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某个星体相位的好坏

如何判断某个星体相位的好坏,第1张

虽然我们身在地球上,但是天上许多星体的移动、变化、彼此的磁场干扰、……,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地球上的我们产生感应。当然啰,最明显的感应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月亮,月亮藉由自转、公转、缓慢改变位置的过程当中,与地球的磁场产生明显感应,带来了潮起、潮落、及所有生态的后续变化。因此就占星学而言,我们非常重视星星的位置,我们相信,天上星体这一刻的变化,会影响生命下一刻的演化。事实上,藉由一个人出生当时,天上星星的位置,以及星与星间产生的排列角度关系,来预测宝宝带有的性格及人生命运,其准确率也的确是相当高的。

  从地球观测宇宙,我们会感觉太阳和其它星星是绕着地球转,而且它们也有固定的运行轨道。虽然每颗星的运行轨道不一样大、轨道距离地球的远近也不同,不过这些轨道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在占星学里,我们将这个散布着运行星体的平面圆形轨道区分成十二个方向,每一个方位个别冠以一个星座名称。因此,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将一个人出生当时的星星位置加以标示在360度的圆形星图上。所以啰,所谓的某人“金星在白羊座29度”、“月亮在天秤座28度”、……,其实就代表着他出生当时,运行的金星、月亮正好走到的方位。

  由于十二个星座代表十二个方位,因此,每一个星座都象征着一个方位坐标,各占30度。此外,方位坐标的排序,由白羊座开始,依次是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接着又是白羊座的开始。因此,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计算出星与星之间的角度。

  举例来说,你知道“双子座29度的金星”和“狮子座14度的月亮”,彼此之间相距几度吗?由于双子座30度结束后,接着是巨蟹座,再来就是狮子座,所以两颗星相距如下:双子座30度-双子座29度+巨蟹座方位占了30度+狮子座方位占了14度= 45度。所以,这个例子中的金星和月亮,彼此之间相距45度,换句话说,彼此存在着45度角的相位关系。很简单吧!你学会了吗?

  在占星学中,许多角度都有其特殊意义,并会对个人的个性和命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只特别留意0度会合相位、60度调和相位、90度刑克相位、120度顺利相位、及180度对冲相位。如果你的出生图中,星与星间产生上述的排列角度关系,所带来的人格色彩和命运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哟。其中:

  120度和60度:都是好的相位角度,代表星与星间彼此产生良好的磁场感应,只不过60度的感应会稍弱些。因此,在这种天象下诞生的你,天生容易发挥这两颗星所象征的正面能量和特质。这两个相位暗示你的个性中受人欢迎、赏识的部分,也是你的天份所在,当然,好的表现也容易招来贵人、助力和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知你一生中适合发展的方向。上一期电子报中,我们提到适合个人的幸运色,也是要从这里着手。如果你的出生图中,月亮与其它星星间,全都是120度或60度的关系,你就可以多穿戴月亮所象征的银色、乳色、绿色,这样,就可以达到时时提醒自己的功效,以便能多发挥本性中月亮善体人意的一面,保证好运连连哩。

  180度:是所谓的不好角度之一。在圆形的平面轨道中,两颗星如果要形成180度遥遥相对的位置,多半发生于以下六种情况----

  一颗星在白羊座方位,另一颗星在天秤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利己”与“利人”之间。

  一颗星在金牛座方位,另一颗星在天蝎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物质占有”与“资源共享”间。

  一颗星在双子座方位,另一颗星在射手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流行普及、信息的广度及多元”与“曲高和寡、智识的深入及探寻”间。

  一颗星在巨蟹座方位,另一颗星在摩羯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温情、家庭”与“教条、事业”间。

  一颗星在狮子座方位,另一颗星在水瓶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自视甚高、展现自我”与“走入群众、集体创造”间。

  一颗星在处女座方位,另一颗星在双鱼座方位:使得你挣扎在“外在服务、义务劳动”与“心灵奉献、自愿牺牲”间。

  

在北半球没有过多光污染的地方,只要夜晚天气晴朗,我们无需借助任何天文观测设备,只需要抬头便可以看到一个浪漫的天文景观,夏季大三角。

之所以给这个天文景观冠以“浪漫”的头衔,是因为这个组合之中蕴含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是一个天文爱好者,那么你可能对“夏季大三角”这个名词并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说过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爱情故事,又有哪一个炎黄子孙会不知道呢,而“夏季大三角”的组合实际上就是牛郎与织女的组合。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星分别为织女星、河鼓星以及天津星,有了织女星,牛郎星在哪里呢?牛郎星实际上就是河鼓星,之所以不直接称其为牛郎星,原因在于所谓的河鼓星实际上是一个多星组合。

