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颜淡抹话桂林散文

清颜淡抹话桂林散文,第1张

  题记“清颜素墨淡无浊清波绿水黛凝眸”----桂林美景,渐行渐远,物是人非,山河依旧,静默一世、绽放千秋!

 一

 四月明媚爽朗的春天,暮色飞往桂林航程八千米云天,素来独爱日暮夕阳景色,收获红日繁华落尽后的恬淡心境,赏阅了无数文人赞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璧罗青意可参”人间美景……

 放眼望漓江两岸簇拥着排排秀竹,江面蜿蜒起伏青峦俊逸的倒影,静静流淌着绿茵茵的故事;群群白鹭飞翔在空中眉目传情,一幅清丽唯美的山水画,渲染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美景……哦!山朦胧水朦胧人也朦胧,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细雨,撒落了一地喧嚣的浮尘,清空凡尘浊世负重的心灵,慵懒的目光流转绿色凝眸,山体泼洒着斑驳墨色岁月痕迹,诉说着回肠百转、光怪陆离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漓江清丽之美惊悚了我的灵魂,蒙昧了平素飞扬文才和灵气,嘎然间觉得如此卑微的文思,已不足以表现这山水之美真想拽住诗仙李白的诗情飞扬,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却只萦绕浅浅的文字““清颜素墨淡无浊,清波绿水黛凝眸……”。

 游船上择一处幽静的一隅,品着漓江特色美味漓江虾,江面竹筏上,一排黑色的鸬鹚沐浴春日悠闲的打着盹儿,对来往游人淡然若之不为所动,它们似乎不在意这些不断变换的角色,它们在为傍晚日落时分替渔民抓鱼休养生息;来往游船传来素不相识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没有了生疏,哪管有着不同肤色的人,哪管不同种族的人,不约而同手搭凉棚的呼喊着“哎!哎!”在静默的漓江上空回荡着,大自然的怀抱唤醒人之初的美丽,鬼斧神凿的大自然的把人沉醉,才绘成挥手间自然绘成一幅温暖的风情画卷。

 我肆意放逐了想象的翅膀,思绪雨丝在漓江弹奏着清灵乐章,像不谙世事的游子把情愫交给了异地,任迷人的漓江美景迷失自我游船上,突然传来一个女子怅然若失:“哎!来桂林怎么没看到盛开的鲜花那?”导游说:今年四月的桂林由于气候偏寒,花期推迟了。听了此话,我丝毫没觉得遗憾,漓江温婉绽放着静默之美、不着花色也淡雅脱俗的美!那青山、那绿水、那秀竹、那雍容的桂花树,浸染生机的绿色已足以倾城

 二

 有“壁花莲里住人家”美称的阳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美誉。说到阳朔,不得不提那个与众不同的导游。阳朔导游是个很秀气、清纯的女孩子,她自我介绍“我姓三横一竖王,就叫我王狗肉好了”一语既出旅游车漾起哄堂大笑;美丽姑娘和狗肉笑点实在滑稽,也着实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我心生狐疑以为王导游在搞怪,可的确有着由来已久的传说美谈。

 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轮回隔世般了,相传灵川三位秀才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相约考完吃狗肉。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很快交卷。不见丙出来,两秀才混进考场,见丙秀才有题不会做,两秀才写了答案给丙秀才;还在后面附上一句:你赶快抄,抄完去吃狗肉。丙情急之下,把附言抄到试卷上东窗事发,功名革去,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丙觉得对不起朋友。甲乙就安慰他: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觉得内疚,三天后请我们吃狗肉好了。

 哦!原来“狗肉”在桂林,是指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朋友,而不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

 旅游车来到了竹炭产品推广基地,心知肚明的游客打趣的调侃:“王狗肉!是不是让我们买东西呀”但见“王狗肉”笑了笑说:“你们随便了,下去看一下,只当帮忙了”。见她淡然也打消了我的心有余悸,轻松的随着人群参观购物,寥寥几个游客买了需要的产品,王狗肉依旧春风满面,她给大家推介印象刘三姐自费项目,说了句“值得去看一看的”依旧那么风轻云淡。这让我想起海南之行,导游小伙子歇斯底里打手机“倒霉啊!一群抠门的家伙……”时至今日,那刺耳蹩脚的普通话仍在蹂躏着我……

