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呢?最近开始接触学习心理学课程,亲密关系中,心理学家大致认为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浪漫期
第二个阶段:幻灭期
第三个阶段:自省期
第四个阶段:滋养期
当我们开始了恋爱关系,我们会觉得对方是我们的完美情人,最理想的关系伴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从浪漫期的热情开始逐渐冷却,我们开始发现眼中曾经的完美伴侣,变得不再那么美好。
于是一丁点的事情都会引起彼此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和这个曾经完美关系的伴侣分开,是不是不再适合继续相处下去。
其实这是你们之间的关系开始进入幻灭期。个人心路历程更觉得幻灭期像磨合阶段,你们需要把彼此的优缺点放大再去重新接受对方。
当然进入幻灭期的亲密关系,珍尼尔森教授我们的行为会发生以下几种偏差,即:
1吸引注意
会通过一些示弱吸引对方的注意,引起ta的关注。
2权利斗争
期待在这段关系中,自己主导赢的位置角色与关系。
3报复心理
把对方的忽略和无视,用另外一种语言,行为进行对抗回击,以此证明自己的势均力敌。
4自我放逐
完全在这段关系中任其发展,不干涉,不在直视问题,认为自己无力解决,处于弱者与失败者的角色。
那么幻灭期,真的是意味着亲密关系的结束吗?显然不是,幻灭期是大家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更加直观了解对方,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角色转换同理心的去搭建彼此的关系发展,是开始进入另外一种亲密关系必经之路。
当你有一天,发展曾经完美的伴侣,开始差强人意出乎达不到你的预期,别着急放弃,首先尝试多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问题,并加之有效的沟通,先学会客观的表达事实,再表达自我情绪。
当然也要先学会评估亲密关系的价值判断。
这纯情与幻想,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风雨,丝毫没有褪色。它仿佛一堆火,似乎从来就不曾熄灭过。原来,生命中有些东西是如此坚韧,甚至不需要浇灌,也无法遗忘。
鸢尾花花语: 想念你、优雅的心、使命、爱的使者
鸢尾花代表恋爱使者,鸢尾花虽然具有粗大的根,宽阔如刀的叶,非常强韧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它是制造香水的原料,因此相当受尊重,也广被使用。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具有柔美娇媚的气质擅於社交,但却不是游戏人间的人。
鸢尾花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欧洲人爱种鸢尾花,认为它象征光明的自由。在古代埃及,鸢尾花是力量与雄辩的象征。
德国鸢尾(深宝蓝色): 神圣
小鸢尾(明**): 协力抵挡、同心
白色鸢尾花: 纯真
**鸢尾花: 友谊永固、热情开朗
东南亚对鸢尾的传说就像是童话,几百万年前,只有热带密林中才有鸢尾,它们太美丽了,不仅飞禽走兽和蜜蜂爱恋它们,连轻风和流水都要停下来欣赏。以色列人则普遍认为**鸢尾是“黄金”的象征,故有种植鸢尾的风俗,盼望能带来财富。
蓝色鸢尾花: 最初的爱,曾经的爱
在鸢尾花的花语中,蓝色代表的是最初的爱,曾经的爱,恰如所有的孤单,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美丽,都在那无法言喻的蓝色之中挥霍,流淌。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宿命中的游离,破碎的激情,精致的美丽,易碎又易逝。这样的忧伤之美,让我想起鸢尾花的又一个别名——祝英台花。
《化蝶》的幻灭与浪漫,悲痛与美丽,原来是应该属于忧郁的蓝色,海洋般深邃的颜色。这蓝色是梁山伯的海,是祝英台的洋,是相思成灾、美梦破灭后的凄凉。谁说,茫无边际的爱,渺茫无望的爱,最美的是等待。蓝色,已经破碎,无法再来。传说被赋予这样的名字,是否就是为了让人千百年来如此泪流不止地悲哀?伤心的祝英台花,无辜的鸢尾花。
紫色鸢尾花: 寓意爱意与吉祥
鸢尾花的属名iris为希腊语“彩虹”之意,因此鸢尾花有个音译过来的俗称就叫“爱丽丝”。爱丽丝在希腊神话中是彩虹女神,她是众神与凡间的使者。希腊人把鸢尾称为彩虹花,是因为它色彩绚烂,象天上虹一样美丽。
在西方,关于鸢尾花的传说,稍具悲情意味的是一个基督教的故事。在圣经上,鸢尾花被认为是伊甸园之花,也就是山谷百合(Lily of Vally)。传说,夏娃被蛇诱惑,吃下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夏娃悲伤之余,不禁留下悔恨伤心的眼泪。泪水落地,化成洁白芬芳的山谷百合——鸢尾花。
这悲伤的天堂之花,因为是面对原罪的悔恨所化,所以更显其心灵之纯洁无瑕。对信仰的疏离和背弃,使我们在本真上接近信仰。因为疏离使我们能够远望,悔恨涤清了潜在的杂念和臆想。
回首年少时的纯情和幻想,现在的我坚信年少时光是天堂,洁白美丽的鸢尾花就是那天堂之花,那是耶稣给虔诚者的礼物。美丽的鸢尾花,伊甸园之花,纯洁者之花。
通常我们可以把情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令人心动迷醉的坠入情网的梦幻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由多巴胺控制,我们觉得对方是完美的,觉得两个人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幸福的。这个阶段是情感最直观,也最幸福的阶段。以至于不少人沉迷于这个阶段,以为这个阶段就是爱情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发现对方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觉得对方是傻逼自己是傻逼的幻灭期。这个阶段又往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互相的嫌弃和不满,甚至觉得自己被骗了。另一部分是试图努力改变对方。并把感情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能够改变得和自己幻想的一样。