夏季大三角之中的河鼓星是由三颗星所组成的,在三颗星之中有一颗星最亮,那就是河鼓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牛郎星,而河鼓二两边的星星亮度较低,它们在传说中象征着牛郎与织女的两个孩子,而整个三星组合就象征着牛郎挑着扁担,扁担的两端是他与织女的两个孩子。

有了织女,又有了牛郎,那么夏季大三角之中的天津星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天津星与天津市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天津星与河鼓星一样,也是一个多星组合,不同的是天津星是由四颗星所组成的,而其中最亮的一颗就是天津四,也就是我们在夏季大三角之中抬头可见的那一颗,天津星代表着桥梁,就是传说中连接牛郎也织女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说,夏季大三角才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天文组合。

习惯上我们会认为这些组合之中的星体相互之间的距离可能很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由于宇宙本身十分空旷,所以星体之间的距离本就十分遥远,要以光年来进行计算,在夏季大三角之中,牛郎星距离太阳系是最近的,它与太阳系的距离约为167光年,其次就是织女星了,它和太阳系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5光年,从数字上来看,两者似乎是差不太多,但对于人类而言,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差是遥不可及的。

如果说牛郎与织女的相距还算可以接受,那么夏季大三角之中的第三个成员天津星就可以说是远在天边了,对于天津星与太阳系之间的距离,至今都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与太阳系的距离至少在1000光年以上。目前最保守的估计是1340光年,而最大胆的估计达到了2600光年。

1000光年是站在人类的角度难以想象的遥远,即使以光速飞行,也需要1000多年才可以到达,这样的距离只是想一想,也足以让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那么远在1000光年以外的恒星,我们怎么能够直接用肉眼看到呢?而且看得还如此清晰。原因就在于天津四的质量、体积以及亮度都很大。天津四的质量在太阳的20倍以上,而体积达到了太阳的800多万倍,它的亮度是太阳的8万倍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天津四的绝对星等达到了-837,而视星等也在12左右,纵观整个夜空,天津四算得上是全天第19亮星。巨大的质量和体积让天津四这颗远在1000光年以外的恒星可以被我们直接观测到,那么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着更大更远的恒星,可以让我们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呢?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天津四虽然很大很远,但它并不是夜空中肉眼可见的最远的恒星,夜空中可见的最远的恒星是船底座HIP54751。

我们感觉天津四的1000光年很远,但是和船底座HIP54751相比,天津四真的可以说是很近了,因为船底座HIP54751与太阳系之间的距离达到了12000光年以上,也就是说光也需要12000年才能够到达,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船底座HIP54751所发出的光亮实际上已经是12000年以前的光了,距离如此遥远,为什么我们还能够肉眼可见呢?因为它更大,比天津四还要大得多,它的体积可以达到太阳的数千万倍以上。尽管船底座HIP54751如此巨大,但它与我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所以虽然肉眼可见,但亮度却十分微弱。

说起 宇宙 我们不禁都在猜想 宇宙 到底有多大,自古以来,世界上最奇妙的地方就数宇宙了。在宇宙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难以让人理解,那么接下来就由本站我为大家揭秘神秘宇宙之谜,感兴趣的赶紧一起看过来!

宇宙之谜

一、反物质之谜

就像超人也有另一个自己“毕沙罗”一样,组成世间万物的粒子们也有自己的对立面。一个电子有一个负电荷,那么它的相对应的反物质就带有正电荷。物质与反物质相碰撞时会泯灭,它们会根据爱因斯坦的E=mc2公式来释放能量。在未来,可能一些飞行器会使用这种反物质来设计引擎。

二、黑洞之谜

黑洞无疑是宇宙之谜中最奇特有趣的东西之一,关于这个会吞噬一切进入东西的离奇宇宙物体存在着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谜团或许就是它们里边是个什么情况,那些物质都去哪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黑洞底部藏着一个他们称之为“奇点”的东西…它是一个一维的点,其中包含了所有掉进黑洞的物质,将它们储存在一个无限小的空间里。

据假设那里密度和重力都变的无穷无尽了,并且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定律也停止了运作,然而无究并不存在,只不过是我们无法理解罢了。基于这一点,人们认为物质不能在一个小点无限地积攒,并且奇点最终会撕碎时间空间网,有可能在另一端引起一个大爆炸。根据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所说,黑洞的底部可能就是宇宙的出生点。不幸的是,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证实这些理论,因为任何进入黑洞的生物或是物体都会即刻被“捻成意面”,即被无限抻长以致粉碎成分子的级别。