 “王狗肉”兴奋的告诉大家,阳朔曾经因被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赞许,为阳朔吸引的许多外国人来定居。阳朔不仅山水清丽唯美,

 城市建设也融入了艺术气息,居民小区的围墙,是一幅幅桂林山水画和梅花、向阳花组成的画廊,向世人展示了阳朔人的诗情画意……

 阳朔的唯美山水风光渐行渐远,阳朔的人文景观诗情画意,阳朔人清新、淡然、大气、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突兀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狗肉!再见了!”大家依依不舍的打着招呼。

 “王狗肉”飘然而去的轻灵的背影,如一道靓丽的风景消失在细雨蒙蒙的暮色中……

 三

 桂林素有“看石头、看山头“之说,到桂林是一定要看山的了。仰望路两边蜿蜒起伏的大大小小的青山,总有好奇问究山的芳名,当地人骄傲的说:桂林的山多了,这只是一座无名的山。

 有座被称为龙脉的“独秀峰”,山势陡翘险峻极具王者之气,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它位于桂林市中心区明代靖江藩王府地遗址王府。

 独秀峰西南麓有登山石阶,曲折逶迤,306级的石磴道,直上峰顶,如珠练串接起一路风光。拾级而上,一路迷人的画卷舒展开来。据传,第一道山门便是拒游侠徐霞客于山外的“允升门”,徐霞客曾慕名前来,却因为王府的森严,一连五次吃闭门羹,他辞别桂林留给这方山水的是失落和惆怅的背影。可这是后人误传,徐霞客不但到过独秀峰,还游览了西洞和月牙池,他在《徐霞客游记》第二十一篇《粤西游日记一》中记述了“丁丑(公元1637年)五月初四日”的游程,遗憾的是没有允许登上风光秀丽的独秀峰。

 这里不知留下多少文人志士的足迹,宋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璧罗青意可参”是自然少不了的,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溢美之词。岁月的打磨,风霜的侵蚀,镌刻在岩壁的字体有些斑驳,却依旧清晰可见,这里,曾经演绎了极致的繁华和荣耀。

 踏上王道,走进朱门,“闻听和硕格格(还珠格格的原型“孔四珍”)死里逃生的传奇,欣赏能驱鬼降魔的“王府傩舞”,在差役威武声中,现场答卷考取功名,目睹一学子作弊受罚……恍如隔世轮回,风云莫测,宦海沉浮,可见一斑。

 意犹未尽,来到独秀峰南面,一个醒目的朱红色的“寿”再次映入眼帘,据传,慈禧六十岁大寿,文武百官,为取功名,加功进爵,使劲浑身解数,讨好权倾天下,威武四方的老佛爷,金银珠宝、珍奇古藏,应有尽有……当时的巡抚张连贵,为慈禧在灵洞请了“本命太岁”,意在保佑老佛爷吉祥如意,健康长寿,慈禧见到本命太岁大喜,赐墨宝“寿”字,张把“寿”字刻在山的南面,有寿比南山的寓意!

 且不论,那个权倾朝野、万人之上的慈禧,回避锦衣赠素食,巡抚实在智慧,心态着实恬淡,深处宦海,有此胸怀,令人击节叫好!

 桂林山水美如画,桂林人杰地灵,状元城名不虚传。

 桂林美景,渐行渐远。宦海沉浮,早已湮没,物是人非,山河依旧,静默一世、绽放千秋!

  晨曦隐没在蓝蓝的天际中,天已大亮,推开页窗,一缕清风拂面,好不悏意,只听得,树丛中小鸟婉啭歌舞,此起彼伏,好不撩人;眼见得,已是春归三月,此好时节,正是游山玩水之佳日。

 上得车来,已是早间八点,约摸半个时辰,车停磨盘山。乍一看,车多人多,游人多为候船而憩。

 上得船来,不觉是九点已过。虽为机船,却也平稳而行,舱位满人,只得溜后舱外席板而坐,倒也少了许多喧闹,尽我赏玩。

 船行微风起,自觉凉意不少,水花却甜甜的吻着船帮,恣意撒着多情的舞姿恋恋不舍,游船却悠闲地躺在清澈的'河床上缓缓而行。漓江的水,漓江的船,如姐妹,似情侣,泼一厢情,酌一分意,总是相随它们的客人,千万个去,千万个回。