第三阶段是失落难过又觉得没办法的冷战沉默期。大多数恋人往往支撑不下去在这个阶段分手。但是其实这个阶段是两个人感情真正成长的,真正接受真实对方的阶段。所谓的相濡以沫,其实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第四阶段是喜欢上真实对方的,重新进入浪漫的整合期。
前面三个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整合良好。一个阶段没有整合良好就匆匆进入下一个阶段,往往会给后面的阶段留下一些阴影。不过本文不是探讨这些整合的,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度过第三阶段。因为第三阶段的整合良好的话,后面就简单轻松很多啦啦啦啦~
1 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在网上看到个句子,是这么说的:“我希望我的女朋友保持她真实的样子,即使她喜欢上其他男人,即使我不喜欢她这样,我也希望她保持她本来的样子。” 而这句话,也正是我想说的。
让我们铭记这一句,从这一句开始吧。
2 爱不是培训,生活不是课堂
看还珠格格这么多年了,但是一直有句话一直忘不掉。这句话是小燕子对五阿哥永琪说的,她说:“如果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把我改变成那些格格的样子。那为什么当初你要选择和我在一起呢!”当我们明白我们和恋人在一起,并不是为了改变ta,把ta塑造成我们想要的的样子的时候,双方都会更自由。
3 不完美不等于糟糕
在《读懂恋人心》里,当描写”回避型依恋“的人群的时候,书里是这么说的:
当我们在爱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走向极端。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缺点的时候,就可以对他所有的温柔,善良,努力视而不见,还会忘记所有曾经过去有过的美好。然而对方有缺点,并不代表对方不是一个很好的人。
4 从接纳自己开始
一个无法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也很难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当我们明白,自己是不完美的,自己身上有努力,也有懒惰,有勇气,也有胆怯,有过荣光,也有过卑劣,等等等的时候,我们更能够接受恋人的不玩么。
5 明白幻灭的意义
我们很容易以为幻灭是糟糕的事情。其实幻灭不说就是从自我欺骗的谎言走出来,走向自我和人生的真实。幻灭其实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们不再是那个穿着皇帝的新装在大街上跳舞的愚人。
6 不把幸福寄托在恋人身上
在幻灭中,我们会觉得痛苦。这种痛苦是因为我们在改变,在接受真实,在成长。这种痛,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痛和妈妈生育我们时候的痛是一样的。当我们改变,成长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重生自己。
而我们很容易把这种痛苦归结在恋人身上。以为自己所承受的所有痛苦和不甘心都来自恋人的不完美。我们的痛苦,只是因为我们对恋人和世界有错误的预期。而如果我们可以从这种错误的预期里拜托出来,不把人生幸福和快乐的责任归结于恋人,我们反而可以生活得更幸福。
在《少有人走的路》和《爱的艺术》里,作者都一再强调“坠入情网”,并非真正的爱情。《少》更强调人在爱情里的责任,并把爱当作人生的意义感的重要来源。而《爱的艺术》里,作者则更强调爱的行为和爱的能力。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逐渐走向真正爱情吧。
在《情感教育》小说中,福楼拜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莫罗,透过他的人生遭遇及其精神状态的幻想及毁灭,表现了人生、社会、思想、财富等多方面的共存和矛盾,充分将人类的异化塑造出来。
《情感教育》主题思想:浪漫主义的情感幻想,是导致浪漫主义的法兰西青年堕落与精神幻灭的元凶。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主要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是十分曲折的,他先后遇见了几个非常具有魅力的女子,包括阿努尔夫人、交际花罗莎纳特,以及贵妇当布赫兹等,虽然经历了种种爱情,并且邂逅了许多优秀的女子,但是弗雷德里克依然无法抹去自己意识当中关于阿努尔夫人的深刻印象,甚至最后失去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可能性。弗雷德里克在轰轰烈烈的爱情和苦恋当中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在慵懒以及清贫孤苦的窘境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是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从他的内心精神状况上看,他完全陷入一种人生的幻想当中。因为没有办法走出自己爱情的幻想以及失恋之后的痛苦世界,所以他才会在社会活动当中显得冷漠。实际上,弗雷德里克因为对爱情和恋人阿努尔夫人的放不下,才会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他为了内心世界所谓的爱情作出所谓的抗争和各种保护,最终这些精神幻想都走向了毁灭。无作为的弗雷德里克·莫罗的精神幻灭,表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抗拒,以及对于天真幻想的捍卫。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人生经历基础