三、天王星超级风暴之谜

科学家发现天王星上存在超级风暴,其位于天王星的赤道附近,图中白色的块状物就是风暴的影响区域。 这颗太阳系外侧轨道的冰巨星大气中能够蕴藏如此巨大的气旋让科学家十分惊讶,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天王星上的超级风暴能量来自太阳光照,但目前还不清楚推动风暴运转的能量如何运转。

四、只有一个宇宙吗

宇宙是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包括所有我们能碰触到的、感受到的、到知到的、测量的以及探测到的东西。诸如有一切生物,星球,行星,银河,尘云,光,甚至是时间,但它是唯一仅有的吗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认为或许还有其它的宇宙可能以泡沫或者膜的形状存在。

事实上在科学家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中可能存在着无数的宇宙,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宇宙其实都像一个个细胞一样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有机体中,这个有机体是另一个世界的一部份,而这个世界存在于另一个宇宙中,这个宇宙中套宇宙的想法真是令人惊奇。然而凭我们的能力,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估测这个宇宙之谜,在我们的宇宙外面到底有什么

五、宇宙微波背景之谜

宇宙微波背景也简称为CMB,这些辐射残留是大爆炸时期的产物。它于60年代被第一次发现,似乎是一种源自宇宙各个地方的无线电噪音。CMB是大爆炸理论的最好的证明物。最近的精确测量将CMB的温度定位在了华氏-455度。

六、在大爆炸之前世界是什么样子

宇宙大爆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宇宙之谜,我们有很好的证据证明14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我们的宇宙就诞生其中,但在大爆炸之前呢是什么也没有还是有点什么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大爆炸以前,看看在万物伊始之际藏有哪些秘密将会非常有意思…但结果只可能是一片虚无…或者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宇宙,拥有不同的法则,物理现象和分子,这也许能证明“宇宙大收缩”理论。

“宇宙大收缩”理论主张宇宙从诞生以来便一直持续扩张,直到扩张到某一点变得太过稠密,开始收缩。最终其崩塌回最初的状态,然后引发又一次宇宙大爆炸并形成一个新的宇宙。科学家也倾向于认为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因为没有任何线索能够证明大爆炸之前存在任何东西。

七、暗物质之谜

科学家认为暗物质是组成宇宙中大部分空白的物质,但在现有的技术下它们既不能被观察也无法被检测到。它们编辑轻量级的中微子到看不见的黑洞之间。一些科学家甚至怀疑暗物质是否存在,并且暗示它们被认为是可以解释重力作用的关键因素。

暗物质与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们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八、行星吞食之谜

天文学家认为,大型螺旋星系通过“吞噬”附近的矮星系(只含有几十亿颗恒星)不断生长壮大。矮星系是体积较小的卫星星系,它们被拖向饥饿的螺旋星系并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被撕成碎片。在随后的几十亿年时间内,矮星系降级为束状和卷须状结构,被称之为“潮汐流”。再经过几十亿年时间,这些微弱的恒星流将被螺旋星系吞噬。

自1997年以来,天文学家便在我们的银河系和邻近星系周围,发现潮汐流以及其他与星系内狂暴的吞食事件有关的结构。此次最新观测由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的大卫·马特奈兹-德尔加多领导,第一次证明更为遥远的星系周围同样存在这些结构,进而有力地支持了“以大吃小”这一星系进化理论。马特奈兹-德尔加多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这一过程对椭圆星系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只研究本地宇宙内位于银河系附近并且质量与之接近的螺旋星系,因此可以了解银河系的形成。”

就像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星系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吞食”对方。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现在就正在进食它的一颗卫星。仙女座有十几个分散的星团,它们都是宇宙过去的残羹剩饭。这张模拟得是大概三亿年前仙女星座与银河系的一次碰撞。

九、系外行星之谜

直到九十年代早期,我们唯一熟知的行星还是太阳系内的这几颗。但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超过500颗系外行星(截止到2010年11月)。它们的范围遍及庞大的气体星群到微小到难以称为行星的物质,包括暗轨道上的岩石,红矮星等等。但第二地球的搜寻还在进行中。天文学家们依旧相信技术的发展会让我们最终找到类似的世界。

有关系外行星仍有不少 未解之谜 ,例如它们的详细成分和卫星的普遍性。其实最有趣的问题之一是这些系外行星能否支持生命的存在。一些行星的确是处于生命适居的范围内,条件可能和地球类似;这些行星大都是类似木星的巨型行星,若它们拥有大型的卫星便是最有机会孕育生命的地方。然而即使生命在宇宙间普遍存在,若他们并非有高度文明,以星际距离之远实难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发现。