 水在花中跳跃,船在水中荡漾,慢波细浪中还见水中之花、水底之石。水中之花,不知何花,却是妩媚;水底之石,不知何石,更为晶莹。

 一水带石,一石倚水,但见水在石中绕,石在水中嬉。水中之石错落不乱:端坐的如威武之乒马;侧卧的如园中之婴儿。石中之水波涛不惊:碧波中汩汩流淌,绿浪里涟漪点点。 好一片清水,拍打着大大小小的卵石,悠然自得;好一堆卵石,梳理着弯弯曲曲的细流,默默无语。

 最喜得,两岸青山尽入水中,轻撒一片片翠绿,重投一重重丹青,清水的青山,青山的清水,相融相映,一首诗情,一幅画卷,怎能收下这满盘春色。

 但见水中之山,山山相连,山不高,却静穆;水不深,却旖旎。怎见得水中之山朦胧,朦胧之妖娆;那见得山中之水幽静,幽静之雅致。真是青山铺翠竹,绿水镶银珠。

 又见山中之水,水水相依,水不急,却勇流不止,山不高,却巍然屹立。谁言得山中之水涓涓细流。却也源远流长;怎说得水中之山弯弯曲曲,却是人间正道。真是山留清水水常在,水绕青山山不移。

 船行影随,水移山转,近看水山一色,波影重叠,分不清那是山,那是水;远看山水二色,黑白分明,山拥水,水抱山,山水搅得游人醉。

 水爱山,山喜水,水山交融,好景常在;水不爱挑剔,山不喜雕刻,浑然天成,美不胜收。瞅得了水中之山,却丢了岸边青柳,只道是,满目青山山不在,遥指水中尽是画。

 睁眼看两岸,尽是青绿一片。藤蔓挂垂,草木芳芳,清风曳动着修长的柳枝晃来摇去,如舞女软软地腰枝,多姿多彩。近山屏障如帆,远山黛岭如仙。山中之石相拥、相望:有卧、有立、有坐,千姿百态:有如剑之出岫,遥指蓝天;有如鼓之喧天,待令而鸣;有如眠中之婴,可亲可爱。

 青山总有青竹陪,一团团、一排排,傲然挺拔,伫江而立;竹身不壮,节节中规中距;竹叶不浓,叶叶翠绿欲滴。竹直不躬,是其豪爽;竹节不弯,是其气节。

 氤氲之中峰峦最为迷人。一片片、一簇簇,如云非云,似雾非雾,是山非山;雾遮云,云锁雾,半云半雾;云遮山,山拴云,半山半云;雾遮山,山骑雾,半山半雾。是云?是雾?是山?游人自有分断。

 人在水中如梦如茵,人坐船上如痴如醉,游山玩水游不尽漓江山水,踏青踏绿踏不完人间春色,此情此景,此山此水,正忆了陈毅那句“不做神仙,要做桂林人。”

《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游玩时开心、高兴的思想感情。

原文: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译文:

江水流到兴安时水变的最清了,水中映着青山的影子,像是在水中生长出来的。明明看见了青山的顶部,小船就像是在青山的山顶上滑行一般。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荐举博学鸿词,四年已未(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论诗主抒写性情,创性灵说。

-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到了桂林,每日面对着这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着它在朝雾夕辉、阴晴风雨中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于是众心里,羡慕起住在桂林的人们来了。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半年多;但那时候,一来年青,二来也没有看风景的心情,除了觉得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岩里还可以躲躲空袭之外,于它的胜美之处,实在是很少领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刚好过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写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画给我看,标题是《桂林画山侧影》。一下子,我就被画幅吸引了,画面把我带了一种可以说是幸福的回忆中——不仅是桂林的山水,连同和这相关联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那些先前不曾领会的,如今领会了;先前不曾认识的,如今认识了。桂林山水,是这样逼真地又出现在我面前。这时,我惊叹于艺术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并且惊叹之余,还诌了这样四句不成样子的旧诗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无,墨犹剥漆笔犹斧;