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灭首先是由其一定的人生基础形成的。弗雷德里克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有着非常细腻的感情,也因此他在巴黎学习法律的时候,因为其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而更钟情于文学。弗雷德里克之所以会对爱情痴迷、对虚无的人生感到无法释怀,与他对沉迷于感伤文学、华尔兹舞曲、绘画等,是有着深切的关系的。这些感性的艺术对弗雷德里克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迷恋于贩卖绘画作品的商贩阿努尔的妻子,也就是阿努尔夫人。阿努尔夫人虽然对于自己的丈夫,绘画商贩阿努尔并没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她仍然恪守着身为人妻应该遵守的道德。在小说《情感教育》中,阿努尔夫人是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福楼拜在小说描述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阿努尔夫人实际上已经被弗雷德里克所感动,并对其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她无法放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所以在法国爆发二月革命的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努尔夫人毅然放弃了和弗雷德里克的约会。而弗雷德里克放弃了参加二月革命的机会,则充分表明了他已经逐渐被心中的爱情迷住了自己的心性,把爱情作为自己的一切。这也是弗雷德里克人生出现幻想的一个重要的动因。
因为对阿努尔夫人的迷恋,所以弗雷德里克完全陷入了执着当中,以至于他并没有重视自己身边一直钟情于他的露易丝。露易丝对于弗雷德里克也曾经有过迷恋,但是因他被自己内心对于爱情的幻想所束缚,所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当年恋慕自己的淳朴女子露易丝嫁给了自己的老同学戴罗利。弗雷德里克的爱情状态是狂乱的,因此他最后要面对的就是内心爱情幻想的毁灭。这种幻灭是浪漫主义式,象征着人的精神堕落。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实质:浪漫主义的堕落
《情感教育》中的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最终走向于幻灭,主要是在其巴黎求学期间所累积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影响。弗雷德里克本来是前往巴黎学习法律,但是他对于法律的这种理性的学科并没有表现出比较多的兴趣,反而对文学艺术、绘画艺术以及音乐等感性的艺术产生了关注。虽然弗雷德里克并没有在感性艺术方面进行钻研以及精进,但是他的性格当中的感性或者感伤的元素受到了这些感性艺术形式和精神的浸润,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对爱情执着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性格上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是弗雷德里克在巴黎的时候才萌发的,而是在其家庭生活期间就已经逐渐产生了的,而巴黎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其与生俱来的感性性格进行发挥,最终才让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义的痛苦和无尽的幻想之中。
弗雷德里克和阿努尔夫人之间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阿努尔夫人恪守作为人妻应有的道德伦理,但是从实质上看,是弗雷德里克对于根本不合理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弗雷德里克没有屈从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框架下,但是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心地爱上阿努尔夫人,最后又再次被世俗的道德伦理嘲弄和遗弃。弗雷德里克此后相处的几个女性,如交际花罗莎纳特,都只是他发泄欲望的对象;而露易丝这个淳朴的姑娘则无法唤起弗雷德里克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可以说,弗雷德里克内心始终走不出和阿努尔夫人无疾而终的爱情的痛苦,他终其一生还是在期待阿努尔夫人重新和自己在一起,这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让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义的堕落,最终在虚度一生当中迎来了自己幻想的毁灭。
