这个机制还需要改进。

另外,湖南卷是把《谈静》作为文学作品来考查,足见这篇文章的文学性是比较明显的。江苏卷如此重视文学性而忽略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有偏颇之嫌。

五、作文题

(1)以热点为题系命题大忌;

(2)导语不起引导作用;

(3)“除诗歌外”违背课标。

有人盛赞今年江苏作文题出得好,认为它紧贴时代,体现了与社会、时事的极强的联系度。因为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还有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殊不知,考语文不是考政治,大可不必以政治热点做作文题。而且,以政治热点为题是命题大忌,因为这违背了反猜测原则。

作文题“绿色生活”前面的导语并不能揭示“绿色”的比喻义,不能揭示“绿色生活”的内涵。导语中没有“远离急功近利、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尔虞我诈、远离现代文明喧哗”之类的字眼,也见不到“物质方面简单而心灵方面充盈”的意思。考生一般都专注于“绿色”、“低碳”写作文,偏题、浮浅现象比比皆是。

回想一下江苏卷近几年命题作文的导语,其内涵与外延都是比较明确的。如“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2008年),考生如果摘取导语中现成的词语也能确定作文的主题。再如“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2009年),考生一看就知道“品味时尚”的意思。带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要“大白话”不要“朦胧诗”,要能揭示本质特征而不能绕山头,否则会增加审题的困难。

再说尽管让考生“文体自选”,但前面还要加一个限制,即“除诗歌外”。这不仅是今年的问题,分省命题江苏卷七年都是如此。当然这也不是江苏省一家的问题,2010年仍然还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浙江、江西、重庆九套语文试卷,不允许考生写诗歌。最近,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呼吁,在高考作文中应删除“诗歌除外”。王先生认为:“在各地作文题目要求中,再次把诗歌排除在外,作为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来说,对此还是不免唏嘘”。“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怎么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何况很多作文题目既标明体裁不限又标明不能写诗歌,岂不自相矛盾”

这几年也有一些试卷删除了“诗歌除外”,并出现了一些优秀之作。2010年有八套试卷(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湖北卷、宁夏海南卷、福建卷、广东卷、辽宁卷、四川卷)不限诗歌,其中还有一些非课标卷(如四川卷、湖北卷)。《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写作,主张诗歌创作,新教材也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苏教版必修教材在第一专题(《激活我们的诗情》)和第九专题(《生成诗歌的意象》),先后两次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为什么走在课改前列的江苏省非要限制诗歌不可呢

六、附加题:

(1)考试时间太长;

(2)前后内容重复。

这三年的课标卷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做法,在试题后面增加附加题,以使文科语文总分达到200分,这对于强化文科的语文特色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第一,考试时间太长。共要3个小时,加上进场、出场,前前后后差不多4个小时。一场紧张的考试(而且是第一场)就需要4个小时,是否少了一点人文关怀现在高考没有年龄限制,笔者不知道今年江苏省有多少中老年考生,如果老年考生参加高考,他们的身体是否受得住第二,考查内容重复。这几年江苏卷加试部分的“材料概括分析题”,常常与前面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或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以及语言表达部分重复。2010年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作者与前面试题中《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作者重复,都是欧阳修。前后文言文都是一个作者,固然不是大问题,但总不如用两个作者好吧这也难怪,命题时间短、任务重,难以周全啊。

[作者通联:吉鸾,江苏邗江中学;张悦群,江苏扬州市邗江教研室]

历史期末考相关内容

1、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 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 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

1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 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 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1、 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开发了边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作用)。

22、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 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嗤�鞯闹掷嘀鸾ピ龆啵�坛�俏夜�嗤�幕�牟永檬逼凇

24、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文公、楚庄王。

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30、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1、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35、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6、 商鞅变法的背景: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为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2、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37、 商鞅变法的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8、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9、 我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形成了。

40、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41、 夏朝时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42、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43、 孔子的教育:1、创办私学;2、有教无类;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4、因材施教。

44、 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5、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46、 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1、秦王善用人;2、商鞅变法的作用;3、秦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

47、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48、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49、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50、 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51、 秦始皇兴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52、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53、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繁重;2、赋税苛重;刑法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54、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55、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56、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57、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58、 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59、 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刘邦和后继都吸取秦亡教训。

60、 文景之治内容: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61、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力量;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办太学。

62、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63、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64、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65、 史称汉光武帝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66、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67、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68、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人称东西二京。

69、 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70、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71、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2、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73、 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74、 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家的首次直接交往。

75、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76、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77、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78、 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79、 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80、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81、 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称老子为教主,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82、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83、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84、 208年,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5、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

86、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前往夷洲(台湾)。

87、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进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88、 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89、 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420年,大将刘裕结束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史称(南朝)

90、 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91、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92、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3、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94、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有《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95、 东晋的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96、 范缜撰写《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97、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的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参考资料:

原创,真的~打的可累了

我弟高考生,他说不难,语文难

去年江苏数学试卷号称“史上最难”,今年总体难度与去年相比低了不少。

  一、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考 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试卷有点先易后难的感觉,大约有120分基本题,但有些题考生易错,中档题和高难题比例也较合理。试卷的题型主要感觉一是新颖,二是灵活。有三道大题,第一个是三角函数,第二个是立体几何图形题,第三个是应用题,难度与去年的高考(微博)试卷比都要相对简单。

  二、试卷淡化了特殊的技巧,全面考查通性通法,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目 的的命题要求。

  三、加强应用意识,体现现实联系。如第17题考查的是一个设计一个包装盒的实际问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数学理解。

  四、感觉今年的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 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5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