画山九峰兀然立,语意新出是功夫。

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间,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这幅画。于是就记忆,印证了画与山的关系,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明白了它们怎样地从自然存在,经过画家的劳动,变为有生命的、可以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写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诗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说当时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少,还在说,即使李成、郭熙在,也还没有画出如桂林山水的这般秀丽来吧?后来元明人多画黄山,到清初的石涛,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带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到了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便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更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了。所以看起来,桂林山水的入画,对于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该是不无关系的。

至于在文学上,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为人所公认,并能传之千古,恐怕至今还要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虽然这种形象,在我们时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来的。这次到桂林,登叠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正象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各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正象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概括一带自然面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过分刻画,就是失之抽象。难怪后来的诗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黄庭坚、范成大、刘后村等等,虽都到了桂林,写了诗,但却没有一个形象如韩愈的这般概括而生动。范成大写《桂海虞衡志》,极力状写桂林山水的奇异,结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画了图附去。可见用语言文字,表现一些人所不经见的东西,是需要一点艺术手段的。

古人于描写山水中创造意境,不独描写自然的面貌,是早有体会的。所以山水画、风景诗,才成为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柳宗元的遭贬柳州为“摎人”,终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结果是写出了寻些意境清新、韵味隽永的散文来。试读众《桂州訾家洲亭记》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十来篇,在描写桂林一带的山水上,真是精美无匹。这些散文虽只记述一次出游,或描写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长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观察之细微,体会之深入,描绘之精确,文字之简洁,在古代描写风景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少见的。柳宗无在这些文章里创造了一系列前人所无的境界,到最后,却自己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对这样的山水得出一个“清”字的境界来,这于他那个时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并自身遭遇的感受,是非常确切的。但当他概括地写到桂林的山,便也只有“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八个字了。

在散文里面,描写桂林山水的的真实性、具体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之。不过你要想从他的记述里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也不易。他自己就说:“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似也。”他是另一种游法,另一种写法的。他记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游记,不独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且留下许多有用的科学资料。所以看起来,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个最会游历的人。他的不辞辛苦地游,倾家荡产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处,如实记载,即兴发抒,不拘一格,不做规拟,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胜的特色。

所以从古以来,山水怎么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实面貌,又创造了崇高意境的,则无论是绘画、诗、散文,都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富丽山河,赋予了种种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启示了和发展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色扑进房子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岚的照耀,绿得更深,红得更艳了。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葱茏、岩石堎增的山峰来。在那涂着各种美丽色彩的山峰中间,它象一是一个不礼貌的汉子,赤条条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为太阳穿过云层,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象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象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象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错,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静极了。这时忽然一唉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象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象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斩一样,棱嶒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 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一刹那间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象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象是一门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区。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助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深刻,而且描写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而且有力。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可以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己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伤”。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他总是描写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写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土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它透过对桂林的石炭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我上中学读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冠称时,心里揣忖,有朝一日一定饱览一番。参加工作后,趁学习之机,圆了这场情萦悠远的美梦。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这四大特点足以概括其旖旎风光。它以秀丽无双的绝景,赢得世人的青睐。我尤为钟情的是秀水,这恐怕是我生长在海边与水结下深深的情缘之故。所以在桂林游览时,决意畅游漓江。

 清晨,旭日初升,瑰丽的霞光,驱散江面上弥漫的雾气,把漓江两岸的竹林、村舍、山峰映照得分外清新、绮美。我们用过早饭,登上旅游机船,从象鼻山顺流而下,直奔阳朔。俯瞰漓江,迂回盘曲,酷似一条碧绿绸带在中国岭南山系西南部,扼湘桂走廊南端飘舞。江面经常被轻烟薄雾笼罩,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漓江的水十分清澈,犹如一条绰约多姿的璀璨的水晶带。鱼蟹游弋,色彩斑斓的河石,尽收眼底。随着轮桨的启动,碧波荡漾,我们不断读到:两岸峻峰突兀,若驼鸟,若雄狮,若犀牛,若马群,若利剑,若金字塔;江中嬉戏的鱼群,骄横的河蟹,胆怯的河虾,漂浮的水藻,历历在目;山上青翠挺拔的树林,峥嵘的毛竹,随风摇曳,一片葱茏;岸边沃野,稻花花飘香,百花竞艳,灿然若锦。这些奇伟陡峭的山峰和肥沃富饶饶的岸边均披上盛夏的绿装,一派苍翠欲滴的景象展现在游人面前。漓江无须浓妆。也不需淡抹,它独具一种天然的粗犷雄伟的绮丽风光。泛舟江中,但见群山迭嶂,怪山嶙峋,木排竹筏,时现时没,令人有“船在画中行”之感。