小说中,弗雷德里克本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本可以拥有非常优越的生活,选择一般中产阶级家庭子弟的职业道路,加上他本人在巴黎修读过法律知识的,是可以选择平淡而富足的人生的。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个性和幻想而导致个人逐渐陷入到浪漫主义的堕落当中。弗雷德里克身上有着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子弟特有的浪漫,这种浪漫既是法兰西青年人特有的魅力,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脆弱的软肋。无可否认,弗雷德里克对于阿努尔夫人的爱情是真切的、诚挚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却没有正视社会的现实,没有看到巴黎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所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他发现虽然他对爱情抱有的执着,但最终也只能付诸东流,他的内心充满着痛苦和悔恨。但即便如此,弗雷德里克内心仍然为阿努尔夫人,一个已经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女子保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弗雷德里克内心爱着这样的一个幻想,所以他始终无法开始一段新的爱情,最终只能在爱情的失意当中逐渐自甘堕落,让自己原本的意志随之瘫痪了。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定位:游离于社会的孤独者
在小说《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常常去参加巴黎上流社会的各种交际的场所,甚至是去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在福楼拜的笔下,弗雷德里克的社会交际活动都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但是无论是在名媛名流穿行的上流阶层的舞会当中,还是在二月革命的政治场合里面,弗雷德里克从来都不归属于任意一个场合,他一直都是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独者,这也是其精神幻灭的社会角色定位。弗雷德里克从来都没有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真正地活着,他一直都是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失意以及对期盼阿努尔夫人重新回归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当中,而冷眼看着整个法国社会的更迭以及变化。而热烈并且亢奋的社会碰撞着弗雷德里克这个冰冷的孤独幻灭者,形成了剧烈的精神世界对比。
弗雷德里克受到精神幻想和幻灭的影响,因而在各种聚会当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内心当中都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慵懒,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没有找到自己精神寄托。甚至弗雷德里克的内心世界认为世界已经在绝望的边缘当中踽踽爬行,可以说,在弗雷德里克的思想中,他对于物欲横流和追逐权力的现实社会是充满厌倦和厌恶的,这也是他选择沉浸在幻想当中,一直成为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独者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弗雷德里克是把现实的物质世界和虚幻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分割,他有着独立的精神意识领域,并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并不能够通过某种具体的方式进行调和,因而出现了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状况。弗雷德里克始终游离在社会和人群之外,这种精神上的矛盾和压力,也最终让其产生了幻想以及幻想的破灭。
弗雷德里克越是对世俗世界的物质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和否定,其对于阿努尔夫人的这段感情也就更加执着,并产生了坚决的捍卫心态,进而把浪漫的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最终成为了爱情的信仰者,也迷失了他自己独立清醒的意识,习惯了依赖幻想来让自己存活下去。弗雷德里克产生了一种近似病态的爱情价值观念,把爱情理想化,没有独立和客观地审视自己和阿努尔夫人之间的爱情,从而慢慢地变得为爱去幻想和痴狂,最终内心世界扭曲。
而作者福楼拜也在《情感教育》当中制造了一个悲伤的结局,那就是阿努尔夫人在20年后重新找到了陷入了贫苦和幻想中的弗雷德里克,但是弗雷德里克并没有接受她,阿努尔夫人留下了一绺已经斑白的头发给弗雷德里克做纪念。弗雷德里克拒绝了阿努尔夫人,充分表明了他20年前执着追求那个内心的阿努尔夫人,不过只是其脆弱的幻想而已,归根到底,是弗雷德里克内心浪漫主义爱情信仰的形象化,从来弗雷德里克爱的也只是他自己而已。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也就是弗雷德里克精神走向了幻灭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弗雷德里克的人生已经沧海桑田,而被蹉跎的一生是他内心卑微精神幻灭的殉葬品,再也无法从头来过。
福楼拜通过《情感教育》来表达他的美学理想。他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几个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约,用精彩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写出了平淡,写出了平庸,写出了美。