十、事物为什么会存在

科学家认为大爆炸期间产生了相同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它们只要一相遇便会消失在一束能量中。然而与早期的宇宙相比,令天物质比反物质要多,这一情况令人无法解释。而且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反物质去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均等现象。

十一、宇宙背景辐射之谜

所谓宇宙背景辐射,是一群古老的光子。光的传播跟声音传播一样,需要一段时间传递。在一个山头打出的光,另一山头的人需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因为光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我们所看到越远的东西,事实上是它越早之前发出的光,经过一段时间才到达你的眼睛。因此在宇宙中,当我们看越遥远的星体,看到的是它越早以前的样子,我们不仅看见140亿光年大小的宇宙,也可以看到140亿年前的宇宙。宇宙背景辐射是在宇宙大爆炸後10万年发出,经过140亿光年才到达地球。1992年美国太空总署人造卫星COBE第一次成功看到全天早期宇宙长相,记载各个不同方向上古老光子的强度,即各方向上宇宙140亿年前的长相。这项发现大大震撼了90年代的天文界,因为推翻了原来大家以为早期宇宙的光应是均匀分布的想法。

十二、类星体之谜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至少100亿光年。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和和强射电的天体。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光度更大。类星体,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19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它比正常星系亮1000倍。对能量如此大的物体,类星体却不可思议地类星体巨大的能量小。与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的星系相比,类星体的直径大约为1光天(light-day)。一般天文学家相信有可能是物质被牵引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中,因而释放大量能量(喷发激烈射线)所致。这些遥远的类星体被认为是在早期星系尚未演化至较稳定的阶段时,当物质被导入主星系中心的黑洞增添“燃料”而被“点亮”。

十三、世界是意识决定的吗

要说哪一种现代科学理论最神秘莫测,“量子论”假如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世界中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以及玻尔的“互补原理”。它们都是如此的诡异,能彻底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在学习中学物理时,一般会碰到这样的题目,告诉你炮弹的初始位置在A点,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这些统称为炮弹的初始状态),让你计算在时间T之后,炮弹会在哪个位置,速度是多少。

这个题目充分反映了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它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科学定律来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了“初始状态”,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预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然而这个题目在量子论中却根本不成立。经典力学眼中的世界是确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确定的状态,比如一个篮球,在每一时刻都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说,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说动量),最多只能确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篮球那样,有确定的初始状态,粒子世界完全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释”同样令人吃惊。波恩说,在粒子世界中,我们没办法像预测篮球的运动轨迹那样,根据物理定律来预测粒子接下来的行踪。粒子最终会出现在哪里,这完全是随机的,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概率。想通过计算来确定粒子的踪迹,并不比用掷骰子确定来得更准确。爱坦斯坦对此十分反感,他说:“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不是真的……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现实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他完全错了,上帝确实在掷骰子。

假如前面这些说法已经让你难以接受,那么还有比它们更恐怖的,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玻尔说,粒子的状态非常奇特。它有时候是粒子,有时候会变成波,这叫“波—粒二重性”。转换的关键在于意识,当你观察它时,它就变成粒子呈现在你面前;当没人观察它时,它就变成波弥漫于整个空间。

十四、引力波之谜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及的时空扭曲面。引力波是以光速运行的,但它们非常微弱,不想科学家期望的那样,可以引发一些大型的宇宙事件,比如黑洞的产生。LIGO和LISA是两个发送出去检测引力波的专门探测器。

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质量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引力波携带能量,应可被探测到。但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里探测到了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例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及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我们所预期在地球上可观测到的最强引力波会来自很远且古老的事件,在这事件中大量的能量发生剧烈移动(例子包括两颗中子星的对撞,或两个极重的黑洞对撞)。这样的波动会造成地球上各处相对距离的变动,但这些变动的数量级应该顶多只有10^-21。以LIGO引力波侦测器的双臂而言,这样的变化小于一颗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案例应该可以指引出为什么侦测引力波是十分困难的。

十五、时光能倒流吗

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在岸边看到河水没日没夜流个不停,感慨时光如流水,奔腾不息,一去不返,《论语》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陌生的是最近的你。有时候你最熟悉的人在关键时候做出的事情,会让你感觉到根本就不认识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你十分熟悉的概念也是如此,比如“时间”。

“时间”是什么这个概念似乎每个人都清楚得很,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有些事物的存在很短暂,如天上的白云苍狗,有些事物的存在长得不可思议,比如天上的那轮明月,从古到今都是同一个模样。也许就是因为观察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长短差异,才让古人们产生了“时间”的概念。