 游船顺流而下,绵亘不断的奇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两岸的农舍、村落,不时冒出缕缕炊烟。山上的对梢被朝霞涂上了一抹胭脂。一窥骄阳从云隙间射下的一束束金光,照耀着悠悠碧水,波光粼粼,熠熠生辉。游船经过九牛三洲时,水面广袤,流水汩汩,宛如轻纱飘舞。进入黄布倒影山时,江水迂回,一位女士哼起“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这首曾经唱红大江南北的水调歌曲。这时,一行白鹭从我们的头顶掠过,“啾啾”的旋律在它们的鼓翼声中,越来越激荡着我,分明是向我们诉说它们不甘寂寞,冲破孤独油然而生地对生活的向往与呼唤。

 我们来到杨堤,岸边有一群壮族姑娘在洗澡、捣衣、戏水。我们在船舷栏杆凝目注视:只见一位妙龄少女,穿着湿透的衣裳,那齐胸纱笼,紧贴着曲线婀娜的身躯。她一边慢步跑着,一边旋转着。湿淋淋的长发在午风中飞舞,水珠溅向四方。倏地,她坐立在水中,似乎有点含羞地回避游人对她投来的眷恋的目光,一朵“出水芙蓉”凸现在男士们的视线中。这种穿着彩虹般壮袍的女子在市井里是十分罕见的。故此,她以女神般不可抵御的诱惑迷住着多少个怦怦律动的“君子”心。然而,在我的眼前不光是少女突然飘逸而降,而是令人眩晕的美丽之水。巍峨多姿的山峰和沉默无语的翠竹,仿佛不动声色地俯视着我们的表情,一切尽在无言中。

 漓江是一首优美悠扬的畅想曲:只有天籁,只有柔柔的风,只有潺潺的水,日夜地奏着婉约而纯静的歌。我为我们的祖国能拥有这样一条人类绝无仅有的`漓江而感到荣光。我无法想象在那无数年代以前。火山的爆发,地壳的变迁,那种“天神发怒”之举,使沧海桑田,辟成一条亘古缓流的“丽江”。我们在羡恋和赞美中,游船已穿过白虎山、九马画山、螺丝山、龙头山、书童山等。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漓江之水,远不能概括为清盈富丽,只道为晶莹如玉,透明如冰。朋友!你可俯下身掬一捧水轻啜一口,有如饮母乳,甜彻已肺的欲仙感觉。我常常凝视明镜般的江面上流动着的云霞,这是热带特有的云彩;起伏着色调丰富的树林,金黄的葸竹。深红的户叶,绛褐色的桑树,在水中点燃了火焰;一帧山光水色的彩墨画巨幅倒映在水中,好一派瑰丽、变幻莫测的画卷直逼眼帘。我诧异地想,这难道不是我们对水的钟情、山的寄望吗?唐代诗人韩愈游漓江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莫不令人梦魂萦绕。心醉神驰。流连忘返。

创作背景:此文写于1962年5月,节选自作者的散文《漓江春雨》,文题是课本编者所加。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此文即是作者与友人慕名而游之后写的游记散文。

主要内容:

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最后整合桂林山水,山与水互相映衬、形成连绵画卷的美景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同时,此文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层次清晰,语句协调。主要表现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上所显示出来的语言的外在美,出现了不少排迭和对偶的句式,即整句。

2、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与外在美的对立一面便是内情美、意境美。

-桂林山水

  清晨,当一座座俊秀的小山若隐若现地凸现在晨昏中的雾霭时,我们走进了桂林。临近的欣喜驱散了一晚的困睡与疲倦。

 从地图上看这里的奇特布局是“水绕桂林,山围阳朔”。狭长的漓江河道涌动着欢畅不息的漓江水,这里蕴蓄了漓江的精魂,那潺潺流动着的江水就像一曲曲清脆的壮族山歌,唱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墨绿色的漓江水映衬着形状各异、层峦叠嶂、秀丽俊逸的小山,把那种精致灵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我想,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山水更能代表“灵秀”之精魂了。