从福楼拜开始,作品中现实的“真相”开始变得不确定了,而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教育》这部作品中。它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几个方面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约。
就情节、人物和叙述手法的创新而言,《情感教育》具现代性,能体现福楼拜的美学理想。左拉在赞颂这部作品时,对其受到读者冷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些读者抱怨《情感教育》的故事戏剧性不强,缺乏“动人心弦的事件”和“戏剧性的变化”;人物都是失败者,都是平庸之辈,向命运低头的“英雄”;觉得作品冗长乏味,感觉不到作者苦心经营力图表现出的那种看似平淡但却意味深长的肺腑之情。其实,读者指出的“缺点”,却正是该部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情感教育》作品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正是其特殊的现代性特征。
一、弱者的“真实”
《情感教育》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是一个平庸的、性格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他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时而诚实,时而说谎;他既爱慕虚荣又注重友情;既悲观又富有幻想。他梦想美好的爱情,梦想当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法学院教授,但这些梦想最终都没能实现。爱情幻想是主人公幻想世界的中心。但主人公在这一幻想过程中始终是一个疑虑重重、不自信和被动者的形象。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便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他向朋友戴洛里耶表示,他不会去寻找他所需要的女人,因为“即便找到了她,她也会拒绝我的,我是个苦命的人。”
可他又一直幻想阿尔努夫人成为自己的情人,与他远走高飞;但同时他又确信,任何实现这一幻想的尝试“都是枉费心机” 。他疑虑重重,屡屡退却。“他梦想与她(阿尔努夫人)一起生活,亲昵地用‘你’称呼她,用手久久地抚摸她两鬓的头发;或者跪在地上,双臂搂住她的腰肢,从她的眼里吮吸她的灵魂。但是,他拿不出行动。他怨天尤人,责怪自己的懦弱,被欲望搅得坐立不安,就像在囚室里打转的俘虏。”
弗雷德里克的爱情幻想交织着希望、怀疑与失望,他行动上的优柔寡断。其实小说一开始就暗示了弗雷德里克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贯穿了整部小说:“1840年9月15日晨6时左右,停泊在圣贝尔纳码头的蒙特罗城号轮船即将启程,轮船终于起航了。商店、船坞、工厂林立的两岸,好像两条宽大的带子,飞快地向后滑去。有位留长发的18岁青年,胳膊下面夹着一本画册,一动不动地待在舵旁。”
轮船的动态与弗雷德里克的静止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情感教育》展示的是一个平凡的梦想者平淡无奇的生活经历。弗雷德里克也羡慕上流社会,他常常去一位大银行家做客,虚荣心还驱使他去追求银行家的妻子。
福楼拜笔下的弗雷德里克不是英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反英雄的人物。小说结尾时,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好友戴洛里耶对他们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两人都虚度了年华。一个曾梦想爱情,另一个则梦想权力。”弗雷德里克这个人物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种具有怀疑特质的态度。他不再像于连一样的英雄人物那么自信,而是对现实持怀疑的态度,也因此显得更有血有肉, 更贴近现实。
二、平淡的“真实”
《情感教育》中既没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悲壮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也没有司汤达那样细腻的心理分析。福楼拜的作品不再有明确、统一的故事情节,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规律(起始、发展、高潮、结局)。因而要概括《情感教育》的故事情节并不容易。
《情感教育》中的画家佩勒兰在谈到创作秘诀时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一切都存在于自然中,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具有造型美。关键在于把握住色调,如此而已。”
《情感教育》表现一种的色调,就是以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一代法国年轻人的彷徨、无聊和绝望。
烦闷或无聊笼罩着整个《情感教育》。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天气和整个生活气氛的无精打采,而大学课堂的气氛和中学一样让弗雷德里克“感到同样的无聊”。
