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 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 ‘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 ‘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 “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 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在台东县拍的女主角是台东原住民少女
《曙光》——台东城市旅游代言歌曲
幸福曙光 温暖东方
从绿岛到都兰湾,再到太麻里迎接第一道曙光,身为台东地区旅游形象代言人的游鸿明特为当地创作这首歌曲,并亲自前往实地,体会了台东大自然的美景,用爱将美丽的风景串成故事,把当地的风情一并收入这首歌曲中,不少地名也出现在歌词当中。爱情也应该有这样美好的一刻,坚持、坚持、再坚持,让幸福的曙光来见证爱的善良。
中快节奏World Music的曲风,加上原住民的八部合音,台湾原住民大学的校长、台湾原住民协会会长及夫人也有参与歌曲的录制,表达了台东原住民积极、开朗、好客的精神,让这首歌跟大自然更融为一体。
原住民少女出演《曙光》MV 开拍当天遭遇罕见大雨。《曙光》MV不光展现了台东地区迷人的曙光、秀丽的风景,还讲述了一位背包客与台东原住民少女邂逅的故事,由当地的原住民少女和当然娱乐艺人杨瀚出演。值得一提的是,很少下雨的台东在《曙光》MV开拍当天下起罕见暴雨,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既怕耽误了拍摄进程,又期待雨后那一抹明媚的曙光。终于,待到大雨过后,天边出现了平日难得一见的迷人曙光,大概是老天作美,让游鸿明的新歌《曙光》恰好找到了最美的拍摄时机。
如大众所见,岛国人从来不缺乏对于细腻浪漫、富有内涵作品创作的灵感,即便是老生常谈的作品,也能通过颇具感染力的文笔打动成千上万的观众,《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或许就是这样的作品。刚接触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观众可能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甚至怀疑名字是个噱头,实际上可以说这是作品的一个线索,也是一个泪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看完这部作品后,回首标题时会感概万千。作品没有超自然的元素,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它只是认真地在讲述一个被孤立的男高中生和一个生命只剩下几个月的女高中生在一起的日常点滴,用平凡打动观众。和当下盛行生产简单易懂的快餐文化相比,这部作品就显得有些许的格格不入,况且此IP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远算不上高,终归是属于受众少数人的作品,最终票房也不会有个很高的结果。它就如同香茗一般,愈久弥香,适合一个人的细细品味。综合上述,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部适合情侣观看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抱着爱情爆米花片心态的情侣来说。如果不是仔细欣赏作品,就很难感悟到男女主人公那种微妙的关系,体会不到情感,这或许就只是部看得有些虐心的爱情片,就略显尴尬了。
作品一直打着“青春”的名号,确实整部作品洋溢着青春时该有的元素、气息。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有如青春期时候的懵懂暧昧,谁都没有捅破的那种关系,朋友以上、恋人未满,在樱花飘落的街道上,少男少女邂逅了令人遐想的美好画面。可作品又不仅仅在讲述青春,在女主活泼开朗的背后,她背负着“绝症”的秘密。她真的不害怕死亡吗?真的有外表看起来的豁达吗?当观众看到女主包里满满的药的时候我相信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一方面,在一次意外中看到《共病文库》,得知女主病情的男主算得上女主在绝望中的重要支柱。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看似男友又不是男友的唯一知道自己秘密的xx同学,与他一起吃饭、一起旅行甚至一起入眠,女主才感受到了以前没有感受过的青春的温暖,享受着与其他人相似的美好生活。从而逐渐释怀,内心从迷茫害怕中一点点解放,更加坦然接受未来。而另一方面,男主受到女主的影响,从作品之初的对周围的人与事物的漠不关心,到敞开心扉,学会关怀,去爱这个世界。男主从”面瘫“到会笑会哭,女主更像是他的”人生导师“。从这一层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恋人未满“,性格迥然相反的两人,更是相互救赎、相互感谢,相互为对方感到敬佩的一种关系。作品一直到最后他们都没有进行一次正式的”告白“,或许,“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就是他们之间最好的告白吧。男女主人公的逐渐转变、成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控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对于观众,与其说是被作品感动了,不如说是被它治愈了、救赎了。
关于作品结尾女主人公的归宿,算是争论比较大的一点。在一些人看来,就像是好端端的作品被腰斩了一样。个人认为,结尾这样写并不突兀。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作案的连环杀人犯,为后期女主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再者,女主曾说过,男主其实和她也一样,同样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死去,也许明天,也许后天,每一个人都一样,同样可认作伏笔。这些都暗示着女主人公最终被杀害的结尾。即使这样的结局再怎么令人震惊,从上述分析来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更好的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残酷现实。作品最打动人的莫过于男主鼓起勇气从女主的母亲那里拿走那本共病文库并翻开阅读的那段。女主在文中提到自己明白男主这样胆小的性格,可能连自己葬礼都没勇气来,但他肯定会来取这本对自己还是对他都无比宝贵的《共病文库》。考虑到他的性格,女主在日记里把所有关于男主的名字都给划掉。在日记里,男主认识到了女主眼中的自己,他知道了自己在她心中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男主开始有些抽泣,但他忍住不哭。当他问道母亲能否痛哭一场,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终于他爆发了,这也许是男主在这部作品中最大的情感波动了。当初”面瘫“的男主也留下了热泪,我想这应该是悲伤交织着感动的眼泪。
再来说说动画和真人版的一些不同的东西。真人版的开头就是十几年后,男主成为了自己所在的高中的老师,回忆起了当初和女主发生的这些事。而动画开头直接就描述了男主窝在家中,没有勇气参加女主的葬礼,未提及他十几年后的事。孰强孰弱这里不好做讨论。但动画版有段特别精彩的内心独白,让人印象深刻——女主在共病文库的最后“致男主”所写。作品运用了女主喜爱的小说《小王子》中的意象,梦幻的画面、真情的独白、动听的bgm,整个场景渲染得十分煽情,而真人版在此处仅仅是简单的独白,情感表达略显不足。这是动画与真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动画版男主向恭子表示希望成为好朋友就结束了。而真人版一直到了十几年后男主发现了女主留给恭子重要的东西并交给了恭子才结束。真人版在此处更遵从小说的剧情,而动画则更遵从漫画的剧情。至于哪个更胜一筹都看各位观众了。
说到绝症这类作品,我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另一部日本著名的ADV——《水仙》。同样是身患绝症的主角,同样是关于救赎的故事。不同的是,水仙的男主同样是绝症,他对于女主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他被女主的行动更是深深影响;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沉重的基调,带给人以深深的反思。女主不希望自己最后的日子被囚禁在病房的“牢笼”中,她认识了男主,他们从绝症病房中偷偷逃出,男主陪着女主踏上了最终的行程,一起去往开满水仙的淡路岛最终,男主尊重了女主的选择,让她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是一种解脱,男主也从女主身上找到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意义不管是《胰脏》还是《水仙》,我们都没有资格评论他们的做法孰是孰非,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不一样的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已。
想说的基本说完了,人生也就像这部作品里所说世事无常,我们能活在当下,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所以别去计较太多,知足常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