古人们发现,计量时间的最好办法,是找到一些以固定的周期循环变化的事物来做参照。于是不管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样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把一个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称作一年,把一个朔望月的循环称作一月,把一个昼夜交替称作一日,现在我们知道那分别代表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和地球自转一周。

为了准确计量时间,古人发明了“日晷”、“漏壶”等计时工具。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更精密的仪器——钟表,现在最精确的原子钟,2000万年内误差不超过1秒,可见人类对于时间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何等精准的地步。到了这一步,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似乎已经是毫无悬念了。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不,对于时间,人们其实还存在着一大堆的疑问。

看完上述我为大家揭秘的神秘宇宙之谜,相信大家都对宇宙这一奇妙的地方越发感到神秘了吧!宇宙是世间万物的总称,想要弄清宇宙的神秘还需要人类慢慢探索啊!

星体自转在宇宙中是一种较普遍的景象。但这种动力来自何处,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康德关于太阳系构成的假说以为星体的自转动力来源于“第一次启动”,即所谓星体最后构成时的紧缩斥力。但他无法解释斥力为何一定要惹起星体自转,也不能解释这些星体为何会数亿年转个不停。虽然他指出牛顿对斥力没有像对引力说得那麼清楚,但他本人对斥力的解释异样是模糊不清的。

要使星体自转坚持数亿年之久,仅有惯性是不够的。星体当然不会是永动机,其自转必有维持它的动力。

依据“低温高压下物质中的电子会逃逸”这个原理,星体的外部只需存在低温和高压,就会发生电子的运动,而电子的运动就会最终构成星体磁场。

关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可以用左手定则轻松地找到答案:把手掌心对着地磁N极(地球北极),让磁力线穿过掌心,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电子运动的反方向),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动力正是来源于地球外部的电流和磁场。

从实际上说,只需这颗星体遭到另一颗星体的激磁,就会构成两极对称的磁场,星体就会被启动自转;假如另一个星体为它提供了电场引力,也会打破它电磁场的球对称格式从而起到激磁的效果;此外,星体的撞击在到达一定威力时也会使星体发生旋转力,但这种状况极端特殊。

地层是由半导电物质所构成,虽然处于低温形态下的这些半导电物质会有极大的电阻。但由于电子逃逸的动能和速度都十分大,会使电子像接力赛一样从地心向外溢出,构成恒稳的电流。这就可以把地核到地表的物质看成是由有数的通电导线构成的,每根导线都由地表指向地心;这些导线在磁场和电流的互相影响下,无一例外地遭到安培力的作用。

整个地球因而被形成一部直流电动机,发生了较快的自转。但是,依据直流磁电机的原理,磁场的旋转和转予的转动是永远不能同步的。地球作为一个异步的直流电动机,其地核与地幔的旋转必定不会同步,内核与外层转动将会永远坚持着一定的转数差。

美国的迷信家经过实验察看发现,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的转动并不同步,为这一实际提供了无力佐证。

行星的公转动力也不断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康德的“行星是由围绕原始太阳旋转的薄盘物质演化来的”这一假说使人们疑神疑鬼。在这个假说中。

康德以为太阳系行星普遍存在的向心力来源于太阳的吸引,公转的动力也来源于这种向心力。他假定,一颗行星遭到了引力作用,它就会沿着引力的方向减速掉落“下去”,在较短的工夫内与引力的中心体合为一体。在减速运动中假如遭到正面一击,而且这一击的力气足够大时,这颗行星就会从中心体的左近擦过,以下降时所取得的速度再降低到下降前的高度,以便持续不时地沿着轨道围绕中心体运动。

康德的上述说法是没有压服力的。这种“正面的一击”是很特殊的景象,不能形成宇宙中星体沿圆形轨道运转的普遍景象。假如是引力的作用构成了这种运动,轨道应该是扁的,怎样会接近圆形呢

还有另一个让康德无法自相矛盾的成绩是,为何卫星不选择恒星作为它们的“主人”,却偏要充任行星的跟随者呢比方月球,与地球相比,太阳对它的引力更大,太阳的影响会使月球在太阳系内成为行星,月球没有理由成为地球的“奴仆”而对太阳“不恭”。