小说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弗雷德里克和阿尔努夫人的初次相遇发生在小说的开始,而他们再次见面的时间(主人公和读者急切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却是40多天之后(小说相隔30多页之后)。而且,令读者感到失望的是,他们见面之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为了寻找突然消失的阿尔努夫妇,弗雷德里克想到了一个叫雷冉巴尔的朋友,他认定这个人一定知道他们的踪迹,于是跑了很多的咖啡馆和酒吧去找他。这个无足轻重的情节占去了几页的篇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表达了弗雷德里克急于找到雷冉巴尔的迫切心情(“他跑到舒瓦瑟尔街”;他朝着没有门铃的门“用拳头猛捶,又喊又叫”;得知雷冉巴尔刚刚离开一家酒铺,他便立刻冲到街上;他“三口两口吃下一只奶油球蛋糕,跳上一辆双轮轻便马车”;“他终于一跃而起”)。但与此同时,种种变故或不巧使弗雷德里克迟迟无法接近自己寻找的目标。弗雷德里克一直渴望见到阿尔努夫人,但这一时刻总是姗姗来迟。于是,他在咖啡馆里观看别人“没完没了地打台球,喝下无数杯啤酒”。
作者用了十多页的篇幅来叙述在萝莎奈特家举行的晚会,但整个晚会期间,同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发生。如果说,传统的故事结构一般都遵循“开始——发展——高潮” 这样一个模式的话,《情感教育》的情节结构则呈线性状,也就是说任何情节都没有高潮或完满的结局。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在各方面的屡屡失败从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这一结构的特点。
弗雷德里克与阿尔努夫人的爱情故事是《情感教育》的情节主线,那么,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起点和终点就像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只有距离之差,没有质量上的区别。小说的开始展示了弗雷德里克乘船返回家乡的情景。蒙特罗城号轮船起航,象征着主人公幻想之旅的开始。在这次航行中,他遇见了他的梦中女神阿尔努夫人。从此,他开始梦想成为她的情人,但这一梦想始终没有结果。小说结尾时,弗雷德里克远行而归。此时的主人公已不再是小说开始时那个充满幻想的年轻小伙子,而且已过不惑之年的他,12经历了生活的沧桑,不再有任何理想抱负、任何激情,阿尔努夫人的突然出现,则又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和梦想,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但就在他马上要实现多年的梦想时,他又一次退却了,他的爱情梦想因此将成为永久的梦想。因为当阿尔努夫人摘掉帽子时,灯光照出了她的白发。白发不但意味着他的偶像已经失去昔日的青春美貌,而且还让他产生了恋母的恐惧心理。
细节描写
《情感教育》以情节为基础的结构被摒弃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在福楼拜的笔下绽放出让人诧异的光芒。福楼拜在对小说的处理中放弃了典型化生活事件的处理方式,将平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挖掘出来,让其蕴涵着丰富的一如史诗般的内容。福楼拜对细节进行大量描写。枫丹白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宫,福楼拜在对它进行描写时使用大量笔墨,作者对皇宫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周边的景物是这样描写的:
“这天一大早,他们就出发去参观宫殿。从栅栏边上的门走进去,正面是一面一览无余的正墙,有五座尖顶式样的阁楼,在院子的尽头是一座呈现出马蹄铁般造型的楼梯,两座更显得低矮的房子坐落在院子的两侧。路面上深碧色的苔藓和浅褐色的地砖远远的融合在一起,宫殿就像一件旧铠甲呈现出铁锈色,带着王者站定自若的风度,还有一些武士般悒郁威严的气概。”
福楼拜将一卷精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用自己的画笔在这幅图画上渲染和谐肃穆的色调。这幅精致的画卷随着主角罗莎耐特和弗雷德里克的视线向远方伸展和转移。他们看见弗朗索瓦的游廊、教皇的起居室、王妃君主的房间以及皇帝颁布逊位书的精致的桃花心木桌,另外还有一个个房间被鹿廊分隔着。这是一段立体感很强的环境描写,显然是要将1848年发生的二月革命传递的喧哗和不安抛开,那些带着亚历山大大帝王多次战役、普塞克像和奥林匹亚各个神像的图画将读者引领进古希腊神话传说的遥远梦境中。
福楼拜对创作的科学态度让小说的细节呈现出“真实性”的感觉。福楼拜在创作时要求对现实生活进行描写时需要详实准确的进行表述,小说要具有理性的科学化,追求事件的普遍性。在《情感教育》这样以历史作为题材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学习和查阅了大量论理史和政治史,这些书籍为他描写一代人的经历提供了详尽的历史材料。从小说对于欧仁苏病情变化的大段描写中, 能够看到一个严谨专业的解剖学家给我们关于动作、声音、呼吸、脸色等有关病情变化的反应提供着准确而又全面的细节描写。福楼拜在创作这一情节时对孩子抱着极大的同情心,虽然这样, 但在对孩子病情变化的描写中并没有将感情渲染进叙事的行文中,也没有选择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就像一个解剖学家一样科学客观地将病情的细节一一表述出来,小说细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达到严格甚至苛刻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把他当成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福楼拜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一直对存在肤浅表象的现实主义抱有反对的态度,他要求对于事件的描述要具有精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有着特殊性的细节描写,福楼拜认为精确性在理念上并不是机械的,是一项追求真实性的艺术行为,这种关于细节的描写有着超强的表现力。
