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牌坊的介绍

宁晋牌坊的介绍,第1张

宁晋县过去是牌坊县,宁晋县城是牌坊城,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旧城中原来只有一纵二横三条街,在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内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见。就拿鼓楼南街来说,一条不到800米的大街就有跨街牌坊8座,顺街牌坊3座。漫步坊间,其恢宏伟岸的气势,精美卓绝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县城外有据可查的牌坊还有120多座,宁晋牌坊蔚为大观。

远古时期,宁晋境域称杨地,又称杨纡。唐尧时,属九州中的冀州。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周代属邢国。春秋末期归晋国。战国属赵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置巨鹿郡,杨氏邑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杨氏县(治所杨氏城邑位于今城关)、廮陶县(治所位于杨氏城南145公里处),于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均属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废禾成侯国;神爵四年(前58年),置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125公里处历城),属巨鹿郡;西汉末期,废历乡侯国。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9年),杨氏县改称功陆县。

东汉,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乡县)迁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县改属冀州魏郡,不久复属巨鹿郡。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廮陶县还属巨鹿郡;黄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为巨鹿国;太和六年(232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今宁晋南)。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属冀州巨鹿国。北魏,巨鹿郡分设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县属北巨鹿郡,郡治廮陶县(今宁晋南),属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今城关),属殷州南巨鹿郡。北齐,废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

隋开皇六年(586年),廮遥县更名为廮陶县,属赵州赵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广阿县境(今宁晋、隆尧县部分辖区)置大陆县,属赵州,县治位于今南、北鱼台村;析赵州置栾州,廮陶县属栾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栾州,并入赵州,廮陶县复属赵州。

废大陆县,并入象城县(原广阿县),象城县更名为大陆县。大业三年(607年),赵州改为赵郡,廮陶县属赵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赵郡改为赵州,廮陶县属之。武德四年,赵州治所迁平棘,廮陶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因“廮陶”谐音“应逃”不吉利,以“安宁晋福”之意更名为宁晋县,隶属赵郡(赵州)未变。 五代,置河北路,宁晋县属河北路赵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庆源府,宁晋县属之。金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改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县属之。

蒙古初年,沃州复名赵州,属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县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县属之。元末明初,宁晋县曾一度改称宁昌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县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晋”。

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宁晋”,为中等县,属直隶省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晋县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宁晋县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日军急于南下,未驻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总队占领县城,解散维持会,地方士绅推举出县长;9月,中共领导的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县城东关,宁晋县属冀南区四专署;10月,县抗日政府撤离县城,活动在孟村、薛庄、梁家庄一带,后转移到北圈里一带。

11月,日军侵占县城,伪县公署成立;12月,国民党宁晋县政府(俗称流亡县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设立,府无定址,多活动在农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宁晋县南部置宁南县,成立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宁晋县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南县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晋县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十一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销赵元宁联合县;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区;8月,宁晋县、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9月,宁晋县城解放,宁晋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10月,国民党宁晋县流亡政府成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县、宁南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宁南县与宁晋县合并为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2月,撤销新河县、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邢台专区;7月,析宁晋县复置赵县、新河县。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县属之。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属邢台市管辖。2015年2月,宁晋县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

扩展资料

宁晋系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形自西北向东南缓降。海拔最高米家庄365米,最低孟家庄244米,高差121米。 

宁晋属东部季风暖温带半干旱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高湿;秋季秋高气爽,温度宜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总日照时数为25381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8摄氏度,年降水量平均为4491毫米,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4日,无霜期天数平均198天。

-宁晋城

-宁晋县

河北宁晋中学创建于1951年9月,1956年增招高中班,197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98年由县城旧址迁于城东校园区,2003年5月被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当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址南邻宁辛路,北依青银高速。校园占地186亩,学校有,,在校生3974人。

宁晋县在中国河北省南部、淦阳河中游,是邢台市下辖的一个县。因东南部较低洼,原有宁晋泊,所以得名。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

王怀庆 (军阀)

王怀庆(1876年-1953年),字懋宣,直隶省河间府宁晋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

早年他曾为牧童。1896年(光绪22年)他当兵。1900年(光绪26年)他成为袁世凯的部下。1905年(光绪31年)他任北洋常备军骑兵第2协协统。1907年(光绪33年)他任东三省督署军务处会办兼奉天中路统领。1909年(宣统元年)他改任淮军统领、通永镇总兵。

1912年(民国元年)1月他被推举为滦州都督。同年3月,他任天津镇总兵兼密云镇守使、6月任蓟榆镇守使、多伦镇守使。1914年(民国3年)9月他任冀南镇守使。1915年(民国4年)5月他兼管外火器营事务及清理京城官户处督办。同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封二等男。

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民国5年)6月,他任大名镇守使,此后成为直系成员。1918年(民国7年)2月他任帮办直隶军务,翌年5月任步兵统领兼陆军第13师师长。1920年(民国9年)7月的直皖战争中,他任京畿卫戌司令。1922年(民国11年)5月他被任命为热河都统,但他仍任京畿卫戌司令(由热河帮办米振标代理都统)。

1924年(民国13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王怀庆被吴佩孚委任为讨逆军第2军总司令,后又任陆军检阅使兼西北边防督办。后来王怀庆被奉军击败,被迫下野。1926年(民国15年)4月吴佩孚重新掌权,王怀庆任北京警卫司令(由卫戌司令更名而来)。此后在奉系压迫下,同年11月他被迫辞任。

此后他自军政界引退,寓居天津。抗日战争时日本军支配华北之际,他被任命为京汉路治安军总司令。但他没有就任。

1953年,王怀庆在天津病逝。享年78岁。

1919年秋,王怀庆雇用民夫偷盗圆明园石料建立达园,占地12万平方米。该园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原海淀镇北1公里处,俗称“王怀庆花园”。

陈强 (演员)

1918年,陈强出生于直隶省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乡,幼年时期随父母逃难到山西,1936年,陈强在太原上学,业余时间参加太原青年剧社和新生剧院的演出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4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