依照引力的实质是电场力的原理,在宇宙中漂浮的不带电的星体之间并不存在万有引力。不带电的星体只要在闯入带电星体引力场时,它才会被该星体的引力捕捉。结局有三种:一是落到星体外表。迷信家对太阳的研讨标明,数亿年间它吞噬了少量由岩石构成的含铁的小行星和彗星,这就是无力的佐证。二是被引力减速从而飞向远方,成为另一颗带电星体的伴侣,或成为一位宇宙孤旅。三是在引力场中按扁圆的轨道做盘绕运转,就像彗星的轨道一样。这是由于中性星体的直线运转惯性很难被恒星的引力完全抵消,因而,绝大少数被捕捉的中性的行星是在扁圆形的轨道上运转的,即便经过恒星引力场数亿年的修正其轨道也不会变圆。只要带电星体在恒星的磁场中,才会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波动地按绝对较圆的轨道运转。

多年来对天然卫星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天然卫星并不乖乖地运转在指定的圆形轨道上,总是要不时地对它停止纠正。有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机密:把卫星的一面涂上深色的油漆,它就“听话”多了。

最近这个时段很多人看到的月亮旁边有颗最明亮的星星,那就是金星。因为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有时候会出现在清晨有时候会出现在黄昏,所以有晨星和昏星的说法。在我国古书上关于“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说法,指的就是金星。当金星黎明前升起在东方,就是我们看到的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启明星了,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就是长庚星。但是在古代当时的金星称为太白金星。

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就是从金星开始的。月亮距离地球大约38万千米,而金星距离我们只有5万千米。金星的大小和地球差不多,质量是地球的82%。因为地球的自转以及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金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225天,如此,在地球上的我们仰望星空我们就会看到月亮移动的速度要比其它行星快,当月亮移动到金星附近时,就出现了“金星伴月”的天文现象。金星是地球的邻居,是除了太阳月亮之外最亮的行星了。也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星体了。当月亮和金星重合时就出现了“金星合月”的现象了。每30天就会出现此天文现象。因为金星的距离因为金星是最亮的行星,金星伴月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看到这美妙的天文现象。金星合月的现象因为金星距离地球的距离太近,城市内观看容易被高楼所阻挡,天文爱好者可以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去空旷的户外欣赏。手机完全可以拍摄出二者在一起的美好瞬间。

古代人对金星伴月的出现因为缺乏科学的认知,认为此现象是大凶之兆,预示兵灾或者人亡。很多玄学从此应运而生。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日益增强,完全打破了金星合月寓意不详的说法,反而现代人对金星伴月的现象相比古人赋予了更美好的寓意,有很多人认为金星伴月是爱情的象征,是浪漫的。金星伴月被现代人寓意为珍惜眼前人,很多恋人会在星空下,彼此承诺,许下诺言。

宇宙初期:

初期

大爆炸后刚刚平静下来时眩目的热辐射烧毁了所看到的一切,热辐射来自何方——依然是宇宙史上空白的一页——

“这无疑是威尔金森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最激动人心的一个发现。”这也许是一个夸大的断言,但坎布里奇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J·奥斯特列克却不承认失言。去年,检验了大爆炸留下的辐射的WMAP有了关于宇宙中的一个惊人发现。

大爆炸后,宇宙瞬间充满了大量眩目的、炽热的电子和氢离子以及氦离子。炽热意味这些粒子具有非常大的能量,所以不能结合为中性的原子,宇宙需要38万年才能冷却到足以使电子和离子重新结合。宇宙初期,一些原子和分子互相碰撞聚结为第一批星体,这些星体发出的辐射又开始剥离周围原子的电子,这一时期又称为“再度电离”的时期。

但根据WVIAP的分析,再度电离化开始于宇宙形成后仅2亿年时。按照WMAP的设计师之一、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D·斯帕吉尔的看法,这比以前天文学家大多推测的要早7亿年左右。

这一结果让理论工作者忙着去寻求解释:初期宇宙潜藏着什么东西,能够有足够的能量使其气体离子化虽然天文学家最初一直猜想是第一批星体,现在却开始怀疑有其他某种解释。会不会是第一批黑洞甚至是否可能是暗物质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会填补宇宙史的空白。按照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P·麦道的看法,宇宙的初期是决定性的时期。“再度电离决定着随后发生的一切,”他说。

例如,考虑如何再度电离就能确定星系的大小。最终结合为星系的物质必须冷却以后才能聚结成星系—太过炽热,其组成就会跳动得十分剧烈,所以引力就不能把它们结合到一起。由于再度电离会加热一切,因此除非引力足够强大,否则无论什么都难于结合到一起。因此银河前云团在有强烈的电离辐射下能聚结为星系的唯一可能,就是其规模十分大,因而其引力能克服推斥的能量。