《情感教育》在绝大部分叙事时虽然也在使用全方位的视角, 但这种全知全能已经在向着中性化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内聚焦叙事”和“不定式”,在描写阿尔努和弗雷德里克第一次见面时,人称上,不断地在“她”和“他”之间切换,在频繁的切换中,读者也融人其中,让人分享述说着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显然福楼拜在描写这段时费尽心机。
作者经常打破故事连续性的叙述,在一个情况没有完全交代清楚时述说其他内容,给读者在逻辑上造成“跳跃”的意识,这种跳跃像诱饵,引发读者阅读的渴望。片段间拼接没有过度的痕迹,从而产生蒙太奇的效果, 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福楼拜不但在局部描写上比较“跳跃”,在整体构思上也运用“跳跃”的手法,取消人物的行动力,让物代替人来联系故事。除了故事情节上跳跃的处理手法, 福楼拜还擅长“空白的表述方式,例如弗雷德里克拜见阿尔努夫人,被告知没在家,当他再看见阿尔努夫人时, 发出“啊”的声音,在简短的声音后和解释补充之间形成断裂,制造变化的大段描写中, 能够看到一个严谨专业的解出“空白”效果,这增加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猜想,扩展了思考的空间,为之后人物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进行铺垫。除了“空白”外,福楼拜的作品经常出现对话过程中无语言交流的现象。
在文本的结尾,沾第部第六节,福楼拜运用大段的“空白”来处理弗雷德里克的经历,这段描写与前面的节奏有所不同,相比之前叙事的缓慢,突然节奏加快,用帐篷、大型客轮、社交场等几个地点, 用索然无味、充满心酸和惊愕的情感形容词,把经历情感和教育变化后一个情感迟钝、精神闲散的弗雷德里克勾勒出来,这段“空白”化处理让人们对杜萨迪埃死后弗雷德里克的生活一无所知。
福楼拜在客观上对叙事节奏的加快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弗雷德里克生命的烦废,也让人们读懂了福楼拜对弗雷德里克精神空虚的留白思索。
在《情感教育》里,作者写了三位主要女性有关联的细节,乍看上去几乎有随意撷取,作者淡淡道来,无意借题发挥、比如唐布罗士夫人进入房门时爱在门槛上站一站的习惯,萝莎妮在游枫丹白露宫时每走过一面镜子总要停下来顾盼一番,理理云鬓的举止,都不着一字地画出了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和个性气质。
而阿尔努夫人的那只银搭扣的小盒子更有着无所不备的表现力。这只小盒子本是阿尔努送给妻子的信物,后来他又转送给情妇萝莎妮,最后因为破产,他又把它送进拍卖市场,为唐布罗士夫人购得。这只盒子最初出现在弗雷德里克踏进巴黎社交界的时刻,最后又在他一事无成、心境颓唐的末路上出现。这样二只普通的小盒子,平常得简直令人不屑一顾,福楼拜却瞩意甚深,用它把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联结起来,记载了善良被欺骗,真情被玩弄,人性被摧残的现实,使它成为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这位入世未深的青年;“情感教育”的教具。
《情感教育》的最后一章,就表面看,这一章实在平淡得很,只是久别重逢的两位朋友的对话,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也没有铮铮作响的警句,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的活动中体现了环境气氛,透露了阴郁的时代感。两个年青人,在爱情和事业上各做了一场大梦,青春耗尽,两手空空,这就是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教育。作者用直观的方法准确地把握住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脉搏,通过他们感伤的归宿道出了自己对时代的认识,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福楼拜竭力地避免自己的主观感情影响人物,完全听凭作品的人物性格按生活的内在逻辑发展。他放弃了作家中心论的主张,一切让形象来说话。
作者在第2章中提到,期待是愤恨的前身。我们总是满怀期待幻想着伴侣可能会为我们做出一些浪漫积极有意义的事,可是结果却是期待落空幻想破灭……于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气愤恨怨怼,作者说其实这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的感觉,可是作者说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其实是件好事,因为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需要在别人身上寻求,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它告诉我们不要指望向外寻求快乐。
我常常幻想着希望着,如果老公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热爱思考,博学健谈的一个人,那我该有多快乐多满足。为这我曾不止一次的规劝他多读书。我跟他说读书的时候有多快乐,读书有多充实又跟他说我买了那么多的书,为了让书的价值最大化你也要去读啊!他却说,“不读,不要叫我读书!五毛一斤全当废品给你卖掉!家里给你堆得到处是书,这里放个小书架,那里放个小书柜……!”……有时候看到一本书觉得特别好忍不住就顶着被怼的风险又安利他读。可是,他仍然那么固执地拒绝还常常假装拿过来读一下然后扔给我顺便吐槽一句写得啥啊噜里八嗦……。一次次的失望已经让我在每次规劝无果后失望愤怒也不愿意再去尝试着说服他。可是一想起还是不甘心不开心……