 桂林山水的灵气体现在她的一静一动之间。整个桂林城仿佛都在呼吸着这里的山水倾吐的气息。淡淡的清气沁人心脾,舒缓着旅人的疲惫,平息着游客心中的烦躁。我想,那些整天生活在名利场上的人,来到这里也应该会被这里奇异的山水感化,变得悠闲而又自在。你看那满大街的游客,穿着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衣裙,踏着一双拖鞋,悠闲地走在街上,颇有夏天的感觉。我想,是这里的山水给了大家一份闲适之感,这里没有什么主流与非主流,她兼容并蓄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没有人会议论你身上那奇怪或者是大胆露骨的服饰。因为这里还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所。

 我们住宿的地方是阳朔,这里最开始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美,于是,它被开发成了一个旅游小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到处都体现着它的精致小巧。这里的街道很干净,两旁的建筑都不超过六层。虽是现代化的建筑,但外观的装饰都很具有民族特色,颇有江南水乡小镇的感觉。住房的窗户开得很大,窗沿像是用黑色的漆木装饰而成,有一些简单的镂空图案。屋檐也很像小民宅的瓦檐。即便是经过了雕饰的建筑,你不会感觉到有做作或者是不和谐之美。相反,这种沿街的建筑体现了一种落落大方之美。这和许多旅游景点的矫饰是不一样的。

 夜晚的西街是这里最美的一条街道,这条街延伸逡绕在小山脚下。黄绿的灯光影射在小山上,给秀丽的小山平添了一种朦胧魔幻之感。街上陈列着各色民间饰物和民族服饰,咖啡厅里浪漫的灯光,中国菜馆里的热闹喜庆,各种西式的餐馆酒吧传来的摇滚和吉他声,相互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碰撞,好不热闹。

 这趟行程最惬意的莫过于漓江水上之行了。我们乘着竹筏沿着漓江水逆流而上,颇有“小小竹排两岸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诗情画意。我们赤着双脚感受漓江河水的清凉与舒适。浪花溅进竹筏,湿了我们的衣襟,有时打在胳膊上,有时溅到脸上,给我们一个清凉的吻,好不活泼可爱的漓江水。而两岸的青山更显出了她的秀丽与妩媚。她们静静地立在水边,虽是沉静,但每一座山都有她优美动人的姿势,有的像是一个斜侧着身子的,掩面含羞的少女。有的像一个怀有身孕盼归的`渔妇。还有的像一块齐整的屏风,甚至像骆驼,像慵懒惬意的乌龟。各种形状尽显着喀斯特的神奇景貌。桂林的山的特别就在于她没有巍峨浩瀚的高峻挺拔之势,没有五岭逶迤连绵不绝的壮阔。她是一个个分割的整体,不高也不险,就像是江南水乡的女子一样,仪态万千,风姿绰约,令人心生爱怜,好不心动。无怪乎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无怪那么多人发出啧啧的感叹,期待下次与桂林阳朔重逢。更难怪还有一些人就此驻足,留在此地繁衍生息。我感叹漓江之美。当我躺在竹筏的竹椅之上,情不自禁地闭上双眼,感受着漓江的清风浩气时,我心中燃起了一个小小的期盼,我希望漓江之水可以冲淡我心中的压抑与烦忧,带着我穿越漓江的万水千山,感受她的风情万种。

 当我踩着自行车穿越乡村的阡陌小道,来到月亮山脚下,走进大榕树景区———刘三姐故居时,我的思绪马上散开了。这棵古老的大榕树是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的地方,它是见证他俩穿越爱情的重重阻隔,连接两颗心的月老。榕树旁的河岸是三姐的对歌台,我的眼前马上浮现起他们月下对歌的情景,还有那些至今被传唱着已成为经典的山歌。但是这里满满的围观的人群和喧闹,却让我很难走入那种浪漫的意境,现在的游人来到这里关注得更多的是租民族衣服疯狂拍照,雇辆竹筏在水上玩耍。而刘三姐的山歌与故事恐怕就要受冷落了。难道这就是时代的不同?对岸的三姐故居已经被新式的民房替待了,也难怪游人们想不到这里是刘三姐的故居。

 这次阳朔漓江之行很难忘,我期待与阳朔漓江的再次重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491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