那么,以前科学工作者估算的再度电离的起始时间何以如此离谱呢首先,我们原先考虑和了解的一切都是以推论为基础。估算都是以分析遥远的类星体发出的光为基础,这些类星体的能量是由把物质转变为辐射的黑洞提供的。但是能显示再度电离时期的类星体只是在大爆炸后大约10亿年才形成。推断要多长时间才能形成第一批星体——第一批可能的再度电离辐射源——始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WMAP让我们首次有可能回溯到很远。”斯帕吉尔说。

尽管WMAP不能直接看到第一批星体,但它能度量后者对宇宙微波背景的光子的极化效应(大爆炸剩留的辐射)。正是由于这个效应,WMAP才能确定开始再度电离的年代。

最有可能引起再度电离的,一定是这第一批星体。它们应是由当时仅有的氢和氦组成的(天文学家称为“金属”的,较氦重的元素直到后来被铸成星体的核心时才存在)。但是这些星体一定得很巨大—要大到引力足以克服热气流的压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T·阿贝尔对这些星体的形成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发现第一批星体应十分巨大:约为30至300太阳质量的数量级。

根据哈佛天体物理学家罗伊布的估算,这些星体的表面温度应为1000000K,这样的强热足以产生大量紫外光子,后者能剥离氢分子的电子。100太阳质量左右的星体能电离1000万太阳质量的氢,“这就是说,只要宇宙全部气体的1 / 100000转化为这样的星体就可使一切离子化,罗伊布说。”

尽管这些星体貌似想象中的引发再度电离的源头,但这一设想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庞然大物虽然能引发再度电离过程,但它们或许不能一直进行到把初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全部离子化。这是因为它们的电离能会阻碍形成更多的星体。

巨大的星体会分裂,并使周围所有的氢分子离子化。然而氢分子对于星体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它是主要的冷却剂。故一旦出现第一批星体,到相当数量的其他星体形成使宇宙中全部的(至少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气体再度电离,其间会有相当的滞后。

即使在阿贝尔的模拟中,似乎说明最早的一批星体可能出现在大爆炸以后仅1亿年,当时(WMAP的数据表明宇宙已再度电离)全然不足以使宇宙再度电离。“还需要别的东西来做完这件事,”斯帕吉尔说。

那么“别的”是什么东西呢或许它就是在第一批星体消失时形成的黑洞。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论文中,坎布里奇大学的麦道和里斯等人认为,100太阳质量或更大质量的黑洞应是比星体大得多的电离辐射源。麦道说“如果没弄错的话,相对于星体来说,在辐射方面黑洞占绝对优势。”

为求可靠起见,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是否到处有足够的这种黑洞。这取决于这些初期星体的质量。

天体物理学家早就知道巨大的星体会坍缩形成黑洞。但有些星体会一下子突然死亡,破裂为超新星。德国马普研究院的谢亚迪认为,如果第一批巨星在40 - 140太阳质量之间,或大于260太阳质量的星体,当其死亡时就会形成黑洞。而140至260太阳质量之间的星体就会破裂为超新星。

然而要确定第一批星体的精确的质量分布却十分困难。这要求强化模拟,利用形成星体的气体的云团,跟踪从星体的生成到死亡的演变过程。不过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搜集信息。定于今年晚些时候进人轨道的快速X射线望远镜会提供关于第一批黑洞丰度的信息。它将证实每年约有100个r射线爆裂,有些发生于宇宙十分年幼时。最近的看法认为,每一次爆裂就标志形成了一个新的黑洞。“如果第一批星体形成黑洞,那么我们完全有可能用快速x射线望远镜看到它们。”阿贝尔说。

哈勃望远镜的第二代,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定于2011年发射升空,它将能发现由第一批星体生成的超新星。“我们无法看到第一批星体本身,哪怕它们比太阳明亮百万倍,”阿贝尔说,“如果超新星比太阳明亮10亿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这些观测有助于我们了解坍缩形成黑洞的第一批星体所占的比例。到那时候,我们也就会得到宇宙射频观测的其他线索。中性的氢分子发出波长为21cm的辐射,但由于宇宙的膨胀红移至较长的波长,继续下去更是如此——因此回溯的时间更远。这可以揭示再度电离的多种细节。首先,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产生离子化辐射的情况(主要由类星体引起离子化的宇宙),看来完全不同于主要由星体引起离子化的宇宙。这是因为类星体发射出X射线,而后者比由巨星体产生的紫外线传得更远,更均匀地扩散到宇宙中去。所以类星体较之星体会产生更大的离子化区域。

“是否可把宇宙想象成瑞士干酪,”奥斯特列克说,“紫外线首先会使孔(星体周围的光亮点)离子化,而X射线则往往使干酪—其间大得多的低密度区离子化。”通过氢辐射的射电观测可揭示初期宇宙离子化区域的大小和分布,有助于回答离了化主要是由星体还是由类星体造成的问题。

通过观察中性氢分子不同红移的丰度,天文学家可以获得迅速发生再度电离的清晰图像。这可以说明中性氢分子的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表明也会逐渐出现再度电离。反之,如果中性氢分子的信号迅速跌落至零,那就表明可能出现两个分开的再度电离的峰,甚或多个峰。

“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变化,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是正确的,”罗伊布说。但是我们可以比较快地得到某些答案:例如,今后10年内,荷兰的覆盖1平方公里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数据。但还有若干问题有待天文学家解决,方能确定星体和黑洞在再度电离中的重要性。如初期的类星体如果周围没有足够的气体进人其中的黑洞,那么它就不会发光,现在还没人能保证有足够的“食物”来供应这此“饿兽”。

WMAP的测定结果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不精确性。尽管该研究组确信再度电离开始于大爆炸后的2亿年,但数据的误差范围就意味着可能发生在大爆炸后1亿年至4亿年之间。如果再度电离早在大爆炸后的1亿年发生,宇宙学家就会用全新的物理过程来解释它,因为看来在那么早的时期无论如何不会有足够数量的星体或黑洞等通常的离子化源引起再度电离。

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乃是某种暗物质的衰变。物理学家认为,再度电离可能是由比正常的中微子重千万倍的中性重中微子的衰变所引起的,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敢肯定这种中微子的存在。WMAP研究组正在对数据进行更精细的分析,普林斯顿大学的佩奇说,不久他们可望准确地说明再度电离开始于大爆炸以后15亿至2亿年间的某一时段,从而证实他们最近的实验结果。

迄今为止,WMAP查明的其他一切——关于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年龄和宇宙状态—“非常接近我们的推测”,奥斯特列克说。但是所取得的有关再度电离的数据已经对我们关于宇宙初期的描述提出了质疑:宇宙初期的布局究竟是怎样造成的一旦获得新的数据,就可弥补某些我们理解的缺陷,最终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就能够书写明确的宇宙史了。

宇宙初期黑洞和星系

利用巨型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遥远的恒星工厂。在那里,每10小时就有诞生。这个恒星托儿所围绕在一个超大黑洞周围。该黑洞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发现为一个相对较新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即黑洞和星系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共同成长起来的。

根据这一描述,黑洞的最初形成应伴随着大量恒星的诞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点很难证实。许多距离我们很远的类星体——发光的各个星系,原来被认为是由大的中央黑洞来提供能量——如今则认为其中含有暖尘埃。这些暖尘埃在红外线波长时发光。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种尘埃的加热靠的是物质吸入黑洞时产生的能量,还是新生恒星的辐射。

模拟宇宙大爆炸

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卡罗斯•蒙图法尔博士指出,2007年实验室的实验将在欧洲由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共同协作完成,目的是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现代科学中最神秘的问题。

实验思想基于模拟大爆炸之后千分之一秒发生的粒子碰撞,并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宇宙结构模型进行比较。科学家们指出,现代科学只能解释宇宙中4%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于大约120~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而诞生,从那时起宇宙在持续膨胀,膨胀特性只能用像“暗能量”这样的作用力来解释。

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宇宙的模型总算有了好几个蕴藏着科学内涵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大爆炸宇宙学”.它能够解释许多的观测事实。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观测到的宇宙”曾经有过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内,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着,物 质密度也随之从密到疏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疏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前不久,来自美国、日本、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物理学家在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圣克利里斯托瓦尔聚会,来自美国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科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和莱昂•莱德曼博士也参加这次聚会。

当然我个人对宇宙大爆炸学说是存有疑问的

银河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包括10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从地球看银河系呈环绕天空的银白色的环带。

银河系总质量约为太阳的15万亿倍,隶属于本星系群,最近的河外星系是距离银河系42万光年的大犬座矮星系。

银河系呈扁球体,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由明亮密集的核心、两条主要的旋臂和两条未形成的旋臂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

太阳位于银河一个支臂猎户臂上,至银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

扩展资料:

整个银河系的质量: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对银河系的质量进行了精确计算,最新的结果认为银河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00亿倍,包括银河系边缘拥有数千颗恒星的恒星团。

科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运行后获得了银河系质量分布图,计算出的银河系质量是最为精确的,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银河系的结构进行研究,比如银河系的跨度等。

之前我们对银河系质量的估计来自观测恒星移动的速度,其中拥有巨大的误差。

参考资料来源:-银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11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