有时候甚至暗暗抱怨怎么会嫁给这样一个不愿意读书的人!直到我读到亲密关系的这一章,我释然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是神,妄想改变别人是神经病!老公从来没有限制我买书读书。我又何必要强求老公去读我买的那些书呢。我读书的时候,完全的沉浸在当中,非常的幸福,产生心流感,可是老公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网络小说下棋也非常的开心快乐,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为了读书的事情和老公吵架,开始我们之间的权力斗争,那正如书上所说,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情,而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所以,让我们“学会去爱,去欣赏,并且感激伴侣,学会不再用期望去束缚伴侣。”多看多想伴侣身上优良的品质吧!也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认为身边的人是天使,那么你就身在天堂,如果你认定身边的人是魔鬼,那你就身陷地狱!
作者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高脚杯装满水的比喻。其实亲密关系处于幻灭的阶段,就是因为,彼此已经潜入到比较深的层面,看到了水面下一些对方丑陋的地方,从而一时无法接受,表现得比较反应过度!而不是去正面回应,去了解,接受和宽恕。这当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爱意。因为爱会找到出路。圣经上也说爱能解决一切的争端。爱是不计算人的恶,爱是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爱是凡事盼望……爱意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是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这样我们便成长了。
不仅要有爱意,亲密关系的培养我们还要学会尝试着放下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看。让彼此尊重自己的看法,接受彼此的意见,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电池有正负极一样,夫妻照样可以合作无间,琴瑟和谐。
而且我们也要了解,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就像现在贴在卧室门上的福字。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它们的这种存在。可是大年三十那天,老公把它们贴得那么高,都快要贴到房门的顶了!气得我当时跟他大吵,埋怨他,做什么事都不如人意做事也不会动脑子想想,应该贴在上半扇门的中间看起来才很美巴拉巴拉……当时气地不行,因为那个福反面是粘胶的,贴上去就很难撕下来。当时我也尝试着去撕下重贴,可是那些镂空的纸一撕就断,后来只得放弃,就愈发地生气,忍不住就又不断数落抱怨老公……
可是现在抬眼再望望门上的福,感觉也还好啊。就正如老公那天当时劝我的一样,就这样贴很好h,贴高一点“步步高”嘛!现在想来,也觉得好笑。笑当时干嘛那么生气反应干嘛那么过度那么过于急躁?老公说的也不是不对。再说贴一年,明年又要撕了重贴。
所以说事情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自己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自己怎么去诠释它,反思自已当时为什么不肯放下自己的立场?搞得大年三十那天很不愉快。真的是自己的不是!因为我现在深信书上的这一段话。他说“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亲密关系不仅要有爱意,要学会彼此包容接纳,放下自己的立场,也更离不开正确的沟通。
其实我觉得夫妻吵架,就是一种变相了的,激烈的沟通方式,只不过很伤人肾上腺素分泌太多罢了。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在没有争执吵架之前,就多多的交流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需求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8个重要的问题引导我们做出真正有效的沟通。分别是。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看看这8个问题当中,最后一个还是回归到“爱”这个字上来的
所以要保有良好的亲密关系,要找到夫妻之间最短的距离。“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争执中的双方各自的观点,跟问题的中心都是有段距离的。”我们还要“选择爱真理,并决意去追寻它们。让我们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达到一个平静而且超然的境地。”
让我们“学会去爱,去欣赏,并且感激伴侣,学会不再用期望去束缚伴侣” 。拒绝权利斗争,顺利度过幻灭期!因为我们都是折翼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着才能